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抗战中重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重庆是抗日战争抄时期国民政府袭的战时首都(陪都),国民党在这里领导全国抗战。
2、重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远东力量的组成部分。
3、重庆是中国抗战大后方的经济中心,依靠重庆这一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统筹一切抗日战争资源和力量。
蒋介石及国民政府的大多数人从持久战略出发,把西南地区作为抗战的战略后方和根据地,整个过程用心良苦,实践证明完全正确。
(1)抗日战争中的重庆扩展阅读:
国民政府移驻重庆,重庆成为战时国都,发布宣言,昭告世界,虽然是临时的,却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
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一洗百年来的重重国耻,扬眉吐气,中华民族战起来了。在战斗的过程中,作为战时国都的重庆人民不惜一切支持抗战,付出了惨重的牺牲,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军队虽然败退至西南,但是中国政府并未再做任何退让和妥协,对日政策始终保持强硬,民众各界也积极开展各种救亡运动。最后日军进攻中国西南的战略计划破产。
『贰』 抗日战争时期四川包括重庆吗
当然包来括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源大五次会议通过决定,将原属四川省的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合并,正式设立重庆直辖市。直辖市是由中央直接管辖的市。重庆成为继北京、天津、上海之后的第四个直辖市,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
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
『叁』 抗战时期在重庆发生的重大事件
国民政府移驻重庆,也是战时的临时首都。
周恩来抗战时期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从事统战工作。
重庆谈判即双十协定。
『肆』 为什么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打不到重庆
1、地理位置:重庆位于四川省,地势险要,身处我国西部地区,身居内陆地区,受群山峻林包围,难以进行攻占,易守难攻。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部队行进困难,且地形因素不利于大军队作战。路面崎岖陡峭,坦克等重型武器无法行进,也比较难以施展。重庆的水路也比较艰难,水情复杂。
日本在江湖作战的战舰较少,不利于水路方面的攻打。由于水陆两方面都难以进攻,轻易进攻会导致日本军队损失惨重,即使打下来,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2、侵略目的: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争夺资源,谋求经济发展。重庆地区由于身居内陆,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较落后,资源也不丰富,因此对于重庆不那么看重,而是把重点放在沿海地区,主要是我国东部经济沿海地带。
(4)抗日战争中的重庆扩展阅读:
日军曾计划在1943年春季以后,发动一次大规模的“五号作战”,进攻四川,占领重庆、成都等地,只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该“作战”计划未能实施。
“五号作战”方案是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统帅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产物,要发动这一作战方案,除了要向中国关内大量增兵外,还需要投入数量庞大的物资,主要有船舶10万吨、钢铁5万吨、汽油5万吨。以日本当时的国力而言,要发动这一作战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这一方案出台后,日本陆军省、海军、关东军等方面都对此表示反对或持消极态度。
日军参谋总长杉山元把“五号作战”的方案上奏天皇,天皇对这一方案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他只是怀疑能否从南方抽调兵力加入中国战场,在得到杉山元肯定的答复后,他批准了这一方案。
9月4日,杉山元正式向中国派遣军司令部下达了“五号作战”计划,指示:“为谋求中国事变的迅速解决,预定实施‘五号作战’,目前在可能范围内进行作战准备。”
中国派遣军司令部接到命令后,开始从各方面为发动“五号作战”做准备。他们设立了特务机关,专门收集四川的情报,并派特务潜入四川;组织作战参谋乘飞机对进攻路线及四川省的地形进行空中侦察;编训山岳大队,准备在进攻四川时担任尖兵。
与此同时,各种作战物资也源源不断地从日本运往中国。一时间,中国上空战云密布。
然而,太平洋战场形势的急剧变化,使日军统帅部精心策划的“五号作战”方案彻底成了泡影。
1942年6月,日军在中途岛海战中惨败,丧失了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主动权。8月7日,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由此开始了长达6个月之久的瓜岛争夺战。自此以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逐渐由攻势转为守势。
