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战争 > 垣曲抗日战争

垣曲抗日战争

发布时间:2021-03-01 16:17:19

❶ 一个抗日战争中的著名战役了解它的始末

中条山会战,晋南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1938年起计13次防卫成功击退日方;第14次于1941年5月间,中华民国军队在山西省范围内的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
东线,日军“左翼以温县为发起点,先头步兵5000以上,骑兵千余,炮20余门,飞机数十架,战、汽、装甲等车共百余辆,沿黄河北岸突进。”“中央以沁、博为发起点,一股先头千余,循沁济大道西犯”,“另一股先头2000余人,附炮十余门,于窜陷西向义庄后,继向捏掌、紫陵、东逮寨、留村一带猛扑。”“同时,沁河北岸3000余人,以飞机十余架,炮二十余门,强渡沁河。”守军第9军裴昌会所部在强敌进攻下施行节节防御,节节后撤。次日(8日)午,即放弃济、孟两地,向西撤退。在全线溃退的形势下,第一战区长官部命令第9军“以主力于封门口北既设阵地,拒止沁、济之敌西犯,以一小部对敌侧击”。第9军部署新编第24师主力、第54师张团守封门口一线,第47师和第54师驻王屋的独立第4旅等在孤山一线游击。封门口系日军西进必经之要隘,日军势在必夺。久攻不下,再行增兵。自9日上午激战至10日晨,终为敌破。这时,中路日军已于8日晚攻陷垣曲县城后,分兵进攻邵源。长官部命令第9军主力“由官阳南渡,以策应河防”。11日,日飞机百余架轰炸封锁官阳东西渡口,第54师在遭受重大伤亡后渡至河南,其余各师团退至封门口至邵源以北山地。12日,该路日军一部占领黄河沿岸各渡口;主力则沿封门口西进至邵源,与从垣曲东进之敌会合,完成了对国民革命军第14集团军的内线包围。
西线是日军的主攻方向。“守军为孔令恂的第80军第165师(师长王治岐)和新编第27师(师长王竣),唐淮源的第3军第7师(师长李世龙)和12师(师长寸性奇),以及直属第5集团司令部指挥的公秉藩第34师。”7日下午,日军“分多数纵队,成广正面法,集中机炮火力,并以飞机诱导步兵,向我西村、辛犁园、王家窑头、梁家窑头王竣新编第27师右翼80团(唐、孔两军接合部)阵地猛攻。另以独3旅团附37师团一部,向刘家沟、古王、计王王治岐师全面佯攻,牵制激战”。8日凌晨,日军突破张店以东新编第27师防线,孔、唐两军联系被切断。新编第27师溃退至曹家川、太寨一带。与此同时,奉命到望原集中的第80军第165师在遭到日军袭击后也退至曹家川、太寨一线。乘隙而进的敌挺进纵队于当晚占据茅津渡以下的槐扒、尖坪、南沟等渡口;最远的一支进到平陆、垣曲、夏县三县交界处。9日正午时分,第80军所部遭敌便衣袭击和飞机轰炸扫射,进一步溃败。“在一场混战中,新编第27师师长王竣、参谋长陈文杞及165师姚汝崇营长等多名军官牺牲在太寨村西的雷公庙岭附近。剩余部队傍晚退到黄河渡口南沟。”第80军军长孔令恂、第165师师长王治岐抛弃部队,独自渡过黄河,失去指挥的国军争相竞渡,伤亡惨重。新编第27师副师长梁希贤见事不可为,投河殉国。
夏县日军先头部队7000人分三股南向进犯唐淮源第3军阵地。8日拂晓,日军攻占中条山北山交通要道泗交村。然后,一路向西北奔袭第7师师部驻地王家河(泗交镇西北),一路向东南奔袭第3军军部唐回(泗交镇东南)。王家河遭日军重兵包围,师长李世龙率部突围;唐回村则在军长率预备队驰援王家河的情况下被日军地面部队与空降兵协同占领。第3军军长唐淮源率残余人员向东撤退至温峪(今属夏县泗交镇东北,沿清水河南下可至五福涧的黄河渡口)一带,被日军挡住南去之路,遂与敌激战,遭受重大伤亡后,再向东北、西北方向退去。12日唐军长及其所部在尖山陷入日军的四面包围之中。在三次突围失败的情况下,“唐军长以保卫中条山职志未遂,当前大敌未殄,于尖山顶庙内自戕殉国”。同日,第3军第12师在突围至胡家峪(垣曲县毛家湾镇最西北角)后遭日军截击,师长寸性奇胸部中弹,身负重伤,仍率部苦战。13日,寸部亦陷日军重围,寸师长二次负伤,右腿被敌炮炸断,自知无力回天,亦拔枪自尽。继忻口战役第9军军长郝梦龄与第54师师长刘家祺之后,再写一军之中军、师长同时殉国的悲壮史诗。
“闻喜敌36师团先头部队3000余人,向公秉藩第34师防守的野峪(今属于十八坪村)、十八坪(今为闻喜县裴社乡的行政村)、汤王山(十八坪村正东的山峰)等阵地猛攻,并迅速攻陷汤王山。公秉藩组织部队反攻,收复汤王山周围阵地,但因其右翼友邻部队防线被突破,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又令公率部驰援马村(按:马村系第5集团军司令部所在地,今属垣曲县华峰乡),第34师便放弃汤王山阵地,退至胡家峪(垣曲县毛家湾镇最西北角)。”
北线是中条山地区国民革命军曾万钟第5、刘茂恩第14两个集团军的接合部,日军的战略意图在于迅速攻占横(横岭关)垣(垣曲)大道,直取垣曲县城,对守军两个集团军实施分割包围,各个歼灭。战役一开始日军即以重兵向横垣大道两侧猛攻。驻守横岭关东北侧的赵世玲第43军、西南侧的高桂滋第17军同时遭受日军重兵打击。激战至次日(8日)拂晓,第43军十八坪阵地被突破,堵击无效。军长赵世玲下令放弃阵地,撤向望仙庄(今属垣曲县历山镇)一线;第17军虽依靠工事和有利地形进行了较为有效的抵抗,终因左右两翼皆被敌突破,不得不退出防线。日军则在一举突破守军防线后,兵分两路:“一路沿桑池(今属绛县陈村镇最南的县界)、贾家山(今属垣曲县皋落乡民兴村北)、杜村(今属垣曲县华峰乡)南下;一路沿亳清河南下,经皋落、长直、王茅,直取垣曲县城。”
进攻发起后的次日:“8日黄昏,日军在伞兵部队配合下,占领黄河岸边的垣曲县城,截断了与黄河南岸的联系。日军实现了中间突破计划,中条山区国民革命军被分割成两半。9、10两日,日军分兵两路,一路向东,一路向西,东路于12日晨攻克邵源,与济源西进日军会合;西路于11日进至五福涧(今属垣曲县最西南角的黄河渡口),与9日攻占五福涧的日军会合。至此,日军的内层包围圈完全形成,中条山守军黄河沿线的补给线和退路全被截断。”
东北线驻防的守军主要有国民革命军第14集团军司令部、武士敏第98军,以及第15军、第93军等部。7日晚,日军向武士敏第98军发起进攻,武军长率领所部拼死抵抗,在董封东西线上与敌激战,多次击退日军进攻。王村一战,将敌2000击溃,毙敌滨田大佐以下700余人。10日,第一战区司令部鉴于“济源、垣曲间各主要渡口渐次被敌封锁,该集团整个补给线中断”的事实,命第14集团军“阳城以西部队主力,迅向沁翼公路以北分路转移,以旋回钻隙战法,打击敌人侧背。卯刻,该集团军全面与敌发生激战。申刻,交口之敌陆续增至三四千,窜陷清风圪塔、煤坪。同时第10师与第98军接合部之二里腰,亦被约二千余之敌突破。而陷邵源之敌,亦向西北紧迫,此时该集团军三面有受敌顾虑。”各部在突围游击中向北撤退。
在守军全线溃退的同时,日军以优势的兵力和猛烈的炮火占据了先机,迅速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作战任务——突破了中条山地区的全部防御阵地,先后占领了垣曲、济源、孟县、平陆等县城及相关的关隘据点,封锁了黄河北岸各渡口,完成了对国民革命军的内外侧双重包围,随即转入第二阶段的作战——对数路国民革命军守军各阵地,反复扫荡。以西线为例,日军“各兵团自11日并排向北返转,然后又自5月15日再次转向黄河线,如此再三反复进行篦梳扫荡,一直进行到6月10日。在这样反复扫荡期间,各兵团所到之处消灭了敌人(按:日方的说法,指国民革命军)三千至五千名”。守军主力在遭受惨重伤亡后先后突围:第3、第15等军残部在第5集团军司令曾万钟率领下西渡黄河,转到洛阳、新安一带整顿;第93军主力在摆脱尾追的日军后由禹门口渡过黄河进入陕西韩城境内;第98军一部在武士敏的率领下进入太岳山区;第43军向浮山、翼城间转进;第9军主力在道清路西段和济源山地游击数天后,分别由小渡口和官阳渡口南渡;……国民革命军中条山守军大部退出中条山地区,中条山战役落下了帷幕。

