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古代战争案例的艺术性比较~
我认为,按《孙子兵法》的说法,能称得上是艺术的战役应该有以下特征:
(1).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2).胜者先胜而后求战,败者先站而后求战。
(3).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
先说火牛阵,后世还有很多用火牛阵甚至火象阵的,但很多都失败了,说明这根本不是这场战役胜利的本质。真正精彩的是田单让燕王调走乐毅的心理战,正是在这个大前提下,田单才取得了胜利。没有这个前提,田单甚至连使用火牛阵的条件都不具备。
韩信的战例是非常的精彩,但是以今天的角度,我们无法判断韩信在背水一战这样的作战中是否做到了第二和第三点,因为今天的我们根本无法了解韩信手下士兵的情况,谁知道韩信后来的说辞不是时过境迁的解释呢?他根据什么情况判断,敌军就是会全军尽出,一个不留,留下一座空城?如果能有史料证明,韩信战前可以保证这几点,那这仗就是真的精彩了。
项羽的两个大战只是在战术,阵型,以及练兵上对冷兵器时代有指导意义。这个我就不多说了。
至于官渡和赤壁,我之前做过相关对比。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以下链接:
http://..com/question/200120289.html?an=0&si=1
另外要补充的一点是,“东风”是个随机事件。以现在的天气预报技术尚且不能做长时间精确预报,为什么那时候就能呢?这不符合原则二。所以赤壁实际上也不是很精彩,因为它将胜利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小概率事件上。
古今中外真正精彩的战例首推“霸王行动”,也就是诺曼底登陆。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系统工程。
㈡ 什么是《战争艺术》
《战争艺术》是资来产阶级军事理论自著作。瑞士军事理论家安东·亨利·约米尼著。全书分7章47节,约17.5万余字。作者认为,战争艺术包括5种纯军事方面的学问和外交与战争的关系,共6个部分:即政略、战略、大战术、阵中勤务学、工程学、小战术。战略就是一种艺术,能够把全军的最大部分兵力,集中在作战地区的决定点上。战术就是在决定点上使用兵力的艺术。
他还认为,作为高级将领,不可不懂得外交与战争的关系,它直接影响到战争的发生与指导。此外,还论及了士气、地形、战斗部署和兵种使用等对战争胜负的影响。本书对了解资产阶级军事理论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引自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世界军事网络之作战谋略》
㈢ 战争艺术体现在现代战争的哪些方面
战争法——现代战争艺术的亮点
战争创造了两个东西:一个是战争艺术,一个是战争法。
战争艺术,用毛泽东的话来说,是指挥员在战争的大海中使自己有步骤地到达彼岸的“游泳术”。不论战争艺术怎样发展,它追求的目标始终是两个字:胜利。
战争法和战争艺术不同,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是战场上的胜负,而是减轻战争灾难、满足战争中的人道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它禁止和限制超出“军事需要”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方法,要求对战争受难者给予保护和救助。
战争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战争形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地域战争规范、近代国际战争法和现代武装冲突法。战争法把作为流血政治的战争与强盗的烧、杀、掳、掠区别开来,把“兵”和“匪”区别开来。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奥金莱克的部队俘获德军将领的冯·雷文斯坦。奥金莱克把他送进俘虏营之前,在办公室接见了他,同他握了手,还表扬他和他率领的师作战很有“骑士精神”。他所谓的“骑士精神”,是指冯·雷文斯坦比较遵守战争法。
在西方,战争法一直是被排除在战争艺术之外的。古代西方人认为,在兵器的碰撞声中,法律是沉默的。克劳塞维茨的传世杰作《战争论》,就主张战争在“理论上讲它没有任何约束”。若米尼,这个被恩格斯称为军事方面“全世界公认的权威人士”,他对战争艺术的研究,分为战争政策、战略、大战术、战争勤务、工程技术和基础战术六个方面,没有只字片语提到战争法。
中国兵学文化和西方传统不同。中国的兵法,讲战争艺术,是把战争规则包括在内的。《司马法》、《尉缭子》、《六韬》这些兵书里的有些规定,甚至和现代战争法的一些规定相同。《司马法》以“仁本第一”开篇,讲政治和战争,都以仁爱为根本,不仅要爱本国的民众,还要兼爱敌国的民众;《尉缭子·武议第八》说,用兵不要杀害无辜的人民,杀害人家的父兄,掠夺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兵不血刃,反而会得到拥护;等等。
打起仗来,只讲战争法,不懂战争艺术,必败无疑。宋襄公是这方面的一面镜子。但无视战争法,只讲战争艺术,就能打赢吗?丘吉尔分析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原因说:导致德国垮台的原因,是德国犯了两桩历史大错:入侵比利时和无限制潜艇战。在大战的头一年,德国若非入侵比利时把英国引入战争,本可以在一年内轻易地打败法国和俄国;在大战的最后一年,若非恢复实施无限制潜艇战,也没有力量能否定胜利属于德国。入侵比利时违反了中立法,无限制潜艇战违反了海战法。这两桩大错,都缘于无视战争法,而每一桩错误都直接导致了其失败。
