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战争 >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思维导图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思维导图

发布时间:2021-03-01 06:46:12

⑴ 请给我看一张高中历史的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专的形成
【知识梳理】属
一、“百家争鸣”
1. 背景:
(l)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分化,“士”受到重用, 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3)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4)社会需求: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对人才及其治国方略的需求。
2.各学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商鞅、韩非子;等等。
3. 评价:
(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3) 各家学派彼此渗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时期 人物 主张 (列表)
春秋 孔子 ①政治:a.核心是“仁”,即“爱人”。 b.“德政”,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c.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②教育: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⑵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提纲

识记:
1. 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进而占领沈阳及整个东北。从此,中国开始的局部抗战。
2.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国全民族抗战(全面抗战)开始。
3.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南京大屠杀中遇害的中国军民达30多万。
4. 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1940年秋,彭德怀指挥八路军集中105个团的兵力在华北发动了“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规模最大的战役。
5.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9月9日侵华日军向南京国民政府递交投降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10月25日台北受降仪式举行,日本侵略者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1895~1945)结束,台湾重新回归祖国。
6. 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综合运用:
1.⑴什么是西安事变?⑵是哪两位将军发动的?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⑶为解决西安事变,中共采取什么方针?为什么要主张这样解决?中共派谁为代表前往西安谈判处理?⑷西安事变最终是怎么解决的?⑸有何意义?
答:⑴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到拒绝后,为了逼蒋抗日,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等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⑵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为了逼蒋抗日。⑶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以全民族利益为重,提出和平解决方针,派周恩来前往西安谈判处理。⑷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联共抗日”的主张,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⑸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中共七大召开于何时何地?有哪些内容?其意义是什么?
答:⑴1945年(4~6月),延安。⑵内容:①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②大会通过了新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③大会选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④会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朱德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⑶意义:①中共七大指明了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光明前途;②形成了全党高度的政治团结和思想统一;③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曾两次大规模的侵华。请回答:
⑴第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是在何时?结果如何?
答: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详见“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
⑵日本第二次大规模的全面侵华又是在何时?结果如何?
答:1937年~1945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取得抗战的胜利。
⑶列举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取得胜利的著名战役及其领导党派或指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支抗日军队的名称叫什么?
答:①平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等(共产党);台儿庄战役——李宗仁(国民党);百团大战——彭德怀(共产党);湘西会战——(国民党)等。②八路军和新四军。
⑷抗日战争的胜利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何意义?
答:最主要的原因:国共两党相互配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日。意义:①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②它洗刷了民族耻辱,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③中国的抗日战争,对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具有决定性作用,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⑸你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提示:①它的性质是中华民族的解放战争,其民族性、全民性特征突出;它经历局部战争逐步向全民抗战的过程;它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紧密相连;等等。②主要矛盾:中日民族矛盾。
⑹你是如何看待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处的地位(国际意义)?
要点提示: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对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具有决定性作用,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抗击法西斯侵略时间最长的国家,中国的抗战牵制了日本“北侵南进”,从而有力的支援了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正义力量的反法西斯斗争。)
⑺你认为抗日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视死如归,杀身成仁的崇高气节;等等。
⑻当前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提示:①因素: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等②加强各国友好交流;反对霸权主义;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用和平共处处理国际关系;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等
4. 就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回答:
⑴中日友好占主流,友好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列举古代中日友好交流的史实。
答:遣唐使;鉴真东渡(参见中国古代史第五单元);日本学习和模仿中国古代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进行大化改新;等。
⑵列举近代日本在华犯下的滔天罪行。
答: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进行野蛮的南京大屠杀;发动细菌战等。
⑶列举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的民族英雄及事迹。
答:明朝时,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等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

采纳啊亲!!

