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战争 > 抗日战争百封家书

抗日战争百封家书

发布时间:2021-03-02 20:31:24

Ⅰ 100封革命家书中闻一多给母亲的信中攒的读音

前面加v1多些给母亲的现状,他有很多的内容都是编自己的人生的,无奈还有抱负

Ⅱ 赵一曼抗战家书为什么迟了21年

抗战馆首次集中展出十余封名将写下决然赴死心 后人刻在灯柜永留念父亲"死字旗"送子上战场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七十多年前,一封封家书成为抗战战场和家乡亲人之间唯一的连系。如今,战争远去,家书仍在,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
从今天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伟大胜利历史贡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中,首次集中展出十余封珍贵的抗战家书。
一封家书,一段历史。重读这些书信,依然能读到那时的硝烟和苦难、战士的思念和牵挂,更能读到热血青年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
家书故事
赵一曼牺牲前留遗书21年后才被发现
宁儿: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摘录)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宾一个富裕家庭。21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该校唯一一届女学员中的一员。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党组织派往东北进行抗战工作。1935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负伤被俘,1936年8月牺牲。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党组织派往东北进行抗战工作。赵一曼毅然抛下了还在襁褓中的幼子,奔赴东北抗日前线。她深知此一别,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临行前,母子二人留下了一张仅存的合影。
1936年,赵一曼在与日军作战时身负重伤,被俘牺牲。在牺牲前,赵一曼给儿子写下了这封遗书。但在唯一能留下的遗嘱中,赵一曼也没有泄露自己的真实姓名。而这份存在日军审讯档案中的遗嘱,直到1957年才被发现。
新中国成立后,赵一曼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家喻户晓的抗日女杰,女英雄的故事也被拍成电影,搬上大荧幕。
此时,她的丈夫与21岁的宁儿观看了这部电影。但他们哪里想得到,这荧幕上的抗日女杰赵一曼就是他们朝思暮念的妻子和母亲。
1957年,当原东北抗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到赵一曼的家乡四川宜宾进行烈士身份核实时,宁儿才第一次知道了母亲的身份。
赵一曼的孙女陈红在《重读抗战家书》节目中回忆说,父亲知道以后,很伤心的大哭了一场。他觉得他的母亲是很伟大的母亲,但是他心里很难受。这也是为什么父亲后来连烈士证和抚恤金都没有去领,因为他觉得那是用自己母亲的鲜血换来的,他不敢去碰那个证。
知道赵一曼就是自己的母亲之后,宁儿曾专程前往东北,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他用笔抄下了这封被翻译成中文的遗书。
陈红说,父亲抄完后用钢笔在自己手上刺了赵一曼三个字,直到父亲去世,那三个字都仍留在他手上。
如今,家书传到了陈红的手上。陈红说,自己后来也做了母亲,对这封家书的感慨就越来越多。
左权战场叱咤风云书信展铁汉柔情
志兰:
希特勒"春季攻势"作战已爆发,这将影响日寇行动及我国国内局势,国内局势将如何变迁不久或可明朗化了。
我担心着你及北北,你入学后望能好好的恢复身体,有暇时多去看看太北,小孩子极须(需)人照顾的。
……
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她在保育院情形如何?你是否能经常去看她?来信时希多报道太北的一切。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着(到)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三人分在三起,假如
在一块真痛快极了。
……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
叔仁
五月二十二日晚(摘录)
1942年5月25日,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山西辽县麻田附近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突围转移时,血洒十字岭,时年37岁。
从1940年11月到1942年5月牺牲的前三日,左权给妻子刘志兰写了十多封信。这些信不但谈论战争及形势、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字里行间饱含着他对妻子的关爱、对不满两岁女儿的牵挂,体现了这位抗战将领的铁骨柔情。
在左权将军牺牲四十周年时,女儿左太北才第一次读到家书。那时她42岁了,才知道,有一个多好多疼爱她的父亲。
也就是在读到父亲的家书之后,左太北踏上了追寻父亲足迹的旅途--她多次前往太行山,走遍了父亲和战友们当年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并将父亲的家书集结成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表示,2005年展览家书时,只是搁在展柜里。这一次,采用幻灯投影的方式,把家书投放到墙上,便于观众阅读。
而在展示左权将军家书的时候,同时展出了他的话语,"我们决心与华北人民共甘苦、共生死。"据介绍,这句话也是首次展出。
家书摘录
抗日将领吉鸿昌写给妻子的信
红霞吾妻鉴: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养子女等用,我笔嘱矣,小儿还是在天津托喻先生照料上学,以成有用之才也。家中继母已托二、三、四弟照应教(孝)敬,你不必回家可也。
抗日将领蔡炳炎写给妻子的信
志学内子雅鉴:
连日致书谅已恭览,先后汇带之款前函所述办法,务希切实作到,是为至盼。我等于本日仍在此间休息,因沪上连日胜利且战区狭,不能使用巨大兵力,故也困难。周难于此次过汉,乘机潜逃,此人瘦弱无忠骨,所以不可靠。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如到皖不得令其居住。慕兰之事时在念中,望设法促成,以免我一件顾虑。老八资质甚佳,我颇爱之,希注意保育为要,专此,敬颂。
时祺洁宜手启八月二十二日于常州城北之洪庙上午八时半发
新四军军部后方医院医疗队长刘宗歆写给妻子的信
舍子:
十日来信收到,我在义乌诊治鼠疫病人已得五十多人,半死半活(发病后一天内服药者多治愈,二天后服药者多死亡),疫势未减,很忙短时间不能走开,涛子很好,有潘家叫人何小姐照料大概还可以,家乡雅世伯来信平安我怕不能回乡啊。
何太太让她同斯炎走吧!你可设法同信客回乡转衢,行李等物要当心,到家后就写信给我,朋子可能时带来较好,寄给人家总不方便,你到家来信时若疫势平我可设法回乡,若病人仍很多那倒困难了,且等到乡后再说,钰弟来信说愿同来也很好!
母亲劝劝她说我明年一定来看他,保重身体要紧再见!

