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抗日战争属于局部动员吗
抗日战争是属于全民总动员
『贰』 抗日战争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重大战役
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
一、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将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的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国掀起了全国性的反对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此期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顽强抵抗,与日寇浴血奋战。
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四次大规模会战,这些大会战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作战实力和精锐部队,中国军队以空间换时间,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图谋,使抗战进入对中国有利的战略相持阶段。
二、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至1943年7月)。
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在这个阶段发生的战役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黄土岭战役、桂南会战、枣宜会战、五原战役、百团大战、豫南会战、上高战役、中条山战役、苏南反清乡作战、第二次长沙会战、香港保卫战、第三次长沙会战、仁安羌大捷、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等战役。
三、战略反攻阶段(1943年7月至1945年9月)。
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与此同时,国民党正面战场却出现了大溃败的局面,先后丧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
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向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春、夏季攻势,扩大了解放区,打通了许多解放区之间的联系。
当时,由于国民党军队主力分散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都处在解放区军民的包围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务,自然地主要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军队来进行。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9月9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南京向中华民国政府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呈交投降书。中华民族八年的全面抗日战争宣告胜利结束。
(2)抗日战争属于局部动员扩展阅读: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演讲。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是战略的反攻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叁』 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划分的
红军时期也就是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也称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反对国民党恐怖统治的内战时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全称中国工农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由中国工农革命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工农武装于1928年5月25日后陆续改称。
1927年12月11日,共产党人张太雷、苏兆征、叶挺、叶剑英、聂荣臻等领导工人、农民和革命士兵在广州举行起义。起义军打出“工农红军”的旗帜。叶挺和叶剑英被任命为“工农红军”正副总指挥。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28年5月25日,中央发布了《中央通告第51号——军事工作大纲》,其中明确指示:“可正式命名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不久,中央正式通知毛泽东和朱德:“关于你们的军队,可正式改称红军。”根据中央指示信的精神,毛泽东和朱德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正式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随后,全国各地的工农革命军相继奉命改称“红军”了。
抗日战争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日本侵华战争。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解放、捍卫自由独立的正义战争,是铲除法西斯、保卫世界和平、拯救人类文明的殊死较量。在这场中国近代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和对手最凶残、牺牲最惨重的反侵略战争中,中国人民实现了伟大的民族觉醒,迸发出空前的团结抗敌巨大能量,展现出气贯长虹的抗战精神,终结了百年来列强侵华的历史。抗日战争不但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而且是中华民族由灾难深重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中国抗日战争历时14年,经历了局部抗战和全国抗战两个时期。局部抗战从1931年9月18日持续到1937年7月,不但是中国抗战的开端,也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帷幕。全国抗战从1937年7月7日开始,到1945年9月3日结束,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开辟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歼灭日军150多万人,受降日军128万人。中国在战争中付出巨大牺牲,人员伤亡达3500万以上,按照1937年的比价,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更是超过5000亿美元。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4国政府,表示接受促令其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第二天,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向公众宣布无条件投降。在此形势下,蒋介石一面依靠美国的援助,积极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准备内战;一面又作出“和平”姿态,于8月14日、20日、23日,连续三次致电延安,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共定大计”。同时,斯大林也致电中共中央,说中国应该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要毛泽东亲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寻求维持国内和平的协议;并说,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
