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战争 > 抗日战争的演变

抗日战争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1-03-03 12:31:12

1. 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的历史变化

公元1937年
·1月,中国共产党中央由保安迁往延安
·2月1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致电国民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以实现两党重新合作
·7月7日,日军炮击中国宛平城,卢沟桥事变发生,中日全面战争开始,史称七七事变
·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淞沪会战开始
·8月22日,中国共产党中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25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10月2日,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9月23日,中国蒋介石被迫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
·9月25日,中国八路军115师一部在平型关歼灭日军1000多人(见平型关战役)
·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军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见南京大屠杀)
·钱塘江桥建成,为中国自行设计监造的第一座大型公路、铁路两用桥
公元1938年
·4月,中国台儿庄会战,大败日军(见徐州会战)

公元1940年
·3月30日,汪精卫伪政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见汪伪国民政府)
·8月20日,中国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

公元1941年
·1月,中国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
·中国侯德榜创造出“侯氏制碱法”

公元1942年
·2月1日,中国毛泽东在延安作整顿党的作风报告,其后全党开展整风运动
·5月,中国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协助英军对日作战,救出被围英军7000人
·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公元1943年
·12月1日,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满洲、台湾、澎湖列岛应归还中国

公元1945年
·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大会通过的党章中规定以毛泽东思想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南
·5月,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重庆召开,决定坚持独裁、准备内战的政策
·8月28日,中国毛泽东抵重庆,与蒋介石会谈(见重庆谈判,《双十协定》)
·10月25日,日本台湾总督签署投降书,台湾、澎湖列岛重入中国版图
中国作家老舍的《四世同堂》第一部出版

·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6年1月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1946年6月国民党饿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中国饿内饿战全面爆发1947年印度宣布独饿立,1950年建立共和国1948年9月-次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年4月百万饿大军横饿渡饿长江1949年5月“冒险家的乐园”上海解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饿和国成立

2. 抗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了日本侵略军的绝大部分,使日本侵略者不能完成与德国达成的在中东会师的目的,为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奠定了基础,斯大林和罗斯福都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争中的作用有过高度评价;抗日战争对中国人民来说,是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对外国侵略者都是以败战的局面,开创了战胜外国侵略者的伟大胜利,为中国人民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之所以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就是因为中国在抗日战争的杰出表现被世界各国所承认的结果,所以说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一页,为中国人民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民族荣誉有着重要意义。

版图的变化,使割让日本之台湾从回母国,但也为外蒙独立埋下祸根.
民众思想只变化,有了清晰的国家意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憧憬.使民国初期的文化启蒙运动得到了更高的提携!
经济之变化 ,8年抗战完全拖跨了民国经济,使33-36年刚有起步的民族资产阶级濒临破产!也为国民党败走台湾压了最重的个稻草!也为今日之台湾问题留下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
当然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成为现今唯一的非西方的常任理事国(在此向那些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献身的勇士们致敬!希望台湾那些有良心的中国人还记得自己留着的炎黄子孙的血,回来吧!你快回来!)

3. 抗日战争期间的日伪军,后来是如何演变的

很大一部分是这样子滴,比如攻占国府首都南京的吴化文部原来就版是伪军,抗战胜权利之后国军,后来又被编为解放军,本来是用来当炮灰的,没想到国府放弃了南京,基本没什么抵抗;朝鲜战争中攻占汉城的志愿军50军也是原来国军部队改编的

4. 关于历史抗日战争

双方有抵抗侵略的共同目的,为了避免在对外斗争中出现自己内部消耗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发挥统战线
的重要功能。历史证明,要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必
须运用统一战线这个法宝,同样,今天我们在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然需要运用这个法宝。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
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然而,这
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还有许多利益矛盾
需要协调和解决。这就需要发挥统一战线具有的协调
关系、化解矛盾,沟通思想、理顺情绪的功能,需要
全党全社会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需要最广泛、最充
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不
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2.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必须坚
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
党的团结统一,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中
国共产党是统一战线的核心和支柱,没有中国共产党
的坚强领导,就不会有广大和巩固的统一战线。党对
统一战线的领导,主要是实行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
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
导,既要反“左”,又要反右。右表现为采取“一切

