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没有一本比较客观,真实的描述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书
徐康明的《中国远征军战史》与《飞越“驼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战内略空运》;
《滇缅公容路,第二次世界大战CBI战区》;
白山的《血线-滇缅公路纪实》;
刘小童的《驼峰航线》;
陈香梅翻译的《陈纳德先生与中国》;
郑泽隆的《军人从政-抗日战争时期的李汉魂》;
马正建的《湘水潇潇-湖南战场写实》
❷ 联系欧洲战场,如何评价中国抗日战争在二战中的作用
从1937年到1945年的8年时间里,中国人民为了战胜日本法西斯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军民伤亡在3500万以上,经济损失达6000多亿美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在战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国际史学领域对中国军民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一直未能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1985年,我国著名史学家齐世荣教授在第16届国际历史学科大会上提交的《论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下简称《地位和作用》)一文,在世界近现代史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同时引发了学术研究领域对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思考。
关于如何看待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贡献这一问题,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5年1月6日致美国国会的国情咨文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美国“忘不了中国人民在7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的敌军”。1951年9月2日,斯大林在给毛泽东的复电中盛赞中国人民“在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事业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中国人民及其解放的斗争,大大地便利了击溃日本侵略力量的事业”。齐世荣教授据此认为,战时盟国两大领袖对中国抗战的评价是正确和公允的。
但是在战后二战史研究中,大部分西方学者都不愿意承认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这一事实。在他们所著的二战史著作中,对中国抗日战争大都语焉不详,有的寥寥数语一带而过,有的甚至避而不谈。
20世纪60年代以前,也就是中国和苏联关系密切的时候,苏联出版的二战史对有关中国抗战的评价还是较为客观和公允的。但是涉及的范围有限,更谈不上具体翔实。60年代以后,苏联史书中有关中国抗战的内容也随着中苏论战的升级和两国关系的破裂,而没了踪影。
1985年第16届国际历史学科大会在德国召开。大会议程一共有三大主题,其中有一个是二战。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史学会负责人刘大年找到了齐世荣教授,请他向大会提交一篇有关二战的论文。
中国学者谈二战自然离不开抗日战争,不能只写欧洲战场。既然是参加国际史学大会,这篇论文就必须凸显出抗日战争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写,却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参考。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内的史学工作者对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点的认识上是基本一致的,也有相当一批学术价值较高的论文和专著问世。其中对抗日战争的论述多从比较大的范围内来谈,比如说中国抗击了多少日本军队,我们做出了多大牺牲,中国军民的伤亡人数,损失的财产总数等等。但是在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下,中国抗日战争,究竟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具体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谈的还不够。加上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学者们所依据的史料多为中文材料。因此很难形成系统地对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客观的、详细具体的评价。
在长期的世界现代史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齐世荣教授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英、日、苏等国史料。接受了刘大年先生的邀请后,齐世荣教授费时8个月,写成了《地位和作用》一文。他说,自己将二战分为若干阶段,分段论述了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体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从卢沟桥事变到欧战爆发前,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令日本法西斯深陷中国大陆。首先有助于苏联击退日本于1938年8月和1939年5月分别在张鼓峰和诺门罕两地发起的挑衅。张鼓峰战斗正酣时,日军反坦克弹药告罄向东京要求紧急调拨,但是日本陆军省的答复却是:当年11月的弹药生产额都已经优先分配给汉口战役了。正是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有力地保证了苏联远东地区的一方平安,使得苏联后来能够全力以赴应对来自西方——纳粹德国的威胁。其次,粉碎了英美在远东的绥靖政策,特别是英国的远东慕尼黑阴谋,避免成为第二个捷克斯洛伐克,使得中国得以保存下来,成为同盟国的重要抗日基地。第三,欧战爆发之际推迟了德意日法西斯缔结同盟,减轻了英法在远东的压力。从1938年1月起,德国就向日本提出了缔结三国同盟条约的问题。但是,日本担心在中日战争结束前因受与德国同盟条约的限制而过早陷入欧战,1939年春夏之际,日本平沼内阁就条约草案谈论了70多次,却迟迟没有决定。直到1940年9月,欧战爆发一年后,三国同盟条约才正式签订。日本未能在军事上给德国以配合,与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是分不开的。
从1939年9月二战全面爆发到1941年12月美国参战,这一阶段中国战场发挥的主要作用是拖住了日本陆军主力,使苏联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由于中国抗战的影响,日本法西斯在发动太平洋战争时投入南方战线的兵力严重不足,而且其南进行为不是考虑周密的战略决策,而是铤而走险的蠢动。
❸ 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比较客观的书籍有哪些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拉纳米特著
来自英国的拉纳米特,是西方新一代中国抗战史研究的权威作者在此书中记录了鲜为人知的事实,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在这场可怕的战争中的变化,包括重庆大轰炸、南京大屠杀、河南大饥荒、援英远征军等历史事件。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牺牲,让中美双方在坦然面对这段历史的过程中正视现实。
❹ 抗日战争惨胜告诉我们中国人什么教训请分点回答,保证客观性
1.团结
2.和谐
3.中国人民互相信任
4.中国永远是伟大得
❺ 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抗日战争
一个词:坚忍
2015年,腾讯做了一个抗战胜利70年专题,专题的题目就是:坚忍!
