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抗日战争战区的沿革
“战区”的编制原为军事委员会为抗日所作的军事作战部署,抗战前夕为五个战区,至1945年增至十二个战区。这些战区分别受到各地行营指导作战。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最高统帅部,以蒋介石为陆海空军大元帅,统一指挥全国陆、海、空军。行政院所属的军政部、海军部,归军事委员会兼管。
1945年后,各战区陆续取消或改制。
1937年8月20日,军事委员会颁布战区及战斗序列,成立五个战区:
第一战区为河北及鲁北地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下辖第一、二、十四集团军;第二战区为晋察绥地区,司令长官为阎锡山,下辖第六、七、十八集团军(八路军);第三战区为京沪杭地区,司令长官为冯玉祥(后改由蒋介石兼),下辖第八、九、十、十五、十九集团军;第四战区为闽粤地区,司令长官为何应钦,下辖第四、十二集团军;第五战区为鲁南及苏北地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后改为李宗仁),下辖第三、五集团军;另将西南各省部队编为一、二、三、四四个预备军,随时听候调遣。1937年9月17日,军事委员会划津浦路北段为第六战区,以冯玉祥为司令长官。1937年10月26日,增设第七战区,以刘湘为司令长官,下辖第八、十五、二十三集团军,在长江下游沿岸布防。1938年2月,军事委员会重新划分战区。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为程潜,在平汉路作战;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为阎锡山,在山西作战;第三战区,司令长官为顾祝同,在苏浙作战;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为何应钦,在粤桂作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为李宗仁,在津浦路作战;第六、第七战区撤销,增设第八战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守备甘宁青地区。1938年6月14日,增设第九战区,以陈诚为司令长官,组织武汉保卫战。1938年11月军令部在南岳召集军事会议。会议决定撤销广州、重庆、西安行营,增设直属于军事委员会的战地党政委员会,并根据战局变化对战区进行了调整。
第一战区,辖河南及安徽一部,司令长官为卫立煌(1947年3月改编为西安绥靖公署);第二战区,辖山西及陕西一部,司令长官为阎锡山(1948年改制为太原绥靖公署);第三战区,辖苏南、皖南及浙闽两省,司令长官为顾祝同;第四战区,辖广东、广西两省,司令长官为张发奎;第五战区,辖皖西、鄂北及豫南,司令长官为李宗仁;第八战区,辖甘宁青及绥远一部,司令长官为朱绍良(后改制为西北军政长官公署);第九战区,辖鄂南及湘赣两省,司令长官为陈诚(由薛岳代理);第十战区,辖陕西省,司令长官为蒋鼎文;另设鲁苏战区、冀察战区两个游击战区,分别以于学忠、鹿钟麟为总司令。因南北战区相距数千里,难于统一指挥,1938年12月,军事委员会设立桂林行营、天水行营,分任西南、西北各战区的作战指挥。
桂林行营统辖第三、四、九战区,天水行营统辖第一、二、五、八、十战区及鲁苏、冀察战区。1939年2月,撤销重庆行营,改在成都及西昌分别设立成都行辕和西昌行辕。10月,恢复设置第六战区,以陈诚为司令长官。12月,增设昆明行营。1940年4月,撤销桂林行营、天水行营。5月15日,撤销第十战区。1945年1月,军事委员会再次调整战区及战斗序列,撤销第四战区、鲁苏战区,恢复设置第十战区(1945年10月改为衢州绥靖公署,1949年1月18日改为福州绥靖公署),增设汉中行营(即后来的华北剿总)、赣州行辕。抗日战争胜利前后,重庆国民政府在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主要是为了接收日本占领区与对抗中国共产党做好准备。
1945年6月26日,增设第十一战区(后来的保定绥靖公署)、第十二战区(后来的张垣绥靖公署),分别以孙连仲、傅作义为司令长官,准备接收华北。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蒋介石划中国战区为15个受降区,由中国国民党所属部队分别接收侵华日军128万余人投降。其中,第十一战区接收平津和冀鲁,第十二战区接收热河、绥远和察哈尔。军事委员会于1945年9月设立北平行营(也就是后来的华北剿总)、东北行营(后来的东北剿总)。10月,撤销昆明行营。12月,设立武汉行营(后来的华中剿总)。1946年3月,设立西北行营(后来的西北军政长官公署)。4月,撤销成都行辕,改设重庆行营。
㈡ 侵华日军各方面军的总司令是谁,有谁能详细的介绍一下
抗日战争中侵华日军序列
“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系列
一、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序列(1937年8月31日)
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
参谋长:冈部直三郎少将
司令部驻天津,次年1月移北平,总兵力约37万人。
第一军:司令官 香月清司中将,辖第六师团、第十四师团、第二十师团
第二军:司令官 西尾寿造中将,辖第十师团、第十六师团、第一0八师团
方面军直辖第五师团、第一0九师团、中国驻屯混成旅团、临时航空兵团等
二、侵华日军“上海派遣军”序列(1937年8月15日-10月)
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
参谋长:饭诏守少将
司令官驻上海。
第三师团:师团长 藤田进中将
第十一师团:师团长 山室宗武中将
第九师团:师团长 吉住良辅中将
第一0一师团:师团长 伊东正喜中将
第十三师团:师团长 狄洲立兵中将
第十军:司令官 柳川平助中将,辖第六师团(由华北调来)、第十八师团、第一一四师团
1937年11月12日日军攻占上海后,“上海派遣军”改为“华中方面军”;12月13日攻占南京后,司令部移至南京。
三、“关东军”序列
司令官:植天谦吉大将
参谋长:东条英机中将
司令部驻长春。
第一师团:师团长 河村恭辅中将
第二师团:师团长 冈村宁次中将
第四师团:师团长 松井命中将
第十二师团:师团长 山天乙三中将
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独立混成第十一旅团等
四、“台湾军”序列
五、侵华日军舰队序列
第二舰队(1937年7月28日编成)
司令官 吉田善吾中将
“中国方面舰队”(1937年10月20日编成)
司令官 长谷川清中将
第三舰队 司令官 长谷川清中将兼
第四舰队 司令官 丰田富武中将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侵华日军序列
一、“中国派遣军”序列(1945年8月)
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
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中将
华北方面军
司令官:根本博中将
参谋长:高桥坦中将
第一军:司令官 澄田赉四郎中将;辖第一一四师团、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独立步兵第六旅团、第十四旅团
第十二军:司令官 鹰森孝中将;辖第一一0师团、第一一五师团、骑兵第四旅团等
第四十三军:司令官 细川忠康中将;辖第四十七师团、独立混成第五旅团、独立步兵第一旅团等
方面军直辖坦克第三师团,独立混成第一、八、九旅团,独立步兵第二旅团等
第六方面军
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大将
参谋长:中山贞武少将
第十一军:司令官 笠原幸雄中将;辖第五十八师团,独立混成第二十二、八十八旅团
第二十军:司令官 板西一良中将;辖第六十四、六十八、一一六师团,独立混成第八十一、八十二、八十六、八十七旅团
方面军直辖第一三二师团,独立混成第十七、八十三、八十四、八十五旅团,独立步兵第五、七、十一、十二旅团
第六军:司令官 十川次郎中将;辖第七十、一三三师团、独立混成第六十二、八十九、九十一旅团
第十三军:司令官 松井太久郎中将;辖第六十、六十一、六十五、六十九、一0一师团,独立混成第九十、九十二旅团,独立步兵第六旅团
第二十三军兼香港占领地总督部:司令官 田中久一中将;辖第一0四、一二九、一三0师团,独立混成第二十三旅团、独立步兵第八、十三旅团
“中国派遣军”直辖第三、十三、二十七、三十四、四十、一三一师团,第十三飞行师团
以上“中国派遣军”共105万人。
二、第十方面军(1944年9月,“台湾军”改称第十方面军)序列
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将
参谋长:谏山春树中将
第三十二军:司令官 牛岛满中将;辖第二十四、二十八、六十二师团,独立混成第四十四、四十五、五十九、六十旅团
方面军直辖第九、十二、五十、六十六、七十一师团,独立混成地七十五、七十六、一00、一0二、一0三、一一二、六十一旅团,第八飞行师团
以上第十方面军共约12.8万人。
三、“中国方面舰队”序列(1945年8月)
长官:福天良三中将
参谋长:左近充尚正少将
第二遣华舰队:长官 藤田类太郎中将
香港、厦门、上海、青岛、长江等特别根据地队
以上“中国方面舰队”共约6.3万人。
四、“关东军”序列
总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
总参谋长:秦彦三郎中将
第一方面军
司令官:喜多诚一大将
参谋长:樱井镣三中将
第三军:司令官 村上启作中将;辖第七十九、一一二、一二七、一二八师团,机动第一旅团,独立混成第一三二旅团
第五军:司令官 清水规部中将;辖第一二四、一二六、一三五师团等
方面军直辖地一三四、一二二、一三九师团
第三方面军
司令官:后宫谆大将
参谋长:大坪一马少将
第三十军:司令官 饭田祥二郎中将;辖第三十九、一二五、一三八、一四八师团
第四十四军:司令官 本乡义夫中将;辖第六十三、一0七、一一七师团,独立坦克第九旅团
方面军直辖一0八、一三六师团。独立混成第七十九、一三0、一三四旅团,独立坦克地一旅团
第四军:司令官 上村干男中将;辖第一一九、一二三、一四九师团,独立混成地八十、一三一、一三五、一三六旅团
第三十四军:司令官 栉渊鍹一中将;辖第五十九、一三七师团,独立混成第五十三、一三三旅团等
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日句168个步兵师团。其中分布在中国战场53个师团:华北地区5个,华中18个,华南3个,东北22个,台湾5个;占其师团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二。
㈢ 中国与日本抗战,又与国民党当抗战,长达多少年之久。 什么时候抗战结束
抗日战争中国消灭日军数量
1945年09月03日
这一天,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
我国大量书籍宣称:“八年抗战”中国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歼灭日军133万,占日
军二战总损失195万的70%。 因为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使日军无法集中力量攻击苏联
,从而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危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可是,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张忠义秘密研究报告指出:八年抗战中国并未真正取胜,而
且牵制的也不是日军主力。
他指出:
1.中国牵制的日军仅仅是一部分主力。中国军队从来没有能力歼灭过日军的一个联队
。
日军 投降时的总数就达到720万。其中“中国派遣军”105万,占15%;关东军向苏军
投降68万,占9%。在太平洋战场向以美军为首的盟军投降的南方军和“国内军”合计约55
0万,占76%。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关东军73万人,数量和质量均居第一;“南方军
”40万人,精锐程度仅次于关东军;“国内军”38万人;“中国派遣军”虽然有62万人,
论数量居第二位 。所以只能说是牵制了部分主力。
日军在中国损失133万是个累计数,包含了死亡和受伤两个数据。战争的损失,一般
只统计绝对损失数(死亡),只有某场战役才统计伤亡数。因为二战中主要交战国军队的
伤员75―80%能重返前线,因此往往造成重复计算。正如一些老红军多年身经百战受伤几十
次,如进行累计就有会出现几十人受伤,实际受伤的只是一个人。所以战争损失只统计绝
对损失(死亡)。 八年抗战中国战场击毙日军数只占日军二战死亡总数不到22% 。那么日
军在中国战死多少呢?
