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抗日战争全军覆没的有哪场战争
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也是抗日】我军
B. 抗日战争导致一次次中国失败的原因
很明显的问题,早在1848年英国就提出中国是东亚病夫,并非指中国人,而是指中国政府政治衰弱腐败。
由于中国太重视群带关系,如果是和平年代倒还无妨,但是战争乱世时期是造就英雄的,有能力的人不一定有群带关系,如果这些人物被埋没,那样的损失是极可怕的。有可能就是亡国。
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厉害,一种是不怕死,一种是不要脸的,而日本人却同时具备,所以说他们是天下无敌的,中国人永远也不是日本人的对手,仅仅只能预防,别无他法。正因为考虑到日本人的可怕之处,所以二战结束后,美国力保日本不被毁灭,用以制衡中国以及整个亚洲。
日本侵略中国准备了三十年,这三十年间,先先后后总计潜伏十多万间谍特务进入中国,把整个中国摸透了,为了便于进攻和节约预算,早期的日本特务机关已经提前以商人身份运送大量武器装备在中国私藏。节约了运送弹药的时间,日军在前线进攻的时候,很多间谍分子和日军特种部队可以化装提前进入中国驻兵处拿起这些私藏武器来个中心开花。 还有一方面,汉奸太多,这也是上很严重的问题,南京保卫战,蒋介石嫡系最厉害的几支德械师就是因为汉奸提供的情报,导致全军覆没。 国民党发展的特务也太多,间谍在于精,而并非多就厉害,国民党的特务大部分都是废物,而且双面间谍特别多,危害更可怕,很多特务把情报卖给日本特务机关,换取一大笔金条就跑到外国去。 日本帝国秘密发展的一大批色情间谍,大批地勾引国民党高官,有的成了夫人,二奶或者情人之类的,这种种情报的流失直接造成抗日前期国民党的各种军事战略在日本军部成了透明公开的。
不过到了抗日后期,情报战就此逆转,大量伪军特务机关人员感觉日本帝国不行了,为了洗涮汉奸之名,向蒋介石表功,大量提供日军的情报给军统和中统,很多地区的日军特务机关被军统和中统联合摧毁。另一方面日本政治界派系之战暴发,军界也受到影响,日本特务机关的很多特务经过长年的地下活动,有所私心的动摇,也出卖日本的情报给国民党或者共产党换取金条然后出国。这类双面间谍其实也并不是怕死,而是心累了,不想再受特务机关的操控做个自由身。
C. 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因为北洋水师就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产物,一度为规模世界第四、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可是在1894年—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D. 请问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北洋水师是如何全军覆没的
北洋水师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苦心经营的亚洲一流舰队,在当时的远东排在第一位。该舰队中的定远、镇远两舰吨位均超过7300吨,火力凶猛,被日人称之为海中巨霸,畏之如虎。日本人为打赢北洋舰队,在19世纪90年代后,大肆造舰和从国外购买新型舰只,反观北洋水师在成军后没有再增加一舰一炮,海军军费被西太后所用。至甲午开战前,日本联合舰队的总吨位已超过了北洋水师并在速射炮和航速上明显优于北洋舰队。两队在1894年9月17日在鸭绿江大东沟相遇后,北洋水师排出的队形有误,使火力差、航速慢的超勇、扬威两舰在海战开始不久,即被日舰第一游击舰队的吉野、浪速等舰击沉。北洋舰队在折一翼后,被日本舰队本队和游击舰队夹击,邓世昌的致远号为撞沉吉野,又被日舰击沉。致远沉没后,济远和广甲逃离战场。日舰又环攻经远,经远以一敌四 ,最终沉没。靖远和来远结成姊妹舰,一边撤退,一边还击吸引了日本游击舰队的注意力,减轻了被日本本队围攻的定镇两舰的压力。由于日本舰队的旗舰松岛号被定远的巨炮命中受了重伤,日舰首先退出了战场。甲午海战结束。此战北洋水师损失过半,不久主力舰镇远又被自己布置的水雷炸伤。北洋水师奉李鸿章之命坚守不出的命令,被日本人水陆夹击,最终全军覆没,部分舰只成了日本人的战利品。 补充: 夢幻→ 白夜 那哈批 又来作弊来了 你看你复制的什么答案 是错的 知道吗 没读过书就是个农名 还来回答问题 呵呵 笑而不语
E. 抗战中全军覆没誓死不降的国民党军长是谁 全军覆没
1. 湘江战役。红军长征中悲壮一役。负责殿后的红五军团34师除34师100团团长韩伟幸存外自师长陈树湘以下6000闽西子弟兵全军战。此役掩护了红军主力的撤退。是中央红军弃车保帅之举。另外红军叫湘江战役,国军叫全州战役,类似的我们叫淮海战役,国军叫徐蚌会战。