Ⅲ 重读抗战家书有什么重要意义

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从4月1日开始播出系列报道“重读抗战家书”,我有幸观看了家书戴安澜: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瞬间,我们的视线被带入到那个“祖国受侵略,母亲受凌辱,人民身陷水生火热的抗战年代,爱国人士抛妻弃子,远离家乡,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一腔热血、青春无悔熔铸成永远的丰碑。

重读抗战家书,能让我们得到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
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正能量。让我们一同感受赤子的爱国热忱,感受普遍战士的为国为家一往无前的豪情,感受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让我们一同怀念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年轻生命,怀念那些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先烈们。让我们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守光荣传统,坚守和平与幸福。

从戴安澜将军爱国中,我们应该可以体会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始终保持着爱国爱家的传统。中华民族的爱国史中,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击倭寇,有林则徐虎门销烟、抗日战争等可歌可泣的史事和无数的英雄人物。我们每个人的情感往往是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相系的,因此要在全面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全面客观地分析我国近代之所以落后的原因和未来美好蓝图,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自己勤政爱民、奋发有为、国之栋梁。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所以,重读抗战家书,可以深刻感受到:一封封家书,呈现出爱国先烈报效祖国的矢志不渝,置个人生死于不顾,面对亲情时柔情似水的镜头,让我们永远缅怀,值得学习和敬仰。

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缅怀烈士彪炳史册的功绩,追寻烈士们永垂不朽的精神,通过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来校正我们的价值观取向,校准我们的人生坐标。“重读抗战家书”所提供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契机。

