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论证抗日战争打断了中国的近代化
(14分)近代日本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两次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与日本,现代化的最初历程十分相似。但不同的是,为了适应新的外部条件,日本吸取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很快地进行了自身调整,比较快地进入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并且学着西方列强的样子,通过对外扩张,满足了这种转型所需的资本积累。通过甲午战争,日本不仅强占了中国的台湾,还向中国索取了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后来又逼迫中国交出了收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白银赎金。……中国被迫开始向西方列强大举借债,而日本却用这笔战争赔款建立了现代化的八幡制铁厂和国民教育。
——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材料二 在全面侵华的8年间,日本占领了中国城市总数的47%以上,其中包括大城市的80%以上。这些城市聚集着中国几乎全部的现代化工业。这些工业,有的直接损毁于炮火之中,有的因战争而失去运转的条件导致关闭,有的被迫内迁损毁于途中。在沦陷区,日军不仅任意掠夺公私财产,还截留税收,把持金融,并建立起依附于日本的以掠夺中国资源财富为目标的殖民地经济体系。据1995年中国政府公布的数字,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直接财产损失是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是5000亿美元。
——荣维木《抗日战争的历史启迪》
材料三 1937年8月10日,松沪会战爆发前三天,就有146家工厂、重15000吨的设备,随同2500多名技术工人,在弹火纷飞下从上海向西部转移……1937年,后方仅有工厂63家,1938年增至219家,1940年为571家,1941年达到1138家。……与此同时,中国现代大学的内迁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此外,大批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投奔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通过与工农大众的结合,在参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建、发展与巩固的同时,也把现代文明的因素带到了中国最偏远、落后的传统乡村。
——陈勤《重估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原载于《中国改革》2005年第8期
材料四 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身体力行地进行着民主政治的实践,不仅普遍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还创造性地发明了“豆选”等民主选举的形式,让目不识丁的农民也有了行使自身民主权利的途径。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把民主、自由等现代理念带到最偏远落后的传统乡村。这一时期是中共积累建政经验最丰富的一个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实际上是建国后中共领导下的全国政权的一个雏形。
——杨圣清《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日本国家现代化的起步和加速与中国有什么关系?(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抗日战争为中国的现代化探索积累了哪些新的有利条件?(6分)
来源:学优网
⑵ 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化发展进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肯定是利的 极大刺激中国人从日本人身上 看出来后面更强大的百年科技前啸-欧洲列强和中国的差距 并且在蠢蠢欲动的尝试学习!
⑶ 从经济角度说明甲午战争是如何干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
从经济角度说明甲午战争是如何干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从经济角度说明甲午战争是如何干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从经济角度说明甲午战争是如何干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
⑷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曾发生过两次中断,时间分别是
第一次,19世纪下半叶“洋务运动”,在日本伊藤博文一批人的冲击下发生甲午之战而受到重专挫属;
第二次,在欧洲列强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备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无暇东顾,中国民族经济得以在1926-1936十年崛起,随后,在日本完全是恶意发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等一连串军事挑衅及其后明目张胆的侵略,几乎全部扼杀了中国民族经济,将中国推入近代最危急、最深重的灾难中
⑸ 日本会第三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吗
