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战争 > 抗日战争冀中的地道战背景资料

抗日战争冀中的地道战背景资料

发布时间:2021-03-02 17:41:49

『壹』 冀中的地道战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发生的背景:

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占领地区强迫中国人民到处建筑碉堡,封锁专沟,几10万日本均属不断地向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抗日战争进行最困难的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坚持敌后游击战争,智慧的人民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

这篇课文从冀中地道战的出现原因、作用、地道的样式结构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的斗志。

(1)抗日战争冀中的地道战背景资料扩展阅读:

地道战开始后,敌人也曾费尽心机,采用寻找洞口和放火、放水、放毒等办法进行破坏。但是,党领导群众不断改进地道,使其更加完善。

为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除对群众进行必要的保密教育外,还把洞口巧妙地隐蔽起来,用墙壁、锅台、水井、土炕做掩护;为使敌人不敢进入洞内,在洞口修筑陷阱、埋设地雷、插上尖刀,或者在洞内挖掘纵横交错的“棋盘路”;

为了防止敌人用水、火、毒破坏地道,还在洞内设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门,或者将地道挖得忽高忽低、忽粗忽细、并且设有直通村外的突围口。

『贰』 晋中的地道战这篇课文的背景资料是什么

背景资料: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还修筑了封锁专沟和封锁墙,十属里一碉,八里一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

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2)抗日战争冀中的地道战背景资料扩展阅读

这篇课文可分三个部分,前面一部分说明冀中地道战的出现原因和作用,后一部分对其作出高度评价,中间的重点部分则主要介绍地道的样式及特点。

按由总到分的顺序和空间转换的顺序,先介绍冀中地道的总体结构,再分别介绍各种具体的设计样式及其保护自己、抗击敌人、防止破坏和传递敌情信息的功用,体现了它设计周密、易守能攻、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的特点。

《冀中的地道战》是1997年语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5课的课文,这篇课文从冀中地道战的出现原因、作用、地道的样式结构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的斗志。

『叁』 冀中的地道战的资料

网络知道冀中地道战的资料
冀中的地道战的资料
有奖励写回答共个回答
常青§树
TA获得超过3.8万个认可
聊聊关注成为第25位粉丝
冀中的地道战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中部清苑县冉庄民兵挖筑地道对日伪军进行的作战。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冬初,清苑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蛤蟆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1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冉庄民兵依托地道,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在多次战斗中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1943年1月7日,30名日伪军进村抢掠,冉庄民兵利用地道进行作战,毙伤其4人。
1945年4月1日,日伪军500余人向冉庄发动进攻,冉庄民兵20余人利用地道进行作战,毙伤日伪军13人,迫其撤退。6月20日,驻保定日军率伪军第14团千余人向冉庄进犯,冉庄民兵30余人先在村边进行阻击,尔后迅速转入地道,通过了望孔观察到一群伪军冲到村东企图破坏地堡工事,当即拉响地雷,炸死伪军数人。与此同时,村北老母庙、南口地平堡、东街碾子堡和十字街的民兵,也纷纷从暗室和高房工事等向日伪军射击,经数小时激战,毙伤其29人,日伪军被迫撤退。23日,日伪军又调集2000余人的兵力,再次进犯冉庄,先用迫击炮向村内猛烈轰击,随后,步兵迅速向村内冲击,当其进至村口时,踏响了民兵用水壶、铁桶等就便器材制造的地雷,日军数名被炸死。日伪军进村后,见四处空无一人,便东冲西撞,盲目射击。一群伪军刚进至东街,其中一名伪团长就被小庙工事里的民兵击毙,1名伪军去拖曳尸体,又被击毙。当大批日伪军进入村北布雷区时,守候在暗室里的5名民兵立即拉响11颗地雷,炸死日伪军多人。接着,民兵又用步枪毙其10余人,日伪军乱作一团,分头溃逃。数十分钟后,20余名伪军前来收尸,民兵再次拉响地雷,又炸死其5人。经13小时激战,冉庄民兵仅以轻伤1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33人,打退了日伪军的进攻。从1942年至抗日战争胜利,冉庄民兵共进行地道战11次,毙伤日伪军96人,并缴获许多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
冉庄地道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平原抗日军民的一个创造,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一种有效的作战形式

