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抗日战争中以少胜多的战役
中国援缅战争
黄桥决战
黄崖洞兵工厂保卫战
『贰』 中国 抗日战争 以少胜多 军民
整体的大战役,抗日战争还是以多胜少,有些战役中的一些环节性的回小战役有过以少胜多答
1943年的常德会战算是一例,国民党中央军虎贲师8000多人独自抵抗日军两个师团四万多人,最终虎贲师只有64人活下,消灭1万三千多日军,伤亡更多。最终因为国民党大股部队击败大量的外围日军,常德会战的日军不得不败退。
1944至1945在缅甸一带,国民党远征军以少胜多的战役有那么几个。
『叁』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最有名的以少胜多战役
按课本上解放军以少胜多的战役很多了,像抗战后的三大战役,就说平津战役了,虽然和平解放了北平,但是我觉得解放军牺牲的人不在少数!反关国民党军队,装备精良,有一半人都是投降了,不是书本上的全歼!楼主想一下,如果现在国民党当政,历史就是另一回事了!
『肆』 抗日战争以少胜多的战役有什么详细的·急
仁安羌战役
孙立人是抗日战争时期立过赫赫战功的国民党将领,曾率领中国远征军进军缅甸,在缅甸的仁安羌战役中,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被敌围困多日弹尽粮绝的英缅军七千多人,举世闻名,大振国威,为中华民族增添了不少光彩。为此,英皇授予他“英国帝国司令”勋章,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他“美国丰功勋章”。孙后来被蒋介石提升为仅次于陈诚的陆军总司令,但为时不久,即被蒋介石以莫须有的罪名,软禁长达33年之久,直到蒋氏父子死后,方解除软禁,恢复自由。
平型关大捷与平型关战役
创造了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以少胜多的模范战例。八路军平型关首战大捷,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在抗日战场上中国军队第一次主动向日军发动攻击并取得全胜的战斗。
斋郎村战役
1935年4月21日,红军挺进师进驻斋郎村,在斋郎村与敌军展开了一次“以少胜多”的红军著名战役,斋郎村的主战场——大放牛场,现位于庆元县。
岱崮保卫战
1943年,八路军鲁中军区11团8连93名指战员,为捍卫民族尊严,在这里与20倍于己的日伪军血战18天,创造了八路军战史上以少胜多的又一模范战例。
1943年11月9日,日寇纠集了1万余兵力开始对鲁中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岱崮山区处于敌人进犯沂蒙腹地的咽喉地位,为粉碎日军的扫荡企图,鲁中军区决定留下少量部队在内线坚持斗争,牵制日军主力,掩护我主力部队转至外线作战。鲁中军区11团8连93名指战员奉命驻守南北岱崮。
『伍』 抗日战争中以少胜多的事例
平汉战役:我军以少胜多
1941年(民国三十年)12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八路军第129师一部在(北)平汉(口)路高邑、邯郸段对日军的破袭战役。
是月,八路军第129师为摧毁平汉路两侧日军之封锁线,打通路东、路西之交通,决定对平汉路高邑、邯郸段举行大破袭战役,遂以第385旅及太行第1、第5、第6军分区部队为第1破击集团,对沙河至赞皇段之路西地带开展破袭,置重点于铁路西侧邢台、临城地段;以新编第8旅主力及冀南第3军分区部队为第2破击集团,对王化堡、沙河段之路东地带开展破袭,置重点于永(年)北及沙河、临绍关铁路东侧地段;以新编第4旅及冀南第2军分区部队为第3破击集团,对邢台、鸭鸽营段以东之滏西地带开展破袭,置重点于任县、尧山地区与乎汉路内丘、官庄段东侧。以太行第5军分区部队同时向双庙邯郸段以西地带展开破袭,钳制迷惑日军,以策应第1路破击集团作战。战役于18日开始,至23日结束,经过5昼夜激战,在群众2.6万余人直接参战支援下,八路军进行大小战斗45次,毙日伪军536人,俘获伪军380人,平毁封锁沟109公里,破坏公路69公里、铁路4公里,摧毁碉堡52座。八路军伤亡352人。
平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击毙日军号称精锐部队的板塬师团第21旅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取得了中国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百团大战,百团大战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日军281人,俘伪军18407人,日军投降47人,伪军反正1845人;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0多公里,火车站、桥梁和隧洞260多处,摧毁大量敌堡和据点;缴获各种炮53门,各种枪5800余支和一批军用物资。
中国援缅战争 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仅以一师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伦三岛。新编第28师师长戴安澜吕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作战中不幸受伤身亡。战役结束后,英美政府高度颂扬并给孙立人与戴安澜将军追赠了功勋章。
『陆』 抗日战争中的以少胜多战役
淮海战役\\百团大战\\南京之战 徐绍桢 约万人——约2万人 攻坚战
第一次反回围剿 毛泽东答、朱德 约4万——约10余万 歼1.2万
第二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20万 歼3万
第三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第四次反围剿 朱德、周恩来 约7万——近40万 歼万余人
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 徐向前 近3万——不详 歼6万余人
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 徐向前 近8万——20万 歼8万人
黄桥战役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苏中战役 粟裕 3万余人——12万 歼敌53700人
鲁南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莱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孟良崮战役 粟裕 不详——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
晋中战役 徐向前 6万余人——约13万人 歼敌100370人
