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
万里霜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专的旗帜下进行的。由于特殊属的历史原因和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特殊形式,抗战在共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及其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和山共产党及其军队担负的敌后战场,这两个战场国共双方的领导权性质虽然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但在当时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从抗战的总体目标上来说,这两个战场又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和相互配合的。都作出了其历史贡献。如何评价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过去我国学界评论虽然作过一些肯定,但总的来说是否定的,而且往往是作为敌后战场的对立而出现的。而台湾方而却出现相反的倾向,忽视或抹煞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作用,这都不利于全面、科学地说明中国抗日战争这场全民族团结御侮的伟大反侵略战争的深远意义,也难以充分论证中国抗日战争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伟大历史地位和作用。本文沿重讨论应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抗日;’钱争中的作用问题。列宁说过:“在分析任何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历史范围之内。”这为我们指出了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原则。
㈡ 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地位和作用
1、必须要分阶段分析,在不同阶段,在变化着的国内因素、敌方因素、国际因素的不同影响下,国民党的抗日态度和抗日行为是有着明显的差别的。
2、抗战初期,国内民众痛恨日寇侵略暴行、反日情绪高涨,日本侵略者狂妄之极、想在短时间内以武力颠覆南京国民政府、摧毁抗日军民的核心,国际上英美列强推行亚太绥靖政策、放纵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陷入空前紧张严峻的民族危机。当此时,国民党迫于情势的危急奋起反抗,在从1937年至1939年的战争中基本上是抗战的主体力量,确实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最大程度上阻滞了日军全面占领中国的企图,为日后抗战的继续奠定了基础。
3、抗战前期,也就是1939年至1941年这段时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方式的转变,随着汪伪国民政府的建立,随着日本占领军对重庆国民政府展开的“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策略的展开,国民党从开始的联合民众、积极抗日转变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甚至局部地区出现曲线救国、专搞摩擦、防共限共等严重卖国行为。皖南事变的发生,标志着国民党已经彻底背弃了从前抗日救国的主张,专以反共反人民抗战为主,抗战只是挂在嘴上说说、遮人耳目的招牌而已。
4、抗战中期,1941年至1944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扩大,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英等西方国家也被迫卷入亚洲、太平洋战场,国际绥靖主义的破灭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胜利基础。国民党重庆政府,迫于美英的压力也为了取得美英的信任和支援,在国内方面的抗日行动揠旗息鼓几年后,高调派出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展开悲壮惨烈的国际抗日行动;虽然沉重打击了日寇,为美英分担了压力,也换取了不小的国际地位,但是付出了重大牺牲,而且丝毫没有改变国内的抗日局势,可谓得不偿失。
5、抗战末期,1944年至1945年,日寇孤注一掷,为了支援其在东南亚的占领和西太平洋的海空作战,保障其贯穿中国大陆腹地的铁路交通线的安全,发动了清扫中南地区铁路沿线两侧的国民党军的特大战役——豫湘桂战役;结果国民党军一触即溃,千里决堤,在反法西斯其他战场都在节节胜利的时刻,却在中国腹地再次上演大溃逃大失地的屈辱一幕。此次战役,国民党军事力量被日军彻底清除出华中、中南地区,龟缩在中国西南一隅,才使得国民党丧失了战后与中共在受降日军和光复国土的竞赛中的先机。
综观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可以指出的是,其地位是逐渐下降的,其作用是逐渐减弱的;虽然中间有过一次雄起,但那是为了援救美英等外国而采取的被迫行动,舍弃国内老百姓遭受日寇的蹂躏于不顾去援救外人,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不应过高评价。就是因为抗战中的表现不佳,所以战后在与中共的谈判中才根本拿不出战前那种气势凌人的姿态,只能在国内、国际舆论的压力下以一种接近平等的模样对待中共、对待重庆谈判,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其实在抗战中是越走越没落了。
㈢ 列举历史事实说明,国民党与抗日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专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属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消灭了大量日军。
2、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3、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4、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5、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㈣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
我的个人观点是:在民族危亡面前,当时国共两党团结在抗日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共同开始了伟大的抗日斗争。但是正面战场,我个人看法,在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抗日本军队还是打了很多比较坚决的大型战役,比如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徐州会战,像台儿庄战役,这就是徐州会战其中的一个战役。但是由于军力对比,尽管中国的爱国军人也英勇战斗,但是双方军力相比确实悬殊很大。很多战役尽管中国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抵抗,最后还是撤出了大片的地区。按照当时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思想,逐步地撤出了。抗日战争又继续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挺进敌后,开展敌后根据地,展开敌后战争,给日本军队也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这个时候日本调整了正面战场的一些策略,比如政治上采取诱降,军事上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主要是转到对敌后战场进行扫荡、围抄,也造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面临巨大的威胁。相对来说,在正面战场有一段相对平静的时期。抗日战争大体上是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八路军在敌后战场积极主动的寻找战机,开始局部的进行一些反攻行动,主动收复、拔除一些日本军队的据点,全面配合正面战场对日本战略进攻的抵抗,一直到1945年全面对日本军队进行反攻。这个过程,特别是在初期,国民党军队抵抗日本军队的侵略还是很坚决的,打了很多大仗,这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㈤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历史意义
