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抗美援朝战争资料(简短)
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卷入朝鲜战争,为援助朝鲜、保卫中国安全而进行的战争。抗美援朝纪念日为10月25日。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犯,保卫中国安全,派出志愿军于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赴朝进行的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继续在军事上援助蒋介石,同时扶持朝鲜、越南等国的反动势力, 建立针对中国的包围圈。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即采取武装干涉政策。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声明,宣布出兵朝鲜,并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从1950年8月27日起,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进行侦察和轰炸扫射。面对这种形势,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同日,联合国安理会在美、英等国的操纵下通过决议,联合国会员国要派兵随从美国军队入朝。1950年9月15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7.5万人在朝鲜西海岸的仁川港登陆。此后,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损失严重,转入战略退却。
10月1日,美伪军越过三八线,随后侵占平壤,并继续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进犯。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0月19日,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分别从安东、长甸河口、辑安等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参战。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派兵干预。同一天,联合国安理会反对美国派兵的提议,要求所有成员国向朝鲜提供“必要的军事援助”。 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再次反对美国提出的建立统一朝鲜半岛各部队联合指挥权的提议。提案。
尽管安理会反对,美国仍迫使欧盟国家派兵。共有19个国家参加了这场战争。 10月8日,朝鲜政府要求中国派遣部队寻求援助。 10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批向朝鲜援助和派遣部队参加了战争。战争持续了两年多。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战意之举。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府,是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1)全面战争走向共和代码扩展阅读:
战争影响
1、国内经济
在朝鲜战争开始之前,中国计划在三到五年内恢复生产。军费开支从1950年预算支出的43%减少到1951年预算支出的30%,总预算的70%用于经济建设。 ,文化,教育,健康和改善人们的生活。
1950年11月15日,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中国财政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金融会议。经中央政府同意,战争期间财政经济的工作准则被确定为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其他国家第三。朝鲜停战谈判开始后,国内经济建设的准备工作进一步突出和加强。 1952年,澄清了“边防,稳定,建设”的政策。
抗美援朝战争直接起到了维护中国国民经济复苏和各项建设事业的作用。对中国而言,我们为和平建设赢得了长期的环境。
2、军事建设
1950年8月26日,周恩来在检查东北边防军工作的国防会议上强调,各军兵种都要有深刻的战争思想,并立即着手拟定三年建设计划。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随即确定了自身的发展规划,开始大规模扩编或改装部队。海军于10月下旬形成了三年发展规划。
1952年1月,根据朝鲜战场的战局发展情况,人民解放军在进行大规模精简整编的基础上,着手拟定新的发展规划。7月,中央和军委批准了总参谋部拟定的1953~1957年五年军事建设计划纲要。到1958年,在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序列中,空军占总员额的12.2%,海军占5.8%,炮兵占4.8%,装甲兵占2.3%。
1951年10月,中苏两国签订协定,确定苏联向中国提供60个步兵师的装备 ,同时提供各种兵器与弹药首先是陆军轻武器与弹药的制造蓝图。
从1950年开始,中国先后从苏联接收和进口各种火炮4000余门,观测指挥器材也初步配套,并新组建了防坦克歼击炮兵师、火箭炮兵师。部队合同作战能力大幅提高,战略战术更加丰富。
『贰』 《走向共和》有那些重大历史事件
