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战争 > 中考抗日战争历史材料题

中考抗日战争历史材料题

发布时间:2021-03-01 15:11:51

A. 历史材料题 解答......

从以下三个阶段来回答即可
① 抗战初期中共领导全面抗战。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积极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并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所领导的抗日力量迅速发展,形成了敌后抗战的大好局面。包括四个问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强调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诚意。建议教师介绍一些有关八路军、新四军的情况,增加学生对此的了解。
●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8月,中共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这与国民党实行的片面抗战路线(不发动群众,只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形成鲜明对比。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条抗战路线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原因: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能够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害怕人民群众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影响: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接连失利,丧师失地。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在全面抗战路线的指导下,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称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晋察冀根据地是八路军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注意陕甘宁边区不属于敌后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秋,八路军、新三军共创建了十多块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得到了初步发展。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了解华北主要抗日根据地的位置。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讲明三点:目的:驳斥国民党内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为人民指出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内容:指出中国既不会速胜,也不会亡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民。同时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强调人民战争的重要性。意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道路。
② 抗战相持阶段,中共坚持敌后抗战。
1938年秋,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抗战的形势更为艰难、复杂。日本侵华方针改变:将进攻重点放到八路军、新四军的敌后战场;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的投向分裂活动日益严重,多次掀起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在极为严峻的形势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进行敌后抗战,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包括三个问题:
●百团大战。为振奋人民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机,争取形势好转。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华北发动,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中共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的举措。背景:日军的“扫荡”,国民党军队的封锁,使抗日根据地出现极端困难的局面。内容:在民主政权中,团结各阶级、阶层;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意义:克服了严重的困难,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根据地和抗日武装得到进一步发展。
●中共七大。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内容: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制定了抗战胜利下党的任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意义: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③ 抗日战争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经过八年抗战,中国共产党已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在八年抗战中的战绩”和中共力量发展两组数字,引导学生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坚持敌后抗战,赢得人民信任,发展壮大了力量。

B. 初二历史选择题(关于抗日战争)

选(D)
A错,卢沟桥事变是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B错,国共两党发表《八一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错,平型关大捷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台儿庄是第二次,是第一次歼敌超过万人的大捷

C. 历史材料题:①南京大屠杀②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战胜利原因 1世界反法西斯节节胜利 2.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 3德国在欧洲败局已定 4.苏联发表对日宣战派苏联红军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5.国共两党通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进行合作。
南京大屠杀图片: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nc=1&word=%E5%8D%97%E4%BA%AC%E5%A4%A7%E5%B1%A0%E6%9D%80&ie=utf-8

D. 历届历史中考经典题

历史历届典型中考题

1、(安徽)“中国印 舞动的北京”把中国传统的印章和( )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蕴涵着浓浓的中国韵味,展现着汉字的独特魅力请你完成以下汉字字体的演变图

( )-金文-小篆-( )-楷书、草书、行书。

2、(四川 内江 )填空题 公元前138年( )奉命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

3、(四川 内江)秦始皇规定,以秦国圆形方孔的( )作为全国通行的货币。汉武帝时,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为( )。

4、(四川 内江)清雍正时,为军事上的需要,在宫中建立( ),协助皇帝处理军务。

5、(四川 宜宾)情境问答 。唐朝时,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都城长安的曲江参加国宴,然后登临大雁塔,象征从此步步高升,并题名他壁留念,被称为“雁塔题名”。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新科进士及第”是我国古代哪一重要选官制度的内容?这一制度创建于我国哪一朝代?

⑵概述这一选官制度在唐朝时的积极影响。

6、(江苏 扬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自人教版历史教材(七下)第4课

材料二 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摘自人教版历史教材(七下)第4课

请回答:

(1)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提到的“长策”是指什么?它对唐代的教育事业产生的什么影响?

7、(四川 宜宾)图说历史 按要求回答问题。

下图反映的是古代一条重要的商路路线。长期以来,这条商路被人们称为什么?简要说明其开通的重要意义。(2分)

8、(广东 汕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对比表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航海次数
7次
4次
各次航海的船只
大小船只200多艘
最少3只,最多17只
每次航行人数
约2.7—2.8万人
最少90人,最多1500人

材料二 英国马嘎尔尼使团1793年来到中国时的日记记载:经过广州时了解到虽有

指南针,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在广州港一个口岸,每年海上遇难人数达l万至1.2万人。……(在定海时)惊奇地发现中国帆船很不结实。安得逊看了两个世纪以前的图画后发现:“帆船没有任何变化”。马嘎尔尼写道“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地沿用他们祖先的方法。”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相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得照抄材料)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嘎尔尼使团对清朝当时航海状况的评价。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出现材料二所述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书法,甲骨文,隶书。

2、张骞

3、“半两”铜钱 五铢钱

4、军机处

5、(1)科举制度;隋朝。

(2)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6、(1)答:①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2)①“长策”指科举制度。②影响:a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b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试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7、(1)名称:“丝绸之路” 意义:沟通东西方的交通;有利于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等。(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答案同等给分)

8、(1)时间早,次数多,人数多,船队规模大。(如学生只是照抄材料一,酌情给分。)

(2)中国的航海技术停滞不前。(如学生仅从造船技术方面作答,酌情给分。)

(3)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缺乏创新精神。

E.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答:
中考历史总复抄习资料
炎黄尧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一统,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国历史第一册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F. 中考历史材料题练习。求答案。

一。。神指教会
二。。1自由平等。2黑人奴隶制。3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三。。二战后科技在进步。2科技促进战争发展,破坏经济发展。3制止侵略,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正确使用科技
四。。1封建专制2自由平等,理性 3因为法国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制度

G. 关于 抗日战争胜利 的历史题目

应为“仗延安”。
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早在内1937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容上,就通过了召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但由于长期紧张的战争环境,一直没有召开。直到1945年4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在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两种命运斗争的关键时刻,为了团结全党全国人民,争取光明的前途,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独立、自由、 民主、 统一与富强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保障全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百年积弱——自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至写诗时约百年。
八载干戈--八年抗日战争。
其实自己网络一下就可以。

H. 关于抗战的历史材料分析题(急求)

一.蒋介石之所以命令张学良不得抵抗,主要的目的还是不想在那个时间发动全面对日战争回,他要先答完成剿灭共产党的内战,否则命令张学良抵抗同样可以起到削弱东北军的作用,也许效果会更好一点。

二.在抗日战场上,国民党处于全线正面对抗状态,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大型会战,策略是正面攻防;共产党则是以游击战、敌后破坏为主,对日军过长的展现进行背后打击,以拖延其兵力、时间。

三.在当时,日本军方曾对战争的失败有这样的说法:“中国人给了我们几拳,而美国人给了我们两枪”,事实上,在美国投放原子弹的时候,日军在中国战场以及太平洋战场全面溃败。究其原因,是日军的侵略行径得到了受侵略国家人民的英勇反抗。原子弹作为一种可以毁灭人类文明的破坏性武器,并不是人类的福音,在反侵略的战争中,只有至始至终保护人民的利益,人民才会依附于政府、国家,齐心抗战。

阅读全文

与中考抗日战争历史材料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