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30万军队包围共产党6万军队
你讲的应该是皖南事件
抗战爆发後,毛泽东坚持要求部下「不受国民党的限制,超越国民党所能允许的范围,不要别人委任,不靠上级发饷,独立自主地放手地扩大军队,坚决地建立根据地」,国共军队冲突不断,最终导致1940年10月4日的黄桥事件。
为避免双方接触继续冲突,从维护抗战大局出发,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名义,强令新四军、八路军必须在一个月内全部撤到旧黄河河道以北之冀察两省和晋东北及冀鲁交界地区;中国共产党对此予以严词拒绝,仅答应将皖南新四军撤到长江以北,但一直拖延时间。国民政府第三战区最初允许皖南新四军采取东进、再从蘇南北渡长江的路线。但1940年11月29日,蘇北刘少奇指挥八路军新四军发动进攻韩德勤馀部的曹甸战役,国民政府方面大为恼怒,转而拒绝皖南新四军东进从蘇南渡江的方案(怕皖南新四军与蘇北新四军会合後再打韩德勤),重新命令皖南新四军必须直接北上,从安徽铜陵、繁昌间北渡长江,并延长最後期限至1940年12月31日。但中共方面认为国民党规定的直接北渡方案是阴谋,皖南新四军最终坚持走东进再由蘇南北渡的路线。1941年1月4日,在超过国民政府规定的最後期限4天後,新四军军部及所属支队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向南移动,违抗国民政府直接北上渡江的命令,南下企图绕过国民革命军防区再东进由蘇南渡江;6日,行至皖南泾县茂林时,与国军第40师发生冲突,双方互称对方先开枪,随後第三战区国军将新四军包围。激战七昼夜,新四军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被俘或阵亡;叶挺与国军谈判时被扣押,项英、周子昆被其副官刘厚总杀害。
实际上共军被围人数并没有6万,国军也没有动用30万兵力. 当时还在抗战咧,你当国军整天闲著对付共产党?
⑵ 国民党军衔如何规定的
国民党军队军衔制 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衔级和衔称都不变。当时授军衔没有统一的机构,国民政府可以授,总司令部可以授,军事委员会可以授,甚至上级机关或军政长官也可以授。1932年,西北军阀马步芳曾把还在小学读书、只有12岁的儿子马继援,委派为青海省南北边区警备司令部的上校参谋长。更为荒唐的是,上报到南京中央军政部后,竟然给予正式命令,发给了委任状。另外,当时军衔和职务相比,衔高职低的情况比较普遍,军长大都授上将。一些地方军阀,手中不过万把人最多几万人,也自封为上将。1933年,当时蒋介石在一次纪念周上讲话说:“国民党军队同列强相比,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 为了整顿军队军衔混乱状况,以适应其军事上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对军衔进行修订。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整个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 将官: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 校军: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海军士兵分八级,称谓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 国民政府时期的军佐衔,最初等级设置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但改变了称谓,即在军官衔的前面冠以专业名称,如“军需少将”、“军医中校”、“军法上尉”等。1934年以后,军佐衔改用新称谓,将级军佐衔统称“监”,校级军佐衔统称“正”,尉级军佐衔统称“佐”。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为适应全面内战的需要,对各级军官的服现役限龄作了大幅度降低:一级上将,62岁;二级上将,60岁;中将,56岁;少将,52岁;上校,46岁;中校,44岁;少校,42岁;上尉,40岁;中尉,38岁;少尉,36岁。这在当时主要军事国家中是比较低的。 国民党军队的上将衔,比较复杂。除了分特级、一级、二级三个档次外,还有中将加上将衔和追赠上将几种。 特级上将为最高军衔,授予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实际上这一衔级是专为蒋介石而设的。 