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军事战争骑兵对重甲步兵
先用一万步兵顶住敌方部分步兵,用一万轻骑灭全部弓箭手,必要时重骑助战,要速战速决,然后,正面是自己的步兵对敌步,用全部骑兵从侧翼冲击敌步。敌人有盾兵补充,就要速决。
Ⅱ 骑兵对步兵,优势真的那么大吗
优势非常大基本来算是无解那种,历自数人类数千年战争史步兵战胜骑兵的战列非常少,少数个例也是依靠地利优势战胜的骑兵,骑兵最可怕的就是其机动力,打的过就打打不过提马就跑步兵在后面追都追不少。骑兵主要分两种一是靠冲击力取胜的重骑兵一种是靠骑射取胜的轻骑兵,重骑兵就不用多说了你就想象一辆小排量汽车以每小时四五十迈的速度向你重来的情景就知道有多可怕了,而轻骑兵更可怕他会游走在弓箭射程之内不断的用弓箭对你射击就像放风筝一样一直吊着你直到你崩溃为止。
Ⅲ 历史上有哪些步兵对抗骑兵的神奇方法
以步兵对抗骑兵历史上无外乎下面几种方法。
一,车阵
以步兵车阵对战骑兵是步兵处于防守时的典型战法。
汉武帝时期大将李陵率领五千步兵被匈奴八万骑兵包围。李陵将大车环绕起来作为营寨,带领士兵出营外列阵,前排持戟、盾、后排持弓弩。
匈奴单于亲自领兵,以如此悬殊的兵力,死伤过万都拿不下五千步兵,一度想着退兵,可惜最后叛徒告密,李陵最后还是兵败投降。但是步兵车阵的威力可见一斑。
二,阵法
此外《资治通鉴》还记载,刘裕用“却月阵”,以2000步兵大破北魏3万精锐骑兵。
但是刘裕此战借了水军强大和地利的优势,是古代少有的水路联合指挥作战的典范,不容易复制。
宋朝和岳飞起名的名将吴阶发明了步兵对抗骑兵的三叠阵。数次大破金兵。
每战以长枪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约贼相搏至百步内。则神臂弓先发。至七十步。强弓并发。次阵如之。见阵以拒马为限。铁钩相连。俟其伤则更代之。遇更代。即以鼓为节。骑两翼以蔽於前。阵成而骑退。
三,陌刀
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斩马,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长七尺,刃长三尺,柄长四尺,下用铁钻。马步水路咸可用。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斩挡者皆为齑粉??”
陌刀可以说大家耳熟能详的骑兵克星了,在唐代涌现出了李嗣业、裴行俭等著名的陌刀部队。多为对骑兵作战使用,威力巨大。
史载,如墙前行,人马俱碎。
其实,对付骑兵最有效的还是骑兵。多兵种的联合作战的威力远胜于单一的步兵或者骑兵,单独夸大步兵或者骑兵的作用都是不可取的。
Ⅳ 为什么骑兵到二战了 都还能欺负步兵
其实是不行的,二战步兵的火力已经大大的增加,骑兵如果想欺负步兵是有条件的,不是随便就欺负的起来的
如果是正面对抗,并且是完整配置的欧美军队的话,那骑兵只能是送死,迫击炮。机枪,轻机枪,半自动步枪,冲锋枪组成的火力网可以如同割麦子一样的消灭骑兵,不要觉得骑兵速度快不容易被击中,战马高大的身躯同样也增加了被命中率的。