根据史料统计,国共两方面发动的歼灭战和歼敌数可以清楚地统计如下。国军:“台
儿庄大捷”,国民党军部队20万人,日军参战仅2个旅团。此役日军2个旅团伤亡约1万。“
武汉会战”乃八年抗战最大一次会战。国民党军投入上百万大军,日军进攻兵力为9个师
团,27万人 。武汉会战参战日军伤亡3.5万人。“昆仑关之战” , 击毙日军第5师团第2
1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日军死亡1000余人。“长沙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国民党
树起的一个“抗战神话”,宣布歼灭日军5万。共军方面发动的战役:“平型关”、“广阳
”、“神头岭”、“陈庄”等伏击战,每役仅仅击毙日军1000余众 。“百团大战”出动1
02个团40万人,前后击毙日军2万余人。
“八年抗战”实际击毙日军40余万人。
日本统计:二战中日军总计战死185万人(另截止投降时有10万残废伤员,这就是19
5万这个数字的由来),其中在中国八年战死40万人。也就是说,中国八年抗战击毙日军数
只占日军二战死亡总数不到22%。(我们的历史书用日军在中国的死亡数和累计受伤数去和
日军绝对损失总数对比,就得出了70%这个障眼法。是偷换概念计算出来的。)
2.中国战场仅是抗日的主战场之一 。我们还长期接受一种说法,就是中国战场始终
抗击和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 这个说法有点夸大之嫌。实际上它一是只看战争前期情况而
不提整个战争全局,二是混肴了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和在中国的日军这两个概念。日本陆
军二战中有四大战略集团:在日本本土的“国内军”(含驻台湾、朝鲜的日军)、太平洋
战场的“南方军”,以及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和关内的“中国派遣军”。在中国的两
支日军中,八年抗战中国战场所对付的,实际只有一支“中国派遣军”。
还有另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因为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使日军无法集中力量攻
击苏联,从而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危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个说法虽然有一些道理。但实际上,日军进攻苏联与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远
东苏军兵力, 二是德军进攻苏联形势。
当德军受挫于莫斯科城下时,日军已基本放弃“北进”苏联的方针。加上美国对日本
进行石油禁运,日本为避免军事机器瘫痪(日本90%的石油需要进口),为夺取东南亚石油
资源而最终决定“南进”太平洋。可见,中国战场形势对日军无论北进还是南进影响不是
很大。
3.日本的陆军精锐,海军和空军的有生力量都不是中国消灭的。
1944年以后,美军从南(菲律宾)、东(马里亚纳群岛)、北(阿留申群岛)三面逼
近日本本土,迫使日军三次进行“本土总动员”, 并紧急从关东军和“中国派遣军”抽调
精锐部队回国,使“国内军”急剧扩大到224万人,兵力最为雄厚。美军不但通过轰炸摧毁
了日本各大城市,冲绳战役后直逼日本本土并准备登陆(因战争结束而取消)。
日本号称精锐之师的关东军是被苏联红军所消灭。中国八年抗战丝毫不能损伤其半根
头发的关东军,苏联红军只用8天,就如同秋风扫落叶似的,把它给消灭了。
日本海军和陆军的其他精锐主要也是为美国所消灭 。美军在太平洋上击毙日军120万
,而且大多为精锐 。日本陆军有五大主力师团,即近卫师团和第1、2、5、6师团。第1师
团作为关东军核心主力,最后在菲律宾莱特岛被美军全歼;第2师团以日俄战争时夜袭弓长
岭著名,“九一八”事变时几乎以自己一个师团之力攻占全东北(也有东北军不抵抗因素
),号称不败的常胜师团,哪知1942年投入瓜达卡纳尔岛争夺战时即被打残,残余官兵患
了“恐战症”;第5师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了进攻新加坡的战役,随后驻守印尼直至战
争结束;第6师团因由谷寿夫指挥参加南京大屠杀而为中国人民熟知并切齿痛恨,该师团战
斗力排名日本陆军第一,最后在所罗门群岛的布干维尔岛上精锐丧尽。近卫师团长期驻守
皇宫 。“关东军特别大演习”的16个师团也为“皇军之花”,大部覆灭于太平洋战场。1
944年2月,关东军第一个调出的精锐师团是第29师团,在马里亚纳群岛的关岛上全军覆灭
;还有第24师团覆没于冲绳岛。整个军被全歼的,有马里亚纳群岛的31军,冲绳岛上的32
军10万人也全被击毙。菲律宾有以第14方面军为骨干的63万日军,指挥官是著名的“马来
之虎”山下奉文,结果有52万人战死(对比一下中国八年抗战击毙日军40万人!)。其中
莱特岛的第35军7万人全军覆没,除上述第1师团外,还包括南京大屠杀另一元凶第16师团
。
日本军国主义入侵中国,削弱了国民党;发展和壮大了共产党。抗日战争中,国共无
时不在进行明的和暗的斗争,这个拆那个的台,那个挖这个的墙角。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
,国民政府和蒋先生怎么可能领导中国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呢?
以上研究资料表明了一些新的观点,使我获得了全新的感受,也为人们重新分析和认
识“抗战”提供了全新的平台。
对“中国战场决定性地位”的再思考
(一)
中国人民的关内战场(通常也称中国战场)、苏联红军的满洲战场和美、英等国武装力量的
太平洋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三大组成部分。虽然亚太各国人民
都为击败日本军国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平等的成员。但在军事上毕竟有主次之分,何者
是主战场?一直是“二战”史学界热烈争论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学者大多数坚持“中国主战场说”,其理由大致有以下几条:
一、中国作战时间最长,从“七七事变”算起,有8年之久,若从“九一八”算起,则长达14年
。
二、中国军队牵制了日本陆军的主力,既使其无法北侵苏联远东,又削弱了南进东南亚的军
力。
三、中国歼灭日军的人数最多,战绩超过美军和苏军。
四、中国人民在战争中蒙受了巨大的人员牺牲和财产损失。
笔者认为,上述四大论据中,第三条存在着明显的漏洞,缺乏严密性和说服力。第一、二、四
条虽然本身是正确的,但却不是欲得结论的必备条件。退一步说,即使四项论据均能成立,亦
不足以论证“中国关内战场是主战场”的观点,因为是不是主战场,关键在于看它是否具有
构成主战场的基本特征。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反法西斯各国对日作战的总政治,是力图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达成
这一目的,必须实施一系列战争行为。笔者认为,主战场应当是主要战争行为的发生地域,它
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汇集了敌对双方武装力量的主力,一系列战役直接反映了国家军事力
量最精锐部分的较量,其结果既能对辅助战场产生影响力,同时又决定着——而不仅仅是影
响——整个联盟战争的成败。例如,苏德战场被公认为是欧洲战场的主战场,其最基本的依
据是,苏德两国各以倾国之师相搏,德军四分之三的兵力是在苏德战场上被歼的。苏军在斯
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柏林等战役的胜利,直接导致了法西斯德国的覆灭,对欧洲战场乃至
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产生了无法替代的决定性影响。由此,同样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
: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应当是消灭日本武装力量主力的战场。即使某个战场拥有若
干一般特征,但若不具备根本特征——即没有在战场上取得彻底击败日本战争机器的决定性
军事胜利,便不能算作是主战场。
(二)
众所周知,日本武装力量由陆军和海军两大军种组成,航空兵分别隶属于两大军种。与其他
列强不同的是,日本海军在实践国家军事学说的战略作用上,往往比陆军有着更重要的价值
。其一,作为海岛国家的日本,历来侧重发展海军,明治维新以来未曾有过丝毫的松懈。20-
30年代,为了建成“一支能与美国相对抗的海军”,日本将其舰艇总吨位扩展至100多万吨,
跃居世界第三位,是一支有着强大突击力的现代化作战力量。在此过程中耗费了巨额资金,
有时甚至不惜割舍陆军的建设经费。以1918-1937年为例,日本海军预算实际上一直高于陆
军,个别年度甚至约为陆军预算的两倍。其二,从历史上看,日本海军在甲午战争中的黄海大
海战、日俄战争中的日本海大海战,比其陆军同时间的满洲旷野之战,对于两次战争的最后
成败更具有一锤定音的意义。1941年日本一搏国运的珍珠港事件也是以海军突击的形式发
动的。其三,太平洋战场上海空战役所能带来的军事、政治后果,远远超过亚洲大陆上的陆
军战役。由于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所罗门群岛、马里亚纳、菲律宾、塞班岛、硫磺岛、冲
绳岛等战役中大败,以及数百万吨海运船只无法弥补的损失,日本世界性军事大国的地位受
到了根本性的动摇。1945年8月盟军本土登陆在即,严重地威协着日本国家政权的生存,从而
最直接地促成了日本的投降。(需要指出的是,当时中国和苏联的海上力量都很薄弱,即使能
够全歼日本在亚洲大陆上的陆军,也没有在日本本土登陆的能力。)其四,和海军日新月异的
状况相反,自日俄战争后,日本的陆军建设出现了明显的停滞趋势,停滞导致的落后到三、四
十年代已基本形成。和半封建、半近代化的中国国民党部队相比,近代化的日本陆军自然高
出一筹,但若置身世界列强,和英、美、苏、德等国现代化陆军相比,则无可争辩地显示出整
体、全面的滞后。由此,笔者认为,日本海军是日本军事力量的核心,承担了战争的首要重担
。不消灭它庞大的海军,要赢得战争是一种奢望。对日本来说,一旦其海军悉数被歼,即使陆
军主力犹存,有五、六百万之众,亦难继续战争,日本的最后败降即出于此。
显然,在界定“日本武装力量主力”时,不能紧紧局限于陆军,还应将更重要、更强大的海军
兵力考虑在内。事实是,中国关内战场和满洲战场对消灭日本海军贡献甚微。中国海军在抗
战爆发时总吨位仅5.6万吨,只及日本的二十分之一,并很快丧失殆尽。苏联海军的主力在欧
洲,其太平洋舰队兵力单薄。与之对阵的日军“中国方面舰队”和“松花江区舰队”亦长年
保持在数万吨左右,战争中几乎没有损失过巡洋舰以上的舰种。日本绝大多数的主力舰艇在
“联合舰队”的编成内,它们是被以美国为主的盟国武装力量在太平洋战场上歼灭的。日军
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的主力舰艇具体如下:
战列舰:金钢(32156吨)、比睿(32156吨)、榛名(32156吨)、雾岛(32156吨)、扶桑(34700吨
)、山城(34700吨)、伊势(36000吨)、陆奥(39130吨)、日向(36000吨)、大和(64000吨)、
武藏(64000吨)。巡洋舰:龙田(3230吨)、天龙(3230吨)、球磨(5100吨)、多摩(5100吨)、
木曾(5100吨)、大井(5100吨)、长良(5170吨)、名取(5170吨)、鬼怒(5170吨)、由良(517
0吨)、夕张(2890吨)、五十铃(5170吨)、川内(5195吨)、阿武隈(5170吨)、神通(5195吨)
、那柯(5195吨)、古鹰(7100吨)、加古(7100吨)、青叶(7100吨)、衣笠(7100吨)、那智(1
0000吨)、羽黑(10000吨)、足柄(10000吨)、爱宕(9850吨)、鸟海(9850吨)、摩耶(9850吨
)、最上(8500吨)、三隈(8500吨)、铃谷(8500吨)、熊野(8500吨)、利根(13320吨)、筑摩
(13320吨)、香取(5890吨)、鹿岛(5890吨)、香椎(5890吨)、阿贺野(6652吨)、大淀(8161
吨)、能代(6652吨)、矢矧(6652吨)。《日本近现代史辞典》,东洋经济新报1978年发行,第
909至912页。就此问题,笔者撰有长文《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陆军力量的滞后》,未刊。19
37年日本约有航运船只400万吨,1941年增至700万吨。太平洋战争中,主要由于美军的轰炸
和潜艇攻击,船损率达80%。(参见《中国近代舰艇工业史料集》第9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
94年10月版。)参见中原茂敏:《大东亚补给线》,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46
、47页。
航空母舰:赤城(36500吨)、加贺(38200吨)、龙骧(10600吨)、苍龙(15900吨)、飞龙(1730
0吨)、瑞凤(11200吨)、翔鹤(25675吨)、大鹰(17830吨)、瑞鹤(25675吨)、祥凤(11200吨
)、云鹰(17830吨)、飞鹰(24140吨)、冲鹰(17830吨)、千岁(11190吨)、海鹰(15400吨)、
