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战争 > 鸦片战争前对中国和西方的认识

鸦片战争前对中国和西方的认识

发布时间:2021-03-06 08:54:23

Ⅰ 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情况

一总体上:

在18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并更加闭关锁国.在中国固步自封的同时,西方国家则以英国产业革命为标志开始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工业上的空前发展,使英国有了更多的对外扩张要求.中国和西方国家君主间观念的巨大差异在此显现出来.乾隆皇帝固守朝贡体制,不能知己知彼,有理有节,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视而不见,仍陶醉与“天朝上国”的虚幻迷梦中,恰恰是葬送了中国向前发展的机遇。

二,经济上:

在那时,中国有很多方面是西方人学习模仿的.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人已经养成了下午两三点喝茶的习惯.他们模仿中国人品茶的方式,花钱买了很多瓷器、茶和丝绸.但当时的中国人还没有完全的把政治和贸易联系在一起,只是有时的贡赐关系.无论日本还是俄国、英国,都需要向中国进贡.虽然历来轻商,但当时的中国已是世界贸易市场里最大的经济体,生产出大量消费品。

三,科技上:

中国在那时虽然在文化科技方面并不落后于欧洲,但是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如欧洲,在18世纪中后期的中国,不仅自己的科技没有得到太大的发展,还固步自封,闭关锁国,不愿接受外来的科技影响.这样一来,差距自然形成了.当欧洲已坐上了蒸汽机车时,中国还在马车上摇摆颠簸。

总结:那个时候中国基本上处于逐渐腐败落后阶段,而世界上正处于迅速发展和军事壮大阶段,中国于世界的差距一个正向一个反向快速拉开。

Ⅱ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文化之间的差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在艺术交流的地位,鸦片战争前,中国与外国的交流是被动的,中国一直保持着一种泱泱大国的自豪心态,中国在国力上的强大使中国一直处于一个主动地位。

西方的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包括西方的透视法,光影立体感,所有能学的,好似在几十年间全部学会。

中国的画家迅速接受西方的写实主义基础的训练,讲究眼见得真实,这时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光影的出现,造型意识上的改变,思想观念的转化,都使人物画与古代人物有了本质上的不同。

(2)鸦片战争前对中国和西方的认识扩展阅读:

自清朝初期到鸦片战争前夕,清朝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曾经的国势,从乾隆末年就呈现出江河日下之势。封建制度已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现代经济的发展。明代中叶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到鸦片战争前,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在全国成为普遍现象。

吏治败坏,封建专制发展到了极点。清政府用“四书”、“五经”将人们的思想禁锢起来,对不满情绪或评议时政者,实行残酷镇压。国防空虚,军备废弛。对外关系上,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严重地阻碍着中国对外贸易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Ⅲ 中国发生鸦片战争之前,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探索和考察有哪些

1、派遣传教士传教,并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明朝后期意大利传教士专利玛窦就是典型属人物。此后还有传教士白朗宁、汤若望等,他们把西方近代一些科技介绍到我国,同时把我国各方面情况介绍到西方国家。
2、派遣使团来华访问。例如清乾隆时期,英国派遣玛噶尔尼率团来华,因为朝拜礼节方面弄得乾隆帝很不愉快。
3、商业往来。例如英国对华输入呢绒等商品,运回丝绸、瓷器、茶叶等等。

Ⅳ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西方国家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试分析其原因。

  1. 总的来讲,此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末期.而西方国家由于国家社会体制的变革以及工业革命的完成,综合国力呈现上升趋.
    虽然资本主义萌芽早在明朝后期就已经出现,但由于由来已久的重农抑商政策,以及相关哲学文化的不及时发展,中国失去了良好的社会转型机会.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已经逐渐完成了由封建社会转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并且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个期间,随着清政府统治的日益稳固,君主们渐渐不像先人一样居安思危,社会趋向于稳定,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时期的中国没有出现十分伟大的科学家,军火技术也一直沿用康熙时候的设备,防御力十分薄弱.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大大地得益于工业革命,这次史无前例的大革命推翻了从前的生产模式,使得各项工业欣欣向荣,为国家的扩张积累了一定的原材料.


    2. 当然不仅仅是所谓的“礼仪之争”.我觉得本质上就是“利益之争”.

    中方自古以来就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此点可由数百年前宋朝便有“少生孩子多种树”之言证实),经济发展由于重农抑商政策的一贯推崇而倍受限制.简单就越难被打破这种持久的稳定,因此,乾隆拒绝外国使臣进驻中国,不应该仅仅理解为对国家资源的盲目自信,同时,这也应该是他对巩固自己统治的一种手段.试想一下,如果乾隆很热情的接受了国外使臣,开放了港口,那么中国广大群众的到的就不仅仅是先进的科学文化,更是闻名的《资本论》.那时,封建王朝的解体必定指日可待.至于英国,得到此种结果也算必然,因为本着主客原则,中国向来有不杀使臣的道理,况且人家又不是空手而来.但从其出访目的来看,不言而喻,英国已从最开始的怀有忐忑的自信,变成了踌躇满志.尽管碰了钉子,英国还是很开心的了解到了中国的落后,无知与盲目自信,这次旅行充满了发现.不过不足的是,英国没有顺水推舟的以出访形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他们只好用武力这种较为昂贵的方式来争取更多的殖民地.

