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抗日战争时期,南洋华侨的领袖是谁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版家、慈善家、社会活动权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人(今厦门市集美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在新加坡成立,陈嘉庚被推选为主席。他自己带头捐款,还组织各类活动。近1939年一年,南洋华侨就向祖国汇款3.6亿多元,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半期间,共计捐款约15亿元,极大地支援了中国国内的抗日力量。
㈡ 华人华侨与抗日战争人物故事
三千南洋华侨机工血肉筑起抗战生死运输线
文隽永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封锁沿海,广州失守,滞留在香港的2万多吨军火须转从滇缅公路运入,国民政府在昆明、新加坡和缅甸仰光设立办事处,负责把军火物资从香港经新加坡移囤仰光,然后从滇缅公路运入昆明。
有一支来自海外的特殊队伍,主动担任起祖国大西南川黔滇缅印抗战运输任务,为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就是由3000多名来自南洋侨胞组成的“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这是华侨史上一次人员最为集中、组织最为有序、经历最为悲壮、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行动,他们作出的贡献,将永留青史,世代留芳。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抗战胜利66周年之际,2011年4月,记者策划独走渝黔滇缅抗战之路,沿着当年抗战足迹,追寻烽火岁月,缅怀革命将士。
陈嘉庚和南洋华侨机工
抗战中的滇缅公路北起中国昆明,南至缅甸腊戍,全长1146公里,这条刚建好的公路翻越高黎贡山崇山峻岭,横穿怒江、澜沧江和漾濞江急流险滩,地势极为险恶,行车一不小心,跌入深谷就难有生还机会,加上不少地段瘴气肆虐,敌机疯狂滥炸,人们在此行车要闯四道难关:路段险情关;雨水泥泞关;瘴疠威胁关;日机轰炸关,如此恶劣的行车条件,没有熟练技术的驾驶员是无法胜任的。
当时,国内缺此人才,国民政府即向南侨总会呼吁,招募熟练的汽车驾驶员及修车机工回国服务抗日。当时担任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接函后,与诸位侨领立即开会,1939年2月7日,以“南侨筹赈总会”名义发出《征募汽车修机人员回国服务》通告:“本总会顷接祖国电委征募汽车之修理人员及司机人员回国服务,凡吾侨具此技能之一,志愿回国以尽其国民天职者,可向各地华侨筹赈会或分支各会接洽。”南侨总会有关领导侯西反、黄奕欣、刘牡丹、王铁汉等人穿街过巷走乡村,发表演说动员鼓励应募。
第一批应招新加坡32名、马来西亚48名,2月18日农历大年除夕,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在怡和轩俱乐部举行欢送会,华侨机工奔赴祖国抗日战争最前线。
据统计,从1939年2月至9月,由南侨总会组织回国的华侨机工共计3192人,这些华侨机工来自南洋各地,有工程师、教师、经理、店员、医生、工人、党派领袖等,有富家子弟,也有失业者,他们满怀爱国激情,发出“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的誓言,回国投身抗日卫国战争。
南侨机工驾驶员虽然大多是技术熟练,但还是有不少人葬身于黔滇缅深谷之中。1940年,曲江和越南的“咽喉”相继失守,滇缅公路成为运输军用物资入境的惟一通道。日本侵略者为切断这条中国对外惟一的交通大动脉,派出大量飞机对滇缅公路特别是怒江惠通桥和澜沧功果桥进行狂轰滥炸,有数百名骁勇顽强的南侨机工被日机炸死。就在这样险恶的条件下,南侨机工夜以继日,出生入死地进行抗战运输。
南侨机工运输队每月通过滇缅公路运入中国的军用物资达1万吨。从1939年3月至1942年5月,华侨机工们运送了10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他们抢运了45万吨军火物资入境,并在西南运输战线上抢修了上千辆的军、民用车辆。
南侨机工回国参战,为抗日战争作出巨大的贡献,当年3000多名南侨机工参加抗战胜利后,幸存2000余名,1000多人返回南洋、1000余人留居国内,1000余人为祖国的抗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中华民族的无名英雄,海内外炎黄子孙永远没有忘记他们的历史功绩。
1989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滇缅公路的起点---昆明建立一座雄伟庄严的“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2005年9月,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又一座“南洋华侨机工纪念碑”在中缅边境线云南畹町落成。
㈢ 交通部南洋大学的抗日战争
1897年颁布《南洋公学章程》,何嗣焜(梅生)先生任公学总理,延请美国传教士、波士顿大学毕业生福开森(John CFerguson)博士任公学监院。南洋公学创办伊始,既缺乏能够接受新式中高等教育的现成生源,又缺少可从事新式教育的现成师资,故不得不先从举办师范教育与小学教育入手,组建四院:师范院、外院(即附属小学)、中院(相当于中学)、上院(相当于大学)。外院、中院、上院各习四年,三级衔接,依次递升。课程分为“中课”、“西课”两部分。毕业生择学习优异者,资送出洋就学于各国大学。《清史稿·学校》赞誉:“中国教育有系统之组织,此其见端焉。”
1901年,鉴于国家急需经济人才,设经济特科。
1903年,添设高等商务科。
1904年改隶商部。
