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抗战结束后陈诚的整编运动把哪些人整下去了,把谁整上来了什么时候发生的
抗战史里有
② 抗战时陈诚指挥平庸
对比当今雷厉风行的反腐败,历史上国民党也搞过若干次不成功的反腐行动,比如小蒋上海打老虎。此外,国民党的参谋总长陈诚也曾在东北搞过一场反腐行动,也一度风声水起,只不过最终仍以失败告终。陈诚是如何反腐的,他又是如何失败的,这里作一番介绍和分析。
陈诚搞的这段反腐运动,背景是一九四七年夏秋之交,国共内战形势发生了逆转,特别是东北地区,国民党政权由于腐败无能和指挥错误,在东北人民解放军的夏季攻势中损失惨重,陷入被动局面。蒋介石在此时决定走马换将,撤掉了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保安司令杜聿明的职务。陈诚在这种情况下主动请缨赴东北上任,主持东北大局,力图扭转颓势。
陈诚到东北后,都做了些什么?实质上以惩治贪腐和整治风纪为主要内容的反腐行动。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整编军队,培养战力。陈诚到东北任职后,大刀阔斧整顿军队,一度将东北国民党军军队扩充到14个军55万人,从关内调来大批武器装备补充损失严重的部队,还运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从吃紧的关内战场将49军调到东北。同时,陈诚将东北保安司令部撤销,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以图大显身手,扭转颓势和败局。
另一方面,就是所谓“整饬内部”,也是闹得最风生水起的。陈诚对国民党内部积弊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力图消除派系林立、腐败横生的局面。
一、裁并机构,清理冗员。国民党政权在东北立足时间不长且巩固,但内地官场弊病全部搬来,机关林立,冗员充斥,许多人都游手好闲,无事可做。比如,在国民党根本没有控制的东北的六个省市,也分别设有庞大的省市机构。又如,管理敌伪财产的机关,设有并列三个机构,互相争利。对此,陈诚决定裁并庞杂机构,将以上庞杂多余的机构全部先行缩编。所有裁并机构的编余人员,一律编为政治大队,加以甄别训练后,再派赴各地工作。
二、整编地方团队,取缔散兵游勇。东北地区的国民党所控地区均设有地方保安团队,但量多质差,大多只存番号,无实力之可言,不堪作战。这些地方团队大多是旧伪满军人收编,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同时,这些家伙虚报编制,吃空额,要军饷,也给国民党当局造成沉重负担。陈诚认为:这般人骚扰百姓则有余,与共军作战则成事不足。对此加以编并,将大部分保安团予以取消,只保留三个省的保安团。同时,陈诚取缔了东北很多游杂部队番号,这些散兵游勇游走于大街小巷,这般人骚扰百姓则有余,民愤极大。
三、严肃风纪,厉行节俭,杜绝奢靡。国民党在东北接收后,各级将领和政府官员纸醉金迷、奢靡浪费现象,随处可见。当此战事吃紧,国军连连败退、政权安危之时,各级官吏醉生梦死绝对是无法容忍。陈诚对此进行了大力整顿,针对军人开设舞厅、走私、作生意等恶劣行径,一律加以取缔,禁止公务人员参加赌博等等不正当娱乐,不准盛宴宾客,不准收授馈赠等。同时决定以身作则,改变机关作风(象不象现在的“八项规定”?),机关风气一时有所改观。
四、大力肃贪。陈诚以铁腕手段,处置了一批党政军系统的一些巨贪,其中许多高级官员和将领,如暗设赌场的中将田湘潘、倒卖军车汽油汽车兵团团长冯恺、在办理日本人归国手续时大肆勒索钱财的日俘管理处少将处长李修业、借收编伪军吃空额的少将参议刘介辉等高级将领,都被陈诚逮捕法办。即使陈诚的死对头杜聿明也认为:“他做到了其他人无法做到的事。”
