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庚子之变,中国被抢走了多少文物
从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日本在两次侵华战争期间劫掠的中国文物数量到底有多少?从中国劫掠的文物又有哪些?
要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并将劫掠的文物全部一一罗列,似乎不太可能。或许,这将是一个永远无法揭开的谜,也是留给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永远的痛。毕竟,被日本公然劫掠、巧取豪夺、敲诈勒索等方式劫掠的文物浩如烟海,即使进行系统统计也难以完全囊括。本网整理这些被掠夺的文物资料,简要梳理出其中较为重要的文物并将其展示出来供网友参阅浏览。
近代日本走上侵略道路后,对于中国以怨报德,狂妄地宣称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威于四方”,于是近邻中国便成了其实现野心的最佳选择。
在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方面,日本步西方列强后尘,而且显得更为贪婪,一面肆意摧残我国的文化事业,一面又不惜采用种种卑劣手段,大肆掠夺我国文物,为害尤烈,造成了中国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
鸟居龙藏
在1928年以前,日本人在我国调查古代遗迹遗址和盗窃文物的事例,不下几十起。例如:1905年东京大学的鸟居龙藏在辽东半岛及东北地区进行调查和盗掘,一直延续到1911年。京都帝国大学的滨田耕作盗掘了旅顺刁家屯汉墓等。
1928年5月3日,日本出兵侵占济南,在济面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5月11日,济南沦陷。日军除了烧杀奸淫外,还强行将济南附近临淄县龙泉寺的2尊北齐石佛、2尊北齐菩萨雕像和2块石碑运到淄河店车站,准备在这里装上火车运往青岛,再从青岛装船运往日本。
1933年,日本山中商会的老板山中和北京分店经理高田勾结北京古玩奸商倪玉书,又做下一宗极其肮脏的买卖,对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的石雕进行肢解、劫掠。
1931年9月18日后,在日军侵占的中国领土范围内,一些日本考古团体、大学研究机构及个人随之而来,进行“老古调查”和盗掘,有些盗掘甚至于是在日军的直接保护下进行的。
1931年至1934年,日本人原田淑人等领导的考古队,盗掘了黑龙江宁安县西南东京城镇的原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遗址,其中宫殿遗址6处、古寺遗址1处,陵墓遗址1处及禁苑、外城遗址数处,劫走一批珍贵文物。
1937年夏,原田淑人、驹进和爱带领考古队,以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名义,盗掘了元上都遗址(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劫走一批出土文物,入藏于东京大学考古学研究室。
同年,黑田源次盗掘了抚顺大官屯辽代瓷窑遗址,劫走大批辽瓷标本。
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南京后,日本人的盗掘活动向我国南方发展。笔者曾查阅到一份日文资料,1938年由庆应义塾大学出版的《江南踏查》报告书,著者为松本倍广。在这份报告书的序中写道:昭和十二年(1937年)南京陷落,为了适应时局的发展,急需快速向中国派员进行学术调查以及古文化遗变的发掘。为此,1938年5月庆应义塾大党派有了三个“学术旅行队”,一队由大山柏率领赴北京、彰德、大同方向;一队由柴田常惠率领赴中国中部;第三队是松本信广等赴中国江浙地区。
