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
客观地评价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1、作为政府军,面对日军的侵略,他们守土有责,不抵抗只能亡国的情况下,在抗战的各个阶段,国军都有顽强抵抗的表现——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如果蒋委员长不抵抗,他顶多就是个大东亚共荣圈支那维持会的会长,还要和汪主席争一争,他是不会干的。
2、从国军的构成来看,国民革命军从来不是一支军令统一、纪律严明的军队。这是国民革命不彻底的历史原因造成的。蒋统一中国的努力大抵上是战争与妥协的产物。所以,在国军里派系林立,所谓中央军、与桂系、川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等地方军阀并存。在中国残酷的内战史上,枪杆子就是政治实力,这就注定了各派武装力量在抵抗战争中各怀鬼胎。我们可以看到,地方军阀在日军危胁自身生存时,要么明哲保身,要么殊死抵抗。而蒋委员长的中央军内部也是派系林立,偏蒋也不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韩复渠为什么成为汉奸?也是与中央军的欺压有关,与蒋的小心眼有关。所以我们在讨论国民党军队抗战中的表现时,不能象中学教科书一样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泛泛而谈。实际上,国军是一支很复杂的军队,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甚至不能称之为现代国家中的国防军,倒类似于唐朝时的节度使时代的军队。事实上,国军中许多英勇抵抗的将领与军队,并非蒋的嫡系。所以,他们的英勇,不能归结于蒋的功劳。如张自忠、西北军和川军等。
3、国军在抗战中的表现的确很多时候表现为无能。象扒花园口黄河大堤、火烧长沙城等乌龙事件,只能是战争史上的无能笑谈,是一个现代国家政府军的耻辱。国军在抗战中表现出来的整体战斗力令人无法恭维。事实上,大部分的伪军就是从原来的政府军中叛变过去的。作为中国当时的最高军事统帅的蒋委员长,难辞其咎。
4、尽管从整体上国军的表现不佳,但他们毕竟承担了正面战场的主要压力。而且不能否认,在国军中也有许多有血性的中国人,有许多有能力的战将,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不得不指出,从军事的角度和战略战术的角度,国军的表现是不成功的。表现为最高指挥部的战略思想并不统一,军令也难以贯彻,组织的几次大会战基本上没有达到战略目的。战争的前期与后期的思路并不统一,蒋在前期对日还抱有一定幻想,在后期在宋的帮助下争取到美援后,才逐渐坚定了抵抗的决心。在军事上,蒋从来不是一个好的统帅。他的军事思想主要表现为与敌人拼消耗、拼时间,被动地与阻击强敌的战略思路;而不是主动的战略打击,还在战争中时刻不忘借刀杀人的小把戏。象足球比赛一样,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弱的一方要战而胜之,只能采取防守反击的战术。但是防守有积极防守和消极防守两种形式。而蒋的“焦土抗战”等基本上是一种消极防守的姿态,导致战略要地一个个失守,只致迁都重庆。值得肯定的是,蒋还是坚持下来了,尽管作为一个并不高明的全国最高军事统帅。但是他的消极防守的战略极大地损害了政府军在国民中的形象。象扒黄河大堤和火烧长沙这样的事件,还有国军的节节败退,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国民的抵抗热情。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军在异国他乡的表现反而比在本土表现更好的原因之一。同时,国军在国外的军队由于是孤军奋战,反而能够团结,军令能够统一,将士能够拼死一战;但是在本土,往往你指望我,我看着你,部队越多越坏事。象衡阳会战,如果不是援军迟迟不到,方先觉又怎会投降?中国人的不团结的确是国民的劣根性,往往把一个中国人逼上绝路,他会殊死反抗,倒是一群中国人,却会四散逃窜。为什么一个日本兵可以赶走一个村的人?因为谁都不愿意牺牲自己去争取胜利,一个跑了大家就一窝风的散了,打死谁算谁倒霉。这也基本上是许多国军的心态。
综上所述,国民党的军队在抗战中的表现是不能统而论之的,不能全算到蒋委员长的身上。他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帅,而且他的军事才能实在有限得很。国军各支力量的表现也参差不齐,实力强弱不等,我们在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功绩的同时,对他们的失败之处也不应该讳言。
7
纵观国共关系史:1924—1927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第一次国民大革命(主要是北伐战争)的蓬勃发展,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为后来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1927—1937年,国共十年内战,造成国家分裂,外敌乘机入侵,给后来中国第二抗战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1937—1945年,国共第二次合作,使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终使中国一越为世界五大国之一;1946—1949年,国共三年内战,使得大陆与台湾分离至今。历史经验证明:国共两党合则国家兴旺;分则民族元气大伤。因此,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必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进一步繁荣昌盛!
