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区别
首先从国际背景看,甲午战争处于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实回力增强、扩张增强答,日本走向资本主义道路;抗日战争则是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引起世界各国的反对。
再从战争结果看,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并签定《马关条约》,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并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抗日战争则是日本战败。原因有国际反法西斯国家的大力支持,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与共产党的敌后战场。
从持续时间上看,甲午战争持续一年,而抗战有八年。
从战争目的上看,甲午战争主要为掠夺资本,商品输出;抗战则为欲灭亡中国。
⑵ 甲午中日战争经过的表格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回甲午年,故称甲午战答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⑶ 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相比 中国一胜一败的关键在于
A不对,因为中国在甲午战争中也始终坚持抗战。B不对,因为抗战主要靠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利用帝国主义的矛盾。C不对,因为甲午战争和抗战政府军队都起到主要作用。所以选D.
⑷ 请分析一下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
甲午之战的失败,应该从政治、经济上去找原因,如果我们只盯着
战术、技术问题那我们永远也搞不清真正的原因,更不用说汲取教
训了。
关于检讨甲午战争失败原因的思想方法:
(1)如果炮弹大多能命中敌舰而未能爆炸,则问题在于军械;
(2)如果战术对而射击不准,则问题在于训练;
(3)如果战术、训练、军械都出了问题,则问题在于舰队司令
丁汝昌;
(4)如果海军败而陆军胜,则问题在海军大臣;
(5)如果海、陆军都失败了,则问题在李鸿章;
(6)如果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都出了问题,则问题在西太后;
(7)如果咸丰、西太后、同治、光绪、浦仪都没能搞好国家,则
问题在封建君主制度。
我的看法: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封建君主制的失败。
原理一:经济决定政治,而战争则是政治的继续。说到底战争是为
经济利益服务的。
对比一下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就能搞清很多问题:
(1)经济方面:
甲午年间:
中国的经济力量强于日本,日本打仗靠外国借款,战争
只能维持一个较短的时间,否则日本即告破产。但由于满清王朝一
味对外妥协,匆忙割地、赔款使日本冒险发动的战争收到了成果,
光赔款一项就相当于日本六年的总产值,日本货币从那时起实现了
金本位,一个日圆相当于一两银子。台湾、朝鲜的割让使日本的领
土扩大了一倍还多,这为日本日后的侵略打下了基础,而中国的国
力却受到了重创,赔款的白银相当于一百艘铁甲舰的造价,如果只
是白白丢掉了一百艘铁甲舰问题还不严重,问题是日本得到了这一
百艘铁甲舰,相当于中日两国的实力相差二百艘铁甲舰,以后就更
难追赶了。这一点上日本象一个赌徒:压上了全部家当,侥幸赢了
一大笔钱。
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经济强于中国,但是日本的强大并未强大到可以吃掉中国
的地步,中国也没有弱小到完全不能抵抗的程度。
当时日本军事的力量:海军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占有优势,陆军
还不能和苏联红军匹敌,但是和中国军队比较却占有优势,这一成
绩的取得,不是综合国力的必然,而是提前几十年维持一个高度军
事化的经济体制的结果,在战争爆发时,日本好象一个做了充分准
备活动,并使出全力的的运动员,而中国好象一个正在生病的人,
美国象一个正在宴会上的运动员,而苏联正在准备和德国比赛。所
以日本在战争初期得胜就不奇怪了。但这样的胜利是不可能持久的。
在抗战爆发时,日本政府的高度动员体制只能使国内经济维
持三年,所以日军提出三个月灭亡中国,这不只是一句疯话,其中
的苦衷只有日本高层才知道,包括一些右翼军人都未必明白。日军
进行南京大屠杀的性质与其它地区的暴行有根本不同,这是一种战
略威慑手段,企图用极端的恐怖摧毁中国政府和人民抵抗的决心,
因为它们深知持久作战就必然失败。毛主席提出《论持久战》的方
针为战胜日本军国主义指出了问题的关键。
日本陷在中国,所以不得不冒险发动太平洋战争,就如同一个
被资金套牢的投机家,不得不冒险去抢银行来求得周转,其结果不
问自知。
(2)政治上:
甲午年间:
日本是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政体,而中国还是封建君主制;日本
的政治法律制度较完备,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失去了强大的机会。落后的政治制度不但阻碍
长远的经济发展,而且限制了现有的经济力量转化为战斗力和日本较
量。
日本是单一民族的国家,中国是少数满洲权贵统治广大汉族和其
他民族。以国家的凝聚力比较,日本强于中国,这使得日本能倾全国
之力与中国作战,而中国只有淮系一派军阀的力量与之抗衡。
在君主政体下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西太
后李鸿章割地赔款,理论上都是皇帝自家的事,百姓和官吏只有愚忠的
义务,没有发言的权力。看:那时卖国多容易!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已经完成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制,推翻了满族贵族的统