陈诚的这些措施,特别是肃贪,一度大得民心并赢得舆论广泛赞誉。一时东北人心振奋,认为陈诚有魄力有办法,党国在东北复兴有望。当然,这个人心只是在国民党控制区内的知识分子和媒体。但是,历史的结局大家是知道的,陈诚失败了。距其上任不过五个月,局面发生了彻底变化。具体表现在,军事上接连失利,国民党在东北局面更加恶化。陈诚在国民党内军内成为众失之的,遭各界人士的怒骂和控诉,包括一度振奋的人心。陈诚就是在这种冏境中恢溜溜地离开了东北。
如此结局令人感叹,原来陈诚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整治措施不能说不对症,措施不能说有力,但其结果却与期盼相反,不但未能改变局面,反而加速了失败。原因何在?分析下来,我以为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军事失利,一切付之东流。所有的失败,军事失败居首位。无论口号多漂亮,如何占据道德高地,媒体舆论多么赞誉或者某部分民众表现得多么支持等等,都属表面暂时的东西。在战争环境下,根本的问题,军事问题没有解决,一切都白搭。陈诚到任后,虽大力整军备战,但战事仍接连失利。在东北人民解放军接连发起的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前期)中,国民党在东北部队被消灭竟达十万人之多,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陈诚从关内调到东北的49军和重编的新五军被消灭,国民党在东北局面不但未好转,反而持续恶化。由于军事局面恶化,使陈诚之前的一切努力化为乌有,决定了陈诚主持东北的失败结局。但是,军事失利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些人认为陈诚军事指挥能力平庸,如郑洞国就认为陈诚在军事上“并无过人之处”,“在指挥大兵团作战方面,远不如杜聿明将军”。观其作战过程,此说确有道理。全国五大战场:东北、华北、华东、冀鲁豫、西北,东北战场是形势最为严峻的,处于共强国弱的状态。陈诚在华东指挥作战,在占有优势情况下却遭败绩,在东北战场形势下作战更应谨慎,但他却错估形势,幻想力挽狂澜,以致轻敌浪战,遭受了更为严重的损失。但是,军事失利的另一个原因,却鲜有人论及。其实,这与陈诚在东北的整饬和反腐有着极大关系。这在下面加以论述。
第二,肃贪整纪,将自己变为孤家寡人。整纪肃贪本为正义之举,却被陈诚搞得众叛亲离,人人敬而远之。中国官场有一个特点,后任领导为了彰显自身的能力,常要贬低前任。陈诚在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东北下车伊始,便大肆指摘前任无能与腐败,将之前国民党在东北的一切贬得一文不值,就剩下他能够挽救危局。陈诚说的当然是事实,但并不等于他本人就能做得更好。他直斥党国弊病,一方面受到舆论的欢呼,但另一方面却触犯了相当多人员的利益。引发的后果就是就是成为人人敬而远之的孤家寡人。当陈诚刚到东北,风头正劲,又带着钦差大臣的光环,人们敢怒不敢言,冷眼旁观,等到陈诚打了败仗,立刻开始大肆攻击,所谓党同伐异也,一片责骂之声,陈诚由万人拥戴变成万人唾骂,灰溜溜离开东北,甩下了一片烂摊子给后任。更难堪的是,陈诚离开东北后事还没完,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国大时,与会代表纷纷起立高呼:“杀陈诚以谢国人!”东北籍国大代表还散发传单,列出陈诚19项该杀的罪名,头条竟然就是“贪腐”。后来陈诚被蒋介石派出经营台湾,也算为国民党能够立足做了些好事,那是后话。陈诚的经历给我们以警示,当你有着一言九鼎、说一不二的良好感觉之时,当你到达威望顶点之时,也是你最孤立的时候,也是你就要面临失败的时候。
