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战争 > 射阳县抗日战争

射阳县抗日战争

发布时间:2021-03-01 06:03:22

㈠ 新四军在抗战时都参加了那些战斗

补充:
以下是新四军参加的有重大伤亡的3大战役(可惜都不是与日军和伪军作战)
1.黄桥回战役
1940年10月答
歼敌1.1万余人,击毙 军长1人,旅长1人

2.皖南事变
1941年
军长被俘,副军长被害,军部和指挥机关被摧毁,7000余人被俘或牺牲,约2000人突围

3.天目山战役
1945年
经过3次战斗,共歼敌1.36万人

㈡ 射阳县陈洋镇为什么叫陈洋镇

唐朝以前,来陈洋镇境内沧海茫自茫。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夺泗入淮后,海水东退,淤沙出露,海岸不断向东推移,陈洋镇逐渐成陆。形成陆地的陈洋镇境内,港叉纵横,塘洋罗布,苇草丛生,水产资源丰富,飞禽走兽众多,是一个天然的动植物繁殖场。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盐阜西厢的农民,他们结伴来到陈洋,捕鱼打猎,割草放牧,从清康熙三年至雍正元年(1664--1723),陈洋镇开始有人居住并逐渐形成移民村。移民中因陈姓较多,且居住在塘洋边的高墩上,故在光绪年间,来往人们均称之为“陈家洋”。
陈洋镇历史上隶属江苏省老阜宁县,为第九区。抗日战争初期,陈洋为沦陷区。1942年,射阳建县后,陈洋为射阳县委机关所在地,是射阳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2年,因形势发展需要,县委机关迁驻合德镇,建立陈洋区。1958年9月成立洪峰人民公社,1959年易名为陈洋人民公社,1984年成立建制镇,定名为陈洋镇。

㈢ 如果有客人到你的家乡来参观访问请你当导游,你打算怎样向客人介绍(我的家乡是射阳)

我们今天参观的保护区主要是在射阳县境内的第五核心区,说到射阳县名的由来,就有一段典故了。射阳县名与射阳神话有否联系 射阳县名与射阳神话有没有联系, 射阳县名的由来是1941年盐阜区行政公署决定,建射阳县,县境原分属盐城、阜宁两个老县。古人有山之南水之北为阳,而射阳县处于射阳河水之北,应该称射阴县,但这个名字不雅,故反其道而称之。正像龙冈的地名过去因为称为冈门也因名称不雅而改成今名。文革中有红卫兵对射阳一名有异议,他们说红太阳是毛主席,射阳这个名称不好要求改名,官司打到周总理,周恩来总理说“阳光四射”很好嘛,被总理这样一说,后来红卫兵小将们也就不提了。 改革开放后为了发展旅游的需要,射阳县为策划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又兴建了射阳岛公园,于是有了后羿射日的附会。后羿射日时,射阳县境是一片茫茫大海。应该说射阳县名与后羿射日没有直接的关系。 其实,古有射阳湖。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射阳湖北(今宝应县内)设置射阳侯国,曾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有功的项伯被封为射阳侯。孝惠三年(公元前192年),国除,改为射阳县。其射阳河就是从宝应县境北侧流过,故抗日战争时期时决定沿用西汉时的射阳县的原名。没有证据说明射阳县名与射阳神话有联系,但也没有证据说没有联系。洪荒时代的是你说谁能说清楚。倒是有一位射阳籍的散文大家卞毓方与人交往时自报家门说,故乡是射阳,他说“射箭的射,太阳的阳。”对方就有惊讶:“哇,你们是后羿的后代呢”。卞毓方有几年为避忌讳,介绍到籍贯,总要递补一句:“射,古汉语有多种含义,这里作追逐追求解”。没想到,后羿的附会,转而又变成了夸父的附会。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保护区是丹顶鹤的主要越冬地。目前,世界野生丹顶鹤存活量不足2000只,每年来此越冬的达1200只左右,占60%以上。丹顶鹤在动物界与大熊猫一样珍稀,因身披白羽,头顶丹朱而得名。它体态秀逸,举止文雅,性情幽娴,能歌善舞,被誉为“仙鹤”,人们还常说“松鹤延年”,把她当作吉祥的象征。丹顶鹤是迁徙规律极强的候鸟,每年秋末冬初由东北飞至南方越冬,次年清明前后再飞回东北繁殖。保护区内生物物种多样,生态资源丰富,据统计,该区内有鸟类379种,两栖爬行类45种,鱼类281种,哺乳类4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类野生动物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鹤、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遗鸥、大鸨、白肩雕、金雕、白鳕、白尾海雕等12种,二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7种,因而被誉为“动物的天堂,鸟类的王国,物种的基因库,天然的博物馆”。由于其处在太平洋海岸中部这个重要的地理位置,丹顶鹤保护区已成为东北亚至澳大利亚候鸟迁徙大通道上的主要停歇地和重要越冬地,每年春秋有300多万只岸鸟飞经这里停歇觅食,有20多万只水禽在这里越冬。保护区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高濒危物种保护地之一,其中62种被列入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皮书。