在中日围绕钓鱼岛争端是否会引发两国兵戎相见的猜测之际,中国思想界也开始讨论,假如钓鱼岛战争打响,日本是否会第三次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例如,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员马勇在《不要让日本第三次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一文中指出,“假如中国因钓鱼岛进入战争状态,中国即便赢得了战争,但第三次现代化进程必将就此打断,中国社会内部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不仅不可能顺势解决,而且必定会无限期延误”。 我认为,假如有中日一战的话,无论中国是否输赢,日本都不可能再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除非战争发展到核战规模,并且是中国战败。作出这一判断的最根本理由,是今日世界形势和格局已经发生根本变化,中日两国力量也已今非昔比。 尽管目前世界本质上还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国际秩序还由大国和强国主导,但人类毕竟接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和平始终是一股强大的世界潮流。所以,现在即使有战争,也不是以土地、人口和资源的直接占有为形式。换言之,一国现代化的过程不大可能因战争而转向,除非发生大规模核战。 再从中日力量对比来看,虽然晚清以来的洋务运动引入了近代工业包括军工,军队也有一定革新,但总的来说,中国传统社会已进入晚期,现代化还刚刚萌芽,社会制度和治理机制还停留在过去。而在国民党主政的“黄金十年”,虽然中国的近代工业有比较大的发展,现代化程度比甲午战争时有一定提高,但整个社会结构和治理机制与过去相比变化不大,何况,在这半个多世纪里,除日本侵华外,中国的外患一直不断。所以,可以说,在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中国的总趋势是走下坡路。 日本则恰恰相反,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前,它的国力是冉冉上升,走上坡路的,跻身于当时的世界强国之林。尽管日本的现代化也很不彻底,但无论从工业、经济、社会组织结构、领导体制还是国民教育和民族精神面貌等各方面来看,日本都要好于中国,这样,当两个民族“相遇”之时,中国的败亡似乎也就注定了。 然而,现在不一样。虽然中国还在很多方面落后日本,内部也有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毕竟就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军事实力、民族精神等来说,中国已经接近甚至赶上日本。中国的国力和军事技术,无疑比前两次时期要强大得多。仅凭日本一国之力,要战胜中国,严重点说,有些自不量力,除非中国自己犯很大错误。 我不清楚马为何断言中国即使打赢钓鱼岛战争,也会被日本打断第三次现代化进程,其依据来自何方?如果只是因为参照历史经验,就得出这一结论,应该说很草率。 判断日本是否会第三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需要我们对日本的前两次侵华行为尤其是第二次侵华战争有一客观评估。毋庸置疑,中国的现代化曾被日本打断过两次,但对“打断”应该做这样的理解,即日本打断的是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中国的现代化又以另一种形式开启。与马同为中国社会科院近代史的荣维木先生就认为,抗日战争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外生型”性质,却使得新的“自发内生型”现代化进程在中国反日过程中悄然开启,并从政治、经济、国家主权等层面进行了论证。 正如荣所指出的,从政治层面看,抗战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条件,尽管这种民主十分有限,但却是前所未有的。从经济层面看,用现代化的视角来审视,战时体制下的现代金融体制的建立,工业结构的调整,资源的调查与统筹开发,工业发展的布局调整等,都表现出了现代化因素。从国家主权层面看,中国在抗战后废除了与西方列强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而独立的主权,是任何现代化国家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条件。除这些外,中国在抗战时期积累起来的现代化因素,也表现在中国社会在战争期间发生的其他重大变迁如人民觉悟的提高,文化的传播,妇女的解放,中外交往的加强等诸多方面。所有这些汇集在一起,最后成为了开启中国新的现代化进程的动力。 那是不是中国战败,日本会中止中国的现代化?也很难。如前所述,日本侵华打断的只是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而不是现代化本身,现代化作为一种历史趋势,是不可能被打断或中止的。 因此,结论很简单,无论中日发生战争与否,日本都不可能第三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它没有这样的力量,且环境也不允许,也没必要。当然,我们需要对日本通过发动战争来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意图,保持高度警惕,并进行揭露,但战和与否,不取决于中国,而是日本。中国要敲打日本的右倾化,然没必要因害怕被日本打断现代化进程而“绥靖”日本。
⑹ 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打断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洋务运动的产生
太平天国运动从根源来说还是农民运动、其根源还是反清政府而不是反封建、而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而历史当时主流是资产阶级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当时没有起促进作用而还是建立封建王朝、
另一方面天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等人吸收了西方的先进文化用于中国的农民运动、并且运用了资产阶级大机器生产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其运动的军师洪仁玕 起草了《资政新篇》,在里面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构想。 所以和为促进近代化发展、
思想是近代化的开始