抗战开始时,日本的钢铁产量是580万吨,中国是4万吨。问题是,这4万吨钢铁产能大多在江浙,到了1938年下半年,中国的钢铁产量跌到了一万吨,日本是600万吨。
有很多人认为抗战艰苦不过是国民党无能,中国人口是日本的5倍,组织5倍的军队打日本怎么打不赢。问题是,且不说中国当时尚未统一,中央政府控制区全部在抗战一年后沦陷,中国尚未成为现代国家,组织水平薄弱这些软问题,单单一个数据就能让人知道,为什么中国无法组织千万大军打败日军----------抗战八年,中国的步枪产量是66万只。66万只步枪,能够组建多少军队?
58师,是74军中的一个师,国军的绝对主力,号称虎贲。该师几乎参加了抗日战争中所有重大会战,战绩辉煌。全师官兵8000人,只有3000只步枪。这还是精锐!
八路军方面,整个八年抗战,擅长运动战、整建制歼灭国军的八路军,没有能够整建制歼灭日军的哪怕一个大队(营)。关家垴战役,彭德怀率领刘伯承、陈赓一位元帅一位大将,2万八路军精锐围攻日军一个不满员的大队(500人左右),打的血流成河(八路军血流成河)也没有打下来,最后让人家轻轻松松的突围而去。彭德怀气的威胁要杀刘伯承的头。由此可见,中日军队战斗力差距之大。
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战争,是华夏文明的涅槃之战。战争爆发时,全世界没有人看好中国,都认为中国撑不了多久。
确实,我们打不过日本。我们的军队一败再败,我们的人民惨遭屠杀,我们被打的浑身是血,我们孤立无援,我们看不到希望。但是,我们的祖辈依然在战斗,绝望而不屈的战斗。
最终,我们的祖辈,用绝望的战斗,迎来了希望,迎来了胜利。
1940年6月,法国投降。英国孤独的迎战德国,一直撑到1941年6月底的苏德开战。纵观英国人的评述,无不对英国民族的坚韧不拔、顽强死硬而自豪无比--------他们在纳粹德国的重压下孤独坚持了整整一年!
中国呢?中国与日本实力差距远远大于英德,中国在日本的重压下,孤独绝望的坚持了整整4年半!!!
坚忍--------这个词,用来评价我们的祖辈,用来评价华夏文明,我们当之无愧。
❻ 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
拯救了中华民族的危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❼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简易;牵制了大量日军,使其无法奔赴太平洋战场,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军事力量,为美军的太平洋战争创造先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
复杂来说是: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由中国军民独立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开始,发展到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融为一体,始终把日本陆军主力牢牢地牵制在中国战场,造成了日军的重大伤亡。中国抗日战争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中国人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七七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的起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一开始就具有反法西斯侵略、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在战争形态上,它起初表现为一系列弱小国家反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侵略的接连不断的局部战争,后来逐渐演变成全面战争,其间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形成法西斯侵略战争策源地的国家。早在19世纪末,日本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国家时,即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通过发动甲午战争,参加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发动以争夺我国东北为目标的日俄战争,先后从中国攫取了台湾、澎湖和旅顺、大连等,并勒索了巨额战争赔款,从而增强了其经济和军事实力,成为世界列强中新崛起的最富于侵略性的帝国主义国家。1927年7月,日本内阁提出所谓解决“满蒙政策”的“田中奏折”,露骨地表明了日本先夺“满蒙”、后取整个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的狂妄野心和侵略步骤。同时,它也表明日本由一般帝国主义向法西斯帝国主义国家的转变。
世界法西斯侵略的第一把战火是日本点燃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侵略我国东北的战争,打响了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第一炮,从而在远东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这比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早两年多。“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局部战争不断扩大。从“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它完全按照“田中奏折”所确定的侵略计划来实施,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且对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日本军国主义者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敌人,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敌人。因此,我们不能把“九一八事变”看作中日两国地区性的一般军事冲突,而应把它看作日本军国主义企图建立军事独裁法西斯专政,实现独占中国、建立大东亚帝国的“大陆政策”的第一步。