保护区曾发生过一个与丹顶鹤有关的真实感人的故事,并被拍成电视剧《鹤魂》在全国播放,主题歌也因此唱响全国。大家知道这首歌的名字么?想不起来,那我给大家唱两句,“走过这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就是这首《一个真实的故事》,讲的是一位满族姑娘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祖国的自然保护事业,当时她年仅23岁,名叫徐秀娟。

㈣ 中国伟人的事迹

开国将帅的故事:刘伯承
刘伯承(1892-1986),四川省开县人。一九一二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一九一四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护法战争中,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一九二七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长。后留学苏联。一九三零年回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中革军委总参谋长,红军大学副校长,中央援西军司令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南京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故事1

巧妙用兵 两伏七亘村

1937年10月25日,时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的刘伯承获悉日军二十师团的迂回部队向平定县城开进,其运送军械弹药粮草的辎重部队约千余人在测鱼镇宿营。测鱼镇东部的七亘村一带地形复杂,道路弯曲,正太公路由此通过。刘伯承判断,测鱼镇之敌第二天必定经七亘村向平定县城运送军用物资,即令三八六旅三营利用七亘村一带的有利地形,力求打一次漂亮的伏击战,歼击敌军,夺其辎重,切断二十师团的后方补给线。

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听说八路军要在七亘村伏击装备精良、不可一世的侵华日军,非常怀疑。认为国民党的数万正规大军都不能阻挡日军入侵山西,八路军又怎么能与日军相匹敌呢?刘伯承要用七亘村伏击战的胜利,治一治国民党军队的“恐日症”。

10月26日拂晓,天刚蒙蒙亮,驻扎在测鱼镇的日军辎重部队,在200余名步兵的掩护下,沿公路大摇大摆地向平定方向开进。9点钟左右,日军先头部队进入了三营的火力范围,三营战士把这股敌人放了过去,其他敌人看到先头部队部队平安无事,即紧随其向前运动。当敌辎重部队进入三营的伏击圈时,三营抓住战机,向其发起突然攻击,以猛烈的机枪、手榴弹火力大量杀伤敌人。顿时,枪炮声、喊杀声连成一片,直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晕头转向。随即,八路军战士个个像猛虎下山,向敌群冲击,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使敌人的队形大乱。敌人前后被三营的火力和冲入敌阵的战士所截,左右被道路两侧的地形所阻,兵力无法展开,火力不能发挥,掩护部队也发挥不了作用,被八路军战士打得死的死、伤的伤,完全失去了指挥和抵抗能力。后尾掩护的少数兵力见大势已去,惧怕被歼,丢下物资和其他人员,狼狈地向测鱼镇方向回窜。

这次战斗,激战两个多小时,毙敌300余人,缴获骡马300多匹及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胜利。

敌运输部队被八路军歼灭后,日军运送军用物资的计划落空,前方急如星火,后方亦如热锅上的蚂蚁。日军依据用兵“不得遵常”的道理,认为八路军伏击胜利后,一定会转移别处,绝不再再在七亘村设伏。所以,一面组织部队到七亘村收集、搬运尸体,一面调整力量,准备继续从七亘村一带通过,向平定方向运送军用物资。

刘伯承神机妙算,准确判断敌人运送军用物资未成,前方弹药粮草告急,一定会千方百计再次运送。且向平定前方机动没有道路绕行,七亘村是再次运送物资的必经之路。另外,刘伯承抓住敌人用兵教条的心理,对“不得遵常”的用兵之道,反其道而用之,大胆决定再次在七亘村设伏。为了进一步迷惑日军,诱骗其上当,刘伯承又使用了疑兵之计。当日军派重兵来七亘村实施报复时,他让第三八六旅主力佯装慌忙败退,制造八路军已被驱走的假象。第三八六旅主力在附近山里绕行一圈,乘夜又秘密返回到七亘村设置伏击阵地,主攻任务仍由第三营担负,不过伏击地点由村东移到了村西。

