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中国人对甲午战争一直痛彻心扉
中日甲午战争版是一场日本发动的权非正义战争。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的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大他们侵略领土的欲望。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2. 中国除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南京大屠杀还有什么让中国人耻辱
《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
①赔款2100万银元。
②割香港岛给英国。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
④关税由双方共同协定。
《中俄天津条约》
(1858年)
沙俄取得陆路通商和沿海口岸通商的权利,还取得在通商口岸停泊
军舰、内地传教、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中美、中英、中法
《天津条约》
(1858年)
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增开汉口、九江、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
③外国传教士可以到内地自由传教。
④外国人可以在内地游历、经商。
⑤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口岸自由航行。
⑥赔偿英法军费各白银二百万两,赔偿英商损失白银二百万两。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860年)
①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
③割九龙尖沙嘴给英国。
④赔偿英、法军费各增到800万两.
1.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俄、英、德、法、美、日、意、奥等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2.条约的主要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保证严禁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主要内容有:
1.中国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废绝中朝宗藩关系。
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3.赔偿日本军费银二亿两。
4.开放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商埠。
5.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马关条约》是1860年中英、中法等《北京条约》以来外国侵略者加给中国的一个最刻毒的不平等条约,它使日本得到巨大的利益,也适应了帝国主义各国向中国输出资本的愿望。条约签订后,由于俄、德、法三国的干涉,日本将辽东半岛退还给中国,中国付给日本“酬报”银三千万两。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德军、俄军、法军有滥杀、强奸、抢劫、烧毁等非人道暴行
在北京,以樊国梁为首的教士们发出“布告”容许天主教徒在8月教堂解围后八天之内抢夺生活必需品,规定抢夺不满50银两的,不用上缴;超过50银两的,应负责偿还,或交教堂处理。法国媒体曾刊登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行抢都是替教士干的。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教士们做我们的向导。我们进一家就随便拿东西,我们把店掌柜抓了当仆役,教士们把抢来的东西,让他们背着运到北堂去了……”。
根据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的揭露,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
太多太多的不平等条约,直到今天也令人愤怒.
3.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对于西学的学习发生了什么重大转变
(3)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对于西学的学习发生了什么重大转变?属于材料三中的哪个方专面?并对“心的属部分”的学习加以简述。(6分)
第三问 1从经济上转向学习政治 2 属于心物结合的部分 3简述:即新文化运动 因袁世凯复古改制而引发,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 以新青年为阵地的一次空前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极大地解放了中国人的思想,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其中对西方绝对肯定是其局限性
4. 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影响如下:
一、使中国洋务运动走向破产。在这以前的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创办的福建水师在马尾海战中已全军覆没,在威海卫战役中李鸿章创办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说明了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没有成功。从而标志着其破产。
二、从政治上来看,《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放新的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了长江上游地域;巨额的赔款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进程,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确立。
三、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扩大了列强在中国的资本输出,对中国的自然经济起到进一步瓦解的作用。再加上清政府为了偿还战争赔款,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都对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随着自己力量的壮大,在19世纪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从而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四从国际上来看,中国战败国际地位大大下降,从而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汗潮。使中国面临空前的亡国灭种的危机,
五、从军事上来看,清政府为挽救危机,首先进行了军事改革。1895年,清政府鉴于湘军和淮军在战争中一败涂地,先后派胡和袁世凯到天津小站采用西洋方式编练新军,即后来的北洋新军,这支军队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也是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北洋军阀统治的军事基础。
六、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各阶层纷纷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
