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战争 > 鸦片战争时中国的饮食

鸦片战争时中国的饮食

发布时间:2021-02-28 17:22:05

㈠ 鸦片战争前后 中国人民“衣食住行”中“行”的变化

前:只能走路。后:有汽车了

㈡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衣食住行用的变化

⒈政治上: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是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通商口岸租地造屋,香港岛被割占,使中国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协定关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租界的开辟严重损害了中国的行政主权。
⒉经济上: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鸦片战争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开始遭到破坏和瓦解。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开始倾销中国市场,使缓慢发展的资本主义萌芽遭到破坏。
⒊思想上: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知识思想领域内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封闭愚昧,一些封建的士大夫盲目自大,对外部的世界愚昧无知。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梦幻中惊醒,他们逐步抛弃夜郎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书馆。广东成为当时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林则徐还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
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阐述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利用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
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世界,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这是他们最早提出救国的思想主张。
⒋社会的主要矛盾: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中华民族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同封建势力的矛盾,而最主要的矛盾是中华民族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由于主要矛盾的变化,也决定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反侵略和反封建的斗争。
⒌社会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斗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国历史由此进入近代史。 赞同1| 评论

㈢ 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衣食住行用的变化

衣:鸦片战争后原来我国小农经济男耕女织产物的棉 麻等布料 逐渐的被英国专机器生产的属棉布等代替~
s食:租界以及开放的港口等接触了西方的饮食习惯 比如咖啡 面包 奶酪等等
住:开放地带出现了西方的水泥建筑等 同时铁钉等为国外所产的代替 被称为洋钉等等 同时慢慢的灯也选用洋油 就是煤油之类的 引火的以前的火镰火捻等等也被火柴了等被称为洋火等代替
行 ,传统的帆船马车等等慢慢的被火轮了等代替 ,出门带的传统的油纸伞被国外的布料的伞代替 称为洋伞等等。特别是洋务运动开始
燃料上煤炭也逐渐的用的笔以前多

㈣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饮食文化变化

棒子茬粥,杂面的馒头,见不到油花儿的炒菜,每餐必见的咸菜,对于五六十年代的人来说所有这些不仅是食物还是一个年代的象征。逐渐地竟成为了那个年代的饮食习惯,当然不管你是否喜欢这样的饮食习惯,总之你只能接受:粗茶淡饭。而今,有资料清晰显示了从过去20多年来我国居民从膳食质量不高、体力活动较多的状况,到现在膳食脂肪过多、体力活动量越来越少的转变。这种转变首先发生在城市家庭,然后在农村家庭;并从高收入群体向低收入群体过渡。
目前我国的膳食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动物性食物及脂肪摄入量迅速增加,谷类食物摄入下降,蔬菜水果吃得越来越少。
过去20年间,我国居民膳食摄入的油脂越来越多,所吃的肉食成倍增长。其中,城市居民日常所吃的肉食为人体所提供的能量比例,由1992年的15.2%增加到2002年的19.2%。人们所吃水果、蔬菜的种类与数量,不但没随市场上水果、蔬菜种类与数量大量增多而增多,反而在减少。城市居民每人每天水果消费量由1992年的80.1克下降到2002年的69.3克,蔬菜则由319.3克下降为251.9克。居民的膳食正在慢慢变甜,有些人已渐渐地把饮料当成了日常饮用水。1992年至2002,年我国居民的体力活动状况显示,家用电器、汽车等的出现,使人们日常的体力活动强度下降。

好的信息是,我国居民每人每日食盐的平均摄入量由1992年的14克降为2002年的12克,其中城市由13克降为11克,农村由14克降为12克,但仍为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值(每人每日食盐用量不超过6克)的两倍。
静观二十年以来国人在饮食习惯上的变化竟是喜忧参半,可喜的是:百姓的膳食消费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忧的是:国人在饮食投资上并不科学。加上日常生活中运动量普遍减少,因此也导致了部分疾病的产生,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动脉硬化、血栓等。仅十年来我国18岁以上的居民因肥胖引起的高血压患病率就上升了31%。
二十年前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今天有这么多人为减肥煞费苦心,生活的优越反而为健康上了一道枷锁,高热量的摄入让我们离慢性疾病越来越近。

㈤ 鸦片战争前中国吃什么

呵呵.很有意思的问题.
其实要研究中国古代的饮食是很复杂的一件事情.随便说几点吧.

1.大米并不是中国长期以来的唯一主要食品
由于中国广阔的地理范围,多样的气候和环境.很地区不适合种植水稻.所以即使现在还有不少地区是很少吃大米的.在古代人们主要吃的是所谓"五谷"."五谷"最开始指的"麻、黍、稷、麦、豆".
"麻"指大麻子,当时是作为食物的(味道一定很糟糕)
"黍"禾属而黏者也。(《说文》)。指玉米,也包括黄米,
"稷"指粟,另一说为不粘的黍。
"菽"指豆类。
"麦"指小麦
随着中国华夏文明中心的逐渐推进,以前只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逐渐被中国人所喜爱.在宋代水稻得到大规模的发展,所以后来所说的"五谷"是"稻、黍、稷、麦、菽"(去掉了麻,增加了稻").
大米虽然好吃,但是由于对气候条件,种植环境和种植技术要求较高,所以很多地区古代是吃不到大米的.直到现在中国北方地区的主食还是小麦(这就主要是饮食习惯问题了).西藏地区吃的是适合高原种植的青稞.

