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抗日战争中中国沦陷的城市名字
东北三省所有城市
南京、上海、武汉、北京、徐州等
2. 抗日战争时期的三大著名战役
1、平型关战役
平型关大捷(又称平型关战斗、平型关伏击战),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附近,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
2、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3、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据八路军总部1940年12月10日的统计,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期间,就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拓展资料: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华战争(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参考资料:淞沪会战_网络
百团大战_网络
3. 民国时期江苏省镇江县政府的地址在哪里
概 述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皇朝的封建统治,镇江地方政府的名称由清末的县署先后改为民政署、知事公署、县政府,主持县政的官员由清末的知县先后改为民政长、县知事、县长,但县政的实质未变,仍维护封建剥削制度和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由于军阀混战,政局动荡,自民国元年至民国16年(1912-1927年)间,主持县政的官员更迭达13人之多。
民国16年3月,北伐军占领镇江,群众对政府当局曾寄予很大的希望。同年4月,蒋介石集团发动反革命政变,县政府也执行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反动政策,参与杀害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多次镇压工人罢工和农民反抗丈量土地的斗争。民国18年江苏省政府迁镇后,对省会建设有所兴举,同时加强了党、政、军、宪、特的反动统治。
民国26年12月,镇江沦陷,日伪在城区建立伪政权,经常“清乡”掠夺,屠杀人民群众。国民政府任命的镇江县县长,无工作机构,无固定治所,流动于镇江南乡及苏皖边境,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多次与新四军摩擦。民国28年11月,国民政府镇江县县长庄梅芳在镇江南乡西麓一带,利用地方势力,残杀了新四军特务营营长马峰。活跃于茅山地区的新四军,自民国29年起,先后在镇江及其毗邻地区建立6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带领人民群众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镇江县政府接收了日伪财产,但以反共为要务,对经济建设无所建树。
1949年4月镇江解放,建立市人民政府,人民当家做主,政权性质起了根本的变化。市人民政府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按照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和各个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带领全市人民,经过30多年的努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市政府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失误,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决策程序,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由党政不分逐步做到党政分工;由政企不分逐步实行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由一般行政布置逐步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每年为市民多办实事。