抗战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虽有诸多失误,特别是相持阶段时期,随着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的态度,而对共产党则确立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运用一切手段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甚至于后来调动大量军队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并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的发展,由于实际上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以至于出现像豫湘桂那样的大溃败。但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巨大贡献不会因为这些反面因素而被磨灭的。
一、 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党政府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会战,如凇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极大地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忻口、太原会战,中国军民(主要是国民党军队)共毙伤日军2万余人,战绩显著;凇沪会战,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与有优势装备的敌人拼搏,毙伤日军4万多人;随枣会战毙伤日军1.3万余人,日军遗尸5000余具;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伤亡2万余人;第三次长沙会战共毙伤敌5万余人,俘日军139人。如果忽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很显然仅凭中共当时的三四万人来抵御百万日军,那是不可想象的。
二、 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狂妄企图,极大地消耗了日本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长期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延绵数千里的战线上,国民党始终坚持着抗战,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 国民党正面战场支援了中共领导的敌后根据地战场的开辟和发展,为敌后有机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抗战初期自不用说,国民党积极主动抗战吸引了日军主力,无疑是极大地促进了敌后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即使在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虽无多大作为,但数千里战线上的数百万国民党军队的存在,牵制了大量日军,并使敌人受到一定消耗,在客观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坚持和发展,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
四、 国民党中爱国抗战官兵的英雄事迹,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人民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国民党军队中很多人都叛国了,国民党军队的素质也不高,但是绝大多数国民党官兵是爱国的,这点毋庸置疑。“中国军人的楷模”张自忠,西北王冯玉祥,第五战区总司令李宗仁,东北军总司令张学良,哪个不是热血男儿?还有那数不尽的未知名的国民党官兵……
五、 国民党正面战场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中国军队以重大民族牺牲,粉碎了日本法西斯与德国法西斯会师,使得盟军有可能腾出手来集中解决欧洲事件,换来了国际尊重,各国领导人曾先后高度评价过中国战场。因此,美英等国先后放弃了租界等一切在华特权,基本取得了国际关系的平等地位,终止了晚清以来的外交屈辱状况。
