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战争 > 为什么抗日战争中北方那么快沦陷

为什么抗日战争中北方那么快沦陷

发布时间:2021-03-09 08:17:28

『壹』 为啥历史上外地入侵,北方沦陷得快啊

中国南北都有少数民族,但南方的少数民族由于地理原因基本上规模专不大,而且中国属文化对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也深得多。从汉朝开始,中国各朝对南方就有绝对的控制。但北方从来就没有绝对的控制过。且北方的土地广茂,有很大的战略纵深。更重要的是北方生存环境严峻、资源稀少。为了生存,北方少数民族经常发动战争。所以北方少数民族都比较好战。每当北方少数民族出现一个英明的领袖实现统一之后,都会对觊觎中原的富绕。
再加上北方多为平原,适合骑兵冲杀,这对一直缺少战马的中原来说也是一个问题。而南方多为山地,骑兵的优势不明显。所以各朝沦陷后其最后的抵抗力量都是向南方转移。这就给人一种北方人不善战的错觉。其实每当中原主明君时,中原的军事都能直接压制北方少数民族的。最主要的问题是领导者的问题了。

『贰』 抗日战争时中国大城市沦陷时间

自1937年——1945年中,抗日战争时中国大城市沦陷时间如下:

1、1937年7月29日,北平失陷。30日,天津失陷。

2、1937年11月8日 太原陷落。

3、1937年11月20日,上海沦陷。

4、1937年12月13日,首都南京陷落。

5、1938年5月19日,日军占领徐州。

6、1938年6月6日占领河南省会开封。

7、1938年10月21日,在大亚湾登陆的日军占领广州。

8、1938年10月25日,湖北重镇武汉三镇相继陷落。

9、1938年11月24日南宁陷落。

10、1938年10月下旬广州、武汉失守以后,全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鉴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被迫调整侵华政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2)为什么抗日战争中北方那么快沦陷扩展阅读:

武汉保卫战:

武汉是平汉,粤汉两铁路的衔接点,又是东西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南京失守后,这里成了全国政治,军事和经济,文化的中心。日本侵略者妄图攻占武汉,控制中原,进而支配整个中国。

1938年6月后,中日双方在武汉外围展开大战。日军以华中派谴军司令畑俊六为总指挥,分兵5路进犯,另派波田支队及海军陆战队协同海军第3舰队沿长江西上。

我军为保卫武汉,由第9战区司令陈诚指挥,依托幕阜山,九宫山,庐山等山脉构筑陆地防守;在江北,由第5战区司令李宗仁指挥,依托大别山,富金山等山脉构筑陆地防守;并在马当,湖口,武穴和田家镇等江防要塞设防.

1938年6月11日,日军溯长江西上,进攻安庆,拉开了武汉会战的序幕。7月26日,日军攻陷九江,我军第29军团退守庐山两侧,全歼日军第145联队。10月上旬,薛岳兵团又歼敌4个联队,挫败日军突破南浔路的企图。

在长江以南,长江沿线和长江以北地带,皖西及豫东南等各战场,我军官兵英勇抵抗,在马当,瑞昌,万家岭,马头镇,田家镇,固始等战斗中,将士浴血奋战。但由于我方单纯防御,逐次使用兵力,防线一再被攻破。我军于10月25日撤出武汉。

武汉会战历时4个半月,战线大到皖,豫,赣,鄂4省数千里地,双方投入兵力之多,战线之长,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是抗战中任何战役所不能比拟的。会战后,日军由于战线延长,兵力与资源不足,不得不放弃"速战速决"的企图,抗日战争逐渐进入相持阶段。

『叁』 为什么抗日战争最先沦陷的就是东三省

这根日本的计划有关,在日本的大国政略里满洲蒙古应该是一独立国家,专1916年他就曾经扶持宗社党夺取属满洲,最后失败了,主要还是因为那时中国的强大,但他不会停止,他还会不断的挑拨煽乱搞乱中国,削弱中国的国家力量,蒋中正在1928年济南事件中的表现让日本看出了他的软弱无能容易妥协,刺激了日本,看轻中国。

