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战争 > 抗日战争后战线的扩大

抗日战争后战线的扩大

发布时间:2021-03-06 17:43:20

⑴ 七七事变爆发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如何正式形成,标志,意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是: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作用和历史意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7月8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国共合作和全民族团结,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的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陕北的红军主力和留在南方的红军、游击队分别于同年8月和10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在8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实行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建立了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进行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和百团大战等十二万五千余次对敌作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成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流砥柱,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空前壮大,成为决定中国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确保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政治领导权﹔坚持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扩大抗日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内建立“三三制”政权﹐即在政权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及其它分子(代表中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大体各占三分之一。针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方针﹐执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从而克服了国民党当局制造的反共摩擦﹐发展和壮大了人民抗日力量﹐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⑵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重大意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意义:

⑶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最主要成果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7月8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国共合作和全民族团结,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的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陕北的红军主力和留在南方的红军、游击队分别于同年8月和10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在8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实行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建立了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进行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和百团大战等十二万五千余次对敌作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成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流砥柱,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空前壮大,成为决定中国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确保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政治领导权﹔坚持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扩大抗日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内建立“三三制”政权﹐即在政权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及其它分子(代表中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大体各占三分之一。针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方针﹐执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从而克服了国民党当局制造的反共摩擦﹐发展和壮大了人民抗日力量﹐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仅仅截取了意义的一段,原文可自行查看

⑷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势力为什么得以大幅扩张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一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的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完全胜利。最主要的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倡导、推动、组织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高扬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旗帜.深入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在争取抗战胜利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一、积极倡导、推动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和组织者。九一八事变后的六年中,经历了曲折复杂的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坚持,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工作的重大成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一大法宝。(一)共产党最早倡导,积极推动和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自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就高举起抗日救国的旗帜.倡议建立全民族的反日统一战线,义不容辞地担负起领导全国抗日斗争的重担,经过十分曲折艰难的道路,推动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一步步地向前发展。“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多次发表宣言、决议,号召工农红军和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后,共产党即发动上海市各阶层人民,积极援助国民党十九路军,抵抗日本侵略军对上海的进攻。1935年,中共中央和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号召全国同胞和国民党爱国将士,同共产党和工农红军一起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同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此后,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做了大量工作,同全国各党各派各军各界商谈联合抗日事宜,1935年末至1936年春,共产党领导了北平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强烈要求,推动全国抗日斗争走向高潮。1936年,中共中央和工农红军,同张学良将军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将军率领的十七路军,签署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协定,并和平地解决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停止了“剿共”战争。接着,国共两党即正式开始合作抗日的谈判。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国策和四项保证。为抗日救国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方针,并且对国民党做了重大让步。卢沟桥事变后,特别是日本大举进攻上海后.蒋介石迫于全国压力。发表了“自卫宣言”。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提出了一文,进一步系统阐述了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方针。第一,分析了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指出这四个基本特点决定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第二,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指出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这个阶段我们的作战形式主要是游击战,辅之以运动战。第三,系统地阐述了一套具体的战略战术方针,这就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等等。第四,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指出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是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条件。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战场在极其艰险困难的条件下,进行英勇卓绝的斗争,抗击着侵华的大部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为全国抗战的伟大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一)深入敌后努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游击战争。抗战爆发时,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先后开赴华北、华中前线之后。在战区和敌后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援下,打了许多胜仗,从日军手中收复了国民党所丧失的广大国土,开辟了敌后解放区战场。到1938年12月,敌后解放区军民共歼灭日伪军5万多人,牵制日军40多万人,抗日根据地已遍于华北、华中和华南九省,总面积约200余平方公里,人口达6000余万。共产党员从抗战开始时的4万人,发展到50余万人,八路军、新四军正规部队已增至近20万人。敌后解放区战场的开辟,有力地支援和配合正面战场友军的作战,拖住了日军的后腿,稳定了全国的战局;广泛开展人民抗日游击战争,把敌人的后方变成了前线,粉碎了日本的“速决战略”,使抗日战争成为持久的战争。(二)愈战愈强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抗战的主要战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了对华政策,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迫使蒋介石政府投降。日军逐渐将侵华的主要兵力,从正面战场转移到敌后战场,妄图迅速消灭八路军、新四军,摧毁敌后抗日根据地,国民党顽固派便逐渐把斗争矛头,由抗日转向反共反人民,基本上停止了正面战场的作战行动,使正面战场呈现每况愈下的局面,与此同时,从思想上、政治上和军事上加紧向共产党进攻,残酷镇压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派遣数十万反共军积极配合日伪军包围、封锁人民解放区、妄图以此逐渐消灭或削弱人民革命力量,巩固其反动统治。在敌、伪、顽突击的严重形势下,共产党正确领导解放区军民英勇奋战,克服困难,渡过了难关,中国人民革命力量不但未被敌、顽消灭或削弱,而是更加强大和巩固了。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军民。不仅坚持和保卫了敌后原有的抗日革命阵地,而且扩大和发展了新的阵地。敌后战场愈战愈强,成为中国抗战的主要战场。八年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同敌作战12.5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共计171.4万余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军队伤亡指战员印余万人,收复了大片国土,创建了近1亿人口的十九块解放区。(三)总揽全局,科学判断形势,及时发动全面反攻。在抗日争后期,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德、意法西斯已遭到惨败,本帝国主义也已处于衰败过程中。在中国战场上,敌后解放军民已对日本侵略者了全面的进攻,消灭了大批敌伪,收复了大片国土,华北、华中和华南各抗日根据地逐渐连成一片,正加紧准备迎接全国对日大反攻的到来。(四)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加强根据地建设。抗日根据地是全面贯彻和实现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坚强阵地。为克服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党采取多种有力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抗日根据地建设。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也是根据地建设的楷模。1941年5月,中共中央批准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全面地体现了党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四、坚持人民战争的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日本侵略者深入国土的严重关头,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共产党由于始终站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列,密切联系群众,这就使中国广大人民从实践中逐步认识了共产党,并决心跟着共产党走。而共产党一旦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它就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胜利地走向自己确定的目标。