2.主食是吃不饱的
"民以食为天",长期以来让中国古代统治者最伤脑筋的一件事情,就是怎样让人民吃饱饭.由于古代粮食产量不高,稍遇灾害动乱,动则饥民四野,遍地饿蚨.而宋代由于大规模发展水盗种植,同时推广各种杂粮,人口得到空前发展,也将宋代推上了封建统治的高峰.
杂粮在古代一直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宋代以来直到明朝,玉米,土豆,红薯等食物逐渐引进中国,由于种植方便,对土地环境要求底,成为广大劳动人民的重要的食品.直到解放前有的地方一年到头甚至都要吃杂粮,只在过年的几天才能吃上大米.非常悲惨
所以我一直觉得,中国现在最伟大的人是袁隆平.

打字真的很累.

㈥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的饮食变化

变得健康多了

㈦ 鸦片战争后人们吃的食物有哪些,具体表现

鸦片战争的胜败反映了当时东、西方军事以科技为主的巨大差距。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当时只有极少数人物如林则徐、魏源等,开始注意到西方科技的进步,并著书介绍西方事物,但包括朝廷在内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因鸦片战争而改变对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说对于向来所轻视学习 清廷的战败并没有使其进行改革,反而继续奉行保守的政策,而英国享有最惠国待遇后,各国纷纷要求此一条款,清廷失去某一特权于一国,等于失去该特权于列强,这使清廷外交上处于不利的弱势位置。军舰停泊口岸等特权,使英国可在五个通商口岸各驻兵舰一艘,以后商港越开越多,深入内地,使国防受到威胁。香港岛被割让给于英国,开外国人要求割地之先例,在后来的战争中更多土地被外国所夺去,使中国领土失去完整。领事裁判权使中国失去司法主权,外国人犯法不受中国法律制裁,清廷无法管制外国人在华的违法行为。
鸦片战争是中国签下不平等条约的开端,其中《黄埔条约》中法国取得传教权,渗入中国传统文化;美国人更通过《望厦条约》取得治外法权使中国国际地位下降,而割地和赔款对清帝国来说也是第一次的。这些不平等条约要到一个世纪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1943年才得以正式废除。
折叠经济民生
战争后中国的对外政策仍是旨在“羁縻”。对于《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反应无动于衷,反而对中英两国行文采用平等体制感到不安。但是经济上,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同时也对外国开放了中国市场。
五口通商后,清朝海关及税率被英国控制,关税主权受到破坏,进口货只抽百分之五的低税率,外国商品大量倾销中国,无法保障中国国内工商业的利益。鸦片继续销售,吸食者不断增加,白银外流,银价上涨,银贵钱贱的情况更加严重。英国输入中国的货品大增,1837年英国出口到中国的商品总价值为90多万英镑,到1845年已到达239万4千英镑。严重打击中国民族工商业,使原本问题重重的社会经济更加恶劣。
新开的五个条约口岸中,只有长江口的上海最接近主要出口物资丝绸和茶叶的产地,又位于江、浙富庶之区,同时是国内南北海运的中间站,原在广州的英美商人及其雇佣的买办蜂拥而至,开设洋行。英美法三国相继沿黄浦江设立租界,并不断扩展,形成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后来上海公共租界的中心道路为纪念《南京条约》开放上海而被命名为南京路。
折叠日本幕末
由于德川幕府正在发动“异国船打击令”,对于清朝战败消息亦感错愕,但因在锁国期间仍透过荷兰医学学习,幕府更早了解鸦片战争的国际意义,日本天保13年(1842年)提出“柴水给与令”对欧美船舶提供必要燃料及补给,天保14年(1843年)昌平学校的斋藤竹堂著有“鸦片始末”小册子,对于清朝缺乏准备及西洋各国的武力感到忧虑。清朝魏源的《海国图志》一书亦日本传播,书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有助于幕末改革。1854年接受美国“劝告”通商结束锁国,1867年幕府将政权移交给明治天皇,进行现代化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折叠编辑本段战争评价
第一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第1次战争。英军以较少的兵力、较小的代价战胜了中国。究其原因,除了在客观上敌人兵器占有优势,战略战术运用得当,能集中大部兵力转沿海城市,占领经济命脉之地,战斗中常以正面攻击与侧翼包抄相结合之外,在主观上主要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到了19世纪30年代,更加没落腐朽,不仅经济停滞,十分落后,削弱了战争赖以取胜的经济基础,而且整个统治集团内部,弥漫着享乐苟安,贪污腐化气息。
随着鸦片的输入,统治集团中的大部分人越来越依赖这种毒品来消磨荒淫无度的寄生生活。他们既接受内外烟贩的收买,又依赖这种毒品的走私,从中取得利益。有些走私船,公然插着两广总督或粤海关监督的旗号,威风十足地从伶仃洋驶进广州。清廷的贵族大臣,则从广东和沿海官吏那里,获得丰厚的贿赂。甚至皇帝也收取大量的西洋奇珍,成为这种“通商”关系里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在禁烟与反禁烟、战与和的问题上,他们始终摇摆不定,在整个战争中,始终没有坚定的方针。从皇帝到将军、督、抚,战守无策,没有切合实际的作战方法。当战争受挫时,他们立刻求和;和议不成,又空喊作战。当议和投降比打仗有利于维系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时,他们就屈辱投降。
政治上的反动和腐朽,带来了军事上的无能和腐败辽阔绵长的中国海岸线,长期疏于战备,有边无防。以八旗、绿营为主力的清军,长时期养尊处优,懒于训练,军心涣散,纪律松弛;将帅素质低下,军事思想保守落后,不会组织、指挥打仗。鸦片战争爆发后,许多将领不谙敌情,株守建筑落后的营垒要塞中英南京条约开放港口及割让地,一线防御,不顾纵深侧后;许多地区的守军,远远看见敌军即开炮轰击,未等敌军靠近,便一哄而散,逃之夭夭,甚至举起白旗投降。宁波、余姚、慈溪、奉化、上海等地,竟不战自弃。而以林则徐、邓廷桢为首的抵抗派在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中虽有决心,有成果,但他们最终受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徒有救国之志,而无尺寸之权”(诗人陆嵩语)。任用投降主义分子耆英、伊里布等去抵抗侵略者,无疑是缘木求鱼。
脱离人民、反对人民甚至镇压人民起来反抗侵略者 在民族自卫战争中,清朝反动政府不广泛动员、组织民众,单靠有限的军力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到处分兵把口,本来是敌寡我众的形势,但在实际战场上却成了敌众我寡的形势。甚至当中国人民自发地起来抗击侵略者时,他们却怕得要死,荒唐地指责他们“潜相煽惑”、“为害甚大”,横加反对、破坏、镇压,直至堕落到去勾结外国侵略者,镇压爱国人民的抗侵斗争。这样的反动、腐朽的政府,是根本不可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这成了主要原因根本的原因是陈腐的封建主义不敌新兴的资本主义,农业文明战胜不了先进的工业文明。