『肆』 北方城市抗日战争多少天沦陷得注意是抵抗了多少天沦陷。一煞笔说什么南方爱讲和。特么得和元朝打得时侯

说的北方城市总要有个名字吧,象陕甘宁以西的城市抗日战争从头到尾日军就没到过,更别说沦陷了。
至于东北,晚清之际东三省实际已经陷入俄国与日本的瓜分之下,日俄战争之后俄国的势力范围被日本排挤到长春以北,整个南满地区全部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孙文旅日期间由日本间谍‘宫歧寅藏’介绍结实了当时的日本大财阀‘头山满’,头山与孙文在东亚问题上一拍即合,此后由头山满出面于日本朝野上下疏通并将孙文的《与满洲权益及倒清革命资助事宜咨文》提交日本国会,进行了秘密研讨。终于在1905年末得到了日本政界的回复,日方提给孙文的基本意见是:

1、革命党务必承认日本帝国于满洲之一切权益,同时承认日本帝国于朝鲜之属权。

2、革命党旅行如是承诺为基本,帝国视与革命党之关系为外交伙伴,并于有涉清国之外交事件上彼此信赖。

3、革命党与第三国之交涉,务必与帝国外交部照知,与第三国商妥之事亦应与帝国照知。

4、革命党亦与帝国承诺,凡倒清活动取得成功,支那军事行动即不涉入满洲本土,帝国即保留于满洲本土之优先租另权,周期以100年为限。

基于以上共识,孙文(即 中山侨一郎)获得了日方一定程度的资助。但是辛亥革命以后孙文并未实际取得政权,日本的投资暂时搁浅。为此日本又向袁世凯施压,要求袁旅行孙文与日本达成的秘密协议。袁世凯顾及东北三省的战略重要性而未能全部同意日本方面的要求,转与日本签定《21条》作为补偿。但日本并未就此罢休,而是扶持东北保安司令奉系军阀张祚霖作为其在满洲权益的代理人,并与北洋直系政权对抗。

此后,由于张祚霖逐渐不肯听命于日本而最终酿成“皇姑屯事件”,张学良宣布归附南京政府之后,日本再度以《孙文秘密协定》向蒋介 石施压,迫使蒋同意将东北军主力调入关内绞 共,从而为日本军部制造“柳条糊事件”创造了机会。后来日本关东军理直气壮占据东北,而蒋做不抵抗姿态,其外交动机即源于《孙文秘密协定》。

『伍』 为什么抗日战争最先沦陷的就是东三省

这根日本的计划有关,在日本的大国政略里满洲蒙古应该是一独立国家回,1916年他就曾经扶持宗答社党夺取满洲,最后失败了,主要还是因为那时中国的强大,但他不会停止,他还会不断的挑拨煽乱搞乱中国,削弱中国的国家力量,蒋中正在1928年济南事件中的表现让日本看出了他的软弱无能容易妥协,刺激了日本,看轻中国。

『陆』 抗日根据地为什么多在北方

抗日战争中,国军的大大的在敌前正面作战的有,共军的致力于敌后大大的发展根据地。所谓敌后根据地,就是在敌占区域内(敌人后方)开辟根据地。华北沦陷较早,因此八路的尽在北方的干活。

『柒』 抗日战争日军已经占领了整个北方,为什么还吃不下整个南方,最后还被打到快输的地步

首先小日本国内民众自信心膨胀,非要去搞美国,结果伟大发了,然后我大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要短时间吞下是不可能的。