⑶ 第六单元抗日战争。 画这单元时间轴和思维导图

第六待遇可以再找啊,这待遇。世界石油和四味道。好多好多天。

⑷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中叶,日本天皇就为政府确定了“开疆拓土”的政策。19世纪末叶,日本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国家后,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并将主要矛头对准中国。它先后发动甲午战争、参加八国联军侵华、进行以争夺中国东北地区为目标的日俄战争,相继侵占中国领土台湾和澎湖列岛,取得在北京和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旅顺大连的租借权、长春至大连铁路的所有权和“附属地”的驻兵权,以及在中国开矿山、办工厂等特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借口向德国宣战,入侵中国山东,占领青岛及胶济铁路,并于1915年向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几乎要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急欲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1927年6、7月间,日本恶迹昭彰的首相田中义一内阁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要》。会后,田中义一在给天皇的奏折中提出了“惟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的侵略扩张纲领。1930年初,席卷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严重经济危机冲击日本,1931年达到高峰。经济危机使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社会动荡不安。日本垄断资产阶级一方面强化法西斯统治,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同时急于从扩大对外侵略中寻找出路,攫取新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他们加紧从舆论、组织、人事、经费、兵力部署等方面,进行发动侵华战争的准备。在经过多方策划和预谋后,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蓄意派兵在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炸毁铁路铁轨,然后反诬是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向驻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采取卖国主义的不抵抗政策,日军迅速扩大侵略战争规模,侵占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1932年3月,日本一手炮制的伪政权“满洲国”成立。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由此可见,“九一八”事变完全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处心积虑,制定、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产物,是十足的侵略战争行为。

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后,并未停止其侵略的步伐,而是以此为基础,步步向中国关内扩张。1932年1月28日,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1933年1月,日军侵占山海关。3月,侵占热河省多伦等地区。1935年,又策动建立了华北五省“自治”的亲日政权。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丰台地区的卢沟桥向中国军队发动进攻,制造了又一起震惊中外的侵华事变———“七七”事变,由此发动了大规模的全面的侵华战争。至1945年,日军先后侵占了华北、华中、华南的许多大中城市和部分农村。

日本帝国主义自“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在长达14年的时间内,犯下了野蛮的战争罪行和反人道罪行。在东北,他们实行法西斯殖民统治,对东北抗日联军进行残酷的军事“讨伐”,在城乡实行白色恐怖。在华北、华中等日军占领地区,他们烧杀淫掠,无恶不作。仅在南京,日军就野蛮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对敌后解放区,他们疯狂进行“扫荡”,并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大肆掳掠中国劳工,对其进行野蛮奴役和残酷迫害。他们组建细菌战部队,灭绝人性地用中国活人进行细菌战实验。他们疯狂掠夺中国的各种资源和财产,以填充其日益空虚的国库和应付扩大侵略战争之需。据不完全统计,日本侵略中国14年间,中国军民伤亡达3500余万人,经济损失达6000亿美元以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历史,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九一八”事变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反抗,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九一八”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被侵略、被掠夺的屈辱的日子,同时,又是唤起中国人民进一步觉醒、奋起反抗侵略的日子。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从事变发生的第二天起,上海、北平、天津等全国大中城市的青年学生、工人群众和市民等各阶层爱国人民纷纷行动起来,举行强大的反日运动。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群众集会、游行,强烈反对日本侵略,坚决要求国民党政府抗日。

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连续发表宣言和作出决议,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号召全国人民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9月22日,中共中央发表的《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中,尖锐指出:日本武装侵占东北是“瓜分中国为各帝国主义者的殖民地的开始……是世界新的帝国主义强盗战争的初步”,号召中共各级组织发动群众,进行广大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运动,“特别在东北更要加紧发动群众斗争,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组织游击战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严重的打击”。中共中央并派遣大批干部加强中共满洲省委的工作。杨靖宇、赵尚志等负责同志相继被派往南满、东满和北满地区,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部分东北军爱国官兵和民众,在中国共产党抗日号召影响下,纷纷组织自卫军、大刀会等抗日武装,奋起打击日本侵略军。这些武装,统称为抗日义勇军。由于日军的进攻“讨伐”,义勇军至1932年陆续失利。1933年1月,中共满洲省委以党领导的游击队为基础,改造、吸收部分义勇军,组建了东北人民革命军,后来发展为东北抗日联军。这支武装鼎盛时期达到11个军3万多人,游击区域遍及东北三省70多个县。至1937年上半年,同日伪军作战数千次,歼灭日伪军1万余人,给了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

