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战争 > 中国古代战争史的评价

中国古代战争史的评价

发布时间:2021-03-02 22:01:11

❶ 你对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战争有那些看法和感悟

1.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我国大门,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内。本人觉得那是件好容事,它使得我国的人民开始睁眼看世界,不再夜郎自大。
2.八国联军侵华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我国半殖民化。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可以说这推动了洋务派推行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为我国资本业的发展埋下了种子。
3.黄淮海战役也称甲午中日战争,它标志着我国洋务运动的破产,同时也意味着日本开始对中国的侵略。个人感情:本来按当时中国的实力,不会败得如此不堪,由于李鸿章他太爱惜舰队了,直接导致了这次的惨败。
4.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封建帝制2000多年来的统治,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❷ 中国历代战争史怎么样

《中国历代战来争史》这套书共自18册,计500多万字,战争地图789幅,煌煌巨制,让人叹为观止。不过由上古至春秋再至秦代(第1、2册),一路看下来,终抹去那种高处不胜寒想要敬而远之的感觉。 本书是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10月1日,经蒋介石手令,由时任“国防大学”(台湾三军大学前身)校长、陆军上将徐培根亲任主任编委,组织一众史家担任指导与审校,举全台湾优良军事专家与史学名家之力,编纂而成的中国古代战争史。其所论战史,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太平天国天京陷落,4600多年战事集于一览,值得有战争史偏好的人们收藏并深度翻阅。 上古时代,蚩尤驱逐炎帝,黄帝战败蚩尤,然后黄帝开展各种文化创造:由游猎为生而使之稼穑;穴居野外使之有宫室;兽皮蔽体而使之有衣服;结绳记事而使之有文字

❸ 中国历代战争史 第1册怎么样

《中国历代战争史》这套书共18册,计500多万字,战争地图789幅,煌煌巨制,让人叹为观止。不过由上古至春秋再至秦代(第1、2册),一路看下来,终抹去那种高处不胜寒想要敬而远之的感觉。 本书是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10月1日,经蒋介石手令,由时任“国防大学”(台湾三军大学前身)校长、陆军上将徐培根亲任主任编委,组织一众史家担任指导与审校,举全台湾优良军事专家与史学名家之力,编纂而成的中国古代战争史。