从数据上来进行论证吧。
日军在山海关内兵员长期保持在60万,凇沪会战期间曾在中国山海关内共投入约80万,也是抗日战争中在关内部队数量的顶峰。
朝鲜及东北地区关东军号称百万,实际保持80万,大多配置在中国东北与苏联边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依然保持在约50万。
台湾省日军驻扎兵力只有不超过40万。
国民党部队在抗战前兵力达220万,抗战期间总共武装超过1000万人,部队伤亡失踪投降达600万,将军级军官阵亡百余人。抗战之后兵力450万(包括伤愈归队兵员)。
中共部队在抗战前包括八路军、新四军在内正规部队不足4万,抗战之后号称达到抗战前兵力的四十倍,150万,实际为124万。
最后列举一下各个立场的统计资料:
咱们大陆一直宣称“国民党共消灭了日军32125人
,共产党共消灭了日军51252人”其实是由于政治需要,而过分夸大中共和美国对日作战的战绩。
在美国和苏联的记载中(不算抗联和苏联消灭的关东军但包括战后投降的)
中共部队消灭日军总和分别为5万和15万。
国民党部队消灭日军总和分别为160万和100万。
日本官方不曾公开与中国军队作战的战损,只是默认了美国的统计,当然那个时候美国主导了日本的政治。但是从日本的官方战报可以统计出日本损失,仅被击毙的官兵就达40万人。
由此看出,中共消灭日军5万人应该可信。但是大陆为政治需要非常离谱地修改了国民党部队消灭日军数字,这个数字应该介于美苏两国统计的160万到100万之间。
研究过国民党组织的两次远征、22次大会战和一千余重大战役后,可以大致得出国民党消灭了日军接近150万。
所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作战是抗日战争的决定作用,国民党气壮山河的抗战是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㈥ 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抗日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以往人们对抗日战争历史经验的总结,主要集中在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影响方面,而实际上,抗日战争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发生过重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日本的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如果说甲午战争已经表明日本的侵略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到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中国发起的全面侵略战争,则完全地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0年里,中国现代化工业每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7.6%,而且这种增长突出地表现在基础工业上 , 1936年资本主义生产已占工业总产值的65%,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4.48%。 假设没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工业化步伐必将大大加快。这种假设虽然已经无法得到历史的验证,但正如毛泽东所说:没有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始于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这都是有事实为根据,因而也是合乎逻辑的假设。
但是,假设毕竟没有成为现实,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彻底地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先是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使中国丧失了1/3的森林、铁矿和煤矿;4/10的铁路;7/10的大豆产量;2/5的出口贸易;以及93%的石油;55%的黄金。 另据统计,至1932年底,中国政府在东北的损失达178亿元,加上私人损失,不下200亿元。 在全面侵华的8年间,日本占领了中国城市总数的47%以上,其中包括大城市的80%以上。这些城市聚集着中国几乎全部的现代化工业。这些工业,有的直接损毁于炮火之中,有的因战争而失去运转的条件导致关闭,有的被迫内迁损毁于途中。在沦陷区,日军不仅任意掠夺公私财产,还截留税收,把持金融,并建立起依附于日本的以掠夺中国资源财富为目标的殖民地经济体系。据1995年中国政府公布的数字,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直接财产损失是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是5000亿美元。对于一个本来就十分贫穷的中国来说,上述战争损失不仅使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难以为继,还足以使它的经济全面崩溃。
第二,中国的抗日战争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有人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本来就不是中国社会内部自身现代性积累和成熟的结果,而是对外部挑战所做出的回应,因此主张将其称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抗日战争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外生型”性质,同时使得新的“自发内生型”现代化进程在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过程中悄然开启。
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抗日战争无疑地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条件。中国共产党于“七七”事变不久即在著名的《抗日救亡十大纲领》中提出了“改革政治机构”的要求,与此同时,其他政治派别也先后发出了开放民主的声音。而在民族生存受到日本侵略严重威胁的时候,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也只能顺应潮流,在全国开放了民主。尽管这种民主是十分有限的,但却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国民党因抗战所需开放的“民主”是以国民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为条件的。如果离开了这个条件,“民主”随时都要被关闭。因此,政治民主还需要另外的社会条件作为支撑,这个条件就是进步力量能够很好地发挥对社会的主导作用。而这个条件,在抗日战争之前的中国社会是不具备的。但在抗日战争开始之后,由于以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已经在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民主与独裁的较量中,后者就很难占到上风了。而进步力量的发展和壮大,同样是中国现代化因素积累的一个重要表现。