烈士远行,英名不朽。今天,我们从抗战家书中汲取营养,补好精神之“钙”;家国情怀是一面震撼人心的镜子,都应对照审视自己,照亮前进的方向。在灵魂深处有所触动,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感受到学习和弘扬优秀家风家训的同时,作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要担当起应有的爱国责任义不容辞。(陈亭)
*************************************************************************************
重读抗战家书,走好新的长征路
文/李兆清
清明时节,是后人追思先辈的动情时刻。那些为民族解放浴血奋战的抗战英烈后人,重温家书家训,更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感怀与铭记。从他们的为人处世中体现出的好家风,也使优秀民族传统在新时代得到薪火传承。(4月4日中国文明网)
清明节,我们不能忘怀曾经为新中国的诞生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抗战英烈们。这个时候,抗战英烈的后人重读家书家训,别具意义。其实,应当重温抗战家书的不只是抗战将士的后人。我们都应该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从抗战将士身上汲取信仰的力量,给自己补补道德之钙,增强前进的动力,明晰前进的方向。
中国有着悠久的家书传统。抗战家书,不仅是一个家庭的记忆,更是一个国家的记忆。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段屈辱史。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大批志士仁人为了寻找符合中国的道路而艰辛求索。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再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十四年,中国付出了三千多万人口伤亡的代价,才赢得了这场战争。
抗战家书,能让我们感知抗战将士的家国情怀。抗战将士抛头颅、洒热血,保家卫国,他们的家书让我们感知到他们的脉搏。谁不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呢?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仁人志士们舍小家为大家,毅然奔赴疆场,杀敌报国。抗日将士在战场上杀敌,时刻面临着生死的考验。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幸福、和平的生活。我们应该以感恩的心态重读抗战家书。那一段段文字饱含着抗战将士对国家、民族的爱,对父母、妻子、儿女的爱。重读抗战家书,我们可以感知到抗战将士的铁血柔肠,深刻领悟抗战将士的家国情怀。国与家,有国才有家。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国家面临危险的时候,全体国民应该同仇敌忾,共同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抗战将士为了国家的新生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要从抗战家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物质生活改善了很多,但有的人信仰不够坚定,意志时有摇摆,这是因为他们精神上患上了软骨病。今天的我们,不用面对战火与硝烟,但不能忘却自己的责任。实现伟大中国梦,需要每位国人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强筋健骨需要补充道德之钙,抗战家书的字里行间充溢着抗战将士的家国情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的我们,没有牺牲生命的危险,但我们不能忘却历史。我们要增强家国情怀,多从国家、民族、集体、社会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起来,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碰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有抗战将士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精神,碰到困难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不能有畏难情绪。
重读抗战家书,感知抗战将士的家国情怀,我们要接过抗战精神的接力棒,走好新的长征路,朝着实现中国梦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Ⅳ 求 抗战时候的家书

下面有两个你看看行不行

忝与毓棠为忘年交者十有余年,抗战以还,居恒相约:非抗战结束,不出国门一步。顷者强虏屈膝,胜利来临也。而毓棠亦适以牛津之邀,而果得挟胜利以远游异域。信乎!必国家有光荣而后个人乃有光荣也。承命作印,因附数言,以志欣慰之情,非徒以为惜别之纪念而已也。

战火在这头,亲情在那头。是怎样的信念,让他们舍弃小家,甘愿献出生命!昨天,记者在淞沪抗战纪念馆读到了一封特殊的家书,它是一位抗日将领在为国捐躯前写下的绝笔信。“试看倭奴凶焰到几时!满弟:近未得你信,甚念想。身体好。我旅现已编为十一预备师,师长为前旅长。我已调充第一旅第一团少校团副,我连已改编为十一预备师第一旅一团一营一连,连长职交易排长接替。
十一月一日即开上海参战,吾素志已达。此去当与敌一争高下,试看倭奴凶焰到几时!吾兄弟或将从此永别,此无丝毫悲虑,为国家民族争生存,真大荣幸!家事弟当负以后完全责任,吾无积蓄,妻儿生活当有累于汝等者,此余恨事耳。
到沪后当有信告,吾体近转健,毋为虑。手此,顺叩
安好
兄学苏手启十月廿八日
民族气节让人动容
写信人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的一名副团长,名叫方学苏。1937年11月1日,他的部队奉命从湖南出发,开赴上海,阻击在金山卫登陆的日军。就在写完这封信的一个多星期后,该团在枫泾与日军正面交火,方学苏在激战中中弹牺牲,那年他才30岁。
信开头所称的“满弟”,是方学苏的弟弟方强,湖南当地话中常把最小的弟弟叫做“满弟”。1998年,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副馆长沈建中千里迢迢赶赴湖南常德,从已是80高龄的方强老人家里找到了这封信。“信虽简短,但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抗日决心和民族气节,让人动容。在写信时,他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所以连后事都交待好了,托付其弟照顾妻儿。”沈建中说。
从信中读懂父辈
方强老人已在3年前过世,记者昨天联系到方学苏的儿子方亚龙。
“父亲牺牲的时候,我才1岁多,那时候母亲正身怀六甲,妹妹是在父亲牺牲一个多月后出生的。”如今已年近古稀的方亚龙说,母亲非常不易,强忍着丧夫之痛,独自将2个年幼的孩子抚养成人。“提起父亲,母亲总是很伤感,我也不敢多问。父亲的事迹是叔叔慢慢告诉我的。”方亚龙说。
“高中的时候,叔叔就开始给我讲父亲,还把父亲的绝笔信寄给我。虽然我的记忆中没有父亲的音容笑貌,但从信中,我逐渐认识了父亲,我为父亲感到自豪、骄傲,他以民族大义为重,不顾个人安危,很了不起。”
方家经过多方查找,寻到了方学苏牺牲时的详细史料。1937年11月8日,方学苏所率部队与日军浴血搏斗,方学苏负伤,团长劝他退下,他坚决不肯,说:“枫泾为我战略要地,枫泾失,浙西非我有矣,岂可因伤而退?”方学苏从容包扎好伤口,誓与日本侵略军血战到底,2天后牺牲。1990年方学苏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如今,方亚龙也给子女讲述爷爷英勇抗日的故事。今年清明,他还特地带儿子来到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缅怀先烈,告慰父辈们的在天之灵:每个中国人都将永远记得,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将士们