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后,镇江市为省辖市,下辖丹阳、丹徒、句容、扬中四县和城(京口)、郊(润州)两区。市政府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注意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加强所属县、区政府的领导,统一协调县、区政府工作,组织支援茅山老区,促进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
第一章 民国时期镇江地方政府
清末,镇江府辖丹徒、丹阳、金坛、溧阳4县和太平厅(今扬中县),丹徒县为镇江府首邑。民国成立后,地方政府称丹徒县民政署,翌年改称知事公署,先后由民政长、县知事主持县政。民国16年(1927年)改称丹徒县政府,由县长执掌。民国17年改名镇江县政府。民国26年镇江沦陷后,建立日伪政权;四乡先后成立抗日民主政府。民国34年日本投降后,镇江县政府还治,直至镇江解放。
第一节 丹徒县民政署、知事公署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在武昌起义影响下,镇江革命党人林述庆、李竞成等组织新军起义,11月8日(农历九月十八)镇江光复,成立镇江军政府,公举林述庆为都督;内设军政部、民政部等部门。不久,江苏都督府成立于南京,镇江军政府改称镇江军政分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江苏省临时议会议决,撤府存县。同年2月,镇江军政分府撤销,建立丹徒县民政署,由民政长主持,设总务、警务、学务、实业、主计、典狱6课。同年,民国政府发布县知事公署组织法,划一地方官吏名称,县民政长改称县知事。民国2年1月,丹徒县民政署改称县知事公署,设第一、二、三、四4科。民国5年起,县先后设警察、教育、实业等局。
县民政署、县知事公署均设在清代县衙门内(现中山东路三五九医院西部,日军侵占镇江时毁于战火)。
1912-1927年丹徒县民政长、知事名单
机构 姓 名 籍 贯 职 务 任 期
丹徒县
民政署 杨邦彦(震声) 江苏丹徒 民政长 1912.2-1912.4
张 鹏(翼云) 江苏丹徒 民政长 1912.4-1912.12
丹徒县
知 事
公 署 于定一(怀瑾) 江苏武进 知 事 1913.1-1913.7
杨邦彦(震声) 江苏丹徒 知 事 1913.7-1913.12
刘鸣复(梅舫) 江西南城 知 事 1913.12-1914.11
张凤瑞 知 事 1914.11-1915.3
章 同(觐瀛) 知 事 1915.3-1917.4
倪曾蓥(和甫) 浙江平湖 知 事 1917.4-1919.8
张玉藻(子青) 天 津 知 事 1919.9-1923.5
翁有成(志吾) 浙江杭州 知 事 1923.6-1925.1
赵 鳌(永和) 知 事 1925.2-1925.4
傅文通(达泉) 知 事 1925.4-1926.9
卢鸿钧(子衡) 知 事 1926.10-1927.2
谭 谧 湖 南 知 事 1927.3 -1927.10
第二节 丹徒、镇江县政府
民国16年(1927年)3月23日,国民革命军抵达镇江。同年10月,丹徒县知事公署改称丹徒县政府,知事改称县长,设民治、财政、总务3科;后增设秘书一职,协助县长督促各科工作。
民国17年7月,江苏省府委员会第90次会议议决,省政府由南京迁驻镇江(翌年迁来);丹徒县改称镇江县,列一等县。县政府设秘书及一、二2科,下设公安、财政、教育、实业、土地等局。此后机构时有变动,至民国25年,县政府设4科:一科司行政总务,二科司财政,三科司禁烟,四科司公安。另设教育、建设、地政等局。
民国26年12月日军侵占镇江前夕,县政府撤离。民国27年9月至民国33年8月,江苏省政府江南行署先后委庄梅芳、钟钟山、沈务本、马跃先、李守之等为镇江县县长,流动于镇江南乡一带及苏皖边境,县政府无具体办事机构,有名无实。
民国34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原伪镇江县县长黄香谷忽以南京先遣军政治特派员的身份,率其伪班底维持局面,等待接收。与此同时,流动于安徽省境内的江苏省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顾大荣也回到镇江自兼县长,在钱家山挂牌办公,但没有掌握实权,未能开展工作。短期内,镇江处于混乱状态。同年9月,国民党镇江县政府重建,省府任命丁松林为县长,接收伪政权,实行新制组府,设秘书室和民政、财政、建设、教育、军事、社会、地政、田粮等科,后陆续设公安局(后改警察局),卫生院、农业推广所、税捐稽征处等机构。民国36年,田粮科改为田赋粮食管理处,县政府内又增设会计室及人事管理员、统计员、合作指导员、军法承审员等。民国38年4月镇江解放前夕,县政府官员撤逃、溃散。
