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抗战时日本有没有攻打陕西
首先,日本的综合国力决定了其只能通过“以战养战”的方式发动侵略战争,因专此必须首先占领经济发达属地区和重要工农业地区,目的是为后续战争取得资源,陕西地远民穷,不具备经济上的战略地位; 其次,日本早期进攻对象锁定为国民政府,作为当时反政府武装的共产党武装,没有被日军列为打击重点; 第三,日军在军事上采用多头进攻、多点开花,战线过长以致兵力分散,无法形成局部合力; 第四,阎锡山的晋绥部队在山西有力地阻击并牵制了日军,使之无法占领山西全境,自然也不可能顺利进攻陕甘宁边区; 第五,国共两党及地方抗日力量,在敌占区进行了广泛的敌后斗争,严重威胁到日军的后勤供给,使日军无法在前方集中全力; 第六,1941年珍珠港事件,使得日军的作战重心逐步向太平洋战场转移,对中国正面战场的军事压力逐步减小。(除了1944年为打通直达东南亚的陆上交通线而进行的豫湘桂战役,此战日军孤注一掷,集中力量并最终取得战役胜利,但自此后日军再无力量组织如此大规模的战役,直至45年抗战结束。)
2. 抗日战争中日军为什么没有占领陕西
这一时期日军之所以没有西取潼关,攻占西安,除了西安处于中国西北内陆,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也不是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带外,国共两党都十分重视陕西黄河防务工作,也使日军无机可乘。同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攻占西安,还没有进入日本决策者的议事日程和日军作战的计划之中,这就使西安处于相对安全的环境中。
在中国派遣军内部,对华北方面军的“西安作战方案”也持有异议。他们认为目前国共斗争正在激化,最好不要触动与延安对峙的胡宗南第八战区部队。攻占西安和重庆,只能对共产党和八路军有利。派遣军总部也认为,与其进行西安作战,不如进攻长沙和常德,夺取谷仓地带更为重要。
华北方面军参谋长安达除具体研究进攻西安的军事方案外,还亲自乘飞机飞往秦岭和巴山上空进行侦察,以解决渡河和突破山岳地带作战问题,妄图使长途奔袭一举成功。
但就在这时,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局势出现逆转。6月,美军在中太平洋的中途岛与日军展开激战,日本损失惨重,丧失了战略主动权。8月,美军又奇袭西南太平洋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日本又与美军展开了命运攸关的瓜岛持久战。瓜岛战役一直牵动着日本大本营和政府的神经,成为日本大本营和政府的最大苦恼。由于太平洋战争的压力,大本营指示延缓拨交“五号作战”所用的军需品。日本最精锐的第二师团在瓜岛争夺战中全军覆没。这时,在北非的阿拉曼和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也处于不利地位,这一切迫使日本大本营作出了中止五号作战准备工作的决定。
日本叫嚣一时的西安重庆作战计划,终于停止了,西安及陕西地区也避免了日军炮火的摧残,中国战区依然处在持久对抗的局面之中。
3. 抗战期间 小日本没有打进陕西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认为陕西是抗日中坚——中共中央所在地,而内西安是张、杨逼蒋促成容全国抗战的基地,打下陕西是对中国抗战精神的致命一击。
趾高气扬的日军迅速推进到陕西东界的黄河东岸,但一看黄河,为之失色:世界上竟有这样雄伟的河流,太可怕了,他们不得不停止了前进的步伐。日本不过是一个狭长的岛国,最长的河流不过300公里。日军在黄河天险面前无能为力。