该报告书详细地记录了松本信广、保坂三郎、西冈秀雄,于1938年5月从东京出发,到达南京后,在日军的护卫下,调查劫掠了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古物保存所、六朝墓、西湖博物馆,挖掘杭州附近古荡石虎山遗址以及吴兴钱山漾遗址等活动。报告书中附有松本“旅行队”活动的照片,在发掘现场,日军荷枪实弹站在周围警式,如临大敌,充分暴露了他们无视中国主权、肆意盗掘的丑恶嘴脸。
报告书的最后一部分是这次江南调查劫获文物的目录和实物照片,共计129件,其中不少是非常珍贵的文物,如有孔石斧、玉戚、战国蟠螭纹有盖鼎、商周青铜戈、汉唐铜镜、良渚文化黑陶杯、汉代陶奁、女陶俑、越窑青瓷四耳罐、蚁鼻钱、五铢钱泥范、太平天国“天朝南昌宣抚使韦”印等,这些珍贵文物全部被劫往日本,入藏于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
以图书为例,如北平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筹备处、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杭州浙江省图书馆等,这些图书馆收藏丰富,且多善本精抄,结果多遭劫掠。
如在南京,1938年3月起,日本上海派遣军动用了367名士兵、220名特工人员,抓来830名国人当苦力,劫掠南京图书文献。参与其事的还有满铁调查部、东亚同文书院等处的工作人员。被劫掠的单位包括中央研究院、中央图书馆、省立国学图书馆等。被劫走的图书共计88万册,比当时日本最大的图书馆帝国图书馆藏书还多3万册。这些图书文献,日军用卡车搬运了310辆次才搬完,后来全部被劫走。不但公家图书遭到劫掠,一些私人藏书家的古籍善本亦遭劫掠,如南京有名的私人藏书家卢冀野、古筱轩等,他们收藏的名遗善本,或被劫走,或被烧毁。此外,中央图书馆移藏香港冯平山图书馆中四库全书等珍本也被劫运日本。据1946年南京市临时参议会公布的数字,八年抗战中,被日军抢劫和焚毁的南京图书,总计达1815箱、2859套、148619册,其中不少是极为珍贵的古籍善本。
另一个令人心痛的例子是著名实业家、藏书家张元济在上海创办的东方图书馆被毁。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前,该馆藏书已逾50万册和收藏图片、照片5万余枚,其中善本书就有3745种,共计35083册;加上当时尚未整理的购自场州何氏4万册藏书中的善本,善本书的总数达5万册,其中海内孤本和精品约500种共5000余册。
关于中国图书损失的数量,据国民政府教育部1938年底统计,中国抗战以来图书损失至少在1000万册以上。1943年前,美籍人士实地考察,估计中国损失书籍在1500万册以上。
其间,中国的博物馆也大量被侵华日军或炸毁或劫夺,如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两批文物被劫,北平研究院在宝鸡发掘所获文物分藏北平部分被盗300多件,日伪先后从故宫[微博]博物院运走铜缸66口,铜炮一尊,铜灯亭91件等。更可恶的是,1942年伪北平市署搜刮故宫金缸的金屑,供日本侵略军用,简直达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博物馆文物藏品大量被劫,对中国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据1946年中国代表团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大会递交的一份材料说:“全国博物馆,战前计有37所,工作人员110人。战争起后,故宫博物院所藏之文物珍品多迁至四川贵州各地妥藏。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亦迁四川李庄继续筹备。各省设立之博物馆则以战事影响,大多停办。1944年统计,全国仅存博物馆18所。”幸亏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不少文物珍品及时南迁,否则后果将更不堪设想!