28日上午,敌人由测鱼镇出动,沿原路向平定方向开进。这次,敌人吸取上次遭伏击的教训,以100余名骑兵开道侦察,300余名步兵殿后掩护,辎重部队摆在中间,相信可以万无一失。敌先头部队接近七亘村后,其侦察分队进行了严密搜索。三八六旅三营的战士沉着镇静,严密伪装不动声色,以致敌人走到跟前都没有被发现。在敌人确信没有伏兵,其先头部队的骑兵才摇摇晃晃地通过八路军的伏击地区。待敌辎重部队进入伏击圈后,三营指挥员一声令下,埋伏在七亘村西侧的战士,对敌发起了猛烈袭击。随后,战士们又冲入敌群,与敌人展开了面对面的搏斗。激战到黄昏,又毙敌100余名,缴获骡马数十匹,余敌向平定方向逃窜。

在短短的三天之内,刘伯承指挥八路军部队,采用“重叠的设伏”战术,在七亘村连续两次伏击日军的辎重部队,毙敌400余人,缴获骡马近400匹及大批军用物资,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侵华日军尝到了八路军的厉害。

七亘村伏击战斗结束后,刘伯承将缴获的日军战马、军刀、大衣等战利品,拿出一部分送给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让他看看八路军是怎样战胜侵华日军的。卫立煌亲自点验过目,对刘伯承率领八路军战士对日军作战取得的辉煌战绩,敬佩不已,称七亘村伏击战是大胆巧妙用兵的奇迹,不得不承认:“还是八路军的机动灵活的战术好,接连打了好几个大胜仗”。

故事2

“狭路相逢勇者胜”

1947年8月刘邓大军像一支利箭直插大别山。25日夜,当刘伯承率野战军指挥部和第六纵队到达汝河北岸,准备渡河时,汝河南岸渡口已被敌吴绍周的八十五师占领了。河上船只,已被敌人搜砸一空。这时,在后面尾追野战军的3个师,距汝河北岸仅五六十里。情况尤分紧急,真有“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之势。

此刻,刘伯承把指挥部前移到六纵司令部。在北岸河口附近一间小屋里,召集六纵干部举行紧急会议。

屋里的人注意力高度集中。一直沉默的刘伯承,微微抬起了头,用他分外沉着、安详的眼光巡视了每张焦急的面孔,他开了口:“同志们!情况确实严重,我们已经听到追击我们的敌人的炮声了!如果让后面敌人赶到,把我们夹在中间,不仅影响战略跃进,而且有全军覆灭的危险!”说到这里,他的声调变了,坚毅有力地说:“自古‘狭路相逢勇者胜!’”他用拳斗撞击着桌面,更高声地重复着:“现在要用进攻的手段来对付进攻的敌人,狭路相逢勇者胜!同志们明白吗?从现在起,不管白天黑夜,不管敌人的飞机大炮,我们要从敌人的阵地上打开一条血路冲过去!只要我们坚决勇敢,不怕牺牲,就一定能打过去!”

政委邓小平点了点头说:“我同意司令员的意见,我们就是要用顽强的战斗作风,把敌人压垮,压倒,叫他让路!”

刘伯承和邓小平的进攻命令,通过电话立刻传遍了整个部队。午夜12点,部队开始行动。刘伯承和邓小平亲自来到河边,具体指挥强渡。

六纵队指战员英勇奋战,终于在天亮前杀开了一条血路,突过汝河,占领了南岸阵地。但整个形势仍很紧张。敌人像输红了眼的赌棍,企图夺回阵地,堵住口子,阻止大部队渡河。担任打开道路、副食全军渡河的前卫团,遭到了敌炮火的猛烈轰击,炮弹不时地打到团指挥所的院内。

这时,刘伯承、邓小平突然来到指挥所。前卫团指挥员担心首长的安全,劝他们躲开敌人的炮火,他们没有理会,蹲在院子里,摊开地图,仔细地研究起来,敌人炮火更加密集,刘伯承一边看着地图,一边详细地询问前卫团指挥员是如何部署兵力的,甚至连一些技术上的细节也查问到了。

平时,部队指挥员都非常喜欢刘伯承这样提问题,可这会儿,因为担心首长的安全,他们确实有些不耐烦,急得搓手跺脚。刘伯承看出了他们的心思,严肃地说:“同志啊,不是我信不过,而是你们的任务太重要了!现在,还不能松劲,敌人的反击很猛,能否保住阵地,可是关系到全军的命运啊!”

刘伯承、邓小平亲临前卫团指挥作战,给部队指挥员极大的鼓舞,各级指挥员身先士卒,经过整整一夜的拚杀,不但在南岸站住了脚,而且还不断扩大,在敌阵中撕开了一个大口子,使后面的大部队和直属机关在尾追之敌赶到之前,全部渡过了汝河。

强渡汝河后,刘伯承又指挥部队徒步涉过淮河,率大军进入了大别山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插进了蒋介石国民党的心脏,把人民解放战争的车轮开到了国民党统治区

故事3

“孩子的惨死是有贡献的!”

