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认识。
我说,这句话有这么出名吗。
这句话主要是指出当时清政府对全国的动员能力的回薄弱,和没有现答代战争中的总体战意识。在战争中,参战的主要是北洋,其他各地都是打酱油状态。
其实你问的这句话都是抬举了中国,和这句话相同的一句话说的是:甲午战争就是李鸿章和日本的战争。就以战争的过程来看,毫无问题。参加战争的清国军队,海军不要说,北洋水师,北洋淮军系统的。陆师,都是以淮军为主的老练营,和毅军和铭军这样的北洋旁支。清政府没有能力动员全国作战。这是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政府中央权威收到极大打击,对地方控制只能靠惯性和慈禧个人玩弄权术平衡来维系,还有清政府体制上的落后决定的。
给你讲个小故事。甲午战争时,日本军舰在广州附近扣押了一艘中国船只。这是战争的一部分。广州地方官府却向往常一样向日军交涉,用的理由就是:战争是你们和北洋的事,我们南洋不搀和。日军顿时就无语了。
日后1900年时的东南五省联合自保,也是这个原因导致的。
② 甲午战争中国怎么会输给日本而且是惨败!人数上没问题,我们的军舰当时是先进的德式装备!为什么还那么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edfvfnx | 2013-03-16
满意回答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这对我们今天维护国家安全和加强国防建设有哪些借鉴呢?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朝鲜战场的失利,虽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动,但还没有影响全局。这时候,清政府如果能认清形势,坚定地投入反侵略战争,并采取正确的战略,一定能够挫败敌人的进攻。可惜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 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近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作用远比古代更为重要。在晚清的政治家、军事家中,李鸿章特别重视武器装备。由于他的大力倡导和运筹,推动了洋务运动,组建起北洋海军和新式陆军,有利于提升军事实力。但因为李鸿章把武器作用极端化、绝对化,由“武器决定论”导致悲观情绪和失败主义。 军舰总数 鱼雷艇数 铁甲舰 半铁甲舰 重炮 轻炮 排水量 中国舰队 14 4 6 0 21 141 3.5万吨 日本舰队 12 0 1 2 11 209 4.1万吨 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制海权的丧失使沿海陆战孤立无援,极为被动,突出表现在两次反登陆作战的失利。 五、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政治原因 当时的清朝,早已失去开国初期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气象,落日的辉煌已经完全消褪,远远地被抛在世界潮流的后边。体制陈旧、政治腐败,在内忧外患中迎来了它的末日。 六、军队素质低下不堪一击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 政治腐败必然影响军队建设。甲午战争中海陆几十次战役,中国军队屡战屡败,溃不成军,没有打过一个胜仗,没有击沉过一艘敌舰,军队综合素质低下是直接原因。 七、封建政权买办化导致妥协投降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出的软弱、消极,急于求和投降的态度不是封建统治的腐朽性所能完全解释的。 这样一个朝廷,这样一批官僚,这样一支军队,能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安全、战胜外敌侵略吗?清朝统治集团在甲午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都可从其买办立场找到答案。 综观中国历史,没有什么灾难和压力可以征服中华民族,而只会使我们愈挫愈奋、众志成城,到头来头破血流的只会是我们的敌人。 参考文献:
③ 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就把日本当作假想敌了吗
我是城市猎人5.11户外装备,我来回答。
是的,甲午战争开始之前,中日双方就已经将回对方都设为了头号假想敌,因答为双方在地理位置上距离最近,对彼此的弱点都足够了解。
早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我们的北洋水师就曾到访过日本,目的除了彰显国威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震慑日本当时的右派,让他们知道北洋水师的强大实力,因为那个时候日本海军还很弱小。
北洋水师幕后的领导者李鸿章也在甲午战争之前,一直在提防着东瀛之国,建造北洋水师就是为了将日本这个极度依靠海权的国家,在军事上先超越并领先下去。
④ 日中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当年为什么不灭掉大中国
且不说你的口风,单说事情:当时的日本真没那个力气了。
事实上,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版虽然步入权腾飞阶段,但是论及国家综合实力的绝对值来说,清帝国依然远远领先;甲午一战,日本是抱着“不赢就得倾家荡产”的状况和中国打,虽然确实打赢了,但是维新后辛辛苦苦累积下来的国内积蓄也基本上打没了,再打下去连军饷都发不下来,自然也就无力扩大战果了。
另:为啥李鸿章遇刺,日本会如此紧张?就是因为日本当时也打不起了,急于求和,所以才担心李氏会因为遇刺而中止和谈、
⑤ 为什么甲午战争后,中国无力和日本对抗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⑥ 为什么在甲午战争里面日本不继续攻打中国了急急急。谢谢
因为中国被西方各个国家所殖民,如果日本继续攻打中国只会侵犯西方各个国家的利内益,同时日本海军虽然战胜中容国水师,但是陆军不一定能战胜清朝。而且日本是岛国,如果攻打中国只会后援不足。所以日本甲午战争之后只是割据了台湾,以台湾为跳板,为以后的侵略做好资源储备。
⑦ 甲午战争日本胜利后为什么不乘机灭掉中国
日本这个愿望在当时的环境一下是实现不了的!
