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投入多少兵力
抗战期间,国军消耗极大。七七事变前,国军仅有现役士兵170万人,而后来国军损失超过450万。国军一边征募新兵,一面坚持抗战,殊为不易。但因军官腐败、兵制混乱,导致军中有很大空额,甚至最高统帅部也无法确知国军的实际兵力。
国军中“吃空额”的问题由来已久,抗战爆发后呈愈演愈烈之势。宋希濂回忆,1942年,远征军中“有许多空缺, 入缅时各级部队长就已冒领了许多钱。及到战争失败, 许多下级干部和士兵都病死、饿死或被敌人打死以及逃散了。正当入缅军丧师辱国, 举国震动,士兵的亲属得到噩耗,悲痛万分的时候,入缅军的许多部队长和军需人员却是充满了愉快和欢笑,因为他们可以大捞一把,领来的大批外汇再也无须发给那些死人了。死的逃的愈多,对他们就愈有利, 他们就愈高兴。”
1943年戴笠在给蒋介石的电报中也披露,驻在云南的中央军各师长,都自称“现有战斗士兵八九千人”,但实际上“师士兵缺额均甚巨大,如三十六师现在腾北一带游击,实数仅约四千人,八十八师现任怒江西面防务,实数仅约四千五百人,八十七师现任怒江正面防务,其战斗士兵有五千人,尚较其他各师为多。”国军一个师的满员编制大约是1.1万人。
戴笠上报的这种情况在国军中当属常见。1944年9月,桂柳会战时,杨森率第二十七集团军参战。该集团军下辖第二十军、第二十六军和第三十一军。张发奎说,这三个军“全是从湖南战场溃败下来的部队,都严重缺额”。依据当时的统计,二十军有4567人、二十六军有4522人、三十七军更仅有2056人。张发奎还透露,“军、师级单位上报长官部的兵力数字比实有数字少,因为他们害怕再被指派担负艰难的任务。上报长官部的人数与上报中央不同,他们上报中央则是多报。”
即使是胡宗南手下的所谓“天下第一师”,同样如此。黄埔军校第十七期的陶萃权,曾在胡宗南军中服役。他回忆,“在第一师‘吃空名’已是公开的秘密。以连的建制约130名士兵计算,连里大概要吃一成;营长要在各连挂5名空额,那么各连的空额就在20人左右;师直属部队就更有问题。据说驻在西安近郊的一个师,全师仅有3000人。”如果陶萃权的说法属实,那第一师至少也有1/6的士兵不存在。
虚报士兵人数即有机会侵吞军饷,所以军中长官最怕的就是自己的部队被中央缩编。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时,即利用一些人的这种心态,予以拉拢。1941年,“汤恩伯要吃掉一战区六十八军米文和部(石友三的残部)”,迫使米文和投靠第五战区,“李宗仁仍保留他的原建制(实只一师兵力),使米文和感激得老泪纵横”。由此,米文和就继续能从中央领取一个军的军饷了。
国军中不管是中央军,还是地方军,都普遍存在“吃空额”的现象。至于具体的空额数量,因为没有确实的资料,只能依据现有材料,大致估计一下。
从上面所举事例来看,一个一万多人的师,缺额三四千,乃至一半,几乎是常事。蒋介石在1941年12月时也曾说,“我前方部队兵额之空虚,已为全国尽知之缺点。各级层层蒙蔽,至有一师之中缺额至3000人以上者亦相率视为故常。平时领一师之饷,临时不能作半师之用,及至事后申报战役经过则又任意浮报,动称一师死伤五六千人。”一个师有3000人空额,还是是情况比较好的,有的师甚至仅有2000多人。平均下来,国军能参与战斗的士兵人数,当只有名义上编制的一半。
陈诚在抗战后期任军政部长,他晚年回忆也可印证以上的推测。他说,“国军预算员额为五百万员名,而实际上吃军粮者达七百二十万人。据当局推断,如经核实整编,能有三百万可战部队就很不错。以此而论,半数以上的军费开支都是不实不尽的。”
国军中士兵空额众多,一方面固然是缘于军官腐败,另一面其实也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之间,正通过创建新部队或恢复旧部队来达到某种竞争”。如齐锡生所说,抗战开始后,“大量带有‘新’或‘临时’标志的师的出现,便可证明政府对部队膨胀缺乏控制。这些部队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地出现和消失,中央政府常常连这些部队指挥官的名字都不知道。结果中央政府与地方指挥官都成了‘数字幻觉’的牺牲品,创建的部队远远超出了国家物力的限度。”李宗仁以一个军的编制收纳仅有一个师的米文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地方势力的存在,在加剧国军编制数量恶性增长的同时,也阻碍了中央政府对空额部队的整编。这种状况直至内战爆发后,也没能改变。以至后来周恩来在招降国民党军的演讲中还需承诺,对投降部队不裁兵,“按照原人数、原编制、原番号集中整训”。
Ⅱ 抗日期间解放军和国民党更多少人
以抗战结束时的军力对比,国民党方面总兵力约万,陆军、空军均齐备,方面兵力约60万,无空军。国民党掌握了几乎全部的国际援助资源,在1942年以后,国民党主力部队的火力,已经超过日军;