刘伯承元帅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曾经是七个孩子的父亲。为人们所熟知的儿子刘蒙、太行、太迟,女儿密群、雁翎、解先等人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很有成就。唯一令人遗憾、也是鲜为人知的是大女儿刘华北在延安保育院时被敌人暗杀,这件事一直深深刺痛着刘帅夫妇的心。

那是1943年9月,刘伯承夫妇从前线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并准备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由于忙着工作,他一直抽不出时间去保育院看望孩子。直到1945年6月七大闭幕,在返回前线的三天前,他才准备抽出两天时间陪陪孩子们。这天他特意准备了小礼物,还洗了澡、刮了胡子,笑着问妻子汪荣华说:“明天,该去看我们的女儿——华北他们了,这回刮了胡子,他们该不怕我扎小脸了吧?”

夏天的夜晚是那样静、又那样长。在黎明还未到来时,刘伯承突然被隔壁窑洞的电话铃声惊醒。他急忙披衣起床,以为是中央有什么紧急通知。通讯员急急忙忙距进来,紧张地说:“中央保育院打来电话,叫你和汪阿姨快去一趟,华北她……”话没说完就停住了。

“怎么,华北她得急病了?”妈妈急于弄清情况。

警卫员说:“电话上叫你们马上就去,我去备马。”

刘伯承挡住他说:“等天亮再去吧,免得惊醒大家。”话音刚落,催促他们的电话又来了。

汪荣华说:“可能是急病,别让老师、阿姨们着急了,咱们就去吧。”

“那就走吧,用不骑马。”

走进保育院,孩子们还在梦中,只有值夜班的阿姨紧张地巡视着,办公室里亮着灯光,在场的人都极紧张,焦灼的情绪笼罩着整个保育院。

当伯承夫妇一走进办公室,所有的人都站了起来。所长拉着他们夫妇的手,声音颤抖着说:“首长,所里今夜出了大事。我们麻痹大意、失去警惕性,华北她……她被敌人谋害了。”如同晴天霹雳,刘伯承夫妇几乎昏倒,虽然他们一时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心里却象被戳了一刀,他极力控制着自己说:“安定!……孩子在哪儿?”

所长领着他们带到隔壁的一个小窑洞里,小床上躺着心爱的女儿华北,汪荣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失声痛哭着扑倒在孩子身上:“孩子、好孩子,你睁眼看看爸爸妈妈吧,我们来迟了……”

刘伯承颤抖着又手抚摸孩子的脸,眼泪同样从他没有来得及带假眼球的右眼眶里流出来,打湿了女儿的白被单。

所长悲伤地向刘伯承夫妇讲述了孩子被害的经过:“凶手在半夜窜进院来,迅速暗杀了华北。这是敌人有预谋、有串联的犯罪行为,我们一定要查清,替孩子报仇。”

刘伯承以非凡的忍耐力克制着,只见他额头上冒着豆大的汗珠,全身的内衣都被汗水浸透了。他拉起被单深情地把女儿盖好,对周围的人说:“敌人以为杀了我刘伯承的女儿,我就会对他们手软吗?这是痴心妄想,华北不仅是我的女儿,也是党和人民的女儿!孩子的惨死是有贡献的!它要我们不能忘记阶级斗争,要是敌人不投降,就坚决把他们彻底消灭!正如你们大家分析的一样,这个惨案肯定是政治性的,但我们决不能中他们的计。”最后他又说:“这件事让保卫部门的同志去清查处理,不要草木皆兵,随便怀疑自己的同志,敌人是跑不了的。”

第二天,刘伯承夫妇把女儿安葬在延河之滨、把另一个孩子依然留在保育院里,又整装起程返回太行前线,投入了新的战斗。

故事4

刘伯承的办学公式

南京军事学院的一些老教员、老学员经常谈起这个公式——杨得志+罗哈里斯基+麦克阿瑟-“戈尔洛夫”=X?,其实,这个刘伯承办学公式里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当然,在描述之前,应该稍加注释。

杨得志,1928年参加红军,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团长、旅长、师长、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是著名的战将,入学时为华北军区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入学后不久,即赴朝作战,先后任十九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

罗哈里斯基,即H·A·韦廖夫金—拉哈尔斯基,苏军中将。1941年8月至1994年6月,任苏军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在军事学术上有较深造诣。时为苏军总顾问,率20多位苏军顾问驻南京军事学院。

麦克阿瑟,1903年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39岁时任西点军校校长,典型的“西点式”军人 。历任驻菲律宾美军兵团司令、总司令。1941年任远东军总司令,1945年任太平洋美军总司令,盟国驻日本占领军总司令。1950年侵朝战争爆发后,任“联合国总司令”。

