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关于抗日战争的问题
正面完全不是日军的对手。
不过这个时候的东北日军已经没有后援部队了,军队会越打越少,中国军队最终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将日军彻底击败。
所以,收复东北是早晚的事情。
『贰』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 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办半封建社会,政治专,军事.经济属.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2. 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
3. 从性质上看,抗战时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
4. 从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叁』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问题的基本看法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基本上是团结的,但也有不少磨差,至于国际关系主要是国民党在国际上发挥作用,并获取国际援助,甚至苏联也是支持国民党的,国民党在那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很少也无法有什么作为,
国民党的国际战略问题主要是靠近英美等大国,同日本打持久战
共产党的国际战略问题则是联络苏联,坚信反法西斯战争最后一定能胜利
『肆』 抗日战争的几个问题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中国历史上有多次大规模战争,中国近代有多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像抗日战争这样的规模、性质和胜利结局的战争,确实为前所未有。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国人民力量的空前壮大,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原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民族的胜利,人民的胜利。50年以后回顾那场伟大的战争,我们可以深刻地知道它是怎样转换祖国命运的,并增进对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认识。
关于抗日战争的性质
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叫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日本对中国的民族压迫,从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到“九一八”占领中国东北,这里不去细说。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日本提出建立所谓“东亚新秩序”,在中国实现“王道乐土”,也就是灭亡中国,把中国变为它的附属国、殖民地。抗战八年中,大半个中国土地遭到日军占领践踏。中华民族真正到了存亡续绝的关头。抗日战争就是中国人民用民族战争来挣脱日本施加的民族压迫,收复中国领土主权,恢复自己的民族尊严。这是全中国人民的神圣事业。中国属于反抗侵略的正义的一方,日本属于施加侵略的非正义的一方。这个性质不仅仅是用种种文字、图像记录下来的,也是用中国人民流成河的血记录下来的。这个性质不仅仅记载在中日双方的文字、图像中,也记载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至今为全世界所普遍承认的《联合国宪章》中,记载在遵循联合国大会批准的国际法原则的东京国际法庭材料中。“侵略”这个词人们可以改成别的什么,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却永世也无法改变。
人们也许要问,国际和日本历史学者怎么看。抗日战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国际和日本第一流的被称为“主流派”的历史学者的大量著作都是这么写的。日本少数人宣传“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皇国史观”,学术界不认为那是严肃的科学性研究。
事实上,中国抗日战争的性质,根本不需要那段历史过去以后才能作出判断。这里可以看一看就在抗日战争进行中正直的日本皇族成员是怎么说的。1943年至1944年,裕仁天皇胞弟三笠宫崇仁担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幕僚,在中国战地广泛考察以后,有感于需要对派遣军总司令部的佐、尉级军官进行教育所写的题为《作为日本人对中国事变的内心反省》文中说:“明治维新以来,伴随欧美文化的输人,日本人也感染了霸权主义的侵略压榨思想,并与欧美诸国一起,对中国实施此等行径,如二十一条要求”。“甲午战争以后滋长了侮华思想”。“满洲独立后,日本又对华北怀有野心”。“中国事变爆发以后,日本军队的残暴行为又给中国的抗日宣传提供了事实根据。如掠夺,强奸,杀害平民,放火等等。”“大东亚战争开始以后,把中国看成,‘日本的军事基地’,在中枢决策机构内还有人认为,战争的主角是日本,日本必须战胜,所以日本必须榨取中国以自肥”。“如果是‘有取有予’,尚可另论,而现在的日本是无所不取,掠夺殆尽。这还成什么事体!”“烈犬是不狂吠的,回顾以前高喊‘圣战’、‘正义’云云,叫喊的声音越高,事实越近于相反”。三笠宫至今健在。这份文书当时被没收,后来偶然发现。他在回答《读卖新闻》编辑部负责人采访的提问中,接着又讲了许多亲眼目睹的骇人听闻的事实。对于日本从“九一八”占领中国东北以后的所作所为,他的断语足:“连侵入他人所有的土地都要构成非法侵占罪,更何况侵占他国的领土,这能说不是侵略吗?”
