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法战争中什么叫做不战而胜,不战而败
应该是不来胜而胜,不败自而败吧,
1883年法国入侵越南,并进犯我国南方,战争初期清朝部队惨败,但后期在冯子材等民间武装的坚持下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并导致法国内阁倒台,这是清末清政府对外战争不多的胜利。
清政府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签订的《中法新约》却将胜利果实拱手相让,法国虽然战败,却达成了战争的目的,清政府虽然战胜,却签订了战败才会同意的条件,所以说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2. 近代历史上,中国不败而败的对外战争是什么
这样的战争有两场:一场是1883年12月—1885年4月的中法战争,另一场是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的中日甲午战争。
3. 近代史上,出现“中国不败而败”结局的战争是
近代史上,出现“中国不败而败”结局的战争是中法战争。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与巴德诺在《中法新约》(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上签字画押之后,清朝承认越南为法国的殖民地,中法战争宣告结束。
世人因此约丧权辱国,且签订于清军作战获胜之时,故称中法战争的结果为“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
(3)中国不战而败的战争扩展阅读:
一、中法战争简介:
中法战争又作清法战争(法文:Guerre franco-chinoise),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战争过程中,法海陆两军虽于多数战役占上风,但均无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战略性大胜:法国远东舰队虽于海战赢得全胜,并一度攻占基隆,却因沪尾(今台北县淡水镇)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无法达成拿下台湾岛的战略目的。
而清军虽于初期陆海皆遭惨败,导致由恭亲王奕䜣领班的军机处被全面撤换(甲申易枢),但后期台湾及杭州湾防卫成功,且有冯子材统率各部于镇南关之役给法国陆军带来较重伤亡,导致费里政权垮台。
以此为契机,两国重启和谈,结果订定《中法新约》,清方承认法国对法属印度支那诸殖民地的宗主权,两国重开贸易。受此战的影响,清廷于台湾设省,以刘铭传为巡抚大力推展现代化防务及新政,并积极筹建北洋水师。
二、战后影响:
1886年—1888年,清政府又被迫与法国签订了《中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务条约》、《中法续议商务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法国又得到很多权益。
中国西南门户洞开,法国侵略势力以印度支那为基地,长驱直入云南、广西和广州湾(今湛江市),并使之一度变成法国的势力范围。
战后,清政府进一步意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乃加紧建立北洋舰队,并于台湾设省,开始大力建设。
4. 中国近代史中国第一次不战而败的战争是
镇南关战役,冯子材率军大破法军,直接导致法国国内费里政权的垮台,然而此时清政府却与法国和谈,签订《中法新约》。。此为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5. 被称为中国不败而败的战争是
应该是镇南抄关大捷,当时袭清军打败了法军,但清廷却认为应该乘胜求和,结果最后不仅把打仗赢来的东西还了回去,还顺带着赔了不少,所以叫个不败而败。
再往后就是一战了,中国没有直接参战,但同样属于战胜国一方,当时很多国人以为能就此扬眉吐气,实际上还是列强桌上的菜而已
6. 中法战争中,中国不败而败。告诉我,什么是“不败而败”
“不败而败”是指中国在中法战争中本有机会能取得最后胜利,但由于清朝统治者的懦弱、妥协,向法国侵略者进行求和活动,签订不平等条约,胜利的成果被葬送,使得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1883年法国发动侵华战争后,各方面围绕和战问题的外交活动和秘密谈判几乎没有停止过。镇南关大捷本来使中国在军事上、外交上都处于有利地位,但清政府在整个中法战争期间,即使在被迫宣战以后,也担心会激起民变、兵变,因此始终或明或暗、直接间接地向法国侵略者进行求和活动。
李鸿章等人主张趁胜就收,把镇南关大捷当作寻求妥协的绝好机会,建议清政府立即与法国缔结和约。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谈判代表,与法国政府代表、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开始谈判中法正式条约。
1885年6月9日,中法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主要内容是: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日后中国修筑铁路要向法国商办;六个月内,中法两国到中越边界勘定界限;法军退出台湾、澎湖。
从此,中国承认法国吞并安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
(6)中国不战而败的战争扩展阅读:
在历史上,越南曾长期作为中国多个王朝的藩属国而存在。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晚清时期才被打破。
自从“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看到自诩为天朝上邦的大清王朝原来是如此软弱无力,于是就将殖民侵略的步伐逐渐向东方延伸。其中,作为当时世界一流强国的法国把自己的目标瞄准了清朝藩属国越南。
1859年至1862年,法国以越南民众用暴力对付法国传教士为借口,派兵占据了越南南部被称为交趾支那的三个省,并迫使越南接受苛刻的不平等条约。自此,法国在越南获得了贸易权、传教权和控制越南对外关系的权力。