“戈尔洛夫”,我国在40年代翻译的一个苏联剧本《前线》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盲目自大,保守落后的典型人物。40年代初,延安曾多次上演这个话剧,在观众中有较大影响。这个公式的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杨得志——在这里代表“我”情。因为杨得志是由军事学院调往朝鲜前线的,是将学院教学与战争实际联系起来的桥梁。以我为主,就是从我军实际出发,为我军建设服务。

罗哈里斯基——在这里代表“友”情。吸取苏军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作为军事教学的参考。

麦克阿瑟——在这里代表“敌”情。即将朝鲜半岛的敌情与军事学院的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运用最新军事住处辅助教学,有针对性地研究美军装备、编制、指挥、作战等问题。

“戈尔洛夫”——在这里代表保守、落后、机械,也可以说是教条主义的形象化。其意自明,不必赘述。

故事5

“猫论”源自刘伯承

“猫论”,曾和“石头论”一起,被作为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实践第一的两个主要论点。“黑猫、白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以下简称“猫论”),作为邓小平同志的一句名言,不仅在国内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而且在国外也遐迩闻名,广为流传。而邓小平“猫论”的提出却是吸收借鉴刘伯承军事思想的结果。

把“猫论”用来阐释一种思想观点的,首先是刘伯承。刘伯承是我军著名的军事家,善于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拘泥于教条,战略战术机动灵活,以打胜仗为最终目的。因之,这位农民出身的军事家,每逢大战在即,经常脱口而出:“不管是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以此来说明一个相互而深刻的道理: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由于这句话生动形象,很适合当时干部战士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 ,深受一二九师和二野指战员的喜爱。

邓小平与刘伯承既是同乡,又是长期共同战斗的战友,加之他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无论是指挥打仗,还是领导建设,都特别强调从实际出发。所以,对于刘伯承常说的这句家乡话,自然十分理解,非常赞同,将其从军事领域引入整个社会领域,以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反对极“左”思潮,倡导和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

1962年,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在农业问题上,由于在农村人民公社的实际工作中,许多地区违反按劳分配的等价交换原则,犯了刮“共产风”和其他平均主义的错误。所以,高速农业生产关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成了调整时期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和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认为: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为了形象地表达这一正确观点,邓小平引用了刘伯承说过的“不管是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四川话。在当时的情况下,它充分体现了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精神,反映了他对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内部生产关系的深刻认识。 从此,“猫论”便不胫而走,很快流传起来。

㈤ 射阳为什么叫射阳

射阳县以流经境内的射阳河而得名。射阳河又以源于射阳湖而得名。

射阳县,是江苏省盐城市下辖县。射阳县位于江苏盐阜平原东部,地理坐标是:北纬33°46′,东经120°15′;东临黄海、西接建湖、阜宁县、南邻亭湖区、大丰区,北部偏东隔苏北灌溉总渠、偏西隔射阳河与滨海县相望。

射阳河,在江苏省中部里下河地区北郊,古名潮河、射陂,亦称射阳港,以源出宝应县东北射阳湖得名。由西向东经建湖、阜宁、滨海、射阳等县注入黄海。河长198公里,宽100~450米。两岸支河众多,主要有戛粮河、海陵河、西塘河、串场河、通榆运河、运粮河、串通河、通洋河等。

(5)射阳县抗日战争扩展阅读

射阳县的历史沿革:

射阳县境大部分为明代以后逐步成陆。明清时,境内多为煎盐地,隶属于两淮盐运使淮安分司,清乾隆元年(1736年)改隶泰州分司。

民国五年(1916年)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北洋政府副总统、代总统冯国璋和清末状元张謇等人,先后在境内创立29个农、盐垦公司,隶属国民政府农商部,行政上先隶属于淮扬道,后隶属于国民党江苏省政府。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属江苏省行政督察区第七区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隶属于江苏省第六行政区。1942年4月,射阳县建立后,相继隶属于盐阜区行政公署、盐阜分区专员公署,苏皖边区第五和第十一分区;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后,隶属于江苏省盐城市人民政府。