重大历史事件有孙中山领导革命党北伐,中间包括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拳乱、庚子后新政、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张勋复辟等历史事件。走向共和这部剧历史背景始于洋务运动终于张勋复辟。
1、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2、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3、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4、义和团又称义和拳、义和团事件、庚子事变,拳匪、拳乱、庚子拳乱等,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这一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5、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走向共和》颠覆了以往教科书和历史剧对这段时期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定义,如慈禧,袁世凯,康有为,李鸿章,孙中山。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审视了这些人物所做出的历史抉择的各中原委,也重新诠释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如维新变法,清政府的君主立宪,孙的共和革命。
这部电视剧1911年之前的戏份,特别是前三十集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对晚晴人物基本上做到了客观还原,每个镜头对白都值得细细品味。不过稍微可惜的是后面十几集加入了一些虚构的人物,情节也有了瑕疵,有虎头蛇尾之嫌。
总体来看,《走向共和》这部戏展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和人物塑造还是基本符合史实的,历史素材运用得不错,但是有些问题值得推敲。
《走向共和》,是一部由中央电视台、北京同道影视节目制作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长沙电视台等联合出品的中国近代史题材电视剧,该剧由张黎执导,盛和煜、张建伟编剧,王冰、吕中、孙淳、马少骅、李光洁等主演。
该剧以史诗般的艺术笔触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华各民族人民推翻帝制、走向共和这一波澜壮阔的艰难历程。该剧于2003年4月12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首播。
这部《走向共和》好的地方就在于,从公众的阅读和观赏方面第一次把李鸿章放到比较客观公正的角度去看。以往只是历史学家才会以公正的角度认识他的,一般的人对他的印象都是负面的。《走向共和》还原了历史的真实状态,没有拔高一个好人,没有贬低一个坏人。
以前接受的教育从来都是把李鸿章、慈禧、袁世凯描写为坏人,而《走向共和》却非常人性化、设身处地地为前人着想了。但是《走向共和》并不是给这些人物进行“平反”,而是告诉人们要善待自己的先人,因为我们也会成为先人。我们不能总用批判的眼光挑剔历史人物身上的问题,应该多看他们的贡献,建立一种同情的理解。
剧情背景为自清朝末期慈禧太后归政光绪皇帝,至民初袁世凯称帝失败约30年间的中国近代历史,包括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拳乱、庚子后新政、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张勋复辟等史事。
慈禧太后要修颐和园风光地过她六十岁生日,李鸿章担心日本扩充海军渐成威胁,想加强北洋水师的实力,设"海防捐",又找洋人借钱,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只得搞了一次令人心酸的演习。
中国与日本进行了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受命签定《马关条约》,在日本遇刺大难不死,虽然为国力争,但从此背着汉奸恶名黯然退出政治舞台。
中国在与日本的“甲午战争”兵败之后,朝廷决定训练新兵,袁世凯由于有勇有谋而取得朝廷重臣荣禄的信任,开始在天津郊外小站练兵,经营政治资本。
签订《马关条约》的国耻激起全国义愤,康有为、梁启超等举子联名“”公车上书“”朝廷,要求维新变法,光绪虽然也想维新自强,慈禧开始也积极给予支持,但后来发觉激进派图谋起兵,便将维新血腥镇压了。
逃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二人在檀香山宣传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驳斥康、梁二人,宣传中国的出路只有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民国才有希望。
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西逃,为了慈禧回銮的议和,清廷不仅赔款,还不得不将一大批被侵略者列为战犯的王公大臣处死。为慈禧安全回銮,袁世凯学西方组建警察,正缺兵少将无人可用的慈禧于是很器重袁世凯。
屡败于洋人丢尽颜面的慈禧太后听说立宪共和可以强国,也派五大臣出国考察,袁世凯和权臣庆王爷通过交易结成联盟,借机推行"新官制",获得更大的权力,军机大臣瞿鸿玑为遏制其权力,发动丁未政潮。庆、袁反击成功,终使首辅被罢,从此独断朝纲。
慈禧太后死后,载沣担任摄政王,罢免袁世凯,亲贵专权,遏压民意。革命党乘机起事,辛亥革命爆发。
朝廷只好又任用袁世凯镇压革命军,袁世凯利用朝廷向革命军讨价还价,又用革命军要挟朝廷,逼隆裕皇太后退位,孙中山为了实现共和理想的大局,将大总统之职让给了袁世凯。