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在东北兴起的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和东北部分爱国官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和影响下,激于民族义愤,冲破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奋起抵抗,组成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进行抗日游击战争。抗日武装遍布辽宁、吉林、黑龙江省的70多个县,到1933年发展到30多万人。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到全国抗战爆发前发展到11个联军共4.5万余人,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体骨干力量。东北三省的抗日游击战争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的殖民统治,14年里,东北抗日联军等部共歼灭日军25万余人。“九一八事变”后兴起的东北人民抵抗日本侵略军的斗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争取民族解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1948年在远东军事法庭曾说:“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编:《太平洋战争史》第4卷,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50页)战后,日本许多历史学家也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满洲’(九一八事变)为导火线而开始升起的”。(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编:《太平洋战争史》第4卷,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50页)
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的开端。1936年11月25日,日本与德国在柏林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也加入了这个协定。“柏林—罗马—东京”,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在重新瓜分世界、反共反苏的共同目标下终于紧密勾结到了一起,一个世界范围的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同盟正式组成,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一个重要标志。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把局部侵华战争发展为全面侵华战争,它表明日本法西斯首先将局部战争推向世界性规模,因为征服中国是日本实行“北进”或“南进”、称霸亚太地区的世界战略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德、意、日结成法西斯侵略同盟之后,日本以“卢沟桥事变”为契机挑起的全面侵华战争,既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政策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全球侵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七七事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起点,中国开始全国性抗战,首先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举国动员,奋起抗击,实行全民族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八路军、新四军开辟的广阔的敌后战场和游击战争的迅猛发展,加之正面战场的正规战,在战略上对日军构成战略夹击的态势,陷敌于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全国性抗战第一年,中国军队先后进行了平型关、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歼灭日军44万余人,开创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克强的有效作战方式,粉碎了日本法西斯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企图。到1938年10月,日本速战速决战略破产,被迫停止战略进攻。此时,日本侵华兵力已达32个师、海军2个舰队和28个航空中队,分别占其陆军总数的94%、海军的2/3和航空兵力量的60%。
中国的抗日战争直接影响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进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双方投入兵力400余万人,战火遍及中国10多个省区,面积约60余万平方公里。抗日战争成为当时世界基本矛盾在亚洲全面激化的最高形态。首先强烈谴责日本法西斯侵华行径,同情和支援中国抗战的是苏联等各国共产党、共产国际、各阶层进步人士和劳动人民。苏联政府与中国政府于1937年8月21日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更是对中国抗战的有力支持。随后,苏联又向中国政府提供4笔贷款,并直接派遣空军志愿队与中国空军并肩对日作战。朝鲜、苏联、印度、加拿大、美国等10余国志愿援华友人陆续来到中国战场,投入到抗日斗争的洪流中。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各国人民通过捐款、捐物和拒购、拒运日货等手段,支援中国抗战。美、英、法在1938年后为防日本“南进”,逐渐改变抗日战争之初的两面政策,也以贷款形式给予中国抗战一定的援助。总之,随着“七七事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的起点,世界的焦点也由欧洲转向亚洲、远东。美国二战史委员会主席、国际二战史委员会副主席戴德华教授和以色列教授夏阿龙等人撰文提出: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打破了德、意、日法西斯瓜分全球、称霸世界的侵略图谋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展开后,由于中国坚持持久抗战,始终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打破了日本的“北进”计划,遏制和迟滞了日本“南进”的侵略步伐,使日本不能在德军需要战略配合之时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进而使德国企图勾结日本东西夹击苏联和德日两军会师中东的计划无法达成。
中国的持久抗战打破了日本的“北进”计划,保障了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至8月,日本关东军先后在中国境内挑起张鼓峰和诺门坎事件,与苏军发生武装冲突,企图以此推动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并以武力试探苏联的虚实,结果由于中国抗战对日军主力的牵制,使日军在兵力悬殊之下均遭失败。日本为什么甘心吃哑巴亏而不扩大武装冲突,最后采取外交谈判加以解决?当时任关东军副参谋长的石原莞尔说了实话:“此次张鼓峰事件,苏联之所以威胁日本者,则以日本对华用兵故……设日本一旦与中国议和,则日本即可威胁苏联”。(华西列夫斯基:《毕生的事业》,第122页)可见,苏联能够在1938—1939年摆脱东线威胁的重要因素,就是中国抗战对日本陆军主力的打击和牵制。