六、 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海、沿江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毛主席曾经说过战争之伟力在于人民,但我认为抗日战争胜利之关键在于持久战,而持久战的关键在于工业,特别是军事国防工业。抗战前,中国工业大部分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一-二八事变“后,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工业受到严重威胁。若以上海为中心的工业基地落入敌手,中国将何以持久抗战?凇沪会战历时三个月,内迁仅民营企业一项就达146家,机器材料共14600余万吨,技术工厂250家。武汉会战期间,从武汉迁往内地的厂矿企业达304家,机件重量达5万余吨。从战役本身来说凇沪会战、武汉保卫战都失利了,但就这点而言两次会战的贡献绝不亚于一次大战役的胜利。虽然工厂数量不多,但这些工厂都是民族工业的精华,没有这些工厂中国的持久战将无从谈起,不敢说中国抗战必败,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抗战必将来得更困难、更严峻、更残酷、更持久……
从国民党全党来看,虽有妥协投降的卖国行为,却始终能够坚持抗战;从国民党局部来看虽有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卖国投降,却更有数百万国民党军队在猛烈地打击着可恶的侵略者。因此只能说国民党成分比较复杂,党务没有干好,却并非是一个投降的党,其比晚清政府、北洋政府何止强千百倍。
从整个抗战过程来看,虽然国民党在后期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但国民党的基本利益和本民族的利益总体来说是一致的,因此她始终坚持抗日的方针,没有妥协投降,从而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最值得一提的是,英法美等国绥靖政策甚嚣尘上的时候,国民党有过投降么?抗战初期,英法美非但没有给中国援助,还妄图牺牲中国的利益来保持既得利益,怂恿日本进攻苏联,帮助日本劝降中国。也就是说国民党在如此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仍是坚持抗战的,没有投降。
8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共进行过22次重大战役,歼灭日军100余万,国民党伤亡321万,这是血的数字,铁的贡献,不可抹杀。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曾经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全民族尊敬与纪念的。
英魂常驻,精神永生。15个月(抗战初期)鲜血飞溅,上百万将士的血染沙场,含笑九泉。中国大地是红的,天空是红的,太多的血写就的历史难免悲壮……
⑵ 抗日战争国民党抗战吗
在武汉失守之前,抗战比较积极,而武汉失守之后,则转为消极。
这之中,主要版是保存实力的思想在作权祟。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府一边信心大振,另一方面却更加的‘以拖待变’----西方国家既然已经参战,那日本就注定失败,所以又何必损失自己宝贵的实力?
而在这样的思想下,国军的士气进一步下降。
这样的举动,造成了空前的恶果,在1944年,当全世界的盟军都在不断的胜利中,国军却遭遇了抗战以来最大的失败:豫湘桂会战。
而正是豫湘桂会战的失利,让中国在盟军中的地位大大下降,被人轻视,甚至,间接导致了蒙古的独立。
中国作为四大战胜国之一,却不得不接受蒙古独立的事实,当真是一大笑话。
⑶ 抗日时期国民党是主力吗
在抗战中,国军虽然屡战屡败,但在几次大会战和远征军期间,也打出来几支较为彪悍的部队,他们分别是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整编第七十四军,第十八军。在1946年国民党“军事整编会议”上,上述部队首次被称之为国军的“五大主力”。
“五大主力”也绝非浪得虚名,在抗战中均有上佳表现。
十八军:抗战中,在淞沪罗店与日军展开拉锯战,18军与日军第3师团为争夺这个弹丸之地打了一个月,阵亡数千人,日军也伤亡巨大,血流成河。还有1943年的石牌保卫战中,奉命固守石牌的是十八军11师。11师在孤军奋战的情况下,为保卫陪都的最重要门户,巧妙部署顽强坚守,与日军打起了抗战中规模最大白刃战,战况极其惨烈,但依然坚守到最后,为最终胜利起了关键作用。此役日军损失惨重,死伤2万多。有报纸在报道时曾将其寓为东方之斯大林格勒,虽过分夸张,但是第11师所固守的要塞对于整个会战获得最终胜利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1944年11月,作为嫡系主力,得到了第一批换装美械的待遇,使得战斗力大幅度提升。