日本侵华期间,经调查还有以下一些重要文物被劫的情况:
如原存于北京协和医院实验室中的“北京人”化石,在1942年日军侵占期间突然失踪,造成世界科学史上的重大损失。
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两批珍贵文物被劫,一是由我国著名女考古学家曾昭橘在南京所藏的古物85件又一箱,其中有南齐刻石佛一尊(栖霞山齐塔寺内出)、山西赵城县佛寺壁画4块、乾隆五彩瓷器等物8件;另一是日本在北平劫走由王振铎保管的宋至清代瓷器、绣花屏风等古物88件。
日军劫走收藏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大批公私文物,古物玉器金石约50余种。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投降后,中国人民要求尽快追索被劫文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我国虽然索回部分被劫文物,但所索回的与实际被劫数字有天渊之别。即使与国内调查后有案可据的数字,被劫书籍300万册,重要文物15245件相比,索回的也相差甚巨。
甲午后流入日本珍贵文物曝光 被掠夺15245件
专家学者指出,从甲午到抗战胜利,正是中国遭受日本欺凌、劫掠最为严重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流入日本的中国文物,大都是通过劫掠、抢夺等非法、非正常途径;其次,这些文物等级很高,均为高品级的珍稀文物。
甲午以后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被日本劫夺的中国甲骨、石器、铜器、刻石、陶瓷、古玉、丝绣、书画、写经、拓本、杂物、古籍等类中国文物15245件。
百年战乱 谁成为掠夺中国国宝最多的国家
中华5000年的文明,有多少物质财富让众列强心生觊觎。自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大批国宝级文物被掠夺,至今流失海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上47个国家超过200家博物馆中,就展示着160多万件中国国宝,而散落在海外民间的中国国宝更是不计其数。而日本是掠夺中国文物第一个也是最贪婪的那个国家。
日本开始掠夺中国的国宝始于明代的倭寇,算起来日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侵略中国的国家,大和民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侵略中国的民族。当然倭寇掠夺的文物数量不多,价值在当时也不算太大。
日本真正开始大规模的掠夺中国文物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将司令部设在北海静心斋,大肆抢掠北海文物,万佛楼内大小1万尊金佛被系数掠走。清末民国之时中国一片混乱,加之尚无文物保护制度,导致大量文物流失到海外。敦煌发现的4万件古代文书,其中约有1000卷流入日本,收藏在龙谷大学、大谷大学、天理大学、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基本都是大谷光瑞探险队的橘瑞超等人勾结道士王圆箓运到日本的。
中国文物的最大浩劫就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自1931年到1945年。大半国土沦陷,除了中国的各种资源外,价值最大的就是中国文物。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政府统计被日本掠夺的文化财产共1879箱,360万件,破坏的古迹达到741处。而流失民间的文物已经无法估计了。流失海外的3万枚甲骨片,就有1.3万枚被掠至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仅仅收回了从周口店出土的10箱化石、3.5万余册古书以及张学良将军收藏的绢制古画58卷。
日军全面侵华时期,对中国文物的摧毁更是影响深远,日军甚至于1939年将雍和宫前3座牌楼的金丝楠木大柱更换成水泥柱,导致牌楼光辉顿减,而将换下的楠木柱运到日本,据说用其在名古屋建立了几座居室,由此可见日军对中国文物掠夺的一斑。
现代统计海外失落名画已查录的有2.3万件,其中在日本的就有1/3。
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的9万多件藏品中,包括上万件中国文物,上自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玉器、唐宋元瓷器,下迄清代的瓷器字画,可谓无所不包。目前在该馆网站上亮相的中国国宝或重要文化财产等文物有143件(其中汉朝以前11件、魏晋南北朝时代21件、宋朝45件、元朝19件、明朝31件、清朝 16件)。其中包括商代后期的石雕怪兽,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唐朝的海矶镜,宋代米芾、朱熹、黄庭坚的真迹书法,明清时期的玉器、瓷器等。只有极少数的文物注明了是由某某人捐赠,大多数则并未标明来历。
马远的《洞山渡水图》《寒江独钓图》,梁楷的《雪景山水图》《李白行吟图》《六祖截竹图》、李迪的《红白芙蓉图》等等都是旷世名作。此外,日本各地的博物馆中,中国的文物珍品也是数不胜数,日本1000多座公私博物馆几乎都有中国藏品,数量应该在数十万件。
《丧乱贴》
日本皇室收藏的王羲之的《丧乱帖》。因世人绝少得见原作而真假莫辨。有专家指出,如果“书圣”王羲之尚有一件真迹存世,非《丧乱帖》莫属。这件“宝物”是1300多年前的奈良时代传到日本的,虽然有人说是鉴真大师东渡时带来的,但是并没有确凿证据。此外有王羲之的《孔侍中帖》,收藏在东京前田育德会,被列为日本国宝。
分别存放于日本不同博物馆的王羲之《妹至帖》《定武兰亭序》《十七帖》《集王圣教序》还有前凉时代的《李柏尺牍稿》是京都西本愿寺宗主大谷光瑞派遣的探险队上世纪初在新疆塔里木河支流孔雀河流域发掘出土的,由于是与王羲之同代的作品,被认为对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真实面目具有重要意义,现在收藏在京都龙谷大学学术情报中心大宫图书馆。欧阳洵《化度寺碑》(翁方纲本)是唐拓孤本,现收藏在京都大谷大学,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和褚遂良的《孟法师碑》也是唐拓孤本,现在收藏在三井纪念美术馆。
流失故事:据《日本侵华对文物的破坏》一书作者孟国翔介绍,战后日本归还了一部分战时掠夺的文物,有158000多件,其中有2000多件是比较珍贵的,但这只是很少的部分。此后由于多种因素我国没有再继续追讨。
中华国宝: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东洋馆又称亚洲文物陈列馆,1968年正式开放,设10个陈列室,分综合陈列、中国艺术等部门,每年只轮换展出馆藏品中的一小部分。一号展厅是名为“中国雕刻”的特别展览,26件南北朝与唐代的文物,大部分是来自陕西、山西、河北等地的石佛。此外,东洋馆一层还有一些特别专题,展示中国文物与东南亚文物之间的文化渊源,比如铜鼓、青花瓷。
