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抗日战争中日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
抗日战争可以说是是一场典型跨越时代的遭遇战,其主要的关键,不仅在于双方武器内装备上的巨大差异,更容在于总体国力,举凡经济、社会与文化结构上的差别。当时的日本,已是一个工业化的军事强国,无论是社会组织与国民观念,都已能适应现代化的总体作战。但是当时的中国,却仍在落后与农业化生产的社会结构之下,因此难以发挥总体作战的能力。同时日本对外的作战力量是团结一致的,中国则有着国、共对立以及各地山头的分裂问题。
2. 抗战中中日两国国力对比
怎么比,不管什么方面都比不过日本,除了人口,当时的日本在经过了明治维新后,不管军事,政治经济还是人口的教育 意思都不是当时的能比的。日本所谓的3月灭亡中国也不是说着玩的,因为当时大部分中国人的思想都是麻木的,当时日本低估了中国人反抗侵略的决心,所以才失败了。
军事上面,不说训练反面,就说意识上,日本就比国人强,纵观几次大战,基本上都是那人口在添的(现在GCD所谓的消极抗战,只不过是吃饱了撑着的,你把当时的新si军,ba路军拿上去试试),而日本曾经一个师团把老蒋十几个师团包了饺子(其中就有国民党的一些名将)。
政治上老蒋还想反共,国内这个派那个派多的是,桂系,川系,中央系,东北系,多得是。还有共产党。怎么打。
经济上,即使抗不过美国人,打打东亚还是没问题的。
思想上面,你从日本二战投降,多少军人剖腹就知道了,而国内确实汉奸横行。日本在被美国投下原子弹的时候,如果不是天皇投降,那么日本人还是想和美国人来个玉石俱焚的(感觉日本人这点有点牵强,毕竟老百姓不会都和你去死,虽然武士道横行,但是也非常可贵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有一个道理,不如就是不如,只有发展才能超越,自我陶醉没用的,子弹不认识你。还有说一下,落后就要挨打,忘战必亡。
3. 抗日战争爆发时中日国力之比较的选题原因
在全面抗战的爆发前夕,中日双方无论是国力还是军力的对比,日本方面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日本政府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并发展经济,进而实现其由来已久的“大陆政策”,一方面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的东北;另外一方面大力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国家用于发展军事工业的支出高达70亿日元,各财阀资本也迅速向军事工业方面转化。日本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管制,使整个经济为战争服务。由于经济军事化和对中国东北资源的掠夺,日本比较早地渡过了经济危机。1931年至1937年,日本工业增长的平均速度达9.9%,是资本主义大国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1937年,日本产钢580万吨、生铁239万吨、石油169万吨、水泥611万吨,发电量303万千瓦,工业总产值已经接近60亿美元,占国民经济的80%,已经成为工业强国。但日本也有其弱点,因为他的国土所限,某些资源,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战略物资非常缺乏,比如棉花、橡胶、羊毛以及铅、锌等军工产业所必需的有色金属原料,还有石油和煤等燃料,必须依赖进口。日本军事工业最需要的铁矿,日本自身仅年产45万吨,加上朝鲜的60万吨,也只满足所需的1/6,每年还要从中国、东南亚等处进口数百万吨。
日本为了适应侵略战争的需要,大量增加了军事工业投资。1937年军事工业的投资达22.3亿日元,比1936年增加了2.2倍,占当年工业投资总额的61.7%。其武器装备的生产能力达到了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余辆的水平,造船能力为40余万吨,造舰能力为5万吨。至于步兵轻武器及小口径火炮等的年生产量,完全可以满足进行大规模战争时的年需要量。