以下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展板原题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兵力逐年增长统计》,但根据其所列数据,在1941年和1942年,中共领导的军队总兵力比1939低不少,特别是八路军,1941年为30.5万,比1940年的40万少了近10万,我认为这和1940年百团大战后,日军的疯狂报复有直接关系。
1937年,八路军80000人,新四军12000人,中共军队兵力合计92000人。
1938年,八路军156700人,新四军25000人,中共军队兵力合计181700人。
1939年,八路军270000人,新四军50000人,中共军队兵力合计320000人。
1940年,八路军400000人,新四军100000人,中共军队兵力合计500000人。
1941年,八路军305000人,新四军135000人,中共军队兵力合计440000人。
1942年,八路军340000人,新四军110960人,中共军队兵力合计450960人。
1943年起,增加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兵力统计。
1943年,八路军339000人,新四军125892人,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4500人,中共军队兵力合计469392人。
1944年,八路军507620人,新四军251393人,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20730人,中共军队兵力合计779743人。
1945年,八路军1028893人,新四军268581人,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20820人,中共军队兵力合计1318294人。
1.此材料是根据叶剑英参谋长1944年与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谈话时公布的数字,另加上1945年材料。
2.各年度人数均以年底为统计时限。
3.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民兵发展到260万;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
Ⅲ 抗日战争期间的国民党有多少人
你好,抗战时期国军人数大约在170万人左右,抗战结束后为530万人。请采纳,谢谢!
Ⅳ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共有几个战区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一共分成了十二个战区。
各战区的成立时间及具体情况:
一、1937年8月20日,军事委员会颁布战区及战斗序列,成立五个战区:
第一战区为河北及鲁北地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下辖第一、二、十四集团军;
第二战区为晋察绥地区,司令长官为阎锡山,下辖第六、七、十八集团军(八路军);
第三战区为京沪杭地区,司令长官为冯玉祥(后改由蒋介石兼),下辖第八、九、十、十五、十九集团军;
第四战区为闽粤地区,司令长官为何应钦,下辖第四、十二集团军;
第五战区为鲁南及苏北地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后改为李宗仁),下辖第三、五集团军;另将西南各省部队编为一、二、三、四四个预备军,随时听候调遣。
二、1937年9月17日,军事委员会划津浦路北段为第六战区,以冯玉祥为司令长官。
三、1937年10月26日,增设第七战区,以刘湘为司令长官,下辖第八、十五、二十三集团军,在长江下游沿岸布防。
四、1938年2月,军事委员会重新划分战区。增设第八战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守备甘宁青地区。
五、1938年6月14日,增设第九战区,以陈诚为司令长官,组织武汉保卫战。
六、1938年11月军令部在南岳召集军事会议。增设第十战区,辖陕西省,司令长官为蒋鼎文;另设鲁苏战区、冀察战区两个游击战区,分别以于学忠、鹿钟麟为总司令。
七、1945年6月26日,增设第十一战区(后来的保定绥靖公署)、第十二战区(后来的张垣绥靖公署),分别以孙连仲、傅作义为司令长官,准备接收华北。
(4)抗日战争期间有多少国民党扩展阅读
1937年战区划分,是以第三战区为重心,保卫京沪杭,期间也发生长达三个月的淞沪会战。
1938年战区划分,则以华中地区的第四、第五、第六战区为主,整编主要是为了“持久抗战,巩固武汉核心”,战略目的则在于“东保津浦,西守道清”。