❷ 介休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在那

晋绥抗日根据地是八路军120师和115师一部在山西建立的。晋绥抗日根据地西临黄河、东与晋察冀、晋冀鲁豫根据地相连,是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东部屏障,是华北长期进行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是中共中央与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联系的重要通道,直接威胁着侵华日军在华北的统治。因此,日军以其华北方面军一半左右的力量对晋绥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多次大扫荡。据不完全统计,山西老区人民被屠杀的约12.74万人。(娄烦、阳曲、古交、广灵、灵丘、浑源、盂县、平定、泽州、阳城、高平、陵川、沁水、河曲、保德、偏关、五寨、岢岚、神池、宁武、静乐、原平、代县、繁峙、五台、定襄、忻州、兴县、临县、方山、岚县、柳林、离石、中阳、交口、石楼、孝义、汾阳、文水、交城、左权、榆社、和顺、昔阳、寿阳、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平顺、黎城、武乡、沁县、沁源、襄垣,屯留、壶关、长治、长子、潞城、临汾、霍州、翼城、曲沃、襄汾、洪洞、安泽、古县、浮山、乡宁、大宁、吉县、水和、隰县、蒲县、汾西、平鲁、右玉、应县、垣曲、夏县、平陆、阳高、天镇、左云、大同、候马、山阴、怀仁、运城、河津,临猗、万荣、稷山、新绛、绛县、闻喜、芮城、永济、朔城区、阳泉郊区、晋城郊区、长治郊区)

❸ 抗日战争中国牺牲了多少抗日将军

国军牺牲了205位,列表如下:

1、曾宪邦,陆军少将,第83师498团团长,1937年月13日牺牲于北平(下同)

2、佟麟阁,陆军上将,第29军副军长,1937年7月28日,北平

3、赵登禹,陆军上将,第29军132师师长,1937年7月28日,北平

4、张本禹,陆军少将,第13军4师12旅副旅长,1937年8月12日,北平

5、黄梅兴,陆军中将,第88师264旅旅长,1937年8月14日,上海

6、张树桢,陆军少将,第72师416团团长,1937年8月22日,河北怀柔

7、曾庆敏,陆军少将,第66军159师457旅旅长,1937年8月17日,江苏江阴

8、睦宗熙,陆军少将,第54军98师政训处处长,1937年8月17日,上海

9、路景荣,陆军少将,第98师参谋长兼583团团长,1937年8月,上海

10、蔡炳炎,陆军中将,第18军67师201旅旅长,1937年8月25日,上海

11、李友梅,陆军少将,第1军1师4团团长,1937年9月17日,上海

12、尉迟凤岗,陆军少将,第7师21旅副旅长兼41团团长,1937年9月22日,河北保定

13、梁鉴堂,陆军少将,第34军69师203旅旅长,1937年9月28日,山西雁门关

15、姜玉桢,陆军中将,第34军66师196旅旅长,1937年10月11日,山西崞县

16、庞泰峰,陆军少将,第63军91师22旅副旅长,1937年10月12日,河北宁晋

17、郝梦龄,陆军上将,第9军军长,1937年10月16日,山西忻口

18、刘家麒,陆军中将,第9军54师师长,1937年10月16日,山西忻口

19、郑廷珍,陆军中将,第25军独立5旅旅长, 1937年10月16日,山西忻口

20、秦庆武,陆军少将,第70军19师113团团长,1937年10月17日,上海

21、秦霖,陆军中将,第7军171师511旅旅长,1937年10月23日,上海

22、庞汉桢,陆军中将,第7军170师510旅旅长,1937年10月23日,上海

23、刘眉生,陆军少将,第85师510团团长,1937年10月28日,山西忻口

24、官惠民,陆军少将,第4军90师270旅旅长,1937年10月28日,上海

25、吴克仁,陆军中将,第67军军长,1937年11月9日,上海

26、丘之纪,陆军少将,税警总团第2总队副总队长,1937年11月2日,上海

27、吴桐岗,陆军少将,第67军参谋长,1937年11月8日,上海

28、刘启文,陆军少将,第67军108师322旅旅长,1937年11月8日,上海

29、唐惠洽,陆军少将,上海国民军事训练所副总队长,1937年11月11日,江苏昆山

30、李伯蛟,陆军少将,第28军63师187旅旅长,1937年11月,上海

31、吴继光,陆军中将,第74军58师174旅旅长,1937年11月11日,上海

32、高志航,空军少将,空军驱逐司令兼4大队队长,1937年11月21日,河南周家口

33、夏国璋,陆军中将,第7军175师副师长,1937年11月21日,浙江吴兴

34、吴国璋,陆军中将,第75师副师长,1937年11月26日,浙江湖州

35、饶国华,陆军上将,第2军145师师长,1937年11月30日,安徽广德(自杀)