神鹰(17500吨)、千代田(11190吨)、大凤(29300吨)、云龙(17480吨)、天城(17480吨)、信
浓(62000吨)。
至于日本陆军,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战场一直抗击着日本陆军的主力。但在此之后,确切
地说只是抗击了其陆军主力之一部,有着庞大兵员的另四大主力——“关东军”、“东方军
”、“第一总军”(部署在日本本土)、“第二总军”(部署本土)并不用于中国关内战场。
而此时,美、英盟军同样抗击着一个陆军战略军团——“南方军”,并使其在战争中遭到重
创,因此仅就陆上作战而言,太平洋战场并不逊色。以下是“1937年至1945年日本陆军步师
团兵力分布情况简表”1。年 月日军步兵师团总数中国关内百分比满洲东南亚及南太平洋
朝鲜日本国内台湾及冲绳 1937年7月1742111937年末241667%5121938年末342471%811193
9年末412561%9251940年末492755%11291941年12月初512243%1310241942年末582339%1415
151943年末702333%1523271944年末992525%103821861945年8月1682615%22449598据上表可
知,中国关内战场上的日军师团,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通常占其总数的50%以上,最高曾达71
%。此后几年连年下降,1944年占25%,居第二位。1945年仅占15%,居第三位。由此可见,自1
943年末起日本陆军主力的部署重心已开始转向南太平洋和日本本土。总而言之,美、英盟
军歼灭了几乎全部的日本海军,并重创了“南方军”;苏军歼灭了关东军;中国军队牵制了“
中国派遣军”,并派出部分军队到东南亚对“南方军”作战。
(三)
为了论证中国战场的战果要大于其它两个战场,某些学者通常引用下面三个数字:
一、据〔日〕林三郎著《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军队》称,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在西南太平
洋和东南亚地区被美、英等国军队击毙和死于伤病者约89万人。
二、据林三郎的《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称,关东军1945年8月在满洲战场被苏军消灭共达
67.7万以上,其中战死者约8.4万人。
三、据1945年延安总部公布的材料,八年抗战,中共领导的各类武装力量共歼日军527422人
。又据蒋纬国总编:《抗战御侮》称:国民党军共歼日军859626人。两者总计共歼日军近14
0万人。
笔者认为,这样的论证方式存在着重大的缺陷,颇有断章取义之嫌。就第一条而言,89万人仅
指的是日军在“西南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的损失,并未包括日本本土的伤亡,而日本本土
也属于太平洋战场的区域之内。若将日本本土的数字也包含在内,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人
员总损失必将位居首位。另据日本方面的统计数字,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共死亡军人约
200万人,其中死于中国关内战场为45.5万人。(参见中原茂敏:前引书第1、第332页)。《抗
战御侮》第10卷,台湾,1978年,第45页。《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年要录,统计
荟萃》,海军出版社,1988年,第479页。《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年
,第201页。引自《侵华日军序列沿革》第271页,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还有一些学者则有意无意地将第二、第三条的两个数字相加,声称日军在中国领土上总共损
失了约200万人,这显然也是不妥的,因为“中国领土”和“二战”史研究中使用的“中国战
场”这个概念是有所区别的,后者在地理上指的是山海关以南中国领土。若将满洲战场的战
绩也计算在内,岂非贪苏军之功。
此外我们还应看到,人数也只是计算战果大小的参数之一,还有一个物的因素。衡量海军战
果最主要是计算“物”——舰艇。因此,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将人和物综合起来考察,然后再
就各战场进行比较。众所周知,自19世纪下半叶起,由于军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武器因素
在战斗力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相应地,人力比重急剧下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种趋势更为
明显。一艘数千、数万吨的巡洋舰或航空母舰。常常凝结着国家的最高科技,虽船载不过千
百人,但作为一种强力突击兵器,若折合战力恐怕不会亚于数万陆军官兵。
(四)
就对日作战的军事技术水平而言,太平洋战场无疑是最高的。虽然中国的抗战具有反侵略的
正义性质,并且采取了切合实际的持久、消耗战略,但充其量只是一场近代水平的战争,绝不
可与太平洋战场上大量飞机和舰艇的现代化海空立体作战同日而语。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
是不可能在现代世界大战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也很难有自己真正独立的世界军事战略。
日本派驻关内的中国派遣军长年保持在60万到80万人之间,仅在最后一年才骤增至105万。
这个数字相对于关内辽阔的中国大地、最高可达54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和当时西方的战略战
役水平来说,是相当有限的。研究“二战”史的学者都知道,日本陆军缺乏实施现代化战役
的技能。具体来说,就是坦克(快速集群)的大规模深远突击、步兵的摩托化、炮兵的大量集
中和机动等。换言之,那种源于30年代、大战期间流行于欧洲、北非战场的机械化、高速度
、大纵深的合围战役,是日军不具备的。尽管它几乎在所有针对中国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性进
攻战役中以少胜多,但那充其量“只是现代科学化战争的微弱摹仿而已”,战役本身的质量
并不高。其进攻战役的基本布势,是由“军”级军团在航空兵的掩护下,集中大部分兵力猛
攻敌方战线的某一部分,实行中央突破。由于动作比较呆板,进展目标固定而有限度,正面攻
击一般没有伴之于两侧的掩护,也未向敌方两翼同时实施快速、深远的钳形迂回,所以国民
党军队大都可以在遭受突击的情况下,从容撤出基本兵力,免遭合围。
尽管面对的是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支二流陆军,但由于中国国力的孱弱和军事水平的低下,
中国军队也仅能对其实施牵制作战,无力采取歼灭行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战场更
是表现消极,战略上形成了对盟国战场的严重依赖。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国民党军队从未对
日本占领者实施过一次重大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八年间虽然通
过游击战取得了很大成就,卓有成效地占据了广大的农村地区,并将敌人紧紧地压缩在重要
城市和交通线一带,但也没有对日军的战略战役军团——军、方面军,实施过歼灭性的打击
。当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南方军”和“关东军”俱遭重创,建制残缺不全,但同时的“
中国派遣军”战略布势却基本完备,师团以上的建制从未遭到过全歼。
众所周知,是否能整建制地消灭敌人的战术兵团乃至战略军团,是现代军事学衡量战争水平
的一个重要志。
(五)
中国军民虽然抗战最久,但时间长短尚不足以论证“中国主战场说”。以欧洲战场为例,英
、法对德作战长达6年(1939年9月始),苏联不过4年(1941年6月始),但没有人会认为英、法
的西线是欧洲的主战场。
有些学者在讨论中国战场的牵制作用时指出,由于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地支援了
苏联的卫国战争和美、英的太平洋战争。他们引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话:试想一下,如果没
有中国的抗战,会有多少日本兵冲向东南亚,又会有多少日本兵冲向中东,他们将会与德军会
合。
这种说法固然不错,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盟国间的支援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一些学者不
应该片面地单提我国抗战对别国的帮助,而忽视别国对我国的贡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侵
华日军有许多部队南调,从而减轻了中国战场的压力。再以“关东军”为例,尽管它始终部
署在中国土地上,但其战略上的真正对手并非是中国的军事力量(如东北抗日联军),而是苏
联的远东部队。“二战”期间,苏联远东军一直对日本“关东军”拥有军事优势,即使在19
41年12月德军逼近莫斯科的时候也是如此。如果不是苏联一直在“冷战”中遏制着关东军
,使其有所忌惮,那么“关东军”主力一旦入关,必将形成攻占中国战时首都——重庆的现实
威协,其后果将不堪设想。最好的例证是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日军“中国派遣军”仅拼凑
了14万人,便轻易地从河南洛阳打到了贵州独山。
中国八年抗战的损失确实在亚太各国中位居首位,人员伤亡3000万,物资损失600多亿美元,
是受日本军阀戕害最重的国家。(对日作战中,美军伤亡32万人,苏军伤亡仅3.2万人)然而,
衡量一个战场的地位主要还不在于它自身的损失,而是歼敌的成绩。苏德战场的作用之所以
是第一位的,主要不是因为苏联在战争中牺牲了2000多万人,更重要的是苏军歼灭了1000个
德国师,并且攻战了柏林,在政治、军事和法律上毁灭了希特勒德国。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尽管中国军民坚持了8年抗战,并有4年是在极为艰苦的环
境下单独作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和人类正义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从大战的整
个进程和现代军事学的自身规律来看,太平洋战场无疑起到了摧毁日本军国主义的决定性作
用,这是任何其它战场难以企及的。
㈣ 日本侵华战争中,著名军队有什么
共产党军队:八路军、新四军、铁道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
国民党部队:印缅远征军、飞虎队(陈纳德指挥)
日本军队:731部队、关东军
若追溯到九一八之后,还有抗日民主联军(吉鸿昌指挥的)和19路军。
㈤ 抗日战争前期日本投入兵力
抗日战争中国消灭日军数量
1945年09月03日
这一天,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
我国大量书籍宣称:“八年抗战”中国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歼灭日军133万,占日
军二战总损失195万的70%。 因为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使日军无法集中力量攻击苏联
,从而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危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可是,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张忠义秘密研究报告指出:八年抗战中国并未真正取胜,而
且牵制的也不是日军主力。
他指出:
1.中国牵制的日军仅仅是一部分主力。中国军队从来没有能力歼灭过日军的一个联队
。
日军 投降时的总数就达到720万。其中“中国派遣军”105万,占15%;关东军向苏军
投降68万,占9%。在太平洋战场向以美军为首的盟军投降的南方军和“国内军”合计约55
0万,占76%。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关东军73万人,数量和质量均居第一;“南方军
”40万人,精锐程度仅次于关东军;“国内军”38万人;“中国派遣军”虽然有62万人,
论数量居第二位 。所以只能说是牵制了部分主力。
日军在中国损失133万是个累计数,包含了死亡和受伤两个数据。战争的损失,一般
只统计绝对损失数(死亡),只有某场战役才统计伤亡数。因为二战中主要交战国军队的
伤员75―80%能重返前线,因此往往造成重复计算。正如一些老红军多年身经百战受伤几十
次,如进行累计就有会出现几十人受伤,实际受伤的只是一个人。所以战争损失只统计绝
对损失(死亡)。 八年抗战中国战场击毙日军数只占日军二战死亡总数不到22% 。那么日
军在中国战死多少呢?