其所论战史,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太平天国天京陷落,4600多年战事集于一览,值得有战争史偏好的人们收藏并深度翻阅。 上古时代,蚩尤驱逐炎帝,黄帝战败蚩尤,然后黄帝开展各种文化创造:由游猎为生而使之稼穑;穴居野外使之有宫室;兽皮蔽体而使之有衣服;结绳记事而使之有文字。想及电影《疯狂原始人》瓜哥一家,穴居人的原始生活状况真可称疯狂,然而涿鹿之战却将这一切做了彻底的改变,使原始野蛮人步入了文明时代。继之,即有尧舜禹平治水患之历史大事件。之后,有关鸟生神话的商代兴起,商殷时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力充沛,远征边疆的大规模战争致其疆域广阔,可谓我国古代史上首次出现之泱泱大国。 商后西周灭亡,春秋与战国前后连贯,并无截然之分的两大时代步入历史舞台。这是一个战事连连,人口激增,且人才倍出,精彩纷呈的时代。春秋源自孔子所修鲁史《春秋》,各路诸侯处在争夺兼并的混乱状态中,第一求自存;自存必自强,自强必内修军实,外并弱小。于是,弱小诸国尽为大国吞并。很快,春秋初期见于史书者有160余国之多,至春秋晚期,则仅存战国七雄齐鲁燕赵秦魏楚在内的10余国。 春秋全时代分为中原诸候内乱、齐桓公霸政、楚国北侵、晋楚两国争夺中原、吴楚争霸、中原诸候混战六大时期。而著名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即发生在最后的诸候混战时期。此战乱纷争不断的时代,各路学术也开始繁荣昌盛。 兵家之学的代表有孙武孙膑,前者所著《兵法》13篇,尤对后世影响甚大。纵横家之学,至战国时代畅行,奇谋百出,代表有张仪魏冉范睢吕不韦等,皆是历史上赫赫有名之辈。儒家代表孔子,其所提倡虽不见重于当世,但其重道德、崇仁义、励忠孝、正是非,却被之后历代中国人奉行为道德标准。法家之学为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政治改革之动力,代表为齐国首相管仲,首先提出礼义廉耻但并不片面要求人做到,而是说“仓廪实而后知礼义,衣食足而后知荣辱。”其后法学大家商鞅,改革秦国政治,促秦吞并六国,结束自上古以来部落氏族与封建之割据政局,首创统一的中国功不可没。 春秋时代,是一个听起来就可引发人无限联想的时代,有士兵吟诵着“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向新婚的妻子描述战场之苦,更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回忆着与娇妻的誓言。战争从来都残酷,但战争推进历史发展也是不争的事实。春秋时代,列强争夺激烈,变化最多,但亦是中国历史上进步最大的时代。政治上,有其建国强国进程;军事上,有其战略战术之变化;学术上,有各种学术的创立成百花齐放之态。 游离故乡之人,大都会侍机回归故土寻找根基。而静心读史,即可让我们回溯过往,由金戈铁马的战史中明了祖辈的追寻与发展,且窥及历史变迁、演化至今的一些痕迹。前人博大精深,历史风云变幻,最终令人发现浮华现代人生之所幸,这就是此部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吧! 总之看此书犹学历史,重宏观轻细节,上下几千年战史脉络清晰。