抗日战争50年以后的今天,日本政界一些人极力否认中国抗日战争是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极力给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翻案。他们扬言日本侵略中国、侵略亚洲邻国不但无罪,而是有大功。这个大功是把中国和亚洲国家从英美统治下“解放出来”了,促进了亚洲国家今天的经济发展。那些人并非不知道联合国宪章精神、东京审判材料,不知道日本和国际上一切严肃历史学者的看法,不知道《作为日本人对中国事变的内心反省》那类文件上记述的基本事实。但是他们仍然无止无休地颠倒黑白,这表明日本至今仍潜在着一股军国主义势力,表明日本社会中至今仍有那么一批蔑视、轻侮中国的人,盼望有朝一日重温“大东亚战争”、“皇军赫赫战果”的旧梦。6月间,日本国会通过的《战后50年国会决议》,受到东京各家大报猛烈谴责,认为“可耻,可悲,难以容忍”。这些言论鲜明地反映了广大知识界、大多数日本人的良知,和他们要求保持民族荣音的情感,是应该受到尊敬的。但《战后决议》大耍花招,颠倒原则,暗藏蒺藜,甚至有一天可能成为想要复活军国主义势力的所谓“法律根据”。中国人民有充分理由对此感到愤慨。日本政界一些人将把2l世纪的日本,把中日关系引向何处去,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共同取得的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这是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战争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由十年内战转为结成统一战线合作抗日,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坚持下来的基础。
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各派系,在抗战爆发前基本上掌握着国家政权,有蒋政权参加,才有全民抗战。共产党先把“反蒋抗日”改为“拥蒋抗日”,抗战实现以后又反复强调国共合作,强调全国团结抗战,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兴起、壮大,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共产党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创导者,军事上领导着敌后战场,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参加,全民抗战才有了力量重心。西安事变后,蒋政权由“攘外必先安内”转为准备抗日。抗战开始不久,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关于国共合作抗日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应有地位和国共合作抗日,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国共两党合作成为一个历史关键。中国内部新的团结格局由此确定下来。全国各阶级,各民族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救亡。中华民族使自己的觉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抗日战争就是这样实现的和虽然经历惊涛骇浪终于坚持到底了的。从双方合作奠定抗日战争的基础来看,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基本是相同的。它们这时都站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关键位置上,力挽日本军国主义汹涌而来的狂澜。这是历史事实。
抗日战争中,民族矛盾起主导作用,阶级矛盾并没有消失。蒋政权这时具有两面性格。参加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这一面是爱国的,带着革命性的;坚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这一面是反民主、反人民,带着反革命性的。前一面符合民族利益,后一面违反民族利益。抗战初期,前一面表现得比较明显。战争进人相持阶段,日本对重庆加紧诱降,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上很快发展,国民党的态度逆转。蒋介石这时谈话多次拿抗日、反共并列,甚至认为反共重于抗日。他要求美国给予军事经济援助时也把担心“国内中共之猖狂”作为重点。中国因此几度出现国共分裂内战、抗日战争中途夭折的严重危险。
回答者: 太平洋飓风 - 江湖新秀 五级 2-18 16:08
我来评论>>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2 个人评价
好
50% (1) 不好
50% (1)
相关内容
• 下列关于抗战胜利的意义评述不恰当的是
• 抗日战争的意义是什么
• 抗战胜利的意义
• 抗战对中国的意义
•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论文
『伍』 抗战时期,( )写了《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两篇著作,进一步
无语 毛泽东呗 进一步在战略上对抗日战争作宏观的战略分析,提出战略决策,用以指导整个抗日战争,在战术上从微观方面提出有效打击敌人的战术,指导军队切实可行的实战战斗。