第三,处事不公,高级将领离心离德。陈诚怀着扭转乾坤的雄心壮志来东北的,但在追求个人权势的欲望下,让他的肃贪整纪变得有失公正,不但肃掉了罪有应得、民愤极大的贪腐分子,但同时也打击了一批为党国立下战功的将领。这种不分轻重不讲策略的反腐方式,实际上是拆自己的台。最典型的例子,陈诚以贪污粮食的罪名撤掉了坚守四平的功臣陈明仁,这让在刚刚在四平血战中九死一生的陈明仁寒透了心,也为他日后在长沙起义投共打下了最初的思想基础。其实,陈明仁即使后来投共,那些退到台湾的陈的同僚每每念起四平街战役,仍对其抱有同情和敬佩之情。这也反衬陈诚的举措多么愚蠢。还有一例子,陈诚视察52军,该军虽几经挫败但也为党国屡立战功,仍是国军在东北比较有战斗力的一支队伍。陈诚却在训话中将该军骂得一文不值,怒斥52
军是东北地区最坏的部队,无纪律,乏战绩。陈诚这一通骂,搞得人心惶惑,那些无日不在冰天雪地之中出生入死的官兵来说,十分懊丧甚至愤愤不平,认为陈诚是非不明,曲直不分!52军副军长兼2师师长刘玉章是该军中能力最强、威信最高的将领,他一气之下要求离职,得不到批准便撂挑子以休假为名离开部队。
陈诚的所作所为,表面上风光无限,实际上人人敬而远之,表面上一言九鼎,实际上身边一个出主意的都没有。尽管格调高大尚,却大失人心,特别是高级将领离心离德,其结果就是打起仗来无人出力,个个坐壁上观,似乎东北局势就是陈诚一个人的事,与其他人无关。这种后果,在公主屯战役中公分体现出来。时1948年初,新五军遭解放军夹击,此紧要关头,下属和各路高级将领消极抗命,既无人帮陈诚出主意,又无人主动采取行动解新五军之围,大家将这一切都看成为陈诚自己的事,与己无关的破事。等新五军被消灭,蒋介石来东北要追究责任,廖耀湘等将领纷纷表示未接到陈诚的命令,搞得陈诚下不来台。七十年后,回头看陈诚反腐整军过程及其失败,我们似乎得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结论:腐败会导致失败,但反腐不见得会挽回失败,甚至可能带来更大的失败。用那部主旋律大片[建国大业]中老蒋的一句台词说:不反腐亡国,反腐亡党。
摘自网络网友,谢谢。
③ 陈诚(国民党将领),抗日功绩,请详述,学校
陈诚,字辞修,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历任台湾省政府主席,中华民国行政院长,中华民国副总统等职。
陈诚主政台湾期间,在民生、军事、经济各方面皆有政绩,对稳定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台统治作用甚大,台湾民众称呼其为陈诚伯。陈诚是蒋介石的亲信,也是自黄埔军校成立后蒋介石执政的心腹之一,有小委员长之称。中华民国国军内部由陈诚领导的派系亦有土木系之称。
”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当局抗战之议未决,陈诚以为,“与其不战而亡,孰若战而图存”。并提出牵制日军主力,使敌自东而西,不使其由北而南的战略。日本侵略军进犯上海,陈诚被任命为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第十五集团军司令,死守昆山一线,多次组织指挥大会战。7月初,蒋介石兼团长,陈诚为教育长,又在庐山办训练团。聘请名流学者、大学校长、教授为讲师,轮训部队的中、上级军官和文职人员的中学校长、国民党各省市党部委员,以及县长、专员等,以统一国民党内对抗战的思想。可是只办了两期,“八·一三事件”发生了。
8月18日,陈诚奉蒋介石电召抵达南京,策定抗战计划与战斗序列。第二天,与熊天翼赴沪视察,于20日返回南京。途中熊问陈:“返京后,对领袖报告是否彼此需要一致?”陈说:“以分报为宜,如此领袖可多得一份参考资料。”返京后,蒋介石询问视察情形。熊天翼说:“不能打。”陈诚说:“非能打不能打之问题,而是打不打的问题。”蒋问他是什么意思?他说:“敌对南口,在所必攻,同时亦为我所必守,是则华北战事扩大已无可避免。敌如在华北得势,必将利用其快速装备沿平汉路南下直赴武汉,于我不利。不如扩大沪战事以牵制之。”蒋表示“一定打”。陈又说:“若打,须向上海增兵。”