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战争 > 抗日战争爆发对国共的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对国共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3-09 01:02:28

Ⅰ 国共合作对于整个抗日战争来说意义有多大

没有国共合作就没有中国抗战的胜利
雄浑壮阔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动员最广、影响最深的一次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后一百多年间反对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彻底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彪炳史册的战果,最基本的原因是建立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有力地证明:统一战线是使中国崛起并走向世界、使中华民族迈向振兴之路的重大法宝之一。
国共两党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以民族利益为重,在抗日的前提下调整各自的政策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的关键。
抗战前的中国政治舞台上活跃着各种政治势力,其中以国共两党最有政治组织力、军力等,无疑国共两党的合作是全民族团结抗日的关键。在促成国共两党合作及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积极主动,作为代表中国进步因素的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从“九一八”事变起,中国共产党就主张坚决抗日。此后,东北沦陷,华北危急,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国内各阶级、阶层、各政治派别(亲日派卖国贼除外)都面临着“救国图存”的问题。在这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紧扣时代主题,主动调整自己的政策,一再明确提出:“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呼吁全体同胞“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厉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或利益上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① 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不计前嫌,以民族大义为重,努力促成事变和平解决,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奠定了基础。“七七”事变爆发前夕 , 1937年2月,中共中央 又主动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了五项要求,四项保证,核心是只要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中国共产党就保证实行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并将工农政府改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在特区内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等。“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② 正是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在日寇的猖狂进攻面前,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从“九一八事变”后的对日不抵抗政策到终于认识到:“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之一切,而当使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保国家的生命与生存。” ③ 作出了有利于民族的决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众所周知,国民党当时是中国政治舞台上第一大政党,不仅掌握着全国政权,对外代表着中国政府,而且拥有一支庞大的正规军,居于抗日正面战场,抗击着侵华日军的相当大的部分。国民党政府能改弦更张,顺应历史潮流,联共抗日,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这是国民党的一大进步和巨大贡献。“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 ① 两党共同担负起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机的历史重任。两党合作有了政治基础,但还要有双方均能接受的合作形式。国共两党经过谈判,互谅互让,最终找到的双方均能接受的合作形式是国共合作抗日得以实现的唯一途径。
1937 年至 1945 年的国共合作采取了党外合作形式。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了国内停战、初步和平的局面,为以国共两党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正是在这基础上,从 1937 年 2 月中旬开始,至 9 月下旬止,两党在西安、杭州、庐山、南京等地就再次合作问题进行了费时 7 个多月的谈判。谈判涉及的内容较广,其中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关于两党合作的组织形式问题。中国共产党曾提出建立民族联盟及实行党内合作两种形式,但蒋介石不同意,他提出成立由两党人员所组成以他自己为主席的“国民革命同盟会”,这个同盟会决定两党一切对外活动及宣传,蒋介石在一切事务中有最后决定之权。在条件许可时,把该会扩大为两党分子合组之党。周恩来在请示中共中央之后,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答复国民党:原则上同意组成“革命同盟会”,但须先确定共同纲领,以之作为同盟会及其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承认蒋介石为同盟会主席,依据共同纲领,有最后决定之权,但在同盟会中须保持共产党的独立组织及政治宣传讨论之自由,为此,我方还起草了共同纲领。但由于蒋介石反对我党在该会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此事终未能达成协议。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经过反复研究,考虑到国民党代表着与我不同的阶级利益参加抗战,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又比较悬殊,所以在合作的共同纲领及组织形式问题难于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而目前民族危机又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决定先就国共合作宣言问题达成协议,争取国民党早日公开承认我党的合法地位,结束两党长年的敌对状况,发动全民族抗战。