1937年7月全国性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和人民在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上英勇抗击日军侵略,先后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等阶段,历时8年,至1945年8月,在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援下,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将侵略者赶出了中国。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包括解放区抗日武装力量、国民党军、东北抗日义勇军)共歼灭日军155万人,解放区抗日武装力量歼灭伪军118万人。日本军队战败后向中国军队投降128.3万人。这伟大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反击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九一八”事变开始,经过长达14年浴血奋战而取得的。“九一八”,将是长久地激励中国人民牢记历史,反对侵略,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日子。

⑸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区别,年代意义有什么不同,详细些

一、起止年代不同

1、抗日战争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2、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国共内战第二阶段。

二、参战方不同

抗日战争的参战双方为中华民国和日本帝国;解放战争的参战双方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

三、战争的意义不同

1、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成为抗战的最强音和主旋律: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勤劳勇敢,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自强不息,开拓创新。

2、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大陆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获得解放,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影响

(5)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思维导图扩展阅读:

中国人所说的“抗日战争”一般指称“中国抗日战争”。但各地华人习惯上也将各自所在国家或地区同时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称为“抗日战争”,并将其和中国抗日战争视为一体,或作为它们的总称。

“中国抗日战争”在中国大陆地区也被称作“八年抗战”(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后,中国最高领导人蒋介石于7月31日发表《告全体将士书》宣告全面抗战开始算起),但在世界其他地区一般被称作“十四年抗战”(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算起)。

这场战争在日本被称为“日中战争”,主要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期间与中国之间的战争。日本也习惯把“珍珠港事变”以前的中国抗日战争称为所谓的“支那事变”或所谓的“日华事变”,原因是当时日本帝国并未和中华民国相互正式宣战,因此“技术上”并非一场战争。

“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后的中国抗日战争,则被日本视为“大东亚战争”(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和印缅战场)的一部分。

甚至战后日本某些政治家模糊性的称谓“过去的大战”、“先前的大战”等。时至今日日本对抗日战争仍未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恰当称谓,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中日学界的关注。

⑹ 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历时八年,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抗战;另一说法抗战的时间应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二战的主战场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是指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夺领导权,而在中国大陆及海南岛进行的内战,战争以共产党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而告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国民党败退台湾。

战争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争序幕:1945年8月—1946年6月
第二阶段:全面内战:1946年6月—1950年6月
解放战争是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而进行的战争,也是二十世纪中叶在中国境内发生的中国共产党军队与中国国民党军队之间的一场长期战争,也是近现代世界历史中规模最大的内战之一。此次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推翻了中国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国家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平(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由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则迁往台湾。
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是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阶段。 战争开始时,国民党军有860万人,人民解放军连地方部队在内 解放军只有120万人。国民党军凭借其兵力上和装备上的绝对优势,向晋冀鲁豫、晋察冀、华东、东北、中原等各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依靠抗战前后的布局,贯彻中共中央、毛泽东制订的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不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正确的战略方针,通过前8个月机动防御作战,给了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1947年3月,国民党军将其全面进攻改变为重点进攻,即集中重兵进攻陕甘宁和山东两解放区,虽曾占领延安,喧嚣一时,但并未达到目的,其自身又遭惨重损失。
从解放战争第二年起,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1947年6月30日向南强渡黄河,8月挺进大别山;随后,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另一部于8月挺进豫西;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于9月挺进豫皖苏边区,三路大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地区实施战略展开,形成“品”字阵势,互为策应,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开辟了广大的中原解放区,威胁国民党军后方和腹心地带,与各解放区内线反攻相结合,使国民党军由进攻转入防御,逐步陷入被动。
解放战争第三年,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了战略决战。1948年,解放军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开创人民解放军夺取大城市的先例[1] 。济南战役揭开战略决战的序幕,尔后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在东北、华北和华东战场上的主力,解放了东北、华北和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人民解放军总数达到400万人,国民党军总数则下降到约200万人。人民解放军虽武器配备不如国民党军,但作战素质高于大部分国民党军,而且在数量上也大大超过国民党军,居于压倒性优势。国民党统治因为内部斗争和政治腐败已成风烛残局。解放战争第四年,人民解放军继1949年4月发起渡江战役、占领南京之后,6月起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对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大追击。1949年10月1日,在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途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到1950年6月,残存在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被全部歼灭,仅有少量逃往台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人民解放军完成了解放全国大陆和近海岛屿的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第二次国共内战胜利。