中国抗日战争解除了苏联的后顾之忧,使德国企图勾结日本夹击苏联的阴谋破产。德国入侵苏联前夕,希特勒亲自接见日本访德考察团团长山下奉文,告诉他,“希望尽早返回日本,请日本从满洲打进西伯利亚”。日本外相松冈曾力主对苏开战,以与德国法西斯配合,从东西两面夹击苏联。但从中国关内抽调5个师加强关东军的计划却遭到军方的坚决反对。日军参谋总长杉山元说:“日本现在中国使用的兵力很大,北进对苏开战实际上办不到”。(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1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53页)日军大本营最后只好无可奈何地决定:“帝国政府将继续努力解决中国事变……暂不介入德苏战争。”(赫伯特·菲斯:《通向珍珠港之路》,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28页)当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里宾特罗甫再次向日本提出:“日德两国应迅速联合军事行动,从东西两面夹击苏联,在西伯利亚铁路上握手。”希特勒企图在严冬到来之前,联合日本打垮苏联。但此时的日本正集中兵力强化侵华战争。1941年12月初,日本陆军共51个师,其中35个师用于侵华战争,占其陆军总兵力的69%。中国抗日战争消耗和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使其无力“北进”发动侵苏战争。当时日军大本营统帅部决定:“不管德苏战争如何演变,以昭和二六(1941)年度内放弃解决北方的企图”。(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1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62页)正因为如此,苏联才大胆地从远东地区把兵力不断西调,集中力量对付德国法西斯。仅莫斯科战役期间,苏联就从远东方面军调出15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及部分坦克、航空兵部队,加强了苏联西线对德作战的实力。中国的持久抗战捆住了日本法西斯的手脚,使德国企图勾结日本夹击苏联的阴谋破产。对此,苏联元帅崔可夫曾感激地说过:“甚至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无可争辩的事实。”(崔可夫:《在华使命》,新华通讯社,1980年版,第38页)
中国持久抗战迟滞了日本“南进”的侵略步伐,为盟军在太平洋战场迅速转入反攻赢得了时间。日本“北进”侵苏被迫放弃,“南进”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也同样因其陆军主力深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而一再推迟。1940年春夏,德国进攻西欧,法国败降,英军被赶出欧洲大陆,希特勒称霸西欧。日本本来可以在英、法遭受德国袭击、无暇东顾,美国又尚未直接卷入同德、意、日冲突的情况下,趁机南下,向太平洋地区扩张,以攫取英、法、荷、葡在东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既得利益。德国法西斯也竭力唆使日本南进,以期望它从东方打垮英、法等势力,与其在战略上相互策应。但此时的中国战场正进行百团大战,将日军主力牢牢牵制在中国战场。对此,日本访德特使寺内寿一解释说:“中日战争不结束,南进是办不到的。”1940年,日本陆军共49个师,其中38个师陷于侵华战争中,占陆军总兵力的78%。
中国抗日战争使日本陆军主力深陷于中国战场,使日德在中东会师的战略计划成为泡影。日本海军在偷袭珍珠港得手,攻击英国“威尔士亲王”号及“反击”号两艘巨舰成功,暂时取得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优势后,曾制订了一个用5个师攻打澳大利亚、夺取锡兰,与希特勒在印度洋上会师的狂妄计划。是时,德国也力促日本进军印度洋。1942年3月23日,里宾特罗甫和日本驻德大使大岛商讨轴心国的战略问题时,要求日本占领锡兰和马达加斯加等地,以配合德军向中东和高加索的进军。但是,中国抗日战争愈战愈强,使日本陆军主力深陷于中国战场,力不从心。1942年春,罗斯福曾庆幸地对自己的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区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突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罗斯福见闻秘录》,新群出版社,1949年版,第49页)
中国战场牵制和毙伤日军主力最多、持续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
中国战场牵制日军主力最多。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中国战场始终牢牢牵制着100万左右的日本陆军主力。据日本防卫厅战史研究所资料载,1937年,日本陆军共24个师,其中21个师投入侵华战争,占其陆军总兵力的88%以上,还有50%的空军和40%的海军力量用于侵华战争。1938年,日本陆军共34个师,其中32个师用于侵华,占其陆军总兵力的94%。1939年,日本陆军共41个师,其中投入侵华战争34个师,占其陆军总兵力的83%。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共51个师,其中34个师和44个独立旅、混成旅团用于侵华,占其陆军总兵力的80%,而用于南太平洋战场的陆军只有10个师,不及侵华兵力的20%。
中国始终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一直到1945年,拥有100余万兵力的日本陆军最大战略集团中国派遣军,在中国军民多年的打击消耗和最后的全面反攻下,既不能回援太平洋战场和日本本土“决战”,又无力在大陆进行决战,最后不得不在中国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美、英盟军没有直接参加对日本中国派遣军的作战,相反,中国远征军却以10—20多个师的兵力两次入缅,参加印缅战区对日南方军和缅甸方面军的作战,并担任了缅南防御和缅北、滇西反攻的主力,为缅甸人民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8月,日军向中国战区投降的兵力128万余人,这个数目超过了在东南亚及太平洋各岛的日军总和,大约相当于全部海外日军(不含向苏联投降的日军数)的50%以上。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时间最长。从1931年“九一八”算起,前后达14年之久,它是苏联、美国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的三倍半,是英国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的两倍半。