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战争 > 抗日战争中国步兵连编制

抗日战争中国步兵连编制

发布时间:2021-03-04 12:41:11

A. 抗日时期日军的编制

日军的师团分等级,每个等级的人数不固定

一般分甲等乙等丙等丁等。


(1)甲种师团:又称挽马师团,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骑、炮、镏各一联队,共8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


(2)乙种师团:又称驮马师团,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在甲种师团的标准上压缩了骑兵联队,改为大队(个别不设骑兵)。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炮、镏各一联队,共7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4400人。


(3)丙种师团:由混成旅团扩编,辖3个步兵联队,工、炮各一联队,一般有5个联队,加上师团部的非战斗人员约15500人。


(4)丁种师团:也是由混成旅团扩编,只辖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只有大队或

B.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一个连一般有多少人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一个连一般有120人,国军是“三三制”,一个连三个排九个班。

满员建制大约:步兵战斗兵一百余人、机炮班十余人、炊事班十余人、勤务兵、通讯兵、卫生兵、连长副连长排长副排长十余人、总数超过 120 人。

在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统一军队组织名称时,将队改称连。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建军起,就有连一级组织。

连设有连长、政治指导员,建有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支部。初期,主要是步兵连,辖3~4个排,约100~120人。

连编制由若干个排(或班)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营。为基本战术分队。一般在营的编成内遂行任务。直属团以上单位的连称独立连,多担负技术和勤务保障任务。

依任务、装备和编成可分为步兵连(装甲步兵连、摩托化步兵连、机械化步兵连)、坦克连、炮兵连、导弹连、工兵连、通信连、防化连、侦察连、雷达连、电子对抗连、汽车连等。

(2)抗日战争中国步兵连编制扩展阅读

其它国家编制

在世界上,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一些国家军队中组建了连。18~19世纪,欧洲各国军队编有步兵连、骑兵连、炮兵连。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步兵连编200~250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步兵连装备了自动武器,一般由2~3个步兵排、1个迫击炮排、1个机枪排、 1个给养班和指挥班编成,编120~150人。

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各国军队中,连的种类逐渐增加,编制不断改进。苏军摩托化步兵连辖3个摩托化步兵排,编100余人,主要装备冲锋枪、轻机枪、火箭筒、防空导弹和步兵战车或装甲输送车等。

美、英等国军队的机械化步兵连辖 3个机械化步兵排和1个迫击炮排,编180余人,主要配备步枪,机枪、反坦克炮、反坦克导弹、迫击炮和装甲输送车等。

C. 问几个抗日战争期间的部队编制问题~

关于国民革命军中的路军在网上找到以下资料:
第一路军 总指挥 陈调元 (该路军原为直军齐燮元的苏军、皖军所部)
第二路军 总指挥 刘峙上将(该路军为蒋介石嫡系,顾祝同部)
第三路军 总指挥 韩复榘上将(该路军原为西北军主力,1929年降蒋)
第四路军 总指挥 何建上将(该路军原为唐生智湘军,1929年降蒋)
第六路军 总指挥 朱绍良上将
第七路军1 总指挥 刘湘上将(该路军为四川地方军阀部队)
第七路军2 总指挥 毛维寿上将(原十九路军分化)
第八路军1 总指挥 唐生智上将(原第四路军分化)
第八路军2 总指挥 陈济棠上将(该路军为广东地方军阀部队,原李济深旧部)
第八路军3 总指挥 朱德上将 副总指挥 彭德怀上将(中共领导的原中国工农红军)
第九路军 总指挥 鲁涤平上将(该路军为湖南部队,原谭延闿旧部)
第十路军 总指挥 龙云上将(该路军为云南地方军阀部队,原唐继尧旧部)
第十一路军 总指挥 刘镇华上将(该路军为袁世凯年代镇嵩军)
第十二路军 总指挥 田颂尧上将(该路军为四川地方军阀部队)
第十三路军 总指挥 石友三上将(该路军原为西北军主力,1929年降蒋)
第十四路军1 总指挥 邓锡侯上将(该路军为四川地方军阀部队)
第十四路军2 总指挥 顾祝同上将(该路军为蒋介石嫡系)
第十五路军 总指挥 马鸿逵上将(该路军为北洋军阀时期回族部队)
第十六路军 总指挥 徐源泉上将(该路军原为张宗昌旧部)
第十七路军 总指挥 杨虎城上将(该路军原为陕西部队,源出靖国军)
第十八路军1 总指挥 毛光翔上将(该路军为贵州地方军阀部队)
第十八路军2 总指挥 陈诚上将(该路军为蒋介石嫡系,而且是王牌)
第十九路军 总指挥 蒋光鼐上将(该路军原为广东部队,陈铭枢、李济深旧部)
第二十路军 总指挥 张钫上将(该路军为收编万选才、樊钟秀残部后组成)
第二十一路军 总指挥 夏斗寅上将(该路军为黎元洪时代鄂军石星川残部)
第二十二路军 总指挥 吉鸿昌上将(该路军原为西北军主力,中原大战后降蒋)
第二十五路军 总指挥 梁冠英上将(该路军原为西北军主力,中原大战后降蒋)
第二十六路军 总指挥 孙连仲上将(该路军原为西北军主力,中原大战后降蒋)
第二十七路军 总指挥 冯钦哉上将(原十七路军分化)
第二十九路军 总指挥 宋哲元上将(该路军原为西北军主力,中原大战后降张学良,间接降蒋 )
仅八路军先后就有三个当然他们不是同时存在,而是先后存在的。共产党的八路军在1937年9月以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指挥朱德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但是此后第十八集团军在习惯上仍称八路军,一般只是在与国民政府的正式交往(比如正式的公文电报往来)中称第十八集团军。
http://..com/question/90603965.html

