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甲午战争之时,为什么西方媒体不同情中国
19世纪的西方对远东国家的了解相当深入。其综合性的评论分析文章,既以数据和事实为基础,又有着扎实的分析和推论。东方发生的事情对于西方读者不只是猎奇,而是分析自己国家在远东的利益是什么,政府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才最有利可图。
克里曼等四人的报道,一经刊发便引起了英美国家的震惊。可是日本政府利用各种手段为自己辩护,同时在几个西方报刊上发表所谓真相报道,并对克里曼等人进行攻击和污蔑。由于清政府自己对此事不发声,英、美等国家出于自身利益,也没有追究此事。于是日军的旅顺大屠杀一事不了了之,在当时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国际舆论。
② 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一败再败严复在直报中发表了什么文章
严复的“三民思想”是在维新运动兴起之前就产生的。
早在1877—1879年留学英国期间,严复就广泛研读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考察了英、法的社会实际,为其维新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接连失利,在民族危亡的时势刺激下,严复接连发表政论,提出变法救国理论。1895年3月上旬, 清军在辽宁前线一败涂地。严复于天津《直报》(一家由德国人汉纳根所办的中文报纸)发表《原强》;3月中旬, 日本逼迫清廷派遣李鸿章赴日谈判,严复发表《辟韩》;5—6月间,清廷被迫签约,举国哗然,严复又陆续发表《救亡决论》。在这几篇文章中,严复首次提出了要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作为自强之本。严复说:“生民之大要三: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西方政治学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定民种之高下,未有三者备而民生不优,亦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奋者也。”(注:严复:《原强修订稿》,载王轼主编:《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页。)
由是严复考察了中国“民力、民智、民德”的状况,得出一个基本的评价:“民智既不足以与之,而民力民德又弗足以举其事。”(注:严复:《原强》,《严复集》第1册,第15页。 )进而大声疾呼:“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夫为一弱于群强之间,政之所施,固常有标本缓急之可论,唯是使三者诚进,则具治标则标立;三者不进,则其标虽治,终亦无功。”(注:同④,第27页。)“民智之何以开,民力之何以厚,民德之何以明,三者皆今日至切之务。”(注:同⑤,第15页。)
严复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提到极端重要的地位,并做了具体的阐发。首先,严复认为,衡量一个国家强富的标准在于“三民”:“国之强富贫弱治乱者,其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征验也,必三者既上而后政法从之。”(注:同④,第25页。)反之,如果“民力已恭、民智已卑、民德已薄”,(注:同④,第26页。)则富强难行,甚至导向亡国亡种的境地。严复说:“使吾之民智无由以增,民力无由以奋”,被外族“奴使而虏用”、“彼常为君而我常为臣,彼常为雄而我常为雌,我耕而彼食其实,我劳而彼享其逸……”。(注:同⑤,第12页。)那么,距“无以自存、无以遗种”的境地也就相差无几了。其次,就中国的情势而言,谋国救时的根本在于“三民”。严复指出,“民力、民智、民德”是“自强之本也”,(注:同④,第32页。)图强必须标本并治,“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表,而表将自立。”(注:同⑤,第14页。)“表者,在夫理财、经武、择交、善邻之间;本者,存夫立政、养才、风俗、人心之际。”“表必不能徒立也。使其本大坏,则表非所附,虽力治表,亦终无功。”(注:严复:《拟上皇帝书》,《严复集》第1册,第65页。)
那么,“三民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严复提出了三方面的具体主张:
所谓鼓民力,主要是禁止鸦片、缠足,使人民体质增强,有强健的体魄,作为提高民智和民德的基础;