所以二战时的骑兵是需要战术运用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传说中的“波兰骑兵用马刀砍德国坦克”的事件。真实情况和那些段子里说的完全不同,波兰也是有自己的坦克部队的,还曾经在1935年击退过苏联的入侵,不可能无知到不认识坦克。真正的情况是,这支波兰骑兵迂回,并且突袭了德军的后勤运输队,战马高速从隐蔽处冲出,德军数量稀少的护卫部队来不及架起足够的机枪,稀疏的拴动步枪火力也阻止不了骑兵的冲锋,于是德军运输队损失惨重。。到这里为止,都是骑兵的成功运用。。。。。但随后,冲刺过了的战马失去了耐力和速度,被赶来支援的德军坦克撵上了,撤退不能的骑兵绝望下有人做出了挥刀砍坦克的动作。。。被以讹传讹。。。
但如果说的是中国战场,因为交战双方都属于比较落后的方面(日军步兵火力属于一战水平,中国步兵火力属于一战都不如的水平),通常火力阻止不了骑兵的冲锋,所以经常能看到骑兵肆意妄为。。。。
Ⅳ 在以前的战争中,骑兵对垒步兵的优势在哪几个方面
骑兵机动性强,对付步兵借助马速可以轻易杀死步兵!不过重甲步兵可克骑兵
Ⅵ 骑兵对战步兵的优势是什么
正文:
在我们详细考察一下一支以骑兵为主的军队和一支以步兵为主的军队之前,有必要对骑兵与步兵进行分类,骑兵的分类,至少是分为马镫时代和无马镫时代,因为马镫能将骑兵与马匹很好的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使马镫时代骑兵的突击能力大大增强.在《马镫和封建主义——技术造就历史吗?》译文及评注中,有如下文字:"马镫,除了由鞍鞯和驰驱所提供的前后两方的支撑之外,又加上了侧面的支撑,于是有效地把马和骑者溶合成为足以发挥前所未见的强力的一个单独的战斗单位。战士的手不再直接用于打击了,它只用来指导打击的方向。马镫就这样用马力代替了人力,无限量地加大了武士损害他的敌人的能力。"为了在下文中便于叙述,暂不对骑兵进行更详细的分类,而步兵则可以非常简单的分为轻步兵和重步兵,如果再细分一点,可以分出一类中装步兵.
如果一支以骑兵为主力和一支以步兵为主力的军队对抗,那么我们可以不难发现:
1,骑兵对步兵的最关键的优势:机动能力强,能打击对手的任何的一处弱点。可以在关键时刻做猛烈突袭插入敌阵的中心起到极大的破坏的作用。骑兵一般是主要的突击力量,骑兵从侧后突击敌人的阵势,配合正面主力的进攻。
2.骑兵有速度和力量以及高度的优势,马匹的重量和速度加强骑兵的冲击力和打击力,是非常强悍的突击力量,步兵在这方面明显劣势。
3.骑兵有气势和心理上的优势,居高临下看人让人有成就感和优越感,相反的则让人有自卑感和危机感.
4,步兵由于机动上的劣势一般是处于防守地位.一般无法主动进攻及追击,在追击作战中如果没有大量骑兵投入,难以取得很大的战果。
5,在丛林、山川以及攻城与守城作战时步兵又占有优势,骑兵在狭小的地带无法发挥其机动等优势。所以在我国南方水网密布地带,骑兵难以有所作为,同时,在西方的意大利半岛,伊里比亚半岛(现在的西班牙以及葡萄牙),巴尔干半岛(主要是以前的希腊,马其顿,色雷斯),大量的骑兵同样难以有用武之地,骑兵由于对地形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在很多地区不能发挥其战斗力,我想已经形成共识,在本文中就不详细探讨了。步兵的正面拥有强大的作战能力,但是在其侧面与后面则非常之薄弱,做个简单的模型,如果我军拥有步兵一万名,那么如果我们的正面拥有200人则侧面只有50人.
对于以上5点优劣,我想不论是人多势众的骑兵圣教拥护者还是铁杆的步兵派人物,都不会有任何意见吧^_^.
