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
第一,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主力军。
第二,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历时最长,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牵制和消耗了日军主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第三,中国的抗日战争打乱了日本的侵略计划,极大地支援了苏、美、英、法等反法西斯盟国作战。
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反法西斯盟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情报。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都对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总之,中国抗日战争不仅是近代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决定和改变中国命运的一场关键性战争,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抗日战争战地文化扩展阅读
背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便是其对外扩张侵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这次战争是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日中两国国力的悬殊对比以及国际社会绥靖主义政策等多种因素作用的后果。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的迅速强大,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
1894年甲午战争后,中国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日本利用条约中从中国夺得的赔款2.3亿两白银中的80%来发展军事,开始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并把“大陆政策”定为基本国策。
1900年,因为庚子事变问题,日本作为八国联军的主力之一,占领天津、北京,并利用《辛丑条约》在京、津一带驻屯重兵。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攻克俄国建立的旅顺口要塞,并于对马海战中重创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在中国东北的特权,更加加强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韩并合,更使日本有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
『贰』 抗日战争的意义是什么
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中国历史上有多次大规模战争,中国近代有多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像抗日战争这样的规模、性质和胜利结局的战争,确实为前所未有。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国人民力量的空前壮大,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原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民族的胜利,人民的胜利。50年以后回顾那场伟大的战争,我们可以深刻地知道它是怎样转换祖国命运的,并增进对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认识。 关于抗日战争的性质 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叫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日本对中国的民族压迫,从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到“九一八”占领中国东北,这里不去细说。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日本提出建立所谓“东亚新秩序”,在中国实现“王道乐土”,也就是灭亡中国,把中国变为它的附属国、殖民地。抗战八年中,大半个中国土地遭到日军占领践踏。中华民族真正到了存亡续绝的关头。抗日战争就是中国人民用民族战争来挣脱日本施加的民族压迫,收复中国领土主权,恢复自己的民族尊严。这是全中国人民的神圣事业。中国属于反抗侵略的正义的一方,日本属于施加侵略的非正义的一方。这个性质不仅仅是用种种文字、图像记录下来的,也是用中国人民流成河的血记录下来的。这个性质不仅仅记载在中日双方的文字、图像中,也记载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至今为全世界所普遍承认的《联合国宪章》中,记载在遵循联合国大会批准的国际法原则的东京国际法庭材料中。“侵略”这个词人们可以改成别的什么,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却永世也无法改变。 人们也许要问,国际和日本历史学者怎么看。抗日战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国际和日本第一流的被称为“主流派”的历史学者的大量著作都是这么写的。日本少数人宣传“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皇国史观”,学术界不认为那是严肃的科学性研究。 事实上,中国抗日战争的性质,根本不需要那段历史过去以后才能作出判断。这里可以看一看就在抗日战争进行中正直的日本皇族成员是怎么说的。1943年至1944年,裕仁天皇胞弟三笠宫崇仁担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幕僚,在中国战地广泛考察以后,有感于需要对派遣军总司令部的佐、尉级军官进行教育所写的题为《作为日本人对中国事变的内心反省》文中说:“明治维新以来,伴随欧美文化的输人,日本人也感染了霸权主义的侵略压榨思想,并与欧美诸国一起,对中国实施此等行径,如二十一条要求”。“甲午战争以后滋长了侮华思想”。“满洲独立后,日本又对华北怀有野心”。“中国事变爆发以后,日本军队的残暴行为又给中国的抗日宣传提供了事实根据。如掠夺,强奸,杀害平民,放火等等。”“大东亚战争开始以后,把中国看成,‘日本的军事基地’,在中枢决策机构内还有人认为,战争的主角是日本,日本必须战胜,所以日本必须榨取中国以自肥”。“如果是‘有取有予’,尚可另论,而现在的日本是无所不取,掠夺殆尽。这还成什么事体!”“烈犬是不狂吠的,回顾以前高喊‘圣战’、‘正义’云云,叫喊的声音越高,事实越近于相反”。三笠宫至今健在。这份文书当时被没收,后来偶然发现。他在回答《读卖新闻》编辑部负责人采访的提问中,接着又讲了许多亲眼目睹的骇人听闻的事实。对于日本从“九一八”占领中国东北以后的所作所为,他的断语足:“连侵入他人所有的土地都要构成非法侵占罪,更何况侵占他国的领土,这能说不是侵略吗?” 抗日战争50年以后的今天,日本政界一些人极力否认中国抗日战争是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极力给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翻案。