“七七”事变前夕,日本陆军有17个常备师团、4个混成旅团、4个骑兵旅团、5个野战重炮兵旅团、3个战车联队(包括坦克、装甲车)、16个飞行联队(54个飞行中队)以及守备队(相当于步兵旅团)等,共38万人左右。日军陆军的编制充实,特种兵数量大,装备较中国军队精良,而且士兵训练有素,受武士道精神灌输,极其顽强。
日本海军当时共有现役舰艇285艘,总排水量115.3万吨,其中包括了航空母舰4艘、战列舰9艘、重巡洋舰12艘。此外还有战列舰2艘、航空母舰2艘正在制造,日本海军实力仅次于英、美,居世界第三位。
日本当时没有独立的空军,航空兵分别属于陆军和海军。陆军共有54个作战飞行中队,其中战斗机中队22个,轻轰炸机中队6个,重轰炸机中队8个,侦察机中队15个,轰炸、侦察混合中队3个。陆军航空兵团共有作战飞机约960架。日本海军陆基和舰载作战飞机共计640架。
日本实行的征兵制度,凡年满17岁至40岁的男子都必须服役。除陆军现役兵38万人以外,尚有预备役兵73.8万人,后备役兵87.9万人、第一补充兵157.9万人、第二补充兵90.5万人,共计448万多人。此外还有第一、第二国民兵役。日本海军的动员情况大致与陆军相同,只是服役年限与陆军不同。日本如果全部动员,陆、海军共可达1000万人。
4. 抗日战争中日兵力对比
抗日战争中日兵力对比:日本遥遥领先中国整整一代。
1、一国的军事实力强弱,归根到底由综合国力,尤其是工业生产能力来决定。
抗战爆发前中日双方的一系列数据对比:日本年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中国13.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中国4万吨;日本年产煤5070万吨,中国2800万吨;日本年产石油169万吨,中国1.31万吨。
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战舰52422吨,而这些现代化武器装备,中国均无自产能力。也就是说,当日本已紧跟世界潮流大踏步迈入机械化军事时代之际,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拿得出手的主战兵器。
2、以双方海军军力对比为例:
“七七事变”前夕,中国海军兵员共约两万五千人,共有66艘舰艇,分为巡洋舰、轻巡洋舰、运输舰、练习舰、鱼雷艇五类,总吨位57608吨。
而截止到1937年6月,日本海军兵员十二万七千人,共有舰艇285艘,总吨位超过115万吨。其中作战军舰约77万吨。
包括航母4艘(近7万吨,总吨位,下同),水上机母舰2艘(约3万吨),战列舰9艘(约27万吨),重型巡洋舰12艘(近10万吨),轻型巡洋舰21艘(近11万吨),驱逐舰102艘(超过12万吨),潜艇59艘(超过7万吨)。
还有练习舰、潜水母舰、布雷舰(艇)、海防舰、炮舰、水雷舰、扫雷舰数十艘,总吨位约13万吨,以及修理舰、运输舰、练习特务舰、测量舰、布雷艇、猎潜艇等配套舰艇。
此外,又有战列舰2艘、航母2艘、轻型巡洋舰4艘、驱逐舰12艘、水上机母舰3艘、水雷舰4艘正在建造。其中2艘战列舰,就是后来名动天下的“大和”“武藏”,每一艘的排水量都在7万吨以上。换言之,日本一艘大型战列舰的排水量,就超过了当时的整个中国海军。
在兵员的训练上,中日同样存在着重大差距。
抗战前,中国士兵大部分是文盲,截至1936年底,中国训练完毕之高中及同等学校的合格预备兵,仅17490人。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候补军官仅880人。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抗战时当过国军排长,他发现基层军官连花名册都点不了,平日多不研究战术,打仗全凭血气之勇。进攻时以密集队形蜂拥蚁附,失利时又鸟奔兽散。
以单兵射击训练论,当时一发子弹的价值在中国相当于七斤半大米,或35个鸡蛋。所以平时训练多数是打空枪,就算物质条件最好的中央军,也不过每兵配发15发子弹作实弹射击,开战后每兵配发20发子弹上战场。
而日军《步兵操典》规定,新兵入伍后,每月用于实弹射击的子弹,步枪不得低于150发,机枪不得低于300发。结果日军每个中队都有三分之一的步枪兵可以达到优秀射手的水平。
至于双方步兵重火器威力的落差,就更不用说了。“七七事变”前,中国75mm以上口径的火炮仅800多门,重炮只有可怜的48门,虽全部从德国进口,但总数连日军同类火炮的零头都不到。
5. 甲午中日战争时中日实力对比是差不多还是差距很大详细一点
其实当时中日实力差不多的,在国力上甚至中国更强。但是由于中国当局的腐败无能、怯敌自败,而日本有蓄谋已久,最终导致了中日战争的失败,恨矣!!!