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侵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芦沟桥事变。形势已是万分危急,事变第二天我党就发表了抗日通电,再次呼吁“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② 7 月 15 日,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党,并约定由其通讯社发表。《宣言》在提出了发动全民族抗战、实现民权政治、改善人民生活三项基本主张的同时,重申了中共的四项保证,“这是一种政治上的让步,这是为了建立统一战线团结全民共同对敌的必要步骤”。 ③ 随后不久国民党也作了让步,那就是承认我党的合法地位以及同意红军主力改编为三个师并设总指挥部,由朱德、彭德怀分任正负总指挥,同意我党在南京、上海等城市设立办事处等等。国共两党经过一段时间的谈判,采取了互让政策,终于以 1937 年 9 月 22 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以及 23 日蒋介石发表承认我党合法地位和国共合作的讲话为标志正式形成了两党的合作。这次合作采取的是既无统一战线的具体形式又无共同纲领,遇事协商的特殊形式。应该承认,这也是当时唯一可行的方式。因为两党情况已大大不同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首先,国民党的阶级属性决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性;除非国民党能依据民主原则,从政治上组织上彻底改组,(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方可使之成为容纳共产党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政党,否则,大革命时期的党内合作不可能再现。(我党在抗战期间,曾多次提出过党内合作形式,国民党均予以拒绝)。 ① 其次,中共拥有自己 的政权和一定数量的军队,这种良好条件决定了我党即使不实行党内合作,也完全可以通过本身的力量来实现对整个抗战的指导作用。国共再次合作的历史又一次证明了不管政党之间的隔阂有多深,分歧有多大,双方的情况有多么不同,但只要双方以民族利益、人民利益为重,把握时代主题,拥有和谈的诚意,经过频繁接触,磋商,是完全可以找到一条求同存异的合作道路的。
二、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日战争得以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前题和基础,抗日战争 锻炼了中国人民, 促使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大团结。国共合作抗日之前,国共两党长期对立与战争,各自依附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各派系之间,中央政府与各地方实力派之间的斗争,地方实力派之间也是你争我斗,混战不已。蒋介石上台至西安事变前的十年内,“共计发生大小战争数十次,时间总计为 3650 天,就是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 ② 这种四分五裂的混乱政治局面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在山河破碎,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中华民族各种政治力量 、各个阶级纷纷摒弃成见,结成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联合抗日。
从国民党方面来看,由于我党率先宣布“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力政策及赤化运动…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变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 ③ 继之而来的是自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以来,一直奉行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宋庆龄发表了《关于国共合作的声明》,号召:“国难当头,应该尽弃前嫌。必须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 ④ 李济深、陈铭枢领导“中华民族革命同盟”也举行最高会议,决议“正式解散中华民族革命同盟之组织,”并号召“我海内外同盟组织一律结束后,所有力量,自当贡献政府,效力抗战 …… ” ⑤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全国上下出现了“带割据性的地方政权,一致听命于中央,共赴国难,历来反对政府的在野党派,均放弃成见,拥护抗战的政府” ⑥ 的大好形势,国民党政权达到了空前未有的政令、军令之统一。政令的统一使政府加强了对日作战的统一计划性,军令的统一使蒋介石得以按照国防的需要,统一调配兵力,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战区,以利于有效地开展对日作战。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采取了比较进步的措施, 1938 年 3 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对抗战表现为比较积极的态度,对此,中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号召民众予以拥护。
同样,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以民族利益为重,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主动开赴华北前线,积极协同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开展对日作战。 1937 年 9 月下旬,第一一五师主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的板垣师团,一天击毙日军 1000 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37 年 11 月,太原失陷以后,正面战争逐步南移,在华北以八路军为主力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仅从 1937 年秋冬到 1938 年 10 月,八路军同敌军作战 1600 多次,歼敌 5.4 万余人,部队由 3 万人迅速发展到 15 万多人,新四军发展到 2.5 万多人 , 牵制敌人兵力 30 万以上,建立了 10 多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日寇腹背受敌,从而不得不停止战略进攻,转过身来以主要兵力把守占领区。由于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并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在全国人民心目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从而更得人心,参加共产党的人愈来愈多,使党员人数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 3 万多人发展到 1945 年“七大”召开时的 121 万多人。“疾风知劲草”,大多数中国人正是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从而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正确的认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从而奠定了共产党人深厚的群众基础。