抗日战争前,县府治所在县知事公署原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县府治所,初设于原江苏省政府大院内(现市政路),不久迁至道署街(现丹徒县人民政府所在地)。
1927-1949年丹徒县、镇江县县长名单
机 构 姓 名 籍 贯 职 务 任职年月
丹徒县
政 府 陈峻云(绍禹) 广 西 县长 1927.10-1928.7
镇江县
政 府 陆龙翔 县长(代) 1928.9-1928.12
沈 昌(立孙) 县长 1928.12-1929.3
孔宪铿(琴后) 广东南海 县长(代) 1929.4-1929.12
谢 震 县长(兼) 1929.12-1930.1
张 鹏(翼云) 江苏丹徒 县长(兼) 1930.1-1934.7
叶震东 福建闽侯 县长 1934.7-1935.7
张清源 河 北 县长 1935.7-1937.12
庄梅芳 湖 南 县长 1938.9-1940.4
钟钟山 湖南邵县 县长 1940.8-1941.3
沈务本 江苏沐阳 县长 1941.10-1943.7
马跃山 县长 1943.8-1943.秋
李守之 江苏武进 县长 1943.冬-1945.7
丁松林(筠香) 江苏江阴 县长 1945.9-1946.2
张孟陶 安 徽 县长 1946.3-1947.2
周 天(浩如) 江 西 县长 1947.3-1947.11
谢 泌(承邺) 江苏武进 县长 1947.11-1949.4
第三节 抗日民主政府
民国27年(1938年)5、6月间,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一支队及先遣支队到达茅山地区。7月7日,在新四军的领导与发动下,于镇江县宝堰镇成立了镇(江)句(容)丹(阳)金(坛)四县抗敌自卫委员会(筹)。民国29年4月,又在沪宁铁路以北成立镇(江)丹(阳)武(进)扬(中)四县抗敌自卫委员会。后在两个"四抗会"基础上,分别建立了苏南第四区(丹北地区)和第五区(茅山地区)两个专署级机构,并在镇江县四乡及其毗邻地区先后建6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由于处于敌后,环境复杂,随着对敌斗争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县级抗日民主政府的辖区及名称时有变更,也无固定治所。民国34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苏中第五行政区专员公署任命王龙为镇江市市长,准备接收被日本侵略军占领的镇江市区。9月上旬,王龙在丹徒镇附近与伪军遭遇,不幸牺牲。同年10月,根据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签订的"双十协定",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撤退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武装,抗日民主政府亦随之撤销。
一、山北县政府
山北县政府建于民国29年(1940年)12月,始称镇江县政府。翌年3月,改称山北县政府。隶属于镇澄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改名江南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苏南第四行政区专员公署、苏中第五行政区专员公署)。民国34年7月复称镇江县政府。辖区大体为原镇江县第四区、第五区,丹阳县第八区。
1940-1945年山北县政府历任正副县长名单
机构 姓别 性别 籍贯 职务 任职年月
备注
镇江县政府 韦永义 男 江苏丹阳 县长(兼) 1940.12-1941.1 未到职秘书长代行县长职务
李培根 男 江苏丹徒 县长(代) 1940.12-1941.1
陈云阁 男 江苏丹阳 县长 1941.1 —1941.3
山北县政府 陈云阁 男 江苏丹阳 县长 1941.3-1941.5
赵文豹 男 江苏丹徒 县长 1941.6-1945.6
郑竹波 男 江苏丹阳 县长 1941.5-1942.春
戎 藩 男 江苏丹阳 县长 1942.春-1942.9
镇江县政府 赵文豹 男 江苏丹徒 县长 1945.7-1945.9
二、山南县政府