所谓开民智,主要是废除八股,提倡西学,使人民打开眼界,扫除蔽障,启迪新知;
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创立议院,各级官吏由公民选举,以改变封建专制,使人民养成爱国公德,“合天下之私以为公”。(注:同④,第31页。)
由此可见,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志趣不同,严复从一开始就将着眼点放在“民力、民智、民德”这些国民主体的革新上面,深刻认识到中国的救亡问题,其根本在于国民主体的程度的提高。从这一点出发,严复提出的“鼓民力、开民智 、新民德”的救国主张,是一种貌似缓进、实则坚实的独到之见。这一思想,同时也决定了严复在戊戌变法时期的具体表现,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当其他维新志士致力于政治活动和制度变革时,严复却以发表政论、提供思想为己任,并且他的思想比康、梁等人的政治活动具有更为持久的影响力。
二
引起人们关注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后严复思想所经历的巨大变化,包括他对戊戌变法的反思和对辛亥革命的态度。从表面上看,严复在各方面都趋于保守,从批判封建专制转向反对共和,从提倡资产阶级新学回到封建主义旧学。但是,在这种表象的背后,被人们所忽视的,是其对“三民”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戊戌变法过程中。严复并未参加比较重要的政治活动,仅蒙光绪帝召见一次,略陈变法对策。事后应光绪帝之命,缮抄《拟上皇帝书》准备呈进,但尚未完成而政变已经发生。变法失败后,严复感慨“临河鸣犊叹,莫谴寸心灰”,(注:严复:《戊戌八月感事》,《严复集》第2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14页。)幸而与康梁关系不甚密切,免于株连。但严复自此更为远离政治旋涡,潜心于教书、译书、著书,继续为实现中国的富强做奠基的工作。1900年义和团之役后,严复避居
③ 晚清报纸有哪些
第一批近代中文报纸是19世纪初由英国传教士创办: 《察世俗每月纪统传》1815——1821
《特选撮要每月纪统传》1833——1838 ,《东西洋烤每月纪统传》1833——1837 .
《上海新报》(1861~1872)
《上海新报》(The Chinese Shipping List & Advertiser)创刊于清咸丰十一年十月十七日(1861年11月19日),由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发行,是上海也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张中文报纸。历任主编先后为美国传教士詹美生、华美德、英国牧师傅兰雅和最后一任主编美国传教士林乐知。
《字林沪报·晚报》(1895)
《字林沪报·晚报》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六日(1895年5月10日)创刊,由字林沪报馆出版发行,创办人蔡云松。该报是上海由中国人最早创办的中文晚报。
该报创办时正逢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签订马关条约,社会各界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意识增强,商业行情也朝夕不同,因此该报的出现,受到部分市民的欢迎。
但该报发行时间不长,原因是当时上海还未兴夜市,商店和洋行一般都在下午5时下班,晚报不能及时送达。报馆虽曾允诺“雇专人递送,五点前准到”,但很难实现,不久停办。具体时间不详。
《上海晚报》(1898~?)
《上海晚报》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五日(1898年8月2日)创刊,由时务日报馆和游戏报馆联合发行。创办此报的背景是,当时上海发生法租界扩界酿成第二次四明公所事件。《时务日报》揭露法领事馆的阴谋,支持甬人起而斗争,触怒了法总领事,禁止《时务日报》在法租界发行。时务日报馆的叶瀚(浩吾)、汪诒年(仲阁)等联合《游戏报》主编李宝嘉(伯元),创办《上海晚报》,以便更换报名渗入法租界地区。半月后,《时务日报》改名《中外日报》出版,该报曾随《中外日报》附送一天,所载内容就是“演说四明公所全案”。
《上海晚报》在第二次四明公所事件平息后仍继续出版,每天下午五时送报。内容注重上海当地的社会新闻,有《论茶楼》、《论酒馆》、《论公家花园》、《论总会》、《论礼拜堂》等有关上海十里洋场的生活话题,还附载有《滑震笔记》(即福尔摩斯探案)流行性小说。戊戌政变后不久,《上海晚报》停办,原因不详。
《通信晚报》(1910~?)