中国战场毙伤俘日军155万余人,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队伤亡人数的75%以上。同时,中国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军民伤亡3587.9万余人,其中军人伤亡413万余人,民众伤亡2249.9万余人,被侵华日军强掳的中国劳工800余万人,香港同胞10万余人、台湾同胞115余万人被日军致死、致病残等。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以来因外敌入侵而割地、赔款、出让国家主权的屈辱历史;使中华民族空前觉醒和团结,爱国主义精神得到极大弘扬;光复了自甲午战争以来的失地,台湾、澎湖列岛等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废除了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长达百年之久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国之一和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赢得了应有的国际地位。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世界民族解放史上的灿烂篇章,为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树立了光辉的旗帜,极大地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使第二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说明:中国人民能够在“灭种亡国”的最危险时刻开辟救亡图存的新出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是无限的。
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必将永垂青史!
❽ 有没有比较客观的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电视剧
1、第一 《历史的天空》
导演:高希希
主演:张丰毅、李雪健、林永健、殷桃
这部电视剧是根据起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故事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而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把这个放在第一位,应该是是有争议的,但是起艺术水准和电视剧的优秀程度,放在第一位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这部电视剧是改编自小说,而且是优秀的小说,所以其中无论是人物还是剧情,都是经过反复推敲打磨而来,有深度、有层次。而导演高希希对本剧的把握也非常到位。另外,说起演员的话,还是那句话,看演员表名字。如果这几个演员无法诠释剧中角色,真的很难有演员能做得到了。
2、第二 《我的团长我的团》
导演:康洪雷
主演:段奕宏、张译、张国强、邢佳栋
这部电视剧,小编剧的是含义最深刻的一部抗战剧,故事背景并没有放在中国腹地,而故事的主角,也不是新四句、八路军、红军,而是国军。说真的,值得看很多遍的抗日剧真的不多,即使像亮剑,也只是一两遍,或者看的再多,也就是那么回事。《我的团长我的团》不一样,每看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人性是什么?战争是什么?大局是什么?人命又是什么,这部电视剧,会给你一个和之前不一样的答案。
3、第三 《人间正道是沧桑》
导演:张黎
主演:孙红雷、黄志忠、柯蓝、张恒
这部剧在当年,也算是拿奖无数的一部电视剧,绝对算是抗战剧中的佼佼者。或者说,这部电视剧也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抗战剧,至少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小编觉得,应该也算是,这个就不讨论了。要说一下的,这部电视剧真的是这一类型的电视剧的一股清流。演员方面,看那几个名字就知道,肯定不会有问题。
4、第四 《亮剑》
导演:陈建、张前
主演:李幼斌、何政军、张桐、童蕾、王全有、由立
迄今为止,应该是复播次数最多的抗战剧,没有之一。这部电视剧算是开创了中国抗战剧的一个先河。直到现在,很多人都把这部电视剧奉为神作,而这部电视剧似乎也当得起这样的评价。尤其不得不提的是,对于剧中的人物,无论是主演还是配角,都非常出彩,每个人都展现出了自己的人物特征。另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部电视剧,没有其他一些抗战剧中,刻意丑化日军的行为,而是几乎还原了日军侵华时真正的战斗力。其实,这才是向我们的抗日英雄致敬,应该让后人知道,他们当时面对的是怎样的敌人。其实,在丑化敌人的时候,何尝不是在打自己的脸呢,对那样一群傻缺,都用了那么多年,死了那么多人,真的是无语。
5、第五 《雪豹》
导演:杜玉明
主演:文章、张若昀、陶飞霏
这部电视剧,肯定算得上是抗战剧中的经典之作,当年播出的时候,也是非常受欢迎的一部电视剧。在首播之后,更是有多家电视台轮番播出,如果说复播此说之多,雪豹肯定能进前三。如果不是文章之后发生的一些事,说不定现在还在复播。和以往那些神剧不同,这部电视剧让人的感觉更加真实,没有刻意丑化日军,这就很难得了。另外,就是文章,在剧中的表现确实不错。
6、第六 《四十九日祭》
导演:张黎
主演:张嘉译、张嘉译、宋佳、胡歌、黄志忠、张歆怡、黄品沅
这部电视剧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之前张艺谋也曾拍过电影。其实这部电视剧,严格来说,不能算是抗战剧,但是大背景却是在日军侵华时发生的故事。也就是,在日军攻占南京之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在这期间,多在教堂里的几个女学生和一个神父的故事。
7、第七 《战长沙》
导演:孔笙、张开宙
主演:霍建华、杨紫
两位名导拍出来的作品,也是非常不错的一部抗战剧,虽然相对于孔笙导演的其他剧稍嫌不足,但是放在抗战剧中,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了。另外,要说的是霍建华,没想到平时一副老干部气质的霍建华,演起军人来也是有板有眼,相当两眼。另外,,这部剧最精彩的地方,应该是在剧情情上,由小见大,从人的悲欢离合中,展现出了抗日战争的宏伟和伟大。
8、第八 《我的兄弟叫顺溜》
导演:花箐
主演:王宝强、张国强
这部电视剧是从小说改编而来的一部电视剧,当时看这部剧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剧中主角,也就是王宝强饰演的顺溜,和经典二战电影《兵临城下》中的主角瓦西里有些相似的。这部电影一播出,就收获了大量的好评,和那些“神剧”不同的是,这部电视剧没有那么多弱智片段,但是相对于正规的历史剧来说,又很有意思。