宋教仁遇刺充分暴露了袁世凯的军阀面目,引发二次革命。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再次流亡海外,国会中占多数的国民党议员选举中要罢免袁世凯,袁世凯采用武力威胁手段演出了一场滑稽的闹剧,并且解散国会,清除国民党议员。
对历史有所贡献,但头脑发热的袁世凯被忽悠复辟当皇帝,蔡锷起兵讨袁护法,袁世凯不得人心,众叛亲离,惶惶而死。但随即军阀混战,张勋借机复辟。剧情在孙中山慷慨激昂地为讨伐张勋,反思过去,激励世人的演讲中结束。
『叁』 《走向共和》中皙子,菊人,慰庭等很多人物的简称具体指的谁要全部的,,
皙子是杨度,菊人是徐世昌,慰庭是袁世凯,克强是黄兴,松坡是蔡锷,芝泉是段祺瑞,卓如是梁启超。
(3)全面战争走向共和代码扩展阅读:
剧情背景为自清朝末期慈禧太后归政光绪皇帝,至民初袁世凯称帝失败约30年间的中国近代历史,包括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拳乱、庚子后新政、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张勋复辟等史事。
慈禧太后要修颐和园风光地过她六十岁生日,李鸿章担心日本扩充海军渐成威胁,想加强北洋水师的实力,设"海防捐",又找洋人借钱,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只得搞了一次令人心酸的演习。中国与日本进行了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受命签定《马关条约》,在日本遇刺大难不死,虽然为国力争,但从此背着汉奸恶名黯然退出政治舞台。
中国在与日本的“甲午战争”兵败之后,朝廷决定训练新兵,袁世凯由于有勇有谋而取得朝廷重臣荣禄的信任,开始在天津郊外小站练兵,经营政治资本。
签订《马关条约》的国耻激起全国义愤,康有为、梁启超等举子联名“”公车上书“”朝廷,要求维新变法,光绪虽然也想维新自强,慈禧开始也积极给予支持,但后来发觉激进派图谋起兵,便将维新血腥镇压了。逃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二人在檀香山宣传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驳斥康、梁二人,宣传中国的出路只有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民国才有希望。
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西逃,为了慈禧回銮的议和,清廷不仅赔款,还不得不将一大批被侵略者列为战犯的王公大臣处死。为慈禧安全回銮,袁世凯学西方组建警察,正缺兵少将无人可用的慈禧于是很器重袁世凯。
屡败于洋人丢尽颜面的慈禧太后听说立宪共和可以强国,也派五大臣出国考察,袁世凯和权臣庆王爷通过交易结成联盟,借机推行"新官制",获得更大的权力,军机大臣瞿鸿玑为遏制其权力,发动丁未政潮。庆、袁反击成功,终使首辅被罢,从此独断朝纲。
慈禧太后死后,载沣担任摄政王,罢免袁世凯,亲贵专权,遏压民意。革命党乘机起事,辛亥革命爆发。
朝廷只好又任用袁世凯镇压革命军,袁世凯利用朝廷向革命军讨价还价,又用革命军要挟朝廷,逼隆裕皇太后退位,孙中山为了实现共和理想的大局,将大总统之职让给了袁世凯。
宋教仁遇刺充分暴露了袁世凯的军阀面目,引发二次革命。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再次流亡海外,国会中占多数的国民党议员选举中要罢免袁世凯,袁世凯采用武力威胁手段演出了一场滑稽的闹剧,并且解散国会,清除国民党议员。对历史有所贡献,但头脑发热的袁世凯被忽悠复辟当皇帝,蔡锷起兵讨袁护法,袁世凯不得人心,众叛亲离,惶惶而死。但随即军阀混战,张勋借机复辟。剧情在孙中山慷慨激昂地为讨伐张勋,反思过去,激励世人的演讲中结束 。
『肆』 《走向共和》完整版跟删减版的区别
《走复向共和》没有删减版本,只制有一个版本,共59集每集45分钟。
《走向共和》由中央电视台、北京同道影视节目制作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长沙电视台等联合出品的中国近代史题材电视剧,该剧由张黎执导,盛和煜、张建伟编剧,王冰、吕中、孙淳、马少骅、李光洁、杨猛等主演。
该剧以史诗般的艺术笔触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华各民族人民推翻帝制、走向共和这一波澜壮阔的艰难历程。该剧于2003年4月12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首播。
(4)全面战争走向共和代码扩展阅读
主要剧情: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当中的二三十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对于中国,则是风云变化的几十年。在这当中,中国自二次鸦片战争后,又经历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
其中,中国结束了清朝的统治,走向了民国;新思潮开始传来,旧制度渐渐走向衰退。千疮百孔的中国也正向着更光明的明天前进着。
在这二三十年的历史河流中,留下了许多亦正亦邪的人物,慈禧太后(吕中 饰)、李鸿章(王冰 饰)、袁世凯(孙淳 饰)、孙中山(马少骅 饰)等他们被记载在历史课本里,和中国的历史相挂钩。
『伍』 台词出格禁播十年,收视率创最低记录,《走向共和》为何现在被封为神剧了
前面李鸿章还在给盛宣怀上课,刚刚阐述清楚这句话的意思:“正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画面一转,就到了远在广州的万木草堂,大家还在思索李鸿章的醒世恒言时,康有为突然蹦出来指着远方:“你说得不对!”