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有优势,但朝鲜甲申政变之后十年时间,情况就悄然发生了变化。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共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共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72000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日本还出动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
与之相反,慈禧太后一再消减海军军费,为了自己的生日甚至挪用海军买舰船的军费!而官员贪污腐败,挪用公款,甚至为海军造的炮弹中填充沙子!
所以说,中日甲午战争之败,中国不是败在实力上而是败在腐败的清政府手里。当时日本已经倾全国之力来进行这场战争,已经坚持不了多久了,而且中日实力相差并不远,但是由于政府腐败,某些军官畏敌如虎,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实力,种种因素结合致使中国最终被吓倒!!可悲啊。
既然你问了,那么就记住这些人吧。他们有的是应该名垂青史的,有的是应该遗臭万年的!!!
英雄: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陈策、马金叙、聂士成、徐邦道、
败类:慈禧、叶志超、吴敬荣、赵怀业、黄仕林、卫汝成、龚照玙、牛昶昞
上面那些英雄或者顽强抵抗或者壮烈殉国,而那些败类或者为一己之力玩弄国柄,或者临阵怯敌,望风而逃,或者投降苟活。可能所述不全,但请牢牢记住,记住英雄的名字和败类的嘴脸。
6. 抗日战争前中日双方差距究竟多大
中国抗日来战争时任国军参谋总长之自何应钦在《开战之前敌我兵力比较》中,对比“七七事变”中日军力,开战之初,日本兵员总数为448.1万人,其中现役兵、后备役兵、预备役兵为战斗兵,数量199.7万人,补充兵人数248.2万。协助日军的中国“伪军”最多时超过100万(抗战期间“伪军”总人数约210万)。陆军常备师团17个,海军舰艇190万吨位,空军飞机2,700多架。
中国抗日战争开始之初,国军陆军现役兵170多万,补充兵约50万;海军舰艇11万吨位,不足日本十分之一;空军仅有战机305架,各式飞机加起来共600架;75毫米以上之火炮只有800多门,其中重炮只有48门。中国国军兵力最高时达500万人。1937年,中国飞机、大口径火炮、坦克、汽车年产量为零;而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设备能力为年产3万辆)。
7. 求二战期间中日军事力量对比 要详细的
感觉小日本的武器太好了 首先 三八大盖 也就是38步枪 使用的是6.5的子弹 穿透力强悍 当时的汉阳造和中正式都不如三八大盖打得准 也没有三八大盖打得远 飞机就不用说了 零式飞天空
坦克方面日本的不如国民党的德国货 但是国民党的数量有限啊
正面阻击没有把握能和日军对抗 直到美国给予国民党装备了才有能力面对面的对峙 太平洋战争是转折点 日本的军队消耗在太平洋而没得到补充
中华方面苏联对日宣战 关东军迫在眉睫
人数上日本开始有很大的优势 太平洋消耗的士兵不亚于华中战场
虽然后面的自杀式的对美国舰队攻击 对美国的代价很大 但为时已晚 开始就使用自杀式的攻击的话或许改变了太平洋战场 华中战场败局已定 只能玉碎拼搏太平洋战场
楼下的 小口径子弹的穿透力好你不会不知道把 M4的子弹才5.6 还不一样优秀 AK的杀伤力大我承认 但精准度和后坐力不必上上里大好吗 同样是突击步枪
零式的防御是不好 但是机动性好啊 那架飞机给他几枪不出问题的 现在的战斗机被航炮打中一样掉下来 太平洋战争开始那架零式是被空战击落的 就算有也是少数
8. 抗战期间中日军队实力对比如何
日本方面
抗日战争期间,在华日军人数最多时有近200万,协助日军的中国“伪军”最多时超过100万(整个抗战期间“伪军”总人数约为210万)。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死亡的人数约为44万人(日本厚生省1964年调查后统计)(不包括印缅战场上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和美英协同歼灭的约16万日军及苏军在东北消灭的日军。);另一说日军损失48万3708人,而伤者更达193万4820人(中华民国国防部1946年统计)。
国军方面
