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抗日战争吃什么
有什么吃什么,甚至饿死 饿得要死的人还会考虑好不好吃么
Ⅱ 战争时期中国人吃什么
当兵打仗的行军粮草自然无法跟当时的官员、富户相比。想来无非是谷类和豆类这专种产量属相对较高、比较便于保存和携带的食物,树立经常提到“埋锅造饭”,烹饪的方法应该就是以煮蒸为主了,四菜一汤是指望不上了。
综上,当时士兵常吃的应该就是粥、米饭、饼(胡饼已经传入中原)这类。以此为基础,当官的吃的略好,比如曹操在军营里一边吃鸡一边琢磨口令;打了败仗或粮草不济就只好见什么吃什么,比如袁绍的士兵在河北啃桑葚…
找到一段纪录:
「《三国志》记载,臧洪被袁绍围困于城内,外援不继,城内粮尽,甚至将老鼠挖出来煮着吃。这时臧洪的主簿找到三斗米,要求与臧洪平分煮粥以渡危难。臧洪说:"我们独食此有何用 "便将米煮成稀粥,与众将士分食。」他们粮尽前啃光了武器上的皮革,除此之外他还把爱妾给将士们吃了…
可见非常时期,什么能吃吃什么。大概如此吧。
Ⅲ 共产党抗战时吃什么
吃饭 树根 馒头 馍馍
Ⅳ 抗日时期中国人民吃得是什么一
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陕甘宁边区粮食以小麦、谷子、糜子为主。据1944年统计,麦类占总耕地面积的23.4%,谷子占22.3%,糜子占13.9%(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第95页)。因此,边区的吃饭以麦面、小米、黄米为主,辅以豆类、荞麦、高粱等杂粮。不同地方的农作物结构不同,农家饭的品种也不同,如神府“农作物所占面积最多的为谷子,其次为荞麦,再其次为黑豆,以下为红绿豆、糜黍、高粱、秋麦等”(张闻天:《神府县兴县农村调查》,第24页)。神府农家饭的种类主要有:黑豆糊糊、炒面、窝窝、散面、稀饭、捞饭、馍、豆面条等(张闻天:《神府县兴县农村调查》,第70~71页)。关中、陇东农作物以小麦、糜子、谷子为主,主食与陕北有所不同,关中分区新宁县民食以小麦为主粮,杂粮为辅(宁县志编委会:《宁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70页)。
抗战时期的边区,农村经济十分贫困,农村的饭食十分简单,基本特点是过节时稍微吃好一点,农忙时吃稠点,农闲时吃稀点。如延安县川口区赵家窑村“每天吃饭二顿或三顿,吃得早,吃三顿,迟只两顿。有面时三五天吃一次,没面时十几天吃一次,一年吃肉的次数不一定,……一年大概吃三五次,过年一定吃”。《延安川口区四乡赵家窑农村调查记》,《解放日报》1942年1月13日。神府县中农家庭只有在正月初一至十五、廿三,二月二等节日吃米窝窝、糕、捞饭、高粱饺子,间有羊肉或猪肉;农忙季节每日3餐,吃稠些;农闲季节每日2餐,吃稀饭。“富裕中农则吃的比中农强些。黑豆糊糊要稠,散面、炒面吃得多,捞饭三四天吃一顿,瓜菜、洋芋吃得少,过年还能吃馍,平常还有炒菜,吃些油。”而“贫农吃得比中农差些,黑豆糊糊要稀,捞饭更少吃,吃瓜菜、洋芋更多。到青黄不接时,还要挨饿”。张闻天:《神府县兴县农村调查》,第72页。从吃的食物来看,边区普通农民的食物以杂粮粗食为主,即使过节和农忙时食物比平时好不了多少,而且很少有细粮和肉食。这说明抗战时期边区普通农民的生活还是很清苦的,许多农民连一般的温饱都很难维持。张闻天调查时,正是边区最困难的时期,也是抗战时期边区农民负担最重的时候,1941年公粮实征占收获量的13.85%,比1940年高出2.2倍;1942年虽降低为11.14%,但仍比1940年以前高出许多(《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6编《财政》,第152页)。因此,边区人民勒紧裤带支援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抗战时期,边区政府采取了一些富民政策,部分农民变成了新富农,他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如延安的“曹守富种庄稼五十垧(1垧约为3亩,下同——笔者注),张作新种庄稼三十垧,两家都兼贩卖牲口,他们过去吃的是高粱、稀米汤,现在已经为白面条、馍馍、干米饭所代替了。端午节全家聚餐,吃着鸡肉酒菜。”(延市通讯:《各阶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解放日报》1943年6月18日)。但在边区乡村能过上这样生活的农家毕竟是极少数。
Ⅳ 抗战国军士兵每天吃啥
一般情况下,米饭+酱菜。但米饭不能满足标准单兵口粮1.4斤/天,只有0.8斤/天(专这个标准与实际数据有属多种不同版本,但大致范围相当)。因此严重影响体力体能,这不仅影响一次战斗能力,更不能适应持续的连续战斗能力。抗战期间我军难敌日军不仅是武器装备质量、火力配置、弹药供给的差异,更是由多种综合原因造成的。
