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国民党在对待抗日问题上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抗日态度转为消极,特别是国民版党五届五中全会后,国民党权确立了“防共,反共,溶共”的方针,事实上已把共产党作为自己最主要的敌人,对日本态度暧昧,国民政府还曾与日本人谈判讨论议和
❷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面对日本侵华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国民党的态度是前后不同的,前期主要是在忍耐,希望能够和平解决,但内是当日军上容海登陆后,国民。党高层认为已经无法通过和平的途径来解决中日问题,所以全力抗战,我们需要承认,国。军在正面战场上牺牲的士兵,军官数以百万计,这远不是共,产党的军队所能做到的。
共产党至始至终的态度都非常明确,要以抗战之名来壮大自己的力量,为有朝一日的国共决战做好准备,从根本上来说,毛是非常赞成全面抗战的,因为如果爆发全面抗战,他和蒋就成了战友,而不是敌人,毛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发展力量,控制地盘,得民心!这也是八年抗战期间,毛所带领的共,产党的军队,没有一次与日军有过军团级的战斗!而共产,党在八年抗战期间没有一名因抗战而牺牲的高级将领!
❸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政府对国民党态度的转变
一开始国民党部队和日本侵略者在正面战场进行了四次大型会战,双方损失惨重回,日军从此丧答失了战争主动性和全面侵华的战争实力。双方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日军对国民党实行边打击边招降的方案,成立伪政权,开始对敌后共产党根据地进行扫荡。
❹ 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不同时期的不同态度
前期(1937至台儿庄战役前),不抵抗和防御(忻口战役)。正面相持。
中期(回台儿庄战役至答1940),局部反击和防御(张自忠将军)。胶着状态。
后期(1940-1945),局部反击和大反攻(长沙战役)。收复失地并反击。
❺ 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政治态度两面性的原因
前面复的仁兄楼主问的是国民制党!的确国民党在抗日时期是由蒋介石领导的,但是国民党的前身可是孙中山创立的,毕竟国民党的大部分成员都出自黄埔军校,也深受孙中山的影响!要不然在杨虎城,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凭蒋介石的老婆宋美玲也不可能吧张学良救出去!其实国民党的大部分成员虽然忠于蒋介石,但也支持抗日啊!毕竟都是中国人!国民党只是和共产党的宗旨不符合,但并不是不支持抗日!其实不支持抗日的只是相信凭国民党的实力能够先安内在攘外!这就是造成国民党在抗日时期政治态度两面性的原因!当真正明白局面的重要局势时,国民党还是做出了正确的反应!
❻ 全面抗战时防御阶段国民党的态度
一、对倭寇,国来民党政府源倾全国之力与之抗衡,投入几乎全部德国化精锐师,川军、滇军、桂军、粤军等地方部队也同仇敌忾,川军由于缺乏交通工具,步行到华中作战。
二、对中共,一边以胡宗南部队的主力加以监视,一边多次下达共同作战的命令,希望中共在山西地区能被大量消耗,但中共方面大部分没有执行军委会的命令。
三、对于各民主党派,颁布了很多有利政策,各民主党派也全力拥护、支持国民党,在财政和管理上起到很大作用。
四、对于苏美英,国民党希望这些大国能尽早加入战局,但事实证明,后来同盟国加入战局后,我方压力反而大增。
五、对于人民实行了新生活运动,在战争中提高人民素质,让普通百姓谨记礼仪孝悌廉耻,对于倭寇的侵略有很深认识,加强了国内的抗日士气。
六、前期国民党都是爱国人士,不爱国的都跟汪精卫走了。
❼ 论述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各个时期对日态度转变及其影响因素
在战略防御阶段,面对日军的大举进攻,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的广大官兵,在忻口、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中,顽强抗击,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国民党正面抗击日本侵略军,得益于国产党及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最终结果,促使蒋介石站在抗日的前峰。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广州以后,再无力举行战略进攻,中国也需要积蓄力量,准备反攻,于是抗日战争便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军对国民党当局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这个阶段的国民党经过长期的大会战后,损失大部分的正规军及战略物资,日本侵略军也由于兵力分散无力再战,再加上日本封锁了沿海各交通运输线,国内物资得不到补充,双方都需要休整。