Ⅱ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各有什么影响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的开始。
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
西安事变,和平内解决后国共容联合抗日。
平型关大捷,首胜。
南京保卫战,迁都重庆。
枣宜会战,鄂北丢失,最危险时刻。
百团大战,后方破袭。
常德会战,稳固重庆。
湘西会战,最后一次会战。

Ⅲ 全民族抗战的爆发对国共两党的关系有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率先向全国发出通电,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7月17日,卢沟桥事变后的第十天,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宣布:“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对蒋介石来说,是一个大的进步。

对于蒋介石的宣告,毛泽东说:“这个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因此,受到了我们和全国同胞的欢迎。”同时,他也清醒地看到蒋介石在对内政策上没有提出任何改进措施,特别是没有宣布全国人民的总动员,没有改革旧的政治机构,没有提出改良人民生活的纲领,对中国共产党仍不允许公开活动。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7月30日,北平、天津相继陷落。在日军的进逼下,蒋介石密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到南京共商国防问题。8月4日,毛泽东和张闻天又电请朱、周、叶到南京后代表中共提出对整个国防问题的建议,指出:“总的战略方针暂时是攻势防御,应给进攻之敌以歼灭性的反攻,决不能是单纯防御。

这时日本军队的大举进攻上海,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心脏地区和英、美等国的在华利益,使蒋介石感到不得不进行全国性的抵抗,否则自身的统治也难以保持,于是,在国共谈判中表现出较多的合作愿望。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周恩来等同国民党经过反复谈判,终于达成协议:朱德、彭德怀为八路军正、副总指挥;主力红军充任战略游击队,执行侧面战、协助友军、扰乱与钳制日军大部并消灭一部的作战任务。

这时,中共中央决定在洛川召开政治局会议。由于会议要讨论军事问题,吸收了前方主要将领参加,实际上成为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

洛川会议是在8月22日至25日召开的。毛泽东在会上做了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的报告,并作了多次发言。

他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现在已经开始的政府抗战,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但人民还没有大规模地参加,这就成为现在的弱点与今后的任务——即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我们的方针最基本的是持久战,不是速决战,持久战的结果是中国胜利。”

毛泽东明确地提出红军在抗日战争现阶段的战略方针以游击战争为主。

关于国共关系,毛泽东指出现在统一战线正在成熟中,但国民党还在限制和破坏我们,我们是继续有原则地让步,即保持党和红军的独立性,要有自由,而采取不决裂的方针。

在会上,毛泽东还提出,主力部队开赴前线后,要留下一支部队巩固陕甘宁根据地,使它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的大本营。这支部队称为留守兵团,以后在保卫陕甘宁根据地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在洛川会议的前一天,蒋介石正式任命朱德、彭德怀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副总指挥。25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和副主席的名义发布命令,宣布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任弼时为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第八路军下辖3个师: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命令指出各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保持和发扬十年斗争的光荣传统,坚决执行党中央与军委会的命令,为党的路线及政策而斗争。红军经过改编立刻奔赴战争前线,去打击日本侵略者。

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利用有利的时间和地形条件,集中兵力发动了平型关战斗,并取得了中国军队自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战斗前,毛泽东已同意前方提出的想以一旅集中、相机给敌以打击、暂时不分散的意见。战斗胜利的喜讯传到延安后,毛泽东十分高兴,立即致电前方,庆贺这一胜利。在平型关战斗的基础上,毛泽东又进一步明确地提出八路军作战的根本方针是争取群众,组织群众的游击队。在这个总方针下,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

10月初,华北局势进一步恶化。日军占领保定,河北正面战场的抗战基本结束。在侧翼遭受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国民党军队放弃雁门关至平型关的内长城防线,退守太原的北方门户忻口。

10月6日在仔细研究华北战局后,毛泽东致电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要他们转告山西军事当局:敌人占领石家庄后,将向西面进攻,因此龙泉关、娘子关两点应集结重兵坚守,以便主力在太原以北取得胜利;在正面忻口地区的守备和出击中,出击是主要的。并提出:八路军115师、120师主力将担任从东、西两方破坏忻口地区日军的侧后纵深地区;129师主力或全部将使用于正太铁路,发动群众,配合娘子关守军作战。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夺回平型关,并收复涞源、定县等7座县城,切断了日军从张家口经平型关到忻口的交通线。忻口前线日军只能主要靠空运来维持给养。第120师一度收复雁门关,伏击日军辎重部队,截断了从大同经雁门关到忻口的交通。第129师陈锡联团又在10月19日乘黑夜突然袭击阳明堡日军机场,焚毁日机20余架。日军的机械化部队的行动,依赖后方供给的程度很大。八路军各部队的行动,使日军的后方补给线陷于半停顿状态。