1938年11月中旬,中国军队于临时首都武汉组织武汉保卫战失利,加上华南战场重要据点广州亦极为危险,至此,中华民国政府再度迁都至重庆。
为了此战略异动变量,加上兵士折损众多,战区同年年底至翌年年初予以大幅度更动。而跟随战区,中日战争第一期之第二及三阶段亦告正式结束,而中国也正式迈入以重庆为根据地的第二期抗日战争。
Ⅳ 抗战时期国民党有多少部队
抗战期间,国军消耗极大。七七事变前,国军仅有现役士兵170万人,而后来国军损失超过450万。国军一边征募新兵,一面坚持抗战,殊为不易。但因军官腐败、兵制混乱,导致军中有很大空额,甚至最高统帅部也无法确知国军的实际兵力。
国军中“吃空额”的问题由来已久,抗战爆发后呈愈演愈烈之势。宋希濂回忆,1942年,远征军中“有许多空缺, 入缅时各级部队长就已冒领了许多钱。及到战争失败, 许多下级干部和士兵都病死、饿死或被敌人打死以及逃散了。正当入缅军丧师辱国, 举国震动,士兵的亲属得到噩耗,悲痛万分的时候,入缅军的许多部队长和军需人员却是充满了愉快和欢笑,因为他们可以大捞一把,领来的大批外汇再也无须发给那些死人了。死的逃的愈多,对他们就愈有利, 他们就愈高兴。”
1943年戴笠在给蒋介石的电报中也披露,驻在云南的中央军各师长,都自称“现有战斗士兵八九千人”,但实际上“师士兵缺额均甚巨大,如三十六师现在腾北一带游击,实数仅约四千人,八十八师现任怒江西面防务,实数仅约四千五百人,八十七师现任怒江正面防务,其战斗士兵有五千人,尚较其他各师为多。”国军一个师的满员编制大约是1.1万人。
戴笠上报的这种情况在国军中当属常见。1944年9月,桂柳会战时,杨森率第二十七集团军参战。该集团军下辖第二十军、第二十六军和第三十一军。张发奎说,这三个军“全是从湖南战场溃败下来的部队,都严重缺额”。依据当时的统计,二十军有4567人、二十六军有4522人、三十七军更仅有2056人。张发奎还透露,“军、师级单位上报长官部的兵力数字比实有数字少,因为他们害怕再被指派担负艰难的任务。上报长官部的人数与上报中央不同,他们上报中央则是多报。”
即使是胡宗南手下的所谓“天下第一师”,同样如此。黄埔军校第十七期的陶萃权,曾在胡宗南军中服役。他回忆,“在第一师‘吃空名’已是公开的秘密。以连的建制约130名士兵计算,连里大概要吃一成;营长要在各连挂5名空额,那么各连的空额就在20人左右;师直属部队就更有问题。据说驻在西安近郊的一个师,全师仅有3000人。”如果陶萃权的说法属实,那第一师至少也有1/6的士兵不存在。
虚报士兵人数即有机会侵吞军饷,所以军中长官最怕的就是自己的部队被中央缩编。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时,即利用一些人的这种心态,予以拉拢。1941年,“汤恩伯要吃掉一战区六十八军米文和部(石友三的残部)”,迫使米文和投靠第五战区,“李宗仁仍保留他的原建制(实只一师兵力),使米文和感激得老泪纵横”。由此,米文和就继续能从中央领取一个军的军饷了。
国军中不管是中央军,还是地方军,都普遍存在“吃空额”的现象。至于具体的空额数量,因为没有确实的资料,只能依据现有材料,大致估计一下。
从上面所举事例来看,一个一万多人的师,缺额三四千,乃至一半,几乎是常事。蒋介石在1941年12月时也曾说,“我前方部队兵额之空虚,已为全国尽知之缺点。各级层层蒙蔽,至有一师之中缺额至3000人以上者亦相率视为故常。平时领一师之饷,临时不能作半师之用,及至事后申报战役经过则又任意浮报,动称一师死伤五六千人。”一个师有3000人空额,还是是情况比较好的,有的师甚至仅有2000多人。平均下来,国军能参与战斗的士兵人数,当只有名义上编制的一半。
陈诚在抗战后期任军政部长,他晚年回忆也可印证以上的推测。他说,“国军预算员额为五百万员名,而实际上吃军粮者达七百二十万人。据当局推断,如经核实整编,能有三百万可战部队就很不错。以此而论,半数以上的军费开支都是不实不尽的。”
国军中士兵空额众多,一方面固然是缘于军官腐败,另一面其实也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之间,正通过创建新部队或恢复旧部队来达到某种竞争”。如齐锡生所说,抗战开始后,“大量带有‘新’或‘临时’标志的师的出现,便可证明政府对部队膨胀缺乏控制。这些部队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地出现和消失,中央政府常常连这些部队指挥官的名字都不知道。结果中央政府与地方指挥官都成了‘数字幻觉’的牺牲品,创建的部队远远超出了国家物力的限度。”李宗仁以一个军的编制收纳仅有一个师的米文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Ⅵ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一共组织过多少次