他们扬言日本侵略中国、侵略亚洲邻国不但无罪,而是有大功。这个大功是把中国和亚洲国家从英美统治下“解放出来”了,促进了亚洲国家今天的经济发展。那些人并非不知道联合国宪章精神、东京审判材料,不知道日本和国际上一切严肃历史学者的看法,不知道《作为日本人对中国事变的内心反省》那类文件上记述的基本事实。但是他们仍然无止无休地颠倒黑白,这表明日本至今仍潜在着一股军国主义势力,表明日本社会中至今仍有那么一批蔑视、轻侮中国的人,盼望有朝一日重温“大东亚战争”、“皇军赫赫战果”的旧梦。6月间,日本国会通过的《战后50年国会决议》,受到东京各家大报猛烈谴责,认为“可耻,可悲,难以容忍”。这些言论鲜明地反映了广大知识界、大多数日本人的良知,和他们要求保持民族荣音的情感,是应该受到尊敬的。但《战后决议》大耍花招,颠倒原则,暗藏蒺藜,甚至有一天可能成为想要复活军国主义势力的所谓“法律根据”。中国人民有充分理由对此感到愤慨。日本政界一些人将把2l世纪的日本,把中日关系引向何处去,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共同取得的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这是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战争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由十年内战转为结成统一战线合作抗日,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坚持下来的基础。 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各派系,在抗战爆发前基本上掌握着国家政权,有蒋政权参加,才有全民抗战。共产党先把“反蒋抗日”改为“拥蒋抗日”,抗战实现以后又反复强调国共合作,强调全国团结抗战,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兴起、壮大,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共产党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创导者,军事上领导着敌后战场,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参加,全民抗战才有了力量重心。西安事变后,蒋政权由“攘外必先安内”转为准备抗日。抗战开始不久,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关于国共合作抗日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应有地位和国共合作抗日,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国共两党合作成为一个历史关键。中国内部新的团结格局由此确定下来。全国各阶级,各民族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救亡。中华民族使自己的觉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抗日战争就是这样实现的和虽然经历惊涛骇浪终于坚持到底了的。从双方合作奠定抗日战争的基础来看,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基本是相同的。它们这时都站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关键位置上,力挽日本军国主义汹涌而来的狂澜。这是历史事实。 抗日战争中,民族矛盾起主导作用,阶级矛盾并没有消失。蒋政权这时具有两面性格。参加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这一面是爱国的,带着革命性的;坚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这一面是反民主、反人民,带着反革命性的。前一面符合民族利益,后一面违反民族利益。抗战初期,前一面表现得比较明显。战争进人相持阶段,日本对重庆加紧诱降,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上很快发展,国民党的态度逆转。蒋介石这时谈话多次拿抗日、反共并列,甚至认为反共重于抗日。他要求美国给予军事经济援助时也把担心“国内中共之猖狂”作为重点。中国因此几度出现国共分裂内战、抗日战争中途夭折的严重危险。
满意请采纳
『叁』 军校生的战地文化吗 你值得一看
既然你那么憧憬军校的生活,那你就应该好好学习你的文化知识,争取考取军校呀……这也是最有效,最快的途径……
『肆』 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
1、“九一八事变” 1931年月18日夜,日本驻中国东北的侵略军——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
9月19日晨,日军侵占沈阳,随即在几天内侵占安东(今丹东)、海城、营口、辽阳、鞍山、铁岭、本溪、抚顺、四平、长春、吉林等20多座城市及周围广大地区。
9月,辽宁(除锦州及辽西)、吉林两省沦陷。11月,黑龙江省基本沦陷。1932年1月,锦州及辽西地区沦陷。2月,哈尔滨沦陷。至此,在短短四个多月内,整个东北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沦为日本的占领地。
2、“一·二八淞沪抗战” 日本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很快在上海发动侵略战争,以转移国际上对中国东北问题的关注,迫使国民党当局承认其占领东北的既成事实,并把上海变成它侵略中国内地的新基地。
同在东北一样,日军事先制造了一系列事件,并以此为借口,于1932年1月28日夜发动了对上海闸北区的进攻(即一·二八事变)。蔡廷锴、蒋光鼐率领的第十九路军进行了英勇抵抗。上海各界民众纷纷组织义勇军、敢死队、救护队协助作战,护理伤员,捐献慰劳金和慰劳品。
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援下,第十九路军和随后参战的第五军一部,不顾武器装备和兵员数量远不如日军等困难,顽强战斗、不怕牺牲,坚持抵抗一个多月,取得重大战果。
日本侵略军被迫三易主帅,数度增兵,结果是损伤1万余人仍无法实现其速战速决的迷梦。上海数十万军民同仇敌忾,齐心御侮,涌现出大量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事迹。
3、华北事变 华北事变是1935年驻华日军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而策动华北各省脱离南京国民政府,实行“自治”的一系列事件。华北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之一,当时包括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五省和北平、天津两市。
通过华北事变,日本轻而易举地控制了华北大部分地区。从关外到关内,中国人民不仅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残酷蹂躏,还被大大小小仗势欺人、狐假虎威的汉奸卖国贼欺凌,有人悲愤地写下这样的句子:“爱国有罪,冤狱遍于国中;卖国有赏,汉奸弹冠相庆。”