❾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与地位
回答:20034218lll
级别:学者
2007年1月22日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由中国军民独立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开始,发展到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融为一体,始终把日本陆军主力牢牢地牵制在中国战场,造成了日军的重大伤亡。中国抗日战争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中国人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七七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的起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一开始就具有反法西斯侵略、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在战争形态上,它起初表现为一系列弱小国家反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侵略的接连不断的局部战争,后来逐渐演变成全面战争,其间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形成法西斯侵略战争策源地的国家。早在19世纪末,日本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国家时,即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通过发动甲午战争,参加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发动以争夺我国东北为目标的日俄战争,先后从中国攫取了台湾、澎湖和旅顺、大连等,并勒索了巨额战争赔款,从而增强了其经济和军事实力,成为世界列强中新崛起的最富于侵略性的帝国主义国家。1927年7月,日本内阁提出所谓解决“满蒙政策”的“田中奏折”,露骨地表明了日本先夺“满蒙”、后取整个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的狂妄野心和侵略步骤。同时,它也表明日本由一般帝国主义向法西斯帝国主义国家的转变。
世界法西斯侵略的第一把战火是日本点燃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侵略我国东北的战争,打响了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第一炮,从而在远东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这比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早两年多。“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局部战争不断扩大。从“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它完全按照“田中奏折”所确定的侵略计划来实施,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且对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日本军国主义者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敌人,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敌人。因此,我们不能把“九一八事变”看作中日两国地区性的一般军事冲突,而应把它看作日本军国主义企图建立军事独裁法西斯专政,实现独占中国、建立大东亚帝国的“大陆政策”的第一步。
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在东北兴起的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和东北部分爱国官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和影响下,激于民族义愤,冲破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奋起抵抗,组成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进行抗日游击战争。抗日武装遍布辽宁、吉林、黑龙江省的70多个县,到1933年发展到30多万人。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到全国抗战爆发前发展到11个联军共4.5万余人,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体骨干力量。东北三省的抗日游击战争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的殖民统治,14年里,东北抗日联军等部共歼灭日军25万余人。“九一八事变”后兴起的东北人民抵抗日本侵略军的斗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争取民族解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1948年在远东军事法庭曾说:“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编:《太平洋战争史》第4卷,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50页)战后,日本许多历史学家也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满洲’(九一八事变)为导火线而开始升起的”。(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编:《太平洋战争史》第4卷,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50页)