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的主力部队是:
115师
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兼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肖华(兼)、参谋处长王秉璋;
343旅
343旅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参谋长陈士榘;
685团团长杨得志、副团长陈正湘、政训处主任邓华、副主任王麓水、吴法宪、参谋长彭明治;
一营营长刘德元、副营长胡炳云、二营营长曾国华、教导员袁子清、副营长陈祖林、参谋长杨承德、三营营长梁兴初;
四连连长龙宗义、指导员陈德、五连连长曾贤生(后任谭端志)、指导员杨俊生、六连连长周志辉(后任王志华)、七连连长匡斌、八连连长龙书金(后升任副营长)、齐钉根;
特务队队长夏德胜;
686团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政训处主任符竹庭、参谋长彭雄;
344旅
344旅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参谋长陈漫远;
687团团长张绍东、副团长韩振纪、赵凌波、田守尧、常玉清、参谋长兰国清、政训处主任崔田民;
688团团长陈锦绣、副团长韩先楚、政训处主任刘震、副主任吴信泉、参谋长卢绍武;
一连指导员:黄薇;
689团团长韩先楚、政委崔田民(1937年底组建)、参谋长胡继成(37年底组建);
115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政训处主任罗元发、参谋长熊伯涛;
营长一营曾保堂、二营季光顺、三营黄寿发;
教导员一营张文松、二营张襄国、三营李水清;
副营长一营袁升平、二营肖思明、三营邱蔚;
连长李湘
115师随营学校
校长孙毅
115师补充团团长彭雄、政委符竹庭(37年底组建);
115师骑兵营营长刘云彪、参谋长李钟奇;
二连指导员蔡顺礼(不久任骑兵营教导员);
120师
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参谋长周士第、参谋处长彭绍辉;
358旅
358旅旅长卢冬生、副旅长李井泉、参谋长姚喆、政训处主任张平化;
715团团长王尚荣、副团长顿星云、政训处主任黄延卿;
716团团长宋时轮、副团长廖汉生、参谋长曾来古、政训处主任伍云甫;
三营营长王祥发;
714团团长顿星云、政委彭德大(38年1月组建);
359旅
359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参谋长唐子奇、政训处主任袁任远;
717团团长刘转连、副团长陈宗尧、参谋长欧阳家祥、政训处主任刘理明;
718团团长文年生、副团长贺庆积,参谋长帅荣,政训处主任罗志敏(该团转隶留守兵团);
新718团团长陈宗尧,政委刘子奇(38年1月组建);
719团团长贺庆积,政委陈文彬(38年1月组建);
教导团
团长彭绍辉(兼)、政委苏启胜;
129师
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训处主任张浩、副主任宋任穷、参谋长倪志亮、参谋处长李达;
385旅
385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参谋长唐天际(该旅旅直转隶留守兵团);
769团团长陈锡联、副团长汪乃贵,政训处主任丁先国;
770团团长张才千、副团长胡奇才(该团转隶留守兵团);
386旅
386旅旅长陈赓、副旅长许世友、政训处主任王新亭、参谋长李聚奎;
771团团长徐深吉、政训处主任吴富善、副团长韩东山、参谋长黄新友;
772团团长叶成焕、政训处主任谢富治、副团长王近山、参谋长孙继先;
教导团
团长张贤约
陕甘宁留守兵团
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参谋长曹里怀、政治部主任莫文骅;留守兵团辖:第1、2、3、4、5、6、770团和保安部队。
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前身系1935年11月成立的军委特务团,1936年4月改编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特务团辖7个连,1937年2月扩编为大团,实行3个营9个步兵连加3个直属连编制,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后称集总特务团)团长韦杰(未到职,后黄鹄显代理)政委邱创成(后谢振华接任),参谋长刘兴隆(后尹先炳接任,尹后任团长),政训处主任肖文玖(后李治明接任)。
二营营长欧致富(后任团长)。
八路军总部炮兵团(系邱创成带总部特务团炮兵连与1937年10月在临汾扩编为炮兵团)团长武亭,政委邱创成。

八路军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后,部队发展很快,根据第18集团军集总发布的正规番号就有以下师级纵队:
八路军第一纵队(原山东纵队为基础改编,与山东纵队机关合并,统一指挥山东境内与冀鲁边、苏北八路军各部队,后撤销番号,主力并入山东军区)司令员徐向前,政委朱瑞,副司令张经武,副政委黎玉;
八路军第二纵队(太行区南部集总直属部队,后撤销番号,主力并入太行军区和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左权,副司令(后接任司令员)杨得志,政委黄克诚;
八路军第三纵队(冀中区部队,后撤销番号,主力调晋绥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副司令孟庆山,政委王平(后为程子华);
八路军第四纵队(晋察冀派往冀东支援的部队,后撤销番号,主力并入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邓华,参谋长李钟奇;
八路军第四纵队(第二个第四纵队,系八路军344旅、新2旅主力和新四军第六支队主力合编,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司令员彭雪枫,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
八路军第五纵队(由344旅南下华中部队主力和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新四军第6支队第4总队等合编,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司令员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韩振纪;
八路军山东纵队(山东地方游击队升编,后并入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但山东纵队名义保留,后撤销番号,归山东军区统一指挥)指挥张经武,政委黎玉,副司令王建安,参谋长王彬,政治部主任江华;
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八路军第五支队和冀鲁边地方游击队合编,后撤销番号,机关和主力调归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肖华,副司令邓克明,政治部主任符竹庭;
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冀东暴动残部和八路军第四纵队主力改编,后撤销番号,归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萧克,政委陈漫远,参谋长程世才,政治部主任伍晋南。
http://ke..com/view/1042723.htm