东洋馆的第二层可以说就是中国专馆,一共五个陈列室,其中四个为中国考古,剩下一个是中国绘画书法。中国考古的第一陈列室是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出土的早期文物,一共111件展品,涵盖了骨器、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品种。陶器部分,历史脉络清晰,纵向延伸完整。玉器部分,既有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玉斧、玉璧、玉环、玉饰,二里头文化(公元前2000年)的玉刀,也有商周时期的饕餮纹佩玉、龙纹佩玉、玉龙、玉鱼、玉鸟,战国时代的琉璃象嵌玉、夔龙纹玉等。
“中国考古”的瓷器陈列室一共有33件从三国时期到唐代的加釉彩陶器及43件宋代到清代的瓷器。尤其是元、明、清瓷器陈列,几乎就是一部景德镇陶瓷发展史。此外,这里还单独辟出清代犀角、中国漆工等专题展览。
《大报贴》
在中国绘画书法陈列室中,就包括南宋李生《潇湘卧游图卷》、南宋李迪《红白芙蓉图》、南宋梁楷《雪景山水图》和元代因陀罗《禅机图断简寒山拾得图》等名作,其余珍贵绘画还包括南宋马远的《洞山渡水图》,明代朱端的《寒江独钓图》,清代赵之谦的《花卉图》等。而书法作品则囊括了黄庭坚、朱熹、赵孟頫、八大山人、郑燮等名家。
2006年3月13日,“书圣”王羲之传世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丧乱帖》,亮相上海博物馆,这是由日本宫内厅皇室收藏、时隔1300多年后首次归国“省亲”。
B. 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后果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①开天津为商埠;②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③割让九龙司给英国;④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资产。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增加:“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⑤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八百万两,恤金英国五十万两,法国二十万两。
俄国自以“调停”有功,逼迫奕欣于11月14日订立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乌苏里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并为进一步掠夺中国西部领土制造条约根据。1864年,俄国据此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割占巴勒喀什池以东以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 再次损失了大量主权和领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进了一步。其中,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及允许外国人前往内地传教,都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更趋激化。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入中国内地,并日益扩展,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清军在历时4年的抗击英法联军的战争中最终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政治腐败、反动,实行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妥协投降的反动政策。其次是清军武器装 备落后、作战方法笨拙也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侵略军已 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如发射圆锥形弹丸的线膛后装步枪、线膛后装火炮以 及便于浅水航行的蒸汽炮艇等),而清军的装备却仍停留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水平 (仍是鸟枪、抬枪和发射球形弹丸的前装炮及冷兵器),加之炮台构筑仍是露天式的, 经不起侵略军炮火的轰击。作战方法上,英法联军注意水陆协同作战,以强大炮火掩护 陆军登陆,陆上战斗采取散兵战术,而清军则固步自封,墨守陈规,忽视陆地纵深设防, 不懂散兵战术,所以一败再败。清政府却对此浑然不知,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清王朝 和以它为代表的中国封建制度的没落。
此外,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有圆明园之事:·火劫:联军、土匪与筛土贼
当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疯狂地进行洗劫时,就有无数的土匪参与了打劫。英法联军选择最贵重的东西抢劫,土匪掠夺剩余的精华,小民则捡拾委弃于道途的零碎,甚至守园太监也有趁火打劫者。易得的值钱物品很快被搜罗干净了,有人又把希望寄托在散落、埋没于尘土中的细碎宝物上,他们操起扫帚和簸箕,在园中道路上飞沙扬尘,守园的太监官兵将他们称为“筛土贼”,时有谚曰:“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所幸的是这时还未伤及建筑。
·木劫:圆明园变成木炭厂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诸园再遭劫掠。这一次,清政府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了控制,趁火打劫的人已不再满足于抢劫洋人劫余的财富,他们把园内火劫之余的零星分散的建筑、木桥的柱子、桩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交易繁忙,而园内则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
·石劫:卖石头也能发财