联合,否认斗争”,放弃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左”则
表现为主张“一切斗争,否认联合”,把统战对象拒之
门外。这两种倾向都是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大
敌。
3.推动祖国完全统一,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与
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关系。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是统一战线的特殊组成部分。广泛团结广大港澳同
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对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具
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保持香港、
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面临的
崭新课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党
肩负的神圣使命。要按照这一要求,发挥统一战线的
优势,做好新时期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
工作。一是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团结岛内拥护祖国
统一的人们,大力开展反分裂、反“台独” 的斗争。
二是要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巩固和发展
爱国爱港、爱国爱澳统一战线,不断推进港澳人心回
归的历史性伟大工程。三是要以中华文化为纽带,广
泛团结海外华侨、华人,共同致力于统一祖国、振兴
中华大业。
4.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多年来,中日关系不断发展,反映了两国
人民谋求和平友好和共同发展的愿望。但长期以来,
日本国内总有一些势力在历史等问题上坚持错误态
度,不断采取伤害中华民族感情的错误行为,使中日
关系面临困难局面。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友好相处,
合作共赢,是符合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因
此,正确处理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要
“严格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
《中日联合选言》三个政治文件,坚持通过对话、平等
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加强两国在广泛领
域的交流合作,加强民间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扩
大共同利益,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发展面向21世纪的
中日友好合作关系,使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
展,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5. 1931-1945中国国民党抗战政策的演变过程,原

1931年918事变发生后,日本为把中国变成进攻苏联以及称霸世界的跳板继而又发动了一二八事变,疯狂进攻华北和上海,威胁华中和华南地区。国名党当局派代表到国联控诉日寇的侵略行径,幻想以公理对抗强权,然而结果是不得而终。当时国名党方针是 “攘外必先安内”。对于日本是妥协退让方针。
随着东三省沦陷,1933年日军占领了热河,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占领满蒙地区的步伐,策划所谓的“华北五省自治”,武装进犯绥远。国名党已经在试图与共产党打成政治和解,并且加紧修建防御工事。直到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开始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1938年时候,中日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汪精卫率先投降日本,随后蒋介石为首的亲美派确立了溶共、限共、防共的方针,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1941年底,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将军事重心转移到东南亚地区。国民党政府根据形势的变化,发表声明对日宣战,并开始大量接受美国的军事援助,在正面战场与日军展开了激战。又派远征军去缅甸作战,奠定了世界强国的基础。
1945年春,国民党军在湖南西部雪峰山与日军的一战,粉碎了日军进攻重庆的企图。此后,正面战场转入反攻。随后日本投降。
手打不易,望采纳,谢谢!

6. 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 抗战到底多少年

是14年。

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人们往往把政府宣战作为敌我双方交战的开始,并以此作为“八年抗战”的依据。

但这忽略了另外一个事实,即当时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的时间不是在七七事变后,而是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的1941年12月。作为一场反侵略战争,中国抗日战争与两国两军间的普通战争有很大不同,这是一场弱国反抗强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

这就决定了抗日战争不是一场简单的政府和军队之间对决的战争,而是一场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并发挥了巨大力量的人民战争,是一场促进民族觉醒民族团结的战争。

人民群众由战争的旁观者跻身于重要的参与者,人民性是这场反侵略战争的独特特性。这决定了抗日战争的进程不是由军队的一两个大的作战行动所决定,而是由人民群众的动员和参与程度来决定的。因此,在界定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时,就不宜单纯以政府是否宣战作为“标准”。

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局部抗战的六年中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把精力主要放在“剿共”上,极力压制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甚至调集十几万大军对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进行围剿破坏民众抗战,还捏造罪名逮捕了沈钧儒、邹韬奋等救国会领导人,造成轰动一时的“七君子事件”。

但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并不能阻止广大爱国民众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意愿,站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最前列。

自1931年9月20日至1932年4月15日,中共中央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分别发表了《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为国民党反动政府出卖中华民族利益告全国民众书》《对日战争宣言》等十多份文件,坚决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号召收复失地、抗日救国。