『陆』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有着什么样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于战争战略问题的光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创造性地解决了如何研究战争,如何战胜敌人的一整套战略战术原则。这部研究和指导战争的伟大军事著作,不仅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而且集中了古今中外的有益经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科学。这部著作的发表,为中国共产党和在它领导下的军队迎接新的革命高潮,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同时,它对于我们党加强人民军队的建设,不断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柒』 抗日战争问题
唉,我在这里解释清楚下。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前,国民党内部受到蒋介石等人(还不是国民主席,那时主席是汪精卫)的类似“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一直封杀共产党的部队,但事实上,国民党大部分军队在各境内会监守阵地,不主动攻击日军,除非被日军袭击。但其下层也有投降军(在电影电视剧里常常能看到的,就是俗称的伪军)。在那时期,蒋介石的国民军队还是让日军比较头痛的,原因一是国民军装备较好(但相对日军捎差),二是人数上占绝对优势(可惜我觉得大部分中看不中用)。但主战力非国民军莫属。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也是一样,这一时期中共军刚刚有了比较正规的军队(新四军,但人数相对国民少之又少,战斗力还不错,士气很高)。所以在主战场上,中共军只有新四军与日军正面交锋过,其余的都是游击部队在日军后方进行游击任务(说白了就是装备差,人数不多,只能在后面“混混”的),在正面战场国民军仍是主力部队,象国民军的委座下的54师55师,都是让日军棘手的部队(其实电视剧上说的什么日军最害怕新四军我觉得不全对,国民军也是蛮强大的)。
在第一次合作断裂后,国民军方面大部分权利集中在蒋介石手里,这时期,他就开始多方面的封杀共军,各军队仍是命令监守阵地不许主动进攻(这里就是他失去民心的时候,其实在江南一带,他的抗日人气很高的,但电视剧上一般不说这些的),中共军开始得到了更多的支持与鼓励,军队人数开始增加,后来的什么师什么师,什么团什么团,大都是由这一时期产生的。主战场上,日军就开始大肆侵略中国领土,南京惨剧就发生在这时期,但事实上,国民仍是主战场的主力。
第二次合作是国民内部的政变,所以维持时间不怎么长,但效果不错,国民军开始与中共军合作抗日,主战场上开始有了中国军队的统一旗号,主力上么中共与国民平分秋色(相对来说中共军的战斗更辛苦,损失教大,国民的装备较好,损失相对少点,但我看也差不了多少,士气不行在国民军的大部分部队里)。
直到1945年日军投降为止,主战场上的主力军开始转变为中共军了。
『捌』 抗日战争的实力问题
就双方军力的比较而言,日本的陆军常备兵力为十七个师团,三个航空司令部,以及炮兵、骑兵、战车、化学兵等特种部队,总兵力三十八万,但是拥有四百万服过兵役,可以直接动员参战的后备部队。当时日军的师团,兵力编组上,相当于我国的军,最高指挥官是中将;日本的旅团,相当我国的师,最高指挥官是少将编阶;日本的联队,相当我国的旅,最高指挥官是上校编阶。日本‘军’的编组,弹性极大,兵力比中国的集团军还要大。 当时中国的陆军部队共有一百八十三个师,以及炮兵、骑兵等特种部队,总兵力为一百八十万人,但是这些部队的编组、装备、训练,可以说是比‘八国联军’还要复杂与混乱。真正经过整编的部队,只有二十个师(同时多数的进口武器还没有到手),同时华军根本没有受过军训的后备部队,征兵制度也才刚刚开始在部分地区试办,因此当时中国的人口虽多,但是能够征用的兵源却相当的缺乏,素质更低(单是体检就有一半以上不及格),因此部队的实际人数,比编制上的规定要少许多,当时叫做‘空名’。 在陆军战力中,日军拥有训练严格有素的军士官兵,以及重炮火力、加上战车、灵活的通讯设备以及大杀伤力的化学武器,并有良好的海空火力支援,更为重要的是,日军对于中国的情报搜集,可以说是非常的深入与完整,后勤与兵力补充非常的具有效率(日军甚至拥有中国内地详细与精确的地图,但是华军却有时连粗劣的地图都没有)。反观中国陆军部队在战场作战时,最为缺乏的是攻坚的重炮、反战车(坦克)武器及步兵用的轻重支援火力,此外中国军队的通讯与保密均差,后勤、医疗(几乎完全没有医疗可言)与兵力补充系统,可以说是乱无章法。 在海军而言,日本拥有完全自行设计与生产的世界一流的海军武力,日本有全球首屈一指的主力舰、航空母舰等完整的舰队,共有二八五艘大型的军舰,海军总吨位为一千四百万吨。而中国只有能够在内河与沿岸活动、小型、陈旧的舰艇五七艘,五万九千吨。因此以海军的战力而言,中国海军与日本海军是连正面交火的能力都不具备,只能进行偷袭、爆破以及施放水雷作战。 就空军而言,日本拥有自己设计与生产的各式空军飞机,其中属于陆军的航空部队有三十个联队,一二八个中队,一四四三架战机。属于海军的飞机共有七三○架,布署在航空母舰上。而中国只有购买二手与拼装的各国不同型的飞机三○五架,分成三十二个中队,更不要提中国的训练与后勤支援,在系统、经费与训练上的复杂与落后了。 因此根据当时协助国民政府的德国军事顾问估计,假如中日双方一旦进行全面战争,中国的海军在一星期之内就失去战力,中国的空军可以支持一个多月,中国的陆军最多可以维持六个月,而中国的军火后勤生产量,也最多能够支持六个月的战争耗损。