忻口战役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作战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该战役将南下的日军主力挡住了21天。这次战役,也是抗战初期国共两党领导的军队密切配合作战最为成功的一次。由于国共双方在这次战役中诚意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战果。

10月中旬,日军主力占领石家庄后沿正太铁路西进,包抄忻口的后方。28日,娘子关失守。31日,阎锡山下令放弃忻口。11月8日,太原失守。

Ⅳ 抗日战争爆发后,什么促使了国共统一战线的确立

1937年7月30日,北平抄、天津相继陷落。袭在日军的进逼下,蒋介石密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到南京共商国防问题。8月4日,毛泽东和张闻天又电请朱、周、叶到南京后代表中共提出对整个国防问题的建议,指出:“总的战略方针暂时是攻势防御,应给进攻之敌以歼灭性的反攻,决不能是单纯防御。

这时日本军队的大举进攻上海,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心脏地区和英、美等国的在华利益,使蒋介石感到不得不进行全国性的抵抗,否则自身的统治也难以保持,于是,在国共谈判中表现出较多的合作愿望。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周恩来等同国民党经过反复谈判,终于达成协议:朱德、彭德怀为八路军正、副总指挥;主力红军充任战略游击队,执行侧面战、协助友军、扰乱与钳制日军大部并消灭一部的作战任务。

Ⅳ 抗日战争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个人认为,抗战体现中华民族仅在面对外敌入侵且最危险的时候团结,一内旦外敌被打败容,本来干嘛还干嘛,因此抗战在某种程度上未使中华民族觉醒,以及进步,这一点你对比一下战后的日本就应该清楚了。
至于你说抗日战争奠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基础、社会民主改革和多党合作的发展方向我实在没感觉。
至于抗战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那是因为中国是四大战胜国之一,而蒋介石奉行“随美”战略,即美国怎么走,他就跟着走,因此追随美国加入了一系列国际组织。
战争善后问题:我认为有两大问题,一是战争赔款问题,中国放弃了,当然当时未全面考量,所以后来就后悔了;二是历史问题,这一点日本方面未认真反思,当然它认为不用反思,因为中国现在不如日本,它看不起中国。

Ⅵ 国共共同抗日,对中华民族各产生什么重大影响

国共合作是抗战取得胜利的关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避免了国共双方各自为战的尴尬局面,为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完全胜利奠定了基调!

Ⅶ 抗日战争期间 国共两党的关系

合作关系。

1937年8月中旬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10月间,又将在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7)抗日战争爆发对国共的影响扩展阅读:

合作原因:

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和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决定着统一战线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毅然捐弃前嫌,倡导和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为了抗日,中国共产党必须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血的教训、共产党人的革命纲领,要求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国民党是执政的党,它对共产党的既定方针是限制以达到消灭。如果事事都要同国民党统一,征得它的同意,那只能是把自己的手脚束缚起来,向国民党全面投降。

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不仅制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确的路线、方针,而且适时地提出了许多处理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的政策、策略,使统一战线能够得以维持,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又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性、先进性得以保持,“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第二次国共合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Ⅷ 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一、取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面胜利

抗日战争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国内团结,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抗战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指导对日抗战的总路线,没有国共合作,就不可能有举国一致的抗日。

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发生有利变化

抗日战争决定了国共两党的兴衰消长,改变了它们在国内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并且奠定了未来中国政治走向的基础。

抗战爆发时,我党党员只有4万人;红军和南方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时,总共只有五六万人。共产党在国内外政治影响有限,军事力量弱小。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逐渐走向全国、全世界,军事力量也有了空前的发展。我党动员全国人民实行全民族抗战,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抗战胜利时,我党党员发展到120多万;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民兵发展到260万;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近 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

中国共产党始终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努力,坚持以阶级斗争服从民族斗争,以长期合作支持长期战争,制定和实施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部必要的政策。这些政策保障了各抗日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调动了他们的抗日积极性,推动了全国抗战。

