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战争 > 抗日战争蒋介石战略

抗日战争蒋介石战略

发布时间:2021-03-02 07:24:30

⑴ 揭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的战争策略是什么

核心提示:蒋介石集团是坚持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前提条件下的抗战,是取消人们自由抗战的路线,是一条片面的抗战路线。蒋介石的抗战策略不是速胜,而是一条片面的持久战,这是他同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最大的区别。 现行人教版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在叙述1938年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表时是这样说的:抗战初期,国民党内部的亲日派散布‘亡国论’,他们片面强调中国武器和技术不如日本,鼓吹再战必亡。国民党亲英美派,宣扬‘速胜论’,幻想依靠英美的力量,迅速战胜日本。为了向全国人们指出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笔者也查阅了几个版本的高校教材,几乎都是这样的观点。但是根据笔者掌握的材料认为这种观点有一定的欠缺。 请先来阅读下列这些材料: 材料一:1937年,国民政府南京国防会议,一致通过以持久消耗战略作为中国抗战的战略指导方针,即利于我优势之人力与广大国土,采取持久消耗战,一面消耗敌人,一面培养国力,伺机转入攻势,击破敌人,争取最后胜利。 《国共两党关系史》 材料二:陈诚在1946年所著《八年抗战概要》中论述到:国民政府军队抗战活动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持久战时期;第二期为敌我对峙时期;第三期为总反攻时期。 《中国国民党简史》 材料三: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依据中日战争相互对立的基本特点,阐明了实行持久战的道理,指出持久战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阶段,即敌我战略相持阶段;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阶段 通过以上三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亲英美派)都认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都任为抗日战争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后的胜利将属于中国人民。 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亲英美派)的抗战策略又不是完全相同的。 请阅读以下材料: 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在国内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共产党人既摒弃成见,确认国家独立与民族利益之重要,吾人望其真诚一致,实现其在御侮救亡统一军事指挥之下人人贡献能力于国家,于全国同胞一致奋斗,以完成国民革命之使命。 《蒋介石对中共中央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蒋介石集团是坚持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前提条件下的抗战,是取消人们自由抗战的路线,是一条片面的抗战路线。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蒋介石集团的抗战策略不是速胜,而是一条片面的持久战,这是他同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最大的区别。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蒋介石集团将自己的阶级利益看的高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使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服从其阶级利益。这充分暴露了其反共反人们的本质,也是其实行片面持久战的根本原因。以上只是个人对这一问题的粗浅的看法,希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⑵ 怎么评价蒋介石抗日战争中表现的战略水平我认为还是很不错的。