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的开端。1936年11月25日,日本与德国在柏林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也加入了这个协定。“柏林—罗马—东京”,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在重新瓜分世界、反共反苏的共同目标下终于紧密勾结到了一起,一个世界范围的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同盟正式组成,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一个重要标志。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把局部侵华战争发展为全面侵华战争,它表明日本法西斯首先将局部战争推向世界性规模,因为征服中国是日本实行“北进”或“南进”、称霸亚太地区的世界战略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德、意、日结成法西斯侵略同盟之后,日本以“卢沟桥事变”为契机挑起的全面侵华战争,既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政策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全球侵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七七事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起点,中国开始全国性抗战,首先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举国动员,奋起抗击,实行全民族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八路军、新四军开辟的广阔的敌后战场和游击战争的迅猛发展,加之正面战场的正规战,在战略上对日军构成战略夹击的态势,陷敌于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全国性抗战第一年,中国军队先后进行了平型关、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歼灭日军44万余人,开创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克强的有效作战方式,粉碎了日本法西斯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企图。到1938年10月,日本速战速决战略破产,被迫停止战略进攻。此时,日本侵华兵力已达32个师、海军2个舰队和28个航空中队,分别占其陆军总数的94%、海军的2/3和航空兵力量的60%。
中国的抗日战争直接影响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进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双方投入兵力400余万人,战火遍及中国10多个省区,面积约60余万平方公里。抗日战争成为当时世界基本矛盾在亚洲全面激化的最高形态。首先强烈谴责日本法西斯侵华行径,同情和支援中国抗战的是苏联等各国共产党、共产国际、各阶层进步人士和劳动人民。苏联政府与中国政府于1937年8月21日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更是对中国抗战的有力支持。随后,苏联又向中国政府提供4笔贷款,并直接派遣空军志愿队与中国空军并肩对日作战。朝鲜、苏联、印度、加拿大、美国等10余国志愿援华友人陆续来到中国战场,投入到抗日斗争的洪流中。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各国人民通过捐款、捐物和拒购、拒运日货等手段,支援中国抗战。美、英、法在1938年后为防日本“南进”,逐渐改变抗日战争之初的两面政策,也以贷款形式给予中国抗战一定的援助。总之,随着“七七事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的起点,世界的焦点也由欧洲转向亚洲、远东。美国二战史委员会主席、国际二战史委员会副主席戴德华教授和以色列教授夏阿龙等人撰文提出: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打破了德、意、日法西斯瓜分全球、称霸世界的侵略图谋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展开后,由于中国坚持持久抗战,始终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打破了日本的“北进”计划,遏制和迟滞了日本“南进”的侵略步伐,使日本不能在德军需要战略配合之时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进而使德国企图勾结日本东西夹击苏联和德日两军会师中东的计划无法达成。
中国的持久抗战打破了日本的“北进”计划,保障了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至8月,日本关东军先后在中国境内挑起张鼓峰和诺门坎事件,与苏军发生武装冲突,企图以此推动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并以武力试探苏联的虚实,结果由于中国抗战对日军主力的牵制,使日军在兵力悬殊之下均遭失败。日本为什么甘心吃哑巴亏而不扩大武装冲突,最后采取外交谈判加以解决?当时任关东军副参谋长的石原莞尔说了实话:“此次张鼓峰事件,苏联之所以威胁日本者,则以日本对华用兵故……设日本一旦与中国议和,则日本即可威胁苏联”。(华西列夫斯基:《毕生的事业》,第122页)可见,苏联能够在1938—1939年摆脱东线威胁的重要因素,就是中国抗战对日本陆军主力的打击和牵制。
中国抗日战争解除了苏联的后顾之忧,使德国企图勾结日本夹击苏联的阴谋破产。德国入侵苏联前夕,希特勒亲自接见日本访德考察团团长山下奉文,告诉他,“希望尽早返回日本,请日本从满洲打进西伯利亚”。日本外相松冈曾力主对苏开战,以与德国法西斯配合,从东西两面夹击苏联。但从中国关内抽调5个师加强关东军的计划却遭到军方的坚决反对。日军参谋总长杉山元说:“日本现在中国使用的兵力很大,北进对苏开战实际上办不到”。(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1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53页)日军大本营最后只好无可奈何地决定:“帝国政府将继续努力解决中国事变……暂不介入德苏战争。”(赫伯特·菲斯:《通向珍珠港之路》,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28页)当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里宾特罗甫再次向日本提出:“日德两国应迅速联合军事行动,从东西两面夹击苏联,在西伯利亚铁路上握手。”希特勒企图在严冬到来之前,联合日本打垮苏联。但此时的日本正集中兵力强化侵华战争。1941年12月初,日本陆军共51个师,其中35个师用于侵华战争,占其陆军总兵力的69%。中国抗日战争消耗和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使其无力“北进”发动侵苏战争。当时日军大本营统帅部决定:“不管德苏战争如何演变,以昭和二六(1941)年度内放弃解决北方的企图”。(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1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62页)正因为如此,苏联才大胆地从远东地区把兵力不断西调,集中力量对付德国法西斯。仅莫斯科战役期间,苏联就从远东方面军调出15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及部分坦克、航空兵部队,加强了苏联西线对德作战的实力。中国的持久抗战捆住了日本法西斯的手脚,使德国企图勾结日本夹击苏联的阴谋破产。对此,苏联元帅崔可夫曾感激地说过:“甚至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无可争辩的事实。”(崔可夫:《在华使命》,新华通讯社,1980年版,第38页)