㈥ 方强的革命抗战事迹

1925年,袁文彬投入“五卅”运动,领导同济大学学生罢课和游行示威。“五卅”运动以后,他离开同济大学,投奔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进了黄埔军官学校。
1926年,袁文彬参加北伐战争,在北伐军总政治部工作。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海国民党右派疯狂地屠杀共产党员、工人领袖和进步人士。袁文彬在共产党的掩护下,离开上海到武汉工作。不久,汪精卫又公开叛变。袁文彬因精通法文,化名袁持中返回上海,以商务印书馆翻译作掩护,与上海进步文化人士广泛交往,并翻译了〈〈战争〉〉、〈〈苏联妇女和儿童〉〉等著作,介绍苏联人民的革命情况,传播马列主义。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袁文彬四处奔走呼吁,宣传抗日。1937年8月13日,日寇进攻凇沪,爆发了全面抗战。郭沫若同志组织战地服务团,袁文彬接受郭沫若的委托,担任战地服务团第一团团长。1937年9月,袁文彬率领全体团员在凇沪一线,宣传抗日、募捐和救护伤员。由于中国军队正面抵抗激烈,日寇遂从金山登陆,迂回包围抗日军队。凇沪前线部队被迫后撤。于是袁文彬带领全团人员,从昆山经镇江、南京、安庆辗转到武汉。他在担任武汉卫戌司令部宣传大队副大队长时,想方设法对付国民党反动派引诱、排挤和打击爱国青年的活动,曾经把服务团中一些共产党员、爱国青年输送到延安。
1938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的促进下,国民党恢复了军委政治部,周恩来担任政治部副部长,郭沫若担任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他们邀请袁文彬参加“三厅”工作。袁在周恩来和郭沫若的指示下,率领战地宣传队到江西、皖南一带进行宣传活。1938年冬,袁带领一批青年,冲破重重障碍到达延安,被安排在中央翻译局工作。1939年冬,他随周恩来离延安到重庆。1940年夏,按照党的指示,他又离开重庆,随袁国平等同志到新四军军部工作。这年冬天,他从江南到苏北盐阜地区开辟新区。
由于工作需要,他改名方强,带着民运工作队到盐城二区伍佑东部的斗龙港北岸(今大丰县境的方强、三龙、丰富乡一带),深入群众,广泛宣传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发展党的组织,成立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抗日群众组织,开展“减租”、“减息”运动,还建立人民武装,打日寇,锄汉奸。1941年7月,日军疯狂“扫荡”盐阜地区,再次占领盐城。为了便于领导敌后斗争,上级决定将老盐城县划为盐城、盐东(今大丰县境的三龙、丰富、方强乡一带属盐东县管辖)、建阳三个县。十月间,成立盐东行署,方强任行署主任,筹备成立盐东县人民政府。就在这时,方强带领四个同志到大佑公司(现射阳县黄尖公镇指南村附近)动员各界人士团结抗日。当天深夜,日伪军突然袭击,包围了大佑公司。民运队队员张琼英和方强同志在突围中先后不幸被捕。为了掩护方强,张琼英假称是他的家眷,自称是木业商人。伪军认为他们是有钱的人,就把张琼英释放回去筹款赎人。方强被押到南洋岸、盐城,后又转到伍佑,虽几经严刑审讯,他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坚贞不屈。

㈦ 射阳县军民是怎样挫败鲨鱼演习的

1963年10月8日,江苏省射阳县海通公社的民兵和当地边防部队、公安部队,一枪未发便活捉了一股美蒋武装特务。

这天清晨,渔民民兵吴莲明、倪从良,在海滩边突然发现1只完全陌生的小艇,艇边遗留着子弹和杂乱的衣物等。

在同一时间,另一个渔民民兵徐凤鸣发现附近有10个形迹可疑的人,大家想到很可能是有美蒋武装特务上了岸。

面对紧急情况,几个人马上派吴莲明去向边防部队报告。

吴莲明拾起艇边的卡宾枪子弹、望远镜等物件,飞速地赶回去报告。

紧接着,边防部队也得到了值勤哨兵和在海滩的民兵张宏余、张银顺发现敌情的报告。

原来,哨兵发现远处有形迹可疑的人接近海岸,张宏余在海滩上发现了从未见过的球鞋脚印,张银顺遇到10个可疑的人向他打听海边驻军和机关的情况,觉得他们问得很奇怪。

出现敌情后,边防部队和公安部队的两个搜索组马上出动。

战士们在搜索中发现,这一批特务已经渡过一条河,逃进荒无人烟的大草滩。

战士们正要准备渡河,在这个时候,河中正好驶来1条小船,船上65岁的姜老奶奶听说边防战士要过河去追击美蒋武装特务,就飞快地把战士们送到了对岸。

那10个美蒋武装特务慌慌张张地在没膝深的大草滩里向前乱窜,战士们跟踪追捕。

这些特务无路可逃,最后躲在一段河堤上再也不敢动了。

发现敌人后,战士们马上把他们包围住,嘴里还喊着缴枪不杀。

边防战士陈士茂和张德楼一边喊话,一边去追已经掉队的武装特务头子刘直权和报务员戴克传,两个特务的样子十分狼狈。

这两个特务还没来得及爬上河堤,战士们的枪口就已经对准了他们,纵队司令刘直权回头一看,顿时脸色发白,丢掉了手里的枪。

刘直权颤抖地举起双手连声说:不要打!不要打!我投降!