从1938年到1939年底,日军从府谷渡口到潼关渡口,发动了大小20多次的渡河战斗,都遭到迎头痛击。直到1939年后八路军在华北建立了根据地,日寇再无力西顾了。陕西能够不被日军占领,黄河的作用不可轻视。
黄河从府谷向南到韩城禹门口,是奔腾在陕西、山西间的峡谷中,一泻千里,从天而降,吼声震动,力冲万钧。壶口之险飞鸟罕至。
黄河在禹门口,猛出峡谷,一展数十里之宽,如海如潮,泥潭、沼泽四布,流向深浅莫测,从古至今为军渡之大忌。1939年被我军俘虏的曾尝试渡河的一名司号兵山田说:“船到河心,每一个浪就是一座大山,船过了一个浪头,我们都吓得一脸煞白,全身发软……”
1938年后,随着华北敌后战场的战火日趋激烈,日军再也无足够兵力进犯陕西。
4.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为何不打陕西
有不少人认为当时抗日战争日军没攻占陕西,是因为陕西的价值很弱小(在大家的刻板印象中陕西自从唐朝开始地位就一直下降,到近代已经成为了不太富裕的非产粮大省),毕竟日军向来只占中心城市,比如省会,或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因为占这些城市才更具有价值,符合日本“以战养战”的政策。
但即便是整个延安城被炸成了瓦砾堆,只剩下残墙,这些依旧没有对延安的人民的生活造成沉重打击,因为在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人们很快就适应了空袭,并且搬进到窑洞里面居住,借助着山地优势,损失并不大。
《新中华报》曾报道:“敌机七架十二日第三次来袭延安,……投弹四十余枚逸去。炸毁民房一百余间,死猪二只鸡三只而已。十四日上午九时四十五分敌机七架又来延轰炸,投弹四五十枚,损伤甚微。”
甚至连全面覆盖的空袭,尚且不能伤及陕西皮毛,又何来打进陕西这一说呢?
而且陕西在当时是被我们当做是大后方来对待的,毕竟不但总部在这里,甚至还要供给大部分军队的军粮,是产粮重地——据统计,抗战期间陕西向我军缴纳的赋粮每年为460万石之多。
如此重要地区,怎能让日军觊觎,必当牵一发而动全身。假若日军真的对陕西发起大规模的战争,誓死要打进陕西,必将有迎接全国敌后根据地抗战势力的反扑准备,当然了国军作为友军也会帮忙打掩护,围魏救赵的战术在深入我国内地的日军身上肯定是能够奏效的。
5.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打到陕西了吗
四川都来了 怎么可能没去陕西?
6. 抗日战争时,日军为何始终打不进陕西
从历史资料中能够看出日本当年在侵略的时候唯独对陕西这块地方没什么想法,其实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陕西有黄河日本人根本无法过去,就算强行过去了也是伤亡惨重,二是日本侵略时期主要占有战略资源而山西土地贫瘠什么都没有,三是陕西在这场战役中并不重要所以日本人根本没将陕西放在眼里。
三、陕西在这场战役中并不重要所以日本人根本没将陕西放在眼里。
有人可能说当年重要人员都在陕西居住这里怎么不重要了?朋友难道重要人物听到日本人来进攻他们不会跑吗?如果形势不对他们肯定会撤离那日本人进攻这里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也幸亏他们觉得这里无关紧要才让我军能够在这里休养生息。
7. 了解抗日战争时日军为何打不进陕西吗
打仗总得有个目标吧,不然打仗为了啥。所以麻花把这个放在了第一位,稍微对抗战史有点研究的人就会发现,日军当时的主要进攻目标除了攻下南京外就是一个劲的往南边打而不是往西面扩张。
这样的黄河说渡就渡?