为了阻止美军的反攻,日军不仅不能从太平洋战场抽调兵力增援侵华日军,反而要从中国战场抽调兵力到太平洋战场作战。这样,日军显然已无足够的兵力发动“五号作战”。11月7日,陆军部秘密与中国派遣军司令官联系,决定中止“五号作战”。
『伍』 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
重庆是战时国都,抗日战争以胜利而结束,早已经成为历史。表述这段历史,有的专儿女把属重庆称为战时陪都,把抗日战争时期称为陪都时期。这种说法,不仅与所称呼的主体不符,还会引起一系列的逻辑混乱,不利于正确理解历史,不利于正确对待历史。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想中国发动全面侵略。中国人们奋起抵抗,抗日战争爆发。是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发表宣言移驻重庆,重庆成为中国抗战时期的国度(原国度南京于12月13日沦陷敌手),各国驻华大使、公馆纷纷迁来重庆,以后抗日战争时期国际上习惯称中国政府为重庆政府。当时重庆成为国民党发号施令的中心,成为那段时期中国的象征。
到了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令定重庆为中国的陪都。陪都,是国都以外别建一个都城,政治地位仅次于国都。在中国的历史上无论是战时或者和平时,都有设立陪都的例子。其实,1939年5月5日重庆由普通市升格为特别师(直辖于行政院),也可看做把重庆定为陪都的一个步骤。
『陆』 抗战时期的重庆
重庆是战时国都。
抗日战争以胜利而结束,早已经成为历史。表述这段历史,有的儿女把重庆称为战时陪都,把抗日战争时期称为陪都时期。这种说法,不仅与所称呼的主体不符,还会引起一系列的逻辑混乱,不利于正确理解历史,不利于正确对待历史。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想中国发动全面侵略。中国人们奋起抵抗,抗日战争爆发。是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发表宣言移驻重庆,重庆成为中国抗战时期的国度(原国度南京于12月13日沦陷敌手),各国驻华大使、公馆纷纷迁来重庆,以后抗日战争时期国际上习惯称中国政府为重庆政府。当时重庆成为国民党发号施令的中心,成为那段时期中国的象征。
到了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令定重庆为中国的陪都。陪都,是国都以外别建一个都城,政治地位仅次于国都。在中国的历史上无论是战时或者和平时,都有设立陪都的例子。其实,1939年5月5日重庆由普通市升格为特别师(直辖于行政院),也可看做把重庆定为陪都的一个步骤。
重庆已经是战时国都了,为什么还要定为陪都?那是给重庆一个永远的地位。战时国都都是暂时的,一旦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就要把国都迁回南京,重庆又成为一个普通的城市了。既然定为陪都,国都迁走,仍然是全国第二大政治大城市,国都起着中枢的作用,就并不要求陪都起什么特定作用,也起不了什么特定作用,正如《国民政府令》中指出的“恢闳建置。。。。。妥筹久远之规模”就行了。
定重庆为陪都,不能不说与作为战时国都无关。因为国都迁来重庆,3年来重庆作出了贡献,定为陪都给予较高的地位。但定为陪都与作为战时国都都是两回事,混为一谈,势必引起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很不可取。
一、 国民政府移驻重庆,重庆成为战时国都,发布宣言,昭告世界,虽然是临时的,却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事实明显不过,偏要把当时的重庆成为战时的陪都,真不知道从何说起!不承认重庆是抗战时期国都,是贬低重庆的地位。
二、 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一洗百年来的重重国耻,列入世界四强,扬眉吐气,中华民族战起来了。在战斗的过程中,作为战时国都的重庆人民不惜一切,支持抗战,付出了惨重的牺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重庆仅仅是陪都能够起这样大的作用吗?
三、 重庆既是国都又是陪都,合在一起,陪都是无法起作用的。有谁能列举一、二件抗战中重庆作为陪都起了作用?
四、 把重庆仅仅视为战时陪都,国都又在那里?没有吗?哪个国家没有国都?还在南京吗?那是日本人卵翼下的伪政权。在重庆吗?为什么视而不见呢?
五、 把抗战时期称为陪都时期,同样造成思想认识上的混乱。抗战八年在重庆发生的一切,都有关抗战,有关战时国都,而称重庆为陪都,硬要将此时期称为陪都时期,何等别扭!何况,把1937年7月7日到1940年9月5日也算进陪都时期,别人实在不信。
六、 抗战时期陪都之于重庆几乎只是一种名义,但在国民政府迁回南京之后,就开始真的实施“恢闳建置”“妥筹规模”了。一部《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集中了一批专家写成,颇有气魄,以后都有参考价值。实施得不多,“抗战胜利纪功碑”修成了,人民政府成立后改为“人民解放纪念碑”基本上是原件。
总之,“抗战陪都”、“陪都时期”,实在难以理解,始终不知何所据而云然
『柒』 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重庆的大事
重庆大轰炸