治,民主、共和的观念得以确立,国家和领土不再是皇帝的,至少理
论上是属于人民的,所以任何人包括蒋介石都不敢公开的卖国投降,
否则将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例如:汪逆精卫叛变之日,即是他全面
破产之时绝大多数追随它多年的军政要员都弃它而去,汪逆身边只剩
下少数死党,失意政客,还有蒋介石居心叵测地派去的双面间谍了。
有汪逆精卫的下场在先,共产党和其它爱国力量逼迫于后,虽然
蒋日秘密谈判一直断断续续,蒋介石一直不敢对日投降,只好做持久
的抗争,直到日本投降。阎西山也是如此。
所以抗战的胜利,某种程度上也是辛亥革命的胜利,孙中山先生一
生坎坷,屡屡失败,然而仅“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项功绩就值得
我们永远怀念他。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比较
甲午之战的失败,应该从政治、经济上去找原因,如果我们只盯著
战术、技术问题那我们永远也搞不清真正的原因,更不用说汲取教
训了。
关于检讨甲午战争失败原因的思想方法:
(1)如果炮弹大多能命中敌舰而未能爆炸,则问题在于军械;
(2)如果战术对而射击不准,则问题在于训练;
(3)如果战术、训练、军械都出了问题,则问题在于舰队司令
丁汝昌;
(4)如果海军败而陆军胜,则问题在海军大臣;
(5)如果海、陆军都失败了,则问题在李鸿章;
(6)如果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都出了问题,则问题在西太后;
(7)如果咸丰、西太后、同治、光绪、浦仪都没能搞好国家,则
问题在封建君主制度。
⑸ 甲午战争时期表是两次战役的影响,
您好,请问您指的是中日甲午战争吗?历史上,中日之间的大战争共有6次,即白回江口之战(唐朝答)、元朝两次入侵日本之战、万历朝鲜战争(明朝)、甲午海战(清朝)和抗日战争(民国)。而甲午战争只有一次,就是清朝政府惨败的那次。我想你是想问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不同后果的原因吧。下面就说说原因吧:
1、战争领导:前者是受腐败的清朝统治,慈禧制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2、民众动员:甲午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战中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
3、战略战术:甲午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末。抗战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方针,采取游击战争提高饭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
4、国际环境:甲午,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战中,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5、政治制度:清政府采用的是落后的封建制度,而民国采用是制度是共和制,这时制度上的胜利。
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⑹ 比较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背景(包括国际(国内)分析两次战争的结果,为何不同
国内:甲午战争,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的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有一定的发展。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力量。但此时满清的腐败已经深入骨髓,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军队外强中干。
抗日战争,国内局势依旧一片混乱,经济上依旧是落后的农业国,政治上军阀割据,政府内派系林立。、
国际背景:甲午战争,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开始走向强盛的日本刚开始效仿其他列强走过的道路——对外扩张。最好的目标自然是落后而弱小满清的藩属国朝鲜。吞并朝鲜必须要打败中国。此时对满清的满洲地区与朝鲜虎视眈眈的还有沙俄,但其当时在远东没有足够的力量。美国支持日本,希望借助日本扩大在朝鲜与中国的影响。英国支持日本,从而牵制沙俄。法德则抱着趁火打劫的态度也支持日本。
而抗日战争,日本依旧奉行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但是这极大的触犯了西方国家在华利益。为了谋求东南亚的石油橡胶资源以支持战争,日本进攻英国荷兰的殖民地,铤而走险挑战美国在太平洋的霸权,处于四面受敌,仅有远在欧洲的纳粹各国盟友,却几乎没有实质性的支援。
其实日本惹上美国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它的失败,二战时的美国的生产力、资源、人力这些战争潜力方面超过日本数个级别。当美国的战争机器开启,日本的失败就是时间问题。
⑺ 对比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一胜一败的原因
甲午海战抄,中国的实力不弱,将士也很勇敢,只是技术落后,指挥不当,满清懦弱。故而号称当时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最终以失败告终。
抗日战争,武器装备水平不及日本一半,但是有毛主席等中共党员的领导,还有统一战线,还有无数中国军人的逢敌亮剑、至死方休的战斗意志,还有中国人民的强大支持。故而,我们打败了日本法西斯。
⑻ 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的比较(能分背景,原因,人物,战役,影响吗)谢谢!