根据史料统计,国共两方面发动的歼灭战和歼敌数可以清楚地统计如下。国军:“台
儿庄大捷”,国民党军部队20万人,日军参战仅2个旅团。此役日军2个旅团伤亡约1万。“
武汉会战”乃八年抗战最大一次会战。国民党军投入上百万大军,日军进攻兵力为9个师
团,27万人 。武汉会战参战日军伤亡3.5万人。“昆仑关之战” , 击毙日军第5师团第2
1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日军死亡1000余人。“长沙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国民党
树起的一个“抗战神话”,宣布歼灭日军5万。共军方面发动的战役:“平型关”、“广阳
”、“神头岭”、“陈庄”等伏击战,每役仅仅击毙日军1000余众 。“百团大战”出动1
02个团40万人,前后击毙日军2万余人。
“八年抗战”实际击毙日军40余万人。
日本统计:二战中日军总计战死185万人(另截止投降时有10万残废伤员,这就是19
5万这个数字的由来),其中在中国八年战死40万人。也就是说,中国八年抗战击毙日军数
只占日军二战死亡总数不到22%。(我们的历史书用日军在中国的死亡数和累计受伤数去和
日军绝对损失总数对比,就得出了70%这个障眼法。是偷换概念计算出来的。)
2.中国战场仅是抗日的主战场之一 。我们还长期接受一种说法,就是中国战场始终
抗击和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 这个说法有点夸大之嫌。实际上它一是只看战争前期情况而
不提整个战争全局,二是混肴了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和在中国的日军这两个概念。日本陆
军二战中有四大战略集团:在日本本土的“国内军”(含驻台湾、朝鲜的日军)、太平洋
战场的“南方军”,以及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和关内的“中国派遣军”。在中国的两
支日军中,八年抗战中国战场所对付的,实际只有一支“中国派遣军”。
还有另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因为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使日军无法集中力量攻
击苏联,从而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危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个说法虽然有一些道理。但实际上,日军进攻苏联与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远
东苏军兵力, 二是德军进攻苏联形势。
当德军受挫于莫斯科城下时,日军已基本放弃“北进”苏联的方针。加上美国对日本
进行石油禁运,日本为避免军事机器瘫痪(日本90%的石油需要进口),为夺取东南亚石油
资源而最终决定“南进”太平洋。可见,中国战场形势对日军无论北进还是南进影响不是
很大。
3.日本的陆军精锐,海军和空军的有生力量都不是中国消灭的。
1944年以后,美军从南(菲律宾)、东(马里亚纳群岛)、北(阿留申群岛)三面逼
近日本本土,迫使日军三次进行“本土总动员”, 并紧急从关东军和“中国派遣军”抽调
精锐部队回国,使“国内军”急剧扩大到224万人,兵力最为雄厚。美军不但通过轰炸摧毁
了日本各大城市,冲绳战役后直逼日本本土并准备登陆(因战争结束而取消)。
日本号称精锐之师的关东军是被苏联红军所消灭。中国八年抗战丝毫不能损伤其半根
头发的关东军,苏联红军只用8天,就如同秋风扫落叶似的,把它给消灭了。
日本海军和陆军的其他精锐主要也是为美国所消灭 。美军在太平洋上击毙日军120万
,而且大多为精锐 。日本陆军有五大主力师团,即近卫师团和第1、2、5、6师团。第1师
团作为关东军核心主力,最后在菲律宾莱特岛被美军全歼;第2师团以日俄战争时夜袭弓长
岭著名,“九一八”事变时几乎以自己一个师团之力攻占全东北(也有东北军不抵抗因素
),号称不败的常胜师团,哪知1942年投入瓜达卡纳尔岛争夺战时即被打残,残余官兵患
了“恐战症”;第5师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了进攻新加坡的战役,随后驻守印尼直至战
争结束;第6师团因由谷寿夫指挥参加南京大屠杀而为中国人民熟知并切齿痛恨,该师团战
斗力排名日本陆军第一,最后在所罗门群岛的布干维尔岛上精锐丧尽。近卫师团长期驻守
皇宫 。“关东军特别大演习”的16个师团也为“皇军之花”,大部覆灭于太平洋战场。1
944年2月,关东军第一个调出的精锐师团是第29师团,在马里亚纳群岛的关岛上全军覆灭
;还有第24师团覆没于冲绳岛。整个军被全歼的,有马里亚纳群岛的31军,冲绳岛上的32
军10万人也全被击毙。菲律宾有以第14方面军为骨干的63万日军,指挥官是著名的“马来
之虎”山下奉文,结果有52万人战死(对比一下中国八年抗战击毙日军40万人!)。其中
莱特岛的第35军7万人全军覆没,除上述第1师团外,还包括南京大屠杀另一元凶第16师团
。
日本军国主义入侵中国,削弱了国民党;发展和壮大了共产党。抗日战争中,国共无
时不在进行明的和暗的斗争,这个拆那个的台,那个挖这个的墙角。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
,国民政府和蒋先生怎么可能领导中国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呢?
以上研究资料表明了一些新的观点,使我获得了全新的感受,也为人们重新分析和认
识“抗战”提供了全新的平台。
对“中国战场决定性地位”的再思考
(一)
中国人民的关内战场(通常也称中国战场)、苏联红军的满洲战场和美、英等国武装力量的
太平洋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三大组成部分。虽然亚太各国人民
都为击败日本军国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平等的成员。但在军事上毕竟有主次之分,何者
是主战场?一直是“二战”史学界热烈争论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学者大多数坚持“中国主战场说”,其理由大致有以下几条:
一、中国作战时间最长,从“七七事变”算起,有8年之久,若从“九一八”算起,则长达14年
。
二、中国军队牵制了日本陆军的主力,既使其无法北侵苏联远东,又削弱了南进东南亚的军
力。
三、中国歼灭日军的人数最多,战绩超过美军和苏军。
四、中国人民在战争中蒙受了巨大的人员牺牲和财产损失。
笔者认为,上述四大论据中,第三条存在着明显的漏洞,缺乏严密性和说服力。第一、二、四
条虽然本身是正确的,但却不是欲得结论的必备条件。退一步说,即使四项论据均能成立,亦
不足以论证“中国关内战场是主战场”的观点,因为是不是主战场,关键在于看它是否具有
构成主战场的基本特征。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反法西斯各国对日作战的总政治,是力图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达成
这一目的,必须实施一系列战争行为。笔者认为,主战场应当是主要战争行为的发生地域,它
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汇集了敌对双方武装力量的主力,一系列战役直接反映了国家军事力
量最精锐部分的较量,其结果既能对辅助战场产生影响力,同时又决定着——而不仅仅是影
响——整个联盟战争的成败。例如,苏德战场被公认为是欧洲战场的主战场,其最基本的依
据是,苏德两国各以倾国之师相搏,德军四分之三的兵力是在苏德战场上被歼的。苏军在斯
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柏林等战役的胜利,直接导致了法西斯德国的覆灭,对欧洲战场乃至
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产生了无法替代的决定性影响。由此,同样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
: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应当是消灭日本武装力量主力的战场。即使某个战场拥有若
干一般特征,但若不具备根本特征——即没有在战场上取得彻底击败日本战争机器的决定性
军事胜利,便不能算作是主战场。
(二)
众所周知,日本武装力量由陆军和海军两大军种组成,航空兵分别隶属于两大军种。与其他
列强不同的是,日本海军在实践国家军事学说的战略作用上,往往比陆军有着更重要的价值
。其一,作为海岛国家的日本,历来侧重发展海军,明治维新以来未曾有过丝毫的松懈。20-
30年代,为了建成“一支能与美国相对抗的海军”,日本将其舰艇总吨位扩展至100多万吨,
跃居世界第三位,是一支有着强大突击力的现代化作战力量。在此过程中耗费了巨额资金,
有时甚至不惜割舍陆军的建设经费。以1918-1937年为例,日本海军预算实际上一直高于陆
军,个别年度甚至约为陆军预算的两倍。其二,从历史上看,日本海军在甲午战争中的黄海大
海战、日俄战争中的日本海大海战,比其陆军同时间的满洲旷野之战,对于两次战争的最后
成败更具有一锤定音的意义。1941年日本一搏国运的珍珠港事件也是以海军突击的形式发
动的。其三,太平洋战场上海空战役所能带来的军事、政治后果,远远超过亚洲大陆上的陆
军战役。由于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所罗门群岛、马里亚纳、菲律宾、塞班岛、硫磺岛、冲
绳岛等战役中大败,以及数百万吨海运船只无法弥补的损失,日本世界性军事大国的地位受
到了根本性的动摇。1945年8月盟军本土登陆在即,严重地威协着日本国家政权的生存,从而
最直接地促成了日本的投降。(需要指出的是,当时中国和苏联的海上力量都很薄弱,即使能
够全歼日本在亚洲大陆上的陆军,也没有在日本本土登陆的能力。)其四,和海军日新月异的
状况相反,自日俄战争后,日本的陆军建设出现了明显的停滞趋势,停滞导致的落后到三、四
十年代已基本形成。和半封建、半近代化的中国国民党部队相比,近代化的日本陆军自然高
出一筹,但若置身世界列强,和英、美、苏、德等国现代化陆军相比,则无可争辩地显示出整
体、全面的滞后。由此,笔者认为,日本海军是日本军事力量的核心,承担了战争的首要重担
。不消灭它庞大的海军,要赢得战争是一种奢望。对日本来说,一旦其海军悉数被歼,即使陆
军主力犹存,有五、六百万之众,亦难继续战争,日本的最后败降即出于此。
显然,在界定“日本武装力量主力”时,不能紧紧局限于陆军,还应将更重要、更强大的海军
兵力考虑在内。事实是,中国关内战场和满洲战场对消灭日本海军贡献甚微。中国海军在抗
战爆发时总吨位仅5.6万吨,只及日本的二十分之一,并很快丧失殆尽。苏联海军的主力在欧
洲,其太平洋舰队兵力单薄。与之对阵的日军“中国方面舰队”和“松花江区舰队”亦长年
保持在数万吨左右,战争中几乎没有损失过巡洋舰以上的舰种。日本绝大多数的主力舰艇在
“联合舰队”的编成内,它们是被以美国为主的盟国武装力量在太平洋战场上歼灭的。日军
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的主力舰艇具体如下:
战列舰:金钢(32156吨)、比睿(32156吨)、榛名(32156吨)、雾岛(32156吨)、扶桑(34700吨
)、山城(34700吨)、伊势(36000吨)、陆奥(39130吨)、日向(36000吨)、大和(64000吨)、
武藏(64000吨)。巡洋舰:龙田(3230吨)、天龙(3230吨)、球磨(5100吨)、多摩(5100吨)、
木曾(5100吨)、大井(5100吨)、长良(5170吨)、名取(5170吨)、鬼怒(5170吨)、由良(517
0吨)、夕张(2890吨)、五十铃(5170吨)、川内(5195吨)、阿武隈(5170吨)、神通(5195吨)
、那柯(5195吨)、古鹰(7100吨)、加古(7100吨)、青叶(7100吨)、衣笠(7100吨)、那智(1
0000吨)、羽黑(10000吨)、足柄(10000吨)、爱宕(9850吨)、鸟海(9850吨)、摩耶(9850吨
)、最上(8500吨)、三隈(8500吨)、铃谷(8500吨)、熊野(8500吨)、利根(13320吨)、筑摩
(13320吨)、香取(5890吨)、鹿岛(5890吨)、香椎(5890吨)、阿贺野(6652吨)、大淀(8161
吨)、能代(6652吨)、矢矧(6652吨)。《日本近现代史辞典》,东洋经济新报1978年发行,第
909至912页。就此问题,笔者撰有长文《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陆军力量的滞后》,未刊。19
37年日本约有航运船只400万吨,1941年增至700万吨。太平洋战争中,主要由于美军的轰炸
和潜艇攻击,船损率达80%。(参见《中国近代舰艇工业史料集》第9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
94年10月版。)参见【日】中原茂敏:《大东亚补给线》,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46
、47页。
航空母舰:赤城(36500吨)、加贺(38200吨)、龙骧(10600吨)、苍龙(15900吨)、飞龙(1730
0吨)、瑞凤(11200吨)、翔鹤(25675吨)、大鹰(17830吨)、瑞鹤(25675吨)、祥凤(11200吨
)、云鹰(17830吨)、飞鹰(24140吨)、冲鹰(17830吨)、千岁(11190吨)、海鹰(15400吨)、
神鹰(17500吨)、千代田(11190吨)、大凤(29300吨)、云龙(17480吨)、天城(17480吨)、信
浓(62000吨)。
至于日本陆军,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战场一直抗击着日本陆军的主力。但在此之后,确切
地说只是抗击了其陆军主力之一部,有着庞大兵员的另四大主力——“关东军”、“东方军
”、“第一总军”(部署在日本本土)、“第二总军”(部署本土)并不用于中国关内战场。
而此时,美、英盟军同样抗击着一个陆军战略军团——“南方军”,并使其在战争中遭到重
创,因此仅就陆上作战而言,太平洋战场并不逊色。以下是“1937年至1945年日本陆军步师
团兵力分布情况简表”1。年 月日军步兵师团总数中国关内百分比满洲东南亚及南太平洋
朝鲜日本国内台湾及冲绳 1937年7月1742111937年末241667%5121938年末342471%811193
9年末412561%9251940年末492755%11291941年12月初512243%1310241942年末582339%1415
151943年末702333%1523271944年末992525%103821861945年8月1682615%22449598据上表可
知,中国关内战场上的日军师团,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通常占其总数的50%以上,最高曾达71
%。此后几年连年下降,1944年占25%,居第二位。1945年仅占15%,居第三位。由此可见,自1
943年末起日本陆军主力的部署重心已开始转向南太平洋和日本本土。总而言之,美、英盟
军歼灭了几乎全部的日本海军,并重创了“南方军”;苏军歼灭了关东军;中国军队牵制了“
中国派遣军”,并派出部分军队到东南亚对“南方军”作战。
(三)
为了论证中国战场的战果要大于其它两个战场,某些学者通常引用下面三个数字:
一、据〔日〕林三郎著《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军队》称,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在西南太平
洋和东南亚地区被美、英等国军队击毙和死于伤病者约89万人。
二、据林三郎的《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称,关东军1945年8月在满洲战场被苏军消灭共达
67.7万以上,其中战死者约8.4万人。
三、据1945年延安总部公布的材料,八年抗战,中共领导的各类武装力量共歼日军527422人
。又据蒋纬国总编:《抗战御侮》称:国民党军共歼日军859626人。两者总计共歼日军近14
0万人。
笔者认为,这样的论证方式存在着重大的缺陷,颇有断章取义之嫌。就第一条而言,89万人仅
指的是日军在“西南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的损失,并未包括日本本土的伤亡,而日本本土
也属于太平洋战场的区域之内。若将日本本土的数字也包含在内,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人
员总损失必将位居首位。另据日本方面的统计数字,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共死亡军人约
200万人,其中死于中国关内战场为45.5万人。(参见中原茂敏:前引书第1、第332页)。《抗
战御侮》第10卷,台湾,1978年,第45页。《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年要录,统计
荟萃》,海军出版社,1988年,第479页。《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年
,第201页。引自《侵华日军序列沿革》第271页,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还有一些学者则有意无意地将第二、第三条的两个数字相加,声称日军在中国领土上总共损
失了约200万人,这显然也是不妥的,因为“中国领土”和“二战”史研究中使用的“中国战
