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创作抗日胜利70周年美术国画
作品应以反映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为主题,可以反映正面战场重大战役、敌后战场著名战役和国际合作共同抗战等宏大场景,也可以表现抗日名将和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的普通人民群众,以及抗战遗址纪念地,通过对人物、山水、一草一木的书写、描绘,生动深刻地反映昂扬向上、奋发图强的伟大民族精神,抒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真挚情感。
-
-
-
-
-
请采纳~
B. 在抗日战争时期有哪些中国美术作品比较有名涌现出哪些用绘画反抗日本的画家
蒋兆和:流民图。曾在被日占的北京展……徐悲鸿的奔马也是写抗战的。
5.60年代首推齐白石。
C. 二年级绘画抗日战争
这个……你随便找个电视剧剧照模仿吧
D. 抗战时期的艺术作品有哪些
1,2,4,5,7,8,9
也许吧
E. 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为主题的绘画有哪些图片都有什么样的
狼牙山五壮士
F. 抗战题材美术作品(高品质)
抗战题材美术作品:
G.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到建国之前的现代主义美术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兴起
很简单,中国以前就没有西方美术。
西方美术受到了古典主义的多年专泛滥,所以有识之士要求改革属,兴起反对古典主义的抽象派,印象派,强调光影,人性,反对古典主义美术的人物宗教神化,高大化,完美主义,僵硬画法。
中国接触西洋美术是在明末清初,那时候来华的西洋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美术。但是中国有传统的美术——中国画。中国画强调神似,线条,与西方画的强调立体,光影截然不同。康熙早就批评过,洋人的画没有中国画有神韵。
抗战到建国之前徐悲鸿,黄宾虹等人探索油画,但是基因里根本就不是西方文化精神,所以就画不出内涵深刻的西方画。你没有西方文化的底子啊。同样的,西方人画中国画他也画不出神韵,他没有中华文化的底子。
迄今为止东方人包括日本人探索西方美术的很多,但是没有产生一位大师,像梵高,毕加索,莫奈,德加那样的大师级别画家根本就没有。这就是文化的差异,中国人画现代主义绘画,无异于描摹照抄,邯郸学步。
再者,中国没有经历欧洲那样的古典主义美术统治时期,所以也没有要求改革美术的愿望,抽象,现代还是古典,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很陌生,无关紧要的。
H. 小学生画的关于抗日战争的图画有哪些
小学生关于抗日战争的画画
I. 绘历史画:征集绘画作品主题为反映中国抗战历史
纪念抗战70周年
想起一九三七年,
心如刀绞泪涟涟,
当年倭寇几凶狠,
害我中华家不全。
七七不是情人节,
更甚六月飞天雪,
卢沟狼烟恶战起,
祖国山河遭洗劫。
七七事件大战发,
血洗山河九一八,
烈士红潮平地滚,
多少革命英雄花。
倭寇侵略罪滔天,
长江黄河长悲咽,
国破哪有家存在,
地下阎王都喊冤。
哭罢江山无泪流,
亡国惨祸已临头,
拔剑寒光誓不返,
将士热血洒神州。
南京屠杀几十万,
街头横尸魂难安,
妇孺齐心抗倭寇,
抗战何惧肢体残。
狂轰滥炸无人性,
残害无辜更寒心,
无恶不作是强盗,
欺我中华无神兵。
国仇家恨怒火烧,
几多先烈热血抛,
全国工农大旗举,
抡起铁锤和大刀。
大海能容百川水,
国共合作第二回,
百团大战鼓士气,
台儿庄上扬神威。
任凭日寇几张狂,
中国处处是战场,
纵有飞机和大炮,
照样来把日本亡。
抗日打的持久战,
好比棉花用心弹,
战争斗智又斗勇,
直到日寇消灭完。
得道多助失道寡,
日寇就是癞蛤蟆,
丧尽天良必然败,
缴枪投降滚回家。
八年仇帐能清算,
百万生灵还不回,
如今贼心又想起,
前倭虽死未同灰。
全国协力驱倭鬼,
万众同心铸铁城,
警惕觊觎吾领土,
江山永固跃龙神。
现在有国又有家,
要给先烈送束花,
祭奠抗日的烈士,
勿忘国耻勿忘他。
J.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到建国之前的现代主义美术为什么没有兴起
作为文化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美术鉴赏课,是对学生进行认识美和评价美而专门开设的课程。因此上好美术鉴赏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目前,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仍存在一定的教学误区:鉴赏教学侧重点有所偏离,内容较为片面;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讲解为主;以画论画,割裂了与其它学科有机联系等等。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有一些见解。
一、克服教学内容上存在的片面性,注重作品内在情感。在内容上,有些教师往往只从史学意识或单纯从造型、构图、色彩等技术角度来讲解美术作品。为了迎合学生的好奇心,整堂课津津乐道画家的趣闻逸事。从史学意识和技术角度讲解作品并不是美术鉴赏的主要方面。美术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能技巧,塑造静态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艺术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的艺术。既有它的物质性,也有其精神性。国画中的文人画,大多数借景、借物抒情,郑板桥画竹,是通过竹和形象来表现作者的风骨、气节与高尚情操。如果美术鉴赏只是侧重美术史和技术方面,是对美术鉴赏课的一种偏离。
美术鉴赏课,应该透过作品的造型、色彩、构成等的表象,去发掘在这些表象下所隐藏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心境,把握作者在画中所表达的精神和情感力量,使死的物质材料与人的精神结合而变得生动无比如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呐喊》,通过强烈的、流动的色彩、天空中那燃烧如火的红色;以桥和栏杆倾斜的不稳定构图形式;道路与人物强烈的扭曲夸张,憔悴男子那夸张变形的面部表情,远处孤寂与无助的情绪,表现了作者恐惧、绝望、疯狂的内心世界。
