1. 抗日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详细
1、维持了各民族和党派的抗日政治统一局面。没有中共的抗日武装,就不会出现全民抗日的政治意志。
2、在敌后广泛开展武装斗争。这里要说明一下,什么叫做“敌后”。敌后就是在国民党溃败后逃跑放弃的地区,国民党一直从东北溃败到西南,这些放弃的地方都是中国抗日游击队的活动范围。这些地区处于日军的后方,不是国军的后方。
3、大大牵制了日军的战斗力。日军将华北90%的兵力用于对抗中共的抗日游击队,这起到了强力支持国民党正规部队抗日作战的作用。
4、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斗志,中共的抗日范围涉及一亿国民居住地区,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使得全国人民相信抗日一定能取得胜利。
2. 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
包含
地雷战,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等等
游是走,击是打,游而不击是逃跑主义,击而不游是拼命主义,游击战的精髓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逃我追。遵循合理选择作战地点,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选择作战时机,战斗结束迅速撤退五项基本原则的作战方式,叫做游击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发展了游击战的理论和原则,主要有:
1.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是游击战的基本原则;
2.以袭击为主的进攻,是游击战的基本作战形式;
3.革命根据地,是游击战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4.在一定条件下,游击战可以作为某个战略阶段的主要作战形式;
5.战略上的集中指挥与战役战斗上的分散指挥相结合,是游击战的指挥原则;
6.游击战要向正规战发展。
7.游击战因兵力少而突击力弱,很难独立地解决整个战争问题,只有积极创造条件,使游击队发展成正规军,使正规战与游击战紧密配合,才能加快战争胜利的进程。
游击战因兵力少而火力弱,很难独立地进行长时间作战,只有积极创造条件,以机动力、主动出击化整为零,消耗敌人战力、拖延敌人行动、误导敌人方向,形成敌人心理压力才可能致胜。
著名的游击战例子
1.中国在日军敌后的游击战给侵华日军造成了相当的兵员损失,削弱了日军“以战养战”搜刮沦陷区支撑前线的能力,据1938年8月至1940年5月在华北方面军参谋部任职的加登幸太郎说:“现在回忆起来,笔者在任时,整个方面军一天平均死伤50名。50名虽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离开战列,是大消耗战”。
2.越南战争(简称越战)可说是近代最成功的例子之一:越共军队先用游击战的型态和法国对抗,获得效果;在美国大规模介入之後,即使美军使用现代化的装备与精良的武器,游击战的型态依然使美军吃不消,最後终于击败美国
。
3.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游击战
1.共产党人数少,不适宜与敌正面交战;
2.共产党占领着广大农村地区,与百姓、民兵紧回密结合起来,利于他们协答同作战;
3.正面战场伤亡惨重,共产党武器装备落后,而且容易引起日本人的高度关注;
4.发展敌后力量,为日后内战做准备;
5.