『肆』 冀中地道战的历史背景

1937年10月,东北军第五十三军第六九一团团长吕正操在晋县誓师抗日,并改称人民自卫军,与孟庆山领导的河北游击队等抗日武装积极开展游击战争。

至1938年4月,相继建立了38个县的抗日政权。1938年5月3日,冀中军区成立。至此,东起津浦路、西至平汉路、北起平津、南至沧(县)石(家庄)路之间的冀中根据地初步建立起来,并成为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冀中是个大平原,开展地道斗争比较早。地道斗争最初是在距离敌人据点较近、受敌人骚扰最厉害的村庄产生的,是一个被群众称为“蛤蟆蹲”的简单的防身洞。蠡县靠近保定,饱受敌人的残害,所以发展较早,群众在自己家里的灶底、炕底,或者庭院中隐蔽的角落,挖掘秘密地洞。

这种地洞虽能藏人防身,但构筑简单,容易被发现。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群众逐渐把地洞加以改善,洞与洞连接起来,即所谓“院院相连”“户户相通”“村村相通”,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村落地道网。正式的地道首先在蠡县三区出现。此后在被敌人“蚕食”的地区迅速推广。

(4)抗日战争冀中的地道战背景资料扩展阅读:

地道在当时是件新生事物,免不了评价不一。1941年冬,程子华带领一支30多人组成的工作组,深入到开展地道斗争比较早的蠡县、高阳、无极、安国等县,进到农村,连续搞了三个多月的调查。

在掌握了大量事实和情况后,他向区党委报告了调查情况,认为挖地道是敌伪碉堡附近群众在敌人残酷蚕食的特殊情况下,为保存自己、反击敌人的一种有效斗争形式,应予肯定和推广。经认真研究讨论,区党委和军区领导统一了认识,要求各地普遍地开展地道斗争。

『伍』 冀中的地道战资料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领导下经过八年艰苦奋战,最终取得全面胜利的一场最伟大的反侵略战争,也是一场最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侵入中国东北地区。又以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芦沟桥发动的“七·七事变”为起点,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华北地区,中国的历史由此进入抗日战争阶段。此后,由红军主力改编的第八路军进入华北,抗击日军,南方红军也改编为新四军进入华中战场。在中国***的正确领导下,抗日军民经受了严峻考验,经历了八年艰苦卓绝的奋战,最终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日本帝国主义于1945年8月14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冀中冀是河北省的别称,冀中即指河北省的中部平原地区。

扫荡在抗日战争中,由于我抗日军民团结一致,全民皆兵,日本侵略者根本分不清哪是正规军,哪是游击队,哪是老百姓,因此,在进攻我解放区时,采取了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妄图把抗日力量铲除净尽,所以叫“扫荡”。我抗日军民则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灵活多变地进行还击,因此叫作“反扫荡”。

游击战争为了更有力地打击敌人,在党的领导下,许多地方都成立了有武装的组织,称作游击队、独立大队、武工队等等。他们由于人数较少,装备也轻便,因而行动灵活,神出鬼没,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打完就走等灵活多样的战术,需要时聚零为整,必要时又化整为零,小组作战或单兵作战,最大限度地打击敌人,又保存自己的实力,配合正规部队作战,保护地方党政组织和人民群众,使敌人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碉堡也叫“炮楼”,是建在交通要道和关卡上的军事设施,主要用于打仗时的保护、射击和了望,底层也可住兵员,简单的仅作射击掩体用。一般建在既可杀伤对方,卡住对方前进路径,又隐蔽,不易被对方发现摧毁的地方,多为砖、石、混凝土结构。

『陆』 冀中的地道战背景70字谁知道

冀中的地道战背景: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中部清苑县冉庄民兵挖筑地道对日伪军回进行的答作战。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

