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战争 > 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

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

发布时间:2021-03-01 16:15:34

⑴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文化之间的差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在艺术交流的地位,鸦片战争前,中国与外国的交流是被动的,中国一直保持着一种泱泱大国的自豪心态,中国在国力上的强大使中国一直处于一个主动地位。

西方的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包括西方的透视法,光影立体感,所有能学的,好似在几十年间全部学会。

中国的画家迅速接受西方的写实主义基础的训练,讲究眼见得真实,这时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光影的出现,造型意识上的改变,思想观念的转化,都使人物画与古代人物有了本质上的不同。

(1)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扩展阅读:

自清朝初期到鸦片战争前夕,清朝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曾经的国势,从乾隆末年就呈现出江河日下之势。封建制度已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现代经济的发展。明代中叶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到鸦片战争前,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在全国成为普遍现象。

吏治败坏,封建专制发展到了极点。清政府用“四书”、“五经”将人们的思想禁锢起来,对不满情绪或评议时政者,实行残酷镇压。国防空虚,军备废弛。对外关系上,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严重地阻碍着中国对外贸易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⑵ bau鸦片战争前中国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是什么

清政府,鸦片战争之前,一直是维持着闭关锁国政策,所以对世界根本不认知,也不了解,所以后期,才导致外敌入侵,中国才落后世界大潮,

⑶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是什么状态

清廷闭关政策
中国自古因自身历史条件自居天朝上国,视其它国家为未开化之国,未对传统的范围外的国家民族有足够的了解。明末清初以来,愈来愈多欧洲人东来中国发展贸易,但清朝自康熙以来一直收紧外贸政策,仅允准番商“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重视对外贸易,采取闭关政策。
1757年,清廷关闭江、浙、闽三海关,只留广州一口通商。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廷进一步限制外人来华贸易,批准两广总督提出的《防范外夷规条》,严限制外人来华贸易外。更规定武器、米粮、硝磺、铁锅、废铁和各种铁器不准出口。蚕丝、绸缎也有出口数量规定。175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代表洪任辉(James Flint)率领英国船北上天津,通过直隶总督向乾隆皇帝递交诉状,告广州海关刁难勒索外商,希望清朝开放多个通商口岸。乾隆皇帝阅后大怒,认为英国人越级上访,有辱大清朝廷尊严。下令将洪任辉驱逐。
1760年,恢复公行,专办对外贸易,对外商严加限制,不准外商与官员直接接触,指定须由公行与外商联系,使公行成为外商与中国官府联系的中介。这种保守的闭关锁国政策埋下了中英两国冲突的远因。

两国贸易逆差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需要一个广大的市场作为货品出口地,而中国刚好符合此条件,能成为英国广大商品的倾销地。由于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在欧洲市场十分受欢迎,造成出超(即是中国售出的货品比进口的货品多),英国人希望中国能开放贸易。但英国出口的羊毛、呢绒等工业制品在中国由于不能建立有效的销售渠道而根本无法进入中国市场,乾隆皇帝甚至认为中国什么都不缺乏,没必要与英国进行贸易,这使中英贸易为英国带来庞大的贸易逆差(入超)。而英国在18世纪开始实行金本位货币政策,而清廷则以银作为货币,由于与中国的所有贸易需以银两折算,令英国需要从欧洲大陆购入白银作贸易用途,金银一买一卖,令英国人利润受损。税率方面,中国对英国的入口货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税率,同时由于海关官僚的腐败,使得除税率之外还产生大量不可预估的费用,英国对此大为不满。

战争前的双方军队
战争前中国名义上有22万八旗以及66万绿营军队。清朝上一次主要用兵是1804年结束的镇压手持原始武器的川楚白莲教起义,又已经35年不作战,军队战斗力严重衰退。
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英军参加的上一次重要战争是1815年截止的抗击法国的拿破仑战争,英军获胜。

