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有哪些大型战役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大型战役(详细版)
江桥抗战:1931年10月-11月
主要将领:马占山
淞沪抗战:1932年1月-3月
主要将领:蔡廷锴、蒋光鼐
长城抗战:1933年1月-5月
主要将领:宋哲元、徐庭瑶(关麟征、杜聿明)
热河抗战:1933年2月
主要将领:张学良
绥远抗战:1936年11月-12月
主要将领:阎锡山、傅作义(百灵庙)
[全面抗战爆发后正面战场的大型会战]
平津作战:1937年7月
主要将领:宋哲元、吉星文(卢沟桥)
本战由七七事件所引发,中日最终谈判破裂,经过数周的战斗,日军独立混成第l旅团和驻屯旅团分别在30日晚和31日进占长辛店西面高地和大灰厂附近地区,平津失守。从此拉开了艰苦的8年抗战。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主要将领:蒋介石、张治中、陈诚、谢晋元(四行仓库)
“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战爆发以来,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3个月的战役中,双方都投入几十万兵力。由于中国军队战略不当,武器装备落后,在付出33万多人的巨大损失后,最终被迫匆忙撤退,并直接导致了南京会战的失利。此战日军伤亡5万余人。
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主要将领:唐生智、刘湘、顾祝同
淞沪会战后,日军迅速进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由于国民党军此时兵力凋零,退守绝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围撤退。日军进入南京后开始了长达数月的南京大屠杀,残酷杀害中国军民30余万人。
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
主要将领:阎锡山、林彪(平型关)、卫立煌(忻口)
1937年9月13日,日军占领大同后向太原进攻,中国军队由于指挥混乱,布置不当,被迫从太原突围。此战中国守军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牺牲,消灭敌军2万余人。但从此国民党军在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宣告基本结束。
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21日
主要将领:李宗仁、孙连仲、池峰城(台儿庄)
日军打通了津浦线,扩大了占领区,但未能消灭中国军队主力。国民党军的防御作战和主动转移为此后的武汉保卫战赢得了4-5个月的时间。其中台儿庄大捷消灭日军1万多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❷ 抗日战争期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有何区别和联系
正面战场,国来民党的军队其实自是牵制着侵略中国的日军主力,但是由于战术,装备,政策``等等原因,正面战场战果不利。而虽然我们敌后战场主要是游击战为主,力量较为单薄,但是由于机动性强,隐蔽性高,配合正面战场作战,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日军!特别在打过长江后,日本兵力不足,战线过长`更让敌后的小规模作战有了发挥的空间。中国抗战胜利,是正面战场牵制,敌后战场消耗敌人,两条战线虽然有矛盾,但是在国共合作时,还是有着相互配合的关系,缺一不可
❸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区别于联系
基于国情,敌后战场对中国抗战很重要,总的来看中共在敌后战场中又居于主要领导地位,故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重要。
中共走的是武装割据,建设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从国共对峙打到抗日战争,又打到了解放战争。一直都是这么打的,本来就是为了夺取政权,反过来就可以对付侵略者,充分利用国情。
中共在广大农村、主要交通干线之间,建立政权和自卫武装,正规军既可集中也可分散,以战养战,削弱日军,打击伪军,动员人民,防止地主乡绅为日本所用。1943年,中共在华北、华中、华南三大战略区的正规军达50万人。而敌后战场重庆部队难以扎根,生存能力低,战绩小,规模不断缩小,没有什么重大战略作用。
再简单归纳以下几点
1.稳固立足敌后,建立政权,对民众进行政治训练,反殖民化。
2.根据地分布广阔,收复大片丢失国土。
3.军队规模日益发展,战斗力越来越强,消灭、牵制大量日军。
❹ 抗日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有哪些战役
伟大的抗日战争,分为两大战场,一个是正面战场,一个是敌后战场,两个战场共同努力,才打败了日寇。
两个战场的区别在于战略地位不同,正面战场由中国军队与日军在正面发生碰撞,延缓日军对于中国入侵的脚步,而敌后战场则主要采用游击战的方式,扰乱日军的后方,对正面战场形成强而有力的支援。如果主要就是破坏日军漫长而又脆弱的补给线,从而降低日军的进攻动能,缓解正面战场,中国军队的压力。
正面战场容易产生大型战役,由于是对日军进行正面狙击,中国军队往往会聚集大批的主力部队于一点与日军进行鏖战,一般来说是由中国军队云集重兵与日军进行对抗,战争的规模非常大。而在敌后战场,虽然也有百团大战这样的大规模战役,但是总体来说,战斗的规模都相对较小。
敌后战场最著名的战役莫过于百团大战。这场战役是有一代名将彭德怀亲自指挥的,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最大的一次战役,对华北日军产生了巨大的钳制,战役结束之后,迫使日军从华中抽调重兵增援华北,从而减轻作为抗日主战场的华中战场的压力。
在敌后战场上还有奇袭阳明堡战斗,也是非常有名,通过一次小规模的战斗,端掉了日本一个野战机场,在一定程度上消弥了日军的空中优势。
中国军人誓死抵抗日本侵略者。
❺ 抗日战争时期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战役分别有哪些