1905年,学校易名为商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1906年,学校设商务专科与铁路专科,复改隶邮传部,易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1908年设国文科与电机专科。
1909年设航海科,学校逐渐转为以发展理工科为重点。
1910年设西文科。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学生组织义勇军,积极响应上海起义。
1912年,学校归交通部直辖,改名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改铁路专科为土木专科、电机专科为电气机械专科,由三年制改为四年制本科。
1916年,添设四年制铁路管理科,学校初具大学规模。
1919年“五四”运动中,进步师生高举“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大旗,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列。
1921年,学校与唐山工专、北京邮电学院等合并,成立交通大学。交通部任命叶恭绰(誉虎)先生为校长,任命张铸(剑心)先生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主任、凌鸿勋(竹铭)先生为副主任。定4月8日“为交通大学成立纪念日”。
1922年,三校又分立,上海学校改称交通部南洋大学。
1925年,本科毕业生第一次授予学士学位。
1926年,创办工业研究所。
1927年,上海学校改校名为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铁道管理科改称交通管理科。本科第一次招收女学生,设置专职女生指导员一人。
1928年,将原来的三个专科,分别扩充为机械工程学院、电机工程学院与交通管理学院。同年11月,上海学校改隶铁道部,以沪校(上海本部)为总校,唐、平二校为分校,易名铁道部交通大学。
1929年改交通管理学院为铁道管理学院,重建土木工程学院。
1930年,成立科学学院,下设数、理、化三系。原工业研究所扩建并更名为交通大学研究所,下设材料、机械、电机、物理、化学、社会经济、交通、实业经济、统计、管理、编译等组。
1931年,铁道管理学院改称管理学院。自此,五院一所,齐头并进,优势互补,继承和弘扬了“求实学”、“务实业”的优良学风,使学校逐渐成为当时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
抗战至解放时期
1937年,学校划归教育部管辖,改名国立交通大学。将原电机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降格为三个系;原科学院改为理学院;管理学院则停办。同年11月日军占领上海,徐家汇校舍为日寇强占,我校迁入法租界,借震旦大学与中华学艺社部分房屋,继续办学。
1940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交通大学重庆分校(渝校)。暂借重庆小龙坎无线电制造厂部分房屋办学,同时在九龙坡建立校舍,建电机与机械二系。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占领上海租界,不久交大沪校被汪伪政权强行接管,在法国租界坚持办学的大部分师生纷纷内迁渝校。
1942年,教育部令渝校为国立交通大学本部,设土木、电机、机械、航空、管理五系,建成九龙坡校舍。
1943年,增设造船、运输管理、财务管理、工业管理四系及轮船、驾驶两专科,筹建工科(电信)研究所。
1944年,工科研究所首次招收研究生10名。
1945年,渝校在校学生已达1340人,增设电信管理系与电信专科,而轮机与航海两个专修科改为系(四年制)。抗日战争胜利后,渝校师生开始分期分批迁返上海。
1946年5月复员工作顺利完成,渝校1240余名学生回到上海,沪校800余名学生亦全部集中,共同汇合于徐家汇交大校园,恢复校名为国立交通大学,重建工学院(下设土木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航空工程系、造船工程系、工业管理系、电信专修科、轮机专修科、航海专修科以及化学工程系、水利工程系、纺织工程系)、理学院(下设数、理、化三系)、管理学院(下设运输管理系、财务管理系、电信管理系、航业管理系)三院体制。
㈣ 民国时期所说的南洋是指哪
民国时期来所说的南洋是源指东南亚。
南洋是明、清、民国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清朝时期也指自江苏以南的沿海诸地称为“南洋”。
㈤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占领过长沙没有
占领过。
抗日战争时期湖南省沦陷区介绍:
湖南省(68.4%沦陷),全省共辖75个县和一个省辖市。全省面积204771平方公里。抗战期间,有50个县市先后沦陷,只有26个县没有沦陷。
这26个没有沦陷的县城分别是:酃县、临沣县、汝城县、桂东县、芷江县、凤凰县、沅陵县、沪溪县、辰溪县、溆浦县、黔阳县、麻阳县、永顺县、保靖县、龙山县、桑植县、古丈县、靖县、绥宁县、会同县、通道县、乾城县、永绥县、晃县、大庸县和怀化县。
全省沦陷面积为140064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8.4%。湖南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临湘县(1938年11月9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资兴县(1945年6月27日沦陷)。
抗日战争时期长沙发生的重要会战(长沙会战)介绍:
长沙会战是指发生在抗日战争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以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也称为“长沙保卫战”。