⑷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分别是什么状况相互影响如何

1、政治上
中国实行君主专制,是清王朝统治下的一个独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版的封建国家。
西方世权界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普遍确立,纷纷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经济上
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广大农民在封建地租、赋税、徭役和高利贷的重重盘剥下,陷于贫困破产和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
西方世界新航路开辟后对殖民地掠夺和商贸方面,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并通过工业革命,使经济迅速发展。
3、对外交流上
中国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杜绝与外部世界的交流。
西方世界广泛对世界进行了殖民侵略,掠夺了落后国家大量的财富用于本国的经济发展。
4、军事上
中国由于生产力的落后,阶级矛盾严重,导致国库空虚,军备废弛,八旗、绿营的武器装备仍以大刀、长矛之类作为常规武器,其中吃空饷的比比皆是,国力日渐衰退。
西方世界由于工业革命浪潮的推动,英国、法国、美国、德国、俄国等国的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更多高级新式的装备开始使用,征服世界。
5、科技水平上
中国早期发达,宋元之后科技水平开始逐渐衰落,且主要集中在文学研究领域,对于科学技术的重视不够。
西方早期不发达,很多技术都从东方引进(比如说四大发明),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远超过中国。

⑸ 鸦片战争中英对比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的关系

清国出于需要,要切断汉地同满蒙回藏,自然也包括从东南来的海上国家的联系,与外界联系,容易导致发生变化,不利于维护统治,而英国则要打开中国市场,进行贸易,两者产生无法解决的矛盾,只能用战争解决,而英国认为自己的军事制度军事训练军事装备等都优于清国,清国则很弱,所以就发动了战争,战争过程,1840年6月,英军派舰队封锁清国珠江口,然后又沿清国海岸北上,于7月5日攻占定海(今中国宁波),8月9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清国京师,旻宁急令清国直隶总督琦善前去议和;又命令两江总督伊里布查清英军攻占定海的原因,究竟是由于“绝其贸易”还是“烧其鸦片”,英军的宣称是因为贸易开战报复,旻宁后指责林则徐简直是一派胡言。9月29日,旻宁下旨,革林则徐的职,并命令“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10月25日,林则徐又收到吏部文件,通知他暂留广州,等待新任钦差大臣博尔济吉特·琦善的审问和发落。1841年5月1日,林则徐又接到圣旨:降为四品卿衔,速赴浙江镇海听候谕旨。到镇海后,林则徐积极参与了当地的海防建设事宜,力图戴罪立功。不久,接替琦善的靖逆将军奕山在广州率军与英军作战中打了败仗,向清国皇帝表示英方是愿意议和的。6月28日,旻宁下旨,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 “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在林则徐1842年《致姚椿王柏心书》讲述禁烟原委,徐自亥年赴粤,早知身蹈危。所以不敢稍避者,当造膝时,训诲之切,委任之重,皆臣下所垂泣而承者,岂复有所观望?及 至羊城,以一纸谕夷,宣布德威,不数日即得其缴烟之。禀中既缮汉文,复加夷字,画夷押,盖夷印,慎重如彼,似可谓诚心恭顺。原禀进呈,现存枢。遂于虎门海 口收烟,徐与夷舶连樯相对者再阅。其时犬羊之性,一有不愿,第以半段枪加我足矣,何以后来猖獗诸状独不施诸当日?且毁烟之时,遵旨出示,令诸夷观看,彼来 观者,归而勒成一书,备记其事,是明知此物之当毁,亦彰彰。收缴以后,并未罪其一人,惟谕以宽既往、儆将来,取其切结,以为久远通市之法。它国皆已遵具, 即国人亦已取具数。惟义律与积惯卖烟者十余人屡形反复,致与舟师接仗,我师迭挫其衄,彼即禀恳转。是冬明奉上谕,禁其贸易,且迭荷密旨:“区区税银,不足 计较。”徐曾奏请彼国已具结者仍准通商,奉谕:“究系该国之人,不应允准。”钦。此办理禁烟之原委。这里林则徐说禁止贸易是皇帝行为,不是他,清国皇帝认为不是因为禁烟而是明白禁止贸易开战,那么当初为什么要绝其贸易呢,而又认为他是听了看了林则徐的奏折等情况才绝其贸易,于是认为开衅的责任就在林则徐,至少把责任推给林则徐,挑衅开战战败的责任不能落到他头上,要有人承担责任,这样才能议和,后来林则徐被重新启用也是有这方面原因的,替清国皇帝背锅。