1937年前的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军: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一军军长邓宝珊。(这个军与以后从印度反攻的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一军不是同一个军)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二军军长马步芳。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三军军长潭曙卿。
http://www.chinaname.cn/article/2009-4/43619_2.htm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军长 叶挺(皖南事变后陈毅为代理军长) 副军长 项英 参谋长 周子坤 政训处主任 袁国平
第1支队司令 陈 毅 副司令 傅秋涛
第1团 团长 傅秋涛 副团长 江渭清
第2团 团长 张正坤 副团长 刘培善
第2支队司令 张鼎丞 副司令 粟 裕
第3团 团长 黄火星 副团长 邱金生
第4团 团长 卢 胜 副团长 叶道之
第3支队司令 谭震林
第5团 团长 餆守坤 副团长 曾昭铭
第6团 团长 叶 飞 副团长 吴 焜
第4支队司令 高敬亭 参谋长 林维先
第7团 团长 杨克志 副团长 曹玉福
第8团 团长 周骏明 副团长 林 凯
新四军以高敬亭第4支队兵力最大,不久又扩编第9团,团长颜士乡,手枪团长詹化雨。1938年6月,又将高部分编为第4支队,徐海东任司令;第5支队,罗柄辉任司令;又以豫东地方党武装增建第6支队,彭雪枫任司令。
http://www.hjcz.org/bbs/read.php?tid=109508
这是初创时期的情况,更多详细情况请在网络中输入“新四军”。

新四军和八路军的活动区域:
八路军主要是在山东`河南两省及其以北的华北地区活动主要包括:陕甘宁`山西`绥远`察哈尔`热河`河北`河南`山东等省;而新四军主要是在江苏`湖北两省及以南地区活动主要包括:湖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等省,特别是江苏安徽两省。 至于东北,那就是相对来说自成体系的东北抗联了。

D. 抗战时期的国军编制是怎样的

德式师的另一类是以第36师、第87师和第88师为代表的所谓新式中央军,基本编制如下:
(一内)师直属容部队:
1个炮兵营:
3个榴弹炮连(12门75毫米山炮)
1个战防炮连(4门37毫米战防炮)
1个高射炮连(4门20毫米高射炮)
1个工兵营
1个通信营(2个有线通信连,1个无线通信排)
1个辎重营
1个特务营
1个卫生队(平时为师医院)
(二)师辖2个步兵旅:
旅辖2个步兵团:
团直属部队:
1个迫击炮连(6门83毫米迫击炮)
1个小炮连(6门20毫米机关炮)
1个通信连
1个特务连
团辖3个步兵营:
步兵营直属部队:
1个机炮连(6挺重机枪,2门82毫米迫击炮)
营辖3个步兵连:
连辖3个步兵排:
排辖3个班(每排3挺轻机枪,30支步枪)
(三)师辖2个补充团:采用换装德式装备时淘汰下来的旧式装备。
全师总兵力约1.4万人。
这是属于甲种师的

E. 抗战时,国军编制简介

1,最高军事机构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委员长是最高军事统帅 。
2,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共分为十二个大战区。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 潜 ,作战地区 平汉路方面。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西山, 作战地区 山西方面。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 ,作战地区 苏浙方面。
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 ,作战地区 两广方面。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作战地区 津浦路方面。
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 ,作战地区 ,湖北西北方向 。
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 ,作战地区 广东 。
第八战区,司令长官蒋中正(兼)副朱绍良 ,作战地区 甘宁青方面。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 作战地区 两湖方面。
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 ,作战地区安徽 。
第十一战区 ,司令长官孙连仲 ,作战地区华北 。
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 ,作战地区陕西内蒙 。
3,战区下面是集团军(军团)、军、师 。
4,
就战略与兵力言,1937年战区划分,是以第三战区为重心,保卫京沪杭,期间也发生长达三个月的淞沪会战。1938年战区划分,则以华中地区的第四、第五、第六战区为主,整编主要是为了“持久抗战,巩固武汉核心”,战略目的则在于“东保津浦,西守道清”。另一方面,位于武汉的国民政府,以修正《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方式,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定为战时政府之实质统治机构,也将统率国军的委员长取代了国民政府主席成为中国实际领导人。
1938年11月中旬,中国军队于临时首都武汉组织武汉保卫战失利,加上华南战场重要据点广州亦极为危险,至此,中华民国政府再度迁都至重庆。为了此战略异动变量,加上兵士折损众多,战区同年年底至翌年年初予以大幅度更动。而跟随战区,中日战争第一期之第二及三阶段亦告正式结束,而中国也正式迈入以重庆为根据地的第二期抗日战争。
1939年-1943年,随战争型态趋于固定,战区除了小更动之外,并无太大变化。1944年则因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成立,战区再度予以更新。除了将中国战区涵盖缅甸与越南之外,更增加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及第三方面军。1945年中日战争末期,为了反攻及9月之后的胜利受降准备,战区扩充为十二战区并维持方面军设置。值得一提的是,以接受日军投降及遣返日俘为主的最后一次战区划分,因受苏联红军进军东北等因素影响,受降区或战区并未涵盖长城以北。