Ⅳ 彭雪枫《抗战家书》读后感

生命不朽,军魂不灭——读《抗战家书》有感有两个字,用无限的悲壮承载着无上的光荣。有一群人,用单薄的身躯承载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筋骨迎炮火,血肉筑长城。百年之后,可能再没有人记得他们自己的名字。但全中国的人都会铭记他们共同的名字:烈士。为了脚下的这片土地,他们踏上了一生中最长的旅途。他们选择了军装和长枪,离开亲人和故乡。一封封的家书,给父母,给妻子,给儿女,内容多是平淡的叙事,温暖的问候,坚定的志向,由衷的祝愿……后人读起却字字泣血,句句锥心。因为这一封封战火纷飞里留存下来的家书,也许是他们留在这片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上最后的痕迹。一、世间哪得双全法,不负家国不负卿战争时代的爱情,往往染上一层悲情的色彩。没有那么多缠绵悱恻,更多的是同志间的惺惺相惜。那个时代的爱情,是战火中开出的百合花,经过热血的洗礼而愈加圣洁无暇。左权将军给爱妻刘志兰的最后一封信中写道:“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左权将军这封给妻子的家书很短,对妻子女儿的思念,揉碎在忠诚的党性与家国的大义里,字里行间都是温情与豪情的融合。这封信写完后的第五天,左权将军壮烈殉国。而他的英魂伴着这最后一封家书护佑着这片洒满英雄热血的疆土。彭雪枫同志一生一共给妻子林颖同志写过87封“战地情书”,这87封信见证了他们互相勉励、豪情与柔情兼备的浪漫爱情。在他们相识后的第一封情书中他写道:“既然是终身大事,必然要格外慎重,正因为如此,我已经慎重了十年了。我心中的同志,她的党性,品格和才能,应当是纯洁,忠诚,坚定而又豪爽,军人究竟还是军人,我的军衣已穿了十八年了。”他们既是革命的战友,又是一生的爱侣。二人初识之际便有着共同的坚定信念,便是不辜负这一身军装。1944年9月,彭雪枫同志壮烈牺牲,他这87封“战地情书”不仅见证了他和妻子的革命爱情,也见证了那个时代美丽而纯洁的,血色的浪漫情怀。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母对子女的爱,永远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在战争时代,无数的父母将自己的生命献给国家。也许他们不能陪伴儿女成长,不能亲自教育儿女成才,但他们对子女的爱却不会减少一丝一毫。他们把自己全部的希冀寄托在儿女身上,希望自己的儿女能肩负起民族存亡的重任,替他们完成未竟的事业。“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似红花。”这是民族英雄赵一曼的诗,每个字都表达了她为抗日不惜牺牲一切的坚定决心。她是巾帼英雄,为了国家与民族抛头颅洒热血;她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在生命的最后给儿子的信里也满是报国的豪情。“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1936年8月2日”这是赵一曼的绝笔,只有短短一百多个字,字字流露着对儿子的思念与愧疚,却也满溢着自己以身殉国的坚定意志和对儿子的热切希冀。她遗憾却不后悔,勇往直前毫无畏惧。临刑前,她高唱《红旗歌》:“民众的旗,血红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尸体还没有僵硬,鲜血已染红了旗帜。”嘹亮的歌声唱出了她坚定的斗争意识与浓烈的爱国情怀,那最后一封信带着满腔的爱与希望,将她短暂而辉煌生命以另一种方式永远延续下去。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语有云:“忠孝两难全”。奔赴战场保家卫国,便势必不能孝敬父母承欢膝下。在那个战乱频仍的时代,无数的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自己的儿女为了抗击外敌保卫祖国,为了给子孙后代一个和平富足的中国,只能舍小家而守大家。这些伟大的战士又如何不想阖家团圆?可他们毅然决定牺牲自己,只为自己深爱的家人不受战争的侵害,自己守护的土地脱离战火的焚烧。他们可歌可泣,虽死犹生。四川周氏健民、平民两兄弟年纪轻轻一同北上投入抗日救国的洪流。