民国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溥仪时期的档案留下了不少无奈的记录:“军人押车每日10余大车拉运园中太湖石。”实际上,拆卖的情况远比档案中记载的严重得多。徐世昌拆走圆明园属鸣春园与镜春园的木材,王怀庆拆毁园中安佑宫大墙及西洋楼石料。从此,圆明园废墟凡能作建筑材料的东西,从地面的方砖、屋瓦、墙砖、石条,及地下的木钉、木桩、铜管道等全被搜罗干净,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后人称此为圆明园火劫之后的“石劫”。
·土劫:在皇家园林开田种稻
至此,圆明园已经过了火劫、木劫和石劫,建筑、林木、砖石皆已荡然无存,还要经过最后的、更为彻底的“土劫”。宣统末年,当地旗人已在园内的宫殿旧址上筑屋,昔日的皇家园林麦垅相望。1940年以后的日寇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奖励开荒。从这时起,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圆明园这处在清初盛世历经150余年苦心经营的湖山之胜,遂面目全非。
雨果曾在《给巴特勒的信》中对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火烧圆明园的暴行进行了批判。
C.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形势图及开放的城市有哪些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1856年,英国借口广东水师在广州黄埔捕捉中国船“亚罗”号上的海盗,派兵进攻广州。法国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在广西西林被杀,亦出兵入侵。1857年,英法组成联军,攻陷广州。
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两国支持下,袭击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佳良、花沙纳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同年,沙皇俄国以武力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瑗珲条约》。1859年6月,英、法、美以进京换约被拒为由,率舰队炮击大沽。提督史荣椿率守军还击,击沉击伤敌舰10艘,毙伤敌军近500人,重伤英舰队司令何伯,史荣椿战死。1860年8月,圆明园遗址英法联军18000人,由北塘登陆,进占天津。9月,清军在北京通州八里桥迎战英法联军失利。清咸丰帝携皇后、懿贵妃等离京逃往承德。10月13日联军从安定门攻入北京。联军发现清军将英法使节团多人虐待至死,遂决定报复中国之野蛮行为,及教训中国皇室以后不得蔑视英国及法国。10月18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抢劫焚毁圆明园(见火烧圆明园)。英法联军在北京城郊抢掠烧杀近50天,京郊皇家园林如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畅春园等均被圆明园1860年付之一炬。清廷派奕欣为全权大臣议和,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联军洗劫和烧毁了圆明园和静宜园。圆明园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对此给予强烈谴责,称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
11月,沙俄又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中国赔偿巨额赔款,丧失大片领土主权。
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因其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而得名,亦称英法联军之役。
第一次大沽口战役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1860)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国公使率舰陆续来到大沽口外,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六日内指派全权大臣谈判。俄、美的照会还表示愿意充当“调停人”。咸丰帝一面命令清军在天津、大沽设防,一面派直隶总督谭廷襄为钦差大臣,前往大沽交涉,并把希望寄托在俄、美公使的所谓“调停”上。英、法侵略者并无谈判诚意,只是以此拖延,加紧军事准备。5月20日英法联军炮轰大沽炮台,驻守各炮台的清军奋起还击,与敌鏖战。但谭廷襄等毫无斗志,弃守逃亡,加以炮台设施陈陋,孤立无援,大沽失陷。26日,英法联军溯白河而上,侵入天津城郊,并扬言要进攻北京。6月13日,清政府慌忙另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赶往天津议和。桂良等在英法侵略者威逼恫吓下,分别与俄、英、法、美签订《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共五十六款,附约一款;中法《天津条约》共四十二款,附约六款。主要内容是:①公使常驻北京;②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③外籍传教士得以入内地自由传教;④外人得以入内地游历、通商;⑤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⑥修改税则,减轻商船吨税;⑦对英赔款银四百万两,对法赔款银二百万两。此外,俄、美公使还利用“调停人”身份,以狡诈手段,分别于6月13日、18日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天津条约》十二款、中美《天津条约》三十款,攫取了除赔款外与英、法所得几乎一样的侵略特权。中俄《天津条约》第九款还特别规定,两国派员查勘“以前未经定明边界”,“务将边界清理补入此次和约之内”,以便日后解决,从而为沙俄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埋下了伏笔。《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撤离天津,沿海陆续南下。咸丰帝对条约内容感到忧恐,令桂良等在上海与英、法代表谈判通商章程时,交涉修改《天津条约》,取消公使驻京、内地游历、内江通商等条款,并设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换约。11月,桂良等与英、法、美代表分别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鸦片贸易合法化;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照时价百抽五征税;洋货运销内地,只纳2.5%子口税,免征一切内地税;聘用英国人帮办海关税务。但是,英、法不容修改《天津条约》的各项条款,并坚持要在北京换约。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英、法政府远不满足从《天津条约》攫取的种种特权,蓄意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1859年6月,在拒绝桂良提出的在沪换约的建议后,英国公使普鲁斯、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和美国公使华若翰