日本对华北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陷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4、“一二·九运动” 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引起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关注,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到来。1935年12月在北平发生的“一二·九运动”,是这一高潮到来的重要标志。
在冀察政务委员会即将成立的时候,华北人民痛感华北的沦亡迫在眉睫。
北平、天津的广大青年学生对于时局的演变尤为关切,清华大学救国会的《告全国民众书》悲愤地喊出了爱国学生的共同心声:“现在,一切幻想,都给铁的事实粉碎了!‘安心读书’吗?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12月9日,在中共北平临时工委的领导下,东北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和部分中学的学生涌向北平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游行。游行遭到了军警的残酷镇压。在北平学生英勇斗争的影响下,全国各地民众纷纷行动了起来。
(4)抗日战争战地文化扩展阅读
日本侵略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
1、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
大规模的日本侵华战争,使大量中国军人战死沙场。在侵华战争中,日军实施大规模屠杀政策,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旅顺大屠杀等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华北地区制造了100多起惨案;
实施细菌战、化学战、毒气战,导致中国军民大量死亡;实施“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还强掳迫害中国劳工;等等。
2、资源财富被肆意破坏掠夺
日本是东亚地区的岛国,物质资源十分匮乏。近代以来,随着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日本一直谋求向外扩张,企图染指中国。日本大举侵华,使中国大地满目疮痍,其所到之处,水源、森林、工业、农业、交通等无一不受到摧残和祸害。
3、沦陷区民众受尽磨难
日本在侵占中国大片国土后,对占领区实施严厉的社会控制,其中不仅包括军事的、经济的、政治的统治,甚至严格限制中国民众的人身自由。这些严厉的控制政策如同沉重的枷锁,给中国民众带来巨大伤害。
『伍』 如何评价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1、地位:
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重要战场。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作用:
(1)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 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2)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3)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5)抗日战争战地文化扩展阅读
正面战场是由于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
“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战爆发以来,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三个月的战役中,双方都投入几十万的兵力。由于国民革命军战略不当,武器装备落后,在付出了330000多人的损失后,最终被迫匆忙撤兵,并直接导致了南京会战的失利。此战日军伤亡50000余人。
徐州会战日军打通了津浦线,扩大了占领区,但未能消灭中国军队主力。国民革命军的防御作战和主动转移为此后的武汉保卫战赢得了4~5个月的时间。其中台儿庄大捷消灭鬼子10000多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陆』 部队有战地文化,冰雪文化,还有什么文化
军人文化 、军营文化、军事文化、军旅文化。
1、军人文化
军人文化,顾名思义,是基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长期以来形成的革命传统,其中涵盖了革命命理论、经验与精神。在革命时期,我国的特色文化与历史文化被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来。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以及先进革命分子与人民群众的拥护下,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引导了时代前进的步伐。
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基准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处于一个和平年代,我国的军人文化优良传统成为了强军目标的宝贵资源。也就是说,强军目标与军人文化之间存在一致性。
2、军旅文化
军旅文化主要阐述部队战士生活,战斗,生产中创造的文化艺术,反应了部队战士的情感生活和精神风貌,表达他们对祖国,对人民,对亲人的一腔热忱。
(6)抗日战争战地文化扩展阅读:
毛泽东深刻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更是鲜明地提出:“我们的工作首先是战争,其次是生产,其次是文化。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可能战胜敌人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武器装备上,我们无所依凭;在力量对比上,我们没有优势,但是在军事文化的建设上,我们这支军队走在了时代前列,由此而焕发出来的革命觉悟、坚定信仰、强大精神却是无可匹敌的。
『柒』 抗日战争的性质和意义
抗日战争的性质:
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叫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日本对中国的民族压迫,从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到“九一八”占领中国东北,这里不去细说。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日本提出建立所谓“东亚新秩序”,在中国实现“王道乐土”,也就是灭亡中国,把中国变为它的附属国、殖民地。抗战八年中,大半个中国土地遭到日军占领践踏。中华民族真正到了存亡续绝的关头。抗日战争就是中国人民用民族战争来挣脱日本施加的民族压迫,收复中国领土主权,恢复自己的民族尊严。这是全中国人民的神圣事业。中国属于反抗侵略的正义的一方,日本属于施加侵略的非正义的一方。这个性质不仅仅是用种种文字、图像记录下来的,也是用中国人民流成河的血记录下来的。这个性质不仅仅记载在中日双方的文字、图像中,也记载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至今为全世界所普遍承认的《联合国宪章》中,记载在遵循联合国大会批准的国际法原则的东京国际法庭材料中。“侵略”这个词人们可以改成别的什么,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却永世也无法改变。