Ⅵ 抗日战争日军吃什么
屎。
Ⅶ 八路军抗战的时候吃什么吃的好么
抗战八年破裂摧毁日军多次扫荡 与日伪军作战3.2万余次毙伤日伪军35鬼子印的\"本身看 晋察冀晋绥冀鲁豫冀热辽山东苏北
Ⅷ 抗战时期:国共日平时伙食都吃些啥
抗战时期:国共日平时伙食都吃些啥?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对于战争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抗战时期,三方军队的后勤都很难得到很好的保障,国军、共军一直没有能够建立现代的后勤系统,日军的系统也很快无法支撑。
以华北方面军作为例子,从1938年2月11日至3月10日,接收了来自日、朝、台湾、东北等地输送的海量物资,用来养活12万日军。庞大的物资在日本、东北、朝鲜、台湾等地聚集,通过广岛、旅顺、台北、高雄等港口送到每个华北方面军士兵的手里。
此时的日军还完全依赖本土或殖民地送来的物资,对搜集当地食品并不热心。1937年12月,京津地区日军把掳获得中国大米主要用于抚恤、赈济地方百姓。不过,依赖后方也有风险,一旦供应中断将十分被动,第二师团荻原支队在山西北部作战就是如此。运输车损坏后,他们只好在主食中夹杂从当地搜集的小米、高粱、粟米、生野菜,辅以搜集的鸡肉、猪肉、砂糖、食盐、豆酱,还要日军飞机空投,勉强撑饱了肚皮。日军下乡扫荡时,最喜欢抓鸡。1941年8月一次扫荡中,日军在北岳区共抓了5万只鸡。以为青岛人回忆:“日本兵爱吃鸡,隔三差五出来四处抓鸡解馋”。
日军很快建立了比扫荡更省力的制度:上贡。华北平原的日军建立据点后,向当地摊派“田赋”和“警备餐”,田赋每年每亩4.3元(伪币);警备餐是大米白面、猪肉牛肉、鸡鸭鱼鹅、蔬菜水果、烟酒茶等。
国军的供应体系远不如日军发达,饮食标准也偏低。
1935年军政部制定了陆军战时供给定量标准:每人每天大米22两或面粉26两(旧制,一斤等于十六两)、罐头肉4两、干菜2两、咸菜2两、食盐3钱、酱油4钱,临时加给烧酒2两或白糖1两。军政部只部分解决运输问题:主食和油、盐依靠兵站采购,副食则靠部队自行购买。
军政部虽然制定了伙食标准,现实中的执行常是炊事班抬出几大米桶饭,士兵蜂拥抢食。老兵对吃饭别有心得,总结为“一碗高、二碗半、三碗鼻子看不见”——第一碗略高过碗边,先给肚子填个底;第二碗只盛一半,倒上热水当粥喝,也有利消化;第三碗要盛到看不见鼻子,再躲到一边慢慢吃。大部分国军只能勉强吃饱主食,但身为天之骄子的空军得到了特别优待,抗战最困难的时刻,飞行员每餐依然可以吃到肉类、鸡蛋和牛奶。
海军的战舰虽然损失殆尽,待遇仍高陆军一筹,主食同样吃八宝米,副食却能做到“荤素兼有,肉食不断”。有些海军军官还不忘吃西餐的派头,每周总有一天用刀叉就餐,虽然食物只是馒头一个、咸鱼一条、豆腐蔬菜各一碟。对普通士兵而言,吃好的唯一标准就是吃肉,但像日本人一样进村抓鸡,很可能被村民告状从而关禁闭甚至枪毙。
八路军本身没有现代化的后勤体系,主要是靠各部自行筹措。这对共产党军队并不是问题——他们有着丰富的自给经验。开始时,八路采用苏区方式:“打土豪分土地”,打汉奸没收财产,以及向敌后的国民党政府征集,走到哪吃到哪,就地筹粮、就地吃饭,没钱了就打个白条。 1940年6月,晋察冀军区要开辟平北根据地,正值青黄不接,阴雨绵绵,搞粮食非常困难。所到之处,百姓只能拿出刚刚成熟的青玉米棒、小土豆、窝瓜蛋,但部队吃了青玉米棒,来年的收成便没有了。为了巩固新区,平北分区政治部主任段苏权,事后筹措了一笔钱给当地,总算还了白条。
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最主要的粮食是小米,重要性堪比货币。晋察冀的政府帐目是以小米或其等同物为单位结算,“小米加步枪”说法不胫而走。根据地经验丰富了,也搞出了制度创新:屯粮。征收爱国公粮,达到了稳定供应。华北八路军每人每月的伙食标准是40~45斤小米,3两油,1.5~3.5元的菜金。但这份标准中没有肉食,实际上,相对于国军和日军,共产党军队没法指望上级拨给,只有各显神通。
Ⅸ 八路军抗战的时候吃什么 吃的好么
抗战期间 毛率领的八路军主要活动在陕北一块 当地少雨 估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 所以吃的都是面食 还有其他的一些作物 在现在看来当然不算好 但是战争年代粮食本来就是珍贵的 所以当时的肯定认为好吃
Ⅹ 抗日战争前人民生活怎样,吃什么
这个问题真不好回答
已经是历史了
不过肯定没有现在好,并不是说她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不好
是因为在那种生产力条件下,也只能那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