❹ 中国古代战争的原因结果历史意义3000字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在泓水发生了一场规模虽不很大,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史上意义却很大的战争。这场宋、楚两国之间的战争,史称“泓水之战”,宋襄公也因这场战争而成了名人。 十一月初一,楚军进至泓水南岸,并开始渡河,这时宋军已布列好阵势。宋大司马公孙固鉴于楚宋两军众寡悬殊,但宋军已占有先机之利的情况,建议乘楚军渡河过半时予以打击,宋襄公断然拒绝。楚军全部渡过泓水后开始布列阵势,这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之际发动攻击,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襄公这才击鼓向楚军进攻。战争的结果是人所尽知的,宋军受到重创,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严重的箭伤,连其禁卫军(门官)也悉数被楚军所歼灭。 而这场战争的意义不在于表明宋襄公指挥有错误,或他本人智力有缺陷。因为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的所作所为,其实并非他本人心血来潮、视战争如儿戏,而是他努力保持君子尊严的举动,恪守战争当受道德规则约束的选择。这场战争的标志作用是,自西周初建,到春秋末期,兵家所奉行“仁义之兵”,提倡“成列而鼓”的“正道”,被“不讲信义”且又实力强大的楚军彻底击碎了。 周王朝建立之后,充满诡道权谋思想的“太公阴符”,并没有成为军事的主导思想,而是“治兵以礼”。同时代的《司马法》与其说是兵书不如说是礼书,其中强调的“军礼”是,用兵应该“正而不诈”,即必须做到“成列而鼓,不相诈”,“逐奔不远,纵绥不及”,战争的程度与范围应该受到必要的限制,不允许无节制地使用暴力。 宋襄公所坚持强调的,“君子不重伤”(不再伤害受伤的敌人);“不禽二毛”(不捕捉头发花白的敌军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敌人于险隘取胜);“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势的敌人),都是对《司马法》作战原则的坚持。 如果在中国破坏了有限战争规则的是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的楚国,那么在欧洲破坏有限战争规则的就是大革命之后的法国。 在泓水之战后中国诞生了一位举世公认的战略家,他就是提倡“兵者诡道”,主张“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孙武。在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十三篇中,战争已经不允许有任何温情,只要能达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目的,战争的手段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于是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正当途径,“堕其城,毁其国”是应有做法,“掠于饶野”、“掠乡分众”是可行举措。虽然兵不血刃是任何一个军事统帅的希望,而在孙武的时代“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能是遥远的理想。 在战国时代的将领都将“兵不厌诈”奉行为指导作战的最高原则,其客观效果,往往是在取得战争胜利的同时,也促使战争手段变得越来越残酷,战争破坏程度越来越骇人。所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秦将白起在长平一战后坑杀赵国降卒40万,就是战争已经变成了只求目的不讲手段的例证。 在欧洲,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一代战略学大师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以拿破仑战争为经验,写出了著名的传世之作《战争论》。这部和《孙子兵法》一样诞生于战乱背景下的军事著作,同样把战争暴力推进到最大限度,并以战胜和消灭敌人的军队作为核心目标。这种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原则的作战思想,一直到20世纪的上半叶都在发挥着主导作用,并在世纪初的两次大战中把屠杀演义到了极致。 在中国,到了结束战乱统一后的汉朝。军事思想家再次对战争的目的和手段进行了反思,这一点在两汉时期惟一一部流传至今的完整兵学著作《三略》中有集中的反映。在战争目的论方面,所强调的是“诛暴讨不义”;在对待“战胜”与“国安”关系上,它既重视如何争取“胜可全”,更重视如何实现“天下宁”;思想上又回到了崇尚“仁义”和“礼乐”,提倡施“仁义”之泽于万民:“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同时《淮南子》中也有这样的感叹:“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blade/zhuanti/tang_rw.html ; 中华军事网,上边有许多中国古代战争史的资料与图片 秦 朝 汉 朝 唐 朝 宋 朝 元 朝 明 朝 清 朝