1945年9月14日至15日凌晨,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研究东北的形势和对东北的方针。出席会议的有在延安的政治局委员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陈云、彭真、张闻天、彭德怀等。会议由当时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的刘少奇主持。
9月19日,中共中央给各中央局发出了《关于目前任务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和部署的指示》指出:“全国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果断地修正了“向南发展”的战略计划,确定了调整党和军队力量部署、争取东北、控制热察的最初决心,为完整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奠定了基础。
战争第一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12万。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军主力,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新中国成立初期(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历史时期,即过渡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一、新中国的诞生,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范围的建立和巩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领导和组织这场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全国范围执政的党,担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政权的重任,党的各级组织和人民军队,在建立新国家的工作中表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艰苦奋斗的作风和严明的纪律,令人耳目一新。人民政府有效地开展工作,将全国人民迅速地组织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其他各种组织里。全国各族人民革命热情高涨,广大工农劳动群众以翻身作主人的崭新面貌,在战争废墟上重建家园,恢复生产。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欢欣鼓舞,踊跃参加革命工作。许多身处海外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如李四光、华罗庚、老舍等辗转返回祖国参加建设。中华大地上呈现出万象更新的局面。
二、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全面展开,国民经济的恢复。在抗美援朝战争进行的同时,党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领导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其他各项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胜利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这一切为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三、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始。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自创立时起就确定的奋斗目标。但是,基于旧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党确定实现社会主义必须分两步走,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党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以新民主主义作为自己的第一步纲领,用以规定当前革命的性质和通过这个革命所建立的共和国的性质。在新中国建立之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没有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写进去。当时党中央认为:先经过一段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再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这至少要十年到十五年,然后视情况而定。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以后,党中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党内迅速统一了认识,在全国人民中得到广泛的拥护,成为团结和动员全国人民共同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的新的纲领。
“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国家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投资总额达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8.2%用于工业,其中又把88.8%用于重工业建设。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得到苏联政府的很大帮助。中苏双方谈判确定苏联帮助中国兴建156个项目,这是“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中心。但是,党仍然坚持和强调自力更生为主,凡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在“一五”计划期间,国家财政中来自国外的贷款,只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2.7%。这些贷款,从1955年开始,就以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差分年偿还。1956年,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方针。这些对于后来在国际关系剧烈变化中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具有深远的意义。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基本建设各条战线喜报频传。在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的艰苦奋斗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步伐在扎扎实实地向前迈进。
资料来源——
人民网: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223928/223931/14927453.html
求是网(中共中央机关):
http://www.qstheory.cn/kan/qs/2015-08/15/c_1116261357.htm
中国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2-10/15/content_26792884.htm
『肆』 大一军事理论课后题答案
一、国防含义及基本特征
含义:为了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而进行的军事及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基本特征:1.多种斗争形式的角逐;2.战争潜力的转化;3.综合国力的抗衡;4.质量建设的道路;5.威慑作用的功能。
二、国防动员的含义及形式
含义:是主权国家为适应战争需求或临时应付重大危机、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以保卫国家安全为根本目的,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的一系列活动。国防动员实施主体是国家,即国防动员是国家行为,是国家职能的具体体现。
形式:1.按规模可分为局部动员和总动员;2.按性质可分为秘密动员和公开动员;3.按时间可分为应急动员和持续动员;4.按动员内容可分为政治动员、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战备动员、科技动员和信息动员。