场”这个概念是有所区别的,后者在地理上指的是山海关以南中国领土。若将满洲战场的战
绩也计算在内,岂非贪苏军之功。
此外我们还应看到,人数也只是计算战果大小的参数之一,还有一个物的因素。衡量海军战
果最主要是计算“物”——舰艇。因此,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将人和物综合起来考察,然后再
就各战场进行比较。众所周知,自19世纪下半叶起,由于军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武器因素
在战斗力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相应地,人力比重急剧下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种趋势更为
明显。一艘数千、数万吨的巡洋舰或航空母舰。常常凝结着国家的最高科技,虽船载不过千
百人,但作为一种强力突击兵器,若折合战力恐怕不会亚于数万陆军官兵。
(四)
就对日作战的军事技术水平而言,太平洋战场无疑是最高的。虽然中国的抗战具有反侵略的
正义性质,并且采取了切合实际的持久、消耗战略,但充其量只是一场近代水平的战争,绝不
可与太平洋战场上大量飞机和舰艇的现代化海空立体作战同日而语。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
是不可能在现代世界大战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也很难有自己真正独立的世界军事战略。
日本派驻关内的中国派遣军长年保持在60万到80万人之间,仅在最后一年才骤增至105万。
这个数字相对于关内辽阔的中国大地、最高可达54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和当时西方的战略战
役水平来说,是相当有限的。研究“二战”史的学者都知道,日本陆军缺乏实施现代化战役
的技能。具体来说,就是坦克(快速集群)的大规模深远突击、步兵的摩托化、炮兵的大量集
中和机动等。换言之,那种源于30年代、大战期间流行于欧洲、北非战场的机械化、高速度
、大纵深的合围战役,是日军不具备的。尽管它几乎在所有针对中国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性进
攻战役中以少胜多,但那充其量“只是现代科学化战争的微弱摹仿而已”,战役本身的质量
并不高。其进攻战役的基本布势,是由“军”级军团在航空兵的掩护下,集中大部分兵力猛
攻敌方战线的某一部分,实行中央突破。由于动作比较呆板,进展目标固定而有限度,正面攻
击一般没有伴之于两侧的掩护,也未向敌方两翼同时实施快速、深远的钳形迂回,所以国民
党军队大都可以在遭受突击的情况下,从容撤出基本兵力,免遭合围。
尽管面对的是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支二流陆军,但由于中国国力的孱弱和军事水平的低下,
中国军队也仅能对其实施牵制作战,无力采取歼灭行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战场更
是表现消极,战略上形成了对盟国战场的严重依赖。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国民党军队从未对
日本占领者实施过一次重大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八年间虽然通
过游击战取得了很大成就,卓有成效地占据了广大的农村地区,并将敌人紧紧地压缩在重要
城市和交通线一带,但也没有对日军的战略战役军团——军、方面军,实施过歼灭性的打击
。当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南方军”和“关东军”俱遭重创,建制残缺不全,但同时的“
中国派遣军”战略布势却基本完备,师团以上的建制从未遭到过全歼。
众所周知,是否能整建制地消灭敌人的战术兵团乃至战略军团,是现代军事学衡量战争水平
的一个重要志。
(五)
中国军民虽然抗战最久,但时间长短尚不足以论证“中国主战场说”。以欧洲战场为例,英
、法对德作战长达6年(1939年9月始),苏联不过4年(1941年6月始),但没有人会认为英、法
的西线是欧洲的主战场。
有些学者在讨论中国战场的牵制作用时指出,由于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地支援了
苏联的卫国战争和美、英的太平洋战争。他们引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话:试想一下,如果没
有中国的抗战,会有多少日本兵冲向东南亚,又会有多少日本兵冲向中东,他们将会与德军会
合。
这种说法固然不错,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盟国间的支援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一些学者不
应该片面地单提我国抗战对别国的帮助,而忽视别国对我国的贡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侵
华日军有许多部队南调,从而减轻了中国战场的压力。再以“关东军”为例,尽管它始终部
署在中国土地上,但其战略上的真正对手并非是中国的军事力量(如东北抗日联军),而是苏
联的远东部队。“二战”期间,苏联远东军一直对日本“关东军”拥有军事优势,即使在19
41年12月德军逼近莫斯科的时候也是如此。如果不是苏联一直在“冷战”中遏制着关东军
,使其有所忌惮,那么“关东军”主力一旦入关,必将形成攻占中国战时首都——重庆的现实
威协,其后果将不堪设想。最好的例证是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日军“中国派遣军”仅拼凑
了14万人,便轻易地从河南洛阳打到了贵州独山。
中国八年抗战的损失确实在亚太各国中位居首位,人员伤亡3000万,物资损失600多亿美元,
是受日本军阀戕害最重的国家。(对日作战中,美军伤亡32万人,苏军伤亡仅3.2万人)然而,
衡量一个战场的地位主要还不在于它自身的损失,而是歼敌的成绩。苏德战场的作用之所以
是第一位的,主要不是因为苏联在战争中牺牲了2000多万人,更重要的是苏军歼灭了1000个
德国师,并且攻战了柏林,在政治、军事和法律上毁灭了希特勒德国。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尽管中国军民坚持了8年抗战,并有4年是在极为艰苦的环
境下单独作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和人类正义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从大战的整
个进程和现代军事学的自身规律来看,太平洋战场无疑起到了摧毁日本军国主义的决定性作
用,这是任何其它战场难以企及的。
㈥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书的那几部
同学。。。目前还没有。。。第三次世界大战来着和平么。。。
以世界霸权和掠夺为政治内容和目的的帝国主义政策的继续和斗争,在1914年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全球性的反法西斯战争。
至于第三次。。。还不知道什么时候
关于第二次的书有:(先放150个)
1、希特勒秘史 〈美〉罗伯特·佩恩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
2、**德国经济史 〈法〉夏尔·贝特兰 商务印书馆 1990年
3、苏芬战争 (译文汇编) 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 1982年
4、“最后一个**分子”—约瑟夫·门格尔医生的一生及其时代
〈美〉杰拉尔德·阿斯特 华夏出版社1988年
5、我是希特勒的译员 〈德〉保尔·施密特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6、**秘书博尔曼—一个能左右希特勒的人 〈德〉约亨·冯·朗格 群众出版社1986年
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英〉A·J·P·泰勒 商务印书馆 1992年
8、希特勒与斯大林 上下 〈英〉Alan Bullock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9、战争是这样开始的 〈苏〉巴格拉米扬 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
10、外交史 第四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年代的外交活动)上下 〈苏〉戈尼昂斯基等
三联书店1980年
11、盖世太保秘史 〈加〉安德烈·布里索 新华出版社 1988年
12、图说盖世太保史 〈英〉鲁伯特·巴特勒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13、秘密警察头子的末日—加里保迪大街的房子 〈以色列〉伊森·哈雷尔
世界知识出版社1982年
14、法西斯专政时期的德国(1933—1945) 〈德〉瓦尔特·巴特尔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15、绥靖战略 上下 〈英〉基思·米德尔马斯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
16、美国英国与绥靖1936—1939 〈英〉麦克唐纳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
17、绥靖政策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8、神秘的使者武官 〈日〉铃木健二 军事译文出版社1983年
19、**元帅沉浮记 〈德〉莫勒 编 军事译文出版社1984年
20、日出行动 〈美〉史密斯 〈意〉阿加罗西 国际文化出版社1987年
2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战略再思考 〈美〉肯特·格林菲尔德
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
22、结局(一九四五年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历史回忆录)〈苏〉马·瓦·扎哈罗夫主编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9年
23、希特勒青年团骨干忏悔录 〈美〉阿尔方斯·黑克 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
24、侵华日军序列沿革 〈中〉李惠 李昌华 岳恩平编 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
25、梵蒂冈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苏〉舍英曼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
26、苏军坦克兵(1941—1945年战史回忆录)〈苏〉依·耶·克鲁雷钦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9年
27、特使 与邱吉尔斯大林周旋记(1941—1946)〈美〉哈里曼 三联书店1978年
28、哈里曼回忆录(变动世界中的美苏关系)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29、方面军司令员笔记 〈苏〉科涅夫 军事译文出版社1985年
30、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英〉弗·卡斯顿 商务印书馆1989年
31、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朱光庭主编 华夏出版社1988年
32、法西斯运动和法西斯专政 陈超祥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33、法西斯体制研究 朱光庭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34、希特勒的阴谋 国会纵火案内情 〈日〉桧山良昭 工人出版社1985年
35、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 商务印书馆1990年
36、罗斯福选集 商务印书馆1982年
37、大东亚战争的总结 〈日〉历史研究委员会编 新华出版社1997年
38、艾登回忆录 面对独裁者 上下 商务印书馆 1977年
39、希特勒接班人邓尼茨回忆录 十年与二十天 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
40、远征欧陆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美〉艾森豪威尔 三联书店1975年
41、希特勒的志愿行刑者 〈美〉丹尼尔·乔纳·戈德哈根 新华出版社1998年
42、总体战 〈德〉鲁登道夫 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
43、**集中营 〈德〉古德龙·施瓦茨 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
44、纽伦堡审判 上下〈德〉施泰尼格尔 商务印书馆1985 1988年
45、希特勒德国对外政策 上下 〈美〉格哈特·温伯格 商务印书馆1992 1997年
46、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 〈奥〉威尔海姆·赖希 重庆出版社1990年
47、希特勒副手赫斯的一生 〈德〉武尔夫·施瓦茨韦勒编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
48、希特勒女秘书的遗著 〈德〉安东·约阿希姆斯塔特编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
49、阿道夫·希特勒 〈德〉彼得·波罗夫斯基 群众出版社1983年
50、希特勒上台记 解力夫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51、四十二起谋杀希特勒的案件 〈德〉维尔·贝特霍尔德 群众出版社1986年
52、爱娃与希特勒 〈美〉格伦·贝·因菲尔德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53、希特勒副官的回忆 〈德〉尼·冯·贝格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
54、暗杀希特勒 〈德〉基尔斯特 军事译文出版社
55、希特勒末日 〈苏〉沃罗比约夫 军事译文出版社1985年
56、希特勒的末日 〈英〉特莱弗·罗珀 群众出版社1985年
57、希特勒最后十三天 〈苏〉麦尔扎诺夫 军事译文出版社1984年
58、我的奋斗 西藏自治区文艺出版社1994年
59、希特勒暗堡 〈美〉詹姆斯·D·奥唐奈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
60、希特勒战争密令全集(1939—1945) 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
61、希特勒之谜 麦顿编著 沈阳出版社1994年
62、希特勒与艺术 赵鑫珊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
63、人类的破坏性剖析 〈美〉弗洛姆 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64、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第一、三、四、五、七、八、九卷 〈苏联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
65、战犯239—**罪犯及其庇护者 〈苏〉别泽缅斯基 军事译文出版社1985年
66、希特勒与战争 上(缺下) 〈英〉戴维·欧文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67、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A History of Nazi Germany Williaml Shirer
68、Th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Third Reich by John Bradley
69、Introcing Austria by Lownie Johnson
70、法文版 秘密抵抗运动史
71、蒋介石政府与**德国 〈美〉柯伟林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
72、最后一百天 〈美〉约翰·托兰 新华出版社1984年
7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政治与战略 军事科学出版社1983年
74、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德〉蒂佩尔斯基希 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