在兄弟二人给父母的家书中,反复强调着自己的处境并不危险,同时也谈些日常饮食之类的琐事,字里行间都是宽慰父母,希望父母在家中安好,对儿子放心。国难当头,身为儿女无奈不能陪在父母身边侍奉左右,只希望早日驱除日寇,还祖国一片大好江山,再回家孝敬父母。然而弟弟周健民却在鲁北前线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18岁。他再也不能回到父母身边尽孝,但他的忠诚便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战争残忍地剥夺鲜活的生命,拆散幸福的家庭。一封封家书,倾诉着战士们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夫、为人母的责任与感情,凝聚着他们对家人的愧疚与深爱。更挥洒着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从1937到1945,八年抗战,无数英雄以生命为代价驱逐了疯狂侵略的敌人,用忠诚的热血染红了新中国的五星红旗。从1945到2015,七十年的风风雨雨,这片土地贫穷过,混乱过,富足过,强盛过,却再没有被法西斯的铁骑染指践踏过。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抗法西斯压迫剥削的伟大胜利,是中国近代史洗刷民族屈辱历史的伟大胜利,更是中国千千万万的军人用骨肉与鲜血守护家园的伟大胜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的身边蛰伏着一头危险的恶狼,一个国家只有活在危机意识之中才能保持鲜活的生命力;我们铭记这段历史,是为了在血与泪的惨痛经历中发愤图强,永远记住一个国家如果不够强大便会遭到侵略与欺侮,甚至灭顶之灾;我们铭记这段历史,更是为了铭记牺牲在那场残酷战争中的无数生命,为了这些伟大的灵魂得到应有的尊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说,他们的子孙后代并没有参加侵略战争,因此他们不应该背负着先人的罪恶活着,所以他们不需要知道那段罪恶的历史。如此卑劣无耻的狡辩,用冠冕堂皇的理由企图掩盖罪恶的历史,不仅是对历史真相的抹杀,更是对生命的亵渎。历史不容抹杀,真相不容歪曲。如果我们自身不铭记这段历史,那百年之后,将不会有人再记得中国如今的强大是先辈们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今天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守护的。“风带着他走上最长的旅途。一路跟着晚霞再没有停下。拥着温暖星光,也吻过夜里的花。一路肆意流浪,还记得故乡吗……”他们踏上的是最长的旅途,他们走过的是不能回头的路。他们身体的每一寸在那场战争中砌成最坚固的长城保卫着祖国,他们的英魂直到今天依然护佑着这片深爱的热土。军人殉国,魂佑疆土。他们值得所有中国人永远铭记,他们值得全世界最由衷的敬意。他们,就是军人。他们的生命不朽,他们的军魂不灭。

Ⅵ 郑板桥的两封家书的答案

作者:qqqq1130
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

作者
廖沫沙(1907-1991) 作家。长沙人,早年就读长沙师范学校。北伐战争时期任湖南省学联干事。1927年入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1930年加入共产党,在上海做地下工作,并任出版社、报社编辑。1933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三次被捕入狱。抗日战争初期,参加国民政府军委会第三厅工作,回长沙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后任《抗战日报》总编辑。1942年任重庆《新华日报》编辑主任。抗战胜利后,任《华商报》副总编辑、中共香港工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长等职。“文化大革命”前,与邓拓、吴晗在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发表《三家村札记》,被打成“三家村反党集团”。1977年平反,任全国政协委员。另著有《鹿马传》等。