1.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主要将领:蒋介石、张治中、陈诚、谢晋元(四行仓库)冯玉祥 顾祝同
“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战爆发以来,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三个月的战役中,双方都投入几十万的兵力。由于国民革命军战略不当,武器装备落后,在付出了330000多人的损失后,最终被迫匆忙撤兵,并直接导致了南京会战的失利。此战日军伤亡50000余人。
八一三”淞沪会战中日双方投入了将近100万的兵力,这次战役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战前日本曾嚣张的说,三个月可以灭亡中国,结果光在上海战场就打了三个月,虽然日本取得了胜利,但是也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此战日军伤亡5万余人。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2.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主要将领:唐生智、孙元良 、宋希濂、顾祝同
淞沪会战后,日军迅速进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由于此时国民革命军兵力凋零,退守绝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围撤退。日军进入南京开始了长达数月,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残酷杀害中国军民300000多人。
3.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
主要将领:阎锡山、林彪(平型关)、卫立煌(忻口)、 孙连仲 、傅作义、 郝梦龄(阵亡)、 王靖国
1937年9月13日,日军占领大同后向太原进攻,国民革命军由于指挥混乱,布置不当,被迫从太原突围。此战国民革命军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牺牲,消灭敌军20000余人。
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5张)
但从此国民革命军在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宣告结束。1937年9月13日,日军占领大同后向太原进攻,此时中国守军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牺牲. 日军参战总兵力约合4个半师共14万人,伤亡近3万人;中国军队参战总兵力6个集团军计52个师(旅)共28万余人,伤亡10万人以上。忻口会战大量消耗日军有生力量,牵制了日军沿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南下的作战行动,著名的忻口战役就是这次会战中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
4.徐州会战:1938年1月4日----5月21日:
主要将领:李宗仁、孙连仲、池峰城(台儿庄)、 汤恩伯、 张自忠、 庞炳勋 、王铭章(阵亡)
日军打通了津溥线,扩大了占领区,但未能消灭中国军队主力。国民革命军的防御作战和主动转移为此后的武汉保卫战赢得了4~5个月的时间。其中台儿庄大捷消灭鬼子10000多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徐州会战包括滕县血战、临沂之战、台儿庄大捷和徐州突围4部分。川军打的滕县血战,为台儿庄布阵争取了两天时间。张自忠指挥的临沂大战,粉碎了日军两路夹击台儿庄的计划。台儿庄大战重伤了日军的2个王牌军。李宗仁搞的空城计,让日军想在徐州歼灭国民党70万主力的计划落空,日军未能消灭中国军队主力。
国民党的防御作战和主动转移为此后的武汉保卫战赢得了4至5个月的时间。其中台儿庄大捷消灭日军1万余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徐州大突围是我国抗战史上光辉的一笔。它使敌人的战略企图彻底破灭,为我国后来长江方面的抗战保存了精锐力量,对后来长江方面的持久战和最后胜利的取得,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可以说,从台儿庄大捷到徐州的大突围,是蒋介石整饬军纪、扎稳阵脚之后,砍出的漂亮的两板斧。
5.兰封会战:1938年5月21日----6月:
主要将领:薛岳、程潜、 邱清泉 、桂永清、 宋希濂、 杜聿明 、龙慕韩(枪毙)