⑺ 求一张中国古代史历史知识思维导图,包括从北京人至清朝闭关锁国的所有内容,也就是人教版历史上下两册

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史前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早期文化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炎黄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公元前21世纪,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社会经济和文化取得巨大飞跃。东周推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时,中国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五胡乱华期间,异族融于中国趋势加强,诸多民族在分立政权的冲突中逐渐汇聚。
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两宋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9世纪,满清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对外交流,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共和政体取而代之,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也进入军阀割据混乱时期。
后经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内战,八年抗日,以及解放战争,终于1949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统治的中华民国政府撤守至台湾。
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再次崛起,2011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⑻ 谁知道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和解放战争中涌现的小英雄的英雄事迹

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早在50多年前就已被选入了全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感染和教育了不止一代人。
提起《小英雄雨来》,作家管桦说,雨来的形象绝不是作家凭空想像的。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里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管桦本人在内。小说中的芦花戏水,星夜攻读,智护交通员的情节,苇丛雏鸭、五谷飘香的田园风光景物,鲜活的方言土语,无一不是50多年前那场波起云涌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燕赵大地的真实写照。
1940年,管桦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但浓浓的乡情,给他留下了无限的眷恋。他从小亲身经历目睹了年长他几岁的本村儿童团团长,带领一群天真无邪的儿童,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了望,捕捉敌情。从军后,童年时代的情景,总是像演电影似地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就这样,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雨来没有死》。这成了管桦创作生涯的开端。
初稿写成后,管桦首先请当时任鲁迅文学院研究室主任的周立波审阅。周立波被小说中主人公雨来的精神所吸引、感动,连连称赞这篇小说写得有骨头有肉,非常值得一读,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周立波鼓励并指点管桦继续写下去,要写成一部真实反映冀东人民抗日斗争的中篇或长篇小说。
《雨来没有死》这篇处女作,1948年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前身——《晋察冀日报》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建国之初,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全国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管桦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文革”中,小英雄雨来竟会成为他的“保护者”。那是“文革”初期,一次,冲击北京市文联的“红卫兵”要揪斗管桦。当一群脸上还带着稚气、对管桦一无所知的中学生,拿着皮带朝管桦步步逼近时,其中有人问了一句:“管桦是谁?”旁边有人回答:“就是写《小英雄雨来》的那个作家。”那些学生都是学着《小英雄雨来》长大的,听了这句话,满脸杀气的孩子们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他们怎么好意思对塑造出自己童年崇拜过的偶像的人动手呢?管桦因此躲过了一劫。
风云过后,年逾古稀的管桦深知革命传统教育对下一代的重要,他愈加魂牵梦萦“雨来”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英雄精神了。管桦说:“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乡都不热爱,还谈何爱国?”为了使“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得到发扬,管桦打算在家乡的还乡河公园里建一座小英雄雨来纪念园,让新一代更多地走近英雄,学习英雄,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教育熏陶。他的这一想法很快得到唐山市委、市政府和新区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1998年“小英雄雨来纪念园”终于在还乡河公园落成了。
管桦在小英雄雨来纪念碑上亲笔写道:“1937年,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中国进行全民族抗战。青壮年参加八路军,拿起枪抗击日本侵略者,冀东还乡河两岸各村的民兵、老年人、妇女、少年儿童,为保卫祖国家园与敌进行顽强的斗争。在那个战争年代,像雨来那样站岗放哨、手拿红缨枪、挺起小胸脯、给八路军送信、带路的情况是很多很多的……”
如今,小英雄雨来纪念园已经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也成了大人和孩子们经常光顾的去处。在那里,会使人勾起一段历史的回忆,仰望雨来塑像,曾经学着雨来的故事长大的人们和正在学着雨来的故事成长的孩子们,都常常会重温《小英雄雨来》中那句不止激励过一代人的名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

阅读全文

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思维导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