山南县政府建于民国30年(1941年)3月,上级隶属关系与山北县同。民国34年6月改称丹阳县政府。辖区大体为原丹阳县第五区、第六区、第七区,武进县第三区,镇江县第四区一部分。
1941-1945年山南县政府历任正副县长名单
机 构 姓 名 性 别 籍 贯 职 务 任职年月
山南县政府 张 光 男 安徽宿县 县 长 1941.3-1941.5
赵文豹 男 江苏丹徒 县 长 1941.5-1941.6
王 龙 男 江苏扬中 县 长 1941.7-1941.9
戎 藩 男 江苏丹阳 副县长 1941.7-1941.9
陈云阁 男 江苏丹阳 县 长 1941.9-1941.12
虞荣和 男 江苏丹阳 副县长 1941.9-1941.10
吴 翼 男 江苏武进 县 长 1942.2-1942.12
王 鹏 男 江苏江阴 副县长 1942.12-1945.6
丹阳县政府 王 鹏 男 江苏江阴 县 长 1945.6-1945.9
高俊杰 男 江苏南通 副县长 1945.6-1945.9
三、江镇办事处
江镇地区是江中沙洲,系新四军南下北上之交通要道。民国27年(1938年)10月,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在该地区曾建立区级抗日民主政权。翌年4月,该地区划给江都县。民国30年1月归苏南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直接领导。翌年2月15日,在原区级政权基础上建立县级抗日民主政府,辖原镇江县第七区和江都县第三区。
1942-1945年江镇办事处(县级)历任正副主任名单
机构 姓 名 性 别 籍 贯 职 务 任 期
江 镇
办事处 陈 辉 男 江苏丹徒 主 任 1942.2-1942.10
虞荣和 男 江苏丹阳 副主任 1942.3-1942.7
戎 藩 男 江苏丹阳 主 任 1942.10-1943.10
徐桐秀 男 江苏丹阳 副主任 1943.7-1944.秋
吴 翼 男 江苏武进 主 任 1943.10-1945.6
陈 骥 男 江苏扬州 主任(兼) 1945.6-1945.9
陈东曙 男 江苏丹阳 副主任 1945.5-1945.9
四、茅东县政府
茅东县政府于民国30年(1941年)6月建立,始称镇江县政府,隶属于江南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合并为苏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苏南区行政公署第一行政区),其辖区最初包括原镇江县第三区、第六区,丹阳县第二区、第三区,以及金坛县第六区。翌年5月改称茅东县政府。在此前后,丹阳二区、三区曾属丹南办事处(丹阳县政府);镇江三区及镇江六区北部曾划归镇丹县政府。民国32年,丹阳县政府撤销,所属丹阳二区、三区复归茅东县政府领导。武进、句容一度有部分毗邻地区也划给茅东县。
1941-1945年茅东县政府历任正副县长名单
机构 姓 名 性 别 籍 贯 职 务 任 期
镇江县
政 府 樊玉琳 男 江苏句容 县长(兼) 1941.6-1942.5
蒋铁如 男 江苏武进 副县长 1941.6-1942.5
茅东县
政 府 徐公鲁 男 江苏溧阳 县 长 1942.5-1943.1
蒋铁如 男 江苏武进 副县长 1942.5-1943.1
蒋铁如 男 江苏武进 县 长 1943.1-1943.4
凌海波 男 江苏丹徒 副县长 1943.1—1943.4
凌海波 男 江苏丹徒 县 长 1943.4 -1945.9
薛 斌 男 江苏金坛 副县长 1945.3-1945.9
五、镇丹县政府
民国30年(1941年)8月建立丹南办事处,上级隶属关系与茅东县政府同。翌年2月改称丹阳县政府。同年10月,划出原镇江三区、六区宝堰镇以北和丹阳一区,成立镇丹县政府。民国33年1月,撤销镇丹县建制,所属镇江三区、丹阳一区合并为镇丹区,由镇句县管辖。其余则划归茅东县。
1941-1943年镇丹县政府历任正副县长名单
机构 姓 名 性 别 籍 贯 职 务 任 期 备 注
丹南办事处 强 博 男 江苏丹阳 主 任 1941.8-1942.2
丹阳县政府 包建华 男 江苏句容 县 长 1942.2-1942.10 1943.1撤销
马玉亭 男 江苏丹阳 副县长 1942.8—1942.10
马玉亭 男 江苏丹阳 县 长 1942.10-1943.1
镇丹县政府 包建华 男 江苏句容 县 长 1942.10-1943.5 1944.1年撤销
江辅华 男 江苏丹阳 副县长 1942.10-1943.8
杨知方 男 江苏丹徒 县长(代) 1943.5-1943.11
六、镇句县政府