首先:甲午战争日本国内的消耗及自身版的实力不具备灭亡中权国;
第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不会让日本独霸中国的(从三国干涉还辽就能看出来);
第三:割让的台湾及附属岛屿的中国人民的反抗,已经让日本自顾不暇;
所以当时的环境和自身实力导致日本不具备灭亡中国的条件!
⑧ 甲午战争时期,中国一定打不过日本吗
单论军抄舰战斗力的话袭,清朝水师还是比日军强大的(包括南洋舰队、福建舰队),因为中国、日本的军舰都是购买的,而且日本很穷,而中国在古代一直代表着世界先进水平(至少16、7世纪以前是),所以清朝的底蕴还是有的,但问题是清军缺乏必要的训练,炮弹......也不足、甚至用的是训练弹,再有就是不舍得军舰出战,最后被击沉在军港内。
纯手写,望采纳!
⑨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有实力灭了中国吗
没有,甲午战争是日本的一次赌博
当时,清朝有着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海军,内全容部舰艇都是德国都没有列装就卖给中国的(主要因为怕法国的德国海军威胁论)。
但是中国人经常去日本吓人,给军舰给他们看,让他们害怕,谁知道日本认真研究清朝的舰艇,发现:
1.清朝海军军事准备不足,经常不带弹药出航。
2.日久失修,维护极差,大炮口上挂衣服都有的,东西乱放。
3.慈禧正在大修圆明园,财经日不付出。
根据这三点,日本决定把自己的全部家当(4艘旗舰组成的日本海军)和中国在东海决一雌雄,结果呢?当然是日本赢了。
正是大修圆明园期间,清朝的经济已经无法应付北洋海军全军覆灭的打击,马上和日本议和,加上当时日本和英国是盟友(也就是为什么一战一开始,日本就对德宣战)。
清朝能同时应付英国和日本吗?
不可能
同时甲午战争日本国内的消耗及自身的实力不具备灭亡中国;
第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不会让日本独霸中国的(从三国干涉还辽就能看出来);
第三:割让的台湾及附属岛屿的中国人民的反抗,已经让日本自顾不暇;
所以当时的环境和自身实力导致日本不具备灭亡中国的条件!
⑩ 甲午战争时中国的实力到底比日本怎样,为什么失败了
从表面来看,中国的海军实力要优于日本,因为1;中国已推行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海军人才.2;李鸿章耗费几十年心血,申请了大批国防预算,打造了号称"东亚第一"的北洋舰队(舰艇都是从欧洲进口).而日本的近代舰队只是刚刚开始.大家都觉得不会输.
不过,此时清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中国无论政府上还是社会里,贪污腐化罪恶沉沦等各种丑恶现象都已达到极点.相反,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政治开始清明,经济稍有起色,各社会阶层的矛盾有所缓解,还有就是越来越重视教育.都使日本渐渐超越当时的中国.还有一点就是,日本政界中主张先发展经济的渐进派失势,而主张武力扩张的激进派上台.
当时两国的实力对比,大抵如此.至于失败原因就多方面了.首先是日本人先偷袭,接着,我们才惊觉好多炮弹都是假的,不能用(被欧美的军火商黑了).最惨的还是上级的大官瞎指挥,被动挨打(我当年读史读到此处,看得那个恨啊).最后被日本抢了好几条战舰(他们是一阵窃喜呀),还签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临了,给您举个实例.甲午战争之前大约十年,中国学生严复(<<天演论>>的作者)和日本学生伊滕博文(日本首任总理大臣)同在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海军学院--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每年的第一名都是中国学生严复,第二名肯定是日本学生伊滕博文.后来,两人回国后的遭遇却大大不同.严复不过被清政府安排当个海军学堂的教员.而伊滕博文回国时,明治天皇亲率宗亲大臣往码头迎接,还握着伊滕博文的手说:日本海军从此有望.伊滕博文不久便被委以海军要职.
小事折射哲理,你了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