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推动下,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城乡蓬勃兴起。九一八事变后,各种形式的抗日义勇军,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推动下迅速遍布于东北各地,拿起武器英勇抵抗日本的侵略。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与国民党坚持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抗战路线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不同,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全民族抗战路线,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把发动群众武装群众放在抗战重要位置。

正是坚持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才能在敌后坚持抗战并获得巨大发展,到抗战胜利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从而证明了“兵民是胜利之本”。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十四年抗战”概念,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人民群众在抗战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理解全面全民族抗战路线和人民战争思想的重要意义,理解抗日战争在促进中华民族觉醒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6)抗日战争的演变扩展阅读:

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

1、有利于完整还原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

“十四年抗战”是指,中国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结束于1945年日本签订投降书,经过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历程。

其中,以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为界,前6年是局部抗战时期,后8年是全国抗战时期。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方面,局部抗战与全国抗战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局部抗战时期,就全国范围而言,虽然军事行动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局部地区,抗战的规模、范围、投入都比较有限。

它却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相互推动、共同发展,并为全国抗战准备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特别是人心、人力等方面的条件,对于唤起民族觉醒,发动全国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全国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空前觉醒,举国团结抗战的局面业已形成,与日本侵略者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更加激烈的军事较量,同时也在其他各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抗争。全国抗战的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投入之多、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的。

另一方面,14年抗日战争是一个连贯的、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日本方面看,自“九一八”事变发动蓄谋已久的、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后,无论日本在侵略的具体目标、政策、步骤和手段上如何变化,但其实现先征服“满蒙”、再侵占整个中国、进而称霸世界的大陆政策的战略企图始终没有改变。

其侵华战争由局部侵略扩大到全面侵略的罪恶步伐始终没有停止。从中国方面看,自“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反抗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后,无论面临的形势多么复杂,遇到的困难多么巨大,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斗争从未中断过,中华民族团结觉醒的潮流从未滞缓过。

因而,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一个由局部抗战演变为全国抗战的历史过程。局部抗战是全国抗战的基础和准备,全国抗战是局部抗战的延伸和扩大,尽管二者不能等量齐观,却共同构成一个连续的历史链条。

从这个角度说,“十四年抗战”不仅对8年全国抗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也肯定了6年局部抗战的历史地位,完整还原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

2、有利于客观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战争的基本特点,一是民族解放战争,二是人民战争。前者要求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民族力量,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者要求充分地动员和组织民众,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战争。

这既是处于积贫积弱、“一盘散沙”状态的中国免遭厄运的客观要求,也是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必然选择。

掌握国家政权的国民党集团,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方针,推行对内武力“剿共”、对日妥协甚至“不抵抗”的错误政策,既削弱了抗日力量,也给了日本侵略中国以可乘之机。

在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代表全民族的根本利益,首先高举起武装抗日的大旗,肩负起民族解放先锋的历史重任。

中共中央自“九一八”事变后即通电全国,号召广大民众迅速行动起来,组织起来,建立反日武装,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并于1932年4月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名义正式对日宣战。

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影响和领导下,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冲破国民党对日“不抵抗”政策的束缚,相继兴起为数众多的抗日义勇军,一度形成抗日斗争的高潮。

义勇军斗争受挫后,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成为东北抗日斗争的主要力量。至1937年秋,东北抗日联军共组建成11个军、3万余人,活动范围遍及南满、东满、吉东、北满70余县的广大地区。

东北抗日联军和此前东北抗日义勇军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振奋了民族精神,扰乱了日军进攻中国关内的计划。

继东北爱国军民开始抗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屡掀高潮,上海军民进行了“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一线和察哈尔、绥远等地的爱国军民相继展开了英勇抗战,从而使局部抗战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

为了汇聚尽可能多的力量以抗日御侮,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积极倡导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早在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即发表了愿在停止进攻红军、保证人民民主权利和武装民众三个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的宣言。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实现对日作战。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正式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政策。

此后,为促使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不断调整政策,从“抗日反蒋”发展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合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准备了全民族抗战的前提条件。

中国乡村建设派领导人梁漱溟评价说:“自日本侵略中国后,中共提出一系列的抗日主张,特别是国共合作,一致抗日,深得人心”。

如果说抗日战争的历史是靠全民族的力量写就的,是靠中国人民的力量写就的,那么在局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凝聚全民族的力量,为动员和组织人民的力量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无疑是不可磨灭的。