整编七十四师:该师的前身是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1946年改编为整编第74师。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军战绩最辉煌的部队,精彩战例不胜枚举;38 年万家岭战役,作为核心主力,给日军重大杀伤,此役首创歼灭日军几乎一个完整师团的佳绩。全军将士浴血苦战,攻得上守得住,居功至伟。其中第51师张灵甫率一支部队奇袭张古山,又坚守数昼夜,为最终的胜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1年参加上高会战,歼敌16000,缴获骏马2800匹,击毙日军少将一名。常德会战中74军57师8000之众面对日11军数万人马,死守常德16天,时值开罗会议期间,57师的英勇奋战极大的提高了国威、军威,给罗斯福总统的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湘西雪峰山会战,几乎全歼日军116师团,消灭日军3万。由蒋中正亲定为军委总预备军。
新编第六军:新6军的骨干班底(或者说前身) 为新编22师,是中国远征军的“中国虎”。在抗战前期,参加了昆仑关大战。1942年参加第一次远征,兵败后退入印度。换装美式装备,在兰姆伽整军经武,刻苦训练,经过一年的整训,练就了丛林战的过硬本领,自此掀开了辉煌的一页。1943年10月参加第二次缅甸战役,向缅北挺进,与新38师(师长孙立人)互相配合,二进野人山,占领胡康河谷,克于邦、下孟 关、攻占瓦鲁班……在整个缅甸反攻战役中,新22师给日军的王牌18师团毁灭性打击,歼灭敌人20000多,一雪野人山兵败的耻辱。在攻占瓦鲁班战斗中突袭18师团司令部,缴获18师团发布作战命令的关防大印,这在 抗战期间绝无仅有。蒋介石的嘉奖电只有三个字;中国虎!)。随着第14师和第50师空运来到缅北反攻的前线,驻印军扩编,以新编22师为核心组成了著名的新六军。随着国府南京光复,新6军成为首批进驻的部队,早于王牌第74军。
新编第一军:该军前身是孙立人为师长的新38师。而这个新38师的前身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税警团。抗战前期参加了松泸会战、蕰藻浜、苏州河以南防御等战斗,全军将士作战十分英勇,给日军重大杀伤。1941年,税警总团改编为新38师,远征缅甸,由孙立人任新38师师长。在仁安羌,新38师用一个团800余人的兵力击退日军33师团4000余人的兵力,解救英军7000余人,这是抗日战争正面战争第一次以少击多的案例。新38师一战惊天下。整个缅旬作战期间,新一军取得无数辉煌的胜利,歼日军达三万多人,是抗日战争期间灭日军最多的作战部队,天下第一军的美名由此而来。
第五军:该军1938年10月在湖南省湘潭县成立,它是国民党组建最早的一支现代化的装甲部队,被誉为“铁马雄师”。抗日战争中,曾血战昆仑,一鸣惊人,也成就了5军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战斗。这一场激战,成功收复昆仑关,并打压了日军第21旅团的嚣张气焰。昆仑关一战,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长中村正雄被击毙,中国宣称毙伤日军5000余人,俘虏100人。5军也付出了15000人伤亡的巨大代价。
⑷ 为什么抗日战争日军的主要对手是国民党
楼上的结论怎么得出的??军事博物馆中对国军战绩的肯定你没看到?
以相当于国军1/5的兵力,不到1/10的补给,消灭了近1/3的日军,击毙最高军官是中将,如果这还叫不积极,那么国军就是投降主义了
⑸ 抗日战争,国民党好像是主力部队。。。。
不是好像来而是就是。抗日战争,国源民党一直是主力部队,只不过战绩太差,有人认为是武器装备落后,但我认为主要是指挥不当和人心不齐所致,因为国民党内部党派林立,军队之间互相观望多,很少与日军战斗到底,近几年的抗日剧中出现很多反映国民党军队抗日的。
⑹ 国民党有抗日么
有,武汉保卫战、上海保卫战、南京保卫战,都很悲壮。
死伤的中国军回人很多,国军坚持到底。答
统计下来,国民政府军作战伤亡322万7926人、病亡42万2479人,总计损失365万0465人;军令部统计自七七事变以来陆军阵亡131万9958人、负伤176万1135人、失踪13万0126人,空军阵亡4321人、负伤347人。
⑺ 国民党为什么参加抗日
国民党也是来中国人,抗日源人人有责,蒋介石如果不抗日,会成为千古罪人。一九三七年十月三日,受命于津浦北段予敌以节节抵抗的德州守军运其昌旅四五八团,在日寇的夹攻之下,与山海关守军一样,据城死战,全团殉国。同月,在歼敌四万余人的山西忻口大战中,郝梦麟军长与刘家祺师长两位将军壮烈牺牲。