各率一支舰队到达大沽口外,企图以武力威慑清政府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清政府以大沽设防,命直隶总督恒福照会英、法公使,指定他们由北塘登陆,经天津去北京换约,随员不得超过二十人,并不得携带武器。英、法公使断然拒绝清政府的安排,坚持以舰队经大沽口溯白河进京。大沽一带防务,自1858年英、法舰队撤走后,清政府即命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负责。6月25日,英海军司令贺布亲率12艘军舰从拦江沙开往海口,下午3时贺布下令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清军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英勇抵抗,发炮反击,战斗异常激烈。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身先士卒,先后阵亡。由于清军火力充分,战术得当,英法联军惨遭失败,损失多艘舰艇,死伤四百多人,英舰队司令贺布也受重伤。这也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唯一—次的胜利。
同年8月,美国公使华若翰伪装友好,由北塘进京,返回北塘时与直隶总督恒福互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在此之前,俄国代表已在北京换约。
天津沦陷到进军北京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进攻大沽惨败的消息传到欧洲,英、法统治阶级内部一片战争喧嚣,叫嚷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占领京城”。1860年2月,英、法帝国主义当局分别再度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代表,率领英军一万五千余人,法军约七千人,扩大侵华战争。4月,英法联军占领舟山。5、6月,英侵略军占大连湾,法侵略军占烟台,封锁渤海湾,并以此作为进攻大沽口的前进基地。俄国公使伊格纳季耶夫和美国公使华若翰也于7月赶到渤海湾,再次以“调停人”为名,配合英、法侵华战争。清政府在大沽战役获胜后,幻想就此与英、法帝国主义罢兵言和。当英、法军舰逼临大沽海口时,咸丰帝还谕示僧格林沁、恒福不可“仍存先战后和”之意,以免“兵连祸结,迄无了期”,“总须以抚局为要”,并派恒福与英、法使者谈判。前敌统帅僧格林沁则以为敌军不善陆战,因而专守大沽,尽弃北塘防务,给敌以可乘之机。伊格纳季耶夫为英、法提供了北塘未设防的情报。
详细经过
8月1日,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没有遇到任何抵抗。14日,攻陷塘沽,水陆协同进攻大沽北岸炮台。守台清军在直隶提督乐善指挥下,英勇抗击。但清政府本无抗战决心,咸丰帝命令僧格林沁离营撤退。清军遂逃离大沽,经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通县)。8月21日,大沽失陷。侵略军长驱直入,24日占领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议和。英、法提出,除须全部接受《天津条约》外,还要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增加赔款以《北京条约》中国割让予英国的九龙半岛部份及各带兵千人进京换约。清政府予以拒绝,谈判破裂。侵略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清政府再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取代桂良,到通州南张家湾议和。由于双方争执不下,谈判再次破裂,并掳去英国派往负责洽谈停火之谈判代表巴夏礼和士兵等39人。
9月18日,英法侵略军攻陷通州。21日,清军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展开激战,统帅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清军全军覆没。9月22日咸丰帝等则以北狩为名逃奔热河避暑山庄。侵略军一路烧杀抢掠,在清廷长期经营的圆明园大肆抢掠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并将园内建筑彻底地付之一炬。
10月24日、25日,英法联军以焚毁紫禁城作为威胁,迫使恭亲王奕分别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不平等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中英、中法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
①开天津为商埠;②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③割让九龙司给英国;④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资产,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增加:“法国传教士可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⑤赔偿英、法所谓的军费各增至八百万两,恤金英国五十万两,法国二十万两。
编辑本段