陈士茂厉声对刘直权说道:你喊话,叫他们都投降!

刘直权只好乖乖地转过身去,对特务们喊道:弟兄们!放下武器过来吧!

伏在堤上的6个武装特务面面相觑,非常非常吃惊,终于一个个地从地上爬起来,丢掉卡宾枪和手枪,举起双手走下河堤。

8个武装特务投降了,而先头探路的2个武装特务事先已经窜进了密密麻麻、一望无边的芦苇滩,试图逃出这个地方。

2个特务丢弃了随身所携带的重物品,分头在芦苇丛里到处乱窜,但是,他们不到半小时就被边防战士活捉了。

最后剩下的1个特务叫马进仁,他注定也是一条触网的鱼,逃不脱人民的巨掌。

为了抓捕他,附近公社的民兵和社员,有的扛着步枪,有的拿着木棍、鱼叉、扁担,从四面八方向大草滩赶来。

连73岁的老人顾正贵和62岁的苏立修,也自告奋勇地拿着草叉把守要道。

当时,有些妇女和小孩也拿着木棍,跑到堤上监视敌人。抗日战争时期的老民兵队长施从清,提着短枪,卷起裤脚,指挥民兵们下滩搜索。

这个时候,缴枪不杀的喊声震荡在草滩的上空。

民兵徐锡良在搜索时,忽然发现芦苇摆动,接着他看到芦苇丛中有一个脑袋在晃动,他就大喊一声:不要动!接着就向前扑去。

发现这个特务后,另一个民兵陶汉尧和女民兵郭敏霞也飞快地赶来,就这样,最后的1个特务也落网了。

经过审讯,这股武装特务从台湾派出后,是经过南朝鲜的鹿岛派到大陆来的。他们这一次登陆窜扰行动的代号是鲨鱼演习。

美蒋特务机关原以为这些武装特务爬上人烟稀少的海滩后不会被觉察,却没有想到沿海到处有警惕的人民群众。

敌人鲨鱼演习就这样破产了。

㈧ 周总理(周恩来)生平的一些小事

1、1958年的月,北京十三陵水库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烈日当空,热风炙人,脚下的砂砾都被晒得发烫。

奋战在水库工地的千军万马中,有一支由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领导干部三百多人组成的劳动队伍。

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到了施工现场,水库指挥部的负责人刚刚说出“我们热烈欢迎首长……”

站在队伍里的周总理立即纠正他说:这里没有首长,没有总理、部长、司局长的职务。在这里,大家都是普通劳动者。

2、1966年5月,周总理第三次到大庆视察。5月3日,他到各处视察工作,忙了一整天。

夜幕降临,在大庆简朴的会议室,周总理又听取了有关同志的汇报,对大庆职工队伍的革命化,对油田建设,作了很多指示。

汇报结束,已经是凌晨一点半了。周总理毫无倦意,又精神抖擞地来到大庆展览馆,观看了油田模型和技术革新展品。

当回到办公室,已经是凌晨两点十分了。大家看到总理劳累了一天,都劝他休息。周总理说:我都快七十岁了,多给我点时间,多为人民干些工作不好吗?

这一夜,办公室的灯光一直亮到三点多。

3、1958年1月,周恩来到杭州视察,随身带着自己的铺盖:枕巾、棉褥子、床单和旧被子。

旧被子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梅园新村用的那一床,洗得已经泛白。枕巾也是用了又用,中间已经破损。他就把中间破了的地方剪掉、两端重新缝上继续用。

浙江省警卫处副处长王长索同志实在看不下去,就趁他去开会的机会,领了一条新枕巾给换上了。

周恩来开会回来后,发现换了新枕巾,就询问换枕巾的来龙去脉和原因。王长索觉得那条枕巾已经很旧,而且换一条枕巾也花不了多少钱,就一五一十地向他报告了情况。

周恩来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他还强调,即使以后富裕了,也不能丢了这个光荣传统。

4、周恩来在外面饭店请客,也是自费,而且不是象征性地付点钱,是按照标准交。

1973年9月,他陪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杭州。蓬皮杜走后,周恩来特地请随行人员到楼外楼饭店吃便饭。饭后,省里的同志要付钱报销,他坚决不同意,饭店只得收了10元钱。

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又增加了两次,共收了20元钱。到机场后,他还担心付的钱不够,又留下10元钱请机场转交饭店。

这种公私分明、一丝不苟的精神使饭店的同志们十分感动。他们核算这顿饭菜钱,共计19元多,并把饭菜清单、核算报告连同多余的钱,一起寄给了总理办公室。

5、周恩来居住的西花厅,出入院子有十几个台阶,每次上下车都需要走很远的一段路。1952年4月底,秘书何谦想要把这十几个台阶拆除修平,方便周总理直接在院子里上下车。