据中华民国国防部1946年统计,国民政府军作战伤亡322万7926人、病亡42万2479人,总计损失365万0465人;军令部统计自七七事变以来陆军阵亡131万9958人、负伤176万1135人、失踪13万0126人,空军阵亡4321人、负伤347人。
中共方面
中共抗日《部队发展史略》记载:中共抗日部队人员损失共计58万4267人,其中伤29万0467人、亡16万0603人、被俘4万5989人、失踪8万7208人。
早在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就开始扩充军备、整编部队。据统计,归中央管辖的兵工厂,库存有1000万发子弹、正在制造的有2000万发子弹、向国外订购的有3000万发,合计6000万发子弹,可供10个4团制的师一个月三分之二的用量,而各部队自身所存的弹药仅够一个半月。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兵工署统计,仅有子弹5亿发、长江北岸各地库存山野炮弹卜福式山炮弹12万枚、克式野战炮炮弹10万枚,合计21万枚,仅够20个师三个月的用量。
武器方面,国民政府虽然采购了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武器,但在重武器方面十分匮乏。比如号称精锐的德械师,并没有清一色的德械装备。
抗战全面爆发前,装备少量德式武器的20个调整师,比如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全师步枪采用中正式步枪,机枪是自己仿造的捷克式、马克沁重机枪(仿造的叫“二十四式”)。团、营级采用的迫击炮则是仿造法国布朗德的81毫米迫击炮,也就是二十式82毫米迫击炮,其中有极个别团有哈衣哈75毫米步兵炮。
师直属炮兵第87师、第88师采用日造大正六年式75毫米山炮(41式),每个营12门,第36师采用38式野战炮和六年式山炮。战车防御炮只有第87师、第88师各分到1个连6门,第36师则没有。
有部分德械的野战部队只有教导总队,该部队第1、3、5团每个团有一个平射炮连(47毫米平射炮4/6门),一个步兵炮连(德制75毫米步兵炮4/6门),并有4门德制37毫米高射炮,直属炮兵营是德国克虏伯军火工业的子公司,瑞典卜福斯厂制造生产的卜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共计12门。
但这种装备与日军相较还是差距巨大,炮弹远远不如日军充足,同时极度缺乏重炮。据保存在台湾的一份军械司的火炮统计表记载,当时中央直属炮兵旅、团共有如下火炮:
其中克式山炮型号十分陈旧,最远射程只有4300米,远不如日军的41式山炮和94式山炮。38式75毫米野战炮是战前从日本军火商处购买而来,但此时的日军常设师团、3个单位制师团都使用改造38式野战炮,射程远远大于38式。
实力雄厚的日军
相比之下,日军每个师团都有一个野战炮兵联队,其中常设师团炮兵联队是36门75毫米野战炮和12门105毫米榴弹炮,特设师团是36门毫米野战炮/山炮,3单位师团是24门75毫米野战炮和12门105毫米榴弹炮。其中由中国驻屯军改编的第27师团,山炮兵第27联队第2大队管辖新式6/8门96式150毫米榴弹炮,并参加过华北作战、武汉会战等战役。
而日军在华的军直属炮兵(不含关东军)截止到1937年12月底,光野战重炮兵联队就有11个、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2个、独立攻城重炮兵大队2个。
中国军队算上炮兵第8团、第17团和其余地方部队的150毫米榴弹炮,加上炮兵第10团的德制150毫米榴弹炮,共计69门,数量上远远不如日军。而在炮弹数量方面,日军更是远远多于中国军队。
打个比方,中国炮兵第10团每门大炮只有不到200枚炮弹,打完就没有了,需要进口补充。而日军第10军登陆杭州作战时,直属的野战重炮兵第6旅团48门150毫米榴弹炮就有2万枚炮弹。虽然德制150毫米榴弹炮射程远,但火炮少,炮弹更少。加上日军还有射程15公里的105毫米加农炮和射程18公里的150毫米加农炮,又有绝对的制空权。
同时国军重炮少,十分宝贵,对日军炮击基本属于打游击,无法有效压制日军火力,就是把炮团拆开来,每个集团军、军都临时配属一个连或一个排对日军进行炮击,而且每进攻一轮就要换一个炮兵阵地,防止日军炮兵反击和航空兵轰炸。
而日军重炮种类多、数量多,而且炮弹充足,在观测器材、水平上都高于中国军队,更有绝对的空中优势。日军每次重点进攻一个地方,都会加强炮兵力量,例如淞沪会战大场镇战役、台儿庄战役、南昌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桂林保卫战等。