『捌』 为什么每次中国抵抗侵略都是北方迅速沦陷

因为中国北方平原不容易防守,而且北方是中国军事中心,一旦失手就是被吞并。

『玖』 为什么抗战时北方出了那么多伪军

中国抗战时期伪军现象的思考
一、抗战前期的基本形势
自1931年东北沦陷以来,虽然国民政府成立了国防委员会备战,并与纳粹德国达成军事合作协议,用钨矿等物资换军备,但在内主要是以压制、亲日为主,大量放弃华北地区的主权,导致华北以“自治”为名已事实脱离中央政府的管辖。蒋介石政府如果在1931至1935年间努力坚持抵抗或认真整肃军备,对财政极度紧张而内部并不团结的日本(当时日本陆海军分歧严重,华北驻屯军与关东军间也无良好沟通,东北尚未消化,大本营并无战争准备)而言,可以取得更大的效果。然而十年所谓黄金时期,国家并未认真面对工业建设,全国的钢铁等战略物资的生产有退无进,全国工业仅集中在纺织等行业中,精力大部用在内部清洗、建立独裁政权力量上,国民政府的正规军干脆退出了华北。军队进行的现代化强差人意,德式枪械固然好用,但是要用钱买或用物资去换的,而且国军何尝真正德化,大部分部队只是用了德制的轻武器而已,部队素质、军队建设仍是老一套,与正规职业军队相差很远。
1937年战事开启时,英美等国对中国的战事并不关注。美国境内的孤立主义甚嚣尘上,而英法的绥靖政策能连欧洲都不管,指望外人来帮忙实在不切实际,此时军备仍然是依*德国。由于轴心国间的约定,如果中国对日本宣战,则三国要同时对中国宣战。对当时的中国而言,这一压力是不可忍受的,尤其是当时在和德国做军火生意。当时中国对德重要的出口物资是钨,因为钨的材质硬,是制作穿甲弹弹头的重要材料。这些钨后来装备在德国装甲师和反坦克炮的炮弹里,成为其进攻绥靖政策的英法的利器。
不能宣战,却又不得不战,中国当时只好选择“抗战”的说法,即你打我就抗,你不打我就不抗。国力衰弱、工业不能自主时无论十里洋场多么繁华,都只能是这种下场,何况十里洋场的繁华中,很少一部分是中国自已的资金。当时的“焦土抗战”其实是基于这一种考虑,即日本的国力弱小,进攻中国虽然在军事上能获得局部胜利,但其国力无法支撑全面长期的战争,如果在占领的地方不能以战养战,而是不断地消耗资源,则最终会有打不下去的时候。这种战略对大而弱的国家而言或许是比较能见效的选择,但它是以放弃领土时毁掉所有可利用的资源为代价的,而且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国民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性来支持政府的作战而非资敌,焦土抗战实施得彻底的地方,往往当地百姓要受的牺牲也是最大。尽管当时国民以高昂的士气支持过了1937、1938年日军进攻最为凌厉的时期,但是指望它能支撑八年是不现实的,必须要有可持续的凝聚力。
二、抗战凝聚力与伪军起源
在持续凝聚力这一点上,国民政府没有很好地尽到职责。尽管全国民众都在民族存亡的呼声中支持,国民政府在改变自身腐朽的政治体制与没落的军事状况上仍是步履蹒跚。中国国内的土地兼并与民生问题已然十分严重,政府对此根本没有兴趣改善,从而使基层民众在最初的支持激情过后,仍然面对着各级压榨与落后的政治。抗战各级军事组织不仅派系林立,除了蒋介石谁也不能指挥国民政府的军队(有时蒋介石也指挥不动地方系军队),最高军事委员会被人为设得错综复杂、政出多门又无人负责,而且中央军内也分派系,各部队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绝大部分情况下各级军事指挥员都清楚军队是自已的身家,一旦拚完自已也就一文不名,因此在作战时都瞻前顾后,不到刺刀架到脖子上不用心。而蒋介石的手腕也做得极绝,象台儿庄战役中被严重削弱的孙连仲军队,大捷后反而失掉了42军番号,而一直不肯出战的汤恩伯却风光倍至;打到后来,地方系有南昌会战的云南第1集团军,中央系有常德会战的方先觉,有中条山战役的一触及溃,这些都是军事政治上失掉凝聚力的体现。事实上基层官兵的凝聚力本来也很脆弱,全*上级的号召与督导,例如南京保卫战前期同日军血战的官兵,在主帅遁走后立即士气全失,数千数千地任日本兵屠杀。
当时中国国内亟需解决土地问题,而国民政府显然不可能象共产党政权那样以没收土地的方式彻底解决,但是较为平和的缓和手法都没有采取,整个政权阶层就是由既得利益阶层构成,从而使广大乡村基层民众对政府难有更多认同。这一点,日本非常清楚且比中国意识得更早。在日本看来,在中国使用中国人组成的军队来统治和控制占领区,从军事和政治上都是可行的。因此伪军在这个时候便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