所谓开战华东,拖住日军的说法,完全是国民党御用专家为了给蒋介石的失败战略辩护的借口。
抗日战争爆发前,关于抗日战略问题,国民党军方高层有两个思路:一是以蒋方震、杨杰为代表的,主张持久抵抗,着力营建西南大后方,与日军打持久战;二是以何应钦为代表的速胜派,主张集中主力于华东地区与日军决战,同时以外交手段争取美英西方国家的支持,对日施加压力,从而实现胜利。而作为最高决策者,蒋在这其中一直摇摆不定。从长远来看,他明白不能完全寄希望于西方国家的干涉,持久战才是根本之道;但是蒋毕竟是军阀,江浙地区是他的根本之地,无论从情感还是利益上,他都不愿将之放弃。最终,他一方面做了一定的持久抗战的准备,但是从根本上说,他还是寄希望于速战速决,以“军事胜利+外交压力+政治让步”来换取胜利,保住江浙根本之地。
蒋发动淞沪会战,实际上是希望利用日军主力被拖在华北的时机,消灭日军在上海的军事存在,恢复他江浙防御圈的完整。但他有两点没有料到:一是中央军战斗力奇差,绝对优势的精锐兵力面对3000日本海军陆战队加2000临时征召入伍的预备役士兵居然打了一个礼拜还吃不下;二是日军反应奇快,日军早有从上海出发闪击南京的计划,所以此时为了保住上海桥头堡不惜停止在华北的军事行动,从华北、东北,甚至本土调兵支援上海战场。
按说,此时淞沪会战已经失败了,双方打成了消耗战,中国军队已无力将日军逐出上海。此时,蒋应当果断部署退兵,利用日军兵力不足无法反击的机会将部队撤出来,保存有生力量。可是蒋此时还寄希望于欧美列强,希望通过在上海的战争,迫使欧美列强干预。此时的蒋,非但没有像你说的那样部署军队、工业、人口向西撤退,反而进一步向上海调集兵力。
直到仗打了两个多月后,日军实力越来越强,蒋才意识到他已经无法再坚持了,所以决定撤退。可惜这个时候已经太晚了,国民党军队有限的运力连自己军队的撤退都无法全部实现,又有多少能保证地方需求呢?除了少数重点的军工企业,大部分企业、单位都只是接到了一个撤退的命令,而手段全部是自己解决。老百姓就更惨了,拖家带口的逃亡。而且因为没有对人口的转移做出妥善的安排和规划,很多老百姓并不知道到底要转移到哪,所以大多数人只是选择了去相对距离较近的南京,以为在首都可以获得安全庇护,结果统统成了日军的刀下冤魂。而就在总撤退的前几天,蒋居然还突然下令停止撤退,原来此时九国公约组织要开会研究中国问题,蒋希望军队能够再坚持几天,争取形势好转;他这时候还指望列强呢。结果呢,就因为等的这几天,日军从金山卫登陆,一下子抄了中国军队后路,致使中国军队原定的撤退计划无法执行,各部只得仓促撤退,损失很大;如果不是来自东北军的第67军拼命阻击日军,后果不堪设想(此战67军损失惨重,仅将级军官就牺牲了4个,包括此战牺牲军衔最高的军长吴克仁中将)。

⑶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的策略是

蒋介石的策略是积极准备对共产党作战,利用美国援助武装部队,运送军队抢占城市和战略要地。
鉴于内战的准备没有完成,国际国内反战呼声高涨的情况下,玩弄“假和平,真内战”。蒋介石要发动内战,但国民党军队大部分在大西南、大西北,要运兵到华东、华北、华中、华南等地还需要时间。另外,蒋介石认为中国共产党不敢到重庆来商讨和平建国方针,到那时,中共不来谈判,就可以将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所以,他三次发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⑷ 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该采取怎样的策略

事实上,蒋介石当时有三个选择

1组建联合政府

事实上不可行。之前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历,给予了蒋介石以足够的警示。极左翼是理想主义者,他们描绘的未来是那么美好,以至于更容易吸引年轻人支持。而KMT的三民主义就没有那么美好,毕竟现实主义的右翼是难以在嘴炮上击败理想主义的左翼、极左翼的。

第一次国共合作中,本来极其弱小的我党,利用难得的合法传教机会,极大的扩张实力。

有了前车之鉴的花生米,是不可能再次与虎谋皮的。

况且,国朝太祖的宫斗水平如此高超,估计最多十年就会将光头赶走。

.

2开战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组织严密的我党,借助阶级斗争理念的擅长内战,轻而易举打垮了不擅长内战的KMT.

.

3与我党根据实际占领区划分地盘,实现和平,各自发展经济

这一点会被绝大多数人所忽视,因为这等于承认我党的军阀化得到了合法中央政府的承认。所以花生米极其僚属十有八九根本没有讨论这个选择。

但是事实上,这是花生米唯一能够击败我党的方法。

从苏联的历史、新中国建国后的历史可以知道,理想崇高、擅长嘴炮的共产主义者(极左翼)根本不懂经济,也不擅长搞经济。如果国共以各自实际占领区搞经济,最多十年,我党就将原形毕露。而一向不安分的国朝太祖如果再搞个反右、人民公社、大跃进,那就更有趣了。

.