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常服的军衔标志,抗战结束前都是金版领章上缀3颗三角星。抗战以后,常服的军衔标志,由领章改为肩章,二级上将为3颗五角星,一级上将、特级上将分别为4颗星、5颗星。因此,也分别被俗称为“三星上将”、“四星上将”、“五星上将”。也有人是死后才被追赠的,如张自忠、廖磊等;还有人生前死后都为正式晋升二级上将,如钱大钧、罗卓英等。 此外,国民政府于1934年12月对驻蒙古、新疆、西康、西藏等地的武职官员,颁行了一种特殊的官衔,共分三等十级,其称谓类似于清末的军官衔称:一等一级称都统、一等二级称副统、一等三级称协统,二等一级称都领、二等二级称副领、二等三级称协领,三等一级称都卫、三等二级称副卫、三等三级称协卫,此外还设有准卫一级。 中国的军衔制从清末建立到民国的几次改动,军衔等级中都没有“大元帅”这一级,那么孙中山和蒋介石等人的大元帅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孙中山等人的大元帅并不是军衔,而是职务,是一种权力象征。1917年7月张勋复辟后,孙中山即提出拥护约法、恢复国会的主张。8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有130多名议员出席,决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规定军政府设海陆军大元帅一人,元帅二人,均由国会选举产生。大元帅是国家元首兼行政首长,元帅则协助其工作。9月1日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桂系军阀陆荣廷、滇系军阀唐继尧为元帅。10日,孙中山在广州就大元帅职,但陆、唐二人不愿和孙中山合作,分别通电拒受元帅职务。可见,孙中山的大元帅是一种职务,即最高军政长官,其权力相当于实行“总统制”国家的总统,即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而不是军衔。 其实,在晚清实行军衔制时,就有陆海军大元帅一职,是由光绪皇帝兼;光绪病逝后,宣统皇帝即位,因他当时才3岁,大元帅之职由其父摄政王载沣兼。 而民国时期的大元帅也不止孙中山一人。北洋政府历届元首(总统或执政),均兼陆海军大元帅。1924年11月,孙中山督师北上,国民党元老谭延 、胡汉民在广州先后代理大元帅职。张作霖在北京组织安国军政府,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的大元帅也是一种实际职务名称,其权力相当于实行“内阁制”国家的总统。 1934年3月溥仪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持下,在长春当上了“满洲国”儿皇帝,并兼“满洲国陆海军大元帅”。 1937年7月“七七事变”发生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⑶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的哪位高级将领违抗军令一枪不发放弃了济南和泰安以及
因为委员长调走了韩总的炮兵团,韩总闹情绪了
⑷ 抗日战争要怎样成为国民党一个营或者团的团长、参谋长
抗日战争期间要想成为营团级军官,方式还是比较多的。
方法1:投考各类军校,版特别是民国时期鼎鼎大名的权黄埔军校。如果在30年代初投考黄埔军校,那么经过一年学习毕业之后,充任排长、然后5~10年左右升到营长,特别优秀的可能会提前晋升,6、7年升到团长的也有。当然,能当正职也可以当副职或参谋,就看个人特点了。
方法2:通过各类关系得到委任,一般如果以前的亲朋好友是大军官的,都可以到里面混个参谋、副官,如果关系特别好的,说不定视作心腹给个营长、团长。国军当年有个人带着一个排的人找到某军军长要给个位子,结果那个军长给了他一个“团长”,当然要人要枪没有,他的团只有一个营、那个营只有一个连、那个连只有一个排,但他对外还是团长。
方法3:各类“民间武装”被招安。民间武装定义非常广泛,可以是占山为王的土匪流寇,也可以是民间自发的义勇武装,或者小军阀改换门庭等等。一般来说,有个百八来号人,几十条枪,就能想方设法在国军那边混个营长。
方法4:抓壮丁。在著名电影《抓壮丁》中,有句台词“抓满60个,当个连长,抓满150个,当个营长。”反正有了人手,就可以当上。
⑸ 求国民党特务组织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的作用的资料
应该有很多国军特务在抗日战争中取义成仁,但资料可太不好找了