《通信晚报》于清宣统二年十月(1910年11月)由沪宁车站附近的进行社创办,宗旨为“捷便靠实,补各日报所不及,并以集各日报之精萃,可省时节力,作茶前酒后之谈笑资料”。
该报是专摘各日刊可读性材料的综合性文摘报,没有自己的评论和消息,每天下午出版,专供火车旅客在旅途中阅读消遣。在此之前,进行社曾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间出版过《旅客》周刊,内容有社说、选录、记事、小说等,但刊期较长,对经常乘火车来往于淞沪之间的短途旅客来说,缺少新鲜感,因此增出《通信晚报》,很受旅客欢迎。后来《旅客》周刊停办,进行社集中力量出版《通信晚报》。
《通信晚报》同时也在茶肆酒楼和娱乐休闲场所叫卖零售。主笔郭步陶,后成为《新闻报》著名记者。《通信晚报》何时停刊不详。
中国教会新报》——《万国公报》(1868~1907)
《中国教会新报》(The News of Churches)创办于清同治七年七月十九日(1868年9月5日),由《中华新报》主笔、英国传教士林乐知出资创办,创办初期目的只为传教。年出50本,聘请两名“秉笔华士”作助手。
该报为册报,每期4张,共8页,约7000字,印《圣经》图画。内容分两部分:一部分刊登与教会有关宣传文字;另一部分是评论教会之外的社会事件。撰稿者最初规定必须是教会人士,偶尔也刊登一些华人所作竹枝词之类非宗教性作品,曾遭到一些教会人士非议。但林乐知考虑到扩大报纸的宣传效果,该报出版后的第二年,把基督教义与中国儒学经典释义对照,并以中国《礼记》与基督教“圣训”对比,以此证明基督教与中国儒学“有相通,无相背”,两者是“中西同源”、“万国一本”。
《字林沪报》(1882~1899)
《字林沪报》创办于清光绪八年四月初二(1882年5月18日),日刊。总主笔由《字林西报》总主笔巴尔福兼任,另聘戴谱生、蔡尔康为华人主笔。
该报创办初期名为《沪报》,报名直书,逢星期日休刊。采用国产的毛边纸单面印刷,报纸篇幅较当时出版的《申报》略大。正文用四号字体,广告为五号字体;两页中的中缝较宽,便于折叠装订,同年8月更名为《字林沪报》,报名横排。
该报版面编排清秀,十分注重国际新闻报道。创刊时适逢中法战争爆发,由于该报有《字林西报》作后盾,消息来源广泛、迅速,经翻译处理后,稿件观点鲜明,刊登时间均比上海一般报馆要早几天,比素以报道迅速见长的《申报》新闻也要早一天。该报还采取扩大版面,取消星期日休刊等改革,一度成为当时上海与《申报》竞争最剧烈的一家商业报纸。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一般国际新闻不为读者注意,该报利用外文稿的优势日益见弱,相反,《申报》不断采用电报传递消息等手段进行重大新闻的报道,使得该报相形见绌。
《新闻报》(1893~1949)
《新闻报》创刊于清光绪十九年正月初一(1893年2月17日)。初期由中外商人合资兴办,共同组织公司经营,以英国人丹福士为总董,斐礼思为总理,中国人张叔和为主要出资创办人,蔡尔康为主笔。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股权为美国人福开森(John. C. Ferguson)购得,聘汪汉溪为总经理,汪去世后由其子汪伯奇继任。金煦生、李浩然等相继任总编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组为有限公司,称美国公司。福开森任总董,朱葆三、何丹书、苏宝森等为华人董事。民国5年(1916年)因慑于风起云涌的抵制美货运动,改在香港注册,改称英国公司。报纸标榜“无党无偏”、“经济独立”,实际上反对义和团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后,该报逐渐改革报纸内容,以报道经济新闻为主,工商界为主要读者对象。为有充足的经济信息来源,除设专职记者采访外,还在各行各业聘请通讯员,在会审公廨、捕房等处聘请特别报事员,在北京设常驻记者,国内各大城市均建立通讯网;在各国首都也聘请了访事人员,随时向报馆提供信息或直接供稿。报纸还逐日介绍商情、商场动态,经济信息灵通,为工商界所重视。报纸也兼及时事、社会新闻和市民生活的报道。所办副刊《庄谐丛录》,创刊于清末,民国3年(1914年)改名《快活林》,由严独鹤主编,注重趣味性、知识性、通俗性,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
圣教新报》(上海口音)(1895~)
《圣教新报(上海口音)》创刊于清光绪二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1895年9月12日),何人创办不详,为上海基督教新教的报纸。以单张的形式发行,每周出一号,每逢星期四出版。除每周出一号外,每月还增出一附张,无刊头,随报附送。按阳历年每年是52周多一天,故该报每年以52号为一段落,第二年重新从第一号开始。该报为4开张(左右两版四栏),油光纸单面印。出附张是因“长的事体登勿落,送拉看客,报印价钱勿要个”。
该报由美华书馆编印。美华书馆为美国北长老会所经营。刊登的文章,全用上海方言写成,以增强对上海普通市民阅读该报的吸引力,刊头注明“上海口音”4个字。刊发内容,主要是教会的消息,还有介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文章,以及社会论述、文艺性质的连载作品。该报对美术设计较为讲究,插图为铜版的人物画。刊发的文章使用标点符号,类似今日的逗号、句号。