36、易安华,陆军少将,第71军87师259旅旅长,1937年12月9日,江苏南京

37、萧山令,陆军中将,南京宪兵副司令、南京警备司令,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38、高致嵩,陆军中将,第72军88师264旅旅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39、朱赤,陆军少将,第72军88师262旅旅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40、姚中英,陆军少将,第83军156师参谋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41、司徒非,陆军少将,160师参谋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42、万全策,陆军少将,教导总队第1旅参谋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43、蓝运东,陆军少将,预10师参谋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44、陈节,陆军少将,第66军159师参谋处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45、李兰池,陆军少将,第57军112师57旅旅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46、李绍嘉,陆军少将,第83军156师468旅旅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47、罗策群,陆军少将,第66军159师副师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48、黄纪福,陆军少将,第66军159师477旅副旅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49、韩宪元,陆军少将,第72军88师524团团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50、华品章,陆军少将,第88师262旅副旅长兼野战补充兵团团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51、刘国用,陆军少将,第74军58师147旅副旅长,1937年12月13日,江苏南京

52、雷震,陆军少将,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3旅副旅长,1937年12月13日,江苏南京

53、谢承瑞,陆军少将,教导总队第1旅2团团长,1937年12月13日,江苏南京

54、蔡如柏,陆军少将,第66军160师956团团长,1937年12月13日,江苏南京

55、谢升标,陆军中将,苏浙皖游击司令,1938年2月,安徽广德

56、徐积璋,陆军少将,第205旅旅长、晋南十八县保安司令,1938年2月,山西闻喜

57、赵锡章,陆军中将,第19军70师251旅旅长,1938年2月21日,山西阴县

58、刘震东,陆军中将,第5战区第2路游击司令,1938年2月22日,山东莒县

59、王铭章,陆军上将,第41军122师师长,1938年3月17日,山东滕县保卫战牺牲殉国

60、邹慕陶,陆军少将,第41军124师参谋长,1938年3月17日,山东滕县(今滕州市)

61、赵渭滨,陆军少将,第41军122师参谋长,1938年3月17日,山东滕县

62、范庭兰,陆军少将,豫北别动队第5总队总队长,1938年3月28日,河南修武

63、胡文臣,陆军少将,第8军33师3团团长,1938年春,江苏宿迁

64、杨怀,陆军少将,第60师180旅359团团长,1938年4月5日,江苏溧阳

65、罗芳珪,陆军少将,第13军89师529团团长,1938年4月6日,山东台儿庄

66、江帷仁,陆军少将,江苏绥靖公署参议,1938年4月8日,安徽蒙城

67、吕晓韬,陆军中将,第17军84师501团团长,1938年4月11日,山西安泽

68、刘桂五,陆军中将,骑6师师长,1938年4月22日,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旗

69、陈钟书,陆军中将,第60军183师542旅旅长,1938年4月24日,山东台儿庄

70、李友于,陆军少将,第85军89师528团团长,1938年4月24日,山东台儿庄

71、扈先梅,陆军少将,第51军114师36旅旅长,1938年4月28日,山东台儿庄

72、周元,陆军中将,第48军173师副师长,1938年5月9日,山东蒙城

73、李必蕃,陆军中将,第27军23师师长,1938年5月14日,山东菏泽

74、黄启东,陆军少将,第27军23师参谋长,1938年5月14日,山东菏泽(自杀)

75、邓佐虞,陆军少将,第139师参谋长,1938年5月18日,安徽萧县

76、马骥德,陆军少将,第2军139师2旅副旅长,1938年5月18日,安徽萧县(自杀)

77、马威龙,陆军少将,第27军46师136旅旅长,1938年5月24日,河南兰封

78、陈蕴瑜,陆军少将,第8军102师304团团长,1938年5月24日,河南兰封

79、毛麟义,陆军少将,第27军46师276团长,1938年5月24日,河南开封

80、彭璋,陆军少将,第50师副师长,1938年5月,安徽宿县

81、方叔洪,陆军中将,第51军114师师长,1938年6月,山东冯家场

82、王桢祥,陆军少将,第12军20师副师长,1938年7月,湖北武汉

83、毛岱钧,陆军少将,预9师35团团长,1938年9月2日,江西朱家山

84、李秉君,陆军少将,第87军198师572旅1143团长,1938年9月,湖北圆峰山

85、陈德馨,陆军中将,第29师86旅旅长,1938年9月,湖北黄梅

86、范荩,陆军中将,第198师副师长,1938年9月,湖北黄陂

87、梅一平,海军少将,海军守备队司令,1938年9月,湖北田家镇

88、傅忠贵,陆军少将,鲁北游击司令,1938年9月23日,山东惠民

89、杨家骝,陆军少将,第37军60师306旅360团团长兼第4支队指挥,1938年9月25日,安徽马回岭

90、雷忠,陆军少将,皖北军事联络员兼游击总指挥,1938年9月28日,安徽霍邱

91、蔡劭,陆军少将,预10师补充旅副旅长,1938年10月,湖北武汉

92、田耘,陆军少将,第75军13师37旅73团团长,1938年10月,湖北蒲垢

93、江煌,陆军少将,武汉行营政治部主任,1938年10月,湖北武汉

94、钟芳峻,陆军少将,第153师459旅旅长,1938年10月18日,广东福田(自杀)

95、朱炎晖,陆军中将,第94军85师546旅旅长,1938年11月3日,湖北金牛

96、冯安邦,陆军中将,第42军军长,1938年11月3日,湖北襄阳

97、张镜亮,陆军少将,新3军旅长,1938年11月,湖南岳阳

98、徐积章,陆军少将,第205旅旅长,1938年11月15日,山西温喜

99、郁仁治,陆军中将,山东1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军事特派员,1938年11月27日,山东肥城

100、张廷玉,陆军少将,第3军第7师政训处长,1938年12月19日,山西沁源

101、胡文臣,陆军少将,第33师游击3团团长,1938年,江苏宿迁

102、韩炳宸,陆军少将,山东第13区保安副司令,1939年1月9日,山东莱阳

103、林英灿,陆军少将,第152师副师长,1939年1月13日,广东清远

104、杨家骝,陆军少将,第60师180旅360团团长,1939年2月,江西麒麟峰

105、李国良,陆军中将,军训部辎重兵监、天水行营处长,1939年3月7日,陕西西安

106、张胥行,陆军中将,第1战区副参谋长,1939年3月7日,陕西西安

107、赵侗,陆军中将,冀察边区第1游击纵队司令,1939年12月31日,河北灵寿(被八路军击毙)