一向为李鸿章所倚重的北洋舰队竟会在甲午海战中败给日本,这是李鸿章及其他清朝统治者所万万料想不到的。他们虽然对西方列强畏之若虎,但对日本却从没用正视的眼光去打量过它,因为臣伏了千年的小小岛国,不过是个蛮夷小邦,是决没有掀起黄海千尺浪的能耐的。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蛮夷小邦掀起了千层浪,掀翻了清政府赖以自慰的新式海军——北洋舰队,使清朝的海岸线一下子暴露在正觊觎中国这块肥脔的列强的眼前。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舰队如此不堪一击呢?这,值得我们深思。北洋舰队是洋务运动的产物。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开明地主为了挽救清王朝濒危的统治,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用于壮大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终于,在80年代中期,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初步组建完成,其中以北洋海军的实力最为雄厚。但是虽然引进了先进的舰只,军队的管理模式却依旧陈旧、僵化。这支舰队自组建以来就很少进行训练演习,舰艇也不知保养,以至于炮管上经常晾满水兵的袜子,炮筒中一摸一把黑灰。曾有一位日本将领参观舰队后说:“这种舰队,吨位再大也是没用的。”
为什么有了舰队却不训练呢?其原因在于清政府根本就不重视舰队的存在与发展。在他们眼中,这支舰队只是用来向世人显威的、自欺欺人的工具。再加上慈禧大搞“万寿庆典”挪用了海军的军费,极度紧缺燃料、弹药成为舰队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在关键的时刻,英美等国也从中作梗,把质量低劣甚至根本无法使用的炮弹出售给中国。因此,北洋舰队在海战中吃亏很大。
中日甲午海战的失利最终又使中国套上了《马关条约》这一沉重的枷锁。随着条约的签定,外国列强极大地加紧了对中国的输出和原料掠夺,外国势力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
甲午中日战争后,素来夜郎自大的清朝统治者不得不对昔日的蛮夷小邦刮目相看。中国的仁人志士更是为此苦苦思索日本强盛的根源。
日本的近代化始于1868年的明治维新。当时以明治天皇为首,中下层武士为主的倒幕派以暴力推翻了幕府统治,阻碍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最大毒瘤被割除了。通过大刀阔斧地改革,如废藩置县、改革土地制度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等,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走上独立发展的强国之路,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它还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由天皇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也赋予了公民以言论、集会、出版、结社的自由。日本还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吸收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丰硕的科技成果,并使之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垄断组织的形成及壮大,促使日本于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转移人民斗争的视线,日本出台了“大陆政策”,把中国和朝鲜划入了其“利益线”范围。