1941~1942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阶段。日本在德、意法西斯横扫西欧北非、闪击苏联暂时得势的刺激下,为了打破中国战场的僵持局面,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国民党派遣中国远征军赴缅直接协同盟军作战。
另外,我推荐你看看“蒋介石的日记”凤凰卫视的纪录片,从中你可以体会到各阶段国民党蒋介石的对日态度及其影响因素,毕竟蒋介石对国民党的影响是最大的。
❽ 日本全面侵华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态度分别有什么表现,你有什么看法
国共两党发表合作宣言,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成为我国取得抗日战争的根本保证
❾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民党和美国和中国国内和平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美国 不服 但是和苏联对峙
国民党不服 打不过
中国内部跟着毛爷爷打列强 干世界
❿ 在8年抗日战争中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对日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以往许多著作,都曾把抗日战争描绘成,似乎全国抗战是由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的,而国民党政府则始终准备妥协投降。后者在抗日战争前不抵抗;抗战开始后则是正面战场不断溃败,抗战态度动摇;武汉失守后则是“积极反共,消极抗日”,而反共即是准备投降。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一个弱国抵抗军事强国日本的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政府之所以力求避免发生与日本的战争,或者尽量推迟战争,就是因为,中国的军事作战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上的统一程度等,均不如日本,故力求推迟战争的爆发,使中国尽量多争得一些准备的时间,这是有利于中国的。战争发生后的事实,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在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上,在“持久战”战略方针指导下,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与武器装备远优于己的敌军作战,英勇抵抗,不畏牺牲,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牺牲的官兵达320多万。虽然中国正面战场在一些战役的作战指挥上存在弱点,军队内部存在团结协作较差以及纪律松弛和腐败等情况,但总体而言,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国采取“持久消耗”战略,节节抵抗,至战略相持阶段积蓄培养力量,准备反攻,同时争取国际援助,“苦撑待变”,实现国际联合对日作战等方针,都是正确的。国民政府坚持抗战到底,最后达到胜利。
在战争过程中,日本政府不断采取诱“和”手段,国民党政府确实多次与日本伸出的触角有所接触。这是不是就是想妥协投降呢?战争中“兵不厌诈”,同时,“和谈”也是不厌诈的,关键是看国民党政府有没有出卖领土主权,真的向日本投降了。事实上并没有。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的接触,或是为延缓日军的进攻,或是阻止汪精卫傀儡政府的成立,并没有中止抗战,准备投降。
抗战初期,在战局十分艰难的形势下,国民党政府提出过“和”的条件:恢复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这是采纳了苏联为中国政府出的主意。过去有一种说法是:你看,国民党政府抗战到底的“底”就是恢复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东北大片领土都放弃不要了。实际上,当时中国军事上没有军事能力收复卢沟桥事变后失陷的大片领土,如果通过和谈能使日本退出它占领的土地,这对中国不是非常有利吗?事实上,日本不可能接受这种条件。这恰恰证明,国民政府提出这样的条件对中国是有利的,而对日本是不利毛泽东当年将反共与投降混为一谈,在理论和逻辑上难以成立。因为反共(国共矛盾)是国内矛盾,投降(对日)是中日国际矛盾。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反共者,确有投降的,如汪精卫;但也有抗战到底的,如蒋介石。怎么能说反共一定就与投降相联系呢?怎么能因蒋介石反共,就咬定他是要准备投降呢?
对国民党来说,抗日与反共两者是可以并存的。蒋介石的反共立场未变,但他坚持抗战。蒋介石一贯坚持反共立场,其统治地位在抗战胜利后的国内战争中被共产党取代,但不能因此否认他坚持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