“战区”的编制原为军事委员会为抗日所作的军事作战部署,抗战前夕为五个战区,至1945年增至十二个战区。这些战区分别受到各地行营指导作战。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最高统帅部,以蒋介石为陆海空军大元帅,统一指挥全国陆、海、空军。行政院所属的军政部、海军部,归军事委员会兼管。
1945年后,各战区陆续取消或改制。
1937年8月20日,军事委员会颁布战区及战斗序列,成立五个战区:
第一战区为河北及鲁北地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下辖第一、二、十四集团军;第二战区为晋察绥地区,司令长官为阎锡山,下辖第六、七、十八集团军(八路军);第三战区为京沪杭地区,司令长官为冯玉祥(后改由蒋介石兼),下辖第八、九、十、十五、十九集团军;第四战区为闽粤地区,司令长官为何应钦,下辖第四、十二集团军;第五战区为鲁南及苏北地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后改为李宗仁),下辖第三、五集团军;另将西南各省部队编为一、二、三、四四个预备军,随时听候调遣。1937年9月17日,军事委员会划津浦路北段为第六战区,以冯玉祥为司令长官。1937年10月26日,增设第七战区,以刘湘为司令长官,下辖第八、十五、二十三集团军,在长江下游沿岸布防。1938年2月,军事委员会重新划分战区。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为程潜,在平汉路作战;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为阎锡山,在山西作战;第三战区,司令长官为顾祝同,在苏浙作战;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为何应钦,在粤桂作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为李宗仁,在津浦路作战;第六、第七战区撤销,增设第八战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守备甘宁青地区。1938年6月14日,增设第九战区,以陈诚为司令长官,组织武汉保卫战。1938年11月军令部在南岳召集军事会议。会议决定撤销广州、重庆、西安行营,增设直属于军事委员会的战地党政委员会,并根据战局变化对战区进行了调整。
第一战区,辖河南及安徽一部,司令长官为卫立煌(1947年3月改编为西安绥靖公署);第二战区,辖山西及陕西一部,司令长官为阎锡山(1948年改制为太原绥靖公署);第三战区,辖苏南、皖南及浙闽两省,司令长官为顾祝同;第四战区,辖广东、广西两省,司令长官为张发奎;第五战区,辖皖西、鄂北及豫南,司令长官为李宗仁;第八战区,辖甘宁青及绥远一部,司令长官为朱绍良(后改制为西北军政长官公署);第九战区,辖鄂南及湘赣两省,司令长官为陈诚(由薛岳代理);第十战区,辖陕西省,司令长官为蒋鼎文;另设鲁苏战区、冀察战区两个游击战区,分别以于学忠、鹿钟麟为总司令。因南北战区相距数千里,难于统一指挥,1938年12月,军事委员会设立桂林行营、天水行营,分任西南、西北各战区的作战指挥。
桂林行营统辖第三、四、九战区,天水行营统辖第一、二、五、八、十战区及鲁苏、冀察战区。1939年2月,撤销重庆行营,改在成都及西昌分别设立成都行辕和西昌行辕。10月,恢复设置第六战区,以陈诚为司令长官。12月,增设昆明行营。1940年4月,撤销桂林行营、天水行营。5月15日,撤销第十战区。1945年1月,军事委员会再次调整战区及战斗序列,撤销第四战区、鲁苏战区,恢复设置第十战区(1945年10月改为衢州绥靖公署,1949年1月18日改为福州绥靖公署),增设汉中行营(即后来的华北剿总)、赣州行辕。抗日战争胜利前后,重庆国民政府在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主要是为了接收日本占领区与对抗中国共产党做好准备。
1945年6月26日,增设第十一战区(后来的保定绥靖公署)、第十二战区(后来的张垣绥靖公署),分别以孙连仲、傅作义为司令长官,准备接收华北。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蒋介石划中国战区为15个受降区,由中国国民党所属部队分别接收侵华日军128万余人投降。其中,第十一战区接收平津和冀鲁,第十二战区接收热河、绥远和察哈尔。军事委员会于1945年9月设立北平行营(也就是后来的华北剿总)、东北行营(后来的东北剿总)。10月,撤销昆明行营。12月,设立武汉行营(后来的华中剿总)。1946年3月,设立西北行营(后来的西北军政长官公署)。4月,撤销成都行辕,改设重庆行营。

F. 抗战国军整编师编制

抗战时来期没有整编师!

整编源师是45-46年开始整编的。也就是抗战后。
拟定整编军队方案,预定在46年7月1日完成,计划完成90个2旅4团制整编师(预定第二期整编后余50个3团制师)。因为派系纠纷延误时间,至6月30日内战全面爆发,实际只整编约58个师即投入战争。整编师由军改建、辖2-3个整编旅;整编旅由师改建,原辖3个步兵团改为2个实编步兵团及1个只保留基干的补充训练团(简称补训团或补充团),但有部分整编旅仍辖3个实编团;47年末整编旅开始恢复3个实编团;48年将部分3旅2团制整编师改为2旅3团制,另1旅辖3个补训团名为后调旅撤回后方整补。另在47-48年间又改编及新建部分整编师。48年9-10月间结束整编制度,恢复军、师番号(新疆除外)。随着49年9月国民党驻新疆部队起义,最终结束整编军制。