日军试图在徐州会战后继续扩大战果,板垣征四郎师团孤军深入,被以薛岳为指挥的国民革命军包围。最后由于蒋军嫡系将领的无能,国民革命军最终功亏一篑。
兰封会战:1938年5月21日----6月
兰封会战是日军为配合徐州会战,切断徐州中国军队之西面退路和阻止第一战区军队增援徐州,和中国军队发生的一场会战。这会战演发成了武汉会战的序幕。
兰封会战对日军来讲是败仗,如果土肥原在5月18日转向商丘,估计日军能够提前一个星期占领商丘。一个精锐的常设师团加上一个重炮旅团,将对从徐州战场后撤的中国军队造成很大威胁。而且日军第16师团和第3、13混成旅团可以全力截击后撤的中国军队,而不是去救援土肥原。
由于在这次会战中,国民党将领龙慕韩作战不力被处决,成为抗战中第一个被处决的蒋介石中央嫡系将领。
6.武汉会战:1938年6月----10月:
主要将领:陈诚、白崇禧(代)、薛岳(万家岭)、徐焕升(空军东征)、张发奎、 孙连仲、 王耀武、 张灵甫、 黄维、 商震、 池峰城、 李延年、 杜聿明、 关麟征、 郑洞国
历时四个半月的武汉会战虽然最终以武汉失守而结束,但国民革命军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毙伤敌军40000人、近100000名日军因战斗、气候、疾病等原因暂时丧失了作战能力的巨大战果,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抗日战争从此进入相持阶段。
武汉会战:1938年6月----10月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其中在万家岭一带,日军4个团被全歼,史称万家岭大捷。中国空军与敌激战,取得重大战果,共击落日机62架,炸毁日机16架,炸沉日军舰艇23艘,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队作战。中国海军在长江上也进行了激烈战斗,在沿江要塞布置水雷,设置海岸炮,并击沉日舰多艘,有力迟滞了日舰沿江进攻。
中国军队英勇抗击,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迟滞了日军行动。日军伤亡10万以上,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虽然武汉最终失守,但“武汉会战”却有着重大的意义。会战中,中国军队歼灭日军十多万人,同时大量消耗了日本财力,争取到时间把工业迁入西南和西北地区,为相持阶段作了重要的物资准备。自此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再也没有能力调动40多万大军作战略进攻性的大会战了。从这个角度上看,“武汉会战”取得了战略上的成功。在中国近代史上,这一时期是中国人最团结的时期。全中国同仇敌忾,真正做到了“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都投入到抗日的伟大洪流中。用郭沬若的话来说,那就是“整个武汉沸腾起来了,也带动全国沸腾起来了!”
7.随枣会战:1939年5月1日----20日:
主要将领:李宗仁、张自忠、 汤恩伯、 李品仙 、孙震
武汉会战后,日军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国民革命军对武汉的威胁,向湖北省枣阳地区发动进攻。国民革命军消灭毙伤敌军13000人,第五战区也付出了较大的牺牲。日军未能达到预定的战略目标。
8.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4日----10月:
主要将领:薛岳、罗卓英、 王耀武、 关麟征、 杨森、 张灵甫
此役,日军集中10万兵力,劳师南征,未能达到歼灭第9战区主力的作战目的,相反,各路均遭到有力的阻击、侧击,部分日军陷于包围,损失惨重。日军承认“此次会战与南昌、襄东(即随枣会战)两次会战,颇有决战之势。在部分战场上,部分战况之激烈超过了诺门坎。”日军在会战前期,攻势行动艰苦,在会战后期,于中方反击下匆匆撤退,士气大受影响。此次会战,日军伤亡达2万余人。
日军动用100000兵力,却在第九战区第十五集团军的抵抗下损失惨重。日军承认“在部分战场上,部分战况之激烈超过了诺门坎”。在国民革命军反击下,日军伤亡达20000人,被迫撤军,国民革命军伤亡30000余人。
9.桂南会战: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主要将领:白崇禧、杜聿明(昆仑关)、 邱清泉、 廖耀湘 、郑洞国、 陈明仁、 戴安澜
日军占领南宁和昆仑关后,国民政府从数百公里处急调10个精锐师,对日军发动立体化进攻,取得昆仑关大捷,迫使日军改变对广东的作战计划,造成日军在战略上的部分被动。