郑板桥(1693.11.22-1765.1.22),即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教学目标
1、了解郑板桥其人及其教子思想。
2、了解作者廖沫沙。

过程
1.第四段“这些想法”具体指什么?
解析:读书、中进士、做官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2.本文对“好人”是怎样解释的?这里渗透着怎样的思想?
解析:对待家里用人的儿女“当一般爱护”,渗透着民本思想。

3.作者为什么还要用“今天的话”来解释郑板桥对儿子的教育呢?
解析:含有郑板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意义的意思。

4.作者指出郑板桥教育观念中怎样的“怪”处,做出了怎样的评价?(用原文)
解析:“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道出一个真理”。

5.你怎样理解“这是他的‘怪’处,也是他看得远、看得大的地方”中“看得远、看得大”的含义。
解析:评价郑板桥的思想具有远见,具有普及人民百姓的意义。

6.作者说,郑板桥的“好人观”和教子之法是有限度的,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在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要发表独立见解哦!有理即可。

小结
本文的语言明快,而含义深刻。文中引用的两封家书十分精要,既能深刻地反映了郑板桥的教子思想,又能鲜明地表现出郑板桥的民主与豁达的性格特点。

Ⅶ 赵一曼家书中的抗日战争的地点和抗日武装的名称分别是

赵一曼烈士家属中的抗日战争的地点和古着力的女生,她是东北抗日联军。

Ⅷ 看完傅雷家书的100封信你对哪方面的内容的兴趣最浓,说说你的感受

看完傅雷家书,我对这父子的情意非常的感动,觉得作为一个父亲能做到这样,已经是非常了不起。

Ⅸ 百年革命三封家书中的家风有哪些

牺牲个人,献身革命,为民族不计自己的得失

Ⅹ 感人的抗战家书

胡孟晋20世纪30年代从师范学校毕业,抗战爆发后参加了新四军战地服务团,从此投身抗战,直至1947年在山东去世。其中一封家书写于1939年,当时胡孟晋从前线回乡和妻子张惠团聚,临别时给妻子留下了这封情真意切、语重心长的信:“最亲爱的惠呵:我们又要离别了!当你听了离别的声音,或者不高兴吧!亲爱的,谁不愿骨肉的团聚,谁不留念家庭的甜蜜,要知道国家民族重要,个人前途重要,因此又要别离亲人,而远赴他乡了……”
“惠,最亲爱的人,你是妇女中先进者,对于我这次的外出,请不要依恋,要知道你爱人的走,不是故意的抛弃你,而是为着革命,为着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的啊!……爱人呵,你在无事的时候,多多阅读书报,可使你知识进步,多多想工作的方法,切不要空想,也不要太挂念在外的我……”
浙江武康的一位老人褚召南捐赠了一封珍贵的家书,是他的二哥褚定侯从中日长沙会战的战场上写来的。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重兵进攻长沙,与国民党军队展开第三次长沙会战,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四十一师一二一团排长的褚定侯奉命率部坚守浏阳河北岸,阻敌南犯。在坚守阵地的间隙,他提笔给大哥写了一封信:“……昨日下午,师长亲自到弟阵地中侦察地形,改命弟单独守浏阳河北岸之村落据点,命弟一排死守此处,命弟与阵地共阵亡。又云若在此能坚守七天,则可有办法。因此弟于昨日(廿五)晚率部到守地,连夜赶筑工事及障碍物,阵地之后五十公尺处即为大河,河扩水深,无舟无桥,此真为韩信之背水阵矣。……然吾军各师官兵均抱视死如归之军心,决不让敌渡浏阳河南岸来。弟告部士兵“不要他渡河!”一句话,敌此次不来则已,一来则拼一拼……
写完这封信不久,褚定侯率部孤军与日寇昼夜血战,直至全排官兵壮烈殉国。

阅读全文

与抗日战争百封家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