长沙三次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正面战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军队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是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军回到原战略态势的战役。
长沙三次会战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华军队,粉碎了日本消灭中国军队主力、“以战迫降”的战略目标,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
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作战,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地位 。有力地保卫了湖南广大地区和我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稳定了湖南局势,并使之成为支持全国长期抗战的重要基地。
㈥ 昆明西山“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有何来历
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公园内,碑身高9米,碑回座高3米,建于1989年;另有南洋华侨答机工抗日事迹陈列室;在抗日战争中,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3200多名华侨青年机工,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服务团”回国支援抗战,在滇缅公路上抢运军需、维护车辆,有力地支援了抗战,1000余名侨胞为了祖国的抗战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碑文如下:三千余南洋机工,以自己的生命、鲜血和汗水,在华侨爱国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也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㈦ 二战时新加坡是怎样被日本占领的
(新加坡)抗日战争,是指在1940年代由于日本入侵新加坡而导致的新加坡人民抵抗日本的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1941年底,日本攻占马来亚後,开始准备入侵新加坡。新加坡当时和马来亚等东南亚国家一样,也是英国的殖民地,驻有英国军队,不过新加坡当地居民以华人华侨为主。面对日本的即将入侵,新加坡华人积极开展准备活动。一些华人组织的“华侨抗日义勇军”成立后,正式成员人数达到数千,包括党员、工人、学生在内的新加坡各地人民。12月30日,新加坡华侨的各派人士成立了“新加坡华侨抗敌后援会”,对“华侨抗日义勇军”的抗日行动进行资助。1942年2月1日,日本开始进攻新加坡。英军总司令部总司令珀西瓦尔随后宣布新加坡攻防战开始,并决定防守前线,驻新加坡的英军开始与日军交战。与此同时,2月8日,千余名“华侨抗日义勇军”队员,在“保卫星洲”的口号下,由马来亚共产党党员林江石率领开往前线协助英军作战。在新加坡的很多地方,例如裕廊前线、巴丝班让沿海防线、武吉智马沿海海岸等地,义勇军都与日军展开了大规模的激战,曾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而义勇军队员也有很大伤亡。但英国由于以保卫遭受法西斯同盟德国侵略的本土为主,除1月下旬曾有少量从马来亚退守的援军抵达新加坡外,并没有向驻新加坡的英军提供其它任何实质上的军事援助,造成防守新加坡的力量势单力孤。再加上由于训练和装备等问题,新加坡英军节节败退。在多次败于日军后,英军总司令部决定投降。由于此时“华侨抗日义勇军”仍在继续抗日,英军总司令部在投降后于2月13日下令解散“华侨抗日义勇军”。2月15日,驻新加坡英军总司令珀西瓦尔中将亲自签署投降书,正式将新加坡的主权交给日本,英军则退出新加坡。新加坡被日本占领后,由于新加坡保卫战中“华侨抗日义勇军”坚持抗日,再加上此前新加坡华人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例如新加坡的南洋机工曾在中国接受军事训练,然后派往滇缅路服役,与中国国内机工共同抗日等),日军对新加坡抗日的华人进行了许多报复和整肃,尤其是杀害了许多义勇军队员。新加坡人民的这场轰轰烈烈的保卫战在日本的猛烈攻击下最终失败了,一共坚持了八天。不过,随后一些义勇军成员开始了游击战术,将抗日行动一直持续了下去,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期间,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抗日力量也对新加坡的抗日力量进行过大量援助。日本投降后,新加坡各地展开了庆祝抗日胜利的活动。
㈧ 求一本主角打完抗战去南洋建立南华共和国的小说
小说名字叫铁骨,主角安毅,写的很热血,发展很清晰,是一本很不错的抗战小说
㈨ 抗战危难时刻,南洋华侨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1945年结束的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外敌侵略、争取国家主权的民族自救运动,也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作出重大贡献与牺牲恢宏壮举。在这场举世瞩目的战争中,海外有一股势力以空前规模团结了起来,开展了波澜壮阔救亡运动,为祖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建立了卓著功勋,他们就是南洋华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