Ⅳ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落伍和西方的崛起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不要闭关自守,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Ⅵ bau鸦片战争前中国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是什么

清政府,鸦片战争之前,一直是维持着闭关锁国政策,所以对世界根本不认知,也不了解,所以后期,才导致外敌入侵,中国才落后世界大潮,

Ⅶ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眼中的外国和外国眼中的中国

1840年之前,中国眼中的外国,
当时的中国人,除了小部分非常聪明的人外,大部分人都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比别人高一等级的。像林则徐给英国女皇写的信中,就是这样写的:你们国家的人,到我们国家来贩鸦片,做为天朝上国的我们,希望你能够管管你的人民,把他们流放到什么地方,以显皇威。等等。完全不是外交上平等的语气。包括英国当时,要不要对中国开战的两派在争论的时候,主战派有一个主要的论点,就是要给中国点教训,别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爷爷,咱们英国是孙子。(大概是这个意思。这个人叫 查理.义律 可以查一查。)

外国人怎么看中国,当时世界上英国最强大,以英国为主,英国觉得中国是一个相对强大的国家,不敢轻易对中国开战。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统治印度200年,也没有打中国的注意的原因了。而且,一开始,他们也不敢对中国开战。他们小心翼翼的与中国官方签定贸易协议,并按协议执行。结果在执行过程中。发现中国人并不是这样的,往往破坏协议的是中国人。
当时很是受广州十三行的欺负。

鸦片战争之后,全世界的人才突然发现中国,别看他这么大,原来这么虚弱啊。大家都来欺负了。所以,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八国联军了。然后就是小日本也来欺负一下。就是甲午海战了。

Ⅷ 鸦片战争前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对比

鸦片战争前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对比情况有:

1、政治上

中国实行君主专制,是清王朝统治下的一个独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西方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普遍确立,纷纷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经济上

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广大农民在封建地租、赋税、徭役和高利贷的重重盘剥下,陷于贫困破产和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

西方世界新航路开辟后对殖民地掠夺和商贸方面,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并通过工业革命,使经济迅速发展。

3、对外交流上

中国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杜绝与外部世界的交流。

西方世界广泛对世界进行了殖民侵略,掠夺了落后国家大量的财富用于本国的经济发展。

4、军事上

中国由于生产力的落后,阶级矛盾严重,导致国库空虚,军备废弛,八旗、绿营的武器装备仍以大刀、长矛之类作为常规武器,其中吃空饷的比比皆是,国力日渐衰退。

西方世界由于工业革命浪潮的推动,英国、法国、美国、德国、俄国等国的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更多高级新式的装备开始使用,征服世界。

5、科技水平上

中国早期发达,宋元之后科技水平开始逐渐衰落,且主要集中在文学研究领域,对于科学技术的重视不够。

西方早期不发达,很多技术都从东方引进(比如说四大发明),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远超过中国。

(8)鸦片战争前对中国和西方的认识扩展阅读:

“鸦片战争”即第一次鸦片战争(First Opium War),英国经常称第一次英中战争(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闭关锁国后的清朝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贸中,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获取暴利。

战争前期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国的侵略,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

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同时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参考资料:网络-第一次鸦片战争