而此时清朝的洋务派们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他们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是先圣们制定出来的,一旦涉及到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到他们自身的利益,还会遭来由于亵渎祖先而带来的灭顶之灾。这种主观上的桎梏影响了洋务运动的进程及其发挥的作用,无法形成中国近代完整的工业基础和新的生产关系。洋务运动所创办的学校虽然引进了一些新的教育形式,但仅限于与“师夷长技以制夷”有关的内容,未能从真正意义上建立起近代教育体系。这一切都决定了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的结局。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其经济基础是密不可分的。在当代社会,凡是在国际事务中指手划脚、甚至粗暴动武干涉他国内政的无不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正因为有了强大的经济后盾,他才有胆量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行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甲午战争惨败的钟声时时撞击,提醒整个中华民族清醒地面对中华发展之大计。
新中国历经五十年,特别是近二十年的奋斗,开创了经济腾飞的新局面,但问题与不足却仍不容忽视。虽然中国有了如此辉煌的业绩,但却不是世界强国,没有在国际事务上充当主角的能力。而且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右翼势力掀起历史逆流,使中国和亚洲的和平面临挑战。
腐败与落后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经济决定一切,腐败的政治、落后的生产力必将导致经济的衰弱,从而把民族、国家引向败亡的深渊。
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各方面如政治、军事、文化的突飞猛进。九七年的金融风暴中,中国站住了,站稳了,经受住了冲击,说明中国经济已具备了一定实力。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经济将进一步走向世界,将再掀起国内经济发展的新高潮。而且随着中国的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会大大提高,她将是稳定亚太乃至世界的镇石。
世界局势,风云莫测,中国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中国只有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坚持两个文明建设,消除腐败,稳定社会。把建设有中国物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振兴中华民族,才是中华发展之大计。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②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④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⑼ 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比较说明了什么
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都是对日作战,看看怎么就差距这么大呢?
看看甲午战争双方的军力比较:
海军双方基本上实力相当,而陆军,清廷火炮几千门,这几千门是各种野战炮、山炮、重炮。淮军三万人,就有五百门后膛钢炮。此时日本主力发展海军,而陆军没有多少常见师团,而且火炮火枪也比少。
战争结果是日军比较轻松的击败了清军。清军战斗意志更是差劲,没打几下就直接割地赔款投降——其实只要清军坚持几个月,日军就后勤不行资源耗尽而不得不求和,清军甚至不需要迁都。
日军有很好的战略家——天皇,伊藤博文等文武大臣,大清基本上没有什么战略家,连战术家也没有。
抗日战争比较
由于甲午日本从大清手来大量攫取利润来发展军备,使得日军军力大大提升,提升军力后继续从中国那里吸取血液,这样一上一下到了抗战时期中日差距巨大。可以说没有甲午战争大清耗尽民脂民膏给日军,抗战时期的日军将远远没那样强。抗战比较
海军,中国约等于0,日本世界第三海军强国
空军,日本飞机数量百倍于中国,而且日本能生产,中国基本上只能维修
陆军,中国只有数量优势。比较好的中国军 一个军 也就是十几门炮。跟日本差距巨大。结果中国军队在美国没有介入之前就和日本进入相持阶段——即中国军队没有能力反攻,而日本军队也没能力彻底击败中国军队——即让中国军队想满清那样投降然后割地赔款。
战斗意志,中国军队此时丢了最富庶的半壁江山,照样迁都再战——明明不知道前景到底能支持多久,继续抗争。很多军队都是伤亡过半继续坚守阵地不退,跟大清当年放了几枪几炮后对方一逼近就溃败形成鲜明对比。
此时中国终于有了一些战略家和战术大师。
两者差距这么大背后的原因:
不是什么腐败不腐败——大清腐败,民国也腐败。不是什么军队训练问题——大清训练不行,民国军队很多士兵都是拉壮丁,更不是什么装备问题——大清装备比日本强,而民国武器装备比日本差多了
而是在于大清时期中国老百姓被愚昧了200多年,在大清殖民式的统治下,国民麻木异常认为大清和日本都是一样,反正谁来了谁当皇帝我们照样种田做生意。上层精英人士则是当奴才——八旗主子说什么就什么,对外界毫无所知,大清羁縻式管理让民众没有国家概念和领土概念,所以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丢弃领土割仍领土。这就是大清康乾盛世文字狱和愚昧统治的结果。
而民国时期,中国底层老百姓虽然大多还没有从大清200多年愚昧中觉醒过来,但是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他们多少也有了一些现代民主观念和国家观念,所以侵略者来了无论说的多好听,老百姓还是意识到了。而上层精英人士更是大清时代没法比的,他们不再是奴才,而是具有国家民主观念的人,所以很多军队里面的哦上传领导都死在第一线。
两者根本的原因在于——大清下面的精英地主阶级和平民认为他们和日本人打战是在为大清八旗贵胄服务,大清八旗贵胄和日本没有什么区别,谁来了都无所谓反正自己该干嘛照样干嘛。大清主力部队淮军是典型的伪军思想,可以想象一下即使武器再先进的伪军会有多少战斗力。而民国时期虽然伪军也很多(这是因为大清200多年殖民式愚昧统治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的原因),但和日军打得军队至少其基层以上的军官都是在为了保家卫国的思想在和日军死拼,虽然武器相差很大,但结果就得大大不同了。
⑽ 试比较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的异同
相同点很简单 都是日本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 而且日本都占有军事上的绝对优势 并且都是从东北首先发动攻击
不同点就有太多了
1:甲午战争是有海战的 中国当时的舰队其实不比日本差 是旗鼓相当的 但因为陆军太过软弱无能 政治又比较腐败 导致陆地上防线全面崩溃 北洋舰队又没有抓住时机击败日本海军 导致陆地失守后被海陆夹击 而2战侵华战争则完全没有任何海上的较量 中国的舰队最多只能充当内陆河的运输和辅助防守
2:甲午战争日本的目的并不是吞并全中国 更不是吞并全亚洲 他们只是想要一块更大的发展空间----东北(这是因为东北是他们消化极限 吃更多会撑死) 而2战侵华战争日本则是先占了东北 后则想占领全中国甚至全亚洲(结果果然撑死了)
3:甲午战争中国有一个完整的中央政府 虽然清政府腐败无能到一定程度了 但至少是统一的 而2战侵华战争则是一个表面的统一 内部却是完全分裂的 中央有南京国民政府 有中共在那搅乱局势破坏国民政府的整军和恢复经济计划 靠近北面和西面的军阀都依靠外国势力想分裂出去建立新政府 而国民政府又无力全面围剿(即使围剿成功也元气大伤打不过日本人) 所以2战侵华战争中国基本是一个分裂的国家
4:甲午战争日本的作战对象只有朝鲜 中国和俄罗斯 朝鲜很快被击败 中国也一败涂地 只有俄罗斯存在威胁 世界其他国家也只是施加政治压力 没有任何军事行动 而2战侵华战争中 美国和俄罗斯直接参加对日作战 导致日军的海军大部分在与美军作战 而俄罗斯击败日本精锐部队关东军其实只是个幌子 日本在进攻国民政府屡屡受挫怎么可能还把精锐部队放在那不动?所谓的精锐关东军其实早就被抽的只剩个空壳子了 真正的精锐早就投入了攻击国民政府的计划中去了
5:甲午日本胜利了 2战侵华战争日本失败了 这大家都知道。。。
6:甲午战争日本是完全依靠军事上的进攻 没有任何政治手段 而2战侵华战争中 日军单靠军事上的进攻是完全不足以打垮国民政府的 所以建立了许多的伪政权来维持统治 并建立了许多战斗力比较差的伪军来辅助进攻和防守
7:这点可能许多人不同意 但我认为是事实 甲午战争中日军力相差其实不大 首先舰队实力相同 这不多说了 陆军实力其实也是相同的 无论从单兵武器还是火炮上来说 都相差不大 这详见萨沙博客http://sidalin.blog.hexun.com/9461401_d.html 这里有详细说明 而2战侵华战争 中日的武器装备差距不是一点点了 海军吨位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 而且都是些类似渔船的 就算吨位比日本多都打不过 空军大概只有日本的1/20 日本陆军支柱火力是重轻机枪 重山炮 直击炮和坦克 中国火力完全是一战前的步枪 轻机枪少量 重机枪几乎没有 山炮可以掰手指来数 坦克没见过 主要靠步枪(中射程)手枪 手榴弹(近战)大刀 刺刀(肉搏战)来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