1938年,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几批军火援助(包括160门76.2毫米野战炮、80门115毫米榴弹炮),但随着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的作战消耗,这批军火尤其是山野炮消耗惊人,炮弹更是所剩不多。
到了1939年,在炮兵力量的对抗上,中国军队已经处于绝对劣势。很多军、师已经没有山炮或者野战炮,都是清一色的82毫米迫击炮。而有山炮的军、师数量也不多,炮弹更是极度缺乏。
例如南昌会战,日军为了突破中国军队在修水沿线的第19集团军,特意加强了第101师团、第106师团的炮兵力量。
算上第101师团、第106师团自身的野战炮兵联队,日军进攻修水沿线的共有194门/198门75毫米口径以上大炮,并装备了整整10个基数的炮弹(山野炮每门火炮1个基数300枚、榴弹炮100枚、加农炮70枚)。
而防守修水沿岸的第19集团军共计13个步兵师10万多人,共有迫击炮227门、平射炮13门、75毫米山野炮21门。由此可见,日军拥有75毫米口径以上大炮194门,而国军只有21门,并且没有105毫米重炮,这足以反映中国军队与日军火力上的绝对差距。
到了1940年,中国军队7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越来越少,同时炮弹的存量已经见底。比如1941年的上高会战、1943年的鄂西会战。
按照中国台湾史政编译局编著的《抗日战史》(101卷)的记载,在这两场会战中,中国军队75毫米以上山野榴大炮的炮弹消耗加起来才1000来枚。这与日军每个师团两三天就能消耗千枚75毫米以上口径山野榴炮弹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到了1945年4月的湘西会战,按理说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已经收复滇西失地,打通了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应该有大批美式装备源源不断地运送过来,更何况参加湘西会战的几个军更是蒋介石嫡系军中的嫡系。
但由于之前美式山野榴炮运到国内的比较少,而且绝大部分都在反攻滇西的部队里,因此湘西会战的第4方面军只有为数不多的美械武器。
整个第4方面军只有第73军消耗了美式75毫米山榴炮,而炮弹数量相较之前的会战,确实有所上升。而号称抗战铁军的第74军仅消耗了苏76.2毫米山炮弹,数量上1个月仅仅打了1471枚,和日军比确实少之又少,但对于中国军队来说已经很多了。另两支嫡系部队第18军、第100军几乎没有山野榴炮,可见到了1945年时,中国军队火力上仍处于劣势。
从1937年、1939年、1941年、1945年这几个时间段来看,国军火力上除了反攻滇西和驻印军反攻缅北外,其余战场上的军队从没有超越日军,一直属于绝对劣势。尤其到了1945年,第18军、第74军这样的国军王牌部队,火力上仍然十分薄弱。
参考http://cul.sohu.com/20150815/n418934037.shtml
9. 抗日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实力对比悬殊,为何中国可以打赢
①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专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属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②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③ 国民党有大批能征惯战的将军,在前线的正面战场浴血杀敌,比如万古山大捷,上高会战,长沙会战,台儿庄战役。著名的有薛岳,孙立人,杜聿明,张灵甫,李宗仁,张自忠等等当然少不了敌后战场中共的支持,百团大战经典战例。著名将领有朱德,左权,彭德怀,粟裕等。 ④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10. 抗战爆发时,中日军力对比怎样
这么说吧,10个拿冲锋枪的日本人
冲进1000个拿砖头的中国人里面去了!就是这个道理!再牛逼的冲锋枪也要换子弹,当换子弹的时候
这强大的10个日本鬼子被飞来的1000快砖头砸死了,我大中华是无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