所谓伪军,在1937年全面抗战以前便已存在,那是在东北的伪满州国军,主要是由原东北军组成,也包括当地招募的土匪等。在七七事变以前,由于这支部队与抗联作战,积累了一定的反游击经验,并且日军在基层都有派驻顾问或指挥,伪满部队的战斗力,可以说是比后来的伪军要强一些。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在华北、华东两地全面作战,大量俘获国民党军;同时随着北平等地的陷落,大批华北部队编入伪军序列。当时的伪军主要是两类:伪满州国军和华北伪军。华东也开始出现伪军,但在规模上远不能与二者相比。1938年时,中国东北以外的伪军数量约为78000人,随著1940年汪精卫叛离国民政府建立新的政府后,华东方面伪军大为扩张,伪军数量急剧上升至145000人。平心而论,此时的伪军现象尚不十分严重,也不在对华作战中占据太重要的地位。但1938年后,正面战场开始出现相持情况,抗日军队间相互矛盾严重,不仅国共两党出现兵戎相见,国军内部派系问题也大为突出,*一时的激情已难以维系高昂的士气。而国民政府更是推出"曲线救国"口号,许可国民革命军指挥官在面对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可为保存实力,暂时投降"的指令,结果伪军数量急剧攀升。作战时战局不利,在上级许可下投降是职业军人的选择,二战时除苏联和日本外各国都认可这种做法,并尽力保护已方战俘的安全,但公开许可作战部队这样做的后果则是严重的,尤其是许可这些部队去协助敌人作战。
从汪伪政府建立并获轴心国“外交承认”起,中国当时就在国号上开始变得混乱起来。一个南京政权,一个重庆政权,各有一边的“外交认可”并保持高层的相互接触,而且居然使用一样的旗帜(一开始汪伪的青天白日旗还有一条黄带区别,后来去掉了)、一样的国号、一样的口号,双方都号称正统,而且都是国民党的高层人物,都拥有大批高层官员的支持,这样造成的混乱不仅是纸面上的,更对政治局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于重庆政府而言,这样的混乱有利于政治上的多边博弈:一面是共产党人,虽然弱小但是潜力很大;一面是日本人,由于对华作战消耗巨大,日本当时希望在巩固既得利益的基础上结束战事,一片一片地消化吞来的领土资源;对于国民党政府来说,汪伪政权的存在一方面是一个危胁,但另一方面也是与日本的一个外交缓冲,坐视部队投降日本,协助其与共产党军队相争,对已方并非无益。而日本人十分清楚伪军与国民党军的渊源,也尽量避免让伪军对国民党军作战,以防这些人又逃回去。日本人的意图是不断地发动攻势敲击国民党政府,迫其投降或在日本要求的条件内讲和;汪伪是希望有实力在日本人的支持下获得对中国的统治,而国民党政府则是一面不承认汪伪政权、对日抗战,一面坐视军纪溃散、默许部分部队投敌钳共并派要员与汪伪接洽,以图与日本达成某些共识,同时对日本的攻势作战,也经常积极防御,不让日本轻易得手,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极有信心能拖到日本垮掉,不肯答应日本停战。国民政府一直在强调要准备“大反攻”,一直在说反攻的兵力准备都不足,只是包围边区的兵力一定足,投降的兵力一定足,形成的反差实在太明显。让人心酸的是当时外交上获得大国认可的“中国政府”同时有重庆和南京,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重庆政府正式向德意日宣战,汪伪政权则向英美苏宣战,无论二战是盟国还是轴心国胜,中国都会是“战胜国”,也注定了都享受不到战胜国的待遇。
倘使这是在智力游戏里,可以说几方都是政治高手。但在血淋淋的战争与民族存亡关头出现这样的游戏,对普通士兵来说,未免太高深了些。一个人当兵,最初的动机多种多样,有的是想精忠报国,有的是想混饭吃,有的是土匪收编,还有的干脆就是被强拉来的。如果一支军队没有自已的指导思想,连自已的作战任务也不清楚,是用于抗日还是降日反共都只在政客股掌间的玩弄,则在最初全民支持抗战的高潮过后,凝聚力便可想而知了。
三、伪军发展原因与其生存方式
1938年后中日在正面对抗战场上开始沉寂下来。战前日本对中国的企图是:陆军要求得到中国华北做为对苏作战的基地,海军要求得到中国华东华南一带做为对东南亚进攻的基地,瓜分掉有用地区后,战略价值不大的中国西南腹地则*轰炸等手段迫使其承认这种侵略并采取亲日政策。到了1938年时,中国首都南京已占领,华北也成立了日本扶持的政权,日本此时的政策也随之成为迫降国民党、巩固已有领地。日军并非不希望吃掉全中国乃至亚洲,但以其人数相对之少、力量难以兼顾,其战略是一步步吞食。这样,正面战场虽然还有大的战役,但整体上进入了相持阶段。