步兵对骑兵除了拥有在丛林、山川以及攻城与守城作战时的优势外,如果采用某种战略或者战术手段使骑兵进攻我严整步兵方阵的正面,那么步兵将拥有巨大的战术防御的优势。下面我将列举历史上的战例并进行具体的分析。(有些类似的战例在后面还将出现,暂不列举)
战例1,塔吉纳会战
552年春天,宦官出身的东罗马帝国军事统帅纳尔塞斯率领大军从陆路进入意大利。他的兵力正确数字无法知道,可能是两万人左右。
哥特统帅托提拉本来在罗马附近,当他听说纳尔塞斯已经到达拉文那的消息后,马上率领他的全军(只留下了2,000骑兵随后赶上)越过了图斯卡尼,并在塔吉纳村驻营,在相距敌人南面约十三英里时(注:他的兵力实数已不可考,但可能比罗马军要少得多。这从后文中纳尔塞斯派遣使节来劝告他投降也可以看出来),他接见了纳尔塞斯派来的使节。这个使节告诉他说前途已经毫无希望,劝他立即投降,不过又说如果他决心作战,便请他选定一个日期。他狡黠的回答纳尔塞斯说,八天以后,我们决一雌雄好了。纳尔塞斯识破了他的诡计,决定第二天就出战。不出所料,第二天上午,托提拉已经进军到距离他的战线只有两箭射程那么远了。
两军在一个狭窄的平原(地形)上对峙,这个平原夹在希吉亚与塔地罗之间,在阿彭尼斯山中,东面为该山脉主峰的山麓,西面为一列丘陵----即古比奥山地。在罗马军战线左翼的前面,有一个独立的小山,它可以控制一条通到罗马军后方的山路。纳尔塞斯认识到这个小山的战术重要性,在会战前夜派了50名弓弩手去将它占领了,第二天上午虽然一再受到哥特骑兵攻击,但却始终坚守不退(守住通往后方的战术要地既然只使用了50人,仅仅为全军的400分之一,有点不可思议。。。)。
在会战中,双方都排列自己的阵线。托提拉还是依照哥特人的惯例,把骑兵列在前面,而把所有的步兵(多数为弓弩手)列在第二线,他的想法是要在一个冲锋之下,就击破敌军的中央部分以赢得这次会战。
为了应付这种正面攻击,纳尔塞斯采取了一个新奇的战斗序列。纳尔塞斯命令八千名伦巴第人、西里西亚人和其他杂牌部队都下马,中央正当着弗拉米尼安大道,摆成一个坚强的方阵(哈!,这么多骑兵下马做步兵,严重违反了骑兵圣教的教义^_^。这种违背骑兵
圣教教义的行为在以后的战局中还多次出现,如1332年的杜普林山战役和1333年的哈利敦西尔战役等等,足可见重步兵的重要性与骑兵并非一定优胜步兵)。在它两翼,各用四千名罗马徒步弓弩手做为掩护。这两个侧翼向前倾斜,如果敌军冲入中央位置,就不仅会扑个空,并且两面会受到弓弩手的包围,暴露在箭雨之下。为了保护他的弓弩手,纳尔塞斯又把罗马的骑兵排列在他们的后面,每翼五百人。在左翼的小山之外,他又放置了一千名骑兵(显然是作为突击力量与追击力量),命令他们一等敌人步兵开始行动就立即冲到他们后方予以夹击。
纳尔塞斯把主动权让给托提拉,等候他进攻(因为他想占有战术防御的优势,那么必
须等待对手进攻)。这个等候的时间颇长,因为哥特王同时也在等待他那两千骑兵。为消
磨时间起见,他就一个人在两军之间的空地上,单独穿着光彩夺目的盔甲表演马术(真是有闲情雅致啊,看来他很有些轻敌。如果此时突然从罗马军中闪出一员李广似的猛将,觑得托提拉门面较亲,拈弓搭箭,托提拉同学应玄而倒,那员猛将复拍马挺枪,一枪结果了性命,可如何是好!?哈哈,yy耳)。大约正午时候,当那两千骑兵到达之后,他就命令全体用膳而自己也脱下盔甲,穿上一件普通士兵的衣服。他这样做是想引诱敌人也解散行列吃饭,可以向他们发动奇袭。不过他失望了,因为纳尔塞斯早已下了严励的命令,不准任何人离开阵地、坐卧或吃饭。不过他并非不准他们吃一点东西,所有人都只能站在原地进食,不准放下兵器。