(6)抗日战争冀中的地道战背景资料扩展阅读

从总体看,地道十分隐蔽:在街道下面和庄稼地下面。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四尺。构造齐全:地洞众多,可以住人、拴牲口、搁东西、做厕所;气孔通到地面,人住在里面比较舒适;出口隐蔽,防守严密,敌人不易进来。

冀中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地道的式样多,结构奇特;地道的作用奇特,既能保护自己,又能打击敌人;地道能防御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功等各种破坏;地道里可以通过“无线电"和"有线电”了解地面的情况。

『柒』 冀中的地道战资料,急用,~~~~快来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冬初,清苑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蛤蟆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1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冉庄民兵依托地道,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在多次战斗中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1943年1月7日,30名日伪军进村抢掠,冉庄民兵利用地道进行作战,毙伤其4人。

1945年4月1日,日伪军500余人向冉庄发动进攻,冉庄民兵20余人利用地道进行作战,毙伤日伪军13人,迫其撤退。6月20日,驻保定日军率伪军第14团千余人向冉庄进犯,冉庄民兵30余人先在村边进行阻击,尔后迅速转入地道,通过了望孔观察到一群伪军冲到村东企图破坏地堡工事,当即拉响地雷,炸死伪军数人。与此同时,村北老母庙、南口地平堡、东街碾子堡和十字街的民兵,也纷纷从暗室和高房工事等向日伪军射击,经数小时激战,毙伤其29人,日伪军被迫撤退。23日,日伪军又调集2000余人的兵力,再次进犯冉庄,先用迫击炮向村内猛烈轰击,随后,步兵迅速向村内冲击,当其进至村口时,踏响了民兵用水壶、铁桶等就便器材制造的地雷,日军数名被炸死。日伪军进村后,见四处空无一人,便东冲西撞,盲目射击。一群伪军刚进至东街,其中一名伪团长就被小庙工事里的民兵击毙,1名伪军去拖曳尸体,又被击毙。当大批日伪军进入村北布雷区时,守候在暗室里的5名民兵立即拉响11颗地雷,炸死日伪军多人。接着,民兵又用步枪毙其10余人,日伪军乱作一团,分头溃逃。数十分钟后,20余名伪军前来收尸,民兵再次拉响地雷,又炸死其5人。经13小时激战,冉庄民兵仅以轻伤1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33人,打退了日伪军的进攻。从1942年至抗日战争胜利,冉庄民兵共进行地道战11次,毙伤日伪军96人,并缴获许多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

冉庄地道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平原抗日军民的一个创造,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一种有效的作战形式。

『捌』 谁知道关于冀中的地道战的资料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冀中地道战 (8)抗日战争冀中的地道战背景资料扩展阅读