G. 到低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编制是怎样的

二战期间日军详细编制
一、小队
步兵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每挺轻机枪编制四人(指挥官、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每具掷弹筒编制两人。小队人数在50到70之间。到1945年,步兵小队仅有一挺轻机枪与一个掷弹筒。
步兵炮小队,两门70mm步兵炮。
二、中队
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人数在194到250人之间。
日军的一个标准的步兵中队(181人)包括:一个19人的中队部: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前述54人的小队。
三、大队:
日军一个标准的1100人编制的大队包括:30人的大队部, 一个110人的运输中队(大车和骡马),有的大队将所属的运输中队合并到联队里。
四个前述的步兵中队(一些只有3个);
一个174人的机枪中队(14人的中队部和3个机枪小队,1个弹药小队),每排4挺重机枪,总数12挺(有的连只有8挺);
一个55人的炮小队(1个10人的小队部,1个15人的弹药班,两个15人的炮班各装备1门70mm九二式步兵炮), 极少的部队配备一个122人的炮中队(包括一个27人的弹药小队,两个31人的炮小队各装备2门步兵炮)。在这些少量的炮中队中,极幸运的一些可以分到20MM反坦克枪的部队,可以编成4个24人的装备2挺反坦克枪的小队,这种情况下,弹药小队要扩充为39人。
四、联队:
日军的一个标准的3800人的联队包括一个54人的指挥部;一个121人的运输队(大车和骡马),携带联队部和直属各中队一日份的给养以及可能配属师的野战厨房;一个81人的弹药排携带一日份的弹药。
三个步兵大队;
一个122人的炮兵中队,包括一个25人的中队部, 1个观察班, 一个31人的弹药小队,三个31人的炮小队(各有2个15人的炮班,装备1门70mm九二步兵炮)。极少数联队有一个364人的炮兵大队,编两个170人的中队,各4门炮。
联队属反坦克中队有122人:20人的中队部,21人的弹药小队,3个33人的炮小队(各有两门37mm反坦克炮)。
通信中队有一个电话小队(4到6个电话班,每班3部电话,一个交换机),一个无线电小队(5到8台电台),在战斗中电话和电台配属到各大队和各直属队。
联队的卫生系统配备很薄弱, 联队只有2名医生和2名卫生员,大队有3名医生和四个卫生员,中队有四个卫生员。
五、师团:
日军的师属单位主要有:3个步兵联队,一个野战炮兵联队,一个侦察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运输联队,通讯队。
野战炮兵联队编制2322人,有3个688人的炮兵大队,各装备12门75mm野炮或山炮, 只有一些师团将其中一个大队替换成105mm炮。
侦察联队编制730人,包括一个130人的联队部,一个130人的骑兵中队(4个30人的排), 两个160人的摩托化中队,1个100人的卡车运输中队(至少在纸面上可以运输那两个摩托化中队)。这个侦察联队也可以被一个950人的骑兵联队代替。
工兵联队编制900-1000人 ,几乎没有机械装备,只能承担极少的任务,更专业的任务主要由配属的独立工兵联队负责。
运输联队的规模大体上取决于可用的卡车数量,从理论上来说,由一个卡车大队和一个骡马大车大队组成。卡车大队由2到3个中队组成,每中队最多有50辆载重1.5吨的卡车, 许多师团都缺少卡车,一些根本就没有。
综合日军一个师团,有54门75MM的野炮或山炮,少数师团用12门105MM炮替换了75MM炮,卡车方面日军最多有100-150辆卡车。
抗战中期,随着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展开,日军为适应不同战斗规模的需要,把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等级,同时在做战时日军给各师团配属特种兵及补充人员等,可使一个师团指挥的人马达四万人以上。

H. 请问抗战时期日军的编制、各有多少人

日军的基本单位是师团,有多种编制。在抗战爆发时,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番号依次为近卫、一至二十(内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师团)。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二个旅团、旅团下辖二个步兵联队,步兵联队辖有三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一个大队炮小队(二门70mm步兵炮)、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师团还辖有一个炮兵联队、一个辎重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骑兵联队(四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以及其它部队。

此时的师团分为两种:一是驮马制,炮兵联队辖有四个大队(三十六门75mm山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四门山炮)、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总编制为 28500人;一是挽马制,炮兵联队有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 120mm榴弹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与一个速射炮中队(37mm速射炮四门)、总人数为 25000人。此外还有以下一些独立的特种兵部队——骑兵旅团(辖二个骑兵联队与一个骑炮兵联队、一个装甲车队)、坦克联队、独立工兵联队、独立野炮联队(三十六门 120mm榴弹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二十四门 150mm重榴弹炮)、野战重炮兵联队(十六门 100mm加农炮)、独立重炮兵大队(八门 150mm加农炮)、迫击炮大队(中型迫击炮三十六门)、独立山炮兵联队、电讯联队、铁道联队等等。

抗战爆发后,日军又重新组建了十三、十八两个新编常设师团,又组建了一批特设师团。所谓的特设师团是指由常设师团的预备役人员所组成的部队,其番号为常设师团、联队的番号前加一百。其编制大体与常设师团相同,只是骑兵联队变为骑兵大队(二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小队),挽马制师团的炮兵联队为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山炮。特设的驮马制师团人数为28200人、挽马制为24400人。同时在作战时日军给各师团配属特种兵及补充人员等,可使一个师团指挥的人马达四万人以上。

在侵华战争中、由于作战消耗,同时日军感到四联队制师团行动不便,因此又实施了三单位制师团与独立混成旅团两种编制。三单位制师团的编制为师下辖一个步兵团,步兵团下辖三个步兵联队,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步兵大队无大队炮小队,炮兵联队为二十四门山炮或野炮,骑兵联队改为搜索联队,其它如辎重、工兵等后勤部队也大为减少,编制人数为 12800人。独立混成旅团辖五个步兵大队与一个炮兵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等,总人数约5000人。步兵大队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炮兵队辖一个山炮中队与二个野炮中队。这两种部队都是主要做为守备用途的,同时具有小规模的野战能力。

到了武汉战役结束之后、由于战场的扩大与战争消耗,日军越来越多将三单位制师团与独立混成旅团投入了第一线。因此、日军进行了编制上的调整,将三单位制师团的后勤部队予以补充,使总人数达到了15000 -17000人。独立混成旅团的步兵大队改为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总人数达6000 -7000人。该编制仅限于一线部队,守备部队仍为原编制。另外又开始将四单位制师团改为三单位制。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又编组了两旅团制师团。师团下辖两个步兵旅团,旅团辖四个步兵大队、步兵大队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师团无炮兵、仅直辖工兵队、辎重队与通讯队,总人数为11980人。

到了一九四四年、日军又将师团分为甲乙丙三种(此时己无四单位制师团了)。甲种师团有两类、一类为原有的常设师团、总人数为 2.1万人,拥有三十六门75mm山炮或野炮。一类为原有的特设师团与三单位制师团,总人数为 1.8万人。乙种师团也是三单位制师团、只是没有炮兵联队与骑兵(搜索)联队,总人数为 1.4万人。丙种师团即两旅团制师团。同时、日军又出现了独立警备队与独立步兵旅团两种编制。独立步兵旅团的编制与两旅团制师团所辖的步兵旅团相同,人数为5100人。独立警备队下辖六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无特种兵(在此处、特种兵指步兵以外的其他兵种),总人数为4900人。