4. 抗日战争时期正规战和游击战哪个有效
缺一不可吧,如果只有正面日军就会全力进攻国军没有后顾之忧。如果只有游击战没有阵地战就表示国民政府已经投降。那样日军就等于占领了中国。游击战就等于是剿匪
5. 抗日战争是靠中国共产党的游击战胜利的吗
抗日战争能最后胜利,还是因为美国参战了,日本帝国最后是被美国击败并摧毁的。中国式站版对了权队,上对了车罢了。
而最终能熬到美国参战,也是得益于中国人的4年孤军奋战,打死不撒手。而能熬下来,其实也是靠正面战场的国军46次会战,并付出368万阵亡的巨大牺牲来支持的。八路军主要在华北,面对的是日本的6万蒙疆驻屯军和32万北支派遣军共计38万日军,但是同时扛着这38万日军的还有国民党的第一和第二战区,也不全是八路军在那里顶着。而新四军,最主要的战绩都是打国军,主要精力都放在搞摩擦上了。对日军的威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退一万步讲,就算华北38万日军都是八路军扛着呢,但是也仅占关内日军总数98万的39%,剩下的61%日军可也没闲着,像第11军,13军,23军,第6方面军都是在和国军鏖战。所以从这个比例来说,国军也是扛长活儿的主力。
6. 游击战的战争方式和战争方法,以及它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
游是走,击是打,游而不击是逃跑主义,击而不游是拼命主义,游击战的精髓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逃我追。遵循合理选择作战地点,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选择作战时机,战斗结束迅速撤退五项基本原则的作战方式,叫做游击战。
游击战是非正规作战。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大规模、长时期地开展游击战,抗击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解放战争时期,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正规战。长期的革命战争,使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游击战战法,如破袭战、地雷战、麻雀战、伏击战、地道战、围困战等。这些灵活机动的战法,显示了中国革命游击战争的丰富多彩.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发展了游击战的理论和原则,主要有:
1.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是游击战的基本原则;
2.以袭击为主的进攻,是游击战的基本作战形式;
3.革命根据地,是游击战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4.在一定条件下,游击战可以作为某个战略阶段的主要作战形式;
5.战略上的集中指挥与战役战斗上的分散指挥相结合,是游击战的指挥原则;
6.游击战要向正规战发展。
7.游击战因兵力少而突击力弱,很难独立地解决整个战争问题,只有积极创造条件,使游击队发展成正规军,使正规战与游击战紧密配合,才能加快战争胜利的进程。
另外,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也总结出七条游击战术原则,与毛泽东等人颇为相似:
(1)集中作战,分散游击;
(2)红军作战尽量号召群众参加;
(3)敌情不明,不与作战;
(4)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5)对敌采取跑圈的形式;
(6)对远距离的敌人,先动员群众扰乱敌人,再采取突击的方式;
(7)敌人如有坚固防御工事,不与作战。
游击战因兵力少而火力弱,很难独立地进行长时间作战,只有积极创造条件,以机动力、主动出击化整为零,消耗敌人战力、拖延敌人行动、误导敌人方向,形成敌人心理压力才可能致胜。
对游击战评价
◆正面
是一种以弱胜强的战术,而且由于需要坚实的群众基础以及熟悉的地形,通常应用于反侵略一方 是一种战争艺术。
◆反面
所谓的“融于群众”其实是利用平民当作挡箭牌。逼迫对手制造战争暴行。违反人道主义原则。采用游击战的方面通常会高压压迫所倚仗的群众。以达到完成战略目的意义。是“恐怖主义”的惯用手段。是一种持久战,大大增强了战争的残酷性。
中国在日军敌后的游击战给侵华日军造成了相当的兵员损失,削弱了日军“以战养战”搜刮沦陷区支撑前线的能力,据1938年8月至1940年5月在华北方面军参谋部任职的加登幸太郎说:“现在回忆起来,笔者在任时,整个方面军一天平均死伤50名。50名虽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离开战列,是大消耗战”。
7.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游击战
国军在正面战场杀日本人,共产党在敌后杀日本人,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和支持,两者都为抗日做出了自己的伟大贡献。 遗憾的是,本来这种合作还可以做的更好,但由于国共的矛盾,降低了效果。
从当时的力量比较来看,国军无论财力、人力和武器,远远超过共军。抗战初期,共产党最初军队不过3、5万人,国民党军队有几百万,装备远比共产党军队精良。而且国民党是当时的中央政府,国民党可以调动的资源远远大于共产党方面。我们知道两国战争,打的是战争潜力、是后勤,是财力。
共产党在敌后发动为什么不发动大规模的战役,这是由日本人和共产党的力量差距过大客观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只能采取扰敌和疲敌战术,不时攻击敌人的后勤等,小规模的杀伤敌人,积少成多。让日本人防不胜防,疲惫不堪,应该说共产党的政策是比较成功的。