重庆大轰炸指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由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对战时中国首都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 据不完全统计,此段期间日本对重庆实施轰炸超过200次,出动9000多架次的飞机,投弹11500枚以上。重庆死于轰炸者10,000以上,超过10,000幢房屋被毁,市区大部份繁华地区被破坏。日本对重庆实施的空袭,是继德国在1937年4月西班牙内战中对格尔尼卡(Guernica)平民实施轰炸之后,历史上最先实行的战略轰炸。其目的是希望透过制造大量平民杀伤,以瓦解对方抵抗的士气。故此轰炸时不分前线及后方,亦不以军事目标为主要对象,反而多以为居民区、繁华的商业区等为目标。之后二次大战中德国对英国考文垂的空袭;英、美对德国的空袭,皆为同样的手法。日本轰炸重庆时首次大量使用燃烧弹,用以燃烧市区的房屋。到了二次大战的末期,美国亦以相同的手段对付日本,对日本本土进行大规模燃烧轰炸。
经过
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中国展开对日抗战。11月,国军在淞沪抗战中失利,南京陷入危机,国民政府在11月20日起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首都。
1938年初至1938年底,日本对重庆主要为试探性的轰炸。出动的架次较少,多数为陆军航空队。1938年10月日军攻陷武汉后,日军在日皇的命令下开始向重庆实施战略轰炸,目的是希望震撼作为战时首都的重庆,打击中国政府抗战的意志。同年12月底起,由陆军对重庆开始实施战略轰炸。1939年5月,改以海军实行轰炸。5月3日及4日,日机从武汉起飞,连逐轰炸重庆市中心区,并且大量使用燃烧弹。重庆市中心大火两日,商业街道被烧成废虚,2000人以上死亡,十万人以上无家可归。外国使馆亦受波及。此次轰炸称五三、五四大轰炸。
1940年5月,日本大本营发动《101号作战》,由陆、海军同时对中国后方进行轰炸。陆军主要以山西运城为基地,海军主要基地为汉口。轰炸重庆的日机超过2,000架次。8月19日的轰炸尤为惨烈,日本海军投入超过140架轰炸机,以零式战机护航轰炸,重庆2000多户民居被毁,称八一九大轰炸。
1941年初,日军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前先向中国集中力量进行空袭,发动名为《102号作战》的大规模轰炸。在1月至8月,超过3,000架次飞机空袭重庆,当中包括夜间空袭。6月5日,从傍晚起至午夜连续对重庆实施多小时轰炸。重庆市内的一个主要防空洞部份通风口被炸塌引致洞内通风不足,洞内市民因呼吸困难挤往洞口,造成互相践踏,估计数以千人死亡;称为六五隧道惨案。
1941年中以后,日军为准备在太平洋发动战争,陆、海军航空队主力从中国抽出。之后对重庆只有零星轰炸。到了1943年8月以后,日军再无能力空袭重庆,重庆大轰炸告一段落。
『捌』 重庆在抗战期间发生的事情
作为新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的重庆,在抗战期间和解放前,却具有“双都”的身份,即“战时首都”和“永久陪都”。
从1937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简称“国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到1946年5月5日发布《还都令》(还都南京)的八年半期间,重庆一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此外,在国府于1940年9月6日定重庆为“陪都”至解放军于1949年11月30日解放重庆的九年多期间,重庆也是中国的陪都。
抗战前,中国的首都是南京,重庆是行政院直辖市,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直逼南京,形势非常危急。1937年11月17日,国府主席林森率领大小官员撤离南京,并于三日后在武汉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迁都重庆,重庆正式担负起中国战时首都的责任。
1940年9月6日,国府发布《国民政府令》,正式颁令“明定重庆为陪都”、“还都以后,重庆将永久成为中国之陪都”,既明确了重庆担负“战时首都”的法律地位,也宣示了即使还都南京后,重庆作为陪都的地位也不会改变,即“永久陪都”。
“陪都”实为“战时首都”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著名历史专家张凤琦,日前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强调,重庆在中国八年抗战时期的主体功能是“战时首都”,而不是“陪都”。
她解释说:“战时首都”的历史长达八年多;国府“移驻”重庆,实质上就是把首都的功能由南京迁移到重庆 。因此,八年抗战时期,重庆是中国政治与文化中心,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远东指挥中心,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第二次国共(国民党与中共)合作的所在地。
对于为何选择重庆作为陪都,她说:“这与重庆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重庆四周环山,长江和嘉陵江环绕,易守难攻。尤其是长江三峡,是一个天然屏障,日本的陆军和海军始终没有攻入重庆。只有靠空袭。后来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的大轰炸,造成几十万平民死伤。”
今天,如果你来到重庆市中心解放碑附近的较场口,就能看到一幅巨型雕塑,它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日本大轰炸期间,躲避在防空洞的百姓挣扎求生的惨烈景象。至今,老一辈的重庆人一提到重庆大轰炸就义愤填膺。许多受害者还在向日本政府要求赔偿。