一九四五年、日军对兵力编制做了最后一次调整、大致有以下几点:

1、给丙种师团的步兵大队增编一个步兵炮中队。

2、将独立混成旅团的步兵大队改为辖有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人数达1500人的大编制。旅团炮兵则辖有六门野炮与十二门山炮,同时其工兵、辎重部队也予以扩编,使其总人数达8000人以上。

3、编组了丁种师团,其编制大体与丙种师团同,但无特种兵。其步兵大队的机枪中队只有四挺重机枪,步兵小队仅有一挺轻机枪与一个掷弹筒。

I. 抗日战争,日军的建制编队是怎么样的,比如一个大队相当于我们的一个连队

二战日军陆军编制 [转]

一、小队
步兵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每挺轻机枪编制四人(指挥官、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每具掷弹筒编制两人。小队人数在50到70之间。到1945年,步兵小队仅有一挺轻机枪与一个掷弹筒。
步兵炮小队,两门70mm步兵炮
二、中队
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人数在194到250人之间。日军的一个标准的180人的步兵中队包括:一个19人的中队部: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前述54人的小队。
三、大队
步兵大队800---1500人

驮/挽马制师团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一个大队炮小队(二门70mm步兵炮)。

三单位制师团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

独立混成旅团一线部队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四/八挺重机枪?)

守备部队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

1945年步兵大队改为辖有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人数达1500人的大编制

独立警备队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

1945年丙种师团的步兵大队增编一个步兵炮中队。编组了丁种师团,其步兵大队的机枪中队只有四挺重机枪,
日军一个标准的1100人编制的大队包括:30人的大队部, 一个110人的运输中队(大车和骡马),有的大队将所属的运输中队合并到联队里。
四个前述的步兵中队(一些只有3个);
一个174人的机枪中队(14人的连部和3个机枪排,1个弹药排),每排4挺重机枪,总数12挺(有的连只有8挺);
一个55人的炮排(1个10人的排部,1个15人的弹药班,两个15人的炮班各装备1门70mm九二式步兵炮), 极少的部队配备一个122人的炮连(包括一个27人的弹药排,两个31人的炮排各装备2门步兵炮)。在这些少量的炮连中,极幸运的一些可以分到20MM反坦克枪的部队,可以编成4个24人的装备2挺反坦克枪的排,这种情况下,弹药排要扩充为39人。

骑兵大队(二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小队)

独立重炮兵大队(八门150mm加农炮)、

迫击炮大队(中型迫击炮三十六门)

四、联队

步兵联队辖三个步兵大队,一个联队炮中队(四门山炮),

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驮马制师团联队辖)

一个速射炮中队(四门37mm速射炮)(挽马制师团联队辖)

无第二个炮中队(三单位制师)

日军的一个标准的3800人的联队包括一个54人的指挥部;一个121人的运输队(大车和骡马),携带团部和直属各连一日份的给养以及可能配属师的野战厨房;一个81人的弹药排携带一日份的弹药。
三个步兵大队;
一个122人的炮兵中队,包括一个25人的连部, 1个观察班, 一个31人的弹药排,三个31人的炮排(各有2个15人的炮班,装备1门70mm九二步兵炮)。极少数联队有一个364人的炮兵大队,编两个170人的中队,各4门炮。
联队属反坦克中队有122人:20人的连部,21人的弹药排,3个33人的炮排(各有两门37mm反坦克炮)。
通信中队有一个电话排(4到6个电话班,每班3部电话,一个交换机),一个无线电排(5到8台电台),在战斗中电话和电台配属到各大队和各直属队。
联队的卫生系统配备很薄弱, 联队只有2名医生和2名卫生员,大队有3名医生和四个卫生员,中队有四个卫生员。

炮兵联队

驮马制师团辖四个大队,36门75mm山炮与12门75mm野炮,3700人。

挽马制师团辖36门75mm野炮与12门120mm榴弹炮,抗战后,36门野炮与12门山炮,2900人。

三单位制师团辖24---36门75mm山炮或野炮,2---3个688人的炮兵大队,只有一些师团将其中一个大队替换成105mm炮,共1750---2320人。

独立野炮联队(36门120mm榴弹炮与12门75mm野炮)

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24门150mm重榴弹炮)

野战重炮兵联队(16门100mm加农炮)

骑炮兵联队 独立山炮兵联队

骑兵联队辖四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1400人

工兵联队编制700-1000人 ,几乎没有机械装备,只能承担极少的任务,更专业的任务主要由配属的独立工兵联队负责。

辎重联队3000---5000人。规模大体上取决于可用的卡车数量,从理论上来说,由卡车大队和骡马大车大队组成。卡车大队由2到3个中队组成,每中队最多有50辆载重1.5吨的卡车, 许多师团都缺少卡车,一些根本就没有。

侦察联队编制730人,包括一个130人的联队部,一个130人的骑兵中队(4个30人的排), 两个160人的摩托化中队,1个100人的卡车运输中队(至少在纸面上可以运输那两个摩托化中队)。这个侦察联队也可以被一个950人的骑兵联队代替。

坦克联队 电讯联队 铁道联队

五、旅团

步兵旅团

师团辖步兵旅团(5000---7700人)下辖两个步兵联队,每个步兵联队2500---3800人。

独立步兵混成旅团

初期,独立混成旅团辖五个步兵大队与一个炮兵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等,总人数约5000人。步兵大队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炮兵队辖一个山炮中队与二个野炮中队。旅团司令部:人员27,马6;独立步兵大队:人员782,马40;炮兵队: 人员596,马366;工兵队: 人员176,马6;通信队: 人员175,马27;共4900人。