⑹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编制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补充一点,复国军序列下至团级,也分制甲乙丙三种。甲种团全团2400余人,除作战3个正规营以外,配备炮兵营,特务营,通讯营,野战医院等。像著名的部队36,87,88抗战初期著名的3个德式样板师都是这样编制的。像宋希濂的36师下辖的,还配备完整的冲锋枪连,全连一色冲锋枪。充分发挥团队冲锋枪优势活力。战斗力可见强悍。多少日本鬼子成了他们的刀下鬼
记得采纳啊
⑺ 抗日战争期间指挥三次长沙会战的中国国民党领导是
薛岳。。他在台湾岛内被称抗日第一战将。。
薛岳,又名仰岳,1896年生于广东省乐昌县。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担任孙中山警卫团的营长。后在国民革命军李济深第4军任师长。1935年任贵阳绥靖主任,一度代理黔省主席。抗战开始后,薛岳主动请缨杀敌,率部参加了“八一三”上海抗战。1939年代理第9战区司令长官,负责指挥两湖和江西部分地区对日作战。
广州、武汉相继陷落后,粤汉间的湖南成为日本侵略者攻击的主要目标。日军在两次攻占长沙均未得逞的情况下,于1941年12月23日,又以第40师团主力发动了第三次对长沙的进攻。薛岳总结前两次会战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套利用湘北复杂地形,与敌后退决战的“天炉战法”。敌军先乘大雨和夜色突破了我军前沿阵地,渡过新墙河,扑向汨罗江北,并与沿粤汉线南下的日军第3师团会合后,很快攻至汨罗江南岸,进入我军预设之决战区域。薛岳向所部官兵下达手令:“第三次长沙会战,关系国家存亡。岳抱必死决心、必胜信念。”他要求“各集团军总司令,军、师长,务必确实掌握部队,亲往前线指挥,适时捕捉战机,歼灭敌军”。日军第3师团在飞机支援下向长沙东南阿弥岭等中方阵地发起了进攻。薛岳下令第10军李玉堂布下巷战阵势,守卫长沙市区。双方在长沙东南郊展开激战,拼死争夺,几乎所有据点都反复易手。敌军的攻势受挫。为了加强长沙防守和反击力量,薛岳又调第77师进入长沙预备作战。与此同时,他部署外围的中国各军由远处向长沙逼近。当敌军看到被中国内外线兵团包围的危险准备撤退时,薛岳即命令各部队从不同方向对敌军展开围追堵截。日军且战且退,损失惨重。薛岳指挥中国军队利用湘北山丘河流交错纵横的复杂地形,继续以各种方式追击,使敌处处挨打。第三次长沙会战取得大捷。整个战役共歼灭日军5万多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抗战胜利后,薛岳被委任为徐州绥靖公署主任。1949年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同年底任海南岛防卫总司令。1950年5月去往台湾。
⑻ 国民革命军在抗日战争中真的无所作为吗
希望答案您还满意】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积极抗战拼死抵抗.作出巨大牺牲.成为抗战的主力军.据统计.八年抗战中.国民党军队中陆军阵亡将士三百万人以上.当中将级军官已超过二百名.中下级军官更大幅伤亡.国民党军阵亡将领有: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9军军长郝梦龄.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等等.其中张自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牺牲级别最高的将领.而在共产党人中.牺牲的高级将领仅有左权将军和彭雪枫将军(左权为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彭雪枫为新四军的师长).
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革命军兵力最高时达500万人.中国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与日军共有22次大型会战.1117次大型战斗.小型战斗28931次.国民革命军陆军死亡.失踪321万1914人.空军阵亡4321人.损失战机2468架.海军几乎全灭.加上因病减员等非战场损失.国军总损失400多万人.不过.亦于大小会战中.让日军损失48万3708人.而伤者更达193万4820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共有126名日本将官阵亡于与国军会战中.(中日战争中.共129名日本将官阵亡.只有其中3名是死于跟八路军的战斗中.包括阿部规秀中将.)除此.由共产党领导的包括八路军.新四军及抗日根据地民兵在内主要以在日本占领区内游击战为主.