75、慕尼黑 悲剧的序幕 〈英〉约翰·惠勒 贝内特 北京出版社1978年
76、希特勒的追随者 〈德〉古一多·克洛卜 海南出版社1999年
77、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 《大本营陆军部》摘译 上中下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78、拉贝日记 〈德〉约翰·拉贝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
79、外人目睹之日军暴行 〈英〉田伯烈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80、东史郎日记 〈日〉东史郎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81、日军随军记者见闻录 南京大屠杀 〈日〉小俣行男 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
82、慰安妇研究 〈中〉苏智良 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83、东史郎诉讼案与南京大屠杀真相 人民出版社1998年
84、日本军国主义 1、2、3、4卷 〈日〉井上清 商务印书馆1985年
85、突向哈尔滨 〈苏〉别洛鲍罗多夫 军事译文出版社1984年
86、不列颠战役 〈英〉伦纳德·莫斯利
87、海中杀手 〈美〉道比·梅逊
88、秘密战争 〈美〉弗朗西斯·卢塞尔
89、血色太阳 〈美〉亚瑟尔·里奇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2年
90、法西斯新论 〈中〉朱光庭 主编 重庆出版社1991年
91、巴顿将军战争回忆录 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
92、炮火中的文化 文化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金重远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93、日本对华侵略与美国的态度(1937—1939)〈苏〉别德尼亚克 三联书店1959年
94、间谍佐尔格 〈苏〉尤里·科罗利科夫 新华出版社1980年
95、佐尔格案件 〈美〉狄金 斯多利 群众出版社1983年
96、多拉报告 〈匈〉拉多·山多尔 群众出版社1980年
97、露茜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秘密谍报网〈英〉安东尼·里德 军事译文出版1985年
98、超级机密 〈英〉伊温·蒙塔古 群众出版社1980年
99、两面间谍·到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两面间谍系统〈英〉约翰·马斯特曼 群众出版社1979
100、秘密使命 〈美〉埃·马·扎卡里亚斯 群众出版社1964年
101、斗智 〈美〉拉·法拉戈 群众出版社1962年
102、一个德国间谍的供词 〈土〉伊·巴兹纳 群众出版社1962年
103、舒伦堡回忆录·**德国的谍报工作 群众出版社1961年
104、绝密战争·一个同希特勒作对的英国学者 〈英〉琼斯 新时代出版社1987年
105、我的忏悔·宪兵少尉土屋芳雄的个人史 〈日〉长冈纯夫 群众出版社1987年
106、偷袭珍珠港前的365天 〈日〉实让松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
107、珍珠港事件前的日日夜夜 〈日〉实让松 新华出版社1984年
108、中途岛海战 〈日〉渊田美津雄 奥宫正武 商务印书馆1979年
109、地中海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意大利海军 〈意〉布拉加丁海军中校
海洋出版社 1982年
110、战争初期 〈苏〉谢帕·伊万诺夫 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院1978年
111、论苏联伟大卫国战争 〈苏〉斯大林 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49年
112、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 上下 1932—1945 〈美〉罗伯特·达莱伊 商务1984年
113、墨索里尼 〈中〉罗红波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997年
114、专制魔王·墨索里尼 〈中〉解力夫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
115、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博士 〈中〉马剑等编 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
116、希姆莱 赫希尔编 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117、第二次世界大战图片档案实录·中国档案出版社
a、1933—1940年欧洲
b、1940—1943年西欧/南欧/北非
c、1941—1944年苏联/东欧
d、1941—1945年太平洋
e、1944—1945年欧洲
118、八·一五前后的中国政局 〈中〉王德贵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
119、缅甸之战·随孙立人、刘放吾将军远征纪实 〈中〉戴广德 黄山书社1985年
120、山本五十六 〈日〉阿川弘之 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
12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的文件和材料 第一卷、第二卷 莫斯科外文书局1948年
122、血战诺曼底 〈中〉闻萧等编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123、安妮日记 海南出版社1996年
124、安妮·弗兰克 〈德〉梅莉莎·缪勒 海南出版社1999年
125、回首二战 〈中〉潘人杰 贾光华编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126、大东亚补给战 〈日〉中原茂敏 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
127、隆美尔 〈英〉戴维·欧文 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
128、沙场斗兽·隆美尔 〈中〉程广中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
129、注定失败的赌注·希特勒的疯狂与历史的惩罚 〈中〉熊伟民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30、隆美尔 〈中〉葛立德 等编著 辽海出版社1998年
131、希特勒与**主义 〈法〉克洛德·达维德 商务印书馆1997年
132、中德外交密档1927—1947 中国第二档案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133、克劳斯·巴比案件〈美〉埃哈德·达布林豪斯 群众出版社1987年
134、希特勒全传 隆仁主编 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
135、希特勒 (画册) 中国华侨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1998年
136、敌人在倾听 〈英〉艾琳·克莱斯 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
137、秘密战争·一个代号叫勇士的人〈加〉威廉·史蒂文森 商务印书馆1981年
138、铁托传 〈南〉弗拉迪米尔·巴卡里奇博士 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85年
139、Fragen an die Deutsch Geschichte
140、德意志史 〈德〉迪特尔·拉夫 1985年
141、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 舒宗侨编著 中国书店1988年
142、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现代部分1、2分册 〈中〉齐世荣主编 商务印书馆1985年
143、直捣狼巢·****的覆亡 九州图书出版社1994年
144、耀眼将星·二战美军上将 九州图书出版社1994年
145、大漠狼烟·北非的角斗 九州图书出版社1995年
146、巴顿将军 上下 〈美〉拉迪斯拉斯·法拉戈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
147、戴高乐传 上下 〈法〉布赖恩·克罗泽 商务印书馆1978年
148、外交风云录(续篇)〈苏〉别列日柯夫 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
149、****的兴亡 ·**德国史 〈美〉威廉·夏伊勒 上中下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
150、诸兵种合成集团军进攻(根据1941—1945年卫国战争经验写成)
〈苏〉洛托茨基 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1983年
㈦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总共派了多少人口的兵
抗日战争中国消灭日军数量
1945年09月03日
这一天,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
我国大量书籍宣称:“八年抗战”中国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歼灭日军133万,占日
军二战总损失195万的70%。 因为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使日军无法集中力量攻击苏联
,从而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危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可是,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张忠义秘密研究报告指出:八年抗战中国并未真正取胜,而
且牵制的也不是日军主力。
他指出:
1.中国牵制的日军仅仅是一部分主力。中国军队从来没有能力歼灭过日军的一个联队
。
日军 投降时的总数就达到720万。其中“中国派遣军”105万,占15%;关东军向苏军
投降68万,占9%。在太平洋战场向以美军为首的盟军投降的南方军和“国内军”合计约55
0万,占76%。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关东军73万人,数量和质量均居第一;“南方军
”40万人,精锐程度仅次于关东军;“国内军”38万人;“中国派遣军”虽然有62万人,
论数量居第二位 。所以只能说是牵制了部分主力。
日军在中国损失133万是个累计数,包含了死亡和受伤两个数据。战争的损失,一般
只统计绝对损失数(死亡),只有某场战役才统计伤亡数。因为二战中主要交战国军队的
伤员75―80%能重返前线,因此往往造成重复计算。正如一些老红军多年身经百战受伤几十
次,如进行累计就有会出现几十人受伤,实际受伤的只是一个人。所以战争损失只统计绝
对损失(死亡)。 八年抗战中国战场击毙日军数只占日军二战死亡总数不到22% 。那么日
军在中国战死多少呢?
根据史料统计,国共两方面发动的歼灭战和歼敌数可以清楚地统计如下。国军:“台
儿庄大捷”,国民党军部队20万人,日军参战仅2个旅团。此役日军2个旅团伤亡约1万。“
武汉会战”乃八年抗战最大一次会战。国民党军投入上百万大军,日军进攻兵力为9个师
团,27万人 。武汉会战参战日军伤亡3.5万人。“昆仑关之战” , 击毙日军第5师团第2
1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日军死亡1000余人。“长沙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国民党
树起的一个“抗战神话”,宣布歼灭日军5万。共军方面发动的战役:“平型关”、“广阳
”、“神头岭”、“陈庄”等伏击战,每役仅仅击毙日军1000余众 。“百团大战”出动1
02个团40万人,前后击毙日军2万余人。
“八年抗战”实际击毙日军40余万人。
日本统计:二战中日军总计战死185万人(另截止投降时有10万残废伤员,这就是19
5万这个数字的由来),其中在中国八年战死40万人。也就是说,中国八年抗战击毙日军数
只占日军二战死亡总数不到22%。(我们的历史书用日军在中国的死亡数和累计受伤数去和
日军绝对损失总数对比,就得出了70%这个障眼法。是偷换概念计算出来的。)
2.中国战场仅是抗日的主战场之一 。我们还长期接受一种说法,就是中国战场始终
抗击和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 这个说法有点夸大之嫌。实际上它一是只看战争前期情况而
不提整个战争全局,二是混肴了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和在中国的日军这两个概念。日本陆
军二战中有四大战略集团:在日本本土的“国内军”(含驻台湾、朝鲜的日军)、太平洋
战场的“南方军”,以及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和关内的“中国派遣军”。在中国的两
支日军中,八年抗战中国战场所对付的,实际只有一支“中国派遣军”。
还有另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因为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使日军无法集中力量攻
击苏联,从而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危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个说法虽然有一些道理。但实际上,日军进攻苏联与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远
东苏军兵力, 二是德军进攻苏联形势。
当德军受挫于莫斯科城下时,日军已基本放弃“北进”苏联的方针。加上美国对日本
进行石油禁运,日本为避免军事机器瘫痪(日本90%的石油需要进口),为夺取东南亚石油
资源而最终决定“南进”太平洋。可见,中国战场形势对日军无论北进还是南进影响不是
很大。
3.日本的陆军精锐,海军和空军的有生力量都不是中国消灭的。
1944年以后,美军从南(菲律宾)、东(马里亚纳群岛)、北(阿留申群岛)三面逼
近日本本土,迫使日军三次进行“本土总动员”, 并紧急从关东军和“中国派遣军”抽调
精锐部队回国,使“国内军”急剧扩大到224万人,兵力最为雄厚。美军不但通过轰炸摧毁
了日本各大城市,冲绳战役后直逼日本本土并准备登陆(因战争结束而取消)。
日本号称精锐之师的关东军是被苏联红军所消灭。中国八年抗战丝毫不能损伤其半根
头发的关东军,苏联红军只用8天,就如同秋风扫落叶似的,把它给消灭了。
日本海军和陆军的其他精锐主要也是为美国所消灭 。美军在太平洋上击毙日军120万
,而且大多为精锐 。日本陆军有五大主力师团,即近卫师团和第1、2、5、6师团。第1师
团作为关东军核心主力,最后在菲律宾莱特岛被美军全歼;第2师团以日俄战争时夜袭弓长
岭著名,“九一八”事变时几乎以自己一个师团之力攻占全东北(也有东北军不抵抗因素
),号称不败的常胜师团,哪知1942年投入瓜达卡纳尔岛争夺战时即被打残,残余官兵患
了“恐战症”;第5师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了进攻新加坡的战役,随后驻守印尼直至战
争结束;第6师团因由谷寿夫指挥参加南京大屠杀而为中国人民熟知并切齿痛恨,该师团战
斗力排名日本陆军第一,最后在所罗门群岛的布干维尔岛上精锐丧尽。近卫师团长期驻守
皇宫 。“关东军特别大演习”的16个师团也为“皇军之花”,大部覆灭于太平洋战场。1
944年2月,关东军第一个调出的精锐师团是第29师团,在马里亚纳群岛的关岛上全军覆灭
;还有第24师团覆没于冲绳岛。整个军被全歼的,有马里亚纳群岛的31军,冲绳岛上的32
军10万人也全被击毙。菲律宾有以第14方面军为骨干的63万日军,指挥官是著名的“马来
之虎”山下奉文,结果有52万人战死(对比一下中国八年抗战击毙日军40万人!)。其中
莱特岛的第35军7万人全军覆没,除上述第1师团外,还包括南京大屠杀另一元凶第16师团
。
日本军国主义入侵中国,削弱了国民党;发展和壮大了共产党。抗日战争中,国共无
时不在进行明的和暗的斗争,这个拆那个的台,那个挖这个的墙角。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
,国民政府和蒋先生怎么可能领导中国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呢?