正当在研究工人出入规定、路线、制度时,遇到周恩来从外面回来。问清楚情况后,周恩来果断地制止了:不准修。有这台阶,我上上也是一个锻炼嘛。国家经济还很困难,不能把钱花在我这里。

㈨ 射阳有哪些名人

1.张謇
张謇(1853年5月25日——1926年7月17日),字季直,号啬庵,出生于当时江苏省海门直隶厅常乐镇,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2 .顾锡九
顾锡九(1901—1989),字祝儒、祝如,涟水县南禄乡人。民国14年(1925)夏毕业于涟水中学,旋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步兵科第3期,后因病第4期毕业,曾任北伐军少尉见习官、中尉排长、上尉连长。民国18年参加中央团警干部训练班受训,后历任江苏省军警干部训练所少校队长、江苏省保安第四团中校团副、江苏省保安团特别党部执委、监委、陆军第八十九军三十三师一九四团代理团长、三十三师九十七旅旅长、八十九军一一七师三五一旅旅长、一一七师师长、八十九军参谋长兼江苏保安处少将处长、八十九军副军长、八十军中将军长等职。民国31年1月任三民主义青年团直属苏北区团部筹备处代主任,翌年4月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第一届候补干事,夏,改任西安行营新兵训练处教育长。民国34年任江苏省第一绥靖区司令,翌年秋改任陆军第一二三军军长。民国38年4月南京被解放后,顾锡九率部从无锡、常熟退至上海。5月上海被解放,顾又退至浙江嵊山、泗礁一带,旋又逃入台湾。1952年春,任台湾省新化县“新兵训练处处长”。1989年12月在台湾病逝。

3.马玉仁(1875-1940)
国民党追赠陆军中将。江苏盐城人。早年投身军旅,历任团长、旅长、镇守使、护军使、军长、参议等职。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家乡组织抗日义军,后被改编为苏鲁战区第一路抗日游击军,任该军司令,在盐城、埠宁一线与日军作战。1940年1月3日,率部攻下日伪军占领的阜宁县城。但在激战中不幸身负重伤,壮烈殉国。

4.陈发鸿(1915―1944)
陕西延川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七团营长、副团长等职。曾参加平型关大战及山西灵丘、河北威县等战斗。1940年5月,随八路军第二纵队三四四旅挺进华中。8月,开辟淮海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三师二十二团副团长。1943年夏任团长。率团勇猛作战,被誉为“虎将”,所在团亦被誉为“虎团”。1944年10月,盐(城)阜(宁)地区军民向合德(今射阳)日伪军发起进攻,率团担任主攻任务。19日深夜,率团先后夺取南圩门敌碉堡,攻占伪警察局和四丈河边敌炮楼。继而率部攻克陈家炮楼,俘敌65人,毙伤敌30余人。21日,率部对合德日军发起总攻,于战斗中牺牲。时年29岁。

还有很多,希望能帮助你!

㈩ 周恩来的事迹

周恩来的故事大全篇一

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周总理肯定地说:“有!” 全场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

中国大陆解放以后封闭了内地所有的妓院,原来的妓经过改造都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位记者想:问“中国有没有妓”这个问题,你周恩来一定会说“没有”。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妓”,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周总理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俩,这样回答既识破了分裂中国领土的险恶用心。

周恩来的故事大全篇二

外国记者问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

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把中国人比作牛马,和牲口走一样的路。如果你真的从“马路”这种叫法的来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确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周总理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恐怕是这位记者始料不及的。

周恩来的故事大全篇三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周恩来的故事大全篇四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时,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周恩来的故事大全篇五

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 l元、5角、2角、 l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10)射阳县抗日战争扩展阅读

主要贡献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创建革命统一战线、创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了不朽功勋。

2、在大革命中,他出色领导了国民革命军军政工作、广东地方政权工作、震惊中外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成为我们党最早认识武装斗争重要性和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之一。

3、周恩来在“文革”时期对党和国家的巨大贡献“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周恩来生命的最后十年,他所遇到的艰难困苦,超过了过去任何时期。他既要竭力进行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又要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也要以坚强的革命毅力忍受恶性癌症的痛苦,最后为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周恩来的最后十年,是他一生中最光辉的十年!

4、敬爱的周总理保护大庆油田的举动震慑了“四人帮”一伙围剿破坏大庆的嚣张气焰,给处在困境中的大庆广大干部、职工以巨大鼓舞和支持。人们奔走相告传送总理的指示,从中获得了力量。不少基层干部白天挨批斗,晚上回去抓生产。

阅读全文

与射阳县抗日战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