三、国防法规的含义
是指国家为了加强防务,尤其是加强武装力量建设,用法律形式确定并以国家强制手段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四、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上古至秦汉,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孕育与形成;2.三国至宋元,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在战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3.明清,西方军事理论的传入与中国军事理论的完善、改造。
五、简答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主要内容
1.对待战争的态度(兵者,国之大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作战原则(安不忘战,富国强兵;未战先计,政出庙算;文武并用,伐谋伐交;兵贵神速;以正合,以奇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占之本,在乎壹民;不战而屈人之兵;致人而不致于人;兵无委积而亡;兵有大论,先论其器);
3.治军原则(以治为胜,教诫为先;总文武者,军之将也)。
六、孙子兵法十三篇及其作战原则
《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争的本质属性,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它从政治范畴提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论思想,总结了具有科学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
七、武经七书的含义
《武经七书》又名《武学七书》,或简称《七书》,即《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
八、毛泽东军事理论的科学含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和实践验证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毛泽东军事理论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形成: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初步形成的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趋于成熟的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在以后的抗美援朝战争和新中国国防与军队建设中进一步完善。
主要内容:1.战争观和战争方法论;2.人民军队建设思想;3.人民战争思想;
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5国防建设思想。
十、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批判地吸取了古今中外优秀的军事思想,是更科学、更先进、更完善的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既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有反映了现代战争和国防建设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尽管现在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毛泽东军事思想对我军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十一、现代战略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含义:指军事统帅“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包括对战争准备的筹划和指导,既指导战争力量的使用,又指导战争力量的建设,是对既定战争的准备与实施方略。是一个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层次性的概念;是研究未来战争的知道规律,正确判断战争爆发及其发展概貌和特点,确定战略总方针,拟定战争计划和实施的原则;是规定战略展开和战争初期作战的指导原则以及全部武装力量的战略使用方法。
特征:系统性,时代性,层次性,实用性
十二、国际战略形式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
现状、特点:当今世界战略格局正处于转换和调整的过渡时期,各国和各种力量集团之间的关系在重新组合中不断进行调整;各国和各种力量集团都在进行相应的军事战略调整,增强以经济和科技未基础的综合国力;军控和裁军谈判连获突破性进展,但军备斗争仍在提高质量和发展高级是兵器方面展开竞争;大战危险更趋减小,战争趋势向着高技术局部战争方向转变
发展趋势:联合国的作用与日俱增;大国间相互制约的势头正在上升;各种国际和地区安全机制逐步完善。
十三、简述中国军事战略方针
中国的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军事家从中国的国情和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出发,在领导中国军队胜利的进行了国内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战略阶段分别描述:革命战争时期的不同历史时期和战略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十四、论述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主要威胁和挑战
1.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和长期的;
2.日本将我国视为假想敌国,对我国安全构成的潜在威胁呈上升趋势
3.俄罗斯对我国安全有着长远的影响。
4.我国与周边国家尚存在诸多领土、领海、领洋权益的争议。
十五、军事高技术概念和分类
概念: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的,对提高军队战斗力,满足国防现代化需要,强化国防实力,起重大作用的那一部分高技术。具体说,军事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对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分类:1.军事基础高技术(军用微电子技术,军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军用光电子技术,军用航天技术,军用新材料技术,军用生物技术,军用信息技术,军用核技术,军用海洋开发技术,军用定向能技术)2.军事应用高技术
十六、精确制导的概念
以各种高性能光电探测器为基础,采用目标识别跟踪、相关跟踪等新方法,控制和引导武器精确命中目标的技术。
十七、电子对抗的定义及主要内容
定义:电子对抗是指采用各种措施、行动(比如利用电磁能或定向能)以攻击、削弱、破坏对方电子设备(系统)的使用效能,保护己方电子设备(系统)正常发挥效能的斗争。
主要内容:无线电通信干扰,雷达对抗,光电对抗
十八、电子对抗的主要作用及手段
主要作用:获取重要军事情报,破坏敌方作战指挥,掩护突防和攻击,保卫重要军事目标,夺取战争主动权
手段:电子侦察与反侦察,电子干扰与反干扰,摧毁与反摧毁,
十九、航天技术定义及在军事上的应用
定义: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亦称空间技术。
在军事上的应用:1.军事航天运输系统;2。军事卫星(军事侦查卫星,军事通信卫星,军事导航卫星,测地卫星,气象卫星);3.军用载人航天器(航天飞机,空间站,载人飞船)。
二十、激光通信的定义及其优点
定义:激光通信分为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有线通信称作光纤通信,无线通信分为大气激光通信和空间激光通信。
优点:信息容量大,通信距离远,保密性能好,设备体积小,质量轻。
二十一、激光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1.改进和完善现有武器装备,使其成为高技术武器装备(激光测距机和激光雷达,激光制导,激光通信)2.形成和发展新概念的武器装备
二十二、激光技术应用上的局限性
1.技术方面(1)破坏机理问题(2)能量需求问题(3)定点追踪问题
2.应用方面(1)大气传输问题(2)对抗措施问题(3)条件限制问题
二十三、简述核化生武器的防护