后期,独立混成旅团的步兵大队改为辖有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人数达1500人的大编制。旅团炮兵则辖有六门野炮与十二门山炮,同时其工兵、辎重部队也予以扩编,全旅团约8280人,配备军马1800匹、步骑枪4050枝、掷弹筒120个、轻机枪120挺、重机枪30挺、平射炮10门、山炮20门、野炮12门等武器装备,是具备相当野战能力的作战单位。

独立警备队

独立警备队一般管辖六个独立步兵大队,大队下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共有兵员5450人,配备军马420匹、步骑枪3660枝.掷弹筒144个、重机枪24挺。由于这种部队没有重型武器,一般只担任后方警备任务。

骑兵旅团

骑兵旅团一般下辖两个骑兵联队,一个骑炮兵联队,一个装甲车队共有兵员5600人,配备军马5668匹、步骑枪3705枝、重机枪12挺、野炮36门等武器装备。

野战重炮兵旅团

野战重炮兵旅团是其陆军预备队炮兵,一般有官兵8000余人,配备有100毫米至240毫米的大口径榴弹炮或加农炮70余门,常用于重点攻坚任务。

六、师团

抗战中期,随着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展开,日军为适应不同战斗规模的需要,把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等级,同时在做战时日军给各师团配属特种兵及补充人员等,可使一个师团指挥的人马达四万人以上:

6.1 四单位制师团:又称挽/驮马师团,甲种师团,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骑、炮(48)、辎各一联队,共8个联队。一般齐装满员的日军常备主力陆军师团兵力往往可达24000---28000人,拥有战马7630匹、步骑枪14900枝、掷弹筒144个、轻机枪288挺、重机枪54挺、山炮16门、野炮36门等武器装备,是具有多兵种配合的有强大战斗力的作战单位,故这种师团又被称为甲种师团,日本陆军第一至第二十师团、近卫师团及中日战争爆发后由近卫师团扩编的近卫第二、第三师团,而后组建的战车(坦克)第一、第二、第三师团和一度由常备主力师团的预备役部队编成的8个师团,均属于甲种师团的编制。

37制标准师团,辖2个旅团(每个旅团辖2个联队,每个联队装备41式山炮4门,37炮4门,92步炮6门,重机枪24挺),1个炮兵联队(48门炮,其中36门38式75毫米山炮,12门100毫米炮),计25375人

37制特设师团,辖2个旅团(每个旅团辖2个联队,每个联队装备41式山炮3门,92步炮6门,重机枪8挺),1个野炮联队(36门38式75毫米野炮),计21902人

常设四单位挽马师团人员,装备情况:
师团司令部:人员330,马:165,各种枪95,非机动车63
旅团司令部:人员75, 马20, 各种枪36,非机动车4
步兵联队: 人员3747,马526, 各种枪2590,各种炮14,掷弹筒76,非机动车256
步兵大队: 人员1091,马118
步兵中队: 人员194,各种枪174,掷弹筒6
野炮兵联队:人员2894,马2269,各种炮48,各种枪541
野炮兵大队:人员634,马499,野炮12
野炮兵中队:人员128,马184,野炮4
骑兵联队: 人员452,马429,各种枪320
骑兵中队: 人员144,马134
工兵联队: 人员672,马99
工兵中队: 人员286,马19
师团通信队:人员255,马47
辎重兵联队:人员3461,马2612
辎重兵中队:人员562,马376
师团卫生队:人员1101,马128
兵器勤务队:人员121
野战医院: 人员240
总计:每师团约25000人,每旅团约7800人。

常设四单位制驮马师团人员装备情况:
师团司令部: 人员391,马239
旅团司令部: 人员80,马25
步兵联队: 人员3818,马约720
步兵大队: 人员1150,马180
步兵中队: 人员194
骑兵联队: 人员508,马约321
炮兵联队: 人员3699,马3600,炮48
山炮兵大队: 人员999,马720,炮12
山炮兵中队: 人员195,马138,炮4
工兵联队: 人员719,马150
工兵中队: 人员约300
辎重兵联队: 人员4890,马4260,辎重驮马具3882
辎重兵中队: 人员684,马598
师团通信队: 人员289,马84
师团卫生队: 人员1328,马163
兵器勤务队: 人员121
野战医院: 人员300左右
总计:每师团28500人,每旅团约7900人。

6.2 三单位制师团

又称乙丙丁种师团,辖步兵团,步兵团下辖三个步兵联队,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步兵大队无大队炮小队,炮兵联队为24---36门山炮或野炮,骑兵联队改为搜索联队,其他如辎重、工兵等后勤部队也大为减少,编制人数为13000----18000人。

到了武汉战役结束之后、由于战场的扩大与战争消耗,日军越来越多将三单位制师团与独立混成旅团投入了第一线。因此、日军进行了编制上的调整,将三单位制师团的后勤部队予以补充,使总人数达到了1.5-1.7万人。独立混成旅团的步兵大队改为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总人数达6000-7000人。该编制仅限于一线部队,守备部队仍为原编制。另外又开始将四单位制师团改为三单位制。

1938年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兵力消耗极大,其后组建的第二十一师团至第四十九师团均取消了旅团级建制,由师团直辖三个步兵联队,每个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同时指挥炮、工、骑、辎重兵联队等单位,全师团定员减至1.8万人,配备军马2065匹,步骑枪8940枝、掷弹筒216个、轻机枪216挺、重机枪54挺、平射炮18门、山炮12门等武器装备,这种类型的日军师团被称为乙种师团。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战线再度拉长,兵员更加缺乏,于是又开始缉建丙种师团。这种被称为丙种师团的部队又恢复了旅团建制,但取消了旅团下面的联队,、即每个师团下辖两个旅团,每个旅团直辖四个步兵大队,全师团共八个步兵大队,加上师团直属的炮兵大队、工兵大队、辎重兵大队、通讯大队等单位,全师团定员1.3万人,配备军马2550匹,步骑枪6500枝、掷弹筒192个、轻机枪192挺、重机枪48挺、平射炮16门;迫击炮32门、野炮12门等武器装备,日军第五十师团至第一O九师团均属于这种编制的部队。