中午用膳之后不久,哥特骑兵遂展开了会战的序幕,一直打到夜幕低垂时为止。哥特人并不注意敌军两翼的弓弩手,直接突击中央方阵,结果是中央的骑兵为敌军方阵前的矛林所阻,而两侧的骑兵又被弓箭射翻。真是戈如苇列,矢如飞蝗。立即有数以百计的哥特人落马,这些逸马四处飞跑,在他们的行列中造成了更大的混乱。似乎只有第一次冲锋是有组织的,以后就是零星集合起来兵力各自为战。快到黄昏时候,罗马人才开始进攻,这时哥特骑兵已无抵抗余力,立即向后退走。正如普罗库波斯所说的,他们并非想退到步兵的后面喘息一下再战,而是想逃走。这时哥特步兵却不展宽他们的间隔来收容骑兵,也不站稳阵脚援助骑兵,却在骑兵的前面抢先跑了。混乱之中,他们更是互相残杀,这是夜战中常见的事情。这是枪矛和弓弩联合使用的第一次战斗,已经获得完全的成功。
会战中有6,000名哥特兵被杀,所有被俘者也一律被屠杀,包括许多过去的罗马逃兵,连同托提拉本人在内,他是在会战中受了重伤,被捉到卡普莱村中,在那里走完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不管托提拉采取进攻行动的理由是什么,此战例充分说明了步兵占有战术防御优势,并且能够借助地利有效的掩护自己的侧翼。
Ⅶ 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骑兵对步兵有绝对的压制力而二战时步兵却可以把骑兵追的满街跑这期间有什么变化
一战时连发枪很少,二战冲锋枪已经在欧洲普及!
Ⅷ 关于古代战争中步兵和骑兵对阵的一些问题
非也,非也。骑兵如果正面冲击已经摆好了的步兵大阵,说好听点叫勇敢,版说得不好听那权就是找死!
骑兵一般都是靠突破步兵大阵的侧翼,所以中原王朝的骑兵很多都只是用来掩护侧翼,以及追击的!
步兵大阵前面是长枪手,后面是大刀手,再后面还有弓箭手。尤其是唐宋时期的陌刀,麻甲之类的步兵方阵,都不用长枪兵掩护,直接就和骑兵硬抗的。
步兵主要是输在机动性差。。。。。。。
Ⅸ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骑兵部队到底起到多大的作用
中国基本没有骑兵。
因为个头比较高的东北马和耐力比较好的蒙古马,其产地都被日本占领。当时中国就跟南宋差不多,压根就没有可用的战马。当然,驮马还是有的,拉拉货,或者配给通信兵还是可以的。
日本有骑兵,每个师团都有骑兵大队,还有过骑兵旅团。日本的战马是东洋马和英国马的混血,兼顾英国马的高大个头冲击力和东洋马的耐力,对饲养要求相对较低,所以算是不错的。当时,中国军队使用的战马,主要就来自缴获日军的那么一点儿。
纯种马中,阿拉伯马和英国马是当之无愧的霸主,同样的高大威猛,同样的强悍冲击力,而且容易训练,而且阿拉伯马还有不错的耐力。当然,这两种马共同的缺点,就是饲养要求极高,成本极高。
混血马中,日本马是一个最典型的成功案例。
Ⅹ 为什么都说骑兵克步兵,他们难道不怕步兵砍马脚吗
古语说得好:射人先射马,马倒了,人也就剩半条命了。步兵对骑兵只有2种打法:长枪阵或者弓箭阵,前者让你近身就变成糖葫芦,后者压根不让你近身,直接让你变刺猬。骑兵在平原上跑起来,就跟现在坦克一样,挡不住的,如果步兵三三两两的去挡,在骑兵眼里和平时训练的木桩子没两样,一刀下去分成两半。
古代战场厮杀
另外马冲锋起来根本不可能发生一排排向前跑的情况,因为变向太难。像那种牺牲前面后面上的说法根本不现实,这样的短距离撞上前面的死马,绝对摔断马蹄。
骑兵冲锋一般是拉成一条横线,然后从两翼包。这样可以减少弓箭的伤害。
如果没有步兵配合,大多数作战,骑兵打败步兵,都是击溃。杀死的人其实没多少。主要是靠气势。死的步兵绝大多数是逃跑过程中互相踩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