民国31年(1942年)10月,建立镇句办事处,行使县级行政职权。翌年1月,正式成立镇句县政府,管辖原镇江二区,句容一区、七区及九区。民国33年1月,镇丹县撤销,所属镇江三区、丹阳一区亦划入镇句县。上级隶属关系先属于苏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改称苏南区行政公署),民国33年12月改属苏中第五行政区专员公署领导。
1942-1945年镇句县政府历任正副县长名单
机 构 姓 名 性 别 籍 贯 职 务 任 期
镇句办事处 巫孔玺 男 江苏句容 主任 1942.10-1943.1
范 坚 男 江苏句容 副主任 1942.10-1943.1
镇句县政府 洪天寿 男 江苏句容 县长(兼) 1943.1-1945.6
洪天诚 男 江苏句容 县长(兼) 1945.6-1945.9
第四节 日伪政权
民国26年(1937年)12月8日,镇江沦陷。在日本侵略军“宣抚班”策划下,民国27年1月建立镇江自治委员会,委员12人,柳衍斋为委员长,郭志诚为副委员长,并请日本顾问一人。委员会下设总务主任1人及文书、司法、庶务、公安、商务、金融、救济、会计、文化9科。同年8月,改镇江县为丹徒县,自治委员会改称丹徒县公署,郭志诚为县知事。下设秘书室及民政、财政、建设、教育4科。民国29年9月,丹徒县公署改称丹徒县政府,同年12月复改名镇江县政府,郭志诚为县长。民国32年3月,日伪实行“清乡”,改组镇江县政府为镇江清乡特别区公署,县长改署长,由张修明担任。不久,镇江清乡特别区公署复名镇江县政府,张修明任县长。民国33年11月,张修明调离,黄香谷继任县长。翌年8月,日伪政权随着日本无条件投降而覆灭。
伪自治委员会设于现中山路五条街小学内,伪县政府设在市政路原国民政府江苏省政府大院。
附:驻镇的江苏省政府及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
一、江苏省政府
民国18年(1929年),江苏省政府由南京迁驻镇江,治所在将军巷旧都统署内(今市政路),民国26年12月镇江沦陷前夕,省政府迁往苏北。这期间,历任江苏省政府主席的有纽永建、叶楚伧、顾祝同、陈果夫。
抗日战争胜利后,江苏省政府还治镇江。民国38年2月镇江解放前夕,江苏省政府迁往苏州。这期间,担任江苏省政府主席的有王懋功、丁治磐。
二、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22年(1933年)3月,江苏省政府委员会第570次会议通过,全省分13个行政区,各区设置督察专员公署。镇江为第一行政区,辖镇江、丹阳、金坛、句容、溧水、高淳、扬中七县,专署驻镇江。同年12月,第一行政区改为第六行政区,增辖溧阳、宜兴2县,专署驻溧阳,翌年第六行政区撤销。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建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辖丹阳、镇江、金坛、句容、溧水、高淳、溧阳、宜兴、江宁9县,专署驻丹阳,直至解放。
附:抗日战争时期镇江境内专署级机构(抗日民主政权)
一、茅山地区专署级机构
民国27年(1938年)7月,茅山地区镇江县宝堰镇成立镇(江)句(容)丹(阳)金(坛)四县抗敌自卫委员会(筹),主任纪振纲(民主人士),未到职,由副主任樊玉琳代理主任。该会于民国30年5月撤销,建立江南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巫恒通为专员,下辖句容、镇江、江宁等县抗日民主政府和丹南办事处。同年9月,巫恒被捕牺牲,樊玉林为专员。同年10月,江南第五、第六两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合并为苏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朱春苑为专员,下辖句容、镇江、江宁、溧水、溧阳等县抗日民主政府和丹南、丹金武两个办事处。民国32年3月,苏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苏南区行政公署。民国33年2月,苏南区行政公署改为苏南第一行政区专员公署,樊玉琳为专员,下辖江宁、镇句、茅东、句容四县抗日民主政府。民国34年2月,苏南第一、第三行政区专员公署合并,仍称苏南第一行政区专员公署,樊玉琳仍为专员,下辖句容、镇句、茅东、江宁、溧阳、溧水、横山、高淳8县抗日民主政府,直至日本投降。
二、丹北地区专署级机构