[4]最糟的是,中国主要的工业与军火生产中心,只有点的分布,而且大都在日军第一波攻击距离之内。所以西方军事专家的观点看来,日军只要在会战的战场上,歼灭中国几个精锐的集团军,再占领以及摧毁中国的军火工业生产地,中国实在就无法再打下去了。 从当时的国际局势来说,日本与德国、义大利签订了轴心协定,至少在外交上,有欧洲强国的呼应。虽然苏联一直是日本最大的潜在敌人,日、美的关系也存在着矛盾,但是在当时,国际社会是以绥靖主义为外交主流,因此日本可以无视国联的呼吁与九国公约(NinePowerTreaty)的要求,任意地侵略中国,而不至于担心自己受到外交与经济的孤立。而在当时,除了苏联要利用国民政府来消耗日本战力,因此决定给予中国一些实质的战争后勤支援之外(还是在国民政府容共之后才开始),德国是考虑到蒋介石剿共的政策,以及防止蒋介石倒向苏联,因此是中国最大武器供应国(但是关键的三十个整编师、全德式武器的交易,并未成功),并且允许德国军事顾问在华帮助蒋介石训练军队,拟定战略,而美国、英国都只愿意和中国进行一些武器的交易,并不愿意直接卷入中日之间的冲突。 除了这些国家不愿与日本爆发战争之外,另外的原因,就是根据国际战略专家的分析,中日之战,日本将居于绝对的优势,中日战争的时间单位将是以月来计算,因此任何对华的实质军事援助,在时间上都来不及发挥功效,而只会平白的得罪日本而已(持这种论点的‘专家’之一,当然包括当时美国使馆驻华武官史迪威(JosephStilwell)上校,后来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当时西方国家的评估是,中日全面战争一旦爆发,最快一个月,最慢六个月,中国就会失去一切的作战能力,而向日本无条件投降。因此‘三月亡华’论,并非日本强硬派军方一厢情愿的夸大说法而已,而是有科学分析、实际数据来支持的专家共识。
记得采纳啊
『玖』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写作背景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内和党外都有许多人轻视游击战争的重大战略作用,而只把希望寄托于正规战争,特别是国民党军队的作战。产生这种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正确认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形势,是深刻理解抗日游击战争战略问题的关键。一、抗日游击战争战略问题的提出在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开篇第一章就以“为什么提出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为标题。文章首先指出,“抗日战争中,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争是辅助的。这一点,我们已经正确地解决了”。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给出了具体的解释:“我们说,整个战争中,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说的是解决战争的命运,主要是依靠正规战,尤其是其中的运动战,游击战不能担负这种解决战争命运的主要的责任。”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从战术的角度分析正规战和游击战在战争中的作用。
『拾』 中国抗日战争经验教训及青年爱国
中国抗日战争,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与一个法西斯强国间的生死之战。最后,大而弱的中国打败了小而强的日本,这是弱国打败强国的典型范例。为什么一个弱国能够打败强国?其成功的经验极其丰富,择其要旨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爱国主义得到了空前的激发
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这场长达14年之久、规模空前的全民族抗战的完全胜利,主要是由于百余年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斗争造成的民族觉醒和团结的程度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这突出表现为,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较以前任何时代都表现得更强烈、更广泛、更持久、更具战斗性,它超越了阶级、阶层、政党、地方实力派和不同军事集团的常规范畴。它既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如宋朝岳飞、文天祥的“忠君报国”的爱国主义,也有别于近代“义和团”的狭隘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具体表现为:爱国须抗日,抗日即爱国,这成为全民族不同阶级、阶层、政党、派别和各军事集团的共同信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建立、发展和壮大、坚持与巩固,其核心是,在日本军国主义灭亡中国的紧要关头,中国各阶级、阶层、政党、派别和各军事集团均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至上,自觉地使自己的利益服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这个最高的民族利益,为祖国的危亡、民族的命运,捐弃前嫌,团结一致,携手并进,共赴国难。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没有出现过的现象。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但同时又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它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都不能与之比拟。