抗日战争是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内民主革命相结合的战争。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是国民党、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取得的;维护统一战线的基础国共合作,推动民主革命进程,是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取得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根本转折:一是近百年间中国抵抗外国侵略的战争无不遭受失败,抗日战争第一次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全面胜利;二是八年抗战决定性地改变了中国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抗日战争中,军事上与国内政治关系上同时存在着两个过程、两种演变:一个过程、一种演变是日本侵略者的力量由强变弱,由军事胜利到最后彻底失败;又一个过程、一种演变是国内两大政治势力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力量朝相反方向发展,人民力量迅速壮大起来。共产党与国民党两大政治势力朝相反方向变化,是它们站在不同阶级立场上产生的对抗战的不同态度、与人民群众的不同关系造成的。由于国共两党的政策、方针及其实践存在着巨大差异,产生的社会效应也明显不同。中国共产党深得人心,力量大发展,威望不断上升;国民党丧失民心,日渐孤立,地位急剧下降。两党各自不同的政治运行,决定了各自的政治前程

Ⅸ 抗日战争中 国共两党的各自作用与贡献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得的对外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也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个初期阶段,一个相持阶段。
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 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起消极作用的。由于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以至于出现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尽管国民党抗战的态度较初期消极,但还是坚持了抗战。在此时期钳制了大量的日军,并使敌人受到一定的消耗,在客观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坚持和发展,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从战略上讲,正面战场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
从整个抗战过程看,尽管国民党在后期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但国民党政府的基本利益和民族利益总体来说是一致的,它始终坚持抗日的方针,没有妥协投降,从而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8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举行过22次重大战役,歼灭日军100余万,国民党军队伤亡321万。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曾经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切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爱国官兵,都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都是值得全民族尊敬与纪念的。
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始终高举抗日大旗不动摇,始终站在抗战前列不后退,并以共产党人为国为民、无私奉献、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精神和抗日先锋模范作用,赢得全国人民的信赖和拥戴,成了中华民族的先锋、中国人民的脊梁,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从宏观上、本质上和发展观点看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应该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能够代表民族利益,反映人民愿望,提出合乎时代潮流的政治主张,获得人民的信赖和响应;二是能够制定符合国情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推动历史前进,得到人民的拥护;三是能够团结绝大多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得到人民的支持;四是能够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成为群众表率,得到人民的爱戴。
一、中国共产党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全民族抗战的倡导者、推动者和政治领导者。众所周知,日本侵略者妄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也由此开始。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高举团结抗日的爱国主义旗帜,坚定地站在抗日斗争的最前列,为推动全民族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表明,如果没有共产党“真心实意地出来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那就无人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人领导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那就无从实行抗日。”同时表明,“在要不要抗战的问题上,蒋介石受了我们的领导,就是我们推动了他抗战。”从这个意义上讲,蒋介石接受了共产党的政治领导。
二、中国共产党是发展抗日力量,掀起抗日高潮的政治核心和战略指导者。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的分歧由要不要抗日转向怎样抗日的问题。由于两党代表的利益不同,参加抗战的原因和目的不同,因而一开始就提出了两条不同的抗战指导路线和军事方针,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抗日战场,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抗战局面。
共产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把全民族抗日推向了高潮,并在实践上指导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取得节节胜利。八路军首战平型关就威名天下扬,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得到了蒋介石的嘉奖,振奋了全国民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此后不久,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开展广泛的人民游击战争,收复大片国土,解放5千多万人民,建立大小10多个抗日根据地,抗击了近半数(约40万)侵华日军,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迫使敌人占领广州、武汉后停止了对国民党战场的战略进攻,促进了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
历史证明,“敌人进攻,国民党败退,如果没有八路军、新四军的对敌反进攻,战略相持阶段的出现是不可想象的。”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败局也必将更为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在抗战第一阶段,也是共产党对全国抗战起了政治核心和战略指导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是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力量和坚强堡垒。为了维护团结抗日的大局,共产党作出了重大牺牲,顶住了投降反共逆流,为全国人民的抗日大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一方面及时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政治口号,开展了声讨汪精卫集团叛国罪行的斗争,制止了蒋介石集团的投降活动。另一方面制定并坚持了“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以及高度克制、忍让的“自卫”斗争等政策、方针和原则,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政策和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向全国人民指明了“中国向何处去”的方向。
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共产党“真心实意地出来维持抗日的大局,反对投降、分裂、倒退的危险倾向,那就会弄得一团糟。”也就根本不可能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和敌后战场,是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中坚力量和主要战场。在长达6年左右的战略相持阶段,由于日军进攻的重点由国民党战场转向共产党战场,敌后战场成了抗战的重心,敌后军民成了坚持抗战的“脊梁”。坚持抗战打败侵略者的历史重任落到了共产党肩上。
历史表明,“所谓相持阶段,实即解放区与敌人的相持。”其特点就是“敌人与解放区之长期反复的最残酷的战争。”如果没有敌后解放区战场与敌人相持的战争,并在最困难的条件下长期坚持下来,“那就不会有什么相持阶段,”也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总之,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地位与作用,他们都是重要且绝对不能忽略的。共产党的作用更加积极有力,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全国抗战起到的关键的作用,在思想纲领上完全符合当时的国情需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打游击战争,为正面战场创造了有利条件。共产党在抗日战中有着鲜明的引领地位。而对于国民党虽然有时出现了一些反动的行动与极为消极退步的作法,但在抗日战争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地位仍是至关重要的。但相对于共产党的作用与地位,仍属于次要地位。总的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还要归结于中国的民力民心,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坚持长期抗战的结果。