当然是李鸿章说得不对啦,他说自己从曾国藩那里学到了一点皮毛,希望自己的手下能够略修己身,德行职守:“一个当权者有了权力,第一要紧的是什么?不是运用权力,也不是滥用权力,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权力欲啊!”这一套理论是从自我约束的角度考虑的,换到康有为的理论中,就变成了道德。也就是说,约束这些官员的并不是法律,而是道德,而是变味的道德:“你说得不对,这不是修身的问题,也不是伦常的问题,不是个人品质问题,也不是好人坏人的问题,一句话,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制度问题!”其实从这时候开始,康有为的主张都是没问题的,李鸿章宣传的是人治,而康有为宣传的是法治,这也算是一种进步。
大清朝还在内斗,日本国内却引发了浩浩荡荡的争论,但这种争论是一边倒的倒向了战争。小村回到日本,先去吃了饭团,并对饭团店老板进行洗脑,营造日本国民对大清朝的仇恨:“如果没有这个梦,你就不配做大日本帝国的国民!”而日本的天皇也在思考怎么对付大清朝,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就在这里,慈禧想着怎么对付自己人,日本人想的是怎么对付大清。明治天皇和福泽喻吉聊天,他们指出了大清朝最大的问题,不是人才的问题,而是制度问题:“即使出现一百个李鸿章那样的人物,也无济于事。”
而在门口等待的大臣们,日本外相说的这句话才是全剧最经典的台词之一,至今仍被各国的政治家们屡试不爽:“国民的共识是太重要了,要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将国民对政府的不满,转移到对清国的仇恨上面去!”这一招太高明了,将会成功激起日本国民对大清朝的仇恨,即使大清朝没有称霸东亚的想法,日本也给你臆想出有这种想法。实际上,甲午中日战争开战之前,之所以明治天皇要大力发展海家,并非因为北洋水师阅兵,而是因为其两次到访日本。
『陆』 走向共和
1、康有为当时是非四品以上官员,无法能够与皇帝见面(电视剧中似有一场“康有为舌战群儒”,并先到军机处,受到李鸿章等人的“审问”)。 袁世凯称帝
2、甲午战争后,孙文曾经想求见李鸿章,并写了一篇文章先呈给李。李鸿章见写的不错就召见他,结果因为他一口广东腔听不下去,孙文于是立志革命。在电视剧当中,孙文向李鸿章宣传革命,时间顺序有错误。 3、片中关于清末新政立宪的桥段中,提到英国当朝的仍是维多利亚女王,实际上维多利亚女王1901年即去世,当时的应该国国王是爱德华七世。 4、1906年预备立宪时提到奕劻过五十大寿,似有重大出入,因为奕劻生于1838年。 5、片中早在小站练兵时,袁世凯即在兵营升旗时奏响清国国歌《巩金瓯》,后来五大臣出访考察宪政时亦在美国主持的欢迎仪式上作为清国国歌奏响,而实际上此曲却是1911年才由清廷作为国歌颁布。 6、片中孙中山曾在夏威夷檀香山经营农场的兄长孙眉处居住很长时间,而实际上孙眉的农场在毛伊岛,不在檀香山。 7、片中袁世凯登基称帝的服饰不是龙袍、冕服,而是民国公民祭天的祭祀服装。是按照祭祀冠服制订的,但袁世凯应该穿十二章大总统级祭服,片中却穿成九章部长级祭服,这一点不如《建党伟业》中袁世凯祭天的衣服来的严谨求实。而且把袁世凯穿的那套祭服说成登基称帝的龙袍,显然违反历史。 康有为和谭嗣同