俄国渔利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趁英法联军进攻广州,俄国公使普提雅廷与清政府谈判边界问题。1858年5月,俄国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乘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之际,以武力强迫清廷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中国割让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予俄国,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作中俄共管。另一方面,俄国伺机介入调停,普提雅廷先于英法美三国与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天津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即《中俄续增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沙俄利用英法侵华联军攻占北京的军事压力,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由清钦差大臣奕与俄国驻华公使伊格那提也夫在北京签订。共十五款。主要内容为:(1)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划归俄国;(2)规定中俄西段疆界,自沙宾达巴哈起经斋桑卓尔、特穆尔图卓尔(今伊塞克湖)至浩罕边界,“顺山岭、大河之流及现在中国常驻卡伦等处”为界,根据这一规定,于1864年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卓尔南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给俄国;(3)开放喀什噶尔(今喀什市)为商埠;(4)俄国在库伦(今外蒙古乌兰巴托)、喀什噶尔设立领事官。
1860年11月,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开始撤离北京。俄国新任驻华公使伊格那季耶夫以“调停有功”为由,提出了新的领土要求。14日,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同时,俄国还将由其提出的中俄西部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把历来属于中国的山河湖泊和设在中国境内的卡伦指为分界标志,为更多地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约。根据1864年,俄国强迫清政府订立《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土地。
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编辑本段
影响
1、政治上,它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丧失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俄北京条约还为沙皇俄罗斯更多地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件。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2、经1861年法国颁发的奖章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使中国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性冲击。
3、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及允许外国人前往内地传教,都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4、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
5、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占领京城,火烧圆明园,对中国文化和心理都造成了沉重打击,地主阶级分化,部分满清统治者痛定思痛,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从而开始了“洋务运动”,迎来了回光返照的同治中兴。
6、丧失大片领土。割让给英国的九龙半岛只是弹丸之地,而割让给沙俄的领土则前后达150万平方公里之巨,奠定了后来中华民国的版图基础。
7、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腾出手来镇压太平天国,勉强维持了其统治。《北京条约》刚一签字,英、法、俄等公使就立即表示,只要清政府认真“履行条约”,就可以得到“任何援助”。1861年1月,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62年1月,清政府对太平天国事件确立了“借师助剿”的方针,引用外国军队来帮助其镇压内乱。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政府的统治得以继续维持.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再一次向外国侵略者屈服,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中国在半殖民地道路上陷得更深了。但是,广大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他们在英法联军所到之处,奋起进行保卫祖国的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D.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历史
这个问复题我是这么看的制,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历史主要是经历了清政府的灭亡,也就是辛亥革命之后的话,又经历了袁世凯称帝,然后军阀混战,最后是蒋介石统治的国民政府,在中原大战之后,基本上取得了全国的统治权。在这一段时期是属于既有内部矛盾也有外部矛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民族之间的矛盾,虽然一直存在,但是逐渐让步于中国跟日本这样民族外的矛盾。
之后的话就是从1931年的918事变到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在这一段时期中国一直跟日本进行着局部抗战,在这一段时期是中国抵抗日本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然后的话就是37年到45年的八年抗日战争,这一段时期的话,是民族内的矛盾,像民族之间的矛盾全面让步的过程。国民党跟共产党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
E. 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影响清朝形成了怎样的社会格局
影响