如果因为国民党政府在前6年局部抗战中没有起主导作用甚至还在一个时期内阻挠抗战,就否定这6年抗战的存在,那也是不符合抗日战争实际的。

所以,以“十四年抗战”来叙述抗日战争的历史,不仅能够涵盖卢沟桥事变之前爱国军民所进行的抗争,比如东北抗战、“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绥远抗战以及“一二·九”运动等重要内容。

而且能够更好地反映中国共产党率先号召并领导广大人民开展抗日斗争,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事实,凸显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于兴卫:为什么是“十四年抗战”

7. 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的意义原因 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为什么

一、有利于完整还原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

中国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结束于1945年日本签订投降书,经过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历程。

其中,以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为界,前6年是局部抗战时期,后8年是全国抗战时期。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方面,局部抗战与全国抗战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局部抗战时期,就全国范围而言,虽然军事行动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局部地区,抗战的规模、范围、投入都比较有限,它却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相互推动、共同发展;

并为全国抗战准备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特别是人心、人力等方面的条件,对于唤起民族觉醒,发动全国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全国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空前觉醒,举国团结抗战的局面业已形成,与日本侵略者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更加激烈的军事较量,同时也在其他各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抗争。全国抗战的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投入之多、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的。

另一方面,14年抗日战争是一个连贯的、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日本方面看,自“九一八”事变发动蓄谋已久的、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后,无论日本在侵略的具体目标、政策、步骤和手段上如何变化;

但其实现先征服“满蒙”、再侵占整个中国、进而称霸世界的大陆政策的战略企图始终没有改变,其侵华战争由局部侵略扩大到全面侵略的罪恶步伐始终没有停止。

从中国方面看,自“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反抗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后,无论面临的形势多么复杂,遇到的困难多么巨大,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斗争从未中断过,中华民族团结觉醒的潮流从未滞缓过。

因而,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一个由局部抗战演变为全国抗战的历史过程。局部抗战是全国抗战的基础和准备,全国抗战是局部抗战的延伸和扩大,尽管二者不能等量齐观,却共同构成一个连续的历史链条。

从这个角度说,“十四年抗战”不仅对8年全国抗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也肯定了6年局部抗战的历史地位,完整还原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

二、有利于客观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战争的基本特点,一是民族解放战争,二是人民战争。前者要求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民族力量,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者要求充分地动员和组织民众,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战争。

这既是处于积贫积弱、“一盘散沙”状态的中国免遭厄运的客观要求,也是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必然选择。

掌握国家政权的国民党集团,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方针,推行对内武力“剿共”、对日妥协甚至“不抵抗”的错误政策,既削弱了抗日力量,也给了日本侵略中国以可乘之机。

在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代表全民族的根本利益,首先高举起武装抗日的大旗,肩负起民族解放先锋的历史重任。

中共中央自“九一八”事变后即通电全国,号召广大民众迅速行动起来,组织起来,建立反日武装,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并于1932年4月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名义正式对日宣战。

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影响和领导下,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冲破国民党对日“不抵抗”政策的束缚,相继兴起为数众多的抗日义勇军,一度形成抗日斗争的高潮。

义勇军斗争受挫后,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成为东北抗日斗争的主要力量。至1937年秋,东北抗日联军共组建成11个军、3万余人,活动范围遍及南满、东满、吉东、北满70余县的广大地区。

东北抗日联军和此前东北抗日义勇军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振奋了民族精神,扰乱了日军进攻中国关内的计划。

继东北爱国军民开始抗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屡掀高潮,上海军民进行了“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一线和察哈尔、绥远等地的爱国军民相继展开了英勇抗战,从而使局部抗战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

为了汇聚尽可能多的力量以抗日御侮,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积极倡导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早在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即发表了愿在停止进攻红军、保证人民民主权利和武装民众三个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的宣言。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实现对日作战。

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正式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政策。此后,为促使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不断调整政策,从“抗日反蒋”发展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合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准备了全民族抗战的前提条件。