该报何时停刊不详。今见的最后一号是出版到第五年的第二十三号,即清光绪二十六年正月初九(1900年2月8日)。
《亚东时报》(1898~1900)
《亚东时报》于清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七(1898年6月25日)创刊,册报。封面有日、清两方的纪年,署“明治三十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七日”。该报由日本乙未会主办,日人山根之助(立庵)主编。初为月刊,第六号起改由唐才常主编,第七号起改出半月刊。每册约30页。并用日、汉两种文字刊登。
该报创刊之时,正值戊戌变法运动达到高潮,表现了同情和支持中国变法维新的态度。创刊号上汪康年撰《〈亚东时报〉叙》云:“将以扩兴亚之愿,出中国之蒙”,“不教子弟,不能保其家:不存其邻,不能保其国,亦势之相激之使然!”《亚东时报》同人也写了篇《叙》,说明《亚东时报》“以通两国心志”“树立兴亚大计”为宗旨,认为欲敦两国之交,莫善于疏通其国民之心志。
上述报刊均为晚清时期,外国人在中国创办发行的报纸。
④ 中国近代先后创办了那些报纸
1、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一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创办人是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马礼逊(1782~1834)和米怜(1785~1822),月出一册,一些外国人相继在中国办报。1827年创办了《广州纪录报》,1833年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前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后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均在广州出版。其主编人德国传教士郭士立(1803~1851)、美国传教士裨治文(1801~1861)等,都是当时著名的“中国通”。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治外法权保护下,继续在中国办报。先后创办了《遐迩贯珍》(1853,香港)、《六合丛谈》(1857,上海)、《万国公报》(1868,上海)、《中西闻见录》(1872,北京)、North China Daily News(1850,上海,中文名《字林西报》)、The Peking Tientsin Times(1894,天津,中文名《京津泰晤士报》)及《申报》(1872,上海)、《新闻报》(1893,上海)、《顺天时报》(1901,北京)等一大批中外文报刊。其中,《万国公报》由英国传教士林乐知(1836~1907)主编,是广学会的会报。
2、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一批近代报纸 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58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外新报》,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伍廷芳曾经参加过它的编辑工作。这以后,陆续创办的有《羊城采新实录》(1872,广州)、《昭文新报》(1873,汉口)、《循环日报》(1874,香港)、《汇报》(1874,上海)、《述报》(1884,广州)等。以《循环日报》、《汇报》、《述报》这三家最有影响。《循环日报》是一份大型日报。它的创办人王韬,曾经游历过英、法、德、日等国,对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较多了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为《循环日报》所写的《变法》、《尚简》等文章,提倡学习西方,宣传政治改革,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当时和后来的改良派知识分子当中,有很大影响。《汇报》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容闳参加创办的,曾经和外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进行过激烈的笔战。《述报》创刊于中法战争时期,对刘永福所部黑旗军抗击法军和香港人民抵制法国殖民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进行的罢工、罢市活动,都作过详细报道,支持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3、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报刊 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的《中外纪闻》、1896年1月12日在上海创刊的《强学报》,分别由梁启超、徐勤担任主编,隶属于强学会,在强学会被封以后,相继停刊。