2. 川军122师守卫藤县。川军122师自师长王铭章以下5000川军子弟几乎全军战。为台儿庄大捷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 常德保卫战。国军74军57师苦守常德,全师8000多人几乎消耗殆尽。日军横山勇的第11军打得异常艰难。
4. 中条山战 八百陕西愣娃誓抗战的精神感天动地。评论区说这个是小说虚构的,大家看看就好。轻喷。1939年6月5日,在日军骑兵、野炮、山炮联队和空军约3万余人的强烈攻势下,防守中条山的以“陕西愣娃”为主的杨虎城旧部第38军、96军和川军第47军在突围中弹尽粮绝,屡屡受挫,将士们不愿束手就擒,八百衣衫褴褛十六七岁的军人,被日军逼到悬崖边,弹尽粮绝。八百名“秦军”,面朝陕西,跪天,再跪爹娘,唱着秦腔宁不降,“两狼山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为国家啊,何惧生!”,歌完,纵身扑向滚滚黄河
5. 孟良崮战役。国军5大王牌之一张灵甫74师于1947年被华东野战军歼灭。
6. 四行仓库保卫战。国军孙元良整编第88师524团一营。谢晋元及其八百壮士。
7. 1943年的3月18日,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2营4连官兵,在-江苏淮阴刘老庄与日军英勇战斗,全体殉国。
F.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海军是怎样全军覆没的的
中国海军根本打不过,没有什么大规模海战,大多数舰艇都自沉在长江封锁航道了。
G. 新四军何以全军覆没
1 国民党提出整编江南红军游击队 促生新四军
对散在江南各省的红军游击队,国民党当成一个问题向我们提出来。我们只想把它变成当地的保安团队,国民党则坚持要把这些红军游击队集中起来,调离本地。因此,就有编一个新四军的说法,又有要叶挺当军长的说法。1937 年10 月底叶挺到了延安,11 月初项英也到了延安,可能都是涉及到江南游击队的事情。
直到他们走后,李富春才把我找去说,江南游击队准备编为新四军,由叶挺当军长,项英当政治委员性质的副军长。叶挺临离开延安时,向中央要求派几个与他在大革命时期熟悉的干部去新四军工作。他曾点名要周士第去当参谋长,他们都是广东人,都属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都经过南昌起义,但中央没有答应,另派了张云逸,广东人,去当参谋长。周子昆,广西人,去当副参谋长。周是叶挺当独立团团长时独立团里的一个排长,后来当连长、营长。冯达飞,广东人,是黄埔一期学生。还有我,去当秘书长。武汉时期,我们都同在一个军队党组织。李富春还提了一个问题,因为项英、叶挺我都熟悉,要我作为他们之间的缓冲人。当时听了也没有什么大的反应,但后来真正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了。
在延安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中央为新四军配备了一些中级干部。军事工作人员由赖传珠带队先走,约三十人左右。政治工作人员由我带队后走,约三十人左右。1938 年1 月,我们从延安到西安,从西安到汉口。在我们到武汉以前,新四军军部已在汉口大和街26 号正式成立,挂有军部的招牌。新四军的战斗序列属第三战区,因此军部第一步由武汉移南昌,准备第二步由南昌移安徽歙县的岩寺。南昌军部设在南昌的三眼井1号,那是北洋军阀时期著名军阀张勋的私宅。军部移至岩寺以后,就把它当作新四军驻南昌办事处了。
新四军的作战区是在皖南,面对长江和京沪线的左侧面,所以军司令部准备设在皖南。1938 年4 月5 日,军部从南昌搬到安徽歙县的岩寺。
我们在这个地方进行了全军的集结和整编工作。任务完成以后,5 月初又搬到太平。住了将近一个月,国民党不答应,认为那个地方太靠近大路。最后,6 月中旬进驻泾县章家渡以北的云岭。军部在这里一直住了两年半的时间,到皖南事变前夕为止。
皖南的山水景色优美,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优美的地区,1941年我们万般无奈,被迫地把它作为战场,攻不能前,退又无据,只落得一个全军覆灭的悲惨结局,至今想起来,还是一件恨事。
02 新四军构成分析:装备差 多游击习气