两军相持不是比爆发力,而是比坚韧。国民党政府可以在民族感情上做文章,中高层军官、士兵可以*血性拼博,但是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凝聚,这样的情形不可能普遍且持久。当与同一阵线间的共产党人开始出现磨擦,而同一旗号下又有不同的军队投敌时,它对军心的冲击是巨大的。国民党一面在战场后方滞留了大量战败不及撤回的部队,另一方面也在正面对峙战场的敌人后方派出过大量挺进纵队,构成了国民党军的游击作战,这些游击作战一度有过战果。然而,游击作战是没有后方基地和友军侧援的战斗,所有的基地和援助只有当地老百姓,对军纪、政治松驰且没有精神主骨的国民党军来说,这样的要求超出其能力范围。这也是国军游击作战在战区有国军正规军协助时常常有一定效果,但一旦承担起主要抗敌力量的任务便难以胜任的原因。大量的所谓“游击队”不是占地为王,便是在日本人进攻时“曲线救国”,直接送到共产党根据地打共产党人。国民党一直讳言这一段历史并不肯检讨这么多国军投降资敌的原因,与其当时在背后的政治考虑有关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非常明白日本不可能战胜,因此只要保存实力不投降,就一定能迎来胜利的那一天。国府的考虑当时已经“高瞻远曙”到了胜利的时候自已能有多少兵马的地步,部队是成为伪军还是国军,并不十分重要,因为到了那一天,所有的伪军都会成为“国军”,连旗帜都不用换。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经过统计,除伪满洲国军外驻华伪军的数量大约是118.6万人,但有不同版本的说法,认为实际数量可能超过200万人。在华伪军建制中62%左右是原国民革命军部队,换句话来说,是国民党向日本“提供”的,其余则为地方土匪、招募等。部分伪军驻扎在城市负责占领区政权维护,绝大部分的伪军则被调往华北地区进行“扫荡”或者“治安强化作战”,其中不少伪军参与了在华北地区对平民的大屠杀活动。
之所以日军要使用这么多伪军,有其自身的原因。一方面日军占领的地域很大,如果每个县城都驻军,主力师团一下就会分光,被抗日武装各个吃掉;另一方面守卫、巩固政权、收税收粮的事情对军事的要求比野战要低,让汉*去做正合适。因此在华北、华南日军大量地把占领区交给伪军驻守,只派驻顾问一类监控,这样好腾出精锐部队。由于伪军数量众多,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日军也常常把他们编入野战一线使用,充当前进时的炮灰。投敌伪军以军统的投敌部队较为有名,军统的部队虽然野战能力弱,但是其出身就是情报特工,在后方充当夜袭队一类汉*武装攻击抗日游击队、斩断地下组织非常专业。
伪军在被派驻某地后,军饷给养是不由日军负责的,一切任其在当地“自筹”,说白了就是交足给日本人的,剩下刮的就是自已的。大中城市里有日本兵驻扎控制,小县城里一切都是自已说了算,四处搜刮勒索。一支连国家民族都失掉了的军队,在做这些事情上不可能对同胞还有什么余地,何况随时会被拉去和共产党人作战当炮灰,大部分人都是多活一天是一天,谁给钱就拥护谁。汪伪政权的日籍顾问影佐祯昭就曾在一份呈上的意见书上记载:“一、绥靖部队并警察驻屯于都邑者希望其给养能每人每月二十五元,阴历正月请主席平均赏给每人五元于人心收揽上可生甚多之效果。”而没有汪精卫“主席”惠顾的伪军“发财”的手段则是千恣百态,很重要的一点是跟抗日武装做生意,走私违禁物资,盗卖军火弹药。很多时候八路军的弹药也要*他们“接济”。由于参与作战时日军要给他们发弹药,日本人也很恼火伪军两头通吃的行为,在冀中一度不得不按子弹壳来给伪军核发弹药。
“国军”向日本人走私,伪军向“共军”走私,这也是抗战时的一大奇景。
而日本人对伪军很明显不会信任。这种信任不仅表现在高层的顾虑,而且伪军每每被怀疑通敌,或成为战斗损失的替罪羊。例如43年“华北战地参观团”的覆灭,日军便怀疑是伪军内线通报,大量撤换伪军。伪军只要被怀疑,随时会被处死或拉到矿山做苦力。可以说,伪军是一支被国民党和日本配合玩政治手段下边缘化的畸形军队。没有国民党重庆、南京两派同日本的三方政治博弈(这种博弈从政治角度看是很有手腕和技巧的,但从道德上看是十分下作),就没有这支打着青天白日旗向同胞开枪的军队。
而这种博弈的牺牲品,不仅是伪军自身和沦陷区的民众,还有抗日武装。不去打抗日武装,日本人要这支军队做什么?