Ⅸ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西方国家呈现什么样

题目: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西方国家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解答:
18世纪是中国由兴盛到败落的世纪,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期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也同时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世.
1.总体上:
在18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并更加闭关锁国.在中国固步自封的同时,西方国家则以英国产业革命为标志开始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工业上的空前发展,使英国有了更多的对外扩张要求.中国和西方国家君主间观念的巨大差异在此显现出来.乾隆皇帝固守朝贡体制,不能知己知彼,有理有节,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视而不见,仍陶醉与“天朝上国”的虚幻迷梦中,恰恰是葬送了中国向前发展的机遇
2.经济上:
在那时,中国有很多方面是西方人学习模仿的.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人已经养成了下午两三点喝茶的习惯.他们模仿中国人品茶的方式,花钱买了很多瓷器、茶和丝绸.但当时的中国人还没有完全的把政治和贸易联系在一起,只是有时的贡赐关系.无论日本还是俄国、英国,都需要向中国进贡.虽然历来轻商,但当时的中国已是世界贸易市场里最大的经济体,生产出大量消费品,如:丝绸、陶瓷、茶叶等,这些物产大量出口,中国常常处于出超地位.虽然这些出口的产品种类单一,但处于垄断地位.使得欧洲长期以来对中国有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产丰富、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良好印象.
而18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却正悄悄地进行着工业革命,蒸汽机和机械的发明,经整个欧洲带上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道路.现代工厂制度首现在纺织工业,出现然后扩展到其他工业部门,股份公司得到发展,从商业资本主义到工业资本主义的过度基本完成.伴随工业革命的是欧洲农业革命,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革命推动了运输革命,运输效率大大提高,既满足了工业革命的需要,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3.科技上:
中国在那时虽然在文化科技方面并不落后于欧洲,但是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如欧洲,在18世纪中后期的中国,不仅自己的科技没有得到太大的发展,还固步自封,闭关锁国,不愿接受外来的科技影响.这样一来,差距自然形成了.当欧洲已坐上了蒸汽机车时,中国还在马车上摇摆颠簸.
2.马戛尔尼率团使华失败是否仅仅是中英间的“礼仪之争”?
答:“礼仪之争”只是一个表象.更深层次的是两国文化与经济上的不同.
1.礼仪之争:
外交礼仪之争,的确是使团到来后双方即发生争执的主要问题.
英使的执着态度,使乾隆皇帝十分不悦.在上谕中有“似此妄自骄矜,朕意甚为不悦,已令减其供给.所有格外赏赐,此间不复颁给.又说“朕与外夷入觐,如果诚心恭顺,必加以恩待,用示怀柔.若稍涉骄矜,则是伊无无福承受恩典,亦即减其接待之理,以示体制,此驾御外蕃之道宜然.”这的确是外交失败的直接因素.
但另一方面,我们应当肯定,乾隆拒绝马戈尔尼提出的“给地”、减税、多口通商的无理要求,维护了国家主权.但是另一方面,乾隆皇帝在其谕旨中所流露出的那种陶醉于天朝上国的自我满足,进而妄自尊大,处处以天朝体制为处理对外关系行为准则的态度,置于当时世界潮流来看,是多么的落伍而迂腐.
2.目的的差异:
马戛尔尼使团来访时,郭世勋和盛住上奏朝廷,说英国国王“因前年大皇帝八旬万寿,未及叩祝,今遣使臣马戈尔尼进贡,由天津赴京.”乾隆皇帝闻之大喜,降旨海疆各督抚,如遇到英国贡船进口,“即委员照料护送进京”.(《清高宗实录》)
但英国的本意是来华进行外交谈判,而大清则一如既往以为是外夷远道来贡,这种误解首先是英方借祝寿为名造成,而清朝皇帝则以为“该贡使航海远来,初次观光上国,非缅甸、安南等处频年入贡者可比”.所以,从一开始双方的认识就不在一个基点上.基于此,英国以西方当时惯行的外交先例一到中国就无异于触礁了.
法国学者阿兰•佩雷菲特在他的著作《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认为“两个傲慢者互相顶撞,双方都自以为是世界的中心,把对方推倒野蛮人的边缘”.又说:“中国拒绝对世界开放,而英国人则不管别人愿意与否,想让世界对所有的交流开放.”虽然,满清王朝对于英国明显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开放”要求理应拒绝,但问题在于它拒绝的方式是僵化的固守朝贡体制.这注定这次中英外交交往必然以失败而告终.不仅仅是礼仪和文化的冲突,更是清朝政府对外政策的失误.清朝僵化的外交思想和模式与西方近代外交格格不入,孤立与世界潮流之外的海外政策,其闭关自守的性质在此暴露无遗.
(诲人不倦啊)

Ⅹ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落伍与西方的崛起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1. 实践证明走中国封建主义的老路只能是死路一条。资本主义道路是一条新路,在西方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在中国并不适用前途,西方的差距是建立在文化传统,经济体制,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还需要我们认真做出思考。

  2.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落伍是难以抵御外敌入侵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才会 有一个发展进步繁荣富裕的国家。

  3. 分析问题不仅要看到问题的表面,还要看到问题的实质,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出一条解决问题的道路。

    扩展内容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向清政府走私鸦片,引发鸦片战争,而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

    英国方面经常称第一次鸦片战争为第一次英中战争或“通商战争”。虽然这场战争只是鸦片战争的一部分,但有时也经常把它称作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一直是断断续续进行,其间的一系列战斗和军事行动相互之间并无关联。

    “闭关锁国”后的满清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贸中,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获取暴利。

    1838年,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奔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任后,严行查缴鸦片2万余箱,并于虎门海口尽数销毁。打击了英国鸦片走私贩的嚣张气焰,同时影响到了英国的利益。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英国国会也通过对华战争的拨款案。

    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虽然这场战争只是鸦片战争的一部分,但有时也经常把它称作鸦片战争。

阅读全文

与鸦片战争前对中国和西方的认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