豫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淮海战役 粟裕、刘伯承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九连山战斗 不详 不详 5战5捷,歼6个连又1个排
『柒』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哪些
1、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地方部队的配合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历时66天,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发起了伟大的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为“徐蚌会战”)。
战役首歼黄伯韬兵团,继歼黄维兵团,再歼杜聿明集团,解放军以伤亡13.4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共计55.5万余人,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敌数量最多的一次战役。
2、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3、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4、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5、巨鹿之战: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军阀混战。公元前207年,秦军上将军章邯打败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后,认为楚地已不足忧,遂率20余万秦军北上攻赵,并急调上郡的王离部20万秦军南下,围困赵王歇于巨鹿(今河北平乡),无奈之下赵王派使者向楚怀王以及各国诸侯求援。当时秦军十分强大,救赵诸军驻扎在巨鹿城北,没有人敢前去迎战。
项羽为报秦军杀叔父项梁之仇主动请缨,于是楚怀王便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六万余北上以解巨鹿之困。
(7)抗日战争以少胜多战役扩展阅读:
淮海战役是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进行的。战役规模空前,作战时间长,战区面积大,军用物资的供应量和伤员的运送量都很大。淮海战役发起之前,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就一再指示要充分发动群众,做好战役的后勤准备工作。
地方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将一针一线、一块铜板、一粒粮食节省下来,集中起来,送往前线,人民群众提出了“一切为了支援前线”,“倾家荡产,支援前方”的豪迈口号。各地涌现出许多父子争着上前线、妻子送郎去前方的动人场面。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淮海战役期间,先后有12个纵队在徐州东南作战,每天需要粮食300万斤,后来随着战事的演进,每天需要500万斤之多。前线和后方的解放区人民,节衣缩食,想方设法为子弟兵筹集粮食、碾米磨面、运送粮草。
妇女们为了不让子弟兵受冻,不分昼夜地缝制棉衣、棉被、军鞋,甚至不顾寒冬把自己的棉衣棉被拆了给子弟兵做军衣军鞋。整个战役期间,空旷的皖北平原上,一条条送粮长龙在风雪中行进,构成了一幅气吞山河、蔚为壮观的历史画卷。
以少胜多 读音:yǐ shǎo shèng ō
释义:以少量的精兵强将,战胜强大的敌人。
出处:邓小平《我们有信心把中国的事情做得更好》:“抗日战争打了八年,抗美援朝打了三年,我们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传统。”
『捌』 求抗日战争以少胜多的名战
好像是平行关吧 貌似抗战都是以多胜少
『玖』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大以少胜多的战役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1.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版起义中,项羽率权领6万楚地义军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40余万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2.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3.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参考资料网络——三大战役
『拾』 在抗日战争中以少胜多的战役
仁安羌战役 孙立人是抗日战争时期立过赫赫战功的国民党将领,曾率领中国远征军进军缅甸,在缅甸的仁安羌战役中,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被敌围困多日弹尽粮绝的英缅军七千多人,举世闻名,大振国威,为中华民族增添了不少光彩。为此,英皇授予他“英国帝国司令”勋章,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他“美国丰功勋章”。孙后来被蒋介石提升为仅次于陈诚的陆军总司令,但为时不久,即被蒋介石以莫须有的罪名,软禁长达33年之久,直到蒋氏父子死后,方解除软禁,恢复自由。 平型关大捷与平型关战役 创造了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以少胜多的模范战例。八路军平型关首战大捷,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在抗日战场上中国军队第一次主动向日军发动攻击并取得全胜的战斗。 斋郎村战役 1935年4月21日,红军挺进师进驻斋郎村,在斋郎村与敌军展开了一次“以少胜多”的红军著名战役,斋郎村的主战场——大放牛场,现位于庆元县。 岱崮保卫战 1943年,八路军鲁中军区11团8连93名指战员,为捍卫民族尊严,在这里与20倍于己的日伪军血战18天,创造了八路军战史上以少胜多的又一模范战例。 1943年11月9日,日寇纠集了1万余兵力开始对鲁中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岱崮山区处于敌人进犯沂蒙腹地的咽喉地位,为粉碎日军的扫荡企图,鲁中军区决定留下少量部队在内线坚持斗争,牵制日军主力,掩护我主力部队转至外线作战。鲁中军区11团8连93名指战员奉命驻守南北岱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