中国共产党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代表中华民族觉醒的中坚、先驱者和凝聚核心。当时,日本帝国主义面对的主要对手,不是甲午战争的清朝政府,也不是签署21条不平等时的袁世凯政府和“九一八”事变后坐视东北三省沦陷的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而是一个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以国家和民族解放为已任的中国共产党。建立、巩固和发展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首先提出了武装抗日的爱国主义主张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此后,我们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全国性抗战,进行了艰苦的努力,不断调整政策,将“抗日反蒋”改变为“逼蒋抗日”及至“联蒋抗日”,从而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国从内战走向抗日的转折点,推动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针对国内出现分裂、倒退的危险倾向,我们党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和又联合又斗争的总政策,从而有效地阻止了时局的逆转,维系了国共合作和团结抗战的局面,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实行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及作战原则
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和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为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抗日军事战略方针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1937年8月上旬,在国民党政府召开的南京国防会议上,应邀出席的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就全国抗战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提出:全国抗战在战略上要实行持久防御,在战术上应采取攻势;一线临战战区适时由阵地战转为运动战,同时在日军之翼侧的后方组织民众开展游击战,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牵制和消灭敌人。中国共产党的上述方针、原则及其战法,对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全国抗战方略产生了积极影响。1937年8月18日,蒋介石正式宣布持久抗战的作战原则。他说:“倭寇要求速战速决,我们就要持久战消耗战。”8月20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发《战争指导方案》,正式确定“以持久战为基本主旨,以空间换时间,逐次消耗敌人,以转变形势,争取胜利”的战略方针。在国共两党共识的基础上,中国抗日战争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正式形成。
1938年5月至6月,毛泽东在总结抗战10个月之经验时撰写并发表了《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重要著作,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了抗日战争的性质、特点、发展进程和胜利前途,以及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中国抗日战争特别是敌后抗战的实践,正是按照毛泽东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和游击战理论,一步步走向了胜利,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抗日战争的历史说明,先进的军事理论,对弱国打败强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
当然,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支援,世界反法西阵线的浴血奋战,也是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外部条件。
^_^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