⑹ 鸦片战争前世界与中国的不同

鸦片战争前抄,中国闭关锁国,还是以农为本,传承几千年流传的东西,发展越来越缓慢!而西方国家尤其在欧洲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逐步发达,所以鸦片战争开战中国人被西洋人的高级武器打的遍地找牙!当然世界很多比中国更落后的地区已经成为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⑺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有哪些差距,造成这种差距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18世纪是中国由兴盛到败落的世纪,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期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也同时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世.
1.总体上:
在18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并更加闭关锁国.在中国固步自封的同时,西方国家则以英国产业革命为标志开始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工业上的空前发展,使英国有了更多的对外扩张要求.中国和西方国家君主间观念的巨大差异在此显现出来.乾隆皇帝固守朝贡体制,不能知己知彼,有理有节,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视而不见,仍陶醉与“天朝上国”的虚幻迷梦中,恰恰是葬送了中国向前发展的机遇
2.经济上:
在那时,中国有很多方面是西方人学习模仿的.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人已经养成了下午两三点喝茶的习惯.他们模仿中国人品茶的方式,花钱买了很多瓷器、茶和丝绸.但当时的中国人还没有完全的把政治和贸易联系在一起,只是有时的贡赐关系.无论日本还是俄国、英国,都需要向中国进贡.虽然历来轻商,但当时的中国已是世界贸易市场里最大的经济体,生产出大量消费品,如:丝绸、陶瓷、茶叶等,这些物产大量出口,中国常常处于出超地位.虽然这些出口的产品种类单一,但处于垄断地位.使得欧洲长期以来对中国有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产丰富、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良好印象.
而18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却正悄悄地进行着工业革命,蒸汽机和机械的发明,经整个欧洲带上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道路.现代工厂制度首现在纺织工业,出现然后扩展到其他工业部门,股份公司得到发展,从商业资本主义到工业资本主义的过度基本完成.伴随工业革命的是欧洲农业革命,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革命推动了运输革命,运输效率大大提高,既满足了工业革命的需要,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3.科技上:
中国在那时虽然在文化科技方面并不落后于欧洲,但是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如欧洲,在18世纪中后期的中国,不仅自己的科技没有得到太大的发展,还固步自封,闭关锁国,不愿接受外来的科技影响.这样一来,差距自然形成了.当欧洲已坐上了蒸汽机车时,中国还在马车上摇摆颠簸.

⑻ 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情况

自清朝初期到鸦片战争前夕,清朝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曾经的国势,从乾隆末年就呈现出江河日下之势。封建制度已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现代经济的发展。

明代中叶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到鸦片战争前,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在全国成为普遍现象。吏治败坏,封建专制发展到了极点。

清政府用“四书”、“五经”将人们的思想禁锢起来,对不满情绪或评议时政者,实行残酷镇压。国防空虚,军备废弛。对外关系上,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严重地阻碍着中国对外贸易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8)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扩展阅读:

鸦片战争中,最直观呈现的是武器装备的差距,清军在这方面的劣势一览无遗。鸦片战争期间,清军装备的主要是仿制的土枪土炮,辅之以刀矛弓箭,而英军装备的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枪。

清军使用的火炮在样式上和英军使用的火炮大体相同,但是由于质量上的巨大差异,其射程范围、射击速度、射击精度和威力都远不及英国的火炮。正是如此,在战争的全过程中,清军未能击沉英军的一艘战舰,而自己的阵地却被打得千疮百孔。

兵器上处于劣势的清王朝,在兵力上却处于优势。是时清朝有八旗兵约20万,绿营兵约60万,总兵力达到80万。英国的兵力却小得多,本土和海外的兵力总共不过20万人。与清军相比,大约是1:4。

与数量相关的是质量。清军一旦被募后,就成了终身职业,从青壮到老弱,士兵的年龄参差不齐,战斗力大受影响。当兵也是一种饿不死的职业。为了维持生计,清军士兵还替人帮工、租种土地等等。

从清军的现状来看,根本不是一支纯粹的国防军,而是同时兼有警察、内卫部队、国防军三种职能。这样的军队对付盗贼和民众还能勉强应付,面对近代化的世界一流军队,则毫无还手之力。

查看资料来源:网络-第一次鸦片战争

阅读全文

与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