表现有三:
1、促使了维新运动的兴起。《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以后,正在北京会试的康有为联合各省的举人1300多名联合进行了有名的公车上书,把改良主义思潮推到具有实际意义的政治运动阶段。在以光绪皇帝为首的一部分封建贵族的支持下,掀起了变法运动。
2、各地民众进行反抗斗争,表现为对侵略的愤慨和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自卫本能。如甲午战争中及战后山东就遭受列强侵略特别严重,首先在山东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台湾人民从台湾被割以后就进行了连绵不断的反割台斗争,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3、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试图从制度上进行变革,仿照美国样式建立起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来摆脱民族危机,振兴中华。
4、从1901年起,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也推行“新政”来维护统治。
5.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提出一个什么口号
师夷长技以制夷、救亡图存、振兴中华。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内学习的人,他容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
(5)甲午战争中国人扩展阅读:
所谓“师夷”,就是向西方学习,在今天看来,这是非常普通的主张,没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但在魏源生活的时代,这可是石破天惊之论。因为当时中国古老而沉重的国门刚刚被打开,人们满脑子装的都是传统的“天朝上国”、“华尊夷卑”观念,只主张“以夏变夷”,对“以夷变夏”是想都不敢想的。
为了说服人们接受自己的“师夷”主张,魏源不得不对中国历史上的土“夷”与如今来自欧美的洋“夷”作一番区分。他写道:所谓“蛮狄羌夷之名”,指的是那些居住在中国周边而未知“王化”的少数民族,而不是来自欧美的具有高度文明的外国人。
我们虽然顺从习惯,将来自欧美的外国人称为“夷”,但实际上他们与中国历史上的土“夷”是不同的,他们“明礼行义,上通天像,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是天下的“奇士”、域内的“良友”,值得我们学习。
6. 甲午战争的英雄人物有哪些只写中国人
邓世昌(1849—1894)晚清北洋海军致远”舰管带。以治军严格、忠勇刚正闻名专。1894年9月17日黄属海海战中,指挥“致远”舰勇敢战斗,在战舰受重创侧倾的情况下,全速撞向日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决心与其同归于尽。不幸鱼雷发射管被敌击中,舰体爆裂沉没,同全舰200余名官兵一起壮烈殉国。
丁汝昌(1836—1895)晚清北洋海军提督。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他坚持抗敌报国立场,严拒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的劝降和北洋海军洋员瑞乃尔等的逼降,临危不惧,坚守指挥岗位,在援军已绝,突围难成的情况下,服毒自尽,以身殉国。
刘步蟾(1852—1895)晚清北洋海军“定远”旗舰管带。治军严格,慷慨好义,不满外籍教官之骄横,积极维护中国海军之主权。参加黄海海战,指挥“定远”舰官兵沉着应战,奋勇抗敌。1895年,在威海卫之战中,拒绝降敌,顽强拼战,弹尽援绝,自杀殉国。
左宝贵(1837—1894年),字冠亭,山东费县地方镇(今山东省平邑县地方街)人。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左宝贵是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血战疆场,壮烈牺牲的第一位清朝高级将领。
7. 为什么中国人开始有普遍的觉醒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还只是少数人有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回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答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主要原因应该是以下几个:1,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广。比之以前的反侵略战争,更容易让民众看清清政府封建制度的腐朽,以至于有了后来的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2,日本的强大对中国的触动很大,日本在经历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相比于我们的洋务运动则全面失败,使更多的民众人士到清政府的腐朽和封建制度的落后。3,在经历了50多年的反侵略战争中,西方许多先进的技术和思想给我们当时许多优秀人士以启迪,民众的思想在此期间也逐渐在改变。4,甲午中日之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让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同时也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告急,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8. 甲午战争前中国人做出的努力
中国曾经出现了同治中兴,对内剿灭了各种起义军,对外在中法战争专中,打成了平手。尤其是属洋务运动之后,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善。
北洋舰队,也曾经骄傲的行驶在东亚海面上。
但可惜,那时的清廷,并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近代化国家的基础,就在于民族主义精神的发扬,欧洲从拿破仑时代开始,民族主义运动如火如荼,各个欧洲国家开始觉醒,最终形成了强盛的欧洲。
而清廷,当时依旧保持着封建的框架,只是在个别领域,稍稍引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这种兴盛,就是昙花一现,当初的名臣猛将逝去后,留下的就是一个纸老虎。
结果,甲午一战,中国的大国威风彻底扫地,日本取而代之,成为了东亚的主导者。
问题的关键,还是民族主义精神并没有广泛的传播,雄狮依旧在沉睡中。
9. 甲午战争死了多少中国人
甲午战争伤亡数据 中国陆海军伤亡官兵约35000人 日本陆海军伤亡官兵18542人 而中国军队伤亡人员半数为死亡,所以中国军队死亡人数为约17500人。 而日本军队也死亡了13619人,只比中国军队少约5000人,日本军队打得并不好,中国军队也非不堪一击。
10. 中日甲午战争死了多少中国人
清军19148人死亡。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死亡人数19148,5308人负伤,日军6445人死亡,3530人负伤。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回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答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10)甲午战争中国人扩展阅读
影响: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