另外,关于民主政治建设,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而言,也同样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基层政权的普遍选举制和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三三制”原则,与现代国家的民主制度仍有很大不同,但这些政策的制订和实施,确实表明了中国社会出现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这也是现代化因素的积累。
其次从经济层面来看。前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指的就是日本侵略对战前中国积累起来的现代化经济的严重破坏。但是,也正是由于日本侵略对中国经济的摧残,迫使中国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战时经济体制的建立就是应对的结果。战时经济体制是一种被迫的应变措施,它的实施一方面是通过金融、物资、资源的统制,集中了抗日战争所需的财力物力,一方面又使官僚资本扩大了势力,从而压缩了民族资本的发展空间。但是,如果从现代化的视角来审视,这种体制下的现代金融体制的建立,工业结构的调整,资源的调查与统筹开发,工业发展的布局调整等等,都表现出了现代化因素。尤其是被称作工业化传动的沿海工业的内迁,改变了中国西部工业落后的状况。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由于它是建立在中国经济最为落后的地区,在那里并不具备实现现代化经济的条件。但是共产党制订与实施的包括减租减息,鼓励垦荒,发放农贷,发展商业等一系列经济政策,不仅使抗日力量在贫困的地区得以生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阶级构成的比例也由此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最终又为后来的土地革命准备了条件。从这点来看,这是现代化因素的积累。
再次从国家主权层面来看。自1842年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以来,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诸多基本主权,因此,中国一直没有取得完整意义上的主权国家地位。但是在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尤其是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融为一体的时候,这种状况很快得到了改变。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已经独自与日本作战4年,并且牵制了日本陆军的大部兵力。正是由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得美、英等国不能不对中国加以重视。1943年初,中国先后与美、英等国签署了废除旧约、签订新约的协议。从此,中国摆脱了束缚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了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
㈦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影响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反侵略战争和全民族解放战争,无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还是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着伟大意义,从此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从1840年开始,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入侵中国,由于清政府腐败软弱,最后都以割地赔款而告终。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彻底打败了日本这个世界第二号法西斯强国。这是中华民族的胜利,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胜利。
(二)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抗战以前,中国在世界上毫无地位可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四大国之一。
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是由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可以一直冲向中东。”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说:“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面作战。”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如果日军进军西印度洋,必然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因此,1942年1月,2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国家共同宣言》,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在宣言上领衔签字。1945年4月筹建联合国,会议在美、英、苏、中四大国首席代表轮流主持下进行。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拥有一票否决权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种国际地位的变化,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挣脱了大部分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废除了帝国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在1942年以前,苏联宣布放弃沙俄在中国的特权;美、英两国政府也于1942年10月通知中国,表示愿意废除领事裁判权及其他特权(九龙租借权除外)。中国还收回了被日本侵占达半个世纪的台湾、澎湖列岛等中国领土,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四)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中华民族从此由衰落转向振兴。
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最危急时刻,被人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华民族终于觉醒了。中国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原来“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中华各界各族人民和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抗战。海外赤子心系祖国,泰国1000多名华侨司机回国参加军事运输,美国华侨飞行员回国参战……抗战的胜利鼓舞了中国人民,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五)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根本转折,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由此走向胜利。