谈到重庆在抗战期间的地位,张凤琦表示,除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重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远东指挥中心。当时,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部就在重庆,美军顾问团也常驻重庆。1942年,同盟国宣布蒋介石为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担任指挥中国、泰国、越南等地联合部队的指挥任务,由美国史迪威将军担任最高统帅参谋长。史迪威同时担任中缅印战区总司令。
了解中国抗战历史的人,都对宋氏三姐妹携手慰劳军队伤员的一张历史照片留有深刻印象。当时,重庆经历日军大轰炸,每天都有军人和平民死于轰炸,当时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和宋美龄,捐弃前嫌,携手抗日。这体现了中国人在面临国家民族危难时刻,共同抵抗外敌的决心和勇气。
“铁血西迁”
撑起工业“脊梁”
用张凤琦的话说,就是重庆作为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政治中心,国共两党直接沟通,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统一战线,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致抗日。
重庆对抗日战争的另外一个贡献,是为前方战场提供了急需的枪支弹药。抗战开始后,上海、南京等沿海地区成百上千家工厂辗转迁移到重庆,实现了中国近代工业史上规模空前、意义深远的“铁血西迁”,成为支撑中国抗战的工业“脊梁”,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新工业区。
今天重庆许多大企业前身,都是当年南迁的企业。如当年的钢铁厂迁建委员会(今重庆钢铁集团公司)、第25厂(今嘉陵厂)、第1厂(今建设厂)、第24厂(今特殊钢厂)、第21厂(今长安厂)、第20厂(今长江厂)等。
成为战时文教中心
张凤琦表示,伴随着重庆作为当时中国政治中心的形成,重庆的文化与教育发展迅猛,空前繁荣,重庆也因此成为战时中国的文教中心。
当时中国几乎所有顶尖的艺术家都荟萃重庆,创作出一大批艺术精品,如郭沫若的《屈原》、陈白尘的《大地回春》和阳翰笙的《天国春秋》等。
抗战前,重庆只有重庆大学,陪都期间,北京、上海和南京的著名学府迁移重庆,使当地高等教育出现空前的繁荣,光大学数量就达到31所。中国顶尖的教授、学者云集重庆。当时著名的中央大学、中央政法大学和复旦大学都迁移到重庆。
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将它的资料交给每个成员国保管备份。由于重庆是中国战时首都,1947年成立的“国立罗斯福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的前身)自然也就成了联合国指定的资料寄存馆,一直未间断过,使重庆图书馆为成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当时称“北京图书馆”)外,迄今为止中国保藏联合国资料最早的另一图书馆
『玖』 抗战时期日本为什么不攻占重庆
日本没有进攻重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首先,远东苏军部队一直保持了上百万的庞大兵力,这样日军就有所顾忌不敢进入关内作战。日本在作出决定之前,对四川和重庆等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各个方面都做了非常详细的研究,研究出了山地作战的一些要求。
想要在山地作战,他们需要建立更多的工兵部队,还要很多关于道路、铁路建设部队以及渡河的一些器材。同时还要增加各个独立炮弹部队的人数,还要给这些部队配备一些便于攀崖的器材。
2、日军制定了一个五号作战计划,日军强调加快汽车行进的速度,也制作了关于四川一带的汽车详细路线图。同时还组织许多工兵展开了舟桥架设的相关演习,步兵就进行重新编组,训练士兵的攀爬能力并消灭了一些隐蔽的火力点,还开展了其他的很多演练。
但是想要彻底掌控西部地区,日本还需要新增23万士兵加入作战,同时还要生产大量的作战使用到的器材。后来日本因为中途岛战争、所罗门航空战以及瓜岛战役被牵扯了大量兵力,所以不得不放弃五号计划的实施。
3、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军队的主力并没有被消耗很多,还是保持得非常完整。而反观日本,他们一直都没能建立起一支规模强大的作战部队,所以只对我国的主力部队造不成任何的威胁。
(9)抗日战争中的重庆扩展阅读:
石牌镇保卫战,阻止了日本占领重庆的脚步。
石牌是个不足百户的古镇,在宜昌县(今宜昌市夷陵区)境内,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右岸,距离宜昌城30多里,扼守长江天险,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日军侵占宜昌后,石牌便成为拱卫陪都重庆的第一道门户,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道可以称作“天险”的门户。石牌一旦被攻陷,在日军的水陆空配合下,重庆将无险可守,中国将无险可守。
中日双方都看到了这里的重要性,中国海军于1938年冬就在石牌设置了第一炮台,安装大炮共10尊,配备漂雷队、烟幕队和100余名官兵,用于封锁长江。果然,1941年3月上旬,日军以重兵从宜昌对岸进攻石牌正面的平善坝,并以另一路进攻石牌侧翼之曹家畈。
两路日军当时都遭到我守军的严重打击,惨败而归。吸取教训的日军不敢贸然从正面夺取石牌要塞,于是,1943年5月,日军采取大兵团迂回石牌背后企图攻而取之。
身在重庆的蒋介石自然对石牌要塞的安危极为关注,他不止一次地给六战区陈诚、江防军吴奇伟拍来电报,强调确保石牌要塞。5月22日,蒋介石又发来电令:“石牌要塞应指定一师死守。”如此重任即落在十八军第十一师身上,师长胡琏,一位国军的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