1934 年10 月中央红军撤离江西进行长征,留下来的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就地坚持斗争,一直到1937 年秋天。这些游击队分布在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河南八个省十五个地区。跨省界的有八个游击区,在一个省内不跨省的独立游击区共七个。各游击区的红色游击队集合起来,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新四军。长江以南的编成了三个支队:第一支队陈毅;第二支队张鼎丞;第三支队张云逸。长江以北编成一个支队,即第四支队高敬亭。另湘南李林、刘厚总两部约三百人编为军部特务营。这个刘厚总就是皖南事变后谋害项英的那个刘厚总。
这跟八路军的兵力构成大不相同。八路军是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的正规部队组成的。主要成分是来源于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的农民。他们不但抗日坚决,而且经得起大的战斗。这一点八路军比新四军强。新四军装备差,新兵多,游击习气浓厚,抗日战争的政治军事思想准备不够。其次,抗战一开始,由于国内政治生活的要求,新四军从上海、江苏、浙江吸收了上千的男女青年知识分子,这些青年知识分子也只能就近涌向新四军。从文化水平的构成来看,八路军就不如新四军了。八路军知识分子主要来自当时的北平,但为数不多。
新四军的领导机构——军部,主要领导干部是从延安派去的,勉强可以组织成一个参谋处,后勤部门一部分,政治部的组织人数也很少。因此形成了这么一种情况,譬如组成医务处的医务人员全是由叶挺介绍来的,没有一个党员,当然业务水平比较高。副官处也是叶挺介绍的,有的还是他的亲戚。后勤部门,包含兵站,有叶挺的叔伯兄弟,还有后来上海煤业救护队的主要工作人员。延安来的同志如朱裕和等,他们实际上占少数。政治部的宣传部、组织部、民运部、保卫部的负责同志,如李子芳、朱镜我等倒都是党员。只有敌工部是由叶挺介绍,任用林植夫当部长。说来奇怪,林植夫是国家主义派《孤军》的总编辑,在国家主义派里面是极为反共的,但他参加了1933 年的“福建事变”。因为他是日本留学生,日文不错。由于叶挺的介绍,而他本人又愿意参加新四军的对敌宣传工作。这是一个抗日统一战线,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他。
从上面情况看,新四军指挥机构和八路军指挥机构有很大的不同。开始的时候,应该说统一战线的色彩是比较浓厚的。
03 回忆从战争的最后时刻开始:连夜奔逃人心纷乱
我找机要员译出叶挺署名的向延安发的最后一份电报,并要求电台立刻拍发。拍发完这份电报以后,我就招呼电台台长立刻把这套电台的所有设备全部砸毁。回头我又招呼机要员把所有的密码本全部烧毁,为求烧得快些,分成两处烧。等到我去检查完电台砸毁情况,回头来那些密码本就已经烧光了。我就带着这两批人从后院出来。但是作为军部指挥的前院,上至军长下至勤务员,一个人都没有了。
当晚天色很暗,伸手不见五指。出大门后,只看见山坡上密集的人影很纷乱地在奔跑。最后我也爬上山追上了一个战士,我问他军长他们哪里去了,他就用左手指了一下。我要跟着上去的时候,后面的人也不知是谁把我挡住,不准我向那个方向去,说:“不要去增加他们突围的困难,人多了,目标大。”那时已经跑得很乱,我身边报务人员已经没有几个,机要人员也跑散了。我就同这少数人跑到一个山沟里面。
在行动中,我遇到了一个警卫班,我立刻要他们跟我一路走。住下来的时候,在路上捡到一支全新的俄国式的手提机关枪。同行的还有几个干部,我就说服他们同我在一起,反正只要我们没有什么动静,不被国民党的包围部队发觉,是绝对安全的。就在这个时候,听见左面二里外的山上山下枪声非常密集,但是没有几分钟枪声逐渐停止了,我猜想叶挺去的那个方向发生了问题。后来证明,大概就是那阵枪声后,叶挺就被俘了。叶挺怎么被俘的,后来有不同的说法,我不在场,就弄不清楚了。
当天晚上,我把图囊里面所带的一些重要文件,如我回四川时毛泽东写给我的指示信,叶挺和项英之间互相不满意,叶挺写给我的一封长信,还有我那一本仅仅整理了《从金沙江到大渡河》一段的,其他还都是素材的长征日记,都埋在皖南的山上了。埋的时候是很舍不得的,现在也还是很后悔的。但是即使不埋,后来下山的时候,也不可能把它带出来。
H. 抗战期间到底中国军民消灭了多少日本"鬼子
在各种资料中,中国抗日战争,到底消灭了多少侵华日军,一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
按照美国学者根据日本战中统计计算,在大陆被击毙的日军,共计四十四万余。一位研究抗战历史的专家张忠义先生,旁征博引日军史料,也得出一个接近的数字,45.5万人。国民党军参谋总长何应钦在《八年抗战》中公布的数字则为48万,而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则采用建国后综合统计后的数字——55万。当然,也有对此持有异议的专家学者,比如社科院的刘大年教授,就根据国民党军战地统计数字计算,日军在中国阵亡人数超过100万人。
到底哪个数字是正确的呢?