抗日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形成原因:日本大举侵略中国,中国大部分领土沦陷,中华民族危亡。抗战路线:国民党单纯依靠军队和政府进行正面战场上的进攻,进行阵地战(代表:淞沪会战,松口会战)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依靠广大人民和军队抗战。进行游击战。互相关系: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一起对抗日本侵略者。作用:结束中国多年内战,中国军队枪口一致对外,开辟了抗日战场的新局面,为日后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❻ 国民党在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作用
1、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发挥了主要战场的作用。从一般军事学上说,在通常的情况下,正面战场总是担负着主要的作战任务。
但由于国民党实行的片面抗战路线和日军对华作战重点的变化,使正面战场在抗战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有很大的区别。应当肯定,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战场确是起了主要战场的作用。
2、在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比较积极认真地进行了正面战场防御作战,并打了一些硬战。
抗战开始后,日军处于战略进攻态势,中国军队处于战略防御态势。南京国防会议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确定实行持久消耗战略的国防方针,即以空间换取时间,以持久作战消耗敌人。
3、广大官兵对日作战英勇,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
抗日战争发动后,国民党军队广大官兵中长期被压制的抗日爱国精神被激发起来了。同样一支部队,由于战争的目的性不同,会表现出完全相反的精神面貌。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场上,除少数畏敌溃逃外,广大爱国官兵积极主动,浴血奋战,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
(6)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扩展阅读:
国民党在抗战中的阶级局限性:
1、表现在政治上它执行一条不依靠不发动人民的片面抗战路线。
抗战初期毛泽东就指出:当时“参战的地域虽然是全国性的,参战的成分却不是全国性的。广大的人民群众依然如过去一样被政府限制着不许起来参战,因此现在的战争还不是群众性的战争。
2、在军事上采取消极防御并沿袭腐败的军事制度。
在敌强我弱的军事形势下,我们作战的基本方针应采取“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以运动战为主,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而国民党军队的战略防御,始终把阵地防御放在主要地位,企图以单纯防御阻止敌人的进攻。
3、在对日态度上表现为既抗日又妥协动摇。
8年抗战,国民党始终不敢依靠和发动人民抗战,开始时它把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寄托在英美苏各国的干涉上,随后又间接或直接地同日本秘密谈判,进行所谓的“和平”运动。它是一面抗战,一面又随时准备妥协。
❼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系。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高永中表示,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系。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两个战场的功能,不能片面地否定这个肯定另一个。
抗战初期,国民党采取了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以节节抗御的方式进行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等大的战役,杀伤、吸引和拖住了大量日军,为打破日军“速胜战略”、推动战略防御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由于国民党当权者采取了消极抵抗的政策,正面战场的作用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正面战场的战役是败多胜少,尽管如此,它大量消耗了日军的实力。但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敌后战场逐渐变为主战场。
如果没有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武装在敌后战场对日作战,有力牵制、打击日寇,正面战场上所承受的军事压力将会更大,有些战役可能会输得更惨,所以两个战场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系。
(7)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扩展阅读: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作用:
在战略防御阶段,抗日游击战争迅猛发展,不仅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而且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迫使日军不得不长期而不是暂时分散兵力两面作战,从而为推动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到战略相持阶段,实现持久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作战形式。1943年以后,抗日战争进入局部反攻阶段,敌后战场逐步实现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收复了大量失地,成为全面反攻的战略基地,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