第三个选择,很容易被大多数人所忽视。也被当时的花生米所忽视了。但是这其实是花生米、KMT唯一的机会。

关键在于,花生米在抗战胜利后得了胜利病,忽视了他所处环境的险恶。

二战两个最强战胜国苏联坚决支持我党,在东北向我党转让了俘虏日军的70万只步枪、坦克600辆、火炮4000门、飞机800架,苏军制式步枪也高达30万以上(四野进关前,为了宣传需要,将苏军制式装备留在关外)。而KMT接受的日军武器,步枪也不过66万只,坦克400辆-------要知道,抗战期间,因为史迪威的截留,KMT获得的美国租借法案步枪总数不到15万只,抗战八年,中国生产步枪不过60万只。

另外一个最强战胜国美国并不很支持花生米,相反,罗斯福死后对杜鲁门拥有绝对影响力的马歇尔,因为史迪威的事情与花生米过节甚深,恨不得花生米玩完。结果是,马歇尔搞了个对华武器禁运,实际上就是对KMT武器禁运,该禁运直到1947年底才取消。等于1946、1947年我党可以从苏联手里获得武器军火支持,而KMT却无法从美国获得军火支持。

⑸ 蒋介石的抗日战略是什么

第一阶段,从九一八到西安事变,蒋介石的抗日战略是“攘外必先安内”。内

第二阶段,从卢沟桥事变容到徐州会战,蒋介石的抗日战略是“焦土抗战”的速胜论。

第三阶段,从武汉会战到昆仑关会战,蒋介石的抗日战略是“以空间换取时间,积小胜为大胜”。

第四阶段,1939-41年,蒋介石的抗日战略是“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第五阶段,1942-44年,蒋介石的抗日战略是“联合盟军,国内防守反击,国外主动出击”。

第六阶段,1945年,蒋介石的抗日战略是“全面反攻,留有余地,以备日后与日本联手反共”。

⑹ 蒋介石抗日策略的几个时期变化

蒋介石抗日策略发生三个时期变化:
①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战略防御。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专主义全属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国抗战的开始。这一时期,日本大举进攻中国;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出现两个战场抗战的局面,这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
②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初是战略相持。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这一阶段,日本改变了侵华策略;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蒋介石集团发生动摇,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对抗战胜利具有决定的意义。
③1945年8月至9月是战略反攻。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美国动用原子弹轰炸日本,中国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至此,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⑺ 抗日战争中哪些战役是蒋介石嫡系打的

  1. 华北战役(蒋介石嫡系汤恩伯部队)

  2. 台儿庄战役(第五战区战区总司令李宗仁下辖桂军,川军及蒋介石嫡系部队汤恩伯部队及孙)

  3. 武汉会战(第九战区战区总代司令薛岳率国民党中央军重创日军一零六师团及三十三师团,自此,中国抗战进入了第二阶段——相持阶段)

  4. 中条山战役【第一战区总司令卫立煌在中条山附近对日军的阻击战(被蒋介石称为抗战史上最大耻辱——国军伤亡约两万人以上,被俘万人以上,日军伤亡六百多,被俘三百多】

  5. 第一次长沙会战(第五战区总司令李宗仁,第九战区代总司令薛岳在长沙狙击日军,在日军猛烈攻势下由于薛岳的违抗蒋介石命令不撤退,而竟然对日军无意中形成了反包围,日军被迫撤退)

  6. 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九战区总司令薛岳(升职)在长沙凭借长沙天堑再次战胜日军】

  7. 第三次长沙会战(同)

  8. 第四次长沙会战(日军集结重兵,第九战区并第七战区两个军死战后未能坚守,日军攻陷长沙)

  9. 桂柳战役【日军集结约十六万人及大量机械化部队及一个中队的空军对湖南衡阳发起进攻,国民军第四战区总司令张发奎集结约80万人进行防御(包括国民党中央军精锐汤恩伯部),国民军战败,损失约五十万人】

  10. 湘西会战(日军为争夺芷江空军基地,集结重兵发动大规模进攻,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王耀武在雪峰山倚仗雪峰山天堑对日军实行诱敌深入,节节抵抗,大败日军,歼敌三万余人,国民军仅伤亡两万余人,至此,中国抗战进入第三阶段,国民政府开始有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这也是抗日战争中最后一战)

纯手打,耗时34min,望采纳!

⑻ 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进行战略大调整的背景原因是是么

积极和共产党一致对日,后期积极抗日,原因是日本的侵略

阅读全文

与抗日战争蒋介石战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