108、龚选登,陆军少将,第79军76师参谋长,1939年3月,江西修水

109、王禹九,陆军少将,第79军参谋处长兼76师226旅副旅长,1939年3月27日,江西高安

110、陈安宝,陆军上将,第29军军长,1939年5月6日,江西龙里

111、唐聚五,陆军上将,东北游击司令,1939年5月16日,河北迁安

112、柳漱风,陆军少将,新6军高级参谋,1939年5月27日,湖南桃源

113、陈世潘,陆军少将,江西省浮梁县团管区司令,1939年8月18日,江西景德镇

114、马秉忠,陆军少将,暂编骑1师2旅旅长,1939年9月12日,河南淮阳

115、邵一之,陆军少将,第5军200师600团团长,1939年11月,广西昆仑关

116、马玉仁,陆军中将,苏鲁战区第1路抗日游击总司令,1940年1月3日,江苏阜宁

117、丁炳权,陆军中将,第8军197师师长、长沙警备司令,1940年1月25日,江西武宁

118、郑作民,陆军中将,第2军副军长兼9师师长,1940年2月3日,广西昆仑关

119、韦灿,陆军少将,第131师782团团长,1940年2月24日,广西上思

120、钟毅,陆军中将,第84军173师师长,1940年5月9日,湖北苍台(自杀)

121、戴民权,陆军中将,第39军副军长兼第1战区豫南第5游击纵队司令,1940年5月,河南遂平

122、张自忠,陆军上将(追授),第33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5月16日下午4时,湖北南瓜店十里长山

123、张敬,陆军少将,第33集团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谋,1940年5月16日,湖北南瓜店

124、蓝挺,陆军少将,第49师参谋处主任兼第4团团长,1940年6月8日,湖北南漳

125、燕鼎九,陆军少将,第8军分区保安副司令、第1战区游击挺进军22纵队副司令,1941年1月28日,河南汝南

126、朱鸿勋,陆军中将,第53军副军长,1941年1月,湖南

127、张雅韵,陆军少将,第72军新15师44团团长,1941年3月24日,江西上高

128、蒋志英,陆军中将,浙东沿海台州守备指挥部守备司令,1941年4月19日,浙江海门

129、谢晋元,陆军少将,第88师262旅524团团长,1941年4月24日,上海(被刺殉国)

130、王竣,陆军中将,第80军新27师师长,1941年5月9日,山西台寨

131、梁希贤,陆军少将,第80军新27师副师长,1941年5月9日,山西台寨(自杀)

132、陈文杞,陆军少将,第80军新27师参谋长,1941年5月9日,山西台寨

133、唐淮源,陆军上将,第3军军长,1941年5月12日,山西县山(自杀)

134、寸性奇,陆军中将,第3军12师师长,1941年5月13日,山西毛家湾(自杀)

135、陈中柱,陆军中将,鲁苏皖边区游击4纵队司令,1941年7月1日,江苏泰县

136、杨生,陆军少将,第9战区南浔挺进纵队参谋长、游击2支队司令,1941年7月13日,江西南昌

137、金崇印,陆军中将,第17军参谋长,1941年7月16日,山西绛县

138、刘克信,陆军中将,河北民军总指挥部总参议兼参谋长,1941年7月,山西中条山

139、艾亚春,陆军少将,第17军84师补充团团长,1941年7月,山西中条山

140、章亮基,陆军中将,第18军副军长、第9战区军法执行总监,1941年8月,江西宜春

141、刘世焱,陆军少将,暂8师15团团长,1941年9月,河南石门

142、石作衡,陆军中将,第43军70师师长,1941年9月6日,山西绛县

143、黄红,陆军少将,第95师284团团长,1941年9月,湖南岳阳

144、赖传湘,陆军中将,第10军190师副师长,1941年9月24日,湖南梁家段

145、朱实夫,陆军少将,新3师副师长,1941年9月25日,甘肃

146、李翰卿,陆军中将,第74军57师步兵指挥官,1941年9月27日,湖南长沙

147、武士敏,陆军中将,第98军军长,1941年9月29日,山西东峪

148、凌则民,陆军少将,第96师288团团长、腊戌警备副司令,1942年4月,缅甸满纳

149、朱士勤,陆军中将,暂30师师长,1942年5月4日,山东单县

150、郭子斌,陆军少将,暂30师副师长,1942年5月4日,山东单县

151、刘星南,陆军少将,暂30师参谋长,1942年5月4日,山东单县

152、柳树人,陆军少将,第5军200师599团团长,1942年5月,缅甸

153、戴安澜,陆军中将,第5军200师师长,1942年5月26日,缅甸茅邦

154、胡义宾,陆军少将,第5军96师副师长,1942年6月27日,缅甸埋通

155、王凤山,陆军中将,第34军暂45师师长,1942年6月28日,山西万泉

156、闵季连,陆军少将,第36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1942年,云南保山

157、张庆澍,陆军少将,鲁苏战区高参,1942年8月,山东莒县

158、王立业,陆军少将,第70师副师长,1943年2月,山西稷山

159、周复,陆军中将,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1943年2月21日,山东安丘

160、张少舫,陆军少将,第51军113师参谋长,1943年2月21日,山东安丘

161、杨世立,陆军少将,第84师251团团长,1943年4月,山西垣曲

162、高道先,陆军少将,山东铁道破坏总队长,1943年5月,山东

163、陈涉藩,陆军少将,15师45团团长,1943年5月6日,湖南南县

164、江春炎,陆军少将,第51军114师参谋长,1943年7月4日,山东邹县

165、李竹林,陆军少将,滇缅警备司令、远征军兵站参谋长,1943年夏,缅甸

166、陶绍唐,陆军少将,第3师副师长,1943年秋,湖南桃源

167、陈飞龙,陆军少将,新10师代理师长,1943年10月,安徽凤台

168、许国璋,陆军中将,第150师师长,1943年11月3日,湖南常德(自杀)

169、彭士量,陆军中将,第73军暂5师师长,1943年11月15日,湖北石门

170、黄永淮,陆军少将,第31集团军高参兼29师副师长,1943年冬,河南许昌

171、孙明瑾,陆军中将,预10师师长,1943年12月1日,湖南常德

172、柴意新,陆军中将,第74军58师参谋长兼169团团长,1943年12月4日,湖南常德

173、张惠民,海军少将,第10军3师9团团长,1943年12月,湖南常德

174、陈范,陆军少将,远征军司令长官部高参,1944年1月31日,缅甸

175、张剑虹,陆军少将,第5军高级参谋,1944年1月31日,缅甸

176、曾万里,海军少将,东南亚盟军总部海军联络官、国防研究院研究委员,1944年4月14日,印度孟买

177、吕公良,陆军中将,暂15军新29师师长、河南许昌守备司令,1944年5月1日,河南许昌

178、杨尚武,陆军少将,新29师85团团长,1944年5月1日,河南许昌

179、李培芹,陆军少将,新29师87团团长,1944年5月1日,河南许昌

180、卢广伟,陆军少将,骑8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1944年5月5日,辽宁凤城

