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耻辱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挣脱了大部分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废除了帝国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在1942年以前,苏联宣布放弃沙俄在中国的特权;美、英两国政府也于1942年10月通知中国,表示愿意废除领事裁判权及其他特权(九龙租借权除外)。中国还收回了被日本侵占达半个世纪的台湾、澎湖列岛等中国领土,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四)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中华民族从此由衰落转向振兴。
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最危急时刻,被人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华民族终于觉醒了。中国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原来“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中华各界各族人民和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抗战。海外赤子心系祖国,泰国1000多名华侨司机回国参加军事运输,美国华侨飞行员回国参战……抗战的胜利鼓舞了中国人民,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五)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根本转折,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由此走向胜利。
抗日战争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着扭转乾坤的伟大意义,经过抗战,改变了中国内部政治力量对比,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为新中国代替旧中国准备了精神和物质条件。
『贰』 为什么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民族耻辱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从1840年开始,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入侵中国,由于清政府腐败软弱,最后都以割地赔款而告终。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彻底打败了日本这个世界第二号法西斯强国。这是中华民族的胜利,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胜利。
(二)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抗战以前,中国在世界上毫无地位可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四大国之一。
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是由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可以一直冲向中东。”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说:“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面作战。”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如果日军进军西印度洋,必然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因此,1942年1月,2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国家共同宣言》,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在宣言上领衔签字。1945年4月筹建联合国,会议在美、英、苏、中四大国首席代表轮流主持下进行。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拥有一票否决权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种国际地位的变化,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挣脱了大部分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废除了帝国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在1942年以前,苏联宣布放弃沙俄在中国的特权;美、英两国政府也于1942年10月通知中国,表示愿意废除领事裁判权及其他特权(九龙租借权除外)。中国还收回了被日本侵占达半个世纪的台湾、澎湖列岛等中国领土,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四)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中华民族从此由衰落转向振兴。
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最危急时刻,被人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华民族终于觉醒了。中国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原来“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中华各界各族人民和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抗战。海外赤子心系祖国,泰国1000多名华侨司机回国参加军事运输,美国华侨飞行员回国参战……抗战的胜利鼓舞了中国人民,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五)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根本转折,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由此走向胜利。
抗日战争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着扭转乾坤的伟大意义,经过抗战,改变了中国内部政治力量对比,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为新中国代替旧中国准备了精神和物质条件。邓小平同志说:“在这场以劣胜优的战争中,我们成功的主要秘诀是因为有一个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指导原则。”正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开创了一条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打败帝国主义侵略的道路,打下了建立新中国的基础。
『叁』 为什么说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面临着外来入侵,殖民统治者企图将中国变为殖民地,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这一百余年来中国政府被逼签了很多卖国条约,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些条约不但规定了我国开放的通商口岸,还强借租借地,导致了我国领土的不完整,中国人民饱受迫害,所以说近代中国是一部屈辱史,它们代表着一百年来我们所受的屈辱,是列强对我们领土完整和民权的践踏。的我们当引以为戒。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一度占据了东三省,北京热河上海等地,旅顺大屠杀和南京大屠杀的出现更是将民族矛盾激化,中日矛盾已经上升了社会性矛盾。中华儿女在面对外来侵略时,万众一心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在这一段时间内中国人即遭受了屈辱,但同时也一直在反抗,直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才标志近代屈辱史的终结。
『肆』 1840年到抗日战争以前,中国遭受耻辱的原因
落后就要挨打。
『伍』 抗日战争受到的耻辱
1、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指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
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2、平顶山惨案
平顶山惨案是“九一八事变”后,侵华日军对中国进行的第一场针对无辜平民的大屠杀。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占领中国东北,虽然中国政府军队撤出东北三省,但是民间抗日义勇军一直在反抗日本军队。
日本军队在攻击抗日武装的同时,也经常屠杀抗日根据地的中国普通民众以报复中国武装的抗日行动。1932年9月15日,抗日救国军第四路、第十一路进攻抚顺,重创日本军队。
日本军队展开报复行动,于1932年9月16日将抚顺煤矿附近的栗家沟、平顶山等村村民3000余人集中,之后实施了灭绝性的屠杀,之后又追杀了闻讯逃亡的千金堡村24名居民。
3、平阳惨案
1943年9月26日,日军在阜平平阳村一带搜寻我边区机关和八路军驻地,屠杀我同胞1000余人,烧毁房屋5000余间。
罗峪村妇联主任、共产党员刘耀梅,不幸被日军捕获,为保护边区机关和抗日干部,刘耀梅凛然不屈,被敌人残酷杀害,为抗日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4、三灶岛惨案
1938年1月17日,日军6000多人在广东珠海三灶岛莲塘湾登陆,日军登陆后就在岛的南部修建飞机场,设立以藤田中将为首的海、陆、空军组成的司令部,把三灶作为侵略华南的军事基地(尤其是占领广东省的省会广州),日军为其军事上的需要,在三灶岛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
在沦陷八年中,日军杀害我三灶同胞2891人,饿死3500人,同时还将从朝鲜(包括今北朝鲜和韩国)、台湾以及万山、横琴等地抓来修机场的3000多名民工秘密杀害。三灶岛惨案,造成1万名无辜群众和民工被日军杀害或是饿死。
5、重庆大轰炸
重庆大轰炸指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由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对战时中华民国战时首都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
据不完全统计,在5年间日本对重庆进行轰炸218次,出动9000多架次的飞机,投弹11500枚以上。
重庆大轰炸的死者达10000人以上,超过17600幢房屋被毁,市区大部份繁华地区被破坏。这是继德国在1937年4月西班牙内战中对格尔尼卡(Guernica)平民实施轰炸之后,历史上最先实行的战略轰炸。
2012年9月10日,重庆大轰炸15名受害者或其遗属正式起诉日本政府。
2015年2月25日,东京地方法院宣判重庆大轰炸民间索赔案一审结果,188名原告败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南京大屠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重庆大轰炸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三灶岛惨案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平阳惨案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平顶山惨案
『陆』 为什么这样说甲午中日战争是最耻辱的
从军事角度看,清军在平壤里与日军的陆战中失败,而在当时号称亚洲内第一师的北洋水师容,也因为李鸿章的“避战保船”,退守威海卫,继而在日军海陆夹攻下全军覆没。
个人认为,黄海大战中日打成了55开,如果双方继续在黄海顶下去,甲午战争也未必没有赢的可能。
从历史角度看,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日本向中国索取了2亿两白银,相当于日本两年的财政收入,日本将这笔钱用于军事,教育,与皇室,巩固了日本军国主义,天皇专制,教育立国,为日后侵略战争买下祸根。同时,相比与之前签订了条约,日本可以在华投资设厂,从商品输出变成了资本输出,用中国的资源赚中国人的钱。而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欧洲列强也拥有了这项权利,中国沦为了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耻辱啊
『柒』 为什么说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战史
在和日本抗战中,我们受了很大屈辱,尤其和日本抗战10年,所以又是抗战史
『捌』 为什么说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
近代中国国贫民弱 列强入侵 饱受蹂躏 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 不断抗争 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也是在屈辱中不断抗争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