教师在美术鉴赏课中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通过鉴赏作用的表象去寻找和发现作品的灵魂,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感觉和修养。对于史学意识、技术探讨,和画家的趣闻轶事待方面只能是适可而止。
二、克服教学方法上的单一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曾在教学中做过实验:在同一个年级讲“印象派”绘画,其中A班采用整堂由我一个人讲的方式;B班采取在我的提示与引导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由我总结讲解。单元课程布置一份题为《我对“印象派绘画的认识”》的作业。结果A班很多学生都是照搬课本完成作业,B班课堂讨论热烈,有相当竞争学生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可见,在美术鉴赏课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对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要注意做好三项工作:
首先,教师要提示与引导学生发表见解,教师再进行总结讲解。我们以鉴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为例。第一步:引导学生说出对作品的感受。教师要适当提供一些描述性的词汇以帮助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学生人数多,可分组讨论,再推选一代表提出见解的方式进行。第二步:让学生分析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作品内容和形式去分析。内容主要是指画中画了什么形象,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活动,从形式角度,主要是研究作者对美术造型元素的处理,对形式美法则和组织方法的运用,如何营造出我们所感受到的气氛和情绪。《格尔尼卡》,以象征性的手法通过牛、马、女人、灯等物体的分解,构成画面上破碎、混乱、骚动、狂暴的效果,表现了战争的残暴、恐怖、人民的痛苦与绝望。第三步:让学生分析作者想通过作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思想。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从画面所提供的如形象、色彩、构图等去寻找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教师适当地介绍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的世界观、个性等。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作品中的主题思想。1937年德国纳粹空军民遭到杀戮,小城血流成河,顿成废墟。毕加索激愤难平,于是,创作了这一作品控诉法西斯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正义感与渴望和平的愿望。第四步:及时了解学生的鉴赏收获。课堂结束前询问一下学生最喜欢本堂鉴赏过的那一件作品,为什么?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及审美倾向、审美水平和价值观等。
其次,要注重课内外相结合。在美术鉴赏课中尽可能地让学生欣赏原作。因为原作中那种强烈的色彩冲击力和画面的震撼感,还有画面所营造出来的气氛,都是印刷品所难以比拟的。再则,教师应量力而行地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展览开阔学生的视野。利用课余收集有关图片资料,不要把美术鉴赏课局限于课堂上。
第三,要重视以点带面。在教学中要重点分析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其它作品从略,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应该注意纵横对比,归纳出不同作品的共性与个性,使学生尽快形成网状知识。有时必须变通,如鉴赏西方近现代绘画时,因为它吸收了东方的绘画方法。就可以穿插一些中国绘画、日本浮世绘画等东方艺术与之对比,使学生能更好理解作品的特点与内涵。
三、 克服孤立性地分析作品,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在美术鉴赏中,以画论画割裂了美术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使得美术学科变得孤立,知识面窄,不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原因之一是教师知识面不够广;其二是忽视了其它学科知识对美术鉴赏课所起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博览各种知识,尽可能将文学、音乐、摄影、历史、心理学等其它学科知识引入到美术鉴赏课中来,毕竟美术与文学、音乐、摄影等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在我国的艺术传统中,美术与文学更是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音乐的意境、节奏和韵律等与美术又是一致的。如印象派画家莫奈晚期的《睡莲》和惠斯勒的《风景》,被人们称作“可视的音乐”和“色彩的音乐家”。摄影的构图、色彩,立意等和美术有共同特征。历史学科对于提供作品的时代背景,心理学知识对于分析画面的情感信息等对鉴赏美术作品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借用其他学科来分析美术作品,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作品的内容与精神,而且更具亲切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