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鉴于短时间内爆发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惨不堪言的苦难,一方面在《联合国宪章》中取缔了国家的战争权,禁止国家在国际关系上使用武力,另一方面,通过签订一系列规范作战手段和方法的条约,形成了现代战争法体系。近年来随着战争的信息化和战场的透明化,战争法已经成为指导战争不能回避的重大因素,在战争中巧妙地运用战争法,已经成为现代战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它的一个亮点。
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一场在战争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战争,有人认为它宣告了旧的战争时代结束、新的战争时代——现代战争或信息化战争时代的来临。在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都运用战争法来争取政治主动和军事优势,运用战争法从政治上、军事上限制和打击对方。美国在战前利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促成安理会授权,把对伊动武合法化;又以保护平民的日内瓦公约为武器,化解伊拉克设置的“人质盾牌”,为军事打击扫清了障碍。战争中,它说服以色列在伊拉克的导弹攻击面前放弃使用自卫权,保证了其他阿拉伯国家参与的反伊同盟的团结和统一;精心适用这场战争的条约法和习惯法,制约和丑化对方,自身却在“合法”的大帽子下,超出安理会授权实施军事行动。战胜后,又及时策动安理会通过制裁伊拉克的新决议,以法律的形式巩固和扩大胜利成果。事实证明,在决策过程中,战争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海湾战争以后的几次重大局部战争,交战双方都更努力地把“斗力”和“斗法”紧密结合起来。
科索沃战争,双方除了在战争指导上,运用战争法实施军事对抗、舆论压制和心理攻击之外,还迅速动用国际司法程序。战争暴发5天以后,南联盟就把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十国告上国际法庭,要求国际法庭命令其立即停止空袭,赔偿南联盟的损失。作为回应,南联盟总统米洛什维奇和其他4位领导人,被前南国际刑事法庭正式指控犯有反人道罪和违犯战争法罪。南联盟在米氏被控4天之后,通知德国,接受北约的和平条件,要求北约停止空袭。
伊拉克战争,双方除战前围绕使用武力的合法性展开较量、战中利用交战规则限制和打击对方之外,美国还有两项“创新”:一项是为了防止布什和其他高官因发动战争在比利时遭起诉,胁迫比利时修改了“万国管辖权法”;另一项是占领伊拉克以后,通过外交努力,促使安理会通过决议,“确认(美、英)两国作为统一指挥下的占领国(‘管理当局’),根据适用国际法,负有特定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这样,轻而易举地就把对伊拉克的占领合法化了。
战争中运用战争法,就是“以法为兵”,即运用战争法求得己方政治与道义的主动和优势,获取军事行动最大空间和自由,同时最大限度地挤压敌方政治上、道义上和军事上的活动空间,剥夺其军事行动的自由。不过,“以法为兵”是要以“依法用兵”为基础的。离开了“依法用兵”,“以法为兵”就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运用战争法配合军事行动推翻萨达姆政权,从技术层面上说,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它自己在发动战争、实施作战、实行占领等方面,离开“依法用兵”甚远,践踏战争法的事件比比皆是、层出不穷。美国深陷伊拉克,并非“美军只会打仗、不会占领”,而与它绕开联合国安理会非法使用武力,在作战和占领过程中违反战争法攻击和枪杀平民、强奸女工、虐待战俘等等相关。布什曾说:美国“最大的错误”就是阿布格里卜监狱丑闻,令全世界感到反感;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在为此付出代价”。
运用战争法,依法用兵、以法为兵,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指导规律,是现代战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谁要想成为成功的现代战争指导者和指挥者,谁就必须掌握这一战争指导规律。(作者:温庆生 西安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㈣ 战争艺术3
Google Play是一个由Google为Android设备开发的在线应用程序商店。一个名为“Play Store”的应用程序会预内载在允许使用Google Play的手机上,容可以让用户去浏览、下载及购买在Google Play上的第三方应用程序。2012年3月7日,Android Market服务与Google Music、Google 图书、Google Play Movie集成,并将其更名为Google Play。但是,这些服务从未进入中国内地。且2016年末也有消息称Google Play将进入中国。
所以你就能运行游戏啦!