至1944年秋,盟军反攻迫近日本本土,日本为准备"本土决战",又开始组建丁种师团。丁种师团的建制定员与丙种师团大致相同,只是特种兵和自动火器、重火器很少,番号在第一一O师团以后的各师团都是属于这种编制的师团。

37制3单位师团,辖3个联队,每个联队装备炮12门,1个炮兵联队(12门炮,其中8门38式75毫米野炮,4门100毫米榴弹炮),计12689人

41.3制师团,辖3个联队(每个联队装备92步炮6门,重机枪24挺,轻机枪108挺,自动枪6),1个步兵掷弹炮联队(8门炮,其中山炮4门,37炮4门),战车队1(坦克/装甲车15辆),炮兵联队1(32门炮,其中24门90毫米炮,8门150榴弹炮),计12605人

41制治安师团,辖3个联队(每个联队装备41式山炮3门,37炮4门,重机枪24挺,轻机枪72挺),装甲车5辆,1个野炮联队(36门炮,其中24门38式75毫米野炮,12门100毫米炮),计13500人

41制留守师团,辖3个联队(每个联队装备41式山炮4门,37炮4门,92步炮6门),1个野炮联队(12门炮,其中8门38式75毫米野炮,4门100毫米炮),速射炮队1(12门47毫米炮),计14342人

临时编成三单位制挽马师团人员装备情况:
师团下辖一个步兵团,步兵团下辖三个步兵联队,师团还有师团搜索队,野炮兵联队,工兵联队,辎重兵联队,通信队,卫生队,兵器勤务队,病马厂一个,野战医院2个。
师团司令部: 人员91,马22,马车8
步兵团司令部:人员7,马3
步兵联队: 人员2909,马179
师团搜索队: 人员319,马185
野炮兵联队: 人员1745,马1259
工兵联队: 人员402,马15,车2
师团通信队: 人员178,马30
辎重兵联队: 人员370,马113,马车50
师团卫生队: 人员376,马47
野战医院: 人员239,马87
病马厂: 人员48,马11
兵器勤务队: 人员132
总计全师团约12800人,步兵团约8700人。

丙种师团情况:丙种师团下编两个步兵旅团(每旅团下编四个独立步兵大队),以及工兵队,通信队,辎重队,野战医院,病马厂。人员:丙种师团的编制人员在不同时期变动极大,一般情况下,步兵旅团约为5100人,独立步兵大队为1270人,总计全师团约为11980人

6.3 战车师团

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也有一支规模不小的坦克部队。日本军方自1925年开始研制坦克,1929年组建坦克部队。但初期多以坦克联队为建制配属于陆军师团,至1936年后才在中国东北公主岭组建日军第一坦克旅团。1942年6月,日军在中国东北的宁安、勃利和绥远的包头又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战车师团,1944年在其国内组建了第四战车师团。日军战车师团一般装备轻型坦克100辆、中型坦克335辆、各种汽车1272辆、加农炮36门、高射炮12门、野炮4门、速射炮12门、平射炮6门、重机枪18挺、轻机枪144挺、步骑枪2900枝等。在日军准备"本土决战"时期,他们还陆续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共7个独立战车旅团。但由于日军的坦克装甲车在火力、速度、装甲防护力等方面均与欧美先进工业国有一定差距,故在二战中对苏、对美的历次战役中均显得不堪一击。

其他:

日本陆军军衔共计6·等16级,即大将、中将、少将、大佐(校)、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陆军也有元帅军衔,但规定由日本天皇从战功显赫或资深的大将中选任,颁赐元帅封号,自明治维新后至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共有17位陆军大将被天皇颁赐元帅军衔。日本军衔与有些国家不同的是,大尉、大佐、大将的领、肩章上都只有3颗而不是4颗星。在日本陆军中,军司令官常是中将或大将军衔,师团长多是中将军衔,旅团长多是少将军衔(也有个别是中将军衔的),联队长多是中佐或大佐军衔,大队长多为少佐、大尉军衔,中队长多为中尉军衔,小队长多为少尉军衔。(侵华日军陆军的编制 中佐 少佐)

对于步兵来说,中队长以下的军官是徒步行军的,而中队长以上的大队长、联队长等都是乘马的。

在步兵联队中,军马主要担任兵器运输与弹药、补给搬运的工作。以九二式重机枪小队为例,九二式重机枪重55公斤,因此每小队编制有驮马五匹(其中一匹为预备马),除了背负机枪外,负责驮运弹药时标准是每匹马需要驮负四个540发弹药箱,但是战时考虑长期行军的影响,实际上每匹马以驮运两箱为原则。

在炮兵联队中,以野炮而言若不计入火炮本身的挽马,单单每炮的附属车辆──弹药车、观测车、预备品车──就需要三匹挽马。而就山炮而言,山炮分解后是由六匹马以驮运方式运动,另外弹药驮运马每匹则驮运12发炮弹。

J. 抗战时期共军的编制和日军的编制有什么不同

红军“官兵一致”不授军衔。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后,国民政府仅为少数将领授衔,朱德上将,周恩来中将等。连同周在黄埔军校时曾有的军衔,都是国民政府(军)所授。

抗战胜利后,周恩来有上将军衔,罗瑞卿、叶剑英有中将军衔,是延安为与国方、美方对等谈判、协调临时授的。

正式实行军衔制是在1955年。

人数方面就更乱了,红军改编后虽说有正规建制,但战法主要侧重于游击战术,分散打法都是结合民兵像一种区小队啊,县大队啊等等没有一个标准的数量。

这里主要解释共军,至于日军本身就很正规。

阅读全文

与抗日战争中国步兵连编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