❺ 中国古代战争的历史意义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在泓水发生了一场规模虽不很大,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发专展史上意义却很大的属战争。这场宋、楚两国之间的战争,史称“泓水之战”,宋襄公也因这场战争而成了名人。 十一月初一,楚军进至泓水南岸,并开始渡河,这时宋军已布列好阵势。宋大司马公孙固鉴于楚宋两军众寡悬殊,但宋军已占有先机之利的情况,建议乘楚军渡河过半时予以打击,宋襄公断然拒绝。楚军全部渡过泓水后开始布列阵势,这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之际发动攻击,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襄公这才击鼓向楚军进攻。战争的结果是人所尽知的,宋军受到重创,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严重的箭伤,连其禁卫军(门官)也悉数被楚军所歼灭。

❻ 谁有详细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资料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在泓水发生了一场规模虽不很大,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史上意义却很大的战争。这场宋、楚两国之间的战争,史称“泓水之战”,宋襄公也因这场战争而成了名人。十一月初一,楚军进至泓水南岸,并开始渡河,这时宋军已布列好阵势。宋大司马公孙固鉴于楚宋两军众寡悬殊,但宋军已占有先机之利的情况,建议乘楚军渡河过半时予以打击,宋襄公断然拒绝。楚军全部渡过泓水后开始布列阵势,这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之际发动攻击,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襄公这才击鼓向楚军进攻。战争的结果是人所尽知的,宋军受到重创,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严重的箭伤,连其禁卫军(门官)也悉数被楚军所歼灭。而这场战争的意义不在于表明宋襄公指挥有错误,或他本人智力有缺陷。因为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的所作所为,其实并非他本人心血来潮、视战争如儿戏,而是他努力保持君子尊严的举动,恪守战争当受道德规则约束的选择。这场战争的标志作用是,自西周初建,到春秋末期,兵家所奉行“仁义之兵”,提倡“成列而鼓”的“正道”,被“不讲信义”且又实力强大的楚军彻底击碎了。周王朝建立之后,充满诡道权谋思想的“太公阴符”,并没有成为军事的主导思想,而是“治兵以礼”。同时代的《司马法》与其说是兵书不如说是礼书,其中强调的“军礼”是,用兵应该“正而不诈”,即必须做到“成列而鼓,不相诈”,“逐奔不远,纵绥不及”,战争的程度与范围应该受到必要的限制,不允许无节制地使用暴力。宋襄公所坚持强调的,“君子不重伤”(不再伤害受伤的敌人);“不禽二毛”(不捕捉头发花白的敌军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敌人于险隘取胜);“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势的敌人),都是对《司马法》作战原则的坚持。如果在中国破坏了有限战争规则的是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的楚国,那么在欧洲破坏有限战争规则的就是大革命之后的法国。在泓水之战后中国诞生了一位举世公认的战略家,他就是提倡“兵者诡道”,主张“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孙武。在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十三篇中,战争已经不允许有任何温情,只要能达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目的,战争的手段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于是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正当途径,“堕其城,毁其国”是应有做法,“掠于饶野”、“掠乡分众”是可行举措。虽然兵不血刃是任何一个军事统帅的希望,而在孙武的时代“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能是遥远的理想。在战国时代的将领都将“兵不厌诈”奉行为指导作战的最高原则,其客观效果,往往是在取得战争胜利的同时,也促使战争手段变得越来越残酷,战争破坏程度越来越骇人。所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秦将白起在长平一战后坑杀赵国降卒40万,就是战争已经变成了只求目的不讲手段的例证。在欧洲,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一代战略学大师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以拿破仑战争为经验,写出了著名的传世之作《战争论》。这部和《孙子兵法》一样诞生于战乱背景下的军事著作,同样把战争暴力推进到最大限度,并以战胜和消灭敌人的军队作为核心目标。这种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原则的作战思想,一直到20世纪的上半叶都在发挥着主导作用,并在世纪初的两次大战中把屠杀演义到了极致。在中国,到了结束战乱统一后的汉朝。军事思想家再次对战争的目的和手段进行了反思,这一点在两汉时期惟一一部流传至今的完整兵学著作《三略》中有集中的反映。在战争目的论方面,所强调的是“诛暴讨不义”;在对待“战胜”与“国安”关系上,它既重视如何争取“胜可全”,更重视如何实现“天下宁”;思想上又回到了崇尚“仁义”和“礼乐”,提倡施“仁义”之泽于万民:“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同时《淮南子》中也有这样的感叹:“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

❼ 简单评价古代战争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战争,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阶级社会的专战争,是用以解决阶级和阶属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切之间矛盾的最高的斗争形式。它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是流血的政治。战争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这是由进行战争的政治目的决定的。正义战争包括:奴隶农民起义、农民革命战争、阶级解放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反侵略战争、自卫战争等等。正义战争是为人民利益而战的,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与此相反,非正义战争包括:争霸战争、反革命战争、殖民战争、帝国主义战争、侵略战争等等,是为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和反动阶级的政治服务的,违背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的发展方向,是把人民推向灾难的战争,对历史发展有负面作用。如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从摼乓话藬到日本投降,在长达 14年的时间里,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中国军民伤亡总数3500万人以上,中国官方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这是我们对待战争的根本态度。