㈤ 什么是诱敌深入,这就是战争艺术的最高境界
诱敌深入 ( yòu dí shēn rù )
解 释
诱:引诱。把敌人引进来,使他(她)处于孤立而又不易逃跑的不利地位。
在强敌进攻面前,在战略、战役上有计划地放弃一些地方,引诱敌人进至预定地区予以歼灭的作战方法。这可使敌人增加消耗,疲劳沮丧,分散兵力,发生过失,陷于不利态势;便于自己利用有利条件,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中国古代军事名著《孙子兵法》就有诱歼敌人的论述。如“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公元前 632年城濮之战,晋军“退避三舍”,诱歼楚军;公元前 342年齐魏马陵之战,孙膑“退兵减灶”,诱杀庞涓。这些都是中国古代诱歼敌人的著名战例。1812年法国拿破仑一世进攻俄国时,Μ.И.库图佐夫曾率俄军主动退却,放弃莫斯科,为俄军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普鲁士军事理论家C.P.G.von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向本国腹地退却”的专章里,使用了“诱敌深入”这一术语。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创造性地运用了诱敌深入的方法。1928年,毛泽东、朱德等提出十六字诀的作战原则,就含有诱敌深入的内容。1930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时,明确提出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并在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中运用成功。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执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战略方针中,歼灭了进犯的大量国民党军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解放军诱敌深入作战的主要特点是:①诱敌深入不仅是一般的作战方法,而且是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指导战争的战略决策。②依靠人民战争,实行诱敌深入。在强敌进攻面前,主力兵团伺机向心退却或机动转移,地方兵团和民兵则全面主动出击,广泛开展游击战,陷敌于不利态势,为主力兵团创造和捕捉战机,歼灭进攻之敌造成有利条件。③诱敌深入作战目的是打歼灭战。诱敌是手段,歼敌是目的,一切“走”都是为着打。退却阶段的全部作用和决定关键,在于转入反攻和反攻阶段之能不能取胜。
今后战争,诱敌深入,后发制人,仍可作为弱军对强军作战的一种重要的作战方法。但在什么条件下采取诱敌深入,以及如何实施诱敌深入,将取决于自己的国情、军情和战略方针的需要。
㈥ 中国古代有哪些战役堪称战争的艺术
基本都是以少胜多的战争,比如柏举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彭城之版战、巨鹿之战、淝水之战、虎权牢之战。
其中我认为柏举之战是最经典的战争艺术,主要是这场战役并不是被对方的大部队逼到绝境的反击战,柏举之战是少数人向多数人主动进攻的战役,孙武子简直逆天了,3W军队把20W军队耍的团团转,遛狗一样的遛来遛去,然后找到薄弱的地方,直接穿插,一路打到了对方的都城,几乎就把楚国灭了。
㈦ 《战争艺术》网络游戏 谁能帮我找到这个游戏的资料
战争艺术是一部战棋爱好者无人不晓的不朽杰作,它将允许你参与甚内至创建20世纪以来到现代的任容何一场战争。现在,Matrix Games、Norm Koger以及一个新的制作组将为你带来这部卓越的兵棋游戏——战争艺术III。
战争艺术III是战争艺术系列的下一代产品,它基于回合策略,支持惊心动魄的电子邮件对抗推演。它覆盖了1850-2015年的各个真实战役或是假想战争,从滑铁卢之战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线、西线直至太平洋战场,从朝鲜战争到越南战争,从假象中的中苏冲突到冷战变热的富尔达,从第一次中东战争到第五次中东战争,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从朝韩战争到台海风云,历史一步步地被还原,被假定。游戏设定精确而严肃,专业又不乏趣味,在国外拥有大量的军迷爱好者。游戏比例尺从每一格2.5公里至50公里,时间跨度从一回合半天至一星期。战争艺术3的剧本由70多位专业人员参与设计,涵盖了130多个剧本,同时附带完整的剧本编辑器。
㈧ 中国的古代战争和西方的古代战争有什么不同
一、战争目的区别:
1、中国的战争的目是占领土地,达到改朝换代的目的。因此,必然斩草除根、赶尽杀绝,杀得越多越能使己方掌权。
2、骑士在战场上的争斗是为商业利益,往往不以杀戮对方为目的。杀死对手,就无法做生意了,就损害了自己的商业利益,所以尽量少杀是西方战争的特点。
二、军队骨干的构成上的区别:
1、中国古代上战场的都是征来的泥腿子,很多乱世出名的战将,都是泥腿子或下层小吏出身,以军功卓著博取功名,关羽张飞袁崇焕曾国藩左宗棠都是这样,没听说世家子弟踊跃参军的。
2、在欧洲和国王这个全国最大的领主上阵砍人一样,各个封建领主、骑士往往构成了军队有生力量的核心。
三、战争文化的不同:
中国以战死为荣耀;西方以保全自己为中心。
(8)中国战争艺术扩展阅读
楚汉争霸
楚汉之争是由秦末农民战争直接演变而来的,但性质却截然不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农民战争虽然胜利地推翻了旧的封建王朝,但曾经是农民战争领袖的刘邦和项羽,却不得不走封建统治的老路,遂转变为封建统治权的角逐者。