⑸ 抗战统一战线给革命带来影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是我们党克敌制胜夺取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统一战线理论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目前,研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对于我们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始终抓住时代主题,紧紧围绕历史任务,发挥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法宝作用;发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三三制”政权的民主精神,坚持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推进政治体制的创新;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领导人民全面奔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不断扩大统一战线的社会基础;弘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三大法宝之一。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时指出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法宝” 1在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利用这个法宝,创造性地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全民族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证明,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抵御外来侵略的一个重要法宝。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三大历史任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宏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必须有一个能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把全民族的意志和智慧凝聚到实现现代化、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总目标上来的最广泛的中华民族的爱国统一战线。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坚持和建立更广泛的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三三制”政权,为的是发挥各阶层爱国人士参加到抗日队伍中来,形成各民族的大团结,一致对外。用“三三制”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其主要经验是:第一,中国共产党在“三三制”政权中,对党外人士要尊重、信任,要使他们在工作中有职有权,不能把他们当摆设,当客人,有其名而无其实,这样就会削弱民主政权功能,也会影响执政党的威信。第二,对党外人士既要团结又要适当的批评帮助,而在关系到党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分歧应当开展必要的引导和批评,不能无原则的迁就而丧失原则。第三,在“三三制”政权的组织中,对党外人士不能与对共产党员一样要求,在某些问题上可以作适当的让步,而且在生活方面尽可能给以适当的照顾也是应当的。这些经验直到现在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邓小平指出:“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已经成为各自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和人民团体。” 这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性质与作用的正确分析和充分肯定。
统一战线工作的主题,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我们党正是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千百万群众进行全民族的抗战,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同样需要搞好大团结、大联合。我们不仅要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同盟者的协商制度,而且要随着形势的变化,扩大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正确处理新产生的社会各阶层的关系。邓小平说:“我们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时期同我们党共同奋斗,在社会主义时期同我们党一道前进,一道经受考验。在今后的建设中,我们党还要同所有的爱国民主人士长期合作。”8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广泛的阶级基础和进一步推进和谐相处的阶级关系。统一战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以民族大义为重,坚决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这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也是国共两党在共合作时期“破” 而不“裂” 的精神纽带。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国民党对日本的侵略由不抵抗转为抵抗,对共产党由剿灭转为联合。共产党也由逼蒋抗日改为联蒋抗日,国内政策也做了一定的调整。国共两党也有了比较密切的军事合作与政治合作。抗战开始后,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国民党军对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平津、松沪、忻口、徐州和武汉等战役,其中台儿庄战役取得重大胜利。