10.枣宜会战: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主要将领:李宗仁、张自忠(阵亡)、 陈诚、 汤恩伯、 黄琪翔、 孙连仲、 孙震
此次会战,日军虽占领了宜昌,但未能击溃第五战区的主力,而且遭到重创,伤亡1.1万余人。
张自忠上将殉国于南瓜店,宜昌失陷。枣宜会战是武汉会战以来,日军对正面战场最大规模的一次进攻。
11.豫南会战: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主要将领:李宗仁、 汤恩伯、 孙连仲、 李品仙
豫南会战是武汉周围地区防御作战中的一次战役。日军一度攻占安徽省国民革命军界首和太和,但在伤亡了9000人后,日军最终撤军。
12.上高会战: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主要将领:罗卓英、王耀武、 张灵甫、 韩璇
为保证南昌附近占领区的安全,日军发动试图消灭赣北国民革命军主力的上高会战。日军在三路围攻、其中两路受阻的情况下,形成一路孤军深入,被国民革命军包围而仓皇撤军,伤亡高达15000人。
13.晋南会战:1941年5月:
主要将领:卫立煌、寸性奇、唐淮源(中条山)
此次战役日军的目的是“在华北要歼灭山西南部的中央军”。由于中国军队疏于防守,临战又缺乏物质和精神准备,因此遭到惨败,伤亡惨重,退出中条山。此战日军伤亡9900人。
国民革命军伤亡42000余人,被俘35000余人,日军伤亡仅为国民革命军的1/20,成为“抗战史上最大的耻辱”。
14.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10月1日:
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10月1日(7张)
主要将领:薛岳、王耀武、杨森、 赖传湘(阵亡)、欧震、 王甲本、 刘振三
国民革命军第六战区在正面战场上主动发起1941年以来唯一一次主动进攻作战,歼灭日军7000人。最终由于第九战区指挥失误,日军一度攻占长沙,国民革命军伤亡失踪70000人,日军仅伤亡20000人。日军为打击中国第9战区主力,摧毁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第11军在湘北岳阳以南地区集结了第3、第4、第6、第40师团和4个旅团,总兵力达12万余人.此次会战历时月余,中国军队共歼灭日军3万余人,击落飞机6架,击沉汽艇9艘,使其日军妄图一举歼灭第9战区主力的计划遭到失败。
15.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主要将领:薛岳、李玉堂、方先觉、薛岳、 杨森、 夏首勋、 陈沛、 孙明瑾、 余程万
这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中国正面战场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作战.薛岳将军负责的第9战区一线兵团依托各阵地逐次抵抗,给日军相当的损耗和迟滞。待敌深入长沙预定决战地区,中国长沙守军顽强坚守核心阵地,连续挫败日军进攻。同时,第二线反击兵团周密协同,对日军进行合围。日军屡攻长沙不下,周围中国军队又不断压缩包围圈。日军弹药将尽而补给线已被切断,只能空投补给。日军见势不妙立即展开退却。我军合围部队立即转为向敌阻击、截击、尾击作战,穷追不舍,在多处予敌重大打击,扩大战果,敌狼狈逃串,至1942年1月15日,日军退过新墙河,恢复战前态势。由于第9战区部署得当、协同密切,作战得力,从而取得了此次会战的胜利。此役共毙伤俘日军5万余人.成为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之胜利。”
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制定了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战略,取得了长沙会战的大捷,共毙伤日军50000多人。成为“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之胜利”。
16.浙赣会战:1942年4月----7月28日:
主要将领:顾祝同、王敬久(衢州)、 上官云相 、刘建绪、 黄绍竑 、汪之斌
日军大本营决定摧毁浙赣两省国民革命军机场,打通浙赣铁路,最后基本实现预定目标,曾经占领衢州机场,但遭到严重损失,第十五师团师团长阵亡,日军战史记载伤亡17148人。
17.鄂西会战:1943年5月----6月:
主要将领:陈诚、孙连仲(代)、胡琏(石牌要塞)、 王瓒绪、 王敬久 、冯治安 、王甲本
鄂西会战历时月余,第六战区以10个军的兵力抗击了日军约5个师团兵力的进攻。日军沿长江向上游进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坚守石牌要塞,第六战区及友邻部队夹击日军,歼灭敌军4000人。