在这场角逐中,项羽具有强烈的旧贵族意识,不善于用人,不能重建统一王朝。刘邦知人善任,因势利导。终于战胜了项羽,登上了西汉皇帝的宝座,建立了汉朝。
楚汉战争历时4年多,战地之辽阔,规模之巨大,用兵韬略之丰富,前所未有,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楚汉战争最终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㈨ 中国的古代战争和西方的古代战争有什么不同
一、战争规模不同:
1、亚里山大的远征军才3.5万人。西方人打仗的时军队规模很小;诸侯间的交战一般就几百上千人的规模,骑士间的交战往往通过个人间的决斗来解决。
2、中国军队远远超过欧洲。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推翻纣王,双方兵力分别达8万和17[或70万]。公元前225年,秦王派兵20万入侵楚国失败而归;公元前224年,秦王又派兵60万入侵楚国,第二年终于灭楚国。在这里可看到人多势众的作用。秦始皇守五岭用兵50万,防匈奴30万人,修长成50万,造阿房宫秦皇陵的130万人(其中受宫刑者达70多万人)。以至于“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汉书、严安传》)。
二、战争目的不同:
1、骑士在战场上的争斗往往不以杀戮对方为目的,更多以商业利益为目的。杀死对手,就无法做生意了,就损害了自己的商业利益。所以,尽量少杀是西方战争的特点。
在廷切布雷(1106年)之役,英王亨利一世的300名贵族打败了亨利一世之兄的所有诺曼底骑士,400个骑士被捕,但亨利的骑士却没有一个阵亡。维泰利描述 (1119年)之战,报告说:“900个武士中,只有3个被杀死”。布汶之役是中古流血最多,最富决定性的一场战役,1500个骑士中,只有170个丧生。
这主要是骑士间的默契与规约均要求善待俘虏及索取合理的赎金额。通常俘虏以信誉保证于一定日期缴给赎金后即被释回,很少有骑士会破坏这种誓约。有史载英法战争时在克里西及普瓦泰被俘的法国骑士,与英国之俘掳者自由而舒适的生活在一起,并与他们的主人分享餐宴及运动,直到被赎回为止。这种以金钱赎俘的方式,甚至连国王也如此。
2、中国的战争的目的不是商业利益,而是占领土地,达到改朝换代的目的。因此,必然斩草除根、赶尽杀绝,杀得越多越能使己方掌权。
《汉书》记载王莽篡汉时将反对他的刘信、翟义、赵明、霍鸿等人及其亲属全部“坑杀”,但该书所载的王莽关于诛杀这些人的诏书中,明明白白地写着是要将这些人的尸体堆土,筑为“方六丈,高六尺”的京观,上面再树6尺高的旗杆,写上“反虏逆贼鲸鲵”。可见“坑”或京观、武军实际是一回事,都是指将尸体堆积封土。
三、战争动员程度不同:
1、中世纪欧洲无常备军,打仗是临时召集军队,打仗的主要是中上层的贵族骑士,平民一般不参加军队。
2、中国军队特别多。由于中国人吃粮食、粮食的保存期比较长,不容易腐化,能养很多的军队。军队规模大,打起仗来必然死得人多。加上用人海战术围城,粮食很快消耗完,经常发生大规模人吃人的现象。打仗时,很多中国人躲到城里,结果还是被相互吃掉了,留在乡里的人被攻城军吃了,躲到深山老林好些,可见“苛政猛于虎”。
四、战争文化不同:
西方以保全自己为中心;
中国以战死为荣耀。
五、在战争艺术上:
西方国家显得极为呆板,遵守教条;中国的相对开放,多样化。
㈩ 分析《三国演义》战争艺术
作为三国历史艺术再现的《三国演义》,和广为人知的《孙子兵法》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瑰宝。《孙子兵法》从理论上阐述了战争谋略、战法决策、用人之道等问题,《三国演义》则把有关的见解寓于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动人的故事情节之中。小说不但写出了战争的紧张壮烈,血与火的拼杀,而且在金戈铁马的争斗中,还写出了饮酒赋诗、山林贤士聚会等富有抒情意味的场景,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军事人物形象。因此,《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能使读者获得多方面的审美享受。
一、《三国演义》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和谐美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作者罗贯中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等史料,对元代《三国志平话》和流传在民间的“三国故事”加以艺术的再创造而成的,是民间创作和作家创作相结合的产物。关于罗贯中,目前所知甚少。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或谓无名氏作)、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等记载,他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多才多艺,写过词曲、杂剧,尤以小说成就最大。除代表作《三国志演义》外,还著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等。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还著录了他所作的三部杂剧作品,今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以赵匡胤、赵普为中心,歌颂了贤君明相,与《三国》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