从抗击日军的数量和地域来看.国民党军的贡献则远远要大于八路军和新四军.国民党军的对日战场是主战场.抗击着大部分的日军.仅从歼灭日军的数量来看就超过一百万.而八路军新四军歼灭日军和伪军共计52.7万人.国民党军在除西北以外的广大地区抗击日军.而八路军.新四军只是占据华北和华中等地区.只是局部战场.国民党军在一次战役中歼灭日军的数量可以达到上万人(不少为日军精锐部队).如台儿庄大捷.万家岭大捷.而共产党的军队聊以自慰的平型关大捷只不过是歼灭一千多人的辎重部队.当然.八路军.新四军人数较少.条件较差.而国民党军作为当时中国正规的政府武装.战绩突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往者虽已逝.来者犹可追.中国的抗战史应该重新为国民党书写.那些国军的抗日老战士应该得到尊重.哪怕是迟到的尊重.否则我们对不起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魂.历史将永远记住那些为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为了保卫民族和人民而捐躯的烈士们.不管他们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他们将永垂不朽!
⑼ 国民党军衔详细
国民党军衔 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衔级和衔称都不变。当时授军衔没有统一的机构,国民政府可以授,总司令部可以授,军事委员会可以授,甚至上级机关或军政长官也可以授。1932年,西北军阀马步芳曾把还在小学读书、只有12岁的儿子马继援,委派为青海省南北边区警备司令部的上校参谋长。更为荒唐的是,上报到南京中央军政部后,竟然给予正式命令,发给了委任状。另外,当时军衔和职务相比,衔高职低的情况比较普遍,军长大都授上将。一些地方军阀,手中不过万把人最多几万人,也自封为上将。1933年,当时蒋介石在一次纪念周上讲话说:“国民党军队同列强相比,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
为了整顿军队军衔混乱状况,以适应其军事上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对军衔进行修订。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整个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
将官: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
校军: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海军士兵分八级,称谓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
国民政府时期的军佐衔,最初等级设置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但改变了称谓,即在军官衔的前面冠以专业名称,如“军需少将”、“军医中校”、“军法上尉”等。1934年以后,军佐衔改用新称谓,将级军佐衔统称“监”,校级军佐衔统称“正”,尉级军佐衔统称“佐”。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为适应全面内战的需要,对各级军官的服现役限龄作了大幅度降低:一级上将,62岁;二级上将,60岁;中将,56岁;少将,52岁;上校,46岁;中校,44岁;少校,42岁;上尉,40岁;中尉,38岁;少尉,36岁。这在当时主要军事国家中是比较低的。
国民党军队的上将衔,比较复杂。除了分特级、一级、二级三个档次外,还有中将加上将衔和追赠上将几种。
特级上将为最高军衔,授予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实际上这一衔级是专为蒋介石而设的。
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常服的军衔标志,抗战结束前都是金版领章上缀3颗三角星。抗战以后,常服的军衔标志,由领章改为肩章,二级上将为3颗五角星,一级上将、特级上将分别为4颗星、5颗星。因此,也分别被俗称为“三星上将”、“四星上将”、“五星上将”。也有人是死后才被追赠的,如张自忠、廖磊等;还有人生前死后都为正式晋升二级上将,如钱大钧、罗卓英等。
此外,国民政府于1934年12月对驻蒙古、新疆、西康、西藏等地的武职官员,颁行了一种特殊的官衔,共分三等十级,其称谓类似于清末的军官衔称:一等一级称都统、一等二级称副统、一等三级称协统,二等一级称都领、二等二级称副领、二等三级称协领,三等一级称都卫、三等二级称副卫、三等三级称协卫,此外还设有准卫一级。
⑽ 谁知道抗战时期国民党军官军衔
1934年来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制定了陆、源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整个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
将官: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
校军: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军衔和职务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是绝对对应,不同的资历和部队等级有不同情况,比如精锐部队的师长可能是中将,比某些杂牌军的军长军衔还高。大致上士为班长,少尉为排长,中尉-上尉为连长、少校为营长,中校-上校为团长,师参谋长为上校,师长为少将,军长为中将,集团军司令为上将。一级上将大多为当年拥兵自重的老军阀,特级上将仅蒋介石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