评价一场战争,有时不是简单从杀伤多少人数来比较,要从各个方面综合比较,战争成败,不仅仅是打仗决定的,而是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仅仅评价战争本身,其中一个评价标准是看双方是否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一个标准是看双方的战略目的达到多少。
正如要研究康熙,不能不研究康熙发的圣旨、康熙的批文一样。要理解老毛的在抗战中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战术,不能不研究他的著作,包括他在抗战年代中的命令、电报、讲话和著作。关于游击战,老毛已经把它提高到战略层次。网友可以参看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里面提到两个战场如何配合的问题。
也许有人看不起游击战,认为共产党没有对日本发动大规模的战役。我想是共军本身力量太弱,无力发动。在1941年至1944年间,估计共产党在各根据地的正规部队约为250000人,在陕甘宁有40000人(〈剑桥中华民国史〉)。这样的规模,如果对日军展开那种决战式的大规模战役,无疑于是羊入虎口,正中日本人下怀。
实际上当时共产党内部也有此疑虑。针对这种认识,毛泽东教育自己的部队说:“从三个阶段来看,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将在人类战争史上演出空前伟大的一幕。为此缘故,在全国的数百万正规军中间,至少指定数十万人,分散于所有一切敌占地区,发动和配合民众武装,从事游击战争,是完全必要的。被指定的军队,要自觉地负担这种神圣任务,不要以为少打大仗,一时显得不像民族英雄,降低了资格,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游击战争没有正规战争那样迅速的成效和显赫的名声,但是“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在长期和残酷的战争中,游击战争将表现其很大的威力,实在是非同小可的事业。并且正规军分散作游击战,集合起来又可作运动战,八路军就是这样做的。”
8. 抗日游击战影响和意义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从失败到胜利的伟大转折,为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画上了句号,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开端。在人类战争史上矗立起一座战略制胜的伟大丰碑。
抗日游击战争开辟的敌后战场实质上是人民军队在战略防御中向日军实施的带战略性的“反进攻”,是处于被动地位中的主动出击,从战争形式上打乱了日军作战前线与后方的划分,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把敌之战略包围变为我之战略反包围,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
八路军新四军的游击战最大的价值,在沦陷区建立大面积的根据地,解放沦陷区大量人口。此举,使侵华日军占领了中国的土地之后,却没能控制这些土地,也没能控制这些土地上的人口,无法将这些掠夺到的资源转化为自己的战斗力,无法以战养战。
(8)游击战与中国的抗日战争扩展阅读:
抗日战争正面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1、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是主战场,从抗战中期到抗战后期,主战场发生了转化,正面战场抗击日本侵略的作用有所下降敌后战场逐渐形成并开始独当一面。最终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2、这两个战场的形成和地位的变化,对抗日战争和战后中国的政局和前途,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在中日力量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抗日战争必须采取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两种战争方式的战略主张。
9.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抗日游击战为什么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抄牵制日本极大的兵力袭于华北,在战略上配合华中华南的正规战争。
二、在华北长期坚持抗日战争,消耗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以便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三、围困日本侵入内地的军队而最后消灭之,部分地收复失地。
四、给华北人民以斗争的出路,给汉奸以打击,暴露投降者的可耻面貌和民族失败主义者的错误,给某些可能的对日妥协企图以极大的牵制。游击战争将告诉全世界:华北人民为保卫华北的每一寸土地而血战到底。
五、在游击战争继续扩大与胜利的过程中,将转变到以正规战争为华北人民抗日的主要斗争方式,最后驱逐日军出华北。
(9)游击战与中国的抗日战争扩展阅读:
游击队取得成功条件:
一、取得人民充分的有组织的帮助,隐蔽自己的行动,了解敌情,并从人民中取得给养与补充,否则游击队不独不能胜利,而且不能存在。
二、在各方面都要有正确的政策,代表人民的利益与意志,取得人民充分的有组织的帮助;
三、有很好的政治纪律和军事纪律,并实现官长与士兵的平等,保证各种政策的正确执行。
参考资料:人民网-抗日游击战争中的若干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