民国29年(1940年)4月,丹北地区成立镇(江)丹(阳)武(进)扬(中)四县抗敌委员会,主任管寒涛。民国30年2月,镇丹武扬四县抗敌委员会与澄(江阴)武(进)锡(无锡)三县抗敌委员会合并,成立镇澄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吴仲超为主任,下辖扬中、丹阳、镇江、武进、澄西5县抗日民主政府。同年4月,镇澄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江南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先后由韦永义、管寒涛为专员,下辖山南、山北、扬中、武进、澄西5县抗日民主政府。民国31年5月,江南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苏南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寒涛为专员,辖区增江镇办事处。民国33年12月,苏南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苏中第五行政区专员公署,金柯、韦永义先后为专员,下辖山南、山北、扬中、澄西、武进、镇句等县抗日民主政府和江镇办事处,直至日本投降。
4. 历史上发生在孟城,江阴,镇江的战争有哪些
孟城在嘉靖三十七年间孟河城筑好后朝廷就设官建署、专司吏管,并派了大量的重兵驻扎城内和城外防守,孟河城一直是历代朝廷的江防要塞,是常州府抵御金兵南侵及倭寇进犯北部的重要通道和屏障,从宋朝开始至民国年间当朝曾一直派重兵驻防。又说明朝代年间的戚继光在此筑城防倭寇,才将孟河称为孟城。(故孟河史称河庄、称珠城、别称孟城、还称通江市等)。宋朝嘉熙初年期间﹙1237年﹚郡守何处信请命朝廷,派精兵二百零五驻守在孟渎寨;明朝初年期间﹙1370年﹚朝廷派兵一千六百多名,沙浆船五十只驻守孟河堡;清朝期间又派兵海军一千五百多名驻孟河营;太平天国期间曾派重兵太平军驻守孟河城内长达三年又七个月的时间;民国时期国民党八十八师辖一部在孟河城内关帝庙一带驻防;至1938年前孟河城内西林寺和城外的娘娘庙各驻有一个营的民国保安部队;1938年日军侵略到孟河城后曾派一个中队的日军驻扎在孟河城的城皇庙内;1945年抗战胜利后有国民党的张少华保安第四纵队的一个中队驻防北门外的财神庙内;解放后政府还派将近一个营的兵驻扎在孟河镇的东山。“访孟河城迹,滨江古屯兵,东山对西山,两山夹一城。这是当年人们为纪念这座抵御侵略的古孟河城而留下的一首赞美诗。”大型战役没有多少。
江阴 韩世忠曾引军退守江阴军,后率军伏击截杀胡虏。韩世忠在砂山留下藏军洞。岳飞亦曾驻守江阴。辛弃疾在江阴任签判期间(宋绍兴三十二年闰二月至隆兴二年冬),专门考察江防要塞。明末抗清守城战,江阴全城百姓在抗清三公的带领下独守孤城八十一天(史称“江阴八十一日”),后全城殉节,无一人投降。抗日战争时期长江江阴段是著名的江阴海战的主战场,国军仅有的海军基本在这里或自沉或被击沉。解放战争的渡江战役东起江阴,在江阴要塞打过。
镇江 镇江之役是鸦片战争中最后一战 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立。鸦片战争爆发后,驻防青州旗兵500人被调戍江南。1842年7月22日的镇江战役中,青州旗兵浴血奋战,重创英军,旗兵65人阵亡,10 0余人负伤。 另外 1659年,明朝遗臣郑成功、张煌言的水师攻入长江,一度攻克镇江 历史上作为兵家必争之地 ,有名的战役并不多,另外 黄天荡战役韩世忠梁红玉也是从镇江出发的。
上面就是我所知道的,有不足地方请指正。
5. 镇江发生过什么著名的历史事件
1949年4,23日清晨,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镇江!
6. 抗战时中国有哪些地方未被占领
在半个世纪的对日战争中,中国只有8个省份1个直辖市(重庆)没有落入日寇之手。这8个省份分别是:西康省、宁夏省、青海省、新疆省、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和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西康省、宁夏省、青海省、新疆省。抗日战争期间没有遭到日军的轰炸和侵占。
四川省所属各县均没有遭到日军的入侵,只是一些城市遭到敌机的轰炸。
陕西省所辖的部分县城以及乡镇多次遭到日军的侵犯和轰炸。但是总体上说,各县城均没有被日军占领。
甘肃省所属各县均没有遭到日军的入侵,只是一些城市遭到敌机的轰炸。
直辖市(重庆)遭到日军的狂轰滥炸。
总的说来外蒙古(那时候外蒙古还是中国的国土),福建(只有厦门一带被占),四川,贵州(只有很少的地方),甘肃,新疆,西藏,西康(国名党统治时的一个地区),青海,宁夏。在当时还没有被日本侵略殆尽。以省来说 新疆、陕西、青海、甘肃、宁夏、西康、西藏、四川.