18.常德会战:1943年11月2日----12月:
主要将领:孙连仲、余程万、 王耀武、 施中诚 、胡琏、 池峰城、 张灵甫
在此次会战中,中国空军以及美国驻中国基地空军也参战并取得重大战绩。集结轰炸机和驱逐机约200架,对日军飞机、舰船、地面部队展开作战,有力支援了地面作战。
中国军队依托阵地节节顽强阻击,迟滞日军进攻,给敌重大消耗。在日军30000优势兵力进攻下,国民革命军第57师官兵9000余人孤军誓死抵抗长达一十六天。最终国民革命军收复常德等阵地,毙伤日军20000人。
19.豫中会战:1944年4月----5月25日:
主要将领:汤恩伯(洛阳)、李家钰、 蒋鼎文、 胡宗南 、何国柱、 吕公良(阵亡)
日军试图通过豫中会战围歼国民革命军第一战区主力,并打通平汉线。由于国民革命军指挥失当,洛阳沦陷。日军实现最初的作战计划。豫中会战是豫湘桂会战的第一部分,一九四四年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就要看到胜利的曙光,侵略成性的日本军国主义妄图挽救因太平洋战争惨败而导致即将覆灭的命运,根据“一号作战计划”,发动了以打通平汉铁路南段,消灭中国军队汤恩伯部主力为目的的“河南会战”,史称“豫中会战”。其中“许昌保卫战”成了当时这场战役最为惨烈的战斗之一。
这次会战是侵华日军发动的最大规模的战役,日军势在必得打通大陆横贯南北的交通线.
20.长衡会战:1944年5月----8月:
主要将领:薛岳、方先觉(衡阳)、周庆祥、 容有略、 葛先才
豫中会战同时,日军开始进攻湖南,打通粤汉铁路。国民革命军在衡阳进行了长达四十八天的抵抗,最终因没有拒不后援而遭到失败。长衡会战是豫湘桂会战的第二部分,豫中会战的同时,日军开始进攻湖南,打通粤汉铁路。国民党第10军队在衡阳进行了不可思议的长达48天的抵抗.最后因寡不敌众,衡阳失守.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中日双方公布的日军在长衡会战中伤亡人数均是6万人,惊人的一致,这是八年抗战唯一的一次。
21.桂柳会战:1944年8月----12月10日:
主要将领:白崇禧(桂林)、张发奎、韦云淞、 阚维雍(阵亡)、 孙元良
日军为摧毁大西南的空军基地发动桂柳会战。国民革命军在明显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未能取得空地配合,导致桂林和柳州仅数日即遭到沦陷。桂柳会战是豫湘桂会战的第三部分,日军为摧毁大西南的美军空军基地和打通大陆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交通线,发动桂柳会战。 由于蒋和桂系之间的矛盾,这次会战国民党兵力严重不足,导致桂林柳州相继失守,在整个会战中日军也付出了伤亡3万余的代价。
22.湘西会战:1945年4月----6月
主要将领:何应钦、王耀武(雪峰山)、施中诚、 胡琏 、李天霞、 廖耀湘、 韩璇
湘西会战:1945年4月----6月
国民革命军在战役中对日军进行了包围,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毙伤日军10000多人。最终在国民革命军的反攻下,日军伤亡20000余人,被迫撤军。1945年4月至6月的湘西雪峰会战,是国民党军给日军最严厉的打击之一,也是中日战争的一次摊牌作战。 此战役直接给日本政府敲想了丧钟。
Ⅶ 抗日战争国民党歼敌多少
.共产党报告的杀敌数:约52万日军,117万伪军。
八路军:毙伤日军401648人、俘虏5096人、投诚710人。总计:407454人。
毙伤伪军312282人、俘虏402112人、反正136855人。总计:851249人。
新四军:毙伤日军117395人、俘虏1082人、投诚30人。总计:118507。
毙伤伪军175201人、俘虏108687人、反正46025人。总计:329903人
2.国民党军报告的日军伤亡人数:48万。此数字由国民党军参谋总长何应钦在《八年抗战》中公布。
3.苏联文献记载共军歼灭日军人数:15万。
4.美国文献记载共军歼灭日军人数:5万。
5.日军公布在华伤亡日军人数:
40.6万。
数字分析:
1.上述5组数字对比可以看出,日军公布其伤亡人数于国军公布人数较为接近,而且40万的人数与靖国神社所谓“战斗英雄”“烈士”人数一致。故,我们可认定日军在华伤亡应为40万-50万人。而共军报到自己单方面杀敌52万,可视为无稽之谈。
2.关于共军杀敌的真是数量,应从第三组和第四组数字中分析得出。作为亲共的苏联和亲国的美国给出的数字,应该是共军杀日军数量的区间值。即共军歼灭日军数量,应少于苏联方面的15万,而多于美国方面的5万,即为5-15万之间,远远少于其所宣传的52万之多。
分析论证:
接下来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论证数字分析,首先是从真正消灭日军的大的战役来看,其次是从国共的武装力量上来分析,再次,从日军大将的伤亡上来看。
1.真正的消灭日军的战争是
淞沪会战
武汉会战
徐州会战
长沙会战
苏宁会战
陕甘宁大捷战
以及 百团大战
台儿庄会战 等等
在真正战役的战争中 才是解决主力死亡胜负的真正决战
上面的这些共产党打的就一个------百团大战
Ⅷ 抗日战争开始和结束时国军和共军的人数分别是多少
抗战开始,国军350W,共军4.5W,二战结束,国军430W,共军142W。
Ⅸ 抗日战争时国民党军队有多少人
国军人数方面,综合当时美国对华白皮统计书以及相关资料,抗战胜利后,回1946年国军是300万、年底裁答军至260万;到了1949年前后,共计迁台58万国军。同时期,1946年共.军为100万正规军,260多万民兵武装,到1949年建.政时,统计达到550万人。
Ⅹ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有多少军队
1937年8月底,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开赴晋东北,利用平型关天险设伏,在月24日一举歼灭日军坂垣师团一部1000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接着,第一二0师进入晋西北,取得雁门关大捷。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武装以无数次小的战斗,对日军进行袭击。这样的战斗,天天进行,处处发生,使日军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这其中,重大的战役战斗主要有:1939年7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在晋东南打破日伪军14万人的“九路围攻”,歼敌近万人;1939年冬季晋察冀北岳区反“扫荡”作战中,雁宿崖、黄土岭之役,共歼敌1500余人并击毙日军所谓“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创抗战以来在敌后战场上击毙日军高级将领的先例;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军出动105个团、40万人的兵力,连续对日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共与敌作战1824次,毙伤日伪军25790人,俘日军2811人,俘伪军18407人,破坏铁路470公里,破坏公路1500公里。
1941年起,敌后抗战进入了极端困难的阶段。抗日军民面对日军野蛮、残酷的军事“扫荡”、蚕食、清乡,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英勇顽强的斗争。其中冀中军民的反“扫荡”斗争,尤其艰苦卓绝。敌后抗日军民运用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打得敌人人仰马翻,魂飞魄散。苏北新四军82烈士血战刘老庄,晋察冀狼牙山五壮士舍身跳悬崖,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战歌。从1941年6月至1943年5月,八路军、新四军共进行反“扫荡”战斗4200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34万人。
1943年开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敌后解放区度过严重困难时期。到1945年4月,主力部队发展到91万人,民兵发展到220万人,19个解放区共有面积95万平方公里,人口9500万。从5月起,八路军、新四军相继发动对敌夏季攻势,晋察冀军民发动了察南、雁北、子牙河、大清河战役,晋察鲁豫军民发动了东平、安阳战役;山东军民发动了临沂等10个战役;新四军发动了宿南和睢宁战役。这些战役皆沉重打击了日军,为全面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态势。
1945年8月上旬,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敌后各解放区军民以排山倒海之势,发起了对日军的全面大反攻。从8月11日到10月10日的两个月中,共毙伤俘日伪军23万余人,收复城市197座,收复国土31.52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800余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