人们也许要问,国际和日本历史学者怎么看。抗日战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国际和日本第一流的被称为“主流派”的历史学者的大量著作都是这么写的。日本少数人宣传“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皇国史观”,学术界不认为那是严肃的科学性研究。
事实上,中国抗日战争的性质,根本不需要那段历史过去以后才能作出判断。这里可以看一看就在抗日战争进行中正直的日本皇族成员是怎么说的。1943年至1944年,裕仁天皇胞弟三笠宫崇仁担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幕僚,在中国战地广泛考察以后,有感于需要对派遣军总司令部的佐、尉级军官进行教育所写的题为《作为日本人对中国事变的内心反省》文中说:“明治维新以来,伴随欧美文化的输人,日本人也感染了霸权主义的侵略压榨思想,并与欧美诸国一起,对中国实施此等行径,如二十一条要求”。“甲午战争以后滋长了侮华思想”。“满洲独立后,日本又对华北怀有野心”。“中国事变爆发以后,日本军队的残暴行为又给中国的抗日宣传提供了事实根据。如掠夺,强奸,杀害平民,放火等等。”“大东亚战争开始以后,把中国看成,„日本的军事基地‟,在中枢决策机构内还有人认为,战争的主角是日本,日本必须战胜,所以日本必须榨取中国以自肥”。“如果是„有取有予‟,尚可另论,而现在的日本是无所不取,掠夺殆尽。这还成什么事体!”“烈犬是不狂吠的,回顾以前高喊„圣战‟、„正义‟云云,叫喊的声音越高,事实越近于相反”。三笠宫至今健在。这份文书当时被没收,后来偶然发现。他在回答《读卖新闻》编辑部负责人采访的提问中,接着又讲了许多亲眼目睹的骇人听闻的事实。
『捌』 抗日敌后战场的作用
抗日敌后战场的作用:
一、在战略上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对维持中国持久抗战的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三、为中国革命保存和扩大了力量,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给后来的新中国建设积累了正治、经济经验。
在抗日战争的十四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开辟、坚持和发展了敌后战场。在局部抗战阶段的六年间,东北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在全国抗战阶段八年间的大部分时间里,整个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敌后战场对于实现全民族抗战、配合正面战场、坚持抗战和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8)抗日战争战地文化扩展阅读: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从战略地位看,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是主战场,从抗战中期到抗战后期,主战场发生了转化,正面战场抗击日本侵略的作用有所下降敌后战场逐渐形成并开始独当一面。最终成为抗日的主战场。这种转化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主客观的基本条件和深刻的原因。
两个战场的形成和地位的变化,对抗日战争进程和结局,乃至对战后中国政局、中国前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根据中日双方力量对比,提出了中国抗战必须采取正规战与游击战两种作战方式,应该在敌人后方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主张。
战争之初,敌强我弱敌人来势凶猛但是敌小我大,日本国士面积小,人员少,资源不足.因此战争必然是场持久战。随着日军古领区的扩大,战线延长,日军兵力不足与兵力分散的矛盾会凸显出来,日军只能占领城市和交通线在其古领区内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必然留有很大的空虚为大规模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动。
因此在国防会议召开前,毛泽东就致电指示参加会议的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人向会议提出正规战与游击战相配合”,以游击战攻敌侧方或“威胁敌后方”的意见。9月,中共领导人与阎锡山就八路军进人山西后的活动范围达成致意见,即八路军进人山西后以太行山脉和太行山北端为根据地进行独立自主的游击运动战。
国共两党这一有关两军在抗战中的分工与部署,是中国抗日战争总体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毛泽东曾经指出:“就目前和一般的条件说来,国民党担任正面的正规战,共产党担任敌后的游击战,是必须的,恰当的。”国共两党对不同作战战场和作战方式的选择,这是形成两个战场的主要原因。
『玖』 抗日战争主要特征
线索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活动
(1)军事方面
1、全面进攻:1937、7---1938、10
①全面进攻开始:“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
②攻占城市: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太原;徐州;广州、武汉。
③南京大屠杀:
2、相持阶段;1938、10---1945、8
改变侵华方针:
正面战场:占领宜昌;打通浙赣线;打通大陆交通线:
对根据地大“扫荡”:
3、战败投降:1945、8、15宣布无条件投降,9、2签订投降书。
(2)政治方面
相持阶段到来后,对国民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
建立伪政权,以华制华:
在沦陷区实行残暴的法西斯统治,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华中发动“清乡运动”,对抗日爱国人士实行恐怖政策。
(3)经济方面:统制政策;
采用各种方式,大肆掠夺沦陷区的工矿业,将沦陷区变为日本工业原料的基地,用以满足侵略战争的需要,并获得巨额利润。
强占沦陷区的耕地,对粮食实行“统制”。
在沦陷区到处抓丁拉佚,掠夺劳动力。
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开设银行,滥发纸币,增加苛捐杂税,加紧对人民的搜刮。
(4)文化方面:
在学校教育中,推行奴化教育政策。
在社会教育方面,宣扬封建道德,进行反共宜传,禁止人民阅读进步书刊。
线索二:中国人民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内部斗争
建立:
•从“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一系列宜言,并正式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经过“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重大事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通电,提交国共合作宜言;“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宜言;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到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宜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斗争:
由于阶级利益的根本不同,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始终都存在着国共两党的矛盾和斗争:抗战初期,国民党内亲日派散布“亡国论”,国民党内的亲英美派宣扬“速胜论”,这些都不利于抗日战争的发展。为此,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指出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和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途径;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了侵华战略方针,国民党内亲日派公开投敌,亲英美派蒋介石集团也表现出很大的动摇性,反共倾向日益增长,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不断掀起反共高潮。中共中央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口号,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维持国共合作,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军事进攻,中共领导抗日军民坚决予以回击,以斗争求团结,以斗争求合作;由于中共坚持以斗争求团结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正确方针,也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国共第二次合作能够坚持到抗战结束。第二次国共合作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有明显的区别,最主要的是共产党的独立自主地位。
(2)两种不同的抗战路线
①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鼓吹“亡国论”和“速胜论”;相持阶段到来后,实行消极抗日方针。
②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提出持久抗战的方针;相持阶段坚持团结、进步、抗战的方针。
③两种不同的抗战思想路线是由国共两党不同的阶级本质决定的。
(3)两个战场的抗战
①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a.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抗战还是比较积极的,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虽未保住上海,但却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规模较大的会战还有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就是徐州会战的一个组成部分。国民党正面战场承担了抗战初期的主要抗战任务,但由于实行片面抗战路线而节节败退。
b.相持阶段到来后,由于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正面战场(枣宜会战、豫湘桂战役)形势严重恶化,以至于出现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
②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
a.防御阶段:
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方针,
抗战初期,八路军、新四军在全面抗战路线指引下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战场。
b.相持阶段
反击国民党反共高潮,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主要战场(百团大战,反扫荡),对抗战胜利具有决定意义。
在抗战最困难时期,中共在军事、政权建设、土地政策、减轻人民负担、经济建设、思想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战胜了困难,使抗战形势好转。
中共还领导沦陷区人民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
1944年起,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始局部反攻,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和根据地,成为对日反攻的重要力量和基地。
c.反攻阶段:
1945年8月,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毛泽东号召举行全国规模的大反攻,各解放区发起反攻,迅速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线索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变化
(1)抗战中,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着国共两党的矛盾和斗争。
(2)抗战初期,国民党内亲日派散布“亡国论”,国民党内的亲英美派宣扬“速胜论”,这些都不利于抗日战争的发展。为此,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指出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3)相持阶段到来以后,日本改变了战略方针, 国民党亲日派公开投敌,亲英美派蒋介石集团也表现出很大的动摇性,反共倾向日益增长,国民党五 届五中全会后不断掀起反共高潮,制造皖南事变。中共中央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 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维持国共合作,巩固并扩大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军事进攻,中共领导抗日军民坚决予以回击。
(4)由于中共坚持以斗争求团结和有理、有利、 有节的正确方针,也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国共第二次合作能够坚持到抗战结束。第二次国共 合作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有着明显的区别,最主要是共产党的独立自主地位。
线索四: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1、军事:反共高潮:第一次(1939-1940),皖南事变(1941)
2、政治:反共反人民的立场;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
3、经济:统制政策,官僚资本膨胀:
4、文化:文化高压政策
线索五:经济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经济的显著特征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会呈现这些特征?
阶段特征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具体特征是:
国共两党以合作为基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形式进行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中华民族与日本的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同时也穿插着其他各种矛盾。
这一时期的历史具体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历时14年的抗日战争,其间出现过三次抗日救亡高潮,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的局部抗战时期;第二个时期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至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止的全国性抗战时期。两个时期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局部抗战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至1932年“—•二八”淞沪抗战期间,亦是第一次全国抗日救亡高潮的兴起。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略中国的局部战争,中国人民打响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第二阶段,从1932年4月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前。以《塘沽协定》为分界线,1932年4月至1933年5月为前期;1933年6月进入后期。第三阶段,1935年12月9日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一二•九”运动的爆发,掀起第二次全国抗日救亡高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使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第二个时期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是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
1937年,为摆脱国内经济危机和实现吞并中国与独霸东亚的野心,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国民党为维护其统治,被迫抗战,先后组织四次大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狂妄计划,但由于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总的趋势是节节败退,华北、华东一些较大城市相继沦陷。而在这一阶段,中共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严重威胁敌人后方。
2.1938年10月到1945年8月是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侵华的战略方针,对国民党实行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导致国民党内部分化,汪精卫公开投敌。同时,重点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使抗日根据地遇到极大困难,国民党在日本诱降下,蒋介石集团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方针,掀起反共高潮,在军事上采取“消极防御”方针,出现大溃败。中共提出“三坚持、三反对”口号,一方面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一方面在抗日根据地采取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措施,巩固了根据地,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1944年,敌后战场对日军发动了局部反攻。
3.1945年8月至1945年9月是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
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日本法西斯孤立无援,败局已定,在中国抗日军民、苏军和美军的共同打击下,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知识结构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正式爆发。
战略防御阶段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2.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3.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1.三次会战:淞沪、太原、徐州
2.结果:丧师失地,一溃千里(片面抗战路线)
中共开辟敌后战场 1.1937年秋召开洛川会议,确定全面抗战路线
2.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3.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相持阶段 日本 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推行奴化教育
对根据地实行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
发动豫湘桂战役,打通大陆交通线
扶植傀儡,策划成立南京伪国民政府
国民党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国民党政策由抗日转向反共
1941年制造"皖南事变",掀起反共高潮
正面战场继续丧师失地 枣宜会战,张自忠牺牲
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大溃败
在国统区的独裁统治 政治: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相结合
经济:实行统制政策,大肆进行经济掠夺
共产党 建立和扩大根据地,开展广泛的敌后游击战
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实行"三三"制原则;精兵简政
实行减租减肥息,开展大生产运动
开展整风运动
反攻阶段 1944年起,解放区开始局部反攻
1945年春,中共召开"七大",争取抗战的胜利
1945年8月8日,大反攻全面开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抗日战争结束。
本节用到的政治原理
运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原理分析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必然性。
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扩大的斗争,并加深认识理解共产党在抗日统一战线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认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