蒋当即发表陈诚为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并增调部队赴沪参战(见淞沪会战)。8月22日晚,日军以大将松井石根为司令官,率第三、十一师团等部,在吴淞、川沙强行登陆。陈诚率第十五集团军进行阻击。他以八十七师之一部及教导总队之一团、上海保安总;团一部向张华浜登陆之敌攻击,令在吴福线之第十一师及在杨行、宝山方面的第九十八师转向狮子林、川沙口方面之敌攻击,用汽车输送在昆山、吴县附近集结的第六十七师向罗店挺进:并急调正向常熟、福山前进之第十四师,向太仓、罗店方面前进,以求会歼登陆之敌。但各部赶到战场时,日军主力已登陆成功。他看到敌军增援不绝,未能将敌压迫在江中而歼灭,已失去战役初期的主动权,便建议转移阵地,逐次抵抗。9月17日,中国军队即退守北站、江湾、庙行、罗店、浏河口一线,转入防守。
1937年9月21日,中央军委会调整第三战区作战部队。陈诚率第十五、第十九两集团
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陈诚
军组成左翼作战军。第二天,日军为确保其侧背安全,在战车、火炮掩护下,向浏罗公路猛扑。中国守军奋力抵抗,死伤惨重
1937年10月11日,日军向蕴藻滨中央作战军发起攻击,以控制大场、南翔,切断闸北、江湾、庙行中央作战军归路。这时,中国军队的第五军,及第一七一师、一七三师、一七四师和一七六师,正陆续向上海输送。于是,陈诚对这次作战提出了三个意见:第一是以第五路军由蕴藻滨北岸,同时以两个师由蕴藻滨南岸,各以一部由南岸及罗嘉公路以北取攻势,对敌实行歼灭战。第二是以第五路军据守蕴藻滨南岸,以第十六军和第六十六军之一部,再另抽调几个师,由蕴藻滨北岸突击,将渡过蕴藻滨南岸之敌包围歼灭。第三是暂取守势,待第五路军集中后,再相机出击。经统帅部决定采用第三条。但因情况所迫,乃决定乘敌攻击疲惫之机,突予猛击,以求击破渡过蕴藻滨南岸之敌?
1937年10月25日晚,开始总攻。经过三日激战,撤至苏州河南岸到小南翔一线。
民国廿七年(1938年)一月,南京政府迁至武汉,湖北成为四川大后方的门户,陈诚任湖北省主席、武汉卫戍司令和第六战区司令长官,负责武汉防务。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统一战线中,陈诚兼任武汉中央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当时周恩来为副部长。
南京失守后,国民党的军政领导机关大部分迁移武汉。这年春,成立武汉卫戍总司令部,陈诚任总司令。同时,还奉命兼任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部长、湖北省主席、航空委员会委员、中央训练
委员会主任委员、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团部书记长、中央训练团教育长等职。国民党内部称他是“蒋介石的替身”、“第二号人物”。
武汉沦陷后,陈诚将九战区军事交由薛岳代理,自己赴渝请训。他向蒋介石报告说:“以兼职过多,不仅招致物议,抑且有误事公。请就可能,畀以专职,或可无大遗误。”当即受蒋面谕:“以办理政治部事宜为主,鄂省主席则令严立三兼代。”但实际上,仍不时奉派赴湘、粤、桂等地指挥战事。
1939年9月,日军以赣北、鄂南两路策应湘北主力军,会攻长沙。陈诚奉命和白崇禧抵湘,协助薛岳指挥作战。出发前,他曾提出长沙“守”与“不守”两条,奉批“不守”。因此,一到达渌口,就将蒋介石的旨意转告给薛岳。薛不以为然,说:“长沙不守,军人之职责何在?”虽一夜之间,九次电话命薛退出长沙,而薛不听。陈诚怕彼此争论过久有碍戎机,在向薛询问部队的情况后,乃一面与白商定,命薛岳反攻;一面将薛之决心及当时情况报告蒋介石。取得了湘北抗战的第一次胜利。