一九三八年三月,在津浦县南段为堵击敌军南下的藤县保卫战中,我军守城师长王铭章将军在发出“决以死拼以报国家”的最后电文之后,即于破城后的巷战中,与参谋长赵渭滨将军、邹绍孟将军同时壮烈殉国。同年春,台儿庄大战最激烈时分,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对师长池峰城所言“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的话,足以催人泪下。冯玉祥后来称赞该役说:“……日本人想不到张自忠将军的军队那么听命令,那么勇敢……把日本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一九三九年五月,在随枣会战中,虽然“我方部队久经战斗,无充分补充,本已残破,又缺乏平射炮等武器,对冲击的坦克无法抵御,所幸士气尚盛。士兵据壕死守,即以血肉之躯与敌人坦克相搏斗,官兵的勇者竟攀登敌人的坦克之上,以手榴弹向车里投掷,作战的勇敢与牺牲的壮烈,笔难尽述”。
⑻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是属于什么性质的
中国当时真正被世界各国认同的中央政府,中国的真正代表。在二战前,在与国际交往中甚至争取到了德国(纳粹已执政)对中国的军事援助。二战中(抗日战争),做为国家代表,争取到了美国对中国的军事援助。著名的飞虎队也是援助的国民党政府。
国共在抗日战争中做出的贡献都不可忽视,但蒋介石的记策为抗日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这或许现在大多数人不知道。但是目前我国的某军事大学已经正视这个问题,其教授(解放军上将衔)在中央十台做过“擦边球”的演讲:
国民党军队在蒋介石的命令下组织了著名的四大会战(四大战役):
1淞沪会战(张自忠十九路军全灭,冯玉祥四个师重损,部份部队撤走,结果是上海重工业、商业大部撤出,失败)。
2太原会战(好像是。失败)
3徐州会战(包括台儿庄战役,会战失败)
4武汉会战(失败)
四大会战全部失败,但国军粉碎了日本一个月打通缅甸的计划,而且,做为中国抗日最后胜利的保障,国军一直是用人海战术拖延时间,将上海和武汉的大部重工业、商业、学校(西南联大)迁至川渝贵,在世界各强国先欧洲后亚洲的方针下,中国保存了大部份自给能力。否刚这些设施将像波兰工业一样,成为敌人军工的一部份。
国军根本与日军无法抗衡,这种战略眼光对中国是很重要的。(冯玉祥参加淞沪会战后说:一个师进去,不一会儿只剩一个班出来。可见中国军队与日军的差距。这个是历史原因,或许不能责怪国民党,若是共军,可能也一样)
而共产党当时做为参政党,一直认为这是国军向西南逃跑(逃跑和转移其实就是一样的),对此非常反对。但在解放战争时,共产党进行三大战役,在辽沈战役时共军军事储备全部消耗,只得向苏联请求支持平津战役。但苏联只将日本缴获的部份储备给予共军,自此共产党才意识到工业对军事的支持,在东北原来基础上大量兴建重工业,才支持了剩下国内战争部分。足见蒋介石此举之功过。
⑼ 请问抗日战争时期的力量阶段,听说有段时期国民党是主力,有段时期共
一开始是国军是主力,因为当时全中国也只有国军有实力和鬼子正面交锋了。
后来进版入僵持战后,共产党就权是主力了,因为当时国军不少高级将官被鬼子拉拢过去了(比如汪精卫,他在国民党里的地位比老蒋要高出不少的)使得国军元气大伤。
⑽ 抗日战争时期,以国民党军队为主力取得胜利的是什么战役
台儿庄大捷是复抗日战制争时期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指挥者为李宗仁。在历时半个多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参战部队4.6万人,伤亡失踪7500人。但也取得了重大战果,歼灭日军1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万家岭大捷是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指挥者为薛岳。薛岳率部歼敌10000余人,赢得了正面战场继台儿庄战役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昆仑关战役是中国抗日攻坚战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也是继台儿庄大捷后又一次名震中外的胜利战役,史称“昆仑关大捷”。总指挥为白崇禧,主攻为杜聿明的第5军。这场铁血拼杀沉重打击了日军王牌第五师团,其精锐第21旅团4000余人被击毙,班长以上军官死亡达85%以上,被俘100余人,战机被击落20余架。自抗战以来,中国军队能全歼日军一个精锐旅团,几乎消灭其全部指挥官的尚无第二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