美国方面使用的是日军提供的公布材料,按说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然而,对日军公布的阵亡人数,一直就有异议。
第一方面的异议是日军的阵亡人数和对手公布的往往差距很大,比如国民党军在台儿庄战役中,认为至少击毙日军一万二千余人,而日军公布的阵亡人员只有两千余,相差六倍之多。一些学者如张忠义先生将其归结为中国军队对战果的夸大。
国军对战果夸大可能有之,但日军的作战记录中,却有很多令人费解之处。
例如日军在作战记录中,经常可见“苦战”字样,而公布的伤亡却极小。以攻占洛阳为例,整个战役,日军公布的阵亡人数,区区55人。但其中又分明记载了多次激战,如停车场肉搏战、禹王庙对攻等等,伤亡人数颇有些对不上号。又如抗战初期的山西万全之战,日军有记录称此战中步兵第三联队几乎全军覆没,原因是第三联队本身属于二二六兵变的主力,这些官兵都属于当时的叛军,但惩罚迟迟未作,送他们到中国战场,其意义就是让他们能够“光荣地死”。第三联队的官兵为了洗刷耻辱,在万全城下发动了自杀性的冲锋(不炮击摧毁城墙,直接进行云梯登城),大部战死沙场。然而,与此矛盾的是,同时公布的战报中,第三联队的伤亡合计不超过一百人。比如,日本权威历史学家伊藤正德(《帝国陆军史》的作者)在他的书中,记录战死在中国的日军,共计78万9370人。
而我最近买到的一册日本读卖新闻社编辑的《中国慰灵》,则提供了更为详实的数字。这本书,是一套记录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太平洋战争中伤亡情况,追悼亡灵的系列图书,包括《缅甸慰灵》、《满州慰灵》、《瓜岛慰灵》等,《中国慰灵》是其中的第五部。
在这一册图书中,读卖新闻社记者统计的日军在中国阵亡总数,超过七十万人,其中不包括苏联红军、抗日联军在东北和中国远征军在印缅的战果。这是战死和战病死的合计人员数字,这符合阵亡人员统计的原则,美日统计太平洋战争中日军在南洋的伤亡人数,也是这两个数字的总和。
这部书中提供的资料,推翻了日本军部所公布数字的权威性。比如,豫湘桂战役中的长衡会战(日军称为湘桂作战),日本军部提供的数据是日军共计阵亡12209人,而读卖新闻的纪录,则日军此战的总阵亡人数,超过十万。
虽然,这还不是最后的数字,但已经比早期美国学者所提供的多了一半……而一半,就是二十多万日本兵埋骨在了中国的土地。至少,这是日本方面的数字,而且,看目前的趋势,随着日方史料的渐渐披露,这个数字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这让我觉得可以松口气,因为刚看了张忠义先生的《抗战八年中国并未取胜》,结尾处张先生以“良药苦口”为重点,点醒世人道:“当年4亿民众难奈60万侵华日军何,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悲剧,但愿不要重演!“
我这个普通工程师发现的这一点点日本史料,也许能让张先生安心些,如果侵华的日军只有60万,看来还真不至于让我们的4亿民众无力回天,只怕还要再发照会让日本派10万人来才够埋(还没算打残废的)。
另一方面就是日本靖国神社中供奉的灵位,与日军公布的阵亡人数不符,并且逐年增加,仿佛越来越多的阵亡人员从地底下冒出来一般。
看来,日本的战报,还真让人有些不敢相信。这种战报的权威性早就受到质疑,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军就多次发现日军力图以掩饰自己伤亡的做法造成美军的错觉,并鼓舞自己的斗志。
虽然日方战报的数据说不通,但作为外国人,我们所能够做的,只是怀疑。然而,近年来日本国内的资料统计,却为这种说法提供了新的证据。虽然还无法断定到底有多少日军阵亡中国,但其统计的数字,至少证明无论军事博物馆还是何应钦将军,提供的数字都过于保守了。而日军的战报,则在这些翔实的统计数字面前,彻底失去了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