中国乡村建设派领导人梁漱溟评价说:“自日本侵略中国后,中共提出一系列的抗日主张,特别是国共合作,一致抗日,深得人心”。

如果说抗日战争的历史是靠全民族的力量写就的,是靠中国人民的力量写就的,那么在局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凝聚全民族的力量,为动员和组织人民的力量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无疑是不可磨灭的。

如果因为国民党政府在前6年局部抗战中没有起主导作用甚至还在一个时期内阻挠抗战,就否定这6年抗战的存在,那也是不符合抗日战争实际的。

所以,以“十四年抗战”来叙述抗日战争的历史,不仅能够涵盖卢沟桥事变之前爱国军民所进行的抗争;

比如东北抗战、“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绥远抗战以及“一二·九”运动等重要内容,而且能够更好地反映中国共产党率先号召并领导广大人民开展抗日斗争,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事实,凸显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三、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意大利、日本和德国法西斯先后粉墨登场,将这些国家推上法西斯侵略扩张的轨道,威胁着整个世界的和平与正义。

日本率先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也是法西斯在全球侵略扩张行动的第一个节点。从那时起,日本法西斯既是中国人民的凶恶敌人,也是世界人民的凶恶敌人。

然而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仅在国内受到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和“不抵抗”政策的束缚,而且还曾在相当长时期内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

当时,英、法、美等国为了各自利益都极力避免与日本的矛盾激化,对其侵略行径采取了“中立”“不干涉”的绥靖政策。苏联虽在道义上同情中国,谴责日本的侵略,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采取了“不干涉”政策。

各大国对日本侵略中国行径的放任和纵容,客观上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致使日本肆无忌惮地扩大侵略。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也不断加强欧洲和亚洲两个战争策源地的战略配合,加快相互勾结、称霸世界的步伐。法西斯国家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矛盾已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

历史把中华民族推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前列。中国人民不但肩负起挽救国家危亡、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使命,而且承担了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伟大责任。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法西斯的猖狂进攻,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打响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并逐渐发展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至1939年9月战争在欧洲爆发时,中国已独立进行了8年的抗战;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中国独立抗战则已持续了10年之久。

在漫长而艰难的抗战岁月里,中国不仅在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而战,同时也在为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而战。

历史表明,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确立“十四年抗战”,更能完整地审视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密切关联,更能完整地体现中国人民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正义与进步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作出的重大贡献,更能完整地讲好“中国抗战故事”。

四、尊重了所有为抗日牺牲的仁人志士

虽然说“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年”,并不存在本质矛盾,但也无法否认的是,“八年抗战”的提法,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客观上都在人们尤其是年轻及后代心目中;

都让在从1931年到1937年这六年的抗战历史,在心目中有些淡忘或不足够重视,尤其是在这期间为抗日牺牲的仁人志士,有些不够同等记忆和缅怀的味道。

“十四年抗战”的提法,在还原历史、更有利教育后人全面记忆抗战历史的同时,也让人一视同仁看待为抗战做贡献乃至牺牲的人和事,是对所有为抗日牺牲仁人志士的尊重。

五、有利于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伟大的抗日战争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将抗战精神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战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这是中华儿女在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形成的深沉社会心理和基本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支撑。

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封建宗法思想的束缚,大多数中国人只有血缘亲缘认同和乡土认同,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对国家的责任,现代国家意识淡薄。

这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九一八”事变的隆隆炮声犹如沉重一击,此后中国各族各界民众迅速地觉醒起来;

展现出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爱国主义意识,逐渐形成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热潮,用血肉筑成了一座侵略者无法逾越的钢铁长城。

伟大的时代传承光荣的历史,呼唤伟大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阔步行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上。

面对一系列重大挑战,我们需要深入发掘抗日战争留下的宝贵战略遗产和历久弥新的历史启迪,尤其需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获取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坚定“四个自信”,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从历史使命和时代方位来看,确立“十四年抗战”恰逢其时。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

8. 抗日战争胜利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变化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对外来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雪洗了中华民族的耻辱
。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民族觉醒,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转折点。

9. 抗日战争前后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化

我国遭受了极大地损失,共有2000多万同胞直接或间接死于这场战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阅读全文

与抗日战争的演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