1.侦检。侦检,即侦察和检验。就是利用各种侦察技术手段,从敌方的某些迹象和各种异常情况中 ,力图及时准确地判明其核化生武器的编制,装备,发射基地,使用企图,袭击手段等,因地制宜,及时采取各种有效防护措施,揭露或粉碎敌人的阴谋,减轻或避免核化生武器的杀伤破坏作用。
2.防护。有效的防护,是减轻或避免核化生武器杀伤破坏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措施。而对人员的防护,则是战场上的首要任务。具体防护方法是:
(1)利用工事集体防护 (2)利用器材或地形地物进行个人防护(3)药物防护。
3.消毒。根据染毒种类,性质和受染成度,分别采用机械法,物理法,化学法进行消毒。对人员的消毒,通常是先扫刷,拍打以除去表面尘土,然后由上到下,由表及里脱去帽衣鞋或全身洗消。如果是生物战剂染毒,除对受染人员洗消隔离外,还要迅速封闭疫区,防止疫情蔓延。
4.救治,是防护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战斗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采取群众性的自救互救与有组织的抢救相结合的办法,减少死亡,保证作战和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十四、核武器的爆炸方式
九种:空中爆炸中的低空、中空、高空、超高空爆炸、地面、地下爆炸、水面、水下爆炸和深海爆炸。
二十五、武器的杀伤破坏特点
1.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杀伤破坏效应复杂严重;2.使用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可视不同目的来选择;3.杀伤破坏范围大;4.有延缓、无形、积累的杀伤作用,精神威胁很大。
二十六、军队指挥自动化的基本内涵
军队指挥自动化,就是以军事科技为基础,在军队指挥系统中,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及其他先进的技术设备,组成各种自动化系统,实现信息工作 快速化与决策工作科学化,以提高军队指挥的效率和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军队战斗力。
二十七、军事指挥自动化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1.指挥自动化能够确保指挥员做出快速反应;2.指挥自动化能确保对高技术武器装备实施全程控制;3.指挥自动化能确保指挥员进行高效指挥;4.指挥自动化能确保联合作战诸军兵种协调一致的行动。
二十八、军事指挥自动化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基本组成:1.硬件设备(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信设备,探测器,显示设备)2.软件设备(系统软件,应用软件)3.各类人员
功能:信息收集功能,信息传递功能,信息处理功能,信息显示功能,信息监控功能,指令执行功能。
二十九、C4I系统简介
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与情报”系统,即C4I系统。实际上,C4I系统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技术装备的军用信息系统,是国家和各级指挥人员对武装力量行使权力,进行管理,实施指挥的物质基础和手段。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实现军事情报搜集、传递、处理自动化,保障对军队和武器实施指挥与控制的人-机系统。
三十、信息化战争的概述
信息化战争是一种战争形态,是指在信息时代核威胁条件下,交战双方以信息化军队为主要作战力量,在陆、海、空、天、电等全维空间展开的多军兵种一体化的战争。它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取得信息上的优势,以保障在物质空间实现局部或全局的优势,并将战争附带杀伤破坏减至最低限度。
三十一、信息化战争作战样式多样化特点
1.战场空间呈现多维化(1)陆地,海洋,空中仍将是信息化战争的主战场(2)太空战场将成为信息化战争中的第四维有形战场(3)无形的电子信息对抗充斥于有形战场空间。
2.作战力量形成一体化(1)信息化战争是一体化联合作战(2)作战力量一体化依赖横向一体化技术(3)作战力量由“以平台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转变。
3.战争过程趋于短暂化(1)战争目的有限(2)战争消耗巨大(3)战争时间短暂。
4.作战行动体现实时化
(1)战场信息获取实时化(2)战场感知实时化(3)指挥控制实时化
5.作战样式趋向多样化
网电一体战将成为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的作战样式;情报战,心理战和实体精确摧毁等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作战样式。
6.作战效果实现精确化
(1)目标选择的精确性;(2)作战力量使用的精确性;(3)对目标打击的精确性。
三十二、信息化战争作战基本形式
1.精确战;2.网络战;3.电子战;4.情报战;5.心理战。
三十三、信息化战争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1.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2.极高的科学文化素质;3.过硬的军事专业素质;4.开拓性的创新素质;5.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三十四、论述大学生在信息化战争中的主力军作用
1.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生动最具有活力的群体,因此,大学生素质能力的高低,将对社会起到巨大的辐射作用,也会对未来产生直接影响;
2.随着军事高技术的飞速发展,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未来战争是技术的抗衡,是人才的较量。大学生应自觉融入到武装力量建设体系中,从而保证武装力量的整体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3.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军政素质、顽强的战斗作风,关系到国家的而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关系到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胜利。这就要求广大学生在认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参与军事训练,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为打赢信息化战争打牢基础。
三十五、观察大国关系发展变化的三个标尺
1.国家利益的关系状况 (拓展安全和经济利益)2.国际权力结构 (相互抑制和制约)3.价值观的异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三十六、影响大国关系的因素
1.世界总的发展趋势;2.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和他们在世界上的影响;3.各个大国对外基本政策的选择。
三十七、试述对军训的认识和体会
『伍』 抗日战争分为哪几个阶段
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
一、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将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的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国掀起了全国性的反对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此期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顽强抵抗,与日寇浴血奋战。
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四次大规模会战,这些大会战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作战实力和精锐部队,中国军队以空间换时间,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图谋,使抗战进入对中国有利的战略相持阶段。
二、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至1943年7月)。