⑹ 抗日战争爆发后,什么促使了国共统一战线的确立

1937年7月30日,北平抄、天津相继陷落。袭在日军的进逼下,蒋介石密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到南京共商国防问题。8月4日,毛泽东和张闻天又电请朱、周、叶到南京后代表中共提出对整个国防问题的建议,指出:“总的战略方针暂时是攻势防御,应给进攻之敌以歼灭性的反攻,决不能是单纯防御。

这时日本军队的大举进攻上海,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心脏地区和英、美等国的在华利益,使蒋介石感到不得不进行全国性的抵抗,否则自身的统治也难以保持,于是,在国共谈判中表现出较多的合作愿望。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周恩来等同国民党经过反复谈判,终于达成协议:朱德、彭德怀为八路军正、副总指挥;主力红军充任战略游击队,执行侧面战、协助友军、扰乱与钳制日军大部并消灭一部的作战任务。

⑺ 抗日战争中后期,解放区的面积扩大,日占区面积缩小。主要原因是日军的战略转移还是解放区游击战术的效果

战线太长,中国纵抄深袭太深,在华日军已无能力发动大规模的战争。而敌后又时刻遭受八路的袭扰。无法快速的将占领区资源收集起来供自己补血,无法补血就意味着收缩兵力,缩减控制范围,这样中国战场就成了恶性循环的死结。所以日战区逐渐被根据地挤压是正常的。
至于说关东军的库存武器,其实并没有想象的数量那么大,解放军三大战役初期确实靠接管了部分日军武器,但后期例如渡江时期主力基本都是美械了…………
日军战略重点转移确实是有的,因为在中国的占领区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补血,所以开辟新的战场最终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从根上说,得益于八路和国军战士的敌后游击也没什么问题

⑻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影响

中国抗日抄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袭党合作为基础的,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参加的团结抗日的全民族统一战线。从此,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入了一个全民族抗战的崭新阶段。

为了谋求国共第二次合作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从1937年2月到9月,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同国民党代表蒋介石等先后举行了五次谈判。到8月18日,国共双方就陕甘宁边区人事、红军改编和设立总指挥部以及在若干城市设办事处、出版《新华日报》等问题,达成协议。

8月22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西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任命朱德、彭德怀分别为正副总指挥。9月中旬,国共两党代表在南京又举行一轮会谈。双方就发表《合作宣言》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并签了字。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事实上承认了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中国共产党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宣告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建立。

⑼ 抗日战争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全国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而制定的政治路线和基本策略。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特别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要独霸中国,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从而使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各党派抛弃过去的成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久,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形成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举行会议,通过《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正式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会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论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路线和策略,批判了党内“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
1936年5月,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声明愿意与一切进攻红军的武装部队停战议和,一致抗日。8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致书中国国民党,提议国共两党结成抗日统一战线。9月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向全党发出《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主动调整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改变过去“抗日反蒋”的口号,确定“逼蒋抗日”的总方针。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与当时在西北进攻红军的东北军将领张学良、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实现了停战,并结成了共同抗日的同盟关系。同年12月12日爆发了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迫使国民党政府停止了内战,从此初步形成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新局面。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五项国策和四项保证。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经过激烈斗争,通过了实际上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决议案。“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政府。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推动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的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合法地位的谈话。至此,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确保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政治领导权;坚持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扩大抗日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内建立“三三制”政权,即在政权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及其它分子(代表中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大体各占三分之一。针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方针,执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从而克服了国民党当局制造的反共摩擦,发展和壮大了人民抗日力量,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阅读全文

与抗日战争后战线的扩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