Ⅹ 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国民政府作为当时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理所当然的承担有领导抗日之责任,外国和华侨的援助也是由该政府获得之。抗战前期国民政府打了几个大的战役,损失很重(中共的教科书并没有隐瞒此点),当然亦消灭了大量敌人。作为一个中央政府,他有义务在正面战场上抵抗日本军队的进攻。 但是,连美国人都对国民政府后期的表现很不满,1944年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已经基本失败,在中国的敌后战场上也转入守势(这一年八路军获得大发展),唯独在对国民政府的大陆交通线战役上获得大胜,如果不是衡阳的国军以血守城,恐怕日本人要在广州同华南日军会师,完成战役目的了。 抗日的主体不是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而是当时中国人民共同的统一战线,在这个战线中,两党都做出了贡献。但我认为,国民党拥有更多的优势资源,他发挥的作用同他的实力相比是不对等的。 二、关于战略战术 国民党主要在正面战场上,以大的战役同日军作战,因此歼灭的多,自身损失亦重。但我认为,他前期的战略是成功的,战术是失败的。所谓战略成功,是以坚决之行动,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并吸引日军主力,使八路军获得约一年时间在敌后充分发展,战术失败,是因为他们应该可以以更小代价换取更大胜利。而后期则是根本失败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国军”投降去打八路,会有汤恩伯的大溃败。 至于中共为什么打游击战,试问一支总共只有几万人,装备不好的部队去同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军作战,要采用一对一的阵地战吗?平型关一战,歼敌一千,自损六百,中共打得起几个平型关?我们不是宋襄公,也不可能和日本鬼子讲阵地战的道义。这一点,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讲得很清楚。国民党前期也是认可游击战思想的,两党还合作开办了南岳游击训练班,培训国民党的敌后作战干部。白崇禧还总结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指导思想。 至于后来为什么共产党说国民党“不抵抗”,国民党说共产党“游而不击”,恐怕党派斗争的因素更多一些。 就战略战术而言,我以为持久战的方略确实是正确的(也为历史所证明) 三、关于最后胜利 不可否认,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对中国的援助大有利于我们的抗日战争,但我认为,这个支援是加快而不是决定了我们的胜利。我们以八年抗战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罗斯福总统为什么支持中国,他说“假如没有中国,想想日本人可以有多少个师团派到东南亚来,他们可以一直打到澳洲,打到新西兰...”(大意,原文想不起来了)。 在东方战线上,美国的太平洋战场消灭了日本海空军的主力,而日本陆军的主力,则是在中国战场上被消灭的。当苏联红军进军中国东北时,号称70万的关东军,实际只相当于20几万以前的部队而已,其老兵都在中国战场和缅甸战场(也是中国军队打的)被消耗掉了。没有国际援助,我们会打得很艰难,时间会更长,但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因为当时的中国人民已经不是晚清时了。在欧洲,铁托领导的南共基本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放了祖国,我们就没有这个力量了吗? 四、国民党抗日的情况 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国民党前期确实是抗日的,后期确实是消极的。所以到了日本投降时(蒋肯定没想到日本投降得这么快),居然发电要求各地日军不得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不承认中共领导的军队的抗日地位,将内部矛盾大白于天下,给西方国家和日本人看笑话。

阅读全文

与抗日战争爆发对国共的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