1.丧失的领土和主权增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进而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而沙俄割占中国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使中国领土完整进一步丧失。至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规定,更为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清政府准备了条件。
2.外国侵略势力的深入及扩展。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又增开了天津在内的11处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从大陆漫延至岛屿,从沿海深入到内地。还有对外国人、外国船的特殊规定,使侵略活动更加有恃无恐。
3.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4.社会矛盾更加激化。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及允许外国人前往内地传教,都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社会格局
1.在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集团,开始分化。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同时,中国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是英国与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
因为英法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战争,所以被英国人称为“亚罗号战争”(The Arrow War)。又称“英法联军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战争”(Second Anglo-Chinese War)。同时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即鸦片战争,相对于第二次而言)的延续,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结束。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
1860年10月24日、25日,奕欣分别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资产。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增加:“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八百万两,恤金英国五十万两,法国二十万两。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开始撤离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1858年5月,英法联军侵占大沽炮台,并以进攻北京作为威胁。6月23日,迫使清政府与英、法、俄、美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主要内容:公使进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
外国商船可以自由驶入长江一带通商口岸;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外国传教士可以到内地自由传教;中国对英、法两国赔款600万两白银。
1860年10月,英法侵略军占领北京。侵略者以焚毁皇宫作为威胁,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续增的条款包括: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给英国;准许外国人在中国买卖人口;将已充公的天主教教堂财产发还,法国传教士可以在各省任意租买田地,建造教堂;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F. 为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任没有力图改革
中国有在改革的,只是不彻底。“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就是当时的中国改革。
G.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政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它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丧失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俄北京条约还为沙皇俄罗斯更多地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件。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占领京城,火烧圆明园,对中国文化和心理都造成了沉重打击,地主阶级分化,部分满清统治者痛定思痛,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从而开始了“洋务运动”,迎来了回光返照的同治中兴。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
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腾出手来镇压太平天国,勉强维持了其统治。《北京条约》刚一签字,英、法、俄等公使就立即表示,只要清政府认真“履行条约”,就可以得到“任何援助”。1861年1月,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62年1月,清政府对太平天国事件确立了“借师助剿”的方针,引用外国军队来帮助其镇压内乱。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政府的统治得以继续维持.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再一次向外国侵略者屈服,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中国在半殖民地道路上陷得更深了。但是,广大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他们在英法联军所到之处,奋起进行保卫祖国的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