《三国演义》叙写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朝统一期间近百年的历史故事。作者以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发展及结束为基本线索,广泛描写了当时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矛盾斗争,塑造了众多的军事家、政治家的形象,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历史面貌。小说中描绘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合乎历史真实的,但《三国演义》不是历史书,而是一部文学作品,它在对历史事件选择、加工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艺术想象来塑造人物和编述故事情节。那些闪烁着艺术光辉的典型人物,如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曹操、周瑜等,都已家喻户晓;作品中像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脍炙人口的故事,老幼皆知,广为流传。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把历史演义小说推到了最高峰,对后世历史小说的创作,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也给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数百年来,对社会生活产生着多方面的作用。清代文人魏裔介在《三国问答序》一书中所说:“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应当说,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成功,显示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和谐美,
二、《三国演义》塑造艺术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美
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中既注意了历史真实的原貌,又不受历史人物、事件的限制,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加以合理的想象和加工,使情节丰富,人物更典型,形象更鲜明,个性更突出。作者在安排人物的出场,在刻画人物的细节描写和在政治、军事斗争中表现人物的个性上都有创造和独到特色。可以说,这部小说的创作成功,首先是在人物塑造上有着惊人的成就。
罗贯中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着重写人,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通过战争的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其遵循的创作原则,就是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突出某一个方面,加以夸大,用对比方法,使得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比如刻画曹操的奸雄形象,就是把民间有关曹操奸诈的各种传说集中起来,使其一举一动都露出一副奸诈相;而描绘诸葛亮的智慧,则是把他置身于军事斗争的前哨,凭借其惊人的预见性与周密的运筹,挫败敌人,显示出他非凡的智谋;作家主题歌颂正统,刘备就成为仁义的化身,而曹操则成为历史上奸雄的代表。
正因为如此,鲁迅批评《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这几成定论。其实罗贯中在人物塑造方面并非黑白分明一面倒,殊不见孔明料事如神,却误用马谡,坐失街亭;曹操虽奸诈险恶,但也慧眼识英雄;关羽忠义勇俱全,然而刚愎自用,而招致失败。可见,《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或有忠奸分明的主观意图,但艺术形象仍具有鲜明的个性美。罗贯中塑造人物形象,不是贴标签,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示出来的。小说写了大约四百多个人物,主要人物如诸葛亮的多谋善断、曹操雄才大略、刘备的仁德宽厚、关羽的大义大勇、张飞的莽撞勇敢、赵云侠肝义胆、孙权的任人唯贤、周瑜英俊潇洒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形象。
由于《三国演义》在塑造人物形象有着开拓性的审美价值,因而其中的许多故事和人物,也影响着人们审美实践的行为方式。比如刘备、关羽、张飞的结义,就被很多人模仿,至于诸葛亮、关羽、赵云、黄忠、周瑜、黄盖等形象,甚至在某些方面成了后人生活中的榜样。《三国演义》描绘战争场面的多样美。
作为描写战争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成功地描绘了汉末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之间战争的规律,作者着重表现了战争中策略和智慧的斗争,变化多端的战争场面,从而表现出战争的复杂性。