8.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为何没有打下陕西,难道是潼关打不下
日本没有打下陕西是因为兵力不足。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方面日本先后占领北京、河北、内蒙和山西,连阎锡山的老窝太原都给掏了,但此时南方淞沪会战吃紧,于是很多部队被调到南方去作战了,比如那个制造南京大屠山的熊本师团,华北方面则在李宗仁、阎锡山和宋哲元几个方面的支持下勉力支持住了。
随着南方战场不断扩大,这些部队再也没机会回到华北了,再后来日本关东军在诺门罕狠狠的被苏联教训了一顿,至此日本国策发生变化,一年后偷袭珍珠港,战略重心转移到太平洋,可以说日本在占领山西后始终没有腾出手来在华北继续扩张,所以陕西才得以保全。
(8)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有没打到陕西扩展阅读:
潼关,处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之处,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八年抗战期间,潼关始终处于战争的最前沿。飞机轰炸、炮击、渡河与反渡河等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1937年11月8日,日军攻破了太原城的东、北两面城墙,蜂拥而入,太原陷落。此前一天,日军开始轰炸潼关,炮声在潼关的上空,一直响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为止,几乎整整8年。
1938年3月7日,刚刚占据山西风陵渡的日军,突然从黄河北岸向潼关凤凰山陇海铁路桥进行炮击,猝不及防之下,潼关车站的客货车被击中,民房倒塌,民众出逃。
从1937年11月7日,第一次被轰炸到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潼关顶住了日寇一次又一次的轰炸,成了日寇无法逾越的雄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潼关保卫战
9. 日本侵华为什么没有打到陕西
1
第一,陕西地处中国西北,地瘠民贫,位置偏僻,又缺少日本急需的石油、橡胶、煤炭等资源,日本人认为拿下意义不大,反而需要分散有限的兵力。当时日本的目标是重庆和东南亚,对于陕西日本人兴趣不大。
第二,陕西是重庆的北方门户,也是延安所在,国军和共军都在陕西部署了重兵,蒋介石还特意组建了第八和第十战区专门负责防陕西防务。日军曾几次强攻陕西,都被打了回去,尤其是三万陕西冷娃在中条山硬是钉了三年,粉碎了日军十一次扫荡,让日军寸步难行。日本也曾伙同伪军入侵陕北,六次强渡黄河均遭到八路军的顽强抵抗被迫撤军。日军在陕西的唯一战果就是攻陷了一座县城府谷,但仅仅“占领”了一上午就被打回去了。
第三,陕西,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不仅有函谷关、潼关等要塞,又有黄河之险,黄河能当十万兵!日本想进陕西势比登天。就是真打进陕西,日本也会后悔,陕西沟壑纵横,山水相连,明明隔着一个沟,绕过去几天,别说日本的机械化部队无法发挥作用,就是找个老乡问路都难,陕西民风又彪悍,别说遇上游击队就是遇到土匪也够日军喝一壶,玩不了几天捉迷藏日本就得崩溃,所以还是不去为妙。
第四,抗战初期,日本曾有进攻陕西的计划,打算经陕西入川,但淞沪会战打响后,日本注意力被吸引到南方,进攻陕西的计划因此被搁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深陷太平洋和南洋战场,已经没有多余的兵力和精力进攻陕西,因此直到战争结束日军也没占领陕西一寸土地。
10. 日军打到陕西了吗
当时的局势看,日军打到山西以后,为了进攻徐州,从华北抽调了一部分主力部队,所以打下太原以后山西的日军已经不多,阎锡山还有十来万部队守在晋南,加上卫立煌的中央军以及陕西的部队,日军已经无力打进陕西,改由另一路进攻河南的部队实现进攻陕西的战略意图,老蒋为什么扒黄河,就是为了阻止日军从河南打进陕西,日军在河南受阻以后,部队继续南下,在南方作战,华北的日军已经不多,并且国军立即修改了防御态势,晋西南是阎锡山晋绥军十万部队,绥远地区是傅作义的部队,中条山一线有卫立煌二十多万部队,日军无论从哪一个方向进攻都会很吃力,而日军进攻陕北又有共军,甘肃宁夏的部队也是一个威胁,战线太长,在黄土高原上即使是日军也很难保证后勤供应,而后来日军选择中条山方向突破,在击溃中条山部队以后,日军的损失也很大,日军应该意识到国军保卫陕西的意志是坚定的,想要打进陕西需要付出太大的牺牲,如果华北日军全力进攻陕西,很可能被其他部队反攻后方,中条山之后,日军作战重心转移到东南亚和太平洋,华北日军谋求稳定占领区,提供部队后勤保障,所以形成了对峙局面,再往后,日军在太平洋一败接一败,进攻陕西已失去战略意义,所以日军始终没能打进陕西。简单点来说,为了保卫陕西,国军在陕西周围部署着约四十万兵力,而且都是正规军,如果日军打进陕西,国民政府必将全力阻击,规模至少也能达到淞沪会战的程度,那就打成超大规模的决战了,日军后期根本没有能力在陕西打这种仗,这里是中国后方,最重要的战略要地,真打起来,绝对会调集百万大军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