181、徐亚杰,陆军少将,暂6军参谋长,1944年5月,湖南雪峰山

182、覃子斌,陆军少将,远征军198师594团团长,1944年5月11日,缅甸

183、王家让,陆军少将,第13军辎重团团长,1944年5月,河南临汝

184、肖孝泽,陆军少将,第36集团军高参兼代理参谋处长,1944年5月,河南陕县

185、陈绍堂,陆军少将,第104师指挥官,1944年5月12日,河南陕县

186、李家钰,陆军上将,第36集团军总司令兼47军军长,1944年5月21日,河南陕县

187、周鼎铭,陆军少将,第36集团军总部副官处长,1944年5月21日,河南陕县

188、王剑岳,陆军少将,第57军8师副师长,1944年6月10日,河南灵宝

189、吕继周,陆军中将,第3军副军长,1944年6月

190、余子武,陆军少将,第62军151师副师长,1944年8月3日,湖南衡阳

191、王甲本,陆军中将,第79军军长,1944年9月7日,湖南东安

192、李颐,陆军少将,第6军预2师5团团长,1944年9月14日,云南腾冲

193、易凤翔,陆军少将,第97军196师588团团长,1944年9月,广西

194、吴展,陆军少将,第31军131师392团团长,1944年10月10日,广西桂林

195、阚维雍,陆军中将,第131师师长,1944年11月10日,广西桂林(自杀)

196、陈济恒,陆军中将,桂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1944年11月10日,广西桂林(自杀)

197、吕旃蒙,陆军少将,第31军参谋长,1944年11月10日,广西桂林

198、胡厚基,陆军少将,第7军170师副师长,1944年11月13日,广西桂林

199、史蔚馥,陆军少将,广西绥靖公署高参,1944年11月10日,广西永福

200、洪行,陆军中将,第6军新39师副师长,1944年12月17日,云南龙陵

201、齐学启,陆军中将(追授),新38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1945年3月13日,缅甸(被刺殉国)

202、王宇震,陆军少将,第64师参谋长,1945年,河南洛阳

203、张治平,陆军少将,第21军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1945年,湖北

204、胡旭盱,陆军少将,军事委员会陆军突击总队第1突击队司令官,1945年6月23日,浙江孝丰

205、左权,陆军少将,第18集团军副参谋长 1942年 5月25日山西辽县(现左权县)

(3)垣曲抗日战争扩展阅读:

牺牲将领资料:

1、佟麟阁

佟麟阁(1892-1937),汉族,原名佟凌阁(因牺牲后报纸误写为“麟阁”,此后就沿用了下来),字捷三,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人。

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先后隶属北京政府、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是冯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是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殉国的高级将领之一。

193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授佟麟阁为陆军二级上将。抗战胜利后,将南沟沿大街改名为佟麟阁路,以示纪念。

佟麟阁早年参加护国讨袁战争。曾任冯玉祥部陆军第11师第21混成旅旅长。1926年9月五原誓师后,随部参加北伐。

1928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35军军长、暂编第11师师长、第29军副军长。1933年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取得喜峰口大捷。

同年5月,参加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任第一军军长兼代理察哈尔省主席,跟随冯玉祥驰骋察省,打击日军,收复失地,为察省光复作出了贡献。

2014年9月,佟麟阁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2、赵登禹

赵登禹(1898—1937年),字舜诚,山东菏泽县杜庄乡赵楼村人,抗日烈士,中国国民党党员。1914年赵登禹加入冯玉祥的部队,任冯的随身护兵,跟随参加北伐战争,后国民党军改编,回任第二十八旅旅长。

跟随冯玉祥参加“中原大战”,战败后冯的部队被整编,赵登禹被任命为第29军37师109旅旅长。 1937年7月28日,对日作战时壮烈殉国,时年39岁,是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

为了纪念赵登禹,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平市政府将崇元观南至太平桥的马路命名为“赵登禹路”;北平通县古运河西岸一条大街,被命名为“赵登禹大街”。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确认赵登禹为抗日烈士。2009年9月,赵登禹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国民革命军-抗战时期

❹ 抗日战争中,中条山战役是怎么回事

1941年5月7日,自感稳操“胜券”的日军,于傍晚时分突然一齐出动,由东、西、北三面“以钳形并配以中央突破之方式”进犯中条山地区。

东线,日军原田雄吉中将指挥的第35师团主力、田中久一中将指挥的第21师团一部,以及骑兵第4独立旅团一部,约25000余人,在伪军张岚峰、刘彦峰部的配合下,沿道清路西段分三路向济源、孟县进犯。

西线,日军安达二十三中将指挥的第37师团主力、井关仞中将指挥的第36师团一部、若松平治少将指挥的独立混成第16旅团,约25000余人,自闻喜、夏县东南向张店镇进犯。

北线,日军清水规矩中将指挥的第41师团及池之上贤吉少将指挥的独立混成第9旅团共约30000余人,以中央突破之闪电战术,由横岭关方面向横垣大道西侧猛攻。

东北线,日军樱井省三中将指挥的第33师团一部及独立混成第4旅团一部,约万余人,从阳城方面向董封镇一线攻击。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根据情报,针对日军分兵合击,袭击我通信联络及各级指挥部;以重兵攻占各交通要点,切断我军联络,各个击破;封锁山口、渡口,逐步紧缩包围圈,完成合击的企图,“于会战前,经以辰东诚电令各部以交通线为目标,加紧游击袭破,妨害敌之攻击准备及兵力集中”。

但因战区主帅缺位,上述命令未能得到有效组织施行,致使“会战开始第二日,因情况剧变,敌之来势极猛。当严令各部应力保现态势,粉碎敌蚀食中条山企图,诱敌于有利地带,转取攻势,而夹殄之”。各部仓促应变,分别与各路日军交战,中条山战役正式打响。

第一阶段

东线:日军“左翼以温县为发起点,先头步兵5000以上,骑兵千余,炮20余门,飞机数十架,战、汽、装甲等车共百余辆,沿黄河北岸突进。”“中央以沁、博为发起点,一股先头千余,循沁济大道西犯”,“另一股先头2000余人,附炮十余门,于窜陷西向义庄后,继向捏掌、紫陵、东逮寨、留村一带猛扑。”

“同时,沁河北岸3000余人,以飞机十余架,炮二十余门,强渡沁河。”守军第9军裴昌会所部在强敌进攻下施行节节防御,节节后撤。

8日午,即放弃济、孟两地,向西撤退。在全线溃退的形势下,第一战区长官部命令第9军“以主力于封门口北既设阵地,拒止沁、济之敌西犯,以一小部对敌侧击”。

第9军部署新编第24;师主力、第54师张团守封门口一线,第47师和第54师驻王屋的独立第4旅等在孤山一线游击。封门口系日军西进必经之要隘,日军势在必夺。久攻不下,再行增兵。

自9日上午激战至10日晨,终为敌破。这时,中路日军已于8日晚攻陷垣曲县城后,分兵进攻邵源。长官部命令第9军主力“由官阳南渡,以策应河防”。

11日,日飞机百余架轰炸封锁官阳东西渡口,第54师在遭受重大伤亡后渡至河南,其余各师团退至封门口至邵源以北山地。

12日,该路日军一部占领黄河沿岸各渡口;主力则沿封门口西进至邵源,与从垣曲东进之敌会合,完成了对国民党第14集团军的内线包围。

西线:是日军的主攻方向。“守军为孔令恂的第80军第165师(师长王治岐)和新编第27师(师长王竣),唐淮源的第3军第7师(师长李世龙)和12师(师长寸性奇),以及直属第5集团司令部指挥的公秉藩第34师。”