一是表现战争的多样化。小说写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争,展开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场面,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例如空城计;或分伏击战、偷袭战,例如诸葛亮六出祁山;或分阵地战,游击战,例如周瑜火烧曹操大军,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诸种形式的战争在作者笔下千变万化,互不重复,各具特点,表现出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是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的多变性,关键取决于运筹者的智能。指挥员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相连。而对每一次较大战争的描绘,作者都要选择不同的角度,将主将的性格、兵力部署情况、双方力量的对比、战略战术的运用、最终的结果等,无不交代得清清楚楚。例如赤壁之战,是全书描写战争最突出的。这场战争场面宏大,水上、陆地,前线、后方,正面交战、暗中斗智,无不体现出来,其中人物众多,几乎小说中所有重要角色都露了面,但作家创作思路清晰,主要表现的就是以少胜多、以智谋胜骄满、以联合胜孤独的军事战略。
三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同中求异,构思精巧。如同是南征,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诸葛亮南征是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纠纷,稳定后方,以便全力对付势力强大的曹魏;而曹操的南侵则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虽然战争总是在紧张、惊险、激烈的气氛中进行,但有时赋予英雄史诗般的激昂格调,如赤壁之战、七擒孟获;有时则显出从容不迫的安详,比如空城计中诸葛亮专心弹琴、赤壁之战中庞士元挑灯夜读,动中有静,余味无穷。
四、《三国演义》艺术结构的错落美
由于《三国演义》描写战争题材,从围绕大小战争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节去观察,可以理出其结构脉络。郑铁生的《三国演义艺术欣赏》分析其结构,就是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为主线,中间夹杂一些较次要的战役,形成一个战争系统。不少学者以赤壁之战为例:从起因到结束,共计八回,其间包括曹操下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中计,黄盖的苦肉计,孔明草船借箭、借东风、关羽华容道释曹操等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逐一串联而成了大系统。《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兴亡为纵线,以战争的发展和人物的活动为主体,蜀、魏之间有战无和,蜀、吴之间和多于战,吴、魏之间则战多于和。突出了创作主题,形成为严谨的艺术结构,打破了传统章回小说的写法,显示出结构上的错落美。
又由于传统章回小说的结构回合之间需要前后呼应、首尾一贯,因而《三国演义》需要在紧随主线发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以形成统一的小说系统。《三国演义》将长达九十七年的兴亡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由黄巾之乱至赤壁之战为第一阶段;三国鼎立至诸葛亮病逝为第二阶段;此后至晋统一天下为第三阶段。其间穿插以魏、蜀、吴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纷争,把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文臣武将的奇谋险计逐一带出,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具体在处理近百年的历史事件中,从三国故事开始至诸葛亮病逝共五十一年用了一百零四回,而后面的四十六年,时间长度其实几近一半,却只用了十六回来概括历史演变,其结构安排明显不平衡。这是因为罗贯中以蜀汉为正统,前五十年正是蜀汉由无到有、由弱至强,遂能联吴抗曹、三分天下,这诸种辉煌业绩自然值得作家大书特书。然而当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汉形势急转直下,时日无多,面临溃亡,因而描绘篇幅大为缩小。也正因为如此,作家颇费心思的安排主次,在叙述三国人物故事中也有意无意间偏重于蜀、魏君臣方面,对吴国描写是较为粗略。可见作家的结构安排有轻重之分,艺术匠心之独到。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战争艺术所体现的审美价值是多方面的。当今社会,竞争机制全面引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对决策、谋略、用人等竞争环节越来越予以高度的重视。现代学者在对《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战争题材进行文学本体研究之外,还尝试从人才学、管理学、领导艺术和决策理论等方面进行研究,为现代人才学、管理学、领导和决策理论提供形象的历史阐述,以期对每一个参与竞争的人有所启示和裨益,这也是《三国演义》战争艺术引以为重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