以上研究资料表明了一些新的观点,使我获得了全新的感受,也为人们重新分析和认
识“抗战”提供了全新的平台。
对“中国战场决定性地位”的再思考
(一)
中国人民的关内战场(通常也称中国战场)、苏联红军的满洲战场和美、英等国武装力量的
太平洋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三大组成部分。虽然亚太各国人民
都为击败日本军国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平等的成员。但在军事上毕竟有主次之分,何者
是主战场?一直是“二战”史学界热烈争论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学者大多数坚持“中国主战场说”,其理由大致有以下几条:
一、中国作战时间最长,从“七七事变”算起,有8年之久,若从“九一八”算起,则长达14年
。
二、中国军队牵制了日本陆军的主力,既使其无法北侵苏联远东,又削弱了南进东南亚的军
力。
三、中国歼灭日军的人数最多,战绩超过美军和苏军。
四、中国人民在战争中蒙受了巨大的人员牺牲和财产损失。
笔者认为,上述四大论据中,第三条存在着明显的漏洞,缺乏严密性和说服力。第一、二、四
条虽然本身是正确的,但却不是欲得结论的必备条件。退一步说,即使四项论据均能成立,亦
不足以论证“中国关内战场是主战场”的观点,因为是不是主战场,关键在于看它是否具有
构成主战场的基本特征。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反法西斯各国对日作战的总政治,是力图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达成
这一目的,必须实施一系列战争行为。笔者认为,主战场应当是主要战争行为的发生地域,它
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汇集了敌对双方武装力量的主力,一系列战役直接反映了国家军事力
量最精锐部分的较量,其结果既能对辅助战场产生影响力,同时又决定着——而不仅仅是影
响——整个联盟战争的成败。例如,苏德战场被公认为是欧洲战场的主战场,其最基本的依
据是,苏德两国各以倾国之师相搏,德军四分之三的兵力是在苏德战场上被歼的。苏军在斯
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柏林等战役的胜利,直接导致了法西斯德国的覆灭,对欧洲战场乃至
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产生了无法替代的决定性影响。由此,同样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
: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应当是消灭日本武装力量主力的战场。即使某个战场拥有若
干一般特征,但若不具备根本特征——即没有在战场上取得彻底击败日本战争机器的决定性
军事胜利,便不能算作是主战场。
(二)
众所周知,日本武装力量由陆军和海军两大军种组成,航空兵分别隶属于两大军种。与其他
列强不同的是,日本海军在实践国家军事学说的战略作用上,往往比陆军有着更重要的价值
。其一,作为海岛国家的日本,历来侧重发展海军,明治维新以来未曾有过丝毫的松懈。20-
30年代,为了建成“一支能与美国相对抗的海军”,日本将其舰艇总吨位扩展至100多万吨,
跃居世界第三位,是一支有着强大突击力的现代化作战力量。在此过程中耗费了巨额资金,
有时甚至不惜割舍陆军的建设经费。以1918-1937年为例,日本海军预算实际上一直高于陆
军,个别年度甚至约为陆军预算的两倍。其二,从历史上看,日本海军在甲午战争中的黄海大
海战、日俄战争中的日本海大海战,比其陆军同时间的满洲旷野之战,对于两次战争的最后
成败更具有一锤定音的意义。1941年日本一搏国运的珍珠港事件也是以海军突击的形式发
动的。其三,太平洋战场上海空战役所能带来的军事、政治后果,远远超过亚洲大陆上的陆
军战役。由于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所罗门群岛、马里亚纳、菲律宾、塞班岛、硫磺岛、冲
绳岛等战役中大败,以及数百万吨海运船只无法弥补的损失,日本世界性军事大国的地位受
到了根本性的动摇。1945年8月盟军本土登陆在即,严重地威协着日本国家政权的生存,从而
最直接地促成了日本的投降。(需要指出的是,当时中国和苏联的海上力量都很薄弱,即使能
够全歼日本在亚洲大陆上的陆军,也没有在日本本土登陆的能力。)其四,和海军日新月异的
状况相反,自日俄战争后,日本的陆军建设出现了明显的停滞趋势,停滞导致的落后到三、四
十年代已基本形成。和半封建、半近代化的中国国民党部队相比,近代化的日本陆军自然高
出一筹,但若置身世界列强,和英、美、苏、德等国现代化陆军相比,则无可争辩地显示出整
体、全面的滞后。由此,笔者认为,日本海军是日本军事力量的核心,承担了战争的首要重担
。不消灭它庞大的海军,要赢得战争是一种奢望。对日本来说,一旦其海军悉数被歼,即使陆
军主力犹存,有五、六百万之众,亦难继续战争,日本的最后败降即出于此。
显然,在界定“日本武装力量主力”时,不能紧紧局限于陆军,还应将更重要、更强大的海军
兵力考虑在内。事实是,中国关内战场和满洲战场对消灭日本海军贡献甚微。中国海军在抗
战爆发时总吨位仅5.6万吨,只及日本的二十分之一,并很快丧失殆尽。苏联海军的主力在欧
洲,其太平洋舰队兵力单薄。与之对阵的日军“中国方面舰队”和“松花江区舰队”亦长年
保持在数万吨左右,战争中几乎没有损失过巡洋舰以上的舰种。日本绝大多数的主力舰艇在
“联合舰队”的编成内,它们是被以美国为主的盟国武装力量在太平洋战场上歼灭的。日军
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的主力舰艇具体如下:
战列舰:金钢(32156吨)、比睿(32156吨)、榛名(32156吨)、雾岛(32156吨)、扶桑(34700吨
)、山城(34700吨)、伊势(36000吨)、陆奥(39130吨)、日向(36000吨)、大和(64000吨)、
武藏(64000吨)。巡洋舰:龙田(3230吨)、天龙(3230吨)、球磨(5100吨)、多摩(5100吨)、
木曾(5100吨)、大井(5100吨)、长良(5170吨)、名取(5170吨)、鬼怒(5170吨)、由良(517
0吨)、夕张(2890吨)、五十铃(5170吨)、川内(5195吨)、阿武隈(5170吨)、神通(5195吨)
、那柯(5195吨)、古鹰(7100吨)、加古(7100吨)、青叶(7100吨)、衣笠(7100吨)、那智(1
0000吨)、羽黑(10000吨)、足柄(10000吨)、爱宕(9850吨)、鸟海(9850吨)、摩耶(9850吨
)、最上(8500吨)、三隈(8500吨)、铃谷(8500吨)、熊野(8500吨)、利根(13320吨)、筑摩
(13320吨)、香取(5890吨)、鹿岛(5890吨)、香椎(5890吨)、阿贺野(6652吨)、大淀(8161
吨)、能代(6652吨)、矢矧(6652吨)。《日本近现代史辞典》,东洋经济新报1978年发行,第
909至912页。就此问题,笔者撰有长文《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陆军力量的滞后》,未刊。19
37年日本约有航运船只400万吨,1941年增至700万吨。太平洋战争中,主要由于美军的轰炸
和潜艇攻击,船损率达80%。(参见《中国近代舰艇工业史料集》第9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
94年10月版。)参见【日】中原茂敏:《大东亚补给线》,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46
、47页。
航空母舰:赤城(36500吨)、加贺(38200吨)、龙骧(10600吨)、苍龙(15900吨)、飞龙(1730
0吨)、瑞凤(11200吨)、翔鹤(25675吨)、大鹰(17830吨)、瑞鹤(25675吨)、祥凤(11200吨
)、云鹰(17830吨)、飞鹰(24140吨)、冲鹰(17830吨)、千岁(11190吨)、海鹰(15400吨)、
神鹰(17500吨)、千代田(11190吨)、大凤(29300吨)、云龙(17480吨)、天城(17480吨)、信
浓(62000吨)。
至于日本陆军,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战场一直抗击着日本陆军的主力。但在此之后,确切
地说只是抗击了其陆军主力之一部,有着庞大兵员的另四大主力——“关东军”、“东方军
”、“第一总军”(部署在日本本土)、“第二总军”(部署本土)并不用于中国关内战场。
而此时,美、英盟军同样抗击着一个陆军战略军团——“南方军”,并使其在战争中遭到重
创,因此仅就陆上作战而言,太平洋战场并不逊色。以下是“1937年至1945年日本陆军步师
团兵力分布情况简表”1。年 月日军步兵师团总数中国关内百分比满洲东南亚及南太平洋
朝鲜日本国内台湾及冲绳 1937年7月1742111937年末241667%5121938年末342471%811193
9年末412561%9251940年末492755%11291941年12月初512243%1310241942年末582339%1415
151943年末702333%1523271944年末992525%103821861945年8月1682615%22449598据上表可
知,中国关内战场上的日军师团,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通常占其总数的50%以上,最高曾达71
%。此后几年连年下降,1944年占25%,居第二位。1945年仅占15%,居第三位。由此可见,自1
943年末起日本陆军主力的部署重心已开始转向南太平洋和日本本土。总而言之,美、英盟
军歼灭了几乎全部的日本海军,并重创了“南方军”;苏军歼灭了关东军;中国军队牵制了“
中国派遣军”,并派出部分军队到东南亚对“南方军”作战。
(三)
为了论证中国战场的战果要大于其它两个战场,某些学者通常引用下面三个数字:
一、据〔日〕林三郎著《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军队》称,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在西南太平
洋和东南亚地区被美、英等国军队击毙和死于伤病者约89万人。
二、据林三郎的《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称,关东军1945年8月在满洲战场被苏军消灭共达
67.7万以上,其中战死者约8.4万人。
三、据1945年延安总部公布的材料,八年抗战,中共领导的各类武装力量共歼日军527422人
。又据蒋纬国总编:《抗战御侮》称:国民党军共歼日军859626人。两者总计共歼日军近14
0万人。
笔者认为,这样的论证方式存在着重大的缺陷,颇有断章取义之嫌。就第一条而言,89万人仅
指的是日军在“西南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的损失,并未包括日本本土的伤亡,而日本本土
也属于太平洋战场的区域之内。若将日本本土的数字也包含在内,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人
员总损失必将位居首位。另据日本方面的统计数字,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共死亡军人约
200万人,其中死于中国关内战场为45.5万人。(参见中原茂敏:前引书第1、第332页)。《抗
战御侮》第10卷,台湾,1978年,第45页。《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年要录,统计
荟萃》,海军出版社,1988年,第479页。《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年
,第201页。引自《侵华日军序列沿革》第271页,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还有一些学者则有意无意地将第二、第三条的两个数字相加,声称日军在中国领土上总共损
失了约200万人,这显然也是不妥的,因为“中国领土”和“二战”史研究中使用的“中国战
场”这个概念是有所区别的,后者在地理上指的是山海关以南中国领土。若将满洲战场的战
绩也计算在内,岂非贪苏军之功。
此外我们还应看到,人数也只是计算战果大小的参数之一,还有一个物的因素。衡量海军战
果最主要是计算“物”——舰艇。因此,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将人和物综合起来考察,然后再
就各战场进行比较。众所周知,自19世纪下半叶起,由于军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武器因素
在战斗力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相应地,人力比重急剧下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种趋势更为