❽ 中国古代战争史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在泓水发生了一场规模虽不很大,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史上意义却很大的战争。这场宋、楚两国之间的战争,史称“泓水之战”,宋襄公也因这场战争而成了名人。 十一月初一,楚军进至泓水南岸,并开始渡河,这时宋军已布列好阵势。宋大司马公孙固鉴于楚宋两军众寡悬殊,但宋军已占有先机之利的情况,建议乘楚军渡河过半时予以打击,宋襄公断然拒绝。楚军全部渡过泓水后开始布列阵势,这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之际发动攻击,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襄公这才击鼓向楚军进攻。战争的结果是人所尽知的,宋军受到重创,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严重的箭伤,连其禁卫军(门官)也悉数被楚军所歼灭。 而这场战争的意义不在于表明宋襄公指挥有错误,或他本人智力有缺陷。因为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的所作所为,其实并非他本人心血来潮、视战争如儿戏,而是他努力保持君子尊严的举动,恪守战争当受道德规则约束的选择。这场战争的标志作用是,自西周初建,到春秋末期,兵家所奉行“仁义之兵”,提倡“成列而鼓”的“正道”,被“不讲信义”且又实力强大的楚军彻底击碎了。 周王朝建立之后,充满诡道权谋思想的“太公阴符”,并没有成为军事的主导思想,而是“治兵以礼”。同时代的《司马法》与其说是兵书不如说是礼书,其中强调的“军礼”是,用兵应该“正而不诈”,即必须做到“成列而鼓,不相诈”,“逐奔不远,纵绥不及”,战争的程度与范围应该受到必要的限制,不允许无节制地使用暴力。 宋襄公所坚持强调的,“君子不重伤”(不再伤害受伤的敌人);“不禽二毛”(不捕捉头发花白的敌军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敌人于险隘取胜);“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势的敌人),都是对《司马法》作战原则的坚持。 如果在中国破坏了有限战争规则的是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的楚国,那么在欧洲破坏有限战争规则的就是大革命之后的法国。 在泓水之战后中国诞生了一位举世公认的战略家,他就是提倡“兵者诡道”,主张“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孙武。在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十三篇中,战争已经不允许有任何温情,只要能达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目的,战争的手段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于是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正当途径,“堕其城,毁其国”是应有做法,“掠于饶野”、“掠乡分众”是可行举措。虽然兵不血刃是任何一个军事统帅的希望,而在孙武的时代“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能是遥远的理想。 在战国时代的将领都将“兵不厌诈”奉行为指导作战的最高原则,其客观效果,往往是在取得战争胜利的同时,也促使战争手段变得越来越残酷,战争破坏程度越来越骇人。所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秦将白起在长平一战后坑杀赵国降卒40万,就是战争已经变成了只求目的不讲手段的例证。 在欧洲,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一代战略学大师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以拿破仑战争为经验,写出了著名的传世之作《战争论》。这部和《孙子兵法》一样诞生于战乱背景下的军事著作,同样把战争暴力推进到最大限度,并以战胜和消灭敌人的军队作为核心目标。这种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原则的作战思想,一直到20世纪的上半叶都在发挥着主导作用,并在世纪初的两次大战中把屠杀演义到了极致。 在中国,到了结束战乱统一后的汉朝。军事思想家再次对战争的目的和手段进行了反思,这一点在两汉时期惟一一部流传至今的完整兵学著作《三略》中有集中的反映。在战争目的论方面,所强调的是“诛暴讨不义”;在对待“战胜”与“国安”关系上,它既重视如何争取“胜可全”,更重视如何实现“天下宁”;思想上又回到了崇尚“仁义”和“礼乐”,提倡施“仁义”之泽于万民:“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同时《淮南子》中也有这样的感叹:“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blade/zhuanti/tang_rw.html 中华军事网,上边有许多中国古代战争史的资料与图片 秦 朝 汉 朝 唐 朝 宋 朝 元 朝 明 朝 清 朝

❾ 为什么现代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古代中国2000多年的战争历史都是在打内战

这是现代一些历史学家,按照现代的标准来评价古代的战争,其实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和皇帝哪个时候,领土面积还很狭小。但是后来各个部落之间相互争斗杀伐,最后胜利者兼并了其他部落。所以中国的领土面积在不断地扩大。而炎帝和黄帝的后代,又迁移到周边很多地方,这些地方的后来又发展成为一个个部落,甚至变成了一个个国家。而占据中原之地的国家以中央王国自居,自称中国,而其他部落则被称之为蛮夷。

❿ 想要彻底的了解中国古代战争史需要看些什么书

中国的全部历史都是战争史,要了解大概就看《中华上下五千年》,想更专进一步就属要看史书,从时间上来说,可以先看《春秋》、《东周列国志》、《战国策》外加一些兵书和历史性的演义小说,以故事情节的方式比较容易理解,要想了解的彻底,那就要再看二十四史,这样你就会比较清晰,但很费时,如果你不是做历史研究的话,只需要从朝代更替方面去看就行,有个整体脉络你就会了解大部分的中国古代战争史。

阅读全文

与中国古代战争史的评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