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在这个阶段发生的战役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黄土岭战役、桂南会战、枣宜会战、五原战役、百团大战、豫南会战、上高战役、中条山战役、苏南反清乡作战、第二次长沙会战、香港保卫战、第三次长沙会战、仁安羌大捷、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等战役。
三、战略反攻阶段(1943年7月至1945年9月)。
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与此同时,国民党正面战场却出现了大溃败的局面,先后丧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
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向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春、夏季攻势,扩大了解放区,打通了许多解放区之间的联系。
当时,由于国民党军队主力分散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都处在解放区军民的包围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务,自然地主要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军队来进行。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9月9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南京向中华民国政府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呈交投降书。中华民族八年的全面抗日战争宣告胜利结束。
(5)抗日战争属于局部动员扩展阅读: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演讲。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是战略的反攻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陆』 为什么抗日战争既是十四年抗战又是八年抗战
抗日战争的十四来年自抗战是指东北义勇军从1931年918事变后到1945年这十四年的抗战,而八年抗战是指全中华民族从1937年77事变到1945年8月这八年的抗战。统称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6)抗日战争属于局部动员扩展阅读:
抗日战争前期国际背景:
在九一八事变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尤其是各主要国家对日本侵略中国所采取的绥靖政策,客观上纵容了世界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和相互勾连。
中国政府曾将希望寄托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然而西方政治家们此时主要精力集中于欧洲战场,此时未向中国伸出援手。而国联的绥靖主义态度使日本对国际社会不再心存忌惮,它向日本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日本从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柒』 抗日战争2个战场,3个阶段,2条路线分别是什么
一、抗日战争的2个战场:
1、国民党正面战场实行的是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2、共产党敌后战场实行的是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二、抗日战争分3个阶段是:
1、战略防御阶段
2、战略相持阶段
3、战略反攻阶段
三、抗日战争的2条路线是:
1、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
2、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进行抗战。
(7)抗日战争属于局部动员扩展阅读: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在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捌』 什么是“全面战”争和“局部战争”
解答:全面战争是指实施全面动员,运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种斗争方式,发挥整体力量,以全力进行的战争。亦指国家集团间以全力进行的大规模战争。“全面战争”这一概念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1854年研究欧洲战争形势时首先提出来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抗日战争属于全面战争。 而局部战争是指在一定的地区内,使用一定的武装力量进行的有限目的的战争。与世界大战相对而言。局部战争往往只波及世界的某一地区,在一定范围内对国际形势产生影响。也有人称为“有限战争”。局部战争主要是指低强度战争,其中包括地区性武装冲突,游击战与反游击战,叛乱与反叛乱,中、小规模武装入侵与反入侵等。局部战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战争与政治的联系更加直接;战争在目的、规模、时间、空间等方面是有限的;战争的爆发多具有突然性;大量使用新式武器。在长时期内世界大战没有爆发的情况下,局部战争仍将是主要的战争形态并将长期存在。局部战争与世界大战虽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转化为世界大战。未来某些局部战争可能对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玖』 局部抗成的人员相成局部抗战是由哪个阶级 政党领手的局部抗战时期 所牺生的
“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抗战,面对着的始终是两把刺刀,其中一把来自日寇,刺向了东北军民的身体,另一把却来自国民政府,他深深的刺进了东北军民要求抵御外侮的爱国之心。“九一八事变”让全国人民群情激奋,9月21日北平各界代表在中山公园举行救国动员大会,上海十万多学生举行抗日罢课,3.5万名工人抗日罢工,接着北平250多个团体,20多万人参加抗日救国大会,要求国民政府对日宣战,收复失地。与此同时南京,上海的爱国学生涌向南京国府门前示威游行。
1931年9月23日国民政府发表了《告全国民众书》:“政府现在既以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国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护严肃镇静之态度”。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枪
北平救国会的成立
1931年9月24日,东北大学秘书长王卓然,辽宁商会副会长卢广绩,辽宁国民常识促进会主任车向忱与在北平的高崇民,王化一等社会名流发起组织“东北民众救国会”,救国会成立后张学良立即秘密的予以大力支持,并拨发30万大洋作为救国会组织经费,后又拨发36万大洋作为义勇军军费。
义勇军将士和其他各界人士来到北平,张学良都予以接见,人们从张学良的谈话和所作所为了解到“不抵抗政策”并非出自张学良,唯有使南京国民政府改变立场,赞同抗日,方能解决东北问题,北平救国会于10月28号决议:组织南京请愿团,赴南京要求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并出兵抗日。
历经波折,蒋介石在中央军校礼堂会见了请愿团,他身穿便服,手拿拐杖,接过请愿书略加浏览,脱口说道:政府对外作战已具决心,一切计划不便宣布,对外交涉,政府自有办法,人民不应过虑......云云。这时候与讲台近在咫尺的高崇民忍无可忍,慷慨陈词。
『拾』 “抗战”属于“二战”的范围吗
嗯,1941年《抄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是同盟国官方承认中国正式加入同盟国
另外由于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英国《泰晤士报》赞扬道:自1939年来,同盟国唯一决定性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这表示同盟国民间也接受了中国加入
不过中国认为的二战开端是1931年9.18事变或1937年7.7事变一直不被世界上承认,大部分国家认为1939年德军突袭同盟国成员波兰才是二战开端,这表明在此之前“抗战”被认为是局部战争,中国也没有同盟国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