(8)抗日战争冀中的地道战背景资料扩展阅读
我爱家乡的地道战
那波澜壮阔的大海曾令我心驰神往,那水平如镜的西湖曾使我流连忘返。但我最爱的还是我的家乡——北京市顺义县。它虽没有都市的繁华喧闹,也没有桂林的奇山异水,但仍旧值得我骄傲和自豪,因为它有光辉的地道战遗址。
地道战遗址位于燕山山脉歪砣子山下。你可别小看这不足400户人家的小乡村,《地道战》那部电影就是根据这里的人民利用地道与敌人英勇斗争的历史史实拍摄而成的。
地道内阴冷潮湿,宽约1米,高约2米。墙壁都是用黄泥砌成的,每隔几米,墙壁就会出现一盏灯,灯光昏暗,显得很阴森,使我毛骨惊然。地道蜿蜒盘旋,岔道很多。
“爷爷,这是什么呀?”我指着洞壁上一块一人多高,一米来宽,凹进去的地方问道。“这叫单人掩体。”爷爷说,“它的用处可大了!当年小日本到咱们村扫荡,发现这个地道入口,就先派一个探路的鬼子进来。当时一个民兵躲在这儿,手里举着一根手腕粗的木棍,鬼子过来时,他就忽然跳了出来,趁故人还没有转过神来,一下子就把他报销了。”
继续往前走,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个直径一米左右的洞,要通过这洞,可要像狗一样爬着才能过去。洞的上面还安有闸门。爷爷问我:“怎么样,知道这是什么吗?”我摇摇头。“这叫隘口,它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功能。只要一个人在隘口等着,敌人爬过来的时候,就可以把他们收拾了。如果敌人全都进来了,只要把闸门一放,他们就是插翅也难逃。家乡人民管这叫‘关起门来打狗,堵住笼子捉鸡’。”爷爷说。
爷爷告诉我,如果敌人发现地道入口,就会用抽水机把井里的水抽到地道里,但地道里有泄水井,让地道里的水顺着泄水井流回井里。“敌人要是往洞里放烟可怎么办?”我忽然想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爷爷告诉我:只要把翻板盖在洞口上,再压上土,这样就可以把烟雾拒之门外了。
家乡的地道真是神奇莫测,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家乡人民利用这种方法同敌人血战到底,创造了丰功伟绩。
望着眼前各家各户的红墙蓝瓦,望着远方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我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激动:祖国真的腾飞了!
——本文摘自西苑出版社《素质教育新教案》
小兵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
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排长罗金保执行任务时,表现得勇敢、机智。在一次战
斗中,他缴获了敌人的一支手枪,竟偷偷把枪藏进老鸹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敌人拷问时,他勇猛反抗,
坚强不屈。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发挥了很好的配合作用,最终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鸹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交公,队长则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嘎子心满意足,便将自己珍爱的木制小手枪送给了好朋友胖墩。

王二小
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

有一天,敌人来扫荡,走到山口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
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小英雄王二小。

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游击战争
为了更有力地打击敌人,在党的领导下,许多地方都成立了有武装的组织,称作游击队、独立大队、武工队等等。他们由于人数较少,装备也轻便,因而行动灵活,神出鬼没,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打完就走等灵活多样的战术,需要时聚整为零,必要时又化整为零,小组作战或单兵作战,最大限度地打击敌人,又保存自己的实力,配合正规部队作战,保护地方党政组织和人民群众,使敌人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冀中地道战
冀是河北省的别称,冀中即指河北省的中部平原地区。冀中地道战是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创举。现在河北省清苑县城南十五公里的冉庄村,保留了地道战遗址,供人们参观。

『玖』 冀中地道战的资料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领导下经过八年艰苦奋战,最终取得全面胜利的一场最伟大的反侵略战争,也是一场最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侵入中国东北地区。又以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芦沟桥发动的“七·七事变”为起点,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华北地区,中国的历史由此进入抗日战争阶段。此后,由红军主力改编的第八路军进入华北,抗击日军,南方红军也改编为新四军进入华中战场。在中国***的正确领导下,抗日军民经受了严峻考验,经历了八年艰苦卓绝的奋战,最终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日本帝国主义于1945年8月14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冀中冀是河北省的别称,冀中即指河北省的中部平原地区。
扫荡在抗日战争中,由于我抗日军民团结一致,全民皆兵,日本侵略者根本分不清哪是正规军,哪是游击队,哪是老百姓,因此,在进攻我解放区时,采取了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妄图把抗日力量铲除净尽,所以叫“扫荡”。我抗日军民则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灵活多变地进行还击,因此叫作“反扫荡”。
游击战争为了更有力地打击敌人,在党的领导下,许多地方都成立了有武装的组织,称作游击队、独立大队、武工队等等。他们由于人数较少,装备也轻便,因而行动灵活,神出鬼没,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打完就走等灵活多样的战术,需要时聚零为整,必要时又化整为零,小组作战或单兵作战,最大限度地打击敌人,又保存自己的实力,配合正规部队作战,保护地方党政组织和人民群众,使敌人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碉堡也叫“炮楼”,是建在交通要道和关卡上的军事设施,主要用于打仗时的保护、射击和了望,底层也可住兵员,简单的仅作射击掩体用。一般建在既可杀伤对方,卡住对方前进路径,又隐蔽,不易被对方发现摧毁的地方,多为砖、石、混凝土结构。

阅读全文

与抗日战争冀中的地道战背景资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