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辨析:《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
正确。
1938年5月,毛泽东抄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2. 毛泽东在 论持久战 中是如何论证抗日战争必将胜利的原因
毛泽东《论持久战》认为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的原因:
中国专共产党及其属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的存在
那时候还有正面战场的国军呢
第一反侵略是正义的进步的,又有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日本是小国,军力财力都缺乏,经不起长期战争。而中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日本侵略损害并且威胁其他国家,得不到同情和支持,而中国的反侵略能获得广泛同情和支持。
3.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最关键的阶段是什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最关键的阶段是将“反蒋抗日”改变为“逼蒋抗日”至“联蒋抗日。
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不动摇。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之所以鲜明地提出抗日战争中国必胜的论断,其中一个根本的依据就是当时的中国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
这支军队从南昌起步,历经三湾改编,到古田定型,在排除党内“左”的和右的错误干扰后已经自觉而坚定地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和制度。在这种制度的支撑下,这支军队始终如一地贯彻了党的政治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在新形势下,我军要实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切实把党领导军队的制度体系贯彻落实好,才能为履行好党赋予的使命任务打下坚实的政治根基。
(3)论持久战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扩展阅读:
《论持久战》内容简介
著作开篇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做引子,然后针对这两种错误观点作者进行了一一驳斥,接着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并通过“能动性在战争中”、“战争和政治”、“抗战的政治动员”、“战争的目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
“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兵民是胜利之本”等既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篇章的阐述,来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应当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著作基本论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
《论持久战》作品影响
《论持久战》处处充满了辩证法,充满了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抗日战争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它清楚而又正确地回答了人们最关心又一时看不清楚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坚持抗战的信念。
不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中国国民党将领也产生了不少的影响。据程师远回忆,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
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介石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恩来的同意,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1938年7月1日,延安解放周刊社第四十三、四十四期合订本《解放》全文刊载《论持久战》,也受到了全国各阶层人士的关注。冯玉祥在武汉创办三户印刷社时,便指示下面大量印刷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书,并向后方蒋管区运送。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中国报导》上及时地用世界语节译了《论持久战》。受周恩来委托,宋庆龄找人把《论持久战》翻译成英语,在国际友人间和海外广泛传播。爱泼斯坦等参加了翻译工作。毛泽东亲自为英译本写了序,在序言中,他指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孤立战争的观点,历史已指明其不正确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论持久战
4.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将中国的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有什么根据么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提出来的吗?你还是好好学习下吧,这个是蒋先提出来的,游击战是蒋的部下提出来的
5. 1938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认为抗日战争经过哪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敌进攻我防御;
第二阶段:敌战略保守我准备反攻;
第三阶段:我版之战权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
《论持久战》论证了抗战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批判了对抗战的各种错误认识。该著作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人民群众,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
(5)论持久战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扩展阅读:
《论持久战》的创作背景:
《论持久战》发表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10个月。全国军民为了民族的生存进行了浴血奋战,天天都在渴望着战争早日胜利。
然而,10个月中,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陷落。战争的进程会如何发展?中国能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怎样看待抗战以来一直流传着的“亡国论”、“速胜论”?
对这些问题,有的人在思考,有的人感到迷惘,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对坚持长期抗战是不利的。毛泽东深感有必要对抗战10个月的经验做个总结性的解释,特别是有着重研究持久战的必要,以回答人们关心的一些问题,并对“亡国论”和“速胜论”进行批驳。
6.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最关键的阶段是
B、战略相持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坚持持久抗战方针,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乃至最后取胜。
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的长期性将表现于在敌则进攻,相持,退却;在我则防御,相持,反攻,这样三个阶段之中……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在于包含一个过渡的中间阶段。
这就是说,第一、我之抗战必须用尽一切努力去停止敌之进攻,假如敌之进攻不能在一定时间与一定地区停止下来,就无所谓性质不同的三个阶段。
第二、相持阶段出现了时,必须用尽一切努力去准备我之反攻所必需的一切条件,设若不然,就不能过渡到反攻阶段里去,而只是永远的相持,也无所谓三阶段……”
(6)论持久战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扩展阅读:
1938年,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发表《论持久战》的著名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中共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书中指出,要进行主动的、灵活的、有计划的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要实现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这是一套系统的以弱胜强的作战方针,充满了军事辩证法的智慧。
持久战的基础在于广大民众。“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书中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
毛泽东还根据中日双方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考察,预测出中国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事实证明,这是富有洞察力的真知灼见。他对持久战特别是战略相持阶段的种种特点的论述,对指导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7.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预见的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是
抗日战争必将经过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
8. 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毛泽东如何论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在论复持久战一文中,制主要从战争的性质以及双方情况的对比进行论述,从而得出结论: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日本方面:它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这决定了中日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不能速胜。然而,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必然最大地激起它国内的阶级对立、日本民族和中国民族的对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对立,这就决定了日本战争必然失败。此外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虽强,但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了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与同情。
中国方面: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中国的抗战是进步的、正义的,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中国又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又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
9. 毛泽东《论持久战》认为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的原因
从战略上讲,是A B。国际帮助咱们是看老蒋的面子。日本的战争虽然是非正义的,但战争是讲实力的。最后的那个人民军队是指谁呢?
最讨厌这样的题,完全是政治宣传。
10.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抗日战争历史进程的阐述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他认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战争双方存在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具体来说,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其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都强于中国,但它是一个小国,地小、人少、兵少、物少,加上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退步性和野蛮性,必然失道寡助,这是日本必败的主要根据。中国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但它是一个大国,地广、人多、物多,正处于历史上进步的时代,加上战争的正义性,必然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支持。这是中国必胜的主要根据。所以,“亡国论”者和“速胜论”者都是错误的,他们的共同点是对战争认识的片面性。毛泽东与其他持久战论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抓住了战争双方的本质因素——进步还是退步、正义还是非正义,这就使持久战理论具有了科学的基础。
《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基本进程。毛泽东根据中日双方的特点、力量对比以及战争发展的基本趋势,预测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他着重分析了相持阶段到来的条件,指明了在犬牙交错的战争态势下敌我优劣形势转换的各种因素,论述了相持阶段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这是毛泽东持久战理论的要点。
《论持久战》阐发了依靠政治动员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思想。毛泽东认为,抗日战争是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它的胜利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总动员,离不开人民广泛地支持和参与战争。毛泽东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人民战争”的观点,是毛泽东持久战理论的灵魂,他把实施持久战放在了人民战争的基础之上。他说,只要“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事实上,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之际,全民抗战的政治动员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各阶级阶层、各种社会力量出现了团结一心、举国抗敌的局面。抗日战争的胜利正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