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矛头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之柱──孔孟之道,沉重打击了清王朝,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哀叹:“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创,一旦扫地荡尽”。这正是思想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的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其核心是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对中国进行「革故鼎新」的改革,在政治上,要把中国建立成一个带有法制与民主色彩的国家,在经济上,要通过建立、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以求富强,在外交上,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张万国通商;杨秀清在致英使卢恩·包伯的信中坚决抵制鸦片的输入,对不平等条约不予理睬。后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所提的方案,尽管有更深入的见解,更详细的计划,但是,都远不如它的规模宏伟。特别重要的是,它是建筑在推翻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革命基础之上提出来的,而资产阶级改良派是在维持这个土地制度反对农民革命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阶级本质的差异。资政新篇是资生阶级革命派出现以前,最富有革命彩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是当时最有积极意义的社会改革方案,它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将以第一个主张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而记入史册。资政新篇建议学习西方的「制」和「技」,实在就是「民主与科学」。科学部分,洪秀全是全部采纳并要实行的。但民主部分,却有问题。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前与冯云山制定体现农民民主的军师负责制,主为国家元首,临朝不理政,国家政务由军师负责。但洪秀全深受皇权主义的影响,他在天京事变杀了杨秀清后,要「主是朕做,军师亦是朕做」,把军师权位揽归己手,破坏了军师负责制。洪秀全之所以敢于破坏军师负责制,就因为太平天国不曾有也不懂得要制定一个宪法。资政新篇提出的「纲常伦纪,教养大典」的立国根本法,就是宪法。资政新篇提出的收集「民心公议」、监督省级官吏、成立某些地方自治机构等等,这就近于议会制度。太平天国的军师负责制,加上制定宪法,设立议会制度,在政体上就与资产阶级国家的君主立宪制具有相同的作用。
二、迟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探索史,更是近代化的历史。“屈辱”是中国注定要为近代化付出的必要代价;“探索”则是探求赢得民族独立的道路,而实现近代化则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从这个角度观察研究太平天国,就会发现它明显迟滞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太平天国打断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首先,从国际国内的形势看,到19世纪50-6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以大机器生产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正物化成越来越多的商品,而商品在流动中实现剩余价值的特性,推动着资产阶级政府积极向外殖民扩张。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未人流的中国注定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未成斧质,便只能作砧板。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使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封建社会内不可能结果,资本主义积累不可能进行下去,它必然是要中断的,一经农民起义的扫荡,萌芽就象是长在牛粪上的嫩芽一样,随着垃圾被清除掉。这种萌芽不会使中国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其根源在于东方社会的封闭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东方社会的这种封闭、保守和落后状态的打破,要靠西方商品经济的人侵”(陈海燕:《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其次,近代化问题首先要解决生产力的发展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习惯性“流产”,使先进生产力不可能靠黄土地自身孵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西方殖民者首先通过强暴的手段打开中国大门,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强植中国。它的发生发展,使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可见,半殖民地化伴随着丧权辱国、腥风血雨,是历史的沉沦;而半封建化则是形式上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经逐步近代化,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诸因素不断壮大,是历史的进步。只有甲午战争以后,外国的人侵才成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障碍。中国近代化要解决的问题才是民族独立。再次,太平天国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沿海地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民、手工业者不断破产,沦为劳动力。外国资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建厂,正与中国的劳动力结合,新的生产力代表——无产阶级正在母腹中躁动这个历史关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了,劳动者没有成为工厂的工人力变成了洪秀全拿枪的战士;中国的一统江山被双雄并峙的格局取代,全国统一的市场被分割,可以启动近代化的“官僚资本”在炮火中灰飞烟灭。同时内乱给了外国侵略者更大的可乘之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痛失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加剧了社会的沉沦,十几年战争和王朝的腐朽,使中国丢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而同一时期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由封建国家变成近代化国家。只需30年左右,中国便成为其奴役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