(6)抗日战争中的镇江扩展阅读
一、全省沦陷的省份
抗战期间,中国全省沦陷的省份总共有九个。分别是:台湾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热河省、察哈尔省、河北省、山东省和江苏省。
二、部分沦陷的省份
抗战期间,中国部分沦陷的省份有13个。抗战期间,中国部分沦陷的省份有13个。
按照沦陷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分别是:河南省、山西省、安徵省、浙江省、绥远省、广东省、湖北省、广西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贵州省和云南省。另外,在抗战期间,中国先后共设有6个直辖市,其中有5个沦陷。直辖市也划入了部分沦陷的范畴。
7. 镇江的历史文化是什么
3000多年前,周康王(前1026—前1001)分封“夨”为宜侯,如今的镇江一带即为“宜”地。1954年从镇江大港烟墩山出土的国宝级西周青铜器“宜侯夨簋”及其126字的铭文无不充分折射出镇江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在有文字记载的3000余年漫长的岁月中,镇江曾多次更名:春秋时称为“朱方”,战国时改称“谷阳”,秦朝时称“丹徒”,三国时为“京口”,南朝宋在京口设“南徐州”,隋统一后改置“润州”,镇江之名自北宋至今。
镇江是国务院第二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积淀。这里曾产生过许多令人瞩目的传世佳作,其厚重的精神承载力对后世的文明化进程催化出难以估量的作用和影响。那一部部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般的作品至今仍闪烁着深刻而睿智的光芒:
”十二部中国文学入门书”之一的《抱朴子》
中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批评专著《文心雕龙》
首开中国笔记小说先河的《世说新语》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文选集《昭明文选》
中国文学史上继《诗经》和《楚辞》之后现存的第三部诗歌总集《玉台新咏》
“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梦溪笔谈》
中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语法著述《马氏文通》
中国著录甲骨文字的第一部书《铁云藏龟》
中国第一部医学史专著《中国医学史》
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文化通史《中国文化史》等等
(7)抗日战争中的镇江扩展阅读:
自秦汉起直到建国前,镇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譬如确立魏、蜀、吴三分下的赤壁之点,其发韧地便是镇江;南宋韩世忠率八千精锐困十万金兵于黄天荡,杀得金兵丢盔卸甲仓皇北窜;元蒙灭宋那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水战,两军水师即会猎于镇江江面。
太平天国定都后更在这“东南锁钥”与清军鏖战长达十二年之久;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脱手斩得小楼兰”的韦岗伏击战,奏响了江南抗战的首曲凯歌;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果断地向妄图阻碍中国革命进程的英军“紫石英”号发起炮击,终结了大英帝国在华的炮舰政策。
8. 镇江市抗日战争时打过仗没有
1937年11月12日上海陷落后,日军即沿京(宁)沪铁路和太湖南岸分兵西犯,专连陷苏、锡属、常。5日,日军由丹阳境内的马陵今河阳乡境内)进犯镇江,遭国民政府军第87师等守军抵抗,在官塘桥、三里岗、砚梁山等处激战数小时,双方伤亡数十人。6日又激战于南郊竹林寺一带,日军再次被击退。7日,日军占领镇江东南重镇辛丰。时南京告急,镇江守军奉令撤离。8日上午,日军入侵镇江,遭到未撤离的象山守军炮击,毙敌百余名。守军退守焦山。9日,敌分乘10艘汽艇在12架飞机掩护配合下登焦山,被击退。10、11日又激战两日。12日中午,日军在飞机、重炮配合下登上焦山。在镇江水上门户大港圌山关,9日,圌山炮台骆禧标等12名士兵不甘撤离,自发组成敢死队守台抗敌。10日,敌舰40余艘溯江而上,到达圌山关江面。骆等发炮阻击,连发3炮,击中旗舰,迫使敌舰滞迟3天到达南京。
此后镇江陷入日军占据八年之久,未发生过其他战事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镇江也被顺利接收
9. 抗日战争在江苏的情况,要具体些哦!在江苏!!!
1937年日寇进入南京,屠杀我国无辜人民30余万人,日寇还在江苏境内制造了无数的骇人听闻的惨案,江苏人民深受苦难。
1940年10月10日,由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占领盐城,新四军陈毅部北上进抵东台,两军的先头部队在盐城、东台之间的白驹镇胜利会师。
这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联成一片,八路军和新四军联成一片,开辟了华中最大的一块抗日根据地,从此新四军开始领导江苏人民抗战。
1944年,华中新四军向日、伪军发动攻势作战。苏北军民发起高沟、杨口战役和沿海攻势作战,攻克敌据点40余处,使淮海、盐阜连成一片。
1945年8月,苏北抗日军民举行大反攻。9月攻克淮阴、淮安。10月,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决定发起盐城战役,11月攻克盐城。
(9)抗日战争中的镇江扩展阅读:
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作战2.2万余次,其中对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歼日伪军31万余人。
反顽自卫作战3千余次,歼国民党顽固派军14万余人。新四军作战伤亡8万余人。新四军从最初的1万余人,发展到拥有主力21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计31万余人。
另有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湘、赣七省的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鄂豫皖湘赣、皖江和浙东八块抗日根据地,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人口3420余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