1874年,法国又在原条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要求。按照新条约中的规定,越南实际上已经沦为了法国的保护国。当时的清朝政府正忙于处理国内一大摊焦头烂额的事务,无暇顾及越南的情况,所以只是提出抗议并发表声明宣称越南是中国的藩属国,拒绝承认法国提出的条约。
不过,法国志在将越南变成它的殖民地,所以并不理会清朝政府提出的抗议,依然我行我素地在越南北部派驻军队,修建军事设施。
1883年12月,法军于14日发起攻击,中国驻军被迫实行了军事抵抗。法军依靠优势的装备,16日占领山西。中法战争爆发。
7. 在中国近代史上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的战争是
中法战争抄。
中法战争又作清袭法战争(法文:Guerre franco-chinoise),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与巴德诺在《中法新约》(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上签字画押之后,清朝承认越南为法国的殖民地,中法战争宣告结束。
世人因此约丧权辱国,且签订于清军作战获胜之时,故称中法战争的结果为“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
(7)中国不战而败的战争扩展阅读:
“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
中法战争在军事上中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是不败。然而李鸿章却将此作为妥协求和的资本,主张“当借谅山一胜之威,与缔和约,则法人必不再妄求”。
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正式签订《中法新约》,中国基本上接受了法国的侵略要求,所以中国是不败而败。
而法国作为战争的失败者,却基本实现了发动这次侵略战争的主要目的。法国不仅夺取了整个越南,而且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还首次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所以法国是不胜而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法战争
8. 为什么说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
因为战争并没有打输,但战后签订的条约却使法国得到了很多利益,所以有人说“中法战争中国是不败而败”。
清光绪九年(1828年),当时的清政府与法国在越南北部爆发了战争,战争过程中,法海陆两军虽于多数战役占上风,但均无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战略性大胜;
而清军虽于初期陆海皆遭惨败,但后期台湾及杭州湾防卫成功,且有冯子材统率各部于镇南关之役给法国陆军带来较重伤亡,法军统帅尼格里也身受重伤,战争的失败直接导致法国总理茹费里等内阁集体垮台。
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谈判代表,与法国政府代表、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开始谈判中法正式条约。
光绪十一年(1885年),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从此,中国承认法国吞并安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
世人因此约丧权辱国,且签订于清军作战获胜之时,故称中法战争的结果为“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并且在以后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这种说法不绝于耳,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8)中国不战而败的战争扩展阅读:
《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内容:
1、清政府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
2、在中越边界保胜以上和谅山以北指定两处为通商地点,允许法国商人在此居住并设领事;
3、降低中国云南、广西同越南边界的进出口税率;
4、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商办;
5、法军退出台湾、澎湖。
条约签订后,法国侵略势力开始伸入云南和广西。
中国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本有机会能取得最后胜利,但由于清统治者的懦弱、妥协,胜利的成果才被葬送,使得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其次,清政府之所以对法议和,客观上也是因为英美等国的态度,他们担心中国一旦取得对法战争的全面胜利,就会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决心,清政府也可能不再如以前那样驯服了,而且危及自己在华的侵略利益。
英外交大臣就曾说:“中国的任何胜利,一般都会对欧洲人发生严重后果。”因此,他们极力施加影响,迫使清政府尽快对法妥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法战争
9. 近代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战争,其中中国不败而败的对外战争是哪一场
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
海军: 马江海战 福建船政水师丧失,但法军攻击台湾受挫,陷入困局。回
陆军: 法军主力被答冯子材阻击于镇南关,越南境内又受到黑旗军的袭扰,后勤压力非常大。
政治:筎费里内阁因此受到弹劾,被迫下台
但是因为大清消息闭塞,未能了解到法国处于如此困境之中,想当然地认为对面还是像鸦片战争一样的法兰西,想着见好就收,招安了黑旗军,撤离了越南。
越南方面:本来已经很难再继续远东战事,大清的求和正中下怀,排除了大清在越南的政治影响以后,独吞了越南。
所以说,大清不败而败,越南不胜而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