抗战期间,陈诚先后还兼珞珈山军训团教育长、航空委员会、中央训I练委员会主任委员、军委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第一团副团长、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和中央训练团教育长。在抗日作战中,所部取得上高战役、湖北战役的胜利。
资料来源:http://ke..com/link?url=---_#5
④ 陈诚几乎没有打过胜仗,为什么蒋介石却要重用他
陈诚之所以深受蒋介石的器重和重用,并不在于他是否具有高超的军事才华,所以他能不能打胜仗并不能决定蒋介石会不会重用他。
当然,陈诚也并非没有打过胜仗,他早期之所以能够进入蒋介石的视野,实际上就是因为他具备一定的军事才华,在东征和北伐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少的战功,这才为蒋介石所知。
陈诚虽然不是黄埔军校的学生,但却是黄埔军校的教官,所以天然就是蒋介石的嫡系。
蒋介石是浙江奉化县人,陈诚则是浙江丽水市青天县人,所以陈诚和蒋介石毫无疑问是浙江同乡。
陈诚对蒋介石够不够忠诚?绝对够!陈诚可是从东征的时候就已经追随蒋介石了,之后数十年不改此心,这份忠诚是毋庸置疑的。
陈诚够不够听话?绝对够!蒋介石让他往东,他就绝对只会往东。杜聿明在东北连连失利之后,国军在东北危机四伏,可是蒋介石一句话让陈诚去东北接替杜聿明,陈诚就毫不犹豫地去了。
所以说,陈诚这个人满足了蒋介石所有的用人标准,再加上有一定的能力,这就注定了他会得到蒋介石的重用。
即便后来蒋介石败逃台湾之后,很多曾经被蒋介石重用的人一个接一个地遭到了蒋介石的冷落,陈诚却仍然“圣眷不减”,先是出任了行政院长,后来在1954年又被选为“副总统”,无不显示着蒋介石对陈诚的信任和器重。
⑤ 白崇喜和陈诚抗战时谁官大
抗战时期白崇禧是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陈诚是第三战区总指挥,所以白比陈官大
⑥ 陈诚算是一个抗日将领吗,那他算好的吗
在淞沪会战中任左翼军总司令,下辖第十九集团军(司令薛岳)、第十五集团军(司令罗卓英).只要在抗日战争中,没有投降,没有当汉奸,拿起枪与侵略者拼命的都是好样的
⑦ 陈诚系和何应钦系,在抗战时谁力量更大
老蒋的中央军里有何应钦和陈诚的土木系两大派系,在抗战中又发展出胡宗南和汤恩伯两个小派系出来。
相对于陈诚土木系和胡宗南两个派系的组织严密,人员团结,向心性和排他性都较强的特点,何应钦系和汤恩伯系则比较松散。从广义上来讲,凡是不属于土木系的黄埔系都可以归入何应钦系。连胡宗南在自立门户之前也被归入何应钦系的。而汤恩伯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靠何应钦和顾祝同两个大佬罩着。所以,胡宗南和汤恩伯两个小派系也可以视为何应钦系的支系或者盟友。
陈诚个性严苛,对属下干部非常严厉,在廉洁度和个人私生活上要求也比较高。所以,从抗战时期直到内战,土木系始终只掌握9个军:18军,54军,6军,66军,79军,86军,87军,94军,99军。
而何应钦个性温和,作为军政部长,对遭到陈诚土木系排挤甚至面临其吞并的黄埔系将领在武器配备和人员补充,军饷发放等方面都施以援手。所以,久而久之在何应钦周围就形成了一个广泛而松散的派系。说松散是因为自从蒋第一次下野又复出后,蒋就剥夺了何应钦的基干部队。(在这一点上,何甚至不如最小的汤恩伯系,汤虽然任职不固定被老蒋调来调去的,但是起码还有一个13军为基本家底。)比如王耀武能力强,但是比较贪腐,所以被土木系看不起。关麟征和杜聿明因为是陕西人,加之个性强,也不见容于陈诚。于是这些人就都团结在何应钦周围。以国民党五大主力为例,只有18军属于土木系,第5军,第74军从主官上看都属于何应钦系,新1军和新6军虽然都曾经在陈诚指挥下的远征军序列,特别是新6军从源头上都和土木系的54军颇有渊源,但还是相对和何应钦比较接近。
所以,无论是在抗战还是内战时期,土木系的力量还是不如何应钦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