中国持久抗战迟滞了日本“南进”的侵略步伐,为盟军在太平洋战场迅速转入反攻赢得了时间。日本“北进”侵苏被迫放弃,“南进”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也同样因其陆军主力深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而一再推迟。1940年春夏,德国进攻西欧,法国败降,英军被赶出欧洲大陆,希特勒称霸西欧。日本本来可以在英、法遭受德国袭击、无暇东顾,美国又尚未直接卷入同德、意、日冲突的情况下,趁机南下,向太平洋地区扩张,以攫取英、法、荷、葡在东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既得利益。德国法西斯也竭力唆使日本南进,以期望它从东方打垮英、法等势力,与其在战略上相互策应。但此时的中国战场正进行百团大战,将日军主力牢牢牵制在中国战场。对此,日本访德特使寺内寿一解释说:“中日战争不结束,南进是办不到的。”1940年,日本陆军共49个师,其中38个师陷于侵华战争中,占陆军总兵力的78%。
中国抗日战争使日本陆军主力深陷于中国战场,使日德在中东会师的战略计划成为泡影。日本海军在偷袭珍珠港得手,攻击英国“威尔士亲王”号及“反击”号两艘巨舰成功,暂时取得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优势后,曾制订了一个用5个师攻打澳大利亚、夺取锡兰,与希特勒在印度洋上会师的狂妄计划。是时,德国也力促日本进军印度洋。1942年3月23日,里宾特罗甫和日本驻德大使大岛商讨轴心国的战略问题时,要求日本占领锡兰和马达加斯加等地,以配合德军向中东和高加索的进军。但是,中国抗日战争愈战愈强,使日本陆军主力深陷于中国战场,力不从心。1942年春,罗斯福曾庆幸地对自己的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区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突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罗斯福见闻秘录》,新群出版社,1949年版,第49页)
中国战场牵制和毙伤日军主力最多、持续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
中国战场牵制日军主力最多。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中国战场始终牢牢牵制着100万左右的日本陆军主力。据日本防卫厅战史研究所资料载,1937年,日本陆军共24个师,其中21个师投入侵华战争,占其陆军总兵力的88%以上,还有50%的空军和40%的海军力量用于侵华战争。1938年,日本陆军共34个师,其中32个师用于侵华,占其陆军总兵力的94%。1939年,日本陆军共41个师,其中投入侵华战争34个师,占其陆军总兵力的83%。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共51个师,其中34个师和44个独立旅、混成旅团用于侵华,占其陆军总兵力的80%,而用于南太平洋战场的陆军只有10个师,不及侵华兵力的20%。
中国始终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一直到1945年,拥有100余万兵力的日本陆军最大战略集团中国派遣军,在中国军民多年的打击消耗和最后的全面反攻下,既不能回援太平洋战场和日本本土“决战”,又无力在大陆进行决战,最后不得不在中国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美、英盟军没有直接参加对日本中国派遣军的作战,相反,中国远征军却以10—20多个师的兵力两次入缅,参加印缅战区对日南方军和缅甸方面军的作战,并担任了缅南防御和缅北、滇西反攻的主力,为缅甸人民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8月,日军向中国战区投降的兵力128万余人,这个数目超过了在东南亚及太平洋各岛的日军总和,大约相当于全部海外日军(不含向苏联投降的日军数)的50%以上。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时间最长。从1931年“九一八”算起,前后达14年之久,它是苏联、美国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的三倍半,是英国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的两倍半。中国战场毙伤俘日军155万余人,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队伤亡人数的75%以上。同时,中国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军民伤亡3587.9万余人,其中军人伤亡413万余人,民众伤亡2249.9万余人,被侵华日军强掳的中国劳工800余万人,香港同胞10万余人、台湾同胞115余万人被日军致死、致病残等。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以来因外敌入侵而割地、赔款、出让国家主权的屈辱历史;使中华民族空前觉醒和团结,爱国主义精神得到极大弘扬;光复了自甲午战争以来的失地,台湾、澎湖列岛等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废除了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长达百年之久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国之一和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赢得了应有的国际地位。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世界民族解放史上的灿烂篇章,为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树立了光辉的旗帜,极大地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使第二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说明:中国人民能够在“灭种亡国”的最危险时刻开辟救亡图存的新出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是无限的。
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必将永垂青史!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15日 第九版)
《人民日报》的权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