抗日战争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着扭转乾坤的伟大意义,经过抗战,改变了中国内部政治力量对比,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为新中国代替旧中国准备了精神和物质条件。邓小平同志说:“在这场以劣胜优的战争中,我们成功的主要秘诀是因为有一个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指导原则。”正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开创了一条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打败帝国主义侵略的道路,打下了建立新中国的基础。
㈧ 抗日战争国民党起到什么作用,应该如何客观评价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
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是巨大的,这个要肯定,在前期中正面抗战的内几大会战付容出了极大的伤亡,同时也挫败了日军疯狂前进的势头。
进入相持后,敌后战场也不是完全没有国民党部的身影,虽然说游击战,可能没我军做得好,比如《亮剑》中的楚云飞部《雪豹》中在敌后的我们的不对旁都有国民党部得身影,可见敌后国民党部也非全无作为,而且我们也开始越来越正视这个历史。
虽然中间出现了皖南事变这个不和谐的因素,但换一个角度想,在敌后新四军的周围,至少还有差不多数量的国民党军队,否则皖南事变也弄不出来。所以说,抗战时期,国民党军在正面敌后都作出了不小的贡献,虽然有不和谐的因素存在,但作为同一个民族,不能抹杀他们抗日的功绩。
㈨ 怎样看待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在战争防御阶段,国民政府领导了对敌作战的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顽强的抵抗了日本侵略者发动的多次战略进攻,虽然都以后撤结束,但国民党军队以巨大的代价和牺牲粉碎了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诸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都打出了中国人不甘当亡国奴的气势。
此外,我们常常会认为国民党因为战略战术的失误而节节败退,短时间内丢失了大片领土。(课本上就是这么描述的)但真正了解近代史的都知道,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就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和平建设那么多年,已然成为世界强国;而中国,直到1928年,张学良在东北继承帅位后通电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时,国民政府才在形式上统一中国。1930年,蒋介石在各军阀派系反蒋的中原大战中取胜,国内才有了总体上的和平发展时期。(这没有将国共十年内战算进去)总之,让中国修养生息,厉兵秣马的机会并没有几年。因此,抗战爆发时,无论是武器装备上,还是单兵素质上,日军都远远超过中国军队,这不是在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而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因此在日本大规模,立体化的进攻中,国民党军队的败退是必然的,这也是他们预计之中的。但他们不得不采取防御战,阵地战的战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阻止日军的进攻步伐,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彰显中国军民一心坚决抗战到底的决心。而且在国民军付出惨痛的代价的同时,也消耗了日本的有生力量,因此在战略上是成功的。如果是先期就采用运动战,避免大规模的正面交锋,那无异于将千里沃野先拱手让人,其结果可想而知,必然不比既有的战术好。因此国民党在抗战初期不可能在正面战场上像八路军采用游击战术、运动战术对敌作战。
总之,在战略防御阶段,综合中日力量对比,丢失大片领土是不可避免的事,而且在日本在占领中国大片领土后,由于兵力被分散,而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战争才有条件进入相持阶段。这样才能实现以实现时间换空间的战略思想。全民族的持久抗战才能得以实现。
在战争相持阶段,日军深陷中国人民战争的沼泽无法自拔,遂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了政治诱降和军事重点打击的方针,但国民党政府主体并没有因此转为消极抗战,而是在最艰难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守信念,领导坚持抗战。在中国空军损失殆尽,外援丧失,日军取得制空权的情形下,中国的临时首都重庆经常会遭到日军的狂轰滥炸,日军企图以此方式瓦解中国人的抗战意志,达到迫降的目的。但以蒋介石为首的主战派任然领导了全民族的抗日大业。
在政治交涉中,中日虽在香港谈判,但国民党代表在谈判桌上为维护国家利益而据理力争,不卑不亢就应该被人尊重。谈判作为一种外交手段,这动不动就被人指为卖国是鲁莽的行为。假如“腐朽”的国民政府像法国的贝当政府一样真的投降了,可以说,中国就会亡国灭种。仅凭共产党当时额力量在短时间内是挽救不了中国的。
在军事对抗中,日本发动了三次长沙会战,那个时候湖南成为了抗日的前线,成为举国瞩目的焦点。战争的进展牵动着全国人民的神经,因为日军一旦攻破长沙,越过湖南,重庆就成了日军嘴边的唾手可得的刀俎之肉,整个大西南就暴露在日军的眼皮底下,抗战的物质支撑和精神支柱就会轰然倒塌,即使国民政府决定再次迁都康定,可能败局都无法挽回,此后果不堪设想,正因为薛岳指挥有方、国军奋勇抵抗,正因为湖南军民一、心同仇敌忾,日军才没能越过长沙,丢兵弃甲而归。三次长沙会战保住了大西南,也就是保住了中国最后的希望。
回顾五千年大中国史,伟大的中华民族先后三次经历了全面的外族入侵,第一次是蒙古灭亡南宋,第二次是满清定鼎天下,这两次反抗外族入侵都以失败而告终,结果都是汉人惨遭任意的杀戮,身份被划分为最低级,虽然说满蒙最终被汉文明所同化,终归于大中华,但纯正的汉族文化也因此销声匿迹。只有这第三次全面反侵略战争即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中华民族避免了被奴役的厄运,在这场战争中,国民党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历史功绩理应被后人铭记,被后代所敬仰。
转眼间,历史的长河又流淌了七十年了,国共之间的恩恩怨怨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从当年的对抗到后来的敌对再到现在的交流,两岸和平统一的夙愿一步步被推进。前段时间,朱立伦访问大陆,习朱微笑握手的画面被历史定格,让两岸人民感受到“相逢一笑泯恩仇”轻松,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近些年,两岸对彼此的历史也有了逐渐认可的态度,大陆的抗战老兵也得到了应有的尊敬。但是对于有些根本问题,比如大学思想理论课中的近现代史不改变那种尖锐敌对的政治词汇,祖国的统一大业还会是困难重重。我相信,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那天,也将会是两岸对于中国那段屈辱与抗争的近代史的认识也会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