7日下午,日军“分多数纵队,成广正面法,集中机炮火力,并以飞机诱导步兵,向我西村、辛犁园、王家窑头、梁家窑头王竣师右翼80团(唐、孔两军接合部)阵地猛攻。另以独3旅附37师团一部,向刘家沟、古王、计王王治岐师全面佯攻,牵制激战”。

8日凌晨,日军突破张店以东第27师防线,孔、唐两军联系被切断。第27师溃退至曹家川、太寨一带。与此同时,奉命到望原集中的第80军第165师在遭到日军袭击后也退至曹家川、太寨一线。乘隙而进的敌挺进纵队于当晚占据茅津渡以下的槐扒、尖坪、南沟等渡口;最远的一支进到平陆、垣曲、夏县三县交界处。

9日正午时分,第80军所部遭敌便衣袭击和飞机轰炸扫射,进一步溃败。“在一场混战中,新编第27师师长王竣、参谋长陈文杞及165师姚汝崇营长等多名军官牺牲在太寨村西的雷公庙岭附近。剩余部队傍晚退到黄河渡口南沟。”

第80军军长孔令恂、第165师师长王治岐弃部渡过黄河,失去指挥的部队争相竞渡,伤亡惨重。新编第27师副师长梁汝贤见事不可为,投河殉国。

(4)垣曲抗日战争扩展阅读

战争背景: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北岸,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高西南低,横广170公里,纵深50公里,最高峰为海拔2321米的垣曲历山舜王坪,山脉平均海拔1249米。

中条山,西起晋南永济与陕西相望,东迄豫北济源、孟县同太行山相连,北靠素有山西粮仓美誉的运城盆地,南濒一泻千里的滚滚黄河。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关隘重叠,矿藏丰富。

中条山,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山西各主要关隘的相继失守,中条山的战略地位愈加重要。对我方来说,占之,即可以此为根据地,瞰制豫北、晋南,屏蔽洛阳、潼关。

进能扰乱敌后,牵制日军兵力;退可凭险据守,积极防御,配合整个抗日战场。就日方而言,得之,即占据了南进北侵的重要“桥头堡”,既可渡河南下,问津陇海,侵夺中原;又可北上与其在山西的主要占领地相连接,解除心腹之患,改善华北占领区的治安状况。所以,中条山地区被视为抗日战争时期“关系国家安危之要地”。

中条山横亘黄河北岸,东连太行山,西接吕梁山,北可以作为进击华北的基地,南可以屏蔽河南洛阳等重镇,西可以威胁敌之西进,是晋南豫北的战略要地。太原会战后,国民党军队分散在晋南山地进行游击作战,建立了以中条山为依托的游击根据地,八路军所属第2战区与之相邻。

自太原会战后以来,日军一方面重点对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大举“扫荡”,一方面也多次攻击中条山国民党军队,但始终没有大的进展。

进入1941年后,日军鉴于百团大战后八路军消耗很大尚未恢复,遂决定先打击中条山的国民党军。然而,中条山国民党庞大部队竟然不堪一击。从5月7日日军发起攻击开始,中国军队“一经中间(被日军)突破,各部皆陷于包围零乱之中竟至不可收拾”。

中条山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据日方的统计资料,国民党军队“被俘约35000名,遗弃尸体42000具,日军损失计战死670名,负伤2292名”。

在国民政府公布的材料中,“综合会战,计毙伤敌官兵9900名”,我军“共伤亡、中毒、失踪官兵达13751员名”。日军以1比20的微小代价、在极短时间内给国民党军队以沉痛打击。中条山战役被国民政府视为“最大之错误,亦为抗战中最大之耻辱”。

❺ 介绍一下血战中条山

1939年6月5日,在日军骑兵、野炮、山炮联队和空军约3万余人的强烈攻势下,防守中条山的以“陕西愣娃”为主的杨虎城旧部第38军、96军和川军第47军在突围中弹尽粮绝,屡屡受挫,将士们不愿束手就擒。

八百衣衫褴褛十六七岁的军人,被日军逼到悬崖边,弹尽粮绝。八百名“秦军”,面朝陕西,跪天,再跪爹娘,唱着秦腔宁死不降,跳进滚滚黄河。

(5)垣曲抗日战争扩展阅读:

中条山战役失败原因

1、日军全力决战,而中国军队对双方实力缺乏清醒的估计。

战前,卫立煌原来是凭着二十六万大军与日军四个师团对峙,所以才能长期坚持中条山防线,并自称“东方马其诺防线”。但这次战役,日军非常重视,称为“中原会战”,是一举拿出七个师团超过十万的主力部队来决战了,其志势在必得。

而中国军队在战前按蒋介石要求,甚至还抽调部队去反共,“中条山的铁柱子”第四集团军被调离,使中条山地区兵力反下降到十七八万人。

2、战前日军准备认真充分,中国军队则仓促应战。

日军为确保会战成功,对主力部队做了山地战的强化训练,并事先清扫周边为突出做好准备,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中国军队连上层都思想准备不足,下层部队更是没有任何应战准备,渡口工事没有加强不说,令人匪疑所思是,竟然粮食都没有储备够。

❻ 求抗战时潼关附近的战役

抗战期间,来在潼关附近发生的源大的战役,典型当属中条山之战。

中条山,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黄河、涑水河间。居太行山及华山之间,山势狭长,故名中条。主峰雪花山,海拔1994米,位于山西省垣曲县东南。东北端与王屋山相接的历山,海拔2322米,为涑水河发源地。

因它屏蔽着洛阳、潼关和中原大地,拱卫着西安和大西北,瞰视着晋南和豫北,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中条山战役(日方称之为“中原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

1941年5月7日,中条山外围日军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东、北、西三个方向开始全面进攻。

中条山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中国军队由于事前准备不足、又缺乏统一指挥,除少数突围外,大部溃散,日军据中方公布毙伤9900人,按日方数字仅战死673人,负伤2292人。包括第三军军长唐淮源上将、第十二师少将师长寸性奇等滇军名将在内的多名国军将领壮烈殉国。

中条山会战示意图:

❼ 中条山战役的国共指挥员分别是谁

国军的指挥官是参谋总长何应钦。根据官方记载,中条山战役,共军并未成建制参战。

中条山战役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唯一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1941年5月7日,中条山外围日军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东、北、西三个方向开始全面进攻。

中条山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中国军队由于事前准备不足、又缺乏统一指挥,除少数突围外,大部溃散,被俘虏3.5万人,阵亡将士4.2万人,日军据中方公布毙伤9900人,按日方数字仅战死673人,负伤2292人。

此役给积极“剿共”的国民政府沉重打击,被蒋介石称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此役失败给北方抗战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战后,由于日军长期封锁中条山的三个师团被转用于对付敌后根据地,使得敌后根据地陷入最艰苦的时期。

(7)垣曲抗日战争扩展阅读

中条山战役的路线:

东北线:

中条山北侧阳城附近之日军第3师团及第4独立旅团一部,5月7日向董村东西之线国军第98军阵地攻击,激战至12日,该军仍坚守原阵地。13日,日军增援再兴攻击,董村阵地不守。

98军除一部突至沁水外,余皆移至横河镇东南地区。后因垣曲、邵源均失陷,后方被截断,同时又遭由济源突入之日军第21师团,致使该军腹背受敌,虽有第93军奉命正由太行山方面赶来策应,但该军因补给线早已断绝,两日断炊,不得不于14日向北突围。

东线:

中条山东侧,日军第21师团及第35师团,5月7日向济源、孟县第9军阵地突袭,并用飞机狂轰滥炸。

我第54师扼守沁阳至济源公路,阻止敌人。激战至8日8时,敌陷孟县,继续西进,同时沁河两岸之敌也增援西进,企图包围我第9军于济源以东地区。8日夜敌陷济源。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令第9军退守封门口既设阵地。9日晚,敌猛攻封门口,战斗激烈。10日晨,终为敌破。

横岭关方面之敌已于8日晚陷垣曲,继续东进,卫立煌虑河防空虚,令第9军主力南渡黄河担任河防,留一部迟滞敌人,掩护第14集团军之后方。

11日,日飞机百余架轰炸封锁官阳东西渡口,第54师在遭受重大伤亡后渡至河南,其余各师团退至封门口至邵源以北山地。

12日,日军突至邵源,与由垣曲东进之第41师团一部会合,继向横河镇方向,与其由董村突入之第33师团,夹击第14集团军,迫之北移。

❽ 谁知道山西省新绛县抗日战争故事

■柴双来(1917~1947)新绛县店头乡店头庄村人。家庭贫苦,无钱读书。1941年春,参加革命。在抗日战争时,参加袭击日军的火车站、河底的日军据点等多个据点的战斗,打击日本侵略者。1946年参加中共太岳地委编为33部队,转战在稷王山区和中条山区,作战勇敢,多次立功,被升任为闻喜县民主政府独立营副营长。1947年7月17日,在执行任务时,被阎匪特务暗杀,时年30岁。 ■吉财全(1926~1952) 新绛县万安乡赵村人。1949年自愿报名参军,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六○七团八连班长,同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在战斗中勇敢杀敌,曾荣立二等功一次。1952年2月24日在无名高地上担任阻击任务,打退了敌人两次冲锋,打死打伤敌人多人,当敌人第三次冲上来时,组织战士顽强抵抗,在敌强我弱、炮火十分猛烈的情况下,中弹阵亡。 ■郝振西(1913~1948) 新绛县横桥乡符村人。1937年先入山西省民族革命大学,后到延安抗大学习,1938年入党。毕业后分配到山西榆次县牺盟会工作,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发动和组织群众参军参战。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后,转入吕梁抗日根据地打游击,为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和生命财产作出了显著成绩。抗战胜利后,任榆次县公安局长,在同国民党反动势力作斗争中,于1948年8月配合解放军解放榆次县时,在高璧村战斗中光荣牺牲。 ■周辉(1919~1947) 新绛县三泉镇孝陵庄人。1938年参加了抗日游击队,经常活动在乡宁、汾城、新绛一带,发动群众抗粮抗捐,组织群众打击日伪军的扫荡。抗战胜利后,任乡宁县游击队队长,在战斗中以身作则,冲锋陷阵、勇敢杀敌。1947年在解放乡宁的战斗中光荣牺牲。 ■程山川(1908~1946) 新绛县柳泉乡狄庄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开始在闻喜县牺盟会工作,进行抗日宣传,组织群众抗粮抗捐,发动群众参军参战。晋西事变后,转入地下工作,组织游击队,经常活动在新绛、闻喜、峨嵋岭一带,配合部队反扫荡,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嚣张气焰。日军投降后,调绛南县任公安局长,1947年在闻喜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 ■吉中福(1909~1946) 新绛县阳王镇西康村人。1946年参加革命,任四纵队电话员。曾荣立一等功和三等功各一次。同年在河南战场上同蒋军作战时壮烈牺牲。 ■梁子俊(1915~1946) 新绛县人。1935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绥边区六分区四十二团团长。1946年在崞县同蒋介石部队作战中不幸中弹光荣牺牲。 ■刘永平(1917~1945) 新绛县支北庄乡刘雅村人。1940年参加革命。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三十八团一连班长、排长、连长等职。1945年在上党战役中指挥全连战士阻击围歼敌人,带头冲入敌人阵地,不幸中弹牺牲。 ■王成林(1922~1945) 新绛县万安乡赵村人。1937年参加革命。开始在新绛自卫队当看护员,改编后在二一二旅一大队当卫生员,由于他勤奋学习,工作积极,在枪林弹雨中不怕牺牲抢救伤员,作出了显著成绩,被提升为医生。1945年在赵家沟战斗中,掩护和抢救伤员撤退时,中弹牺牲。 ■张占彪(1922~1944) 新绛县万安乡西马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任基干团政治处宣传干事(连级)。1944年在山东省冠县战斗中,深入阵地前沿,进行宣传鼓励工作,不幸牺牲。 ■行贵全(1905~1944) 新绛县阳王镇禅曲村人。1940年参加革命,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1944年夏收期间,他带领一个排深入各村,发动群众抗粮抗捐和反击日伪军的扫荡时,遇到敌人一个连,由于敌强我弱,在掩护我方撤退时牺牲。 ■姚思良(1920~1943) 新绛县古交乡中苏村人。1937年秋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一二九师三八五旅班长、排长、连长等职。1943年在左权县洪村战斗中,被日军包围,他临危不惧,组织突围时,不幸中弹牺牲。 ■刘彦明(1919~1943) 新绛县横桥乡刘家庄村人,中共党员。1939年参加革命。曾任二一二旅连指导员。1943年在沁源县与日军作战中牺牲。 ■刘兴汉(1918~1943) 新绛县横桥乡刘家庄村人。1939年1月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二一二旅连指导员。1943年在浮山县同日伪军作战中光荣牺牲。 王三顺(1915~1942) 新绛县阳王镇裴社村人。自幼家贫,不愿受日伪的欺压,于1938年参加了晋南八路军游击支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1942年在山东省小马庄战斗中,顽强地阻击敌人的冲锋,打死打伤敌人多人,最后中弹牺牲。 ■张五星(1914~1942) 新绛县阳王镇北头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6年参加革命。曾任二一二旅十一支队政治处主任。1942年10月1 1日在新绛县柏璧村被日军杀害。 ■权滋华(1918~1941) 新绛县北张乡北张村人。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战斗中勇敢杀敌,曾多次立功。曾任太岳军分区三十五团班长、排长、连长等职。1941年在原平县同日伪作战中,遭敌围困,在突围中不幸中弹阵亡。 ■芦中和(1916~1940) 新绛县横侨乡西横桥村人。1937年参加新绛县人民武装自卫队,任政工员。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二一三旅五十七团一连指导员。