8、片中于1906年出现光绪帝生母叶赫那拉·婉贞,而实际上,婉贞1896年就已经去世。 9、1912年隆裕太后下诏清室退位时称自己“四十寿辰”,而实际上隆裕出生于1868年。 10、民国以前的片段大部分按《清史稿》拍摄,没有虚构人物,人物在历史上都存在。但民国后出现一些虚构人物,似虎头蛇尾。 11、片中,赵秉钧被毒死在前,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在后。而历史上,二次革命是1913年而赵秉钧于1914年去世。 12、片中,刚毅曾于逃出北京后在西安拜见光绪与慈禧,实际上,刚毅在西逃途中尚未未抵达西安,便于山西侯马病死,时在1900年8月。 13、片中,载沣参与了由良弼组织的宗社党,并且许诺提供军火。但实际上载沣自从辞去摄政王后就不问政事,深居简出。 14、片中,宋案的真相是由虚构的记者田沫找到的,明显的过于轻率。 15、翁将他与李鸿章的私人恩怨派系斗争延伸到国家大事之中,克扣北洋水师军费,最终导致甲午海战失败,这是他人生中不可抹去的污点。
『柒』 走向共和这个怎么样
《走向共和》抄努力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一反传统认知中李鸿章“卖国贼”的形象,在洋务运动、甲午海战以及不平等条约的情节中,李鸿章在清末朝廷利益扭结中辗转,为北洋水师的军费本命,在西方的报道中甚至出现了“李鸿章一人对抗着整个日本”这样的评论。由于北洋军费严重不足,加上舰队指挥问题,甲午战败,北洋舰队覆没。
感觉还是有利于我们认知历史的。
『捌』 走向共和 马三俊是什么人
《走向共和》里,马三俊是李鸿章的贴身护卫。
马三俊在剧中不仅是李鸿章专的贴身护卫,也属可称得上是第一心腹。李鸿章同意袁世凯锻炼新军后,把马三俊也派了过去,一则是对袁世凯不太放心,需要人看住他;二则也是借马三俊来压服淮军旧部,助袁世凯展开工作。
袁世凯练兵小成、稳定局面后,不多时便杀了马三俊。马三俊之死,可以说是淮军淡出历史舞台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8)全面战争走向共和代码扩展阅读
《走向共和》的创作背景:
电视剧《走向共和》确立的就是“找出路”这一贯穿近代史的根本主题,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刻挖掘和全景式展现,描写了像李鸿章、袁世凯、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这样的历史人物,像甲午海战、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样的历史事件。
《走向共和》酝酿策划摄制前后历经3年多的时间,主创人员为《雍正王朝》电视剧的原班人马。编剧由作家盛和煜、张建伟出任,导演是张黎,摄像池小宁,作曲徐沛东。而出演剧中主要人物的演员,王冰饰演李鸿章、吕中饰演慈禧、马少骅饰演孙中山、孙淳饰演袁世凯、韩英群饰演马三俊。
『玖』 走向共和是什么
《走向复共和》以史诗般的艺术制笔触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华民族推翻帝制、走向共和这一波澜壮阔的艰难历程。
该剧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当中的二三十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对于中国,则是风云变化的几十年。在这当中,中国自二次鸦片战争后,又经历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其中,中国结束了清朝的统治,走向了民国;新思潮开始传来,旧制度渐渐走向衰退。千疮百孔的中国也正向着更光明的明天前进着。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