明显。一艘数千、数万吨的巡洋舰或航空母舰。常常凝结着国家的最高科技,虽船载不过千
百人,但作为一种强力突击兵器,若折合战力恐怕不会亚于数万陆军官兵。
(四)
就对日作战的军事技术水平而言,太平洋战场无疑是最高的。虽然中国的抗战具有反侵略的
正义性质,并且采取了切合实际的持久、消耗战略,但充其量只是一场近代水平的战争,绝不
可与太平洋战场上大量飞机和舰艇的现代化海空立体作战同日而语。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
是不可能在现代世界大战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也很难有自己真正独立的世界军事战略。
日本派驻关内的中国派遣军长年保持在60万到80万人之间,仅在最后一年才骤增至105万。
这个数字相对于关内辽阔的中国大地、最高可达54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和当时西方的战略战
役水平来说,是相当有限的。研究“二战”史的学者都知道,日本陆军缺乏实施现代化战役
的技能。具体来说,就是坦克(快速集群)的大规模深远突击、步兵的摩托化、炮兵的大量集
中和机动等。换言之,那种源于30年代、大战期间流行于欧洲、北非战场的机械化、高速度
、大纵深的合围战役,是日军不具备的。尽管它几乎在所有针对中国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性进
攻战役中以少胜多,但那充其量“只是现代科学化战争的微弱摹仿而已”,战役本身的质量
并不高。其进攻战役的基本布势,是由“军”级军团在航空兵的掩护下,集中大部分兵力猛
攻敌方战线的某一部分,实行中央突破。由于动作比较呆板,进展目标固定而有限度,正面攻
击一般没有伴之于两侧的掩护,也未向敌方两翼同时实施快速、深远的钳形迂回,所以国民
党军队大都可以在遭受突击的情况下,从容撤出基本兵力,免遭合围。
尽管面对的是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支二流陆军,但由于中国国力的孱弱和军事水平的低下,
中国军队也仅能对其实施牵制作战,无力采取歼灭行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战场更
是表现消极,战略上形成了对盟国战场的严重依赖。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国民党军队从未对
日本占领者实施过一次重大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八年间虽然通
过游击战取得了很大成就,卓有成效地占据了广大的农村地区,并将敌人紧紧地压缩在重要
城市和交通线一带,但也没有对日军的战略战役军团——军、方面军,实施过歼灭性的打击
。当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南方军”和“关东军”俱遭重创,建制残缺不全,但同时的“
中国派遣军”战略布势却基本完备,师团以上的建制从未遭到过全歼。
众所周知,是否能整建制地消灭敌人的战术兵团乃至战略军团,是现代军事学衡量战争水平
的一个重要志。
(五)
中国军民虽然抗战最久,但时间长短尚不足以论证“中国主战场说”。以欧洲战场为例,英
、法对德作战长达6年(1939年9月始),苏联不过4年(1941年6月始),但没有人会认为英、法
的西线是欧洲的主战场。
有些学者在讨论中国战场的牵制作用时指出,由于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地支援了
苏联的卫国战争和美、英的太平洋战争。他们引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话:试想一下,如果没
有中国的抗战,会有多少日本兵冲向东南亚,又会有多少日本兵冲向中东,他们将会与德军会
合。
这种说法固然不错,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盟国间的支援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一些学者不
应该片面地单提我国抗战对别国的帮助,而忽视别国对我国的贡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侵
华日军有许多部队南调,从而减轻了中国战场的压力。再以“关东军”为例,尽管它始终部
署在中国土地上,但其战略上的真正对手并非是中国的军事力量(如东北抗日联军),而是苏
联的远东部队。“二战”期间,苏联远东军一直对日本“关东军”拥有军事优势,即使在19
41年12月德军逼近莫斯科的时候也是如此。如果不是苏联一直在“冷战”中遏制着关东军
,使其有所忌惮,那么“关东军”主力一旦入关,必将形成攻占中国战时首都——重庆的现实
威协,其后果将不堪设想。最好的例证是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日军“中国派遣军”仅拼凑
了14万人,便轻易地从河南洛阳打到了贵州独山。
中国八年抗战的损失确实在亚太各国中位居首位,人员伤亡3000万,物资损失600多亿美元,
是受日本军阀戕害最重的国家。(对日作战中,美军伤亡32万人,苏军伤亡仅3.2万人)然而,
衡量一个战场的地位主要还不在于它自身的损失,而是歼敌的成绩。苏德战场的作用之所以
是第一位的,主要不是因为苏联在战争中牺牲了2000多万人,更重要的是苏军歼灭了1000个
德国师,并且攻战了柏林,在政治、军事和法律上毁灭了希特勒德国。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尽管中国军民坚持了8年抗战,并有4年是在极为艰苦的环
境下单独作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和人类正义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从大战的整
个进程和现代军事学的自身规律来看,太平洋战场无疑起到了摧毁日本军国主义的决定性作
用,这是任何其它战场难以企及的。
㈧ 二战期间(37年到结束),日本一共有几个师团,各师团各时期的将领,师团等级,活动范围又是哪里!
抗日战争中侵华日军序列
“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系列
一、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序列(1937年8月31日)
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
参谋长:冈部直三郎少将
司令部驻天津,次年1月移北平,总兵力约37万人。
第一军:司令官 香月清司中将,辖第六师团、第十四师团、第二十师团
第二军:司令官 西尾寿造中将,辖第十师团、第十六师团、第一0八师团
方面军直辖第五师团、第一0九师团、中国驻屯混成旅团、临时航空兵团等
二、侵华日军“上海派遣军”序列(1937年8月15日-10月)
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
参谋长:饭诏守少将
司令官驻上海。
第三师团:师团长 藤田进中将
第十一师团:师团长 山室宗武中将
第九师团:师团长 吉住良辅中将
第一0一师团:师团长 伊东正喜中将
第十三师团:师团长 狄洲立兵中将
第十军:司令官 柳川平助中将,辖第六师团(由华北调来)、第十八师团、第一一四师团
1937年11月12日日军攻占上海后,“上海派遣军”改为“华中方面军”;12月13日攻占南京后,司令部移至南京。
三、“关东军”序列
司令官:植天谦吉大将
参谋长:东条英机中将
司令部驻长春。
第一师团:师团长 河村恭辅中将
第二师团:师团长 冈村宁次中将
第四师团:师团长 松井命中将
第十二师团:师团长 山天乙三中将
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独立混成第十一旅团等
四、“台湾军”序列
五、侵华日军舰队序列
第二舰队(1937年7月28日编成)
司令官 吉田善吾中将
“中国方面舰队”(1937年10月20日编成)
司令官 长谷川清中将
第三舰队 司令官 长谷川清中将兼
第四舰队 司令官 丰田富武中将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侵华日军序列
一、“中国派遣军”序列(1945年8月)
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
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中将
华北方面军
司令官:根本博中将
参谋长:高桥坦中将
第一军:司令官 澄田赉四郎中将;辖第一一四师团、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独立步兵第六旅团、第十四旅团
第十二军:司令官 鹰森孝中将;辖第一一0师团、第一一五师团、骑兵第四旅团等
第四十三军:司令官 细川忠康中将;辖第四十七师团、独立混成第五旅团、独立步兵第一旅团等
方面军直辖坦克第三师团,独立混成第一、八、九旅团,独立步兵第二旅团等
第六方面军
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大将
参谋长:中山贞武少将
第十一军:司令官 笠原幸雄中将;辖第五十八师团,独立混成第二十二、八十八旅团
第二十军:司令官 板西一良中将;辖第六十四、六十八、一一六师团,独立混成第八十一、八十二、八十六、八十七旅团
方面军直辖第一三二师团,独立混成第十七、八十三、八十四、八十五旅团,独立步兵第五、七、十一、十二旅团
第六军:司令官 十川次郎中将;辖第七十、一三三师团、独立混成第六十二、八十九、九十一旅团
第十三军:司令官 松井太久郎中将;辖第六十、六十一、六十五、六十九、一0一师团,独立混成第九十、九十二旅团,独立步兵第六旅团
第二十三军兼香港占领地总督部:司令官 田中久一中将;辖第一0四、一二九、一三0师团,独立混成第二十三旅团、独立步兵第八、十三旅团
“中国派遣军”直辖第三、十三、二十七、三十四、四十、一三一师团,第十三飞行师团
以上“中国派遣军”共105万人。
二、第十方面军(1944年9月,“台湾军”改称第十方面军)序列
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将
参谋长:谏山春树中将
第三十二军:司令官 牛岛满中将;辖第二十四、二十八、六十二师团,独立混成第四十四、四十五、五十九、六十旅团
方面军直辖第九、十二、五十、六十六、七十一师团,独立混成地七十五、七十六、一00、一0二、一0三、一一二、六十一旅团,第八飞行师团
以上第十方面军共约12.8万人。
三、“中国方面舰队”序列(1945年8月)
长官:福天良三中将
参谋长:左近充尚正少将
第二遣华舰队:长官 藤田类太郎中将
香港、厦门、上海、青岛、长江等特别根据地队
以上“中国方面舰队”共约6.3万人。
四、“关东军”序列
总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
总参谋长:秦彦三郎中将
第一方面军
司令官:喜多诚一大将
参谋长:樱井镣三中将
第三军:司令官 村上启作中将;辖第七十九、一一二、一二七、一二八师团,机动第一旅团,独立混成第一三二旅团
第五军:司令官 清水规部中将;辖第一二四、一二六、一三五师团等
方面军直辖地一三四、一二二、一三九师团
第三方面军
司令官:后宫谆大将
参谋长:大坪一马少将
第三十军:司令官 饭田祥二郎中将;辖第三十九、一二五、一三八、一四八师团
第四十四军:司令官 本乡义夫中将;辖第六十三、一0七、一一七师团,独立坦克第九旅团
方面军直辖一0八、一三六师团。独立混成第七十九、一三0、一三四旅团,独立坦克地一旅团
第四军:司令官 上村干男中将;辖第一一九、一二三、一四九师团,独立混成地八十、一三一、一三五、一三六旅团
第三十四军:司令官 栉渊鍹一中将;辖第五十九、一三七师团,独立混成第五十三、一三三旅团等
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日句168个步兵师团。其中分布在中国战场53个师团:华北地区5个,华中18个,华南3个,东北22个,台湾5个;占其师团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二。
㈨ 抗日战争时期,日住华北最高司令长官是哪位
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序列(1937年8月31日)
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
参谋长:冈部直三郎少回将
司令部驻天答津,次年1月移北平,总兵力约37万人。
第一军:司令官 香月清司中将,辖第六师团、第十四师团、第二十师团
第二军:司令官 西尾寿造中将,辖第十师团、第十六师团、第一0八师团
方面军直辖第五师团、第一0九师团、中国驻屯混成旅团、临时航空兵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