『拾』 抗日战争南京为什么那么快失守

历史学家认为南京沦陷的原因有很多个因素,其中一个便是中国军队的装备与日军相比强弱悬殊,就算守卫首都南京的中央军部队,一身德国式的装备,然而却虚有其表,而实质上真正缺乏有效的攻防武备,加上指挥混乱,最终中国附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抗日战争时中国军人还需要使用大刀来杀敌,然而在抗日战争后期仍有军人使用这些大刀片,正好反映军备缺乏的严重情况。
当时南京守军有十余万,归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指挥,但唐采用了将外围阵地放弃,困守孤城的战术,坐以待毙。12月12日,日军主力猛攻雨花台,至正午,雨花台陷落。下午二时,又攻陷中华门,南京城被打开了一个缺口。下午五时,唐生智匆匆开了一个历时二十分钟的师以上将领会议,散发了一份油印的突围命令,而他本人却不顾自己立下的“与南京共存亡”的誓言,仓皇地渡江出走了。13日,日寇占领南京。当日寇侵入南京时,城内剩下的居民,大多数都躲进了“难民区”。其余有些人是公司、商店里的留守人员,有些人是市民,他们要看守自己的房物,因此,街道上已经见不到多少人了。可是前方溃散下来的散兵、伤兵、病兵,以及被炮火和日寇驱来的各地难民,扶老携幼,从中山门、中华门涌进了南京城。他们来到南京后,敌人的炮声、枪声愈来愈紧,大家更感慌张,希望躲入难民区的“难民收容所”,但又被拒绝;最后,则希望冲出城门,渡过长江。于是,一部分人群涌向通向长江边的中山北路,准备闯过挹江门到下关中山码头渡江;一部分人群涌向中央路,准备闯过和平门到燕子矶渡江。当许多难民向中山北路、中央路移动时,最后逃出南京的一部分国军官兵,蚁集在江岸上,未能脱险,此时深怕难民群妨碍他们,所以把挹江门、和平门两道城门紧闭起来,以便于他们抢渡逃生。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抗日战争中北方那么快沦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