之后,梁启超等人继续筹备办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出版的一份主要的机关报,旬刊,每期出二十余页,三四万字一册,由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在梁启超主持下,《时务报》先后出版了六十九期,发表了《变法通议》、《论中国之将强》等一大批鼓吹变法的政论文章,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和《时务报》相配合,资产阶级改良派还在全国其他地方创办了近八十种鼓吹变法的报纸。主要有1897年2月在澳门创刊的《知新报》、4月在长沙创刊的《湘学报》、10月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1898年2月在长沙创办的《湘报》等。其中,《国闻报》由严复主编,以在副刊《国闻汇编》上译载了宣传进化论思想的《天演论》蜚声于时。
⑤ 甲午战争宣传变法的主要报刊有哪些
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
1896年8月,为了宣传变法而制造舆论中心,《时务报》在上海创刊。[8]
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
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学报》。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⑥ 19世纪末一西方报纸称“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有三党:
答案D
本题考查的是维新变法。文中“一党……意在保国以变法”指的是维新变法运动,故选D。
⑦ 晚清时期有哪些外来报纸呀
第一批近代中文报纸是19世纪初由英国传教士创办: 《察世俗每月纪统传》1815——1821
《特选撮要每月纪统传》1833——1838 ,《东西洋烤每月纪统传》1833——1837 .
⑧ 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的重要报刊(年代也要)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谢谢各位啦
维新变法时期:
名称 时间 地点 创办人
《万国公报》 1895年8月 北京 北京强学会
《中外纪闻》 1895年12月 北京 北京强学会
《强学报》 1896年1月 上海 上海强学会
《时务报》 1896年8月 上海 梁启超
《利济学堂报》 1897年1月 温州 陈虬、陈黻辰、何迪启
《湘学报》 1897年4月 长沙 江标、唐才常等
《农学报》 1897年5月 上海 罗振玉、蒋黻
《集成报》 1897年5月 上海 陈念蘐
《新学报》 1897年8月 上海 吴县叶耀元
《经世报》 1897年8月 杭州 不详
《国闻报》 1897年10月 天津 严复等
《岭学报》 1898年2月 广州 黎国廉
《时务日报》 1898年5月 上海 汪康年
资产阶级革命派:
报 纸
报名 刊行时间 出版地
中国日报 1900—1913 香港
苏报 1903 上海
国民日日报 1903 上海
俄事警闻 1903—1904 上海
檀山新报 1903—1907 檀香山
俚语日报 1903—1904 长沙
世界公益报 1903—1904 香港
警钟日报 1904—1905 上海
大同日报 1904—1912 旧金山
图南日报 1904—1906 新加坡
广东日报 1904—1905 香港
刊 物
刊名 刊行时间 出版地
中国旬报 1900—1901 香港
开智报 1900—1901 横滨
国民报 1901 东京
政艺通报 1902—1906 上海
游学译报 1902—1903 东京
大陆 1902—1905 上海
女报 1902—1903 上海
湖北学生报 1903 东京
直说 1903 东京
浙江潮 1903—1904 东京
江苏 1903 东京
立宪派:1906,张謇等,《预备立宪公报》
保皇派的自己找吧~·,主要的两个,康梁各一个,有一个是论战中的主要战场。
⑨ 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报纸是什么何时何地举办
早期(特点):最初由在华外国人创办,既有外文的,也有中文的,以后国人开始仿效自办。早期的报刊大多集中在沿海通商口岸及周边地区,后来内地省份的一些大中城市也开始办报。 2.甲午战争后:在维新思潮的推动下,许多有识之士都将报刊视为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宣传变法的一种有效手段,竭力鼓吹办报。出现了以《时务报》、《国闻周报》为代表的一批维新报刊。 3.20世纪后:华资民办报刊大量创办,国内报刊业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态势,涌现出《苏报》、《时报》、《民立报》等报刊。此外,留学生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党人在海外也创办了一些报刊,《清议报》、《新民丛报》、《民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