㈧ 鸦片战争对中国饮食有什么影响

没有吧,英国人是工业国,出口的也都是工业品,况且清帝国也没有彻底开放,这才导致了二次鸦片战争。

㈨ 有谁知道鸦片战争之后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啊。

"民以食为天“,中华文明孕育了灿烂的饮食文化。近代西风东渐,传统的饮食版文化受到冲击,但受权自然物产条件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变化速度相对缓慢。
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出现了由外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19世纪60年代前后,上海陆续开办了一批西菜馆。它们以异国风味,环境幽雅,服务周到和营养卫生竞相招徕顾客,但烹饪之法不中不西,不土不洋,被称为“中西大菜”。
七八十年代以后,西餐成为一种时尚,逐渐由通商城市流入市镇,由沿海进入内地。
对普通百姓的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的是日常西式食品,如糖果、点心、罐头、冰激淋等。
酒、茶、烟等日常食品在近代也发生了嬗变。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开始使用新工艺技术、大规模制造葡萄酒和白兰地酒之先河。咖啡、可可、西式果露和汽水等舶来品相继传入后,华资经营的咖啡馆、西式茶室、音乐茶座和公园露天茶室,成为上流社会和青年男女乐于关顾的公共场所。

㈩ 鸦片战争后中国食物的变化

"民以食为天“,中华文明孕育了灿烂的饮食文化。近代西风东渐,传统的饮回食文化受到冲击答,但受自然物产条件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变化速度相对缓慢。
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出现了由外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19世纪60年代前后,上海陆续开办了一批西菜馆。它们以异国风味,环境幽雅,服务周到和营养卫生竞相招徕顾客,但烹饪之法不中不西,不土不洋,被称为“中西大菜”。
七八十年代以后,西餐成为一种时尚,逐渐由通商城市流入市镇,由沿海进入内地。
对普通百姓的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的是日常西式食品,如糖果、点心、罐头、冰激淋等。
酒、茶、烟等日常食品在近代也发生了嬗变。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开始使用新工艺技术、大规模制造葡萄酒和白兰地酒之先河。咖啡、可可、西式果露和汽水等舶来品相继传入后,华资经营的咖啡馆、西式茶室、音乐茶座和公园露天茶室,成为上流社会和青年男女乐于关顾的公共场所。

阅读全文

与鸦片战争时中国的饮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