1940年8月百团大战时,该连担任护送一批重要物资由太行区返回太岳区,夜间通过白晋铁路封锁线时遭敌袭击,他靠一支手枪、一支步枪和几颗手榴弹,阻击敌人,掩护同志们转移,直到弹尽负伤被俘。当天被押解沁县城日军总部,经多次酷刑审讯,他坚贞不屈,被日军惨杀于沁县城外。 ■南丰云(1916~1946)新绛县三泉镇席村人。大学毕业后,当过《大公报》记者,曾到过南洋群岛一些国家进行采访。1934年参加革命,1936年加入新绛县牺盟会;1938年参加新绛县人民武装自卫队;1939年到晋东南参加决死一纵队;1940年在二一二旅后勤部当粮秣员,后调到太岳纵队政治处宣传部工作;1941年6月在青城县担任第五区区长;1945年任新绛县民主县政府第一区区长。南丰云多才多艺,言谈幽默,妙趣风生,得到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拥戴。他编的《十一日顽固大抢粮》,歌词雄壮,音响铿锵,传唱于新绛县汾南解放区。1946年8月,部队转移时,因病去世。 ■卫金柱(1922~1945)新绛县柳家乡孙家院村人。1938年3月参加新绛县抗日人民武装自卫队。10月,被编入山西政治保卫队第二支队三大队九中队当战士。1939年6月,编入新军二一三旅五十七团三营九连。在乡宁县堰子村与日军战斗中,他一人击毙日军16名。1940年9月,在沁县东石岩村狙击日军战斗中,发挥他神枪手的特长,一人又击毙日军15名,八路军总部向全军通报表扬。1941年在决死纵队警卫连任班长。卫金柱在战斗中英勇顽强,被授予“模范朱德青年队员”称号;《太岳日报》以《砍不死的卫金柱》为题,刊登了他的英雄事迹,号召全军向卫金柱同志学习。1943年先后担任排长、副连长、连长。1945年春,在歼灭夏县城南虎庙的日军时,与敌发生白刃战,身负重伤,光荣牺牲。 ■贾烈英(1917~1945)原名贾根法,新绛县城关镇桥东村人。新绛县第一高小毕业后升入“绛垣中学”读书,加入进步学生组织。1938年2月到运城民族革命大学第三分校就读,同年5月加入了牺盟会任特派员。1941年任青城县大队锄奸保卫特派员、汾东支队锄奸保卫特派员、洪洞县独立团锄奸保卫特派员。1945年初夏,在围攻苏堡村日军据点时,因身负重任被捕遭日军杀害。 ■翟立高(1918~1943)又名翟德生,新绛县店头乡娄庄村人。新绛县立第六高小毕业后,考入绛垣中学附设的师范班读书。1936年底,参加新绛县牺盟会,1937年4月,参加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训练,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编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三纵队,开展对日游击战争。1939年“十二月事变”之后,在新军二一三旅五十七团一营当管理员,后调到地方上工作,任阳城县第三区区长。领导区干队与民兵同日军进行游击战,狠狠打击日本侵略军。1943年第三区政府贾寨村被日军包围,突围战斗中,中弹身亡。 ■范克明(1918~1942)新绛县三泉镇北熟汾村人。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十二月事变”后,随新军二一三旅到晋东南革命根据地。1940年4月,任太岳决死队五十七团二营教导员。同年9月25日,五十七团奉命截击由沁县漳源镇增援被我围攻的榆社县日军。下午四时,日军200多人与二营展开白刃战,范克明与营长指挥作战,击毙日军和伪军南沟车站警备队队长悠丰大尉等200余人,缴获长短枪80余支,击毁敌汽车两辆。被困榆社之敌,因各路援军受阻,在5架飞机掩护下,弃城逃跑。11月30日,在沁源陈家岭,指挥二营五连坚守1239高地一整天,击退日军多次强攻,受到团部的表彰。1942年6月,二营奉命到翼城、曲沃一带打击敌人,掩护人民群众夏收、征收公粮支援根据地军民。完成任务后返回团驻地途中,在翼城县四区同敌人遭遇,在激烈的战斗中,范克明同志不幸牺牲,时年24岁。 ■郝四喜(1912~1940)新绛县店头娄庄村人。从小家贫,读了几年小学,便务农为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带上自己11岁的儿子郝金娃参加了新绛县人民武装自卫队。刚入伍他当炊事员,儿子当通讯员,后来随部队编入新军二一三旅。1939年“十二月事变”后,二一三旅开赴晋东南,他们父子随部队到襄垣县一带,他改任侦察兵,后升为五十七团副营长。1940年日军对我革命根据地进行“扫荡”,郝四喜随军反击,率领部队与日军进行战斗,英勇牺牲,时年28岁。 ■王贵廷(1918~1939)新绛县龙兴镇孝义坊村人,中共党员。1936年在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习,1937年参加决死三纵队,历任连指导员、营教导员、组织科长等职。1939年闫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在阳城突围中被闫军抓捕,因越狱失败而被杀害,牺牲时年仅21岁。 ■党永立(1919~1945)新绛县龙兴镇王庄村人。1933年高小毕业考入绛垣中学,1936年夏毕业考入太原进山中学高中班,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38年2月,奔赴延安,上了抗日军政大学。于同年5月2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任垣曲县委组织部长,后又调任条西地委组织部长,领导中条山西部几个县党的活动。1943年3月,任中共曲沃县委书记。后转移到新绛县城内以开杂货辅作掩护,继续领导曲沃县地下党的活动。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被翼城县隆化镇一个已投靠了阎顽军的同学秘密杀害,年仅26岁。

❾ 山西哪里有抗日战争纪念馆近期带我爷想去看看他父亲战斗过的地方!

最有名的就是坐落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皋落乡民兴村的中条山抗战纪念馆,不过这回是纪念八路军英勇答抗日的。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大同市大同煤矿煤峪口矿建新街1号)、平型关烈士陵园(大同市灵丘县武灵镇灵源村)、太行太岳烈士陵园(长治市城区英雄南路东华门67号)、抗日五专署旧址(长治市城区五马街道南石槽村)、黄崖洞革命纪念地(长治市黎城县黄崖洞镇上赤峪村)、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长治市武乡县太行街363号)、李林烈士陵园(朔州市平鲁区井坪镇平万路1号)、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晋中市左权县麻田镇上麻田村)和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吕梁市兴县蔡家崖乡蔡家崖村)。以上14处都是纪念八路军抗战的
山西省乡宁县华灵庙抗日纪念馆是前几年新开的,纪念国民党抗战的纪念馆,你的爷爷应该对这个纪念馆最情有独钟吧

❿ 抗战的中条山和义川各是哪里

中条山,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黄河、涑水河间。居太行山及华山之间,山势狭长,故名中条。主峰雪花山,海拔1994米,位于山西省垣曲县东南。东北端与王屋山相接的历山,海拔2322米,为涑水河发源地。因中条山屏蔽着洛阳